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变化—新旧课标对照比较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变化—新旧课标对照比较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变化—新旧课标对照比较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变化-新旧课标对照比较旧课标(实验稿)新课标(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等方面得到提高。

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化学不仅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化学在缓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粮食供应不足等方面,同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化学学科的上述特征,对新时期化学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

一、课程性质

1.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424

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

3.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二、基本理念

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6.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二、课程基本理念

1.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2.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终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重大的贡献。

6.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重视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2424 三、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如下图所示: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

1.依据国际科学教育和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国内化学课程的现状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标准》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据此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具体目标。

3.《标准》一方面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中对各主题的学习提出了探究活动的具体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在内容标准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同时,《标准》对科学探究的教学实施和评价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4.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反映化学学科内容

1.依据国内化学课程的现状、国际科学教育和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志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具体体现化学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并据此制订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提出课程实施建议。

3.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选择化学课程内容,力求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为主题,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旧为第4点)

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确定了“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内容主题,规定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5.《标准》中“活动与探究建议”是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设置的。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也是积极的学习方式。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化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

6.《标准》中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包括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背景资料,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这些素材旨在帮助教师理解课程目标,教师可在相关主题的教学中利用这些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设有不同的水平层次。对同一层次的学习要求所采用的词语有对学习结果目标的描述,也有对学习过程目标的描述。

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4.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及要求。(旧为第3点,原为约200字,删减为约70字)

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主题中设置了“活动与探究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和辩论等都是积极的学习方式。这些活动本身也是化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旧为第5点)

5.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实施课堂教学,在“课程内容”的相关主题中设置“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包括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教师可利用这些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生动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旧为第6点)

6.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设有不同的水平层次,采用一系列词语来描述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这些词语中有的是对学习结果目标的描述,有的是对学习过程目标的描述。其中,认知性目标主要涉及比较具体的知识内容,体验性目标主要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见附录)(旧为第一部分第四点“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现放到附录)

2424

2424

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由高到低)

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由高到低)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如何应用,能用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二、过程和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祟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于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l.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

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

续发展观念。

5.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

新等科学品质。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

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

一级主题二级主题

科学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

水与常见的溶液

金属与金属矿物

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微粒构成物质

认识化学元素

物质组成的表示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

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单元)

科学探究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身边的化学物质

我们周围的空气

水与常见的溶液

金属与金属矿物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物质构成的奥秘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微粒构成物质

认识化学元素

物质组成的表示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每个二级主题从“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两个维度对学习内容加以说明。

“标准”规定了学习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最基础的学习要求。

“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所列举的活动不要求全盘照搬,在教材编写或教学时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也可以另外增补更适当的探究活动。其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应尽可能以学生为主去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活动和探究实验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每个二级主题还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线索。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可以选用其他的素材,创设更生动的教学情景。

一、科学探究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标准》对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化学物质与健康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每个二级主题从“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两个维度对学习内容加以说明。

“标准”规定了学习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

“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所列举的活动不要求全盘照搬,在教材编写或教学时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也可以增补更适合的探究活动。其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应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去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探究活动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每个二级主题还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线索。教材缩写者和教师还可以选用其他的素材,创设更生动的教学情景。

一、科学探究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标准对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从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一)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2424

(一)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

3.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

4.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5.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要素目标

提出问题1.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猜想与假设1.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

2.具有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初步论证的意识。

制定计划1.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

2.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进行实验1.能积极参与做化学实验。

2.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

3.能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收集证据1.具有较强的实证意识。

2.学习运用多种方式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

3.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并运用图表

等形式加以表述。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造径。

2.意识到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与假设必须用

事实来验证。

3.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

4.认识到科学探究即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5.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要素目标

提出问题

1.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独立地或经过启发发现一些有探究价

值的问题。

2.能比较明确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猜想与假设

1.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或假设。

2.具有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做初步论证的意识。

制定计划

1.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经历制定科学探究

活动计划的过程。

2.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

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进行实验

1.能积极参与化学实验。

2.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3.能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收集证据

