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修改文章中的错误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第9课 修改文章中的错误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第9课 修改文章中的错误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第9课修改文章中的错误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为广东省小学课本《信息技术第一册(下)》第9课《修改文章中的错误》。本课是信息技术第一册(下)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英文打字与击键要领后,进一步学习输入中文,以及使用日常的办公软件Word 把作文、日记和各种有用的文字资料保存到计算机中,为后面在计算机中进行文稿的编辑、修饰、打印以及编制作文集作铺垫。

二、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通过前面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电脑操作有一定的能力,基本能够使用一部分软件,已具备在Word软件里输入中英文的能力和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理解能力、自学探究能力,也知道了一些功能键的操作与使用,这给这节课的操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在Word软件里打开Word文档的方法。

(2)掌握删除多字和定位光标的方法。

(3)掌握在文段中插入漏字的方法。

(4)掌握改写错别字的方法,了解使用改写功能来改写错别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课本知识,提高自己借助辅助材料完成操作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发散式思维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集体精神和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真观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2)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在输入中文时,及时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认真、严谨、细致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删除多字,改错别字、插入漏字的方法。

难点:综合及灵活运用这些修改文章的方法,修改文章中的错误。

五、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在教法上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将多媒体与教学整合,围绕“以任务为主轴,问题为主线,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来开展教学,有效地把知识和能力训练融为一体。

在学法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抢答、自主探究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完成一个个任务,并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六、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主轴,通过设置一个个的任务,

指导学生启发式、探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另外,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以“微课”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多字、漏字、错别字的修改过程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模仿操作,从而完成任务。

七、课前准备

1.《我喜欢西安》、《玲玲的日记》两篇未修改的文档

2.演示课件、操作过程视频(微课)

八、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引”、“探”、“用”、“拓”这四个环

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些简单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结合以上几点,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这节课做一下反思:

一、好的方面:

(一)激趣导入,做好铺垫。

小学生学习一般都凭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被动的,但是一旦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所以根据这一特点,我先带领学生一起观看几张照片——南雄旅游胜地,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东西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边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由简变繁,层层递进,不断拓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如果一开始就拿一篇文章给学生改,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于是,我选取了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里三句有错误的古诗句让学生修改,一则学生比较容易发现错误,增加他们的信心,二则为后面的修改文章作了铺垫。后面的修改文章,我考虑到文章描绘的是西安,我觉得西安对于学生来说太不熟悉了,于是我改了范例,变成《我的家乡南雄》,用贴近学生实际的例子来展开课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学习氛围更浓。我还进行了知识的拓展,例如,在课堂总结环节,我不仅进行知识的总结,我还扩展到键盘指法、学习习惯等方面,最后以一句名言告诉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由简到繁,层层递进,不断拓展,达到教学目标。

(三)任务驱动,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学习掌握操作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也较大地提高学生之间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直观演示,加深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演示能更加直观地让学生看到正确的操作方法,从而能够使学生较快的掌握新知。我还多方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和上台演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调动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五)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在教学时,我结合了学生的实际,巧妙地把他们学过的语文知识引入课堂,这样,也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感受到计算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了计算机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六)小组比赛,调动积极性。

小学生一般对漫画、图片这些比较形象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对文字比较乏味。考虑到这点,我想到了小组比赛的方式,上课前我先告知学生,这节课采取小组比赛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或者每上台示范操作都可为小组争得一分。到课堂结束后统计各小组分数,哪个小组高分将获得一份神秘礼物。通过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增进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课堂呈现你追我赶的气氛。

二、不足之处: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我觉得本节课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很好地安排时间,教学组织不严谨

整一堂课,时间很仓促。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地组织教学。例如,在第一个环节——修改古诗句,我采取的是一句一个学生进行示范操作,而且有些还有多种方法,我不断地请学生示范,结果花去了十几分钟。第二个环节——修改文章,我先让学生先找错误,然后才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文章的修改。这样下来,时间又花去了几分钟。其实,发现错误也应由学生自己去做,这样把时间留给学生,既能锻炼学生,也为后面作品的评价争取更多时间。

