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题1

作业题1
作业题1

第一题

背景:

某工程双代号网络计划如下图所示,该进度计划已经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合同工期为23个月。

2-2 双代号网络施工计划

问题:

1.该施工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为多少个月?关键工作有哪些?

2.计算工作B、C、G的总时差喝自由时差。

3.如果工作C和工作G需要共用一台施工机械且只能按先后顺序施

工(工作C和工作G不能同时施工),该施工网络进度计划应该如何调整较合理?

解:

1.计算工期=关键线路所花时间=4+7+11=22(月)

关键工作:A、E、H

2.总时差:

B工作:TF =3

C工作:TF =2

G工作:TF =3

自由时差:

B工作:FF=0

C工作:FF=0

G工作:FF=3

3.调整后的网络图:

案例十一

背景:

根据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某工程施工网络计划如图所示。该工程有两个施工组织方案,相应的各工作所需的持续时间和费用如下表所示。在施工合同中规定:合同工期为271天,工期延误一天罚0.5万元,提前一天奖0.5万元。

某工程施工网络计划

问题:

1.分别计算两种施工组织方案的工期和综合费用并确定其关键

线路。

2.如果对该工程采用混合方案组织施工,应如何组织施工较经

济?相应的工期和综合费用各为多少?(在本题的解题过

程中不考虑工作持续时间变化对网络计划关键线路的影

响)

解:

问题一

方案一:

根据表2-24施工网络计划分析可知,该网络计划共四条,即:

经计算:

关键线路为:

所以:

该工程总工期为关键线路所用时间,总工期:30+46+50+59+39+50=274(天)

其综合费用为:C1=212.5+(274-271)×0.5=214(万元)

方案二:

同方案一的分析,经计算,关键线路仍为:

计算工期为:28+42+48+55+39+49=261(天)

同理,综合费用:C2=224.5+(261-271)×0.5=219.5(万元)

问题二:

1.关键工作采用方案2,非关键工作采用方案1

由于方案二总工期较短,所以选用。当中费用较低的非关键工作有D、I、K;费用分别为19万元、24万元、15万元。

则,按此方法混合施工方案的综合费用为:

C’=219.5-(19.5-19)-(25-24)-(16-15)=217(万元)

总工期为261天

案例十二

背景:

某施工单位决定参与某工程的投标。在基本确定技术方案后,为提高竞争能力,对其中某关键技术措施拟定了三个方案进行比选。若以C表示费用(单位:万元),T表示工期(单位:周),则方案一的费用为C1=100+4T;方案二的费用为C2=150+3T;方案三的费用为C3=250+2T。

经分析,这种技术措施的三个比选方案对施工网络计划的关键线路均没有影响。各关键工作可以压缩的时间及相应增加的费用见表2-25

表2-25各关键工作可压缩时间及相应增加的费用表

问题:

1.若仅考虑费用和工期因素,请分析这三种方案的使用情况。

2.若该工程的合理工期为60周,该施工单位相应的估价为1653

万元。为了争取中标,该施工单位投标应报工期和报价各为

多少?

3.若招标文件规定,评标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且

规定,施工单位自报工期小于60周时,工期每提前一周,其

总报价降低2万元作为经评审的报价,则施工单位的自报工

期应为多少?相应的经评审的报价为多少?若该施工单位中

标,则合同价为多少?

4.如果该工程的施工网络计划如下图所示,在不改变该网络计

划中各工作逻辑关系的条件下,压缩哪些关键工作可能改变

关键路线?为什么?

施工网络计划图

解:

问题一:

令C1=C2 解得T=50周

因此当工期小于50周时,选用方案一;大于时则选方案二。

令C2=C3 解得T=100周。

因此当工期小于100周时,选用方案二;大于等于时,选用

方案三。

综合,当工期小于等于50时,用方案一;

工期大于50周小于100周时选用方案二;

工期大于等于100周时选用方案三。

问题二:

由问题一可知,工期为60周时选用方案二,所以对应费用为

C2=150+3T,因此,C、M两个工作可压缩。

所以自报工期应为60-4=56周

对应报价为1653-(60-56)×3+2.5×2+2.0×2=1650万元

问题三:

由题干可知,工期每提前一周,则可减少2万元经评审的报价,所以工作A、C、E、M均可压缩,因为这几个关键工作每压缩一周减少的费用不足五万元。

因此自报工期应为60-6=54周

报价为1653-(60-54)×(3+2)+3.5+2.5×2+4.5+2.0×

2=1640万元,

则合同价为1640+(60-54)×2=1652万元

问题四:

