语言顺应论在中国20年综述_冯永兰

合集下载

论冯友兰对中国自由民主之路的探索

论冯友兰对中国自由民主之路的探索

论冯友兰对中国自由民主之路的探索摘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冯友兰先生在建构中国哲学史范式和创立新理学哲学体系的同时,又对政治哲学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于中国到自由民主之路进行了深入而又系统的探索。

这一探索的成果是:阐发了中国传统哲学所包含的自由民主思想,探索了中国到自由民主之路,高扬了作为自由民主堡垒的大学精神。

很显然,冯先生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很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而他对于中国到自由民主之路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冯友兰;自由;民主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时期,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所最为关注的是民主建国的问题。

冯友兰先生也不例外。

他在建构新理学哲学体系的同时,自觉地运用“以中释西”和“以西释中”的双向诠释方法,来关注民主自由问题,写了多篇论文论政治哲学,论自由民主。

这些论文包括《中国政治哲学与中国历史中之实际政治》(1937年),《中国哲学与民主政治》(1946年),《中国哲学中之民主思想》(1946年),《论道统》(约1944年)等。

冯先生试图以自己创新的中国哲学即新理学为民主建国提供理论支持。

他在《中国哲学与民主政治》一文中,对民主制度的理解,可以说是切中了本质:“民主包含有平等、自由等概念,它的涵义就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等等。

政治的设施,能使人得到自由平等的,就称为‘民主政治’。

”①这就是说,民主不仅是思想、精神,还是制度、生活方式。

一、论中国传统哲学所包含的自由民主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中是否包含着自由民主思想?冯先生的回答是肯定的。

他主要从哲学人生观角度来加以阐述。

在冯先生看来:“中国哲学中表现民主思想而可以为民主政治的根据者,也很不少。

”②他从民主政治的社会里人对人的了解和应持的态度反观中国传统哲学中所包含有的民主成分:第一点,要有“人是人”的观感,而确实知道“人是人”;第二点,对一切的事物都有多元论的看法;第三点,要有超越感;第四点,要有幽默感。

这四点作为一种态度、精神,是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

冯友兰

冯友兰

冯友兰
1895~~1990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

1918年毕业。

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西方哲学,192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中州大学哲学系教授、文学院院长。

1925年起,历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科主任,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秘书长、文学院院长、校务会议主席,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6年赴美讲学。

1948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校务会议主席。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去世。

还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等职。

还先后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冯友兰教授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

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重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自觉地运用了西方近现代哲学所取得的成就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发掘和阐述,在传统的基础上创建了新体系,推动中国哲学从传统进入现代,并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是中西哲学交融的产物,为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篇章,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

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1-15)。

冯友兰的一生是怎样

冯友兰的一生是怎样

冯友兰的一生是怎样冯友兰是我国当代的一代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儒学家,声名响彻国内外。

他的一生可谓不凡,那他一生是怎样?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冯友兰的一生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冯友兰的一生简介冯友兰的早年教育与大多数中国读书人并无两样。

7岁上学,先读《诗经》,次读《论语》、《孟子》,再读《大学》、《中庸》,从头至尾,反复吟诵。

光绪三十年(1904年)其父被委任为南昌“方言学堂”的会计庶务委员(相当于后来的总务长),合家迁往南昌。

因其父公务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担就自然落在粗识文字的冯母吴清芝身上。

好在当时儿童重记忆、轻理解,如此他又勉强读完了《书经》、《易经》和《左传》。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冯家专门聘请了教师负责冯友兰的教育,较正规地开设了古文、算术、写字、作文等功课。

因课程较为轻松,冯友兰在闲暇时还常阅读一些他父亲所藏的新书籍、新刊物,开始初步接触一些世界知识。

冯友兰的生活并不是一番风顺的,也是经历了不少波折的。

冯友兰的家庭可以说是书香世家,其祖父、其父亲都是典型的读书人,祖父虽无功名傍身,但却尤其善长作诗,而父亲则是取得了进士的功名。

冯友兰的文化教育经历,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经历了按部就班的学习,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加上家庭文化的熏陶,冯友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文学修为,在高中学业结束后,冯友兰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从此开启了他的哲学之路。