(二)语言不够精炼,教学评价不够深度。

语言不够精炼,这也是时间不够的原因。例如,步骤的讲解、知识的总结、等都出现了比较啰嗦、不够精炼的现象,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面。

教学评价不够深度,没有达到反馈的作用。学生完成文章的修改后是作品的评价,评价没有讲到重点,对于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没有指出,只是简单地评价学生有没有修改完,能拿多少分,停留在比较表面的东西。而真正的评价应是指出学生操作所遇到的问题,透过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改进方法。今后我要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努力,改进。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三年级起点英语上册19课教学设计

三年级起点英语上册19课教学设计 Lesson 19 I have a ball 学习目标 一、语言要素 (一)词汇 1、三会:doll ball 2、二会:Have a Look Wow Oh, It’s big (二)语言目标 1、Look , kate, I have a doll . Wow! How nice ! 2、Look ! I have a ball. Oh, It’s big . (三)话题呈现:I have a ball (四)任务设计:I have a ball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听、说、读、演,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一系列方法,能够运用Look , kate, I have a doll . Wow! How nice ! Look ! I have a ball. Oh, It’s big .句型行交际。 三、情感目标:在本课中重点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三会单词:doll ball 句型:Look , kate, I have a doll . Wow! How nice !Look ! I have a ball. Oh, It’s big . 五、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两会单词:Have a Look Wow Oh, It’s big 六、教具:设计好的课件,书包,实物玩具,文具,玩具图片,单词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歌曲。 七、学具:学生自备的学习用具,玩具。 八、教法学法:本课重点运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热身:老师进了教室和学生用英语打招呼,学生和老师一起唱This is my erser 歌曲,使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英语氛围中。 二、新句型 I have a ……我有…… (一)导入:Let’s game(让我们做一个游戏:猜袋中物) 1、老师说;This is my bag . Guess,What’s in my bag?(猜一猜,我的书包里有什么) 老师书包里提前放好book pen pencil pencil-box ruler eraser sharpener glue marker 等学习用品。 2、学生用英语说自己摸出来的东西。 3、学生如果摸出book ,学生说:book .老师说:This is my book . 4、学生来描述一下,用句型Oh,It’s big . 或者Wow!It’s nice .等。 5、这样出示三组。 (二)学习新句型:I have a ……我有…… 1、老师拿着自己的学习用品说:I have a …… 2、展示新句型:老师拿出自己书包里的学习用品。例:look,II have a ruler. 3、板书新句型:Look , I have a ……. (提前打好一条线,写句子,单词用四线格,提前打好) 4、解释新句型:老师解释Look , I have a …….看,我有一个……,你可以用你学过的句型描述我的文具,例如::Wow! How nice ! 多么好。Oh,It’s big .再把Wow! How nice ! 多么好。Oh,It’s big写在黑板上。 5、认读新句型:老师用手指着黑板认读:Look , I have a book . Wow! How nice ! Look, I have a ruler , Oh,It’s big . 6、练习读新句型:Look , I have a book . Wow! How nice ! Look, I have a ruler , Oh,It’s big .(齐读—男女生对读分行读—自读) 7、随意练习:老师在学生桌上寻找东西,随便拿起学生的东西,老师说I have a ……叫学生回答;Wow! How nice 。或者,Oh,It’s big . 8、小组练习:两个人一组,互相展示自己的学习用品。 9、小组展示:表演游戏:让学生到教室前边表演,互相展示自己的学习用品。(找三组)。 三、新单词