由于关键工作C、E、H的压缩可能改变关键路线,如果这几个工作压缩时间超过非关键路线的总时差,就会改变关键路线。

工作A、M不会改变关键路线,因为工作A、M是所有线路(关键与非关键路线)的公共工作,所以,其持续时间所短则所有路线的持续时间都相应所短,不改变原有非关键线路的时差。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一) 一、解释名词 1、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其在空间(地域或地块)对时间(季节、年代)上的安排。 3、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或一季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清种,华北称平作。 4、间作在同一块地上成行或带状(若干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通常为两种)生育季节相近(亦有不相近者)的作物。 二、简述题 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四阶段。 答:1949-1958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2亿吨; 1959-1978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3亿吨; 1979-1984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4亿吨; 1985-1996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5亿吨。 3、简述农业生产应用连作的原因。 答:第一,在某些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宜某种作物的种植。第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累积了丰富的高产稳定经验。第三,在一些生产单位,适合于某一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作物种类少,相应的机械设备投资就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商品生产较高的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可避免地出现商品性作物的连作。第四,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和某些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连作中产生的问题。第五,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这是连作大量存在的原因。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答:(1)扣种是一种垄耕作业,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用于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典型的扣种作业的第一步是破茬,将根茬和原垄台上部的表土翻入垄沟,在上年垄沟的松土上播种,然后在破茬处在趟一犁,将松土覆于种子之上,最后用磙子镇压。 (2)优点: 1、垄作耕法适应东北地区的降雨形式。 2、垄作耕法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低,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生长。

第一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资金运动:是指企业实物商品运动和金融商品运动过程中的价值运动。 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 1.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财务关系体现为() A 风险收益对等关系 B 债券与债务关系 C 资金结算关系 D 强制和无偿的分配关系 2.财务关系是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个各方面所发生的() A经济协作关系 B 经济利益关系 C 经济往来关系 D 经济责任关系 3.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问题有() A 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B 没有考虑投资的风险价值 C 企业的价值难以判定 D 容易引起企业的短期行为 4.没有风险和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均衡点利率是() A 企业债券利率 B 市场利率 C 无风险报酬率 D 纯利率 5.在下列各项中,能够反映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实现程度的最佳指标是() A 总资产报酬率 B 每股利润 C 净资产收益率 D 每股市价 6.股东与经营者发生冲突的原因可归结为() A 信息不对称 B 权益不同 C 地位不同 D 行为目标不同 7.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强调的是企业的() A 预期获利能力 B 实际获利能力 C 现有生产能力 D 潜在销售能力 8.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每股利润最大化目标较之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优点在于() A 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B 考虑了投资风险价值 C 反映了创造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 D 能够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 9.财务管理的目标可用股东财富最大化来表示,能衡量股东财富的指标是() A 利润总额 B 每股利润 C 资本利润率 D 每股股价 10.甲、乙两个企业均投入1000万元的资本,本年获利均为60万元,但甲企业的获利已经全部转化为现金,而乙企业则全部是应收账款。如果在分析时得出两个企业收益水平相同的结论,得出结论的原因是() A 没有考虑利润的取得时间 B 没有考虑所获利润和投入资本的关系 C 没有考虑利润获得所承担风险的大小 D 没有考虑剩余产品的创造能力 三.多项选择题 1.企业财务活动主要包括()。

四川农业大学《耕作学(本科)》18年12月作业考核参考答案

《耕作学(本科)》18年12月作业考核 7.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 A.前提; B.保障; C.基础; D.目的。 标准答案:C ()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A.作物布局; B.复种; C.种植制度; D.间套作。 标准答案:A 在基本生活因素中,()为宇宙因素,大范围不能调控,只能安排作物适应。 A.水; B.光; C.肥; D.气。 标准答案:B 我国光资源的特点之一是() A.纬度北高南低; B.纬度北低南高; C.经度东高西低; D.海拔低高高低。 标准答案:A 19.在下列土壤耕作措施中,作用土层最深的是()。 A.深松耕; B.耙地; C.中耕; D.翻耕。 标准答案:A 下列作物中属于小春作物(秋冬播)的是()。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甘薯。 标准答案:B 农业生产的中心任务是()。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资金生产率; C.提高肥料利用率; D.提高光能利用率。 标准答案:D 10.合理套作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A.充分利用时间; B.充分利用土地; C.充分利用水分; D.充分利用养分。 标准答案:A 15.在下列作物中,属于养地作物的是( )。 A.禾谷类; B.油菜; C.薯类; D.豆类。 标准答案:D 下列表达式中属于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是()。 A.YL=f1(Q); B.YLT=f1(Q)?f2(T); C.YLTW=f1(Q)?f2(T)?f3(W); D.YLTS=f1(Q)?f2(T)?f3(W)?f4(S)。 标准答案:C 我国热量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纬度北高南低; B.纬度北低南高; C.季节夏低冬高; D.海拔低低高高。 标准答案:B 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应尽可能将每一种作物均安排种植在其()。 A.生态最适宜区; B.生态次适宜区; C.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D.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标准答案:C 1.()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科学技术条件下所形成的一整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体系。 A.种植制度; B.耕作制度; C.土壤耕作制度; D.养地制度。 标准答案:B 13.复种可以增加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最主要的是()。 A.提高光合效率; B.增加光合面积; C.延长光合时间; D.增加光合强度。 标准答案:C 20.翻耕的主要工具是()。 A.有壁犁;

