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氢

储氢
储氢

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与研究现状

氢能,即氢气中所含有的能量。具有环境友好、资源丰富、热值高、燃烧性能好、潜在经济效益高等特点[2]。目前,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日益严重。许多国家都在加紧部署、实施氢能战略,如美国针对运输机械的“Freedom CAR”计划和针对规模制氢的“Future Gen”计划,日本的“New Sunshine”计划及“We-NET”系统,欧洲的“Framework”计划中关于氢能科技的投人也呈现指数上升趋势[3]。但是,氢能的使用至今未能商业化,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存储问题难以解决。因此,氢能的利用和研究成为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寻找性能优越、安全性高、价格低廉、环保的储氢材料则成为氢能研究的关键。

目前,氢可以以高压气态液态、金属氢化物、有机氢化物和物理化学吸附等形式储存。高压气态液态[4]储氢发展的历史较早,是比较传统而成熟的方法,无需任何材料做载体,只需耐压或绝热的容器就行,但是储氢效率很低,加压到15MPa时质量储氢密度不超过3 %。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成本也很高。

金属氢化物[5-7]储氢开始于1967年,Reilly等报道Mg2Cu能大量储存氢气,接着1970年菲利浦公司报道LaNi5在室温下能可逆吸储与释放氢气,到1984年Willims制出镍氢化物电池,掀起稀土基储氢材料的开发热潮[8-9]。金属氢化物储氢的原理是氢原子进入金属价键结构形成氢化物。有稀土镧镍、钛铁合金、镁系合金、钒、铌、锆等多元素系合金。具体有NaH-Al-Ti、Li3N-LiNH2、MgB2-LiH、MgH2-Cr2O3及Ni(Cu,Rh)-Cr-FeOx等物质,质量储氢密度为2%-5%[10-16]。金属氢化物储氢具有高体积储氢密度和高安全性等优点。在较低的压力(1×106 Pa )下具有较高的储氢能力, 可达到100 kg/ m3 以上。最近,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萍团队发现Mg(NH2)/2LiH储氢体系可在110℃条件下实现约5%(质量分数)氢的可逆充放[17]。但是,金属氢化物储氢最大的缺点是金属密度很大,导致氢的质量百分含量很低,一般只有2%-5%,而且释放氢时需要吸热,储氢成本偏高。

目前大量的储氢研究是基于物理化学吸附的储氢方法[18]。物理吸附是基于吸附剂的表面力场作用,根源于气体分子和固体表面原子电荷分布的共振波动,维系吸附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吸附储氢的材料有碳质材料、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和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 ZIFs)材料、微孔/介孔沸石分子筛[19-21]等矿物储氢材料。

碳质储氢材料主要是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石墨纳米纤维(GNF)和碳纳米管(CN T),是最好的吸附剂,它对少数的气体杂质不敏感,且可反复使用。超级活性炭在94K、6MPa下储氢量达9.8 %(质量分数) [22]。纳米碳纤维储氢量可达10%-12%(质量分数)[23]。单壁碳纳米管最高储氢容量在80 K、12 M Pa条件下达到了8 % (质量分数),在室温、10MPa条件下的储氢容量达到了4.2%(质量分数) [24-32]。已接近国际能源协会( IEA)规定的未来新型储氢材料的储氢量标准:5%。但是离美国2010年到2015年的储氢容量分别为6%和9%,体积储氢容量分别为45g/L和81g/L、存储成本分别为4美元/kWh和2美元/kWh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成本方面差距更大。

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是一种将特定材料通过相互铰链形成的支架结构,具有晶体结构丰富,比表面积高等优点。一般地,有机材料作为支架边而金属原子作为链接点,这种孔洞型的结构能够使材料表面区域面积最大化,从而表现出良好的储氢性能。MOF-5在77K及温和压力下有质量分数为1.3%的吸氢能力。其他类似的结构中,IRMOF-6和IRMOF-8在室温、2 MPa压力下的储氢能力大约分别是MOF-5的2倍和4倍,与低温下的碳纳米管相近。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改变有机配体来调节孔径的大小,达到调节多孔配体聚合物的比表面积及增加存储空间的目的,从而提高对氢气分子的吸附量。但是,MOF框架内含有部分溶剂分子,在保持骨架完好的前提下仅仅依靠升温来除去骨架中的全部溶剂分子是很困难的[33-37]。

沸石分子筛是一种水合结晶硅铝酸盐, 因其规整的孔道结构、分子大小的孔径尺寸、

可观的内表面积和微孔体积而显示出许多特殊性能。众多研究者报道的沸石的氢吸附量均在3wt%以下,而且数据不尽一致[38-41]。这主要取决于沸石的微孔结构,该微孔结构通常由独特的孔笼或孔道组成二维或三维的复杂孔道体系,其与沸石的化学成分、骨架特征及其所含的阳离子有着密切的关系[42]。武汉理工大学的木士春等人对坡缕石、海泡石矿物的超临界氢吸附进行了初步研究[43-44],测得储氢容量为1.0 wt%-1.5 wt%。姜翠红[45-46] 等采用钯修饰坡缕石,其储氢量达到了 2.35wt%。陈荣峰[47]等测得埃洛石的储氢容量达到1.2%-2.8%。

最近,美国特拉华大学的科学家们制备了一种新的储氢材料——碳化鸡毛纤维。该材料直径为6 mm,比表面积可达到l00-450 m2/g,孔体积为0.06-0.2 cm3/g,孔径小于1 nm。成本是目前所有储氢材料中最廉价的,可接近能源部的氢气系统成本标准,即4美元/kWh,安装成本低于700美元,但是其储氢量仅为1.5%[48]。

目前,各种储氢材料各有千秋,若兼顾安全、成本、容量考虑,还没有一种能达到国际能源协会或美国2010年的目标,尤其是在成本方面。然而,利用矿物储氢可以降低成本,且改性后能有效提高储氢容量,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其中,凹凸棒石的特殊结构凸显出其在储氢方面的优势

科普知识

氢是一种热值很高的燃料。燃烧1千克氢可放出62.8千焦的热量,1千克氢可以代替3千克煤油。氢氧结合的燃烧产物是最干净的物质--水,没有任何污染。未来最有前途的燃料电池也主要是以氢为能源。目前利用氢能的困难是什么呢?