《学习服装搭配》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习服装搭配》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13册第10课《学习服装搭配》,通过设计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能够结合个人情况进行服装搭配,是成为自我形象的展示,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直接体现。让学生初步掌握服装搭配的基础技巧,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元素,搭配出符合自身审美情趣、体现个人审美特点的着装,使自己的形象趋于美好。通过学习这节课,结合学生实际,学生将了解服装设计知识,并形成在日常生活中合理搭配服装的意识。本课压缩了原教材的部分知识点,侧重于服装的款式、种类、色彩,其余搭配条件一带而过。本课教学设计多以学生自主活动展开,把看、想、说、练四方面巧妙结合,便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与单纯学科教育的显著区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色彩应用于服装的一般规律。 (2)服装款式和配饰的搭配规律。 2、能力目标: (1)根据不同的气候、时间、地点和用途,不同的肤色、体形、年龄和气质去选择不同款式、材质、色彩以及不同功能的衣服。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能力。 (3)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自主和探究学习和评价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鼓励大家做爱美、会美、身心健康的中学生。 学习重点、难点: 1、根据色彩、款式、时间、地点、人物的不同合理搭配服装。 2、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评论、创造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双休日我去登山,家里有四套衣服,我穿哪一套好呢? 提供服装图片A、B、C、D四种不同志款式,由学生直观欣赏并做出选择。 教师揭题:时代的变化发展,使服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它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的第二张面孔,所以人们对着装美的追求尤为迫切。服装不仅是个人的审美和素质的体现,也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那你们想知道怎样合理的搭配服装,才能穿出品位吗?板书课题《学习服装搭配》。 二、讲授新课 1、播放录像:街上行走的形形色色的路人和不同场合的着装(有特点的)让学生欣赏,分析画面(美与不美),并用自己的观点评述。 学生讨论(略) 2、师生互动:指出画面中搭配不和谐的服饰有哪些?怎样搭配才算美?搭配和谐的服饰有哪些?为什么?(从这几个方面启发、引导学生继续讨论) 3、归纳总结:服装搭配定位 (1)不同年龄 (2)不同性别 (3)不同种类 (4)不同款式 (5)不同色彩 (6)不同场合 (7)不同职业 (8)不同个性 (9)不同配件 教师小结:我们通常以服饰和言行举止来给别人一个良好的印象,这种以服饰为手段追求完美的努力是为取得别人的好感、尊重和理解。这是一种对外界友善的表示。 二、活动实践 1、提出问题

微课教学设计(微教案)

微课教学设计(微教案) 授课教师名字陈雯学科英语微课名称My clothes B.Let’s learn. 微课基本信息 知识点来源新版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教学类型讲授型 教学对象四年级学生 预计上课时间长度10分钟以内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对英语有了全新的认识;加上社会与家庭的渲染与影响,学生对这新的课程好奇心更大了,同时也更想挑战自己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因此学习热情也更高了。在本单元第一二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衣服类的单词,如dress, hat, pants, skirt 等,也掌握了句型I like the +颜色+衣服单词。本单元主要是讲有关衣服的单词和句型I want to wear the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句型,教师可适当讲解What colour are the…./is the …?后面的单词复数形式和单数形式的不同用法,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句子,但不要过多讲解语法,让学生从反复练习入手,逐渐形成习惯,以此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用英语表述衣服名称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听、说、认读coat、shirt、jacket、sweater、shorts、socks,能听懂会说句型: I want to wear the .What colour are they/is it?并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在本单元第一二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 握了一部分衣服类的单词,如dress, hat, pants, skirt等,也掌握了句型I like the +颜色+衣服单词。本课时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衣服单词和在日 常生活中的运用展开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活动形式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听、说、认、读衣物类单词:coat、shirt、jacket、sweater、shorts、socks。 2.能够在情景中掌握运用举行句型: I want to wear the . What colour are they/is it? 过程与方法:通过两个熟悉的人物进行旅游前的购物买衣服这条思路引 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精彩的教学 环节层层相扣,并让同学们组成男女PK赛,让整节课的氛 围更激烈。 教学重难点:重点:1.会听说认读衣物单词coat、shirt、jacket、sweater、shorts、socks 2.会在情境中掌握运用句型:I want to wear the . What colour are they/is it? 难点:1.sweater、jacket、socks、shorts的发音、朗读。 2.shirt与T-shirt和skirt音形的区别。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设计

19*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学目标 1.认识“徽、谜”等15个生字,读准“强、济”2个多音字。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结合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 3.从作者刻画的活灵活现、纯真可爱的小“男子汉”形象中,体会作者对其深深的喜爱之情。1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结合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小“男子汉”形象,体会作者对其深深的喜爱之情。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根据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词意。重点指导“唇、嘱”的读音,结合具体的语境引导学习多音字“强、济”。 2.阅读理解 运用“先读通,再读懂”的策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自读自悟。让学生画出课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句子,体会其精彩之处。 3.表达运用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技巧,并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徽、谜”等13个生字,读准“强、济”2个多音字。 2.结合小标题,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揭题,提出问题 1.导入新课。