完成学业之后的冯友兰与任坤两人喜结良缘,度过了一段浪漫而平实的日子,任坤作为冯友兰的贤内助,真是给冯友兰生活上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冯友兰专心研究哲学的时候,家庭生活则全依赖任坤的操持。

但在_,冯友兰受到了深深的肉体与精神的折磨,任坤则在这段时期永久的离开了冯友兰,给予了冯友兰深沉的打击。

“学海无涯生有涯”。

冯友兰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世事迁变,人世沧桑之后,终于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尽头。

1990年11月26日,在95岁华诞的前夕,这位现代中国的一代大哲安然地离开了这个纷攘多变的世界。

冯友兰论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

冯友兰论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

冯友兰论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摘要:“新心学”与“新理学”是现代中国哲学思潮中的两大主要派别,冯友兰由考察“新心学”与“新理学”的理趣旨归,论定其理论价值与历史地位;由诠释“新心学”与“新理学”对立的消解,展望中国哲学的未来与发展;从而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学术视野和哲学史观念。

“五四”以后,中国哲学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历程。

对于“五四”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人们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反思,去总结,通过对各种哲学思潮、哲学理论的评断与定位,展望中国哲学发展的未来与前景。

冯友兰在对中国现代哲学的考察,十分注重对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的解析,并以此论释自己对于中国现代哲学及其发展前景的理解。

这种学术视角颇具特色,值得我们借鉴。

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文对冯友兰诠释中国现代哲学的视角与思路,作一些疏理与评析。

一、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卓然能自成一系统”的哲学体系冯友兰考察中国现代哲学,注重对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的论析,并以此诠释中国现代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前景,同他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些基本观念和原则关联。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始终坚持的原则之一,是强调中国哲学的原创性与包容性,认定中国哲学应当是“中国精神发展的组成部分。

”中国哲学的发展,必须在承接和弘扬民族哲学传统的同时,容纳和消化异民族的理论思维成果;中国哲学的创新与进步,只能实现于中外哲学的交汇与融合之中。

冯友兰这种观念,源于他对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融会史实的深入了解。

这种了解,使冯友兰断定“中国哲学”与“在中国的哲学”不同。

这种不同,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主要表现为“中国佛学”与“在中国的佛学”之间的差别。

“在中国的佛学”,固守印度佛学的传统,未与中国文化的传统接触,无法对中国精神的发展产生大的作用与影响。

唐玄奘引进的唯识宗,即是这种典型的“在中国的佛学”。

“中国佛学”则有所不同。

禅宗作为“中国佛学”的典型与代表,乃佛教中的中道宗与中国哲学中的道家哲学相互作用的结果。

冯友兰

冯友兰

冯友兰冯友兰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中文名:冯友兰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南南阳唐河出生日期:1895.12.04 逝世日期:1990.11.26毕业院校: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代表作品:《中国哲学简史》目录生平简介人物介绍哲学贡献人物小传中学时期大学时期婚姻生活创办刊物学成回国出席哲学会议被捕审讯著书立说赴美考察解放后三阶段作品名录《中国哲学简史》《三松堂自序》《人生的境界》生平简介人物介绍哲学贡献人物小传中学时期大学时期婚姻生活创办刊物学成回国出席哲学会议被捕审讯著书立说赴美考察解放后三阶段作品名录《中国哲学简史》《三松堂自序》《人生的境界》人物介绍冯友兰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中国哲学简史》享誉全国,《人生的境界》被编入中学教材。