氢的来源非常丰富,若能从水中制取氢,则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氢能的利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氢工艺,二是储氢方法。

传统储氢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利用高压钢瓶(氢气瓶)来储存氢气,但钢瓶储存氢气的容积小,瓶里的氢气即使加压到150个大气压,所装氢气的质量也不到氢气瓶质量的1%,而且还有爆炸的危险;另一种方法是储存液态氢,将气态氢降温到-253 0C变为液体进行储存,但液体储存箱非常庞大,需要极好的绝热装置来隔热,才能防止液态氢不会沸腾汽化。近年来,一种新型简便的储氢方法应运而生,即利用储氢合金(金属氢化物)来储存氢气。

研究证明,某些金属具有很强的捕捉氢的能力,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这些金属能够大量“吸收”氢气,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同时放出热量。其后,将这些金属氢化物加热,它们又会分解,将储存在其中的氢释放出来。这些会“吸收”氢气的金属,称为储氢合金。

储氢合金的储氢能力很强。单位体积储氢的密度,是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气态氢的1000倍,也即相当于储存了1000个大气压的高压氢气。

由于储氢合金都是固体,既不用储存高压氢气所需的大而笨重的钢瓶,又不需存放液态氢那样极低的温度条件,需要储氢时使合金与氢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并放出热量,需要用氢时通过加热或减压使储存于其中的氢释放出来,如同蓄电池的充、放电,因此储氢合金不愧是一种极其简便易行的理想储氢方法。

目前研究发展中的储氢合金,主要有钛系储氢合金、锆系储氢合金、铁系储氢合金及稀

土系储氢合金。

储氢合金不光有储氢的本领,而且还有将储氢过程中的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或热能的能量转换功能。储氢合金在吸氢时放热,在放氢时吸热,利用这种放热-吸热循环,可进行热的储存和传输,制造制冷或采暖设备。

储氢合金还可以用于提纯和回收氢气,它可将氢气提纯到很高的纯度。例如,采用储氢合金,可以以很低的成本获得纯度高于99.9999%的超纯氢。

储氢合金的飞速发展,给氢气的利用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在工业领域独领风骚一个世纪的内燃机,很快就要面对以氢为能源的燃料电池的挑战。对现有的内燃机做适当的改动后,就能在内燃机中使用氢来代替汽油作燃料。近年来,国际车坛出现氢能汽车开发热,世界四大汽车公司――美国的福特、德国的戴姆勒-奔驰、美国的通用和日本的丰田,都在加快研制氢能汽车的步伐。中国已研制成功了一种氢能汽车,它使用储氢材料90千克,可行驶40千米,时速超过50千米。今后,不但汽车会采用燃料电池,飞机、舰艇、宇宙飞船等运载工具也将使用燃料电池,作为其主要或辅助能源。

由于目前大量使用的镍镉电池(Ni-Cd)中的镉有毒,使废电池处理复杂,环境受到污染。发展用储氢合金制造的镍氢电池(Ni-MH),是未来储氢材料应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镍氢电池与镍镉电池相比,具有容量大、安全无毒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镁合金作为储氢材料的应用前景

时间:2012-12-26

尚镁网讯,镁元素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在地壳表层金属矿资源中的含量为2.3%,位居常用金属的第4位。由于镁合金是工业应用中最轻的结构金属材料,其轻量化优势对于减少能源消耗,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问题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除了轻量化这一重要特点,镁原子的特殊原子结构决定了其更多的功能特性,比如,镁是阻尼性能最优良的金属,比阻尼强度达到60%;镁的储氢能力达到7.6%,是金属中储氢能力最大的元素。

随着传统能源的日渐枯竭,寻找可再生的绿色能源迫在眉睫。氢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来源广泛、能量密度高的绿色能源及能源载体,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氢能具有以下优点:(1)氢的燃烧产物是水,对环境不产生任何污染;(2)氢可以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分解水而再生,是可再生能源;(3)氢的燃烧值高,每公斤氢燃烧后产生的热量约为汽油的3倍,焦炭的4.5倍;(4)氢资源丰富,可通过水、碳氢化合物等分解生成。但是,在氢能的开发利用中,氢的制备、储存和运输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尤其是氢能的存储技术已成为氢能利用走向实用化、规模化的瓶颈。高性能储氢合金的研究与开发,是氢能利用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储氢合金中,镁基储氢合金被广泛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储氢材料之一。镁作为储氢材料具有密度小,储氢容量高,价格低廉,储量丰富等显著特点,但镁基储氢合金也存在一些问题:(1)吸放氢条件苛刻,速度慢;(2)生成的氢化物过于稳定,吸氢动力学性能差,需要573K温度才能有效吸放氢;(3)吸放氢循环稳定性差;(4)合金电极在碱液中的耐腐蚀性差,循环寿命低。镁基储氢合金的上述缺点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为了克服上述缺点,目前的研究正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纳米化处理。纳米尺度的储氢材料显示出新的优良性能,其活化性能明显提高,具有更高的氢扩散系数,并具有优良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实验表明,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出MgH2-V,合金晶粒尺寸为10~20nm,在200℃,1.0MPa氢压下,100s吸氢量达5.5%;250℃,0.015MPa下,在900s内放氢量达5.3%。值得注意的是MgH2-V在充放氢循环200次后,放氢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另有报道,在镁基储氢材料中添加纳米碳管,可有效提高其储氢性能。

二.非晶化处理。与晶态合金相比,非晶态合金拥有大量长程无序和短程有序结构,为氢的扩散和占位提供了大量能垒较低的空穴,从而有利于氢的吸收和释放。实验表明,采用球磨方法制备出非晶态Mg50Ni50合金,在20mA/g的放电条件下,电容量可达到500mAh/g,远高于铸态Mg50Ni50合金的放电容量(30mAh/g)。进一步添加Ni获得的Mg2Ni+70%Ni电极容量更高,达1082mAh/g。

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与研究现状

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与研究现状 氢能,即氢气中所含有的能量。具有环境友好、资源丰富、热值高、燃烧性能好、潜在经济效益高等特点[2]。目前,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日益严重。许多国家都在加紧部署、实施氢能战略,如美国针对运输机械的“Freedom CAR”计划和针对规模制氢的“Future Gen”计划,日本的“New Sunshine”计划及“We-NET”系统,欧洲的“Framework”计划中关于氢能科技的投人也呈现指数上升趋势[3]。但是,氢能的使用至今未能商业化,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存储问题难以解决。因此,氢能的利用和研究成为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寻找性能优越、安全性高、价格低廉、环保的储氢材料则成为氢能研究的关键。 目前,氢可以以高压气态液态、金属氢化物、有机氢化物和物理化学吸附等形式储存。高压气态液态[4]储氢发展的历史 较早,是比较传统而成熟的方法,无需任何材料做载体,只需耐压或绝热的容器就行,但是储氢效率很低,加压到15MPa时质量储氢密度不超过3 %。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成本也很高。 金属氢化物[5-7]储氢开始于1967年,Reilly等报道Mg2Cu能大量储存氢气,接着1970年菲利浦公司报道LaNi5在室温下能可逆吸储与释放氢气,到1984年Willims制出镍氢化物电池,掀起稀土基储氢材料的开发热潮[8-9]。金属氢化物储氢的原理是氢原子进入金属价键结构形成氢化物。有稀土镧镍、钛铁合金、镁系合金、钒、铌、锆等多元素系合金。具体有NaH-Al-Ti、 Li3N-LiNH2、MgB2-LiH、MgH2-Cr2O3及Ni(Cu,Rh)-Cr-FeO x等物质,