(1)理解“男子汉”的含义。 ①板书“男子汉”。 ②课件出示“男子汉”在词典中的含义。 男子汉:指男人,强调男性的健壮或刚强。 ③师引导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理解“男子汉”。 a.师引导:想一想,你认为男子汉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b.示例:刚强、沉着、独立、果敢、顶天立地、正直无私、胸怀宽广…… (2)师指导读好“男子汉”这个词语。 ①师指导:看来“男子汉”是个褒义词,一般用于称呼那些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的男性。你能读好“男子汉”这个词语吗? ②师指名读;全班齐读。 2.揭示课题。 (1)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里的小男孩具备男子汉的品质了吗?他能不能被称为“男子汉”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 (2)课件出示:我们家的男子汉。 (3)师引读课题。 3.作者简介。 (1)课件出示作者相关资料。 (2)师读简介;生齐读。 【设计意图】词典中对“男子汉”的解释较为抽象,因此,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联系生活经验去理解它。通过引出课题,提出问题,强调课文解读过程中的焦点所在,为下面解读课文做铺垫。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能用准确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小男孩的特征。 ●结合小标题,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我们家的男子汉”的。 (2)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字词预习。

搭配中的学问教案及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情境活动,在具体的生活情 境中,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和策略。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不重复、 不遗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愿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并且感知:要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进行观察与操作。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有序的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习惯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精神,这是因为你们不但人长得好,衣服也搭配 得很漂亮,在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联系。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种有趣的数学问题——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以兰兰的故事为线索进行新课教学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兰兰。周末到了,兰兰和同学约好一起去游玩,她邀请大家也去,你们愿意吗?不过兰兰在游玩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解决。大家有信心吗? 既然是参加游乐活动,就要穿得漂亮一些,兰兰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 活动一:穿什么衣服 兰兰从衣柜里拿出一些衣服,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板书)

活动二:配菜 不但穿衣需要搭配,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搭配的地方。兰兰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准备到餐厅吃午餐。到了路口,兰兰看到有两家餐厅,到底选哪一家好呢?我们先分别看一看快乐餐厅和便民餐厅吃什么菜?(读一读),你们知道什么叫荤菜吗?什么叫素菜?穿衣服讲究搭配漂亮,吃饭讲究怎样搭配呢?为了能够营养均衡,每份午餐中只能有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根据这个标准,我们来配菜,比一比哪一家有更多的配菜方法?好吗? 怎样的搭配才叫做“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谁来试一试搭配一份午餐?我们先来研究快乐餐厅的菜谱,你能用一荤一素的方法搭配好所有的菜吗? a.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卡片摆一摆,配一配,试着配菜。 b.小组长把各种配菜的方法记录下来。看哪一组方案既完整,有简便。 c.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配菜方法说给大家听。 d. 可是现在听起来很乱。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别人一听就明白 呢?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e.怎样按着一定次序搭配呢?请一个同学上来摆一摆。 f.除了这种次序,还有没有其他次序? g.其它同学也能按一定的次序进行配菜吗?把你的配菜方法说给同桌 听一听。 h.比较记录方法,看谁的方法最简单,最方便。 (2).我们再来看便民餐厅的菜谱,同学们能用我们刚学到的有序搭配,来帮兰兰搭配出便民餐厅有几种配菜方法吗? a.同桌先讨论,再请同学汇报 b.比较:两家餐厅哪一家有更多的选择? b.为什么?