1.认识收集证据的重要性。

2.学习运用多种手段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

3.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并运用图表

等形式加以表述。

4.初步学会运用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证据。

4.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

解释与结论1.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2.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此点已删除)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4.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反思与评价1.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表达与交流1.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2.与他人交流讨论时,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化学课程要求学生遵守化学实验室规则,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并对实验技能提出如下要求: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解释与结论

1.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

关系。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

得出合理的结论。

3.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逐步建立知识之间的

联系。

反思与评价

1.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讨论,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

己和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表达与交流

1.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能与他

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2.与他人交流讨论时,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善于倾听他人的意

见。

(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污染环境,要求学生遵守化学实验室的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如下要求。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建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蒋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此点增加)

5.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2424

5.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6.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科学探究内容的教学和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层次。活动中包含的探究要素可多可少,教师指导的程度可强可弱,活动的场所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书本也可源于实际生活。在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呈现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如“进行实验”既可作为收集证据的途径,也是提出问题或作出假设的一种依据。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多开展课堂内的、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侧重考察学生

6.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7.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学习和运用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离不开实验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拌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下列化学实验活动。

1.粗盐中难蒋性杂质的去除。

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5.燃烧的条件。

6.一定蒋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8.酸、碱的化学性质。

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义务教育阶的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堂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课本也可源于实际生活。在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呈现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如“进行实验”既可作为收集证据的途径,也可作为提出问题或做出假设的一种依据。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多开展课堂内的、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不宣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侧重考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

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科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的,需要与义务教育阶段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相互配合。

2424

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

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原有科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的,还需要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相互配合。

附: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案例(省略)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蕴涵着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主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本主题的教学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用五彩缤纷的化学物质和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体验化学美。通过本主题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一) 地球周围的空气

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

4.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①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②实验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③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

吗?氧气会耗尽吗?

④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空气

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

附: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实例(省略)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蕴涵着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和

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主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

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

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

化学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

识。

本主题的教学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用五彩缤纷的化学物质和丰富多彩

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体验化学美。通过本主题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

意义。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

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

活的重要作用。

2.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

质和用途。

4.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

法。

5.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①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②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③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

多吗?氧气会耗尽吗?

④实验探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

的相对含量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

含量的差异。

2424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探究 ·灯管中的稀有气体

·温室效应

(二) 水与常见的溶液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3.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4.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5.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6.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7.了解结晶现象。

8.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9.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①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 ②了解或实地调查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净化处理的方法;试验活性炭和明矾的净水作用。 ③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

变化。

④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

度曲线。

⑤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⑥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料上沾有的油污等洗去。 ⑦配制某种无土栽培所需的无机盐营养液。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探究 ·宇航、潜水的呼吸供氧 ·氮气的用途 ·灯管中的氖气 ·温室效应

(二) 水与常见的溶液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3.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4.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5.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6.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7.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8.能列举说明结晶现象。

9.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0.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①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 ②了解或实地调查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净化处理的方法;试验活性炭和明矾等净水剂的净水作用。 ③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④实验:比较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⑤观察生产、生活中的乳化现象。 ⑥根据已知比例配制某种无土栽培所需的无机盐营养液。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自来水的生产工艺 ·硬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红墨水的纸上层析

·胆矾晶体的形成

·海水制盐

·有机玻璃的溶解与粘接

(三)金属与金属矿物

标准活动探究与建议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3.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4.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5.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①交流有关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属材料的信

息,或利用互联网或其他途径收集有关新

型合金的成分、特性和用途的资料。

②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③调查当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金属利用情

况,提出有关的建议。

④参观炼铁厂或观看工业炼铁的录像。

⑤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

⑤收集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

料,设计实验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讨

论防止锈蚀的方法。

⑥调查家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回收的

·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

·制取蒸馏水

·明矾晶体的形成

·海水制盐

·太阳能海水淡化

·有机玻璃的溶解与黏结

·食品中的乳化剂

(三)金属与金属矿物

(三)金属与金属矿物

标准活动探究与建议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认识

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了

解防止金属腐蚀的简单方法。

2.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

等)矿物;知道可用铁矿石炼

铁。

3.知道在金属中加入其他元

素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

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4.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

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①交流有关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属材料的信息,或利