储氢的各种材料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酸雨、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等等 或初露倪端,或已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危害,这些环保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能 源有关。同时,由于能源消耗量的迅猛增加,化石能源将不能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需要开发新 的能源。在我国开发清洁的新能源体系更具有重要意义。 氢可以地球上近于无限的水为原料来制备,其燃烧产物也是水,具有零污染的优点,有望在石油中国论文联盟https://www.360docs.net/doc/fc12684294.html, 时代末期成为一种主要的二次能源。氢能技术的发展,已在航天技术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氢是一种危险,易燃易爆的气体,在使用中必须保证安全,因此,一种安全、高能量密度(包括体积能量密度和重量能量密度)、低成本、使用寿命长的氢储、输技术的应用需求已越来越迫切。 二、目前主要的储氢方式 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储氢方式有:(1)金属氢化物储氢;(2)液化储氢;(3)吸附储氢;(4)压缩储氢。 2.1金属氢化物储氢 氢和氢化金属之间可以进行可逆反应,当外界有热量加给氢化物时,它就分解为氢化金属并释放 出氢气。用来储氢的金属大多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合金,目前世界上研究成功的合金大致分为:(1)稀土镧镍,每公斤镧镍合金可储氢153L;(2)铁钛合金,储氢量大,价格低月在常温常压下释放氢;(3)镁系合金,是吸氢量最大的元素,但需要在287℃条件下才能释放氢,而且吸收氢十分缓慢;(4)钒、铌、铅等多元素系,这些金属本身是稀贵金属,因此只适用于某 些特殊场合。 与其它储氢方式相比,金属氢化物储氢具有压力平稳,充氢简单、方便、安全等优点,单位体积贮氢的密度,是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气态氢的1000倍。该储氢方式存在的问题为在大规模应用中如 何提高储氢材料的储氢量和降低材料成本,节约贵重金属。国际能源机构确定的未来新型储素材料的标准为储氢量应大于5Wt%,并且能在温和条件下吸放氢。根据这一标准,目前的储氢合金大多尚不能满足这一性能要求。 2.2液化储氢 将氢气冷却到-253℃时氢气即可液化。液氢储存方式的质量能量密度最大,是一种轻巧紧凑的方式。但氢气液化成本高,能量损失大(氢液化所需能量为液化氢燃烧产热额的30%),且存在蒸发损 失。液氢贮存工艺首先用于宇航中,但需要极好的绝热装置来隔热,才能防止液态氢不会沸腾汽化, 导致液体贮存箱非常庞大。 2.3吸附储氢 C.CarPetis和W.Peschka是首先提出在低温条件下氢气能够在活性炭中吸附储存的两位学者。他们提出可以考虑将低温吸附刘运用到大型氢气储存中,并研究得到了在温度为-195℃和-208℃,压力为0-4.15MPa时,氢在多种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压力为4.2MPa 时,氢气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容量分别可以达到 6.8wt%和 8.2wt%在果等温膨胀到0.2MPa,则吸附容量为4.2wt%和5.2wt%。 在一个最近的研究中,Hynek在27℃和-83℃条件下测试了一系列吸附剂,如活性炭、碳黑、碳气凝胶 以及碳分子筛等。测试结果为:在0-20MPa压力范围内,随着压力的增大,吸附剂的储氢量只有少 量的增加。 目前吸附储氢材料研究的热点是碳纳米材料。由于碳纳米材料中独特的晶格排列结构,其储氢数量大大的高过了传统的吸附储氢材料。碳纳米管产生一些带有斜口形状的层板,层

浅谈储氢材料

储氢材料的背景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到今天,生活现代化了。但是由于资源的大量开发、使用,使人类面临着全地球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长期以来,地球上的主 要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现在已面临枯竭的境地。在能源危机警钟响起时, 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太阳能、原子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上。但是要使这 些自然存在形态的能量转变为人们直接能使用的电能,必须要把它们转化为二 次能源。那么最佳的二次能源是什么呢?氢能就是一种最佳的二次能源。 氢是地球上一种取之不尽的元素。用电解水法取氢就是氢元素的广阔源泉。氢是一种热值很高的燃料。燃烧1千克氢可放出62.8千焦的热量,1千克氢可以代替3千克煤油。氢氧结合的燃烧产物是最干净的物质--水,没有任何污染。未来最有前途的燃料电池也主要是以氢为能源。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 中在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要利用好氢能源。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把 氢储存、运输和利用。 氢的来源非常丰富,若能从水中制取氢,则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氢 能的利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氢工艺,二是储氢方法。 传统储氢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利用高压钢瓶(氢气瓶)来储存氢气, 但钢瓶储存氢气的容积小,瓶里的氢气即使加压到150个大气压,所装氢气的质量也不到氢气瓶质量的1%,而且还有爆炸的危险;另一种方法是储存液态氢,将气态氢降温到-253 0C变为液体进行储存,但液体储存箱非常庞大,需要极好的绝热装置来隔热,才能防止液态氢不会沸腾汽化。近年来,一种新型 简便的储氢方法应运而生,即利用储氢合金(金属氢化物)来储存氢气。 储氢材料的定义 储氢材料是一种能够储存氢的材料,储氢材料是能与氢反应生成金属氢化 物的物质,(狭义)具有高度的吸氢放氢反应可逆性;(广义)储氢材料是能 够担负能量储存、转换盒输送功能的物质,“载氢体”、或“载能体” 研究证明,某些金属具有很强的捕捉氢的能力,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这些金属能够大量“吸收”氢气,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同时放出热量。 其后,将这些金属氢化物加热,它们又会分解,将储存在其中的氢释放出来。 这些会“吸收”氢气的金属,称为储氢合金。 储氢材料的分类 化学吸附材料 金属氢化物及合金(如LaAlH4) 复合氢化物(NaAlH4、NaBH4、LiBH4等)等 物理吸附材料