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

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 本文已发表于2014年第4期《广东教育》(综合版),转载请注明。 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ICT)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进入到Web2.0的移动互联的“微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访谈、微媒体、微文明、微学习等“微”概念正在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微课,是一个近几年来继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性软件之后风靡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已逐渐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并伴随着“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 一、微课的内涵 1.微课是如何产生的? 在国外,微课程(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提出的“微课程”(Microlecture)与现今中小学的微课契合度更高。在国内,微课的最早的雏形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片段)。2011年,针对传统40或45分钟的、全程实录式的教学课例制作成本高、交互性差、评审难度大、应用率低下的现状,佛山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开展首届全市中小学优秀微型教学视频课例征集活动,要求教师只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和拍摄录制课例(同时要求提供相应知识点的教学设计、课件、练习、反思等支持学习资源),参赛的作品同步发布在网上供广大师生家长随时点播、交流和评论,活动的效果出乎意料,广大教师对这种“内容短小、教学价值大、针对性强、数量众多、使用灵活”微型课例好评如潮。此后,佛山市连续组织了三届微课作品大赛,并率先开展了基于微课的教学改革研究(如微课与班级教学的整合、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移动学习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引领了全国微课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热潮。 2.微课的概念是什么? 微课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既不同于传统单一的课件、教案、课例、试题等资源类型,又是在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继续和发展的一种新的资源类型和应用方式。 3.微课的资源构成有哪些? 微课(程)的资源基本构成可以用“非常4+1”来概括。“1”是微课的最核心资源:一段精彩的教学视频(一般为5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这段视频应能集中反映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具体问题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地点可以多样化(不一定局限在教室或课堂上)。“4”是要提供四个与这段教学视频(知识点)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即微教案(或微学案)、微课件(或微学件)、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生命生命》精品教案

《生命生命》教案 一、教材介绍 1.教材说明 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位于教材第89页。本单元共有4篇课文,《生命生命》是其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书写了对人生的感悟。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课文简说 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二是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3.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联系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前面的课文已经引发了学生对人生、对生命的一些思考和感悟,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这样可以减少本篇课文教学的难度。教学本文前,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为领悟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好准备。 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容易的感受课文,我运用学法指导,采用“扶”与“放”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来品读课文、交流感受、感情朗读,自主读、自主学、自主悟,并结合小练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等词语。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搭配(二)教案与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搭配(二)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前进实验小学史爱东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101页例1搭配问题。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 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两个数码孔可以分别为0~9中的一个数字,你知道这个密码箱可以设置多少种不同的密码吗? 二、探究新知 例 1、用0、1、3、5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1、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 甲:我先选一个数字写在十位上。 乙:十位上不能是0。 甲:把十位上是1的两位数写完,十位上再换一个数字…… 乙:这样按顺序写,就能不重不漏。它们分别是:10、13、15 把十位上是3的两位数有30、31、35.十位上是5的两位数有50、51、53. 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位数各有3个,所以一共有9个两位数。 例2、用1、3、7、9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生先讨论然后回答甲:我先选一个数字写在十位上。按顺序写,就能不重不漏。十位上是1的两位数有13、17、19.十位上是3的两位数有31、37、39.十位上是7的两位数有71、73、79.十位上是9的两位数有91、93、97 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位数各有3个,所以一共有12个两位数。 比较例1和例2:都是用4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为什么结果不同呢?生先讨论然后回答:因为十位上不能是0。 三、知识运用 1.拉动纸条,看看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记录下来

新概念第二册 L19 第19课教案

LESSON 19 Words 1.hurry [?h?ri] n.&v. n. 匆忙;急忙: e.g. 悠着点—不用急。Take your time—there’s no hurry. in a hurry (=hurriedly adv.匆忙地,仓促地, 匆忙地,迅速地) 1) 迅速;赶快;仓促;匆忙:(in a hurry to do sth.急于做某事) e.g. 他不得不赶快离开了。He had to leave in a hurry. 2) in no hurry (to do sth.) / not in a/any hurry (to do sth.) 有足够的时间,不着急(做某事): 我不急。---I’m in no hurry. v. (hurries, hurrying, hurried, hurried) 1)赶快,匆忙,急忙(做某事) e.g. [v] 不要着急,(我们)有大量的时间。(hurry to do sth./some place) Don’t hurry, there is plenty of time. 我匆忙地赶到学校。I hurried to school. 2)[vn] ~sb. (into doing sth.) 催促(某人) synonym: rush e.g. 我们已经迟到了,我必须催促你了。 We are late, I must hurry you. hurry up (with sth.)赶快,急忙(做某事):