用互联网或其他途径收集有关新型合金的成分、特

性和用途的资料。

②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③调查当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金属利用情况,提出

有关的建议。

④参观炼铁厂或观看工业炼铁的录像。

⑤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

⑤收集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设计实

验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

⑥调查家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回收的价值和可

能性。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中国古代在金属冶炼方面的成就

2424

价值和可能性。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中国古代金属冶炼的成就和当代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

·制造潜艇、宇宙飞船的合金材料

·我国重要的金属矿物及其分布

·丰富多彩的金属矿物标本和图片

·金属的切割与焊接

·制造自来水管材料的变迁

(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

1.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2.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3.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4.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5.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6.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7.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①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

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②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

③自制汽水。

④当地农村常用化肥的鉴别。

⑤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

建筑物危害的资料。

⑥实验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不锈钢餐具

·现代汽车、潜艇、宇宙飞船所用的合金材料的发展

·我国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丰富多彩的金属矿物标本或图片

·金属的切割与焊接

(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

腐蚀性。

2.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3.了解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

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4.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5.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

生活中的用途。

6.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7.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

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①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

和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②使用pH试纸检验唾液、食醋、

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

的酸碱性。

③自制汽水。

④常用铵态氮肥的检验。

⑤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

筑物危害的资料。

⑥实验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洗发剂、护发剂的酸碱性

·作物生长最适宜的pH范围

·海盐、岩盐、湖盐和井盐

2424

·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洗发剂、护发剂的酸碱性

·海盐、岩盐、湖盐和井盐

·中国化工专家侯德榜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对物质组成的微观研究和定量研究使化学摆脱了经验形态,逐步形成科学的理论。

本主题将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像、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本主题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①查找一些常见物质的熔、沸点,并按熔点高

低顺序列表。

②讨论:温度计里的水银能否用水或酒精来替

代?

·根瘤苗固氮

·常见铵态氮肥的性质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侯德榜对我国制碱工业的贡献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对物质组成的

微观研究和定量研究使化学逐步成为在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都获得迅速发展的一

门自然科学。

本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

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人充满神奇

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

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

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本主题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剖设生动直观的情罱,

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人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

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3.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4.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

碱、盐。

3.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①查找一些常见物质的熔、沸点,并说

明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

②实验:水的电解。

③加热碘固体,观察发生的现象。

④实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2424

3.认识物质的多样性。③加热碘固体,观察发生的现象。

④分离氯化钠固体与铁粉组成的混合物。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干冰的形成和升华

·金刚石、石墨和C60

(二)微粒构成物质

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①通过实验比较空气和水压缩时的体积变化情况。

②观察并解释浓氨水和浓盐酸接近时的“空中生烟”现象。

③写科普小论文:“我想像中的原子结构”。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布朗运动

·STM(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操纵”技术

·原子结构的发现

(三)认识化学元素

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①查找常见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

·干冰的形成和升华

·金刚石、石墨和C6o

·海水的主要成分

·铁的几种氧化物

(二)微粒构成物质

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

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

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

的作用。

①通过实验比较空气和水压缩

时的体积变化情况。

②观察并解释浓氨水和浓盐酸

相互接近时的“空中生烟”现

象。

③写科普小品:“我想像中的

原子结构”。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布朗运动

·桂花十里飘香

·S.M(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操纵技术

·原子结构模型

(三)认识化学元素

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

见元素。

2.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

号。

①查找常见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

表说明。

②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较高

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2424

元素。

2.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5.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表说明。

②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③收集有关人体新陈代谢必需的微量元素的资料。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化学元素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四)物质组成的表示

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

1.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4.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药品、食品标签上有关成分的含量

·国家饮用水标准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必须研究化学变化。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

指定的元素。

5.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③收集有关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的资料。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化学元素

·人体需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

(四)物质组成的表示

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

1.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组成元素的简

单计算。

4.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①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

化合物的化学式

②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

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

氮量推算它的纯度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药品、食品标签上相应物质的成分及含量

·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认识和确定物质的组成、结构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主题主要包括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等内容。