车载储氢系统标准统计

车载储氢系统标准统计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车载储氢系统标准统计 时间:2014-08-27 08:45:08来源: 随着各国对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不断投入,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逐渐成熟,全球各大汽车集团均有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的计划。各国及各区域燃料电池汽车相关标准也在不断制定和完善中。目前的燃料电池汽车新标准制定主要集中于燃料电池系统及车载储氢系统两大方面。其中车载储氢系统的标准主要侧重于储氢系统的测试及加注方面。 世界各国对于车载储氢系统标准制定的进展情况各不相同,主要的标准体系包括欧盟标准、美国标准及日本标准。我国燃料电池汽车车载储氢系统标准在北京奥运会及上海世博会燃料电池示范运行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国外标准,已有了初步的发展。目前的车载储氢系统的主要标准统计如下: 表1 国内车载储氢系统相关标准 序 号 标准号标准名称备注1 GB/T24548- 2009 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术语 2 GB/T24549- 2009 燃料电池汽车安全要求 3 GB/T29123- 2012示范运行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 术规范 4 GB/T26990- 201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技 术要求 5 GB/T29126- 2012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试 验方法

中各部件的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给出规定。JIGA标准针对车载储氢瓶的设计、制造/批试验及型式试验给出了明确规定。联合国即将发布的燃料电池车辆全球技术法规(GTR)将大部分采用日本的标准,因此日本的燃料电池汽车生产商将在新能参数方面不必做过多的调整,这也体现了目前日本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未来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事业的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我国储氢技术发展

促进我国储氢技术发展的必要 氢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易泄漏的危险化学介质。日益加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迫切要求人们开发新能源。氢能以其燃烧产物洁净、燃烧效率高、可再生等优点被认为是新世纪的重要二次能源。随着氢燃料电池和电动汽车的迅速发展与产业化,氢源技术及氢能基础设施的研究和建设已引起发达国家的高度关注 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确需要高效储氢技术,因为这是方便使用氢能源的必须. 传统储氢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利用高压钢瓶(氢气瓶)来储存氢气,但钢瓶储存氢气的容积小,而且还有爆炸的危险;另一种方法是储存液态氢,但液体储存箱非常庞大,需要极好的绝热装置来隔热。近年来,一种新型简便的储氢方法应运而生,即利用储氢合金(金属氢化物)来储存氢气。 研究证明,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一些金属能够大量“吸收”氢气,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同时放出热量。其后,将这些金属氢化物加热,它们又会分解,将储存在其中的氢释放出来。这些会“吸收”氢气的金属,称为储氢合金。其储氢能力很强。单位体积储氢的密度,是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气态氢的1000倍,也即相当于储存了1000个大气压的高压氢气。储氢合金都是固体,需要用氢时通过加热或减压使储存于其中的氢释放出来,因此是一种极其简便易行的理想储氢方法。目前研究发展中的储氢合金,主要有钛系储氢合金、锆系储氢合金、铁系储氢合金及稀土系储氢合金。 储氢合金还有将储氢过程中的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或热能的能量转换功能。储氢合金在吸氢时放热,在放氢时吸热,利用这种放热-吸热循环,可进行热的储存和传输,制造制冷或采暖设备。此外它还可以用于提纯和回收氢气,它可将氢气提纯到很高的纯度。例如,采用储氢合金,可以以很低的成本获得纯度高于99.9999%的超纯氢。 储氢合金的飞速发展,给氢气的利用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目前中国已研制成功了一种氢能汽车,它使用储氢材料90千克,可行驶40千米,时速超过50千米。今后,不但汽车会采用燃料电池,飞机、舰艇、宇宙飞船等运载工具也将使用燃料电池,作为其主要或辅助能源。 现在最常用的储氢手段 高压储氢是最常用和最直接的储氢方式。高压储氢可在常温下使用,通过阀门的调节就可以直接将氢气释放出来["],具有储氢罐结构简单、压缩氢气制备的能耗较少、充装速度快等优点,已成为现阶段氢能储运的主要方式 高压储氢缺点 高压氢气储罐不但有可能发生因强度不足(特别是高强钢脆化)引起的物理爆炸,而且有可能发生因氢气泄漏而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且其风险程度随罐体容积增大、压力升高而加大。因此,如何降低高压储氢的风险程度,是加氢站建设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高压下运行的高压储氢罐,一旦发生破坏,罐内巨大的能量在瞬间释放,会产生冲击波、容器碎片猛然飞出和易燃、易爆氢气喷漏。冲击波的超压可以将建筑物破坏,也会直接危害在它所波及范围内的人身安全,冲击波后面的高速气流夹杂着碎片往往加重对人员的伤害。具

表面吸附与效储氢材料

表面吸附与高效储氢材料 0809401083 匡鹏 一.能源危机与应用氢气的瓶颈 人类的历史某种程度上也是能源的发展历史,过去的五千年里,人类主要能源由草木,秸秆到煤天然气,尤其是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使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长,而据估计地球的化石能源只可以再支持50年的这种消耗速度,而即使没有能源枯竭的危机,人类使用化石能源也会受到极大的制约,因为化石带来的巨大污染近几十年来不断的浮现,更加促使人们寻找替代的能源。 当前几种有前途的能源解决方案——核聚变,裂变(体积太大,且危险过大),风能(不适宜携带,且有间隔性),太阳能(功率不够),都有各种缺陷,而不可以完全取代化石能源。氢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来源广泛(海水)能量密度高(氢气热值:143kJ/g,为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清洁(生成水),取代方便(利用原理与汽油等一样,稍加改进即可用于现在的发动机)的绿色能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其开发与利用需要解决氢的制取,储存,和利用三个问题,由于氢易燃,易爆且已扩散,这就使得人们实际应用中优先考虑氢储存,运输中的安全,高效和无泄漏损失,因此,氢的规模安全存储是现阶段氢能利用的瓶颈。 二.可以采用的氢气存储方法 根据氢的气体特征,其存储方式可以分为物理法与化学法。目前采用的储氢方式主要有四种:高压储氢,液化储氢,金属氢化物储氢以及吸附储氢。高压储氢的最大优点是操作方便,能耗小。

由以上表可以看到无论传统还是最近的金属氢化物,固态储氢都没有达到可以大规模应用的技术成熟水平。而吸附储氢在储氢密度,能源效率及操作安全性等方面颇具技术优势,其发展前景被看好。 三.表面吸附的原理及其对吸附材料的要求 固体表面的原子,由于周围原子对他的作用力不对称,即表面原子所受的力不饱和,因而有剩余力场,可以吸附气体或液体。制糖时,用活性炭来处理糖液,以吸附其中的杂质,得到洁白的产品,就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固体吸附有如下几个特点:1.固体表面分子移动困难,所以只可以靠降低界面张力的方法降低表面能2.固体表面是不均匀的,各个不同位置的吸附热与催化活性差别很大3.固体表面层的组成不同于体相内部。 按照吸附分子与固体表面的作用力的不同可以将吸附分为两类