成本会计练习题1答案

成本会计练习题1答案 1、某企业有供水、供电两个辅助生产车间,供电车间本月发生生产费用 为24000元,供水车间本月发生生产费用为64000元,两车间本期提供的劳 每度电计划价0.7元;每吨水计划价1元。要求: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并进行帐务处理。 辅助生产计划成本法成本计算表 2、某厂基本生产一车间生产A、B两种产品,本月A产品领用甲材料4500元,B产品领用乙材料3800元,A、B两种产品共耗用丙材料400公斤,每公斤单价8元,A产品本月投产100件,丙材料消耗定额50公斤;B产品本月投产150件,丙材料消耗定额20公斤。要求:用定额耗用量法分配材料费用,计算A、B两种产品各自负担的材料费。

丙材料费用分配率=400*8/(100*50+150*20)=0.4 A产品的材料费=0.4*5000+4500=6500(元) B产品的材料费=0.4*3000+3800=5000(元) 3、本月完工产品1000件,月末在产品400件(完工程度为50%),已知:月初在产品原材料成本为5000元,本月发生原材料费用为23000元,原材料于开始生产时一次投入,月初工资费用1000元,本月发生工资费用6200元。要求:采用约当产量法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和完工产品成本。 材料费分配率=(5000+23000)/(1000+400)=20 完工产品的材料费=20*1000=20000(元) 月末在产品的材料费=20*400=8000(元) 工资费分配率=(1000+6200)/(1000+400*50%)=6 完工产品的工资费=6*1000=6000(元) 月末在产品的工资费=6*200=1200(元) 完工产品总成本=20000+6000=26000(元) 月末在产品的总成本=8000+1200=9200(元) 4、某厂本月生产甲产品实际耗用1200工时,生产乙产品实际耗用1800工时,生产工人工资总额54000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21000元,行政人员工资30000元。要求:分配工资并进行帐务处理。 工资费分配率=54000/(1200+1800)=18 甲产品的工资费=18*1200=21600(元) 以产品的工资费=18*1800=32400(元)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21600 —乙32400 制造费用21000 管理费用30000 贷:应付工资105000 5、资料:某企业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该企业本月生产甲产品,生产过程顺序经过第一、二、三个生产车间,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采用约当产量法。 (1)产量记录 (2)成本资料:

耕作学复习试题和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 6、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应复种程度的高低。 8、熟制: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又叫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4、边际效应: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15、单一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行优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 18、边行劣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 19、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0、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22、免耕:又你零耕作(zero tillage),是指直接在前茬地上播种,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的整个生长期间不采用传统土壤耕作措施进行作物生产的一种耕种方式。 23、少耕: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措施、次数和面积的耕作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热量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B 】 A. 纬度北高南低; B. 纬度北低南高; C. 经度低高西高; D. 海拔低高高低。 2、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B 】。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土地利用率; C.提高肥料利用率; D.提高资金生产率。 3、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应尽可能将每一种作物均安排种植在【 C 】。 A.生态最适宜区; B.生态次适宜区; C.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D.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4、复种可以增加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最主要的是【 C 】。 A.提高光合效率; B.增加光合面积; C.延长光合时间; D.增加光合强度。

统计学作业习题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 简答题 1、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如何理解其特点? 2、试举三例你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统计问题? 3、简述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别与联系? 4、试举一例具体证明统计总体,总体单位和样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描述统计 简答题 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我国统计调查方法的目标模式要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 3、什么是变异指标?有什么作用?常用的变异指标是哪一个?为什么? 4、什么是统计分组?有什么作用? 计算 5、某车间有两个小组,每组都是7人,每人日产量件数如下 第一组:20、40、60、70、80、100、120 第二组:67、68、69、70、71、72、73 这两组工人每人平均日产量件数为70件,计算每人日产量的差异指标:①全距;②平均差; ③标准差,并用变异系数比较哪个组的平均数的代表性大? 6、某企业某班组工人日产量资料表所示:

根据上表指出: (1)上表变量数列属于哪一种变量数列; (2)上表中的变量、变量值、上限、下限、次数 (3)计算组距、组中值、频率 7、某企业50名职工月工资资料如下, 550 550 580 620 670 689 694 708 712 723 741 750 784 784 796 796 796 800 800 805 805 817 816 825 825 834 895 895 900 900 984 988 982 950 932 900 876 874 8i5 83l 815 792 780 733 721 668 654 620 612 580 根据上列资料编制组距变量数列,并用统计表列出各组频率。 案例题 8、联合食品公司客户的支付方式和支付金额 联合食品公司为了了解客户的支付方式和金额,作了抽样调查并得到100个客户的样本