本主题的教学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发生的化学

2424

本主题主要包括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等内容。

本主题的教学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发生的化学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变化的规律,初步了解研究化学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生动、具体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的观点。

(一)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3.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4.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的观点。①交流平时观察到的各种化学变化现象(或观察一组化学变化),讨论并归纳出化学变化的一些特征。

②设计实验推断孔雀石(或碱式碳酸铜)分解的产物。

③观察硫酸铜溶液(或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快慢的影响。

④观察铜锌原电池实验。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往新制成的氧化钙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

·照相底片的感光

·石灰岩溶洞和钟乳石的形成

·充电电池的充、放电

·中国古代的黑火药

(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初步了解研究化学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点。

(一)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

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

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

量转化的重要性。

3.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

用。

4.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

以转化” 的观点。

①交流平时观察到的各种化学变化现象(或

观察一组化学变化),讨论并归纳出化学变化

的一些特征。

②设计实验证明加热碱式碳酸铜有新物质生

成。

③观察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分

解反应的影响。

④观察铜锌原电池实验。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的热量能“煮熟”鸡蛋

·石灰岩溶洞和钟乳石

·葡萄糖在体内氧化释放能量

·干电池和充电电池

(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

1.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

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

释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①实验;镁条燃烧、高锰酸钾加热分解。

②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

化学反应。

2424

2424

1.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①用实验证明;铁粉和硫粉混合加热生成了新的物质。 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氯化钢溶液用石墨

电极通电分解;在加热条件下氢气与氧化铜反应。 ③通过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分别跟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④小组协作完成当地土壤酸碱性测定的实验,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或适宜的种植方案。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用石灰石或贝壳烧制石灰 ·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 ·用碱液处理树叶制成“叶脉书签”

·酸、碱性废水的处理

(三)质量守恒定律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①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

律作出解释。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3.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③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分别跟金属发生置换反应及其规律。 ④小组协作完成当地土壤酸碱性测定的实验,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或适宜的种植方

案。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用石灰石或贝壳烧制生石灰 ·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 ·用碱液处理树叶制成“叶脉书签” ·用食醋清洗水瓶中的水垢 ·酸性和碱性废水的处理

(三)质量守恒定律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能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4.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①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

②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

律做出解释。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拉瓦锡与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铜片在空气中灼烧后固体质量的变化 ·电解水实验及其微观解释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

对比内容新课标旧课标第 一部分前言一、 课程性质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 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 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 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 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 断。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 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 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 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 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 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 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 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有关的社会现象。 二、 课程基本理 念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 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 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 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与社 会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 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 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 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 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 重大的贡献。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 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 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 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 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 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 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 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 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第第二 部分 课程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4.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科学探究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一级主 题 二级主 题 科 学 探 究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科 学 探 究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

最新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2011年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摘自自己的《教师博客》 对于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比较欣赏十里中心学校长江小学陈庆发老师的解读: 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问世,取代了使用近五十年的《教学大纲》。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是以2001年版为蓝本经过修改而成的。与之相比,修改稿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有十个方面: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数学观的变化,基本理念的变化,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双基”变“四基”,设计思路的修改,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课程目标的修改,内容标准的修改。 一、关于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总体框架基本没变,都是四个部分。实验稿: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修改稿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两

个部分,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增加了课程基本性质。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数学观的变化是“三句”变“四句”。 实验稿: *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改稿:

新旧课标对比

新旧课标对比 2001版课标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011版课标 1.史前时期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2001版课标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6)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011版课标 2.夏商周时期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001版课标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5)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等名医名著。 (6)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2011版课标 3.秦汉时期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新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比变化

注:红色黑体是新增补的,划双删除线的是要删除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一部分总则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注意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确定课程理念、设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为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服务。 人文性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以初中生的发展为本,为他们的成长服务;从初中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发展,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的发育奠定基础。 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构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进行提炼和加工。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

语文课程标准(新旧对照版)

语文课程标准(新旧对照版) (说明:其中删去的内容,用括号、蓝字表示;增加或改动的内容,用红色字表 示。)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新旧课标区别