储氢材料的发展现状、应用与制备综述

储氢材料的发展现状、应用与制备 摘要:能源危机和开发新能源一直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两个重要因素。为了保护环境,开发新能源,可以利用太阳能、地热、风能及海水等。其中,氢能是人类未来的理想能源,它是一种高能量密度、清洁的能源,是最有吸引力的能源形式之一,具有热值高、资源丰富、干净、无毒、无污染等特性。而氢的贮存和运输一直是个技术难题,由于制造液氢的设备费用很高,液化时又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氢气和空气混合还会有爆炸的危险,因此能否利用氢气作为能源的关键是能否解决氢气的贮存和运输技术。本文简要讲述了储氢材料的发展现状、主要应用与制备技术。 关键词:储氢材料、性质、应用、发展、制备 1引言 当前,人类面临着能源危机,作为主要能源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由于长期的过量开采已濒临枯竭。为了开发新能源,人们利用太阳能、地热、风能及海水的温差等,试图将它们转化为二次能源。氢由于其优异的特性受到高度重视,首先氢由储量丰富的水做原料,资源不受限制;第二氢燃烧的生成物是水,环境污染极少,不破坏自然循环;第三,氢由于很高的能量密度;此外,氢可以储存、输送,用途十分广泛。本文主要简述了储氢材料的基本性质、发展现状以及制备工艺。 2储氢材料的基本性质 储氢材料是一种能在晶体的空隙中大量贮存氢原子的合金材料,具有可逆吸放氢的性质。大多数金属合金(M)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氢生成金属 →MHx+ΔH(生成热)。 氢化物(MHx):M+XH 2 2.1储氢材料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作为储存能量的材料,储氢材料应具备以下条件: (1)易活化,氢的吸储量大; (2)用于储氢时,氢化物的生成热小;用于蓄热时生成热要尽量大; (3)在室温附近时,氢化物的离解压为203-304kPa,具有稳定的合适的平衡分解压; (4)氢的吸储或释放速度快,氢吸收和分解过程中的平衡压(滞后)小; 、水分等的耐中毒能力强; (5)对不纯物如氧、氮、CO、CO 2 (6)当氢反复吸储和释放时,微粉化少,性能不会劣化; (7)金属氢化物的有效热导率大,储氢材料价廉; (8)吸收和释放氢的速度快,氢扩散速度大,可逆性好。 2.2影响储氢材料吸储能力的因素

储氢材料分类

储氢材料分类 目前储氢材料有金属氢化物、碳纤维碳纳米管、非碳纳米管、玻璃储氢微球、络合物储氢材料以及有机液体氢化物。下面仅就合金、有机液体以及纳米储氢材料三个方面对储氢材料加以介绍。 一,合金储氢材料 储氢合金是指在一定温度和氢气压力下,能可逆的大量吸收、储存和释放氢气的金属间化合物,其原理是金属与氢形成诸如离子型化合物、共价型金属氢化物、金属相氢化物-金属间化合物等结合物,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将氢释放出来。合金作为储氢材料要满足一定的要求,首先其氢化物的生成热要适当,如果生成热太高,生成的氢化物过于稳定,释放氢时就需要较 高的温度.而如果生成热太低,则不易吸收氢。其次形成氢化物的平衡压要适当,最好在室温附近只有几个大气压,便于吸放氢,而且要吸放速度快,这样才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另外合金及其氢化物对水、氧和二氧化碳等杂质敏感性小,反复吸放氢时,材料性能不至于恶化。而且,储氢材料的氢化物还要满足在存储与运输过程中性能可靠、安全、无害、化学性质稳定等条件。现在已研究的并且符合上述要求的有镁系、稀土系、钛系和锆系等。 在上述储氢材料中,镁系储氢合金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而且吸放氢平台好、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应用前景十分诱人。镁可直接与氢反应,在300—400℃和较高的压力下, 反应生成Mg和H2反应生成MgH2: Mg + H2= MgH2 △H=-74.6kJ/mol。MgH2理论氢含量可达7.6% , 具有金红石结构, 性能较稳定, 在287 ℃时分解压为101.3kPa。由于纯镁的吸放氢反应动力学性能差, 吸放氢温度高, 所以纯镁很少被直接用来储存氢气,为此人们又开始研究镁基储氢合金材料。到目前为止, 人们已对300多种重要的镁基储氢合金材料进行了研究。 二,液态有机物储氢材料 有机液体氢化物贮氢是借助不饱和液体有机物与氢的一对可逆反应, 即加氢和脱氢反应来实现的。加氢反应时贮氢,脱氢反应时放氢, 有机液体作为氢载体达到贮存和输送氢的目的。烯烃、炔烃、芳烃等不饱和有机液体均可作贮氢材料, 但从贮氢过程的能耗、贮氢量、贮氢剂、物理等方面考虑, 以芳烃特别是单环芳烃作贮氢剂为佳, 常用的有机物氢载体有苯、甲苯、甲基环己烷、萘等。用这些有机液体氢化物作为贮氢剂的贮氢技术, 是20 世纪80 年代开发的一种新型贮氢技术。1980年, Taube 等分析、论证了利用甲基环己烷作氢载体贮氢为汽车提供燃料的可能性。随后许多学者对为汽车提供燃料的技术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对催化加氢脱氢的贮存输送进行了广泛的开发。有机液体氢化物贮氢作为一种新型贮氢材料, 其贮氢特点是: 有机液的贮存、运输安全方便, 可利用现有的贮存和运输设备,有利于长距离大量运输,贮氢量大, 苯和甲苯的理论贮氢量分别为7.19(wt)% 和