国际金融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国际金融(第四版)xxxx第一章答案 5.(1)1.6910(2)1.6910(3)1.6900 6. 1.6403 英镑/美元即1英镑美元[间接标价] 卖出美元价:1.690(卖出1.690美元可以买(得)回1英镑,即卖出时,1英镑兑1.690美元),买进美元价:1.6910(1英镑可买进1.6910美元,即买进时,1英镑兑1.6910美元)(1)中国银行以什么价格向你买进美元? 站在银行的角度,银行要买进美元,卖出英镑,则卖出英镑的价格越高越好,因此选1.6910(2)你以什么汇价从中国银行买入英镑?上课的时候有个男生举手说得对,其实这一题跟上一题的逻辑是一样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一样。 站在银行的角度,银行卖出英镑,获得美元即买进美元,则卖出英镑价格越高获得美元越多,因此还是选1.6910 (3)如果你向中国银行卖出英镑,汇率多少?站在银行的角度相当于获得英镑即买入英镑,付出美元即卖出美元,也就是说花越少的美元得到英镑越好,因此选1.6900 6(1)7.8010(2)7.8000(3)7.8010 7. 1美元港元上课的时候我说应该始终站在银行角度,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一来在外汇市场上中介就无利可图,这不符合逻辑,因此我们还是要看题目是在哪个立场。 在本题中,我们是在中介的立场,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有利可图,按照这个立场才能作出正确的价格选择。(1)该银行向你买进美元,汇价是多少? 在我的角度,银行向我买进美元,相当于我卖出美元,我要赚钱,当然要选贵的价格,所以是7.8010 (2)如果我要买进美元,按照什么汇率计算?

我买进美元,意味着越低的价格越好,因此汇率是7.8000 (3)如果你要买进港元,汇率多少? 我买进港元,卖出美元,卖出美元的话当然是要卖贵价,所以选7.8010 8.(1)0.7685(2)0.7690 9.(1)1.2960(2)1.2940(3)1.2960 10.(1)1.4110(2)1.4100(3)1.4100 11.(1)7.8067(2)经纪人C , 美元兑港币汇率,客户要以港币向你买进100万美元 (1)我是银行立场,客户买进美元,相当于我卖出美元,所以要卖贵一点,选7.8067(2)如果我想买回美元平仓,当然是想买最便宜的价格,所以我们首先排除了A、B两个经纪人。 由于我们是买回美元,站在经纪人的角度是卖出美元,他们要有利可图的话,给我们的价格自然是高的那个价格,即后面的那个价格。C、D经纪人一对比,就知道C更便宜,且价格为7.8060 13.以英镑买入日元的套汇价是1英镑=134.8336日元 解:(1)英镑和日元的标价方法不同,应当同边相乘,即1英镑=103.40× ×1.3050日元=日元公司需要卖出英镑,买进JPY 银行买入1英镑,支付公司134.8336日元★(公司卖出1英镑,收取银行134.8336日元★)银行卖出1英镑,收取公司135.3285日元 (2)银行买入1美元,支付公司103.40JPY②银行卖出1美元,收取公司103.70JPY银行买入1英镑,支付公司1.3040USD①银行卖出1英镑,收取公司1.3070USD公司需要卖出英镑,买进JPY。步骤:①公司卖出英镑,收取银行美元(银行买入英镑,支付公司美元)公司卖出1.0英镑,收取银行

第章习题(分步法)

第十一章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 一、思考题 1.什么是分步法?其成本核算对象有何特点? 2.简述逐步结转分步法的成本核算程序。 3.什么是成本还原?在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下,为什么要进行成本还原? 4.半成品成本的综合结转和分项结转各有哪些优缺点? 5.简述逐步结转分步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6.平行结转分步法有哪些特点? 7.简述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成本核算程序。 8.平行结转分步法下如何计算约当产量? 9.简述平行结转分步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10.逐步结转分步法与平行结转分步法有什么区别? 二、单项选择题 1.分步法的适用范围是()。 A.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 B.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 C.单件小批多步骤生产 D.管理上要求分步计算成本的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 2.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时,由于不同企业对于各个生产步骤的成本管理有着不同的要求,以及出于简化成本核算工作的考虑,各个生产步骤成本的计算和结转,采用着两种方法。即()。 A.逐步结转法和平行结转法 B.分项结转法和综合结转法 C.分项结转法和平行结转法 D.分项结转法和逐步结转法 3.半成品实物转移,成本也随之结转的成本计算方法是()。 A.分批法 B.逐步结转分步法 C.分步法 D.平行结转分步法