小中大引用推荐编辑只看复制 新旧课标对比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分析研究 一、课程标准整体的一些修订与变化 1.对数学的概念进行了回归性定义 《数学课程标准(送审稿)》和《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送审稿”和“实验稿”)都对“数学”进行了定义。 “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是过程 “送审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 2.基本理念由“三句话”改成那个了“两句话” “实验稿”: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送审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数学教育的起点和终点的公平性;数学学习过程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3.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理念将原标准的六条合并为五条。 “实验稿”:关于数学课程——关于数学学科——关于数学学习——关于数学教学——关于数学评价——关于信息技术 “送审稿”:关于数学课程——关于课程内容——关于教学活动——关于学习评价——关于信息技术 其中提法上做了新的阐述: 数学课程——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评价——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

解读03 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解读-物理小金刚系列

解读03 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 (一)课程性质 版本具体内容 2003年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 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017年版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 ?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 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 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章的 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 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 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 的作用。 1.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2.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3.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原新课标变化对比表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原新课标变化对比表

2011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上有几点显著变化? 曾长春 2011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上有几点显著变化?我想围绕“显著变化”,做如下四个方面的列举: 一、彰显课程内涵和理念 1.课程目标具体、明晰 《(实验版)课标》从现代社会对公民素养的四点要求出发,指出语文教育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提出语文教育五个方面的改革和改革的原则,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作为语文课程努力的方向;这不便于教师把握和操作,在实践中容易出现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2011版)课标》从“语言文字”的作用、地位出发,提出了当今世界语言运用和文化选择能力的高新要求,特别强调

“语言文字”及其“运用”,贴近语文本质,凸显学科特点,有了具体、明晰的课程目标。 2.课程内涵和作为 《(实验版)课标》在“课程的性质”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版)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语文课程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具体明确地指出了课程内涵。课程内涵指明了教学所作所为:交流沟通——工具性、信息性;优秀文化——人文性;思想文化修养——思想性;精神成长——人格品质。 3.课程基本理念 ⑴强调语文学习“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增加“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一语;提出“通过优化文化的熏陶感染,促使学生和谐发展”。 ⑵人文内涵具体化、明晰化。由原来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具体化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⑶在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上,将原来的“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⑷在学习方式方面,将原来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改为“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增加了“语文学习应注意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等内容,使“问题意识”得到了凸显;同时还明确了学习方式中包含的更为具体的内容。这样,就不至于出现在教学中只顾让学生合作探究,而不顾合作探究的内容和价值,偏离了语文学习的目标的现象。 ⑸在建设语文课程方面,由原来的“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为“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在语文教育艰难曲折的道路之上,传统的语文教育对于今天的母语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重视课程目标和内容 1.三维目标的整合。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总目标增加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等内容,《(2011版)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阅读力和实践能力,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 3.增加“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要求。 4.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内容,这是适应现代信息处理能力的新要求,培养学生不仅要具有处理连续性文本材料的能力,而且应该具有处理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7版-新旧课程标准对照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7版-新旧课程标准对照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与旧版本对照版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的不同 新课标的理念旧课标的理念 1.课程宗旨: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数学学科的特征、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数学课程目标,特别是数学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倡导积极主

核心素养,精选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注重处理好数学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过程与结果、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还关注与义务教育课程的衔接。 3.教学活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引导学生会学数学、会用数学。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数学的育人价值,增强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与教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意识,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落实“四基”,培养“四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四基”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指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评价:评价的依据是相应学习阶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小学数学新旧课标对比

小学数学新旧课标的对比 我从网上搜集到小学数学新旧课标的对比,以便大家共同学习! 1.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原来的“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原课标: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修改稿: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中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

一、课程标准整体结构的变化 从课程标准的结构来看,2017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学业质量三个重要的部分,同时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和教学评价给予了相关案例,帮助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变与不变 (一)课程性质 在2017年课程性质中明确了数学课程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强调了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主要课程,具有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高中数学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两版课程标准的核心指导思想均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相较于实验版课标着重强调教师注重学生能力发展转变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并在教育过程中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 三、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变与不变 (一)学科核心素养 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对比,可以发现,2017年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数学区别与其它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并强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课程目标 (1)由原来是“双基”转变为“四基”与“四能”。 提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由提高数学能力转变为发展数学素养 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四、课程结构的变与不变