储氢材料

课程名称:先进材料综合实验 指导老师: 成绩: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储氢材料 实验类型: 技术实验 同组学生姓名: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储氢材料的基本理论及实验方法; 2.掌握储氢材料的设计、制备技术及吸放氢性能测试方法; 3.增强对材料的成分、结构和储氢性能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储氢材料:名义上是一种能有效储存氢的材料,实际上它必须是能在适当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进行可逆吸放氢的材料,其主要应用于染料电池和镍氢电池中。 特点: 1.容易活化,单位质量和体积储氢量大(电化学储氢容量高); 2.吸放氢速度快,氢扩散速度大,可逆性好; 3.有较平坦和较宽的平衡平台压区,平衡分解压适中。做气态储氢材料应用时,室温附近的分解压应为>0.1MPa ,做电池材料应用时以10-3——10-1MPa 为宜; 4.吸收、分解过程中的平衡氢压差,即滞后要小; 5.氢化物生成焓,作为储氢材料或电池材料时应该小,做蓄热材料时则应该大; 6.寿命长,能保持性能稳定,作为电池材料时能耐碱液腐蚀; 7.有效导热率大、电催化活性高; 8.价格低廉,不污染环境,容易制造。 分类: 目前研究较多的传统材料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AB 5型稀土系材料,非AB 5型稀土 系材料,AB 2型Laves 相材料,AB 型钛系材料,Mg 基材料和V 基固溶体型材料;另外,还包括近年来研究非常热门的金属或非金属的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如Al 基配位氢化物、B 基配位氢化物和氨基氢化物。 储氢材料的储氢机理: 1. 气-固储氢反应机理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储氢材料和H 2通过气-固反应生成含氢固溶体和氢化物相。其吸、 放氢反应可表示为: o 222H MH x y H MH x y y x ?+-?+- 式中MH x 为含氢固溶体相(α相),MH y 为氢化物相(β相),?H o 表示氢化物生成焓或氢化反应 热。一般吸放氢反应为可逆反应,吸氢过程是放热反应,?H o <0,而放氢过程则是吸热反应,即?H o >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 实验报告

车载储氢系统标准统计

车载储氢系统标准统计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车载储氢系统标准统计 时间:2014-08-27 08:45:08来源: 随着各国对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不断投入,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逐渐成熟,全球各大汽车集团均有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的计划。各国及各区域燃料电池汽车相关标准也在不断制定和完善中。目前的燃料电池汽车新标准制定主要集中于燃料电池系统及车载储氢系统两大方面。其中车载储氢系统的标准主要侧重于储氢系统的测试及加注方面。 世界各国对于车载储氢系统标准制定的进展情况各不相同,主要的标准体系包括欧盟标准、美国标准及日本标准。我国燃料电池汽车车载储氢系统标准在北京奥运会及上海世博会燃料电池示范运行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国外标准,已有了初步的发展。目前的车载储氢系统的主要标准统计如下: 表1 国内车载储氢系统相关标准 序 号 标准号标准名称备注1 GB/T24548- 2009 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术语 2 GB/T24549- 2009 燃料电池汽车安全要求 3 GB/T29123- 2012示范运行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 术规范 4 GB/T26990- 201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技 术要求 5 GB/T29126- 2012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试 验方法

中各部件的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给出规定。JIGA标准针对车载储氢瓶的设计、制造/批试验及型式试验给出了明确规定。联合国即将发布的燃料电池车辆全球技术法规(GTR)将大部分采用日本的标准,因此日本的燃料电池汽车生产商将在新能参数方面不必做过多的调整,这也体现了目前日本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未来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事业的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储氢材料与方式

储氢材料的研究概况与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长,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以煤、石油、天然气等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是当前的主要能源,但化石能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而且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还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迫使人类去寻找更为清洁的新型能源。氢能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清洁的绿色新能源,氢能的如何有效利用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研究。 目前来看,氢能的存储是氢能应用的主要瓶颈。氢能工业对储氢的要求总的来说是储氢系统要安全、容量大、成本低、使用方便。美国能源部将储氢系统的目标定为:质量密度为6.5%,体积密度为62kgH2/m3。瞄准该目标,国内外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了目前所采用或正在研究的主要储氢材料与技术,包括金属氢化物、碳质材料、配位氢化物、水合物,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同时指出其相关发展趋势。 1金属氢化物 金属氢化物储氢具有安全可靠、储氢能耗低、储存容量高(单位体积储氢密度高)、制备技术和工艺相对成熟等优点。此外,金属氢化物储氢还有将氢气纯化、 压缩的功能。因此,金属氢化物储氢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储氢材料。 储氢合金是指在一定温度和氢气压力下,能可逆地大量吸收、储存和释放氢气的金属间化合物。储氢合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吸氢元素或与氢有很强亲和力的元素(A),它控制着储氢量的多少,是组成储氢合金的关键元素,主要是I A~ VB族金属,如Ti、Zr、Ca、Mg、V、Nb、Re(稀土元素);另一部分则为吸氢量小或根本不吸氢的元素(B),它则控制着吸/放氢的可逆性,起调节生成热与分解压力的作用,女口Fe、Co、Ni、Cr、Cu、Al等。图1列出了一些金属氢化物的储氢能力。 目前世界上已经研制出多种储氢合金,按储氢合金金属组成元素的数目划分,可分为:二元系、三元系和多元系;按储氢合金材料的主要金属元素区分,可分为:稀土系、镁系、钛系、钒基固溶体、锆系等;而组成储氢合金的金属可分为吸氢类(用A表示)和不吸氢类(用B表示),据此又可将储氢合金分为:AB5型、AB2 型、AB 型、A2B 型。 1.1稀土系储氢合金

车载储氢系统发展现状

车载储氢系统发展现状 燃料电车的商业化有三个瓶颈:燃料电池的成本和耐久性;氢气的来源及相应的基础设施;车载的储氢系统。DOE在修正其目标后,要求到2015年系统的储氢质量达到7.5%,体积储氢密度达到70g/L,旧的目标是5.5%,储氢密度是40g/L[1],一次加氢后的续航里程要达到300英里(约500公里)。综观目前所有实际可用的车载储氢或制氢技术,包括高压储氢、液氢储氢、金属氢化物储氢、吸附储氢以及车载甲醇重整制氢装置、汽油重整制氢装置和天然气重整装置,无一能完全满足这些指标。因此,为了推动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各个国家,包括政府研究机构和各大汽车公司,都开始对氢源技术系统研究给予高度重视。本文将就燃料电池电动车车载储氢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作一介绍和讨论。 1 高压储氢 目前高压氢气罐仍是主流,一般有35Mpa(代表车型:本田FCX Clarity)和70Mpa(丰田FCHV-adv),一般是由碳纤维复合材料组成的新型轻质耐压储氢容器:铝内胆外面缠绕碳纤维的材料。但这类高压钢瓶的主要缺点是需要较大的体积和如何构筑理想的圆柱形外形; 另外, 还需要解决阀体与容器的接口及快速加氢等关键技术。因此高压压缩储氢容器还需要进一步发展[2]。同时受限于氢气本身的密度,其储氢量很难大幅度的提高。如图1所示,为了达到500公里的一次续航里程,采用70Mpa的储氢压力,其储氢系统要有125kg,体积要达到260L[3]。