4.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时,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是()之间的费用分配。 A.产成品与月末在产品 B.产成品与广义在产品 C.完工半成品与月末加工中在产品 D.前面生产步骤的完工半成品与加工中在产品;最后生产步骤的产成品与加工中在产品 5.不计算半成品成本的分步法是指()分步法。 A.综合结转 B.逐步结转 C.分项结转 D.平行结转 6.采用()法计算出的产成品成本能提供按原始的成本项目反映产品的成本结构,不需进行成本还原。 A.综合结转 B.逐步结转 C.分项结转 D.平行结转 7.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时,自制半成品入库应借记的账户是()。 A.“自制半成品” B.“生产成本——基本生产” C.“制造费用” D.“生产成本——辅助生产” 8.分步法中需要进行成本还原的成本计算方法是()。 A.综合结转 B.逐步结转 C.分项结转 D.平行结转 9.成本还原的方法是从()半成品项目予以还原。 A.第一步骤 B.第二步骤 C.任意一步骤 D.最后一步骤 10.成本还原是将()成本中自制半成品项目的成本还原为原始成本项目的成本。 A.在产品 B.半成品 C.产成品 D.自制半成品 11.在下列企业中,()必须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 A.有自制半成品生产的企业 B.有自制半成品交给下一步骤的企业 C.有自制半成品对外销售的企业 D.没有自制半成品生产的企业 12.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时,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是()之间的费用分配。

统计学练习题最新版

第一章 一、判断对错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3、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但它在具体研究时也离不开对现象质的认识。 4、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 5、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 文字表现,所以品质标志不能直接转化为统计指标。 6、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质量指标反映现象 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二者都不能用数值表示。 答案?????? 二、单项选择题 1、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A、调查总体 B、标志值 C、品质标志 D、总体单位 2、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进行普查,总体单位()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 3、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分、78分、88分、89分、 96分,“学生成绩”是()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标志值 D、数量指标 4、统计指标按所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 指标两种。其中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 A、绝对数 B、相对数 C、平均数 D、百分数 5、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6、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调查足够多的学生, 这个方法称为() A、大量观察法 B、统计分组法 C、综合指标法 D、相关分析法 答案D B B A B A 三、多项选择题 1、要了解某地区全部成年人口的就业情况()ABD A、全部成年人是研究的总体 B、成年人口总数是统计指标 C、成年人口就业率是统计标志 D、某人职业是教师是标志表现 E、反映每个人特征的职业是数量指标 2、下列各项中,属于统计指标的有()ACD A、2010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B、某台机床使用年限 C、某市年供水量 D、某地区原煤生产量 E、某学员平均成绩 3、在工业普查中()BCE 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 B、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 D、机器台数是连续变量 E、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 4.下列统计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 BDE A、工资总额 B、单位产品成本 C、出勤人数

第一章作业题

第一章 概述 1、图1为工业炉温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系统工作原理:加热炉采用电加热方式运行,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与调压器电压c u 的平方成正比,c u 增高,炉温就上升,c u 的高低由调压器滑动触点的位置所控制,该触点由可逆转的直流电动机驱动。炉子的实际温度用热电偶测量,输出电压f u 。f u 作为系统的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r u 进行比较,得出偏差电压e u ,经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放大成a u 后,作为控制电动机的电枢电压。 在正常情况下,炉温等于某个期望值T °C ,热电偶的输出电压f u 正好等于给定电压r u 。此时,0u u u f r e =-=,故0u u a 1==,可逆电动机不转动,调压器的滑动触点停留在某个合适的位置上,使c u 保持一定的数值。这时,炉子散失的热量正好等于从加热器吸取的热量,形成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温度保持恒定。 当炉膛温度T °C 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下降(例如炉门打开造成的热量流失),则出现以下的控制过程:控制的结果是使炉膛温度回升,直至T °C 的实际值等于期望值为止。 (1)指出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 (2)画出系统方框图。 图1 炉温自动控制系统原理图 答: (1) 加热炉是被控对象,炉温是被控量,给定量是由给定电位器设定的电压r u (表征 炉温的希望值)。 (2) 系统方框图如下图所示。