新旧课标比对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练习:(五)比较、变化类 Word版含解析

(五)比较、变化类 (建议用时:40分钟) 1.《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2.(2019·宿迁一模)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3.(2019·滨州二模)爵位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表明() A.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B.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 C.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分离 D.激化了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4.西汉司马迁自述撰写《史记》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古希腊希罗多德自述其写作《历史》的目的是“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由此可知,两者的史学思想都() A.受各自政治、文化环境影响 B.包涵了强调人伦道德的内容 C.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D.重视记述社会生活方式变迁 5.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对此恰当的评价是二者都是进步思想。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历史评价都是主观评说B.二者思想主张作用相同 C.二者都是地主阶级士人D.评价置于具体历史时期 6.(2019·济宁二模)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 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 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

新旧课标对比

小学英语新旧课标的对比与分析 通过认真学习2011年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经过仔细的对比学习,不难发现,从2001年的标准到2011年的修订标准,有许多提升和具体化的要求。10年的小学英语教学,成长发展得很迅速。我通过学习,我发现有以下几点异同: 一、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性质 10年的小学英语课程发展已颇有成效,已经逐步改变了语法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步稳定地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并且修订版首次界定了英语课程的性质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强调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的修养。 二、理念更科学 同样都是六个理念,但新课标,更强调: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保证英语课程的整体性,渐进性,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更强调课程资源的丰富,拓展学习的渠道,这说明已经有一定的资源基础了。 1. 由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转向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 生发展的价值。 同样都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新课标提出语言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2.由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转向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 不同 特点和个体差异。 都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明确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 因为个体存在差异,因此要最大体现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尽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3.由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转向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在强调整体性的同时,新课程关注到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4.由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转向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 践性和应用性。 同时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即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但新课标同时提出倡导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强调语言的应用性。 5.由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转向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 合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标强调要通过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并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意识和

新课标与老课标对比变化整理

修订后的英语课标与原文变化整理 一、具体修订内容改动摘要(加黑部分为核心变化) (一)前言部分 突出外语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国民素质教育,是国家开放的需要,是对外交流的需要,并强调其在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二)课程性质 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三)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部分的修订以突出英语学科特点的思想为原则,修订原小标题及内容,使英语教育的特点一目了然,同时,在每一条理念中再次强调英语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以及语言学习的渐进性与持续性特点。(四)课程设计思路 明确指出了了英语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综合考虑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建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 (其中,七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 (五)课程目标 本次修订将课程目标按照总目标与分目标进行表述。保留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描述英语课程目标。 1.总目标 将原课程性质部分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移至课程总目标部分,修改描述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五个方面相辅相成。课程总目标还从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发展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课程总目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的特征。 2.分目标

为了更好体现不同级别之间的差异和过度,本次修订对分目标中一至五级分级整体目标描述作了仔细的文字修改使之更为准确,以体现级别间的差异和进阶关系。 (六)内容标准 此次修订对各级别总体目标要求保持不变,只在具体要求上做适当调整。具体调整如下: 1.根据全国反馈意见与建议,在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的要求上进行调整,有的适当降低难度,有的修改文字以更好地体现表述的准确性,有的个别目标要求也略有提高。如: 1)一级语言技能的“听做”要求中,将让学生能“根据指令做手工”的要求改为:“做动作”;因为 各地教学资源和条件不同,要求学生‘根据指令做手工’不具有可操作性。(降) 2)一级语言技能的“玩演”要求中,将“能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改为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进行简单的交际”。(降) 3)将一级语言技能的“玩演”要求“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如《小红帽》等”改为“能 表演简单的英语短剧”。(表述准确性) 4)在一级语言技能的“读写”要求中,增加“能模仿范例写句子”的要求;(升) 5)将二级目标描述中的“说”的要求中的“语调达意”改为“语调基本达意”;(降) 6)在二级目标描述中的“说”的要求中增加“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升) 7)将二级目标中“说”的要求“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简单的小故事”改为“能在教师的帮助和图 片的提示下描述或讲述简单的小故事”;(降) 8)将二级目标中“写”的要求“能模仿范例写句子”修改为‘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 出简短的描述’。(升) 9)减少一级和二级语言技能中要求学生能唱的歌曲歌谣的数量,从原来的一级和二级能够分别会 唱15-20首和30-40首英文歌曲和歌谣减为能够学唱10-15首和15-30首英文歌曲和歌谣。 (降) 10)将三级目标中“说”的要求“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简单的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改为“能在教