图4 丰田FCHV-adv(储氢量达到6.1kg,高压罐分成4个较细的罐,置于后车座下及行李舱底板下) 低温液态储氢

低温液态储氢具有较高的体积能量密度,常温、常压下液氢的密度为气态氢的845倍, 其体积能量密度比压缩储存要高好几倍, 与同一体积的储氢容器相比, 其储氢质量大幅度提高。若仅从质量和体积上考虑, 液氢储存是一种极为理想的储氢方式。但是由于氢气液化要消耗很大的冷却能量, 液化过程所需的能耗约是储存氢气热值的50% , 增加了储氢和用氢成本。另外, 液氢储存容器必须使用超低温用的特殊容器(如下图所示), 由于液氢储存的装料和绝热不完善, 容易导致较高的蒸发损失, 因而技术复杂、储氢成本高。

储氢难题和纳米限域的调制方法

专题研究报告 论文题目 储氢难题和纳米限域的调制方法 作者姓名张盈盈 学科专业应用化学 指导教师傅志勇 所在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论文提交日期2017.06.12

摘要 作为21世纪主要的新能源之一,氢能具有环境友好、资源丰富、热值高、燃烧性能好、潜在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发展前途非常光明。美中不足的是,在氢能商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难题。如何实现廉价地制氢、安全而高效地储存、输送氢都是当今研究必须攻克的课题,这其中储氢问题更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瓶颈。 传统储氢技术与材料存在能耗高、储氢效率低、可逆性差、动力学性能缓慢等缺点,开发安全稳定高效的复合储氢材料,寻找恰当的修饰方法,实现固体储氢材料的规模化制备与可循环利用将是未来储氢材料研究发展的新方向。纳米限域是将材料填充到纳米孔道里,利用材料和纳米孔道的相互作用促进反应的进行,为化学反应提供一个独特的微环境。近年来纳米限域逐渐发展成为改善储氢材料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新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储氢技术与材料发展面临的问题、发展方向以及纳米限域的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展望。 关键词:储氢;纳米限域;纳米;储氢材料;氢能;复合储氢材料 1.储氢技术和材料概论 1.1发展背景 目前,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日益严重。随着工业发展,近几十年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有限的传统能源储量与人们日益俱增的能源需求产生了巨大矛盾。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迫使人类去寻找更为清洁的新型能源。 氢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来源广泛、能量密度高的绿色能源,广泛出现在人们的关注的视野中。如今美、日、德、中、加等许多国家都在加紧部署、实施氢能战略,以期在21世纪中叶进入氢能经济0时代,如美国针对运输机械的“FreedomCAR”计划和针对规模制氢的“FutureGen”计划,日本的“NewSunshine”计划及“We-NET”系统,欧洲的“Framework”计划中关于氢能科技的投人也呈现指数上升趋势。 1.2储氢难点 氢在通常条件下以气态形式存在,且易燃、易爆、易扩散,人们在实际应用中要优先考虑储过程中的安全、高效和无泄漏损失。当氢作为一种燃料时,必然具有分散性和间歇性使用的特点,储氢问题必然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 储氢技术要求能量密度大、能耗少、安全性高。当作为车载燃料使用时,应

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前景

目录 1.前言 (3) 2.储氢材料 (4) 2.1金属储氢材料 (4) 2.1.1镁基储氢材料 (5) 2.1.2钛基(Fe-Ti)储氢材料 (8) 2.1.3稀土系合金储氢材料 (9) 2.1.4锆系合金储氢材料 (10) 2.1.5金属配位氢化物 (11) 2.2碳质储氢材料 (11) 2.3液态有机储氢材料 (12) 3.储氢方式 (14) 3.1气态储存 (14) 3.2液化储存 (14) 3.3固态储存 (15) 4.氢能前景 (15) 参考文献 (17)

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前景 摘要:氢能作为一种新型的能量密度高的绿色能源, 正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储存技术是氢能利用的关键。储氢材料是当今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也是氢的储存和输送过程中的重要载体。本文综述了目前已采用或正在研究的储氢材料, 如镁基储氢材料钛碳基储氢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碳质储氢等材料的研究进展、发展前景和方向。 关键字:储氢材料,储氢性能,储氢方式,发展前景 1.前言 当今世界, 化石燃料储量正在迅速减少, 现存储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世界能源的80%来源于化石燃料, 但化石燃料的使用产生了大量有害物质, 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因此, 加速能源系统向可再生能源转换以适应当前和未来世界能源需求, 是迫切需要解决问题。 氢原料来源广泛、无污染且能量转换效率高,是解决未来清洁能源需求问题的首选新能源之一。氢是宇宙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氢气燃烧后只产生水和热,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氢能利用技术,如氢燃料电池和氢内燃机,可以提供稳定、高效、无污染的动力,在电动汽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氢能技术在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与环境两大方面的重大作用,国内外对氢能技术都有大量资金投入,以加快氢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氢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来源广泛、能量密度高的绿色能源及能源载体,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受到美、日、德、中、加等国家的高度重视,以期在21世纪中叶进入氢能经济(hydrogeneconomy)时代。氢能的利用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氢的制取、储运和应用,而氢能的储运则是氢能利用的瓶颈。氢在正常情况下以气态形式存在、密度最小、且易燃、易爆、易扩散,这给储存和运输带来很大困难。当氢作为一种燃料时,必须具有分散性和间歇性使用的特点,因此必须解决储存和运输问题。储氢和输氢技术要求能量密度大(包含质量储氢密度和体积储氢密度)、能耗少、安全性高。当氢作为车载燃料使用(如燃料电池动力汽车)时,应符合车载状况的要求。对于车用氢气存储系统,国际能源署(IEA)

储氢材料介绍

储氢材料简介 摘要: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带来了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新能源开发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一条出路,氢能因其独特优势而倍受青睐。但氢的储存是氢能利用的瓶颈,高效、安全的储氢方式一直是氢能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储氢材料的研究开发有助于消除储氢的技术障碍,从而促使整个氢工业的发展。本文通过介绍氢的储存方式、一些常用的储氢材料,特别是储氢合金,使读者对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分类、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应用有个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氢能储氢材料储氢合金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储氢方式----------------------------------------------------------------------- 2.1 气态储存----------------------------------------------------------------------- 2.2液化储存------------------------------------------------------------------------ 2.3固态储存------------------------------------------------------------------------ 第三章储氢材料------------------------------------------------------------------------ 3.1 储氢合金------------------------------------------------------------------------ 3.1.1金属储氢原理---------------------------------------------------------- 3.1.2 储氢合金的要求------------------------------------------------------ 3.1.3储氢合金的分类------------------------------------------------------- 3.1.4储氢合金的应用-------------------------------------------------------- 3.2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 3.3碳质储氢材料------------------------------------------------------------------- 3.3.1活性炭-------------------------------------------------------------------- 3.3.2碳纤维-------------------------------------------------------------------- 3.3.3有机液体氢化物-------------------------------------------------------- 第一章绪论 人类进入21世纪,节能环保不再只是一句口号。随着能源紧张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众多新能源中,氢能被人们寄予了厚望。