炉温控制系统方框图 2、自动开关门控制系统原理如图所示。 图2 自动开关门控制系统原理 (1)试说明系统工作原理。 (2)画出系统方框图。 答:(1)控制系统的输入信号r 是二进制信号(高电位开门,低电位关门),反馈信号y 是代表门位置的电压信号。 系统工作原理:当门处于关闭状态,而指令信号为开门(高电位)信号,0>-=y r ε,0>u ,0>ω使门开启,门位置向打开方向平稳运动,使y 逐步增大,直到0=ε,电机停止工作。关门过程原理相同,0<ω,门位置向关闭方向运动。 (2)系统方框图为: 自动开关门控制系统方框图 3、图3是控制导弹发射架方位的电位器式随动控制系统原理图。图中电位器1P 、2P 并联后跨接到同一电源0E 的两端,其滑臂分别与输入轴和输出轴相连接,组成方位角的给定元件和测量反馈元件。输入轴采用电枢控制的方式工作。系统工作原理:当导弹发射架的方角与输入轴方位角一致,系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统计学练习题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statistics”可以表示统计学 B.“statistics”可以表示统计数据 C.“statistics”可以表示统计资料 D.“statistics”可以表示统计检验 2.在下列叙述中,关于推断统计的描述是()。 A.一个饼图描述了某医院治疗的癌症类型,其中2%是肾癌,19%是乳腺癌 B.从一个果园中抽取36个橘子的样本,用该样本的平均重量估计果园中橘子的平均重量 C.一个大型城市在元月份的平均汽油价格 D.反映大学生统计学成绩的条形图 3.连续变量()。 A.表现形式为整数 B.取值可一一列举 C.取值连续不断,不能一一列举 D.一般都四舍五入取整数 4.某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希望估计该大学一年级新生在教科书上的花费,为此,他观察了200名新生在教科书上的花费,发现他们每个学期平均在教科书上的花费是250元。在研究中,该研究人员感兴趣的变量是()。 A.该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教科书费用 B.该大学的学生数 C.该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教科书数量 D.大学生的生活成本 5.根据样本计算的用于描述总体特征的度量工具(如均值)被称为()。 A.参数 B.总体 C.样本 D.统计量 6.为了估计全国高中生的平均身高,从20个城市选取了100所中学进行调查。在该研究中,样本是()。 A.100所中学 B.20个城市 C.全国的高中生 D.100所中学的高中生 7.以一个企业作为总体,下列属于质量统计指标的是()。 A.商品销售额 B.产品合格率 C.商品库存量 D.产品产量 8.在某市工业设备普查中,调查单位是()。 A. 该市每一家工业企业 B. 该市全部工业设备 C. 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D. 该市全部工业企业中的每一台工业生产设备 9.某公司新推出了一种饮料产品,欲了解该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公司派人到各商

第一章作业题

第一章作业题 1. 一铁环的平均半径为30cm ,铁环的横截面积为一直径等于5cm 的圆形,在铁环上绕有线圈,当线圈中的电流为5A 时,在铁芯中产生的磁通为0.003Wb ,试求线圈应有的匝数。 答案: N =1400匝 2. 设有一100匝长方形线框,如图示,线框的 尺寸为:a=10cm ,b=20cm 。线圈在均匀磁场中绕 着连接长边中心点的轴线以均匀转速n=1000r/min 旋转,均匀磁场的磁通密度B=0.8T 。试求: (1)线圈中感应电动势的时间表达式; (2)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及出现最大值时的 位置; (3)感应电动势的有效值。 答案:(1)168sin105e t V =(2)168m E V =;线圈平面与磁力线平行的位置 (3)118.8E V = 3. 设题2中的磁场为一交变磁场,交变频率为50Hz ,磁场的最大磁感应强度Bm=0.8T 。 (1)设线圈不动,线圈平面与磁力线垂直时,求线圈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 (2)设线圈不动,线圈平面与磁力线间有60o的夹角时,求线圈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 (3)设线圈以n =1000r/min 的速度旋转,且当线圈平面垂直于磁力线时磁通达最大值,求线圈中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 答案:(1)502sin 314t V ;(2) 435sin 314t V ;(3 ()335sin 419167sin 209t t V + 4. 线圈尺寸同题2,位于均匀的恒定磁场中,磁通密度B=0.8T ,设在线圈中通以10A 电流: (1)当线圈平面与磁力线垂直时,线圈各边所受的力是多少?作用的方向如何?作用在该线圈上的转矩为多少? (2)线圈受力矩后便要转动,试求线圈在不同位置时的转矩表达式。 答案:(2)16cos T N m θ=? 5. 有一铁环的平均半径为180,铁环的横截面为一正方形,每边长20mm ,铁芯的相对磁导率是100,铁环上绕有200匝线圈,试求:线圈的电感为多少? 答案:31.7810L H -=?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匕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 6.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应复种程度的高低。 8.熟制;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又叫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 14.边际效应乂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15.单一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行优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 18、边行劣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 19、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0、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22、免耕:又你零耕作(zero tillage),是指直接在前茬地上播种,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的整个生长期间不采用传统土壤耕作措施进行作物生产的一种耕种方式。 23、少耕: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措施、次数和面积的耕作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热量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B】 A.纬度北高南低; B.纬度北低南高; C.经度低咼西咼; D.海拔低咼咼低。 2、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是【B】。 A ?提高劳动生产率; B ?提高土地利用率; C ?提高肥料利用率; D ?提高资金生产率。 3、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应尽可能将每一种作物均安排种植在【 C 】 A .生态最适宜区;B.生态次适宜区; C .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D .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4、复种可以增加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最主要的是【C 】 A .提高光合效率;B.增加光合面积; C .延长光合时间; D .增加光合强度。