解读03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解读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一)课程性质 版本 具体内容 2003年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 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 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017年版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 ?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 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 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章的 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 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 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 的作用。 1.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2.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3.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稿与原实验稿的比较 1 .修改工作的基本过程 2005年5月,教育部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工作组,开始启动修改工作?修订工作组首先到实验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听课和访谈等方式,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之后,针对课程标准的框架、设计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部分,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研究,完成修改初稿.2006年6月至9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寄发修改稿的初稿和征求意见表,邀请几位中科院院士和数学家座谈,征求对修改稿的意见.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工作组对修改初稿又进行了修改,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2.修改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修改组确定的《标准》修改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是: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几年来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修改应稳步进行,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明确修改过程中要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3.具体内容的修改 本次修改,在保持原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各方面不同意见,力求更加完善、和谐.例如,对于什么是“数学” ?将原来“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改为“数学是研 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基本理念方面,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下面将修改后的内容标准中四个学习领域第三学段(初中部分)的具体内容与原实验稿作 比较: 1.增加的主要内容有: (1)会用根号表示算术平方根. (2)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3)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4)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5)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6)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7)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8)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9)会利用基本作图完成: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10)为适当加强推理,增加了下列定理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切线长定理等.但是,不要求运用这些定理证明其它命题. 2.删除的主要内容有: (1)有效数字.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3)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方程组的近似解. (4)梯形、等腰梯形的相关内容. (5)视点、视角、盲区. (6)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 比较分析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 高中思想攻治课程改革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这次课程改革是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 实验稿 )》(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为标志的。新《课标》自始至终貫穿着全新的教育理念 , 它与旧《课标》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下面, 笔者对新旧《课标》从指导思想、结构体系、课程框架、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七个方面作一比较 , 希望能帮助政治教师准确地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理性地看待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一、指导思想比较 旧《课标》的指导思想不够突出 , 新《课标》则明确提出了以下五个基本理念 :(1)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2) 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3)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 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5) 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综观五个基本理念不难发现 , 它对于我国政治学科课程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不仅涉及了课程改革的一般问题 , 如对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基本定位和普遍导向 ; 而且涉及了政治课程改革的具体问题和学科策略。例如 , 它既涉及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 , 如平等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又涉及了教师的教学方式问题 , 如倡导教师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 , 让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 既涉及了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传统问题 , 如重视基础知识、技能的优良传统 ,又涉及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问题 , 鲜明地凸现了 " 以学生为本 " 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 如高度重视学生在心理、智力和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 ,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各种生活关切 ,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 同时 , 还涉及了政治课必须面对的更富挑战的问题 : 如在 " 应试教育 " 影响至深的背景下 , 如何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 , 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 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 如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 既能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 又能考查他们的思想变化过程 , 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 二、结构体系比较 质而言 , 旧《课标》在序言中指出 ,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 , 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新《课标》指出 ,"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 , 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 , 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 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 。这里 , 往日混淆的 " 德育课 " 与 " 思想政治课 " 的提法明显有了区分。此乃 " 大异 " 。但它们都一致承认 ,"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 , 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并且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 " 。此乃 " 小同 " 。另外一个较大的差异就是 , 新《课标》提出了 " 教科书编写建议 " 和 "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 。旧《课标》虽然也有 " 教材编写与选用 " 栏目 , 但过于笼统、原则 , 又主要指向于狭隘的教学 ," 学科本位 " 意识浓厚。新《课标》主要指向于 " 课程 ", 它涵盖了政治课程的所有内容。其实 , 这种差异与人们对课程和教学的关系认识有关 , 旧《课标》显现的是大教学、小课程的观念 ( 课程是教学的下位概念 ), 新《课标》则凸显了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