储氢综述storage of hydrogen

储氢综述 491428787@https://www.360docs.net/doc/fc12684294.html, 一.前提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能源需求不断加大。传统的煤矿虽早已应用于大规模的生产供能,但是受其不可再生的限制,以及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人们不得不开始寻找清洁的新能源,于是热值大、燃烧产物只有的水的氢能脱颖而出。具有可移动性是能源的必备条件之一,就储氢方法来说,主要有传统的高压、液化储氢,以及新兴的金属氢化物储氢、碳纳米管储氢、有机液体储氢和有机金属框架储氢。但如何实现既具有经济效益又能达到储氢能力标准,目前其仍具有挑战性。 二.关键词 氢能、储氢方法、储氢能力、氢经济。 三.正文 氢气单位体积能量密度高,1kg氢气的热值为34000kcal,是汽油的三倍1。其燃烧产物只有水,如果能够通过光解水来产氢,则可实现理想循环。而在其存储运输方面,有早先的高压储氢和液化储氢。高压储氢,通过施加20-25MPa压强增加H 2 的密度使其尽可能多的压缩在一个钢瓶里。通常来说,压强越大,储氢量越大,但压强加倍其储氢量却只能增加40-50%2,对储氢容器要求耐高压、轻便等。液化储氢,在标准大气压下降温到20K使其液化,给运输带来方便而减少消耗的能量可轻易的抵消其液化所耗的能量,其储氢容器为双壁结构以减尽可能绝热,但目前其容器每天都有气体的泄漏,实验数据和技术也不完善2,虽也有将两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储氢2,其可在35MPa的压力下,用180L的容器储存7.3kg 的H 2 ,但是其储氢容器的材质需重新寻找。传统储氢方法虽已有相对较长的历史,是现在主要的储氢途径,但究其效率和安全性,使得氢能无法得到大规模应用。所以,科学家开始寻找新的储氢方法。 1.金属氢化物储氢 金属、合金或金属间化合物与氢反应可以生成的氢化物,无论是离子型氢化物、金属型氢化物还是共价型氢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均可释放氢气,来实现储氢。这样把气体转换成固体,安全便于运输且体积利用率高。但其吸氢放氢在动力学和热 力学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NaAlH 4 储氢4,反应如下: 其理论储氢力为 5.6wt%,但反应极慢且要求温度为260℃,即使加入催化剂 TiCl 3 ,其反应速率大幅度增加,但动力学问题仍未解决。镁基合金MgH26(7.7wt%),但镁基氢化物循环能力同样低,且反应温度均200摄氏度以上 (详见表格1),难以实现应用。其他金属氢化物:含氮合金如Li 3 N(6wt%)5、、含 硼合金如LiBH 4(18wt%)4、LaNi 5 (0.25wt%)4及含Ti、Cr、V、 Mn、 Fe 等元素的 合金。虽有较高的储氢能力,但金属氢化物质量大,且吸氢脱氢过程所需温度高,压强大,循环能力差,较难发展。

储氢材料的分类及研究进展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1 储氢材料的研究背景 2 储氢材料的种类及研究进展 3 储氢材料的应用 4 总结与展望 1 储氢材料的研究背景 氢是一种清洁的燃料, 氢能被认为是未来有发展前景的新型能源之一。以多种方式制备的氢气,通过燃料电池直接转变为电力, 可以用于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 也可用于工业、商用和民用建筑等固定式发电供热设施, 实现终端污染物零排放。氢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来源广泛、能量密度高、清洁的绿色能源及能源载体, 也被认为是连接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重要桥梁。在未来的能源体系中, 氢能可以成为与电能并重而互补的终端二次能源, 渗透并服务于科技领域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而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做出重要贡献。虽然氢能的研发目前尚未形成现实生产力, 但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已经使人们感受到新型能源带来的希望。 氢能的开发包括氢的制取、储存和利用等技术。当氢作为一种燃料时, 具有分散性和间歇性使用的特点,因此必须

解决储存和运输问题。近 10年来, 氢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汽车及其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 有效推动了氢能技术的进步, 但经济、安全、高效的氢储存技术仍是现阶段氢能应用的瓶颈。对于车用氢气存储系统, 要求实际储氢能力大于 311 kg(相当于小汽车行驶500 km 所需的燃料 ), 国际能源署 ( I EA)提出的目标是储 氢 质 量 分 数 大 于 5% 、体 积 储 氢 密 度 大 于50 kg 32/m H , 并且放氢温度低于353 K,循环寿命超过1 000次;而美国能源部 (DOE)提出到 2010年储氢质量分数不低于 6% 、体积储氢大于 62 kg 32/m H , 到2015年储氢质量分数不低于 9%, 且循环寿命超过1 500 次. 氢的储存是以氢的相图为基础的。在低温区, 氢以固体形式存在, 而在 0 C 和510Pa 的压力下, 是密度为0.01089 886 3 /m kg 的气体, 在三相点和临界点之间很小的范围内, 氢气在 - 253 e 下是密度为 7018 3/m kg 的液体。根据氢的气体特性, 其储存方式主要分为高压压缩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固态储氢等 3种。图 1给出了目前所采用和正在研究的储氢材料的储氢质量分数和体积储氢密度[ 5] , 分析图 1可以看出, 除液氢储存外, 还没有其它技术能满足上述要求。因此, 发展高能量密度、高效率和安全的氢储运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下面对目前所研究或采用的主要储氢材料与技术作介绍。

金属储氢材料与材料设计研究进展

金属储氢材料与材料设 计研究进展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金属储氢材料与材料设计研究进展 黄维军,材料科学与 摘要 基于储氢材料在氢能利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从材料结构角度,对当前晶态储氢合金、非晶储氢合金、纳米储氢合金三大类金属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了合金相图和现代材料设计方法在金属储氢材料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当前研究工作表明,非平衡态结构调控是获得高性能储氢合金的有效途径.基于原子尺度的材料计算与设计,对新型金属储氢合金的研究和储氢机理探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储氢合金;非晶态;合金相图;材料设计;第一性原理

Recent progress on metal hydrid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l material design Huang Wei- Abstract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pal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hydrogen energy, In View of micro-structure, recent development of three type metal-based materials(crystalline, amorphous alloy, nano-sized alloy) was discussed extensively in the paper, as well as related study of phase diagram and material design methods based on first-principle calculations. many reports supported that metal-based alloys with amorphous/nano structure show different hydrogen storage properties from that with crystal structure, material design and calculation in atom-size will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tal-based alloy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hydrogen storage in alloys. Key words: hydrogen storage alloy; amorphous structure; phase diagram; material design; first-principle calculatio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