统计学练习题

1.设,,…,是从某总体X中抽取的一个样本,下面哪一个 不是统计量() A.= B. C. D. 2.下列不是次序统计量的是() A.中位数 B. 均值 C. 四分位数 D.极差 3.抽样分布是指() A.一个样本各观测值的分布 B. 总体中各观测值的分布 C. 样本统计量的分布 D.样本数量的分布 4.格局中心极限定理可知,当样本容量充分大时,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其分布的均值为() A. B. C. D. 5.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可知,当样本容量充分大时,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其分布的方差为() A. B. C. D. 6.从均值为、方差为(有限)的任意一个总体中抽取大小为n的样本,则() A. 当n充分大时,样本均值的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B. 只有当n<30时,样本均值的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C. 样本均值的分布与n无关 D. 无论n多大,样本均值的分布都为非正态分布 7.从一个均值=10、标准差=的总体中随机选取容量为n=36的样

本。假定该总体并不是很偏的,则样本均值小于的近似概率为()。 A. B. C. D. 8.假设总体服从均匀分布,从此总体中抽取容量为36的样本,则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为()。 A.服从非正态分布 B. 近似正态分布 C. 服从均匀分布 D.服从分布 9.从服从正态分布的无限总体中分别抽取容量为4,16,36的样本,当样本容量增大时,样本均值的标准差() A.保持不变 B. 增加 C. 减小 D.无法确定 10.总体均值为50,标准差为8,从此总体中随机抽取容量为64的样本,则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的均值和标准误差分别为()A. 50, 8 B. 50,1 C. 50,4 ,8 11.某大学的一家快餐店记录了过去5年每天的营业额,每天营业额的均值为2500元,标准差为400元。由于在某些节日的营业额偏高,所以每日营业额的分布是右偏的,假设从这5年中随机抽取100天,并计算这100天的平均营业额,则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是() A. 正态分布,均值为250元,标准差为40元 B. 正态分布,均值为2500元,标准差为40元 C. 右偏,均值为2500元,标准差为400元 D. 正态分布,均值为2500元,标准差为400元 12.某班学生的年龄分布是右偏的,均值为22,标准差为。如果采取

(完整版)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一维势箱解的量子化由来( d ) a. 人为假定 b. 求解微分方程的结果 c. 由势能函数决定的 d. 由微分方程的边界条件决定的。 2.指出下列哪个是合格的波函数(粒子的运动空间为 0→+ ∞)( b ) a. sinx b. e -x c. 1/(x-1) d. f(x) = e x ( 0≤ x ≤ 1); f(x) = 1 ( x > 1) 3.首先提出微观粒子的运动满足测不准原理的科学家是( c. ) a.薛定谔 b. 狄拉克 c. 海森堡 c.波恩 4.立方势箱中2 2 810ma h E < 时有多少种状态( c ) a. 11 b. 3 c. 7 d. 2 5.立方势箱在2 2 812ma h E ≤ 的能量范围内,能级数和状态数为( c ) a.5,20 b. 6,6 c. 5,11 d. 6,17 6.立方势箱中2 2 87ma h E < 时有多少种状态( c ) a. 11 b. 3 c. 4 d. 2 7.立方势箱中2 2 89ma h E < 时有多少种状态( c ) a. 11 b. 3 c. 4 d. 2 8.已知x e 2是算符x P ?的本征函数,相应的本征值为( d ) a. i h 2 b. i h 4 c. 4ih d. π i h 9.已知2e 2x 是算符x i ?? -η 的本征函数,相应的本征值为( d ) a. -2 b. -4i η c. -4ih d. -ih/π 10.下列条件不是品优函数必备条件的是( c ) a. 连续 b. 单值 c. 归一 d. 有限或平方可积 11.一维谐振子的势能表达式为2 2 1kx V =,则该体系的定态 Schrodinger 方程中的哈密顿算符为( d ) a. 2 2 1kx b. 222212kx m +?η c. 222212kx m -?- η d.2 22 2 12kx m +?-η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 下列哪些条件并非品优波函数的必备条件( a c ) a. 归一化 b. 连续 c.正交性 d. 单值 e. 平方可积 三、 填空题(每小题1分) 1.德布罗意关系式为___________。答案:p=h/λ 2.由于电子是全同粒子,同时电子波函数是_______(对称,反对称)的,因此多电子的波函数需用Slater 行列式波函数来描述。答案:反对称 3.一维势箱解的量子化由来是根据___________ 自然得到的。答案:微分方程的边界条件 4.合格波函数需满足的三个条件是:连续的、单值的和___________。答案:平方可积 5.德布罗意假设揭示了微观粒子具有_____________,因此微观 粒子具有测不准关系。 答案:波粒二象性 6.任何一个微观体系的运动状态都可用一个波函数来描述,体系中的粒子出现在空间某点(x ,y ,z)附近的几率与_________成正 比。 答案: 2 ψ 7.一维势箱的零点能为_______ 2 2 8ml h _______。8.德布罗意波长 为0.15nm 的电子动量为___________,答案:4.42×10-24 9.三个导致“量子化”概念引入的著名实验:黑体辐射、_____________和氢原子光谱。 答案:光电效应 10.品优波函数三个条件是_________、单值、平方可积。答案:连续 11.立方势箱的零点能为 2 2 83ml h __。 12.立方势箱中2 2 814ma h E = 时有___6___种状态。 四、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每小题2分) 1.立方势箱中能量最低的状态是E 100。 答案:错,立方势箱中能量最低的状态是E 111。 2. 一维势箱的能级越高,能级间隔越大。 答案:对,能级间隔为2n+1 3. 定态是指电子固定的状态。 答案:错,定态是指电子的几率密度不随时间而变的状态。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 1.合格波函数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连续(2分)、单值(2分)、有限(平方可积)(1 2.下列函数,哪些是 2 2 dx d 的本征函数?并求出相应的本征值。 a. e mx b. sinx c. x 2 +y 2 d.(a-x)e -x