哲学贡献1923年夏,冯友兰著作《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起来。

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

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语用学在中国20年综述

语用学在中国20年综述

学者共同研究的热点。钱冠连(1990)、何自然 (1994)和沈家煊(1996)对国内语用学的发展情况 做过综述。本文重点评述过去20年来国内的语用 研究。 语用学在中国的发展可从外语界和汉语界两个 方面去探讨。前者在引进和研究国外语用学理论方 面做了大量工作,后者应用语用学理论研究汉语语
法,取得了许多有益的进展。 1.外语界的介绍和研究
O.引言
年代末80年代初。早在1979年,许国璋就选译了奥
20世纪80年代左右引进国外语用学理论以来,
语用学在中国发展异常迅速,成为外语界和汉语界
斯汀(A璐血)的《论言有所为》(胁幻如£肠舻
砒.1l啪忍),收人《语言学译丛》(王宗炎,1990)。胡
壮麟(1980)最早向国内全面介绍了语用学的对象 和方法、各个语言学派对语用学的评论、语用学和 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语用学规则。倪波(1982) 介绍了国外语用学发展的情况。沈家煊把列文森
Cllinese language researche璐are more interested
p唧adcs疆brds
to
for tlle study
0f铲ammatical and sem锄tic
8d出tion
to
micro—pmgmatics,they
on
topics鹪regards discourse锄alysis,如ncti∞8l印m衄ar锄d
《语用学》(hinson,1983)一书的各章先后译成汉
语,内容涉及指示现象、会话含义、言语行为、预 设和会话结构,发表在《国外语言学》1986年第1 期至1987第2期,并且把荷恩《语用学理论》 (Hom,1988)一文译成汉语,发表在《国外语言 学》1991年第2期和第3期上。何自然(1987)全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于潜默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于潜默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于潜默冯友兰先生以“三史论古今,六书纪贞元”而彪炳中国哲学史册,这是他系统思考中国哲学方面而形成的集大成的成果。

而作为“三史”之一的《中国哲学简史》(珍藏版)堪称是一本“大家小书”,其思接千古、视通中外的宽广角度,串点成线,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史娓娓道来,读后令人豁然开朗,一片崭新的哲学天地缓缓展开在人们面前。

哲学不仅是知识的,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体验。

这是冯友兰先生论述中国哲学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循着这样的思考逻辑,在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开宗明义提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精准地指出了中国哲学的核心要义。

很显然,哲学在中国文化中,与西方文化中的宗教有着差可比拟的地位,无论是老庄哲学还是儒家经典,无论是五行八卦还是禅宗顿悟,以及历史上各种学说思潮的兴起,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对于人的心灵以及行为的一种思考和感悟,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哲学的一个亘古不易的命题,一言以蔽之,内圣外王。

从中国历史背景以及哲学沿革出发,冯友兰先生对诸子百家的观点要言不烦的论述,对历史上各种哲学思潮的精辟分析,指出了中国哲学的鲜明特点,那就是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

这种极简的概括看似老生常谈,但却极为准确地直指中国哲学的命门,纲举目张,格物致知,明心见性,从而将整个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提炼出来,那就是内圣外王,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论述这样一个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的时候,冯友兰先生举重若轻,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哲学典籍中游刃有余,并围绕生命的体验这样的一个角度,在简述中国哲学史的同时,更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潮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结合,从而对每一个哲学流派和他们的观点作出了极为精彩的定性分析。

并且不止于此,更是从宏观的角度在各种哲学流派之间的差异与发展中,系统反思,整体解析,在求同存异中蚀刻出中国哲学精神价值的原核。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融贯中西通释古今 --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贡献

融贯中西通释古今 --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贡献

融贯中西通释古今 --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贡献胡健【摘要】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其哲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对中国哲学史的开创性研究,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范式,他的三本哲学史各具特色;二是用"接着讲"的方法,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成为了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冯友兰的哲学创造体现出了复兴民族哲学的一种现代努力.【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5(027)006【总页数】6页(P773-777,824)【关键词】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理学【作者】胡健【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淮安,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61对20世纪的中国哲学来说,冯友兰先生(1895—1990)确实可以说“是第一个对中国哲学做到融贯中西、通释古今的人”[1] 。

作为一位主要生活在现代学院中的哲学专家,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冯友兰生前曾撰过一副联语:“三史释古今,六书记贞元”——联语中的“六书”指的是冯友兰在1937至1946年间,所写作的“贞元六书”,亦即他所创造的新理学的哲学体系;“三史”是指冯友兰先后撰写的三部中国哲学史。

“六书”“三史”可以说就是冯友兰在哲学研究方面所做出的最主要贡献。

一、《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奠基之作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了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历程,中国的学术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近代走向了现代。

如果从对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来看,真正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的当推冯友兰。

1919年,胡适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对中国先秦哲学做了系统的评述。

胡适的这部书具有“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目光”、“系统的研究”等优点,而这些优点又是与胡适本人既有汉学功底又有西方哲学史学养的特殊知识结构分不开的,如蔡元培所说,胡适治中国哲学史,如无这两者,“不能构成适当的形式”[2]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