e.g. 快点!我们要迟到了。Hurry up! We’re going to be late. 2.exclaim [ik?skleim] v. (由于强烈的情感或痛苦而)惊叫,呼喊: e.g. 她大声地说:“多遗憾啊!” “What a pity!” She exclaimed. [拓展]1)shout v.呼喊,大声说话,吼叫,叫,嚷 shout out 吼出声来/喊出声来 shout out at sb. 对……大喊大叫 2)scream v. (因伤痛、害怕、激动等)尖叫、惨叫、惊叫exclamation[?ekskl??me??n] n. 感叹;感叹语;感叹词 exclamation mark 感叹号 3.return v. 1) 回来;回去;返回 e.g. 你什么时候回到伦敦?When are you returning to London? 2) 带回;送回;放回;归还,退还~sb./sth.(to sb./sth.) e.g.我准备去图书馆还书。 I’m going to the library to return my books. n. 1) [c;u (from, to)] 返回,回来;往返 e.g. return ticket 往返票 我们盼望你从美国回来。 We look forward to your return from America. 2. [u] 归还;回报 4.pity [?piti] n.&v. n.1) 同情;怜悯;遗憾(what a pity),可惜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及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3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二) 第2课时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利用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及有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力 2、学生动手操作演示等学习活动的组织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设计理念: 《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1、创设情景、巧妙引导 课标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无序重复的衣服搭配,操作情景、生活情景、故事情景等。以游戏为主线,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小朋友们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 2、2、化静为动、亲历过程 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这样设计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3、3、实践应用、感受成功

微课教学设计及微反思知识交流

微课教学设计及微反思: 作文片段训练之人物外貌描写 陕西省绥德师范附属小学任盼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求及方法,能抓住人物特征进行较准确、具体地描述人物的外貌。 2、能够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个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难点:通过外貌描写凸现人物性格。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想让你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描写人物的一种方法——外貌描写。 2、读文段,猜猜他是谁?出示图片 3、思考这么快就能猜出他是谁的原因。 (二)学习概念 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即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三)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1、第一小妙招:抓住人物外貌中最主要的特征 (1)出示文段1:走到镜子前面看一看:浓密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还有一张红红的小嘴巴能说会道,这就构成了一个可爱的我。 诊断:外貌描写模式化,没有突出特征。