《成本会计》作业题答案(第四章)

《成本会计》作业题答案(第四章) 习题一 一、资料 某厂某月生产甲、乙两种产品,该厂采用品种法核算产品成本。有关资料如下: 乙产品期初在产品成本6000元,其中直接材料3000元,直接人工2000元,燃料及动力400元,制造费用600元。 产量资料:(件) 二、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采用品种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成本。(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采用约当产量法分配) 甲、乙两种产品的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采用工时比例法分配。 三、参考答案 1. 甲、乙两种产品的直接人工采用工时比例法分配。 确定分配标准 甲产品工时=6000工时 乙产品工时=4000工时 生产工时合计=6000+4000=10000(工时) 计算直接人工费用分配率 直接人工费用分配率=20000/10000=2(元/工时) 分配直接人工费用 甲产品应分摊的直接人工费用=6000*2=12000(元)

乙产品应分摊的直接人工费用=4000*2=8000(元) 2. 甲、乙两种产品的制造费用采用工时比例法分配。确定分配标准 甲产品工时=6000工时 乙产品工时=4000工时 生产工时合计=6000+4000=10000(工时) 计算制造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分配率=6000/10000=0.6(元/工时) 分配制造费用 甲产品应分摊的制造费用=6000*0.6=3600(元) 乙产品应分摊的制造费用=4000*0.6=2400(元) 3. 计算甲产品期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甲产品期末在产品原材料项目约当产量 =200*100%=200(件) 甲产品期末在产品其他项目约当产量 =200*50%=100(件)

统计学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 1.下面就是我国人口与国土面积资料: ────────┬─────────────── │根据第四人次人口普查调整数 指标├──────┬──────── │1982年│1990年 ────────┼──────┼──────── 人口总数│ 101654 │ 114333 男│ 52352 │ 58904 女│ 49302 │ 55429 ────────┴──────┴──────── 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试计算所能计算的全部相对指标。 2.某企业2014年某产品单位成本520元,2015年计划规定在上年的基础上单位成本降低5%,实际降低6%,试确定2015年单位成本的计划数与实际数,并计算2015年单位成本比计划降低多少? 3.某市共有50万人,其市区人口占85%,郊区人口占15%,为了解该市居民的 收入水平,在市区抽查了1500户居民,每人平均收入为1400元;在郊区抽查了1000 户居民,每人年平均收入为1380元,若这两个抽样数字具有代表性,则计算该市居 民年平均收入应采用哪一种形式的平均数方法进行计算? 根据上表资料计算:(1)哪个班级统计学成绩好?(2)哪个班级的成绩分布差异大?哪个班级的成绩更稳定? 5.2014年8月份甲、乙两农贸市场资料如下: ────┬──────┬─────────┬───────── 品种│价格(元/斤)│甲市场成交额(万元)│乙市场成交量(万斤) ────┼──────┼─────────┼─────────甲│ 1、2 │ 1、2 │ 2 乙│ 1、4 │ 2、8 │ 1

丙│ 1、5 │ 1、5 │ 1 ────┼──────┼─────────┼───────── 合计│──│ 5、5 │ 4 ────┴──────┴─────────┴───────── 试问哪一个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较高?并说明原因。 6.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36件,标准差9、6件。乙组 要求:(1)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与标准差。 (2)比较甲、乙两个生产小组哪个组的平均日产量更有代表性?比较哪组的产量更稳定?比较哪组的产量差异大? 第四章抽样调查 ,检验结果如下: 1.某进出口公司出口茶叶,为检查其每包规格的重量,抽取样本100包 (2)估计这批茶叶每包平均重量的范围,确定就是否达到规格要求。 2.在某储蓄所随机抽查484户,得到如下资料: 试以 (1)平均每张存单的活期存款额; (2)活期存款额60000元以上的户数所占的比例。 3.一个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欲了解观众对其主持节目的收视情况,随机抽取500名观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