建议:进行有特点的外貌描写。 (2)出示文段2:我呀,短头发圆脸像妈妈,浓眉大眼像爸爸。不够白净的脸上有许多褐色的雀斑。由于读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 我成了近视眼,这不,最近我的鼻梁上又多了一副眼镜。别看我不 漂亮,我可从来没为我的容貌烦恼过。 点评:抓住相貌特征,较具体形象。 (3)技巧小结:人物外貌描写切记千人一面,脸谱化、格式化。 2、第二小妙招:透过外貌反映人物的内在情感。 (1)出示文段: 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一天,她的老伴儿病倒了,她脸上珠网般的皱纹更深了,两道 眉毛拧成的疙瘩锁到一块儿了。 她望着老伴儿的遗像,嘴唇微微抖动着,刀刻般的皱纹里,流 淌着串串泪珠。 (2)技巧小结:三个例段描写的是一位老人的外貌,却反映了 三种不同的心情。三个例段描写的是一位老人的外貌,却反映了三 种不同的内心感情:例一表达了老人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例 二反映了老人为老伴儿生病而着急发愁的心态;例三写出了老人伤心、悲痛的思想感情。由此说明,描写人物外貌,一定要注意反映 人物的内心感情。透过人物的外貌感知人物的内心活动。刚才的三 个语段都抓住了老人的皱纹来刻画,皱纹是老年人的特征,作者注 意到了这一年龄段人物的特征,并运用了比喻修辞使三段描写都非 常精彩,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第三小妙招:抓住人物外貌中最主要的特征。 过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 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可见眼睛的描写对于外貌描写的重 要性。 出示文段:第二次丧夫,又没了孩子的依靠,她不得不再次到鲁 镇帮工。此时的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理念: 数学课的教学应当以注重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探究过程、突出思维训练为主要目标。主要设计理念是:一是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二是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注重学习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亲历数学知识探索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三是以问题为思维训练的源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活思维。四是以生活为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解决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教学对象是本校五(3)班59名学生。这个班的学生对课前教师布置的准备活动能积极准备,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有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比如要求用基本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展开想象拼图案,就能很好的准备。大部分学生有较好的数学知识基础和学习数学经验,善于合作,勇于面对知识挑战,有自主探究知识的激情,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学得好坏无所谓,参与探究学习比较困难,不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比如他们在探索活动中不去认真感知、猜测、实验和思考,把自己置于旁观者得位置,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总体看他们爱学数学,爱参与探究,希望有学习成功的快乐。 容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中的一节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75——76页的容,这一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图形的面积,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有效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主动性,培养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与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容: 北师大数学教材第五册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掌握两类事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规律。 3、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求两类事物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出两类事物搭配的规律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1、创设情景、巧妙引导 课标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无序重复的握手情景,操作情景、生活情景、故事情景等。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小朋友们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 2、化静为动、亲历过程 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这样设计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3、实践应用、感受成功 《课标》安排了四个学习容,而“实践和综合运用”是这四个领域中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也就体现在这里。因此本节课的实践应用在设计上由浅入深、形式上灵活多样,呈现方式上动静结合,适度开放,拓展延伸。既有直接求两类事物搭配方法的口答题,又有进行优化选择的拓展题,还有开拓思维的开放题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趣味题。力图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体验知识的作用,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渗透有序。 1、握手导入,引导有序。 讲述: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会想、会说、又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想与每位小朋友每人握一次手!大家愿意吗! (进行无序重复地握手,学生有意见) 提问: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完整版)新概念第二册第19课教案

Lesson 19 Sold out 票已售完 1.Sold out 票已售完 sell [sel]v., n. v. (sold, sold[s??ld]) (opposite: buy bought , bought) 1.~sth. (to sb.) (at/for sth.) / ~sb. sth. (at/for sth.) to give sth. to sb. in exchange for money出让;转让: e.g. [vn, vnn] 我把我的汽车转让给了詹姆斯,获得800英镑。 I sold my car to James for 800 pounds. I sold James my car for 800 pounds. [vn] 他们把公司卖掉,赢了利/赔了钱。 They sold the business at a profit/loss (=they gained/lost money when they sold it). [v] 我们开了好价钱,但他们不卖。We offered them a good price but they wouldn’t sell. 2. [vn] to offer sth. for people to buy出售;售卖: e.g. 你这儿卖邮票吗?Do you sell stamps? 出售保险to sell insurance [in??u?r?ns] 3. to be bought by people in the way or in the numbers mentioned; to be offered at the price mentioned销售得…;卖出…;售价是…: e.g. [vn]这种杂志一周售出30万册。The magazine sells 300,000 copies a week. sell well畅销sell badly 滞销 这部戏的票卖得很好/不好。The tickets for the play sold well/badly. The new design just didn’t sell (=nobody bought it).新款式无人问津。 sell for +价格以…价格出售sell at +价格以…价格卖出 e.g. 这个花瓶至少要卖5000美元。The vase will sell for 5000 dollars at least. 今年,洋白菜的价格很高。Cabbage is selling at a high price this year. 4. [vn] ~sth./yourself (to sb.) to persuade sb. that sth. is a good idea, service, product, etc.; to persuade sb. that you are the right person for a job, position, etc.推荐;推销;自荐;自我推销: e.g. 应聘面试的时候,你真得推销你自己。You really have to sell yourself at a job interview. Phr.v. 1. sell sth. off 1) to sell things cheaply because you want to get rid of them or because you need the money甩卖;抛售;变卖(get rid of sb./sth. 摆脱;丢弃;扔掉) 2) to sell all or part of an industry, a company or land出售,卖掉(产业、公司或土地): e.g. 教堂卖掉了那块地皮,用来盖房子了。The Church sold off the land for housing. (house [hauz]vt.1. 给(某人)提供住处2.收藏;安置housing n. 1. [u](统称)住房,住宅2. [u] 住房供给) 2. sell out / be sold out (of tickets for a concert, football game, etc.音乐会、足球赛等的门票) to be all sold售完: e.g.几小时内票就卖光了。The tickets sold out within hours. 所有的票被卖光了。All the tickets have been sold out. 3. sell out (of sth.) / be sold out (of sth.) to have sold all the available items, tickets, etc.售空,卖光(某种商品、门票等);脱销: e.g. 抱歉,我们的面包卖完了。I’m sorry, we’ve sold out of bread. 我们卖光了所有的票。We’ve sold out of all the tickets. 先生,星期天的报纸已经卖完了。We are sold out of Sunday newspapers, sir. seller[?sel?]n. 1. a person who sells sth. 卖者;销售者;卖方:opposite: buyer[?ba??] e.g. 卖花人a flower seller 这项法律意在保护买卖双方。The law is intended to protect both the buyer and the seller. 2.a good, poor, etc.~ a product that has been sold in the amounts or way mentioned(畅销、滞销等的)商品:e.g. 畅销的商品a good seller 滞销的商品a bad/poor seller 畅销品a best seller IDM: a seller’s market 卖方市场

三年级数学上册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并能有序地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 教学具准备: 每小组一套衣服图片,一个活动卡,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握手游戏 师:王老师听说我们旧堡小学的同学呀非常喜欢数学,我很想和你们交朋友,都谁想和我做朋友?师走下讲台和学生握手。(漏掉一、两个学生,无序地和学生握手)师:我太开心了,刚刚想和我交朋友同学都握了一次手么? 生1:没有 师:啊我怎么这么糊涂,我把我出现的问题记下来,我遗漏了。板书遗漏! 生2:老师你还跟我握了两次手 哦,我还重复了。板书:重复 师:那怎么出现问题了呢?其实数学就是这样,我们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能不能帮老师想个好办法,和每位同学都握上一次手还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生:一个组一个组地握。 生:一排一排地握。 师:对,一个组一个组地握;先和男生握,再和女生握;一行一行地握……这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握的,只有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去握,才不会重复、不会漏掉一个人。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象握手这样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板书:搭配中的学问) 二、新课 1、衣服搭配 (1)师:看!他是谁? 生:是小丑!

师:对,是马戏团的小明星小丑奇奇,他也听说咱班同学非常聪明,也想让大家帮帮他,愿意帮他吗? 生:愿意 师:(出示课件)奇奇要表演,想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来,谁想帮他选一选? 生:我选尖帽和绿裤子。 师:说说理由 师:你注重颜色的搭配,你真有艺术的眼光! 生2:我用蓝帽子来搭配格裤子! 师:是呀!做为小丑越滑稽,越奇特,大家就越喜欢看!看来白搭百有理,怎么搭都可以! 师:那最多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老师为每一位同学准备了一个学具袋,来摆一摆说一说!听清要求:两个人一组,一个人摆边说,另一个同学快速记录,怎们简单就怎么记,听清要求了吗?好,开始! (2)生摆一摆,议一议。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注意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 (3)汇报,说一说。 师统计,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下面请几个小组的代表队说说你们的意见,其它同学仔细听。 生1:用上衣搭配不同的裤子。生小组汇报边操作边展示。找出3种 师:还有没有比他更清楚的? 生2:展示,6种搭配方法。 师:你是怎样找到所有的搭配方法的?能不能把你的好办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教生,反馈找的少的同学你学会了么? 问:怎么连?你说说? 师演板,其余生观察。 师:这就做到了有顺序,这就是搭配中的学问,只要我们做到了有顺序,就能保证不重复也不遗漏了。 师:刚才我们都用帽子搭配不同的裤子,那可不可以换个角度用。。。。。。 生:用裤子搭配帽子。 提生,课件展示连线。 师小结:看来我们可以用裤子搭配帽子,也可以用帽子搭配裤子。不管怎样搭配,我们都要做到有顺序。 师:刚刚名同学都是用文字搭配的,有没有更简洁的搭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