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的渗透与中国文化的复兴

西方文化的渗透与中国文化的复兴

摘要

文化总是在相互碰撞交融,主流文化也是不断变化着,现今的文化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渗透历经了好几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着各自的特点,在不同过程中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看法的不同,西方文化的渗透对于中国发展的影响。中国文化在当前文化冲击下将如何复兴。

关键字西学东渐;文化侵蚀;中国文化

一.西学东渐

在中国发展的过程,我们的文化除了自身的本土文化,还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例如佛教文化,我们对于佛教文化的吸收是十分成功的,并且发展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佛教文化已经可以说就是我们的本土文化。而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则更加曲折,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的影响也更加复杂。明中后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江南地区更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我们百姓的思想却依旧十分愚昧,被三纲五常的伦理教条束缚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的缓慢。此时,西方已经经过了文艺复兴,资本主义文化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受马可波罗的影响,一些传道士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气息。这也是明末清初中国思想启蒙的基础之一,对于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一定冲击。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都有着一定的西学基础。只是他们对于西学只是借鉴,本质他们的思想仍是传统思想,没有超出儒学体系。而随后的一百多年里,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更是受到了抑制。在这个阶段里,西学一直只是在小部分人中传播中。直到近代,中国因为种种原因已经完全落后于西方,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欺凌。中国的有识之士无法从传统经典中找到强国御辱之道,便将眼光投到西方。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此时,西方文化疯狂地涌入中国,对中国的固有文化体系产生了巨大地冲击。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对于本国文化逐渐的失去了信心。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学习文化,逐渐的深入。新文化运动时,更是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此阶段中,西方文化渐渐成为进步人士心中的唯一信仰,民主进步人士用西方的思想结合中国实际来改造中国,期待中国摆脱落后

的局面。此时,我们虽然是失去了文化信心,但传统思想被打破,也意味着我们能够摆脱束缚。西学东渐的积极意义在此阶段其实大于消极意义的。但在建国之前,西学东渐只是影响着上层人士,对于低层的百姓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的,底层百姓的思想依旧保持着落后封闭的状态。

二.现代西方文化的侵蚀

中国建国初期,受到西方的封锁,但也因此避免了文化的入侵。国民保持着传统思想,只接受着党的教育。思想是比较纯洁单一的。但改革开放后,我国为了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开始与外国接触。此时西方的文化思想也自然传入了中国,并且造成更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比近代时期的更加隐蔽,却更俱影响。

改革开放确实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证明了我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确实需要中国的存在。但我国的文化建设却没有能够跟上经济建设的脚步,造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与精神世界的空虚。西方文化的侵蚀更是加剧了我国的文化危机。文化安全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西方文化的渗透的方式比从前更加多样化,隐蔽化。例如美国好莱坞电影,用各种英雄传奇来宣传美国所推崇的个人英雄主义,自由民主精神;翻拍《花木兰》篡改我国的经典,花木兰本身是弘扬她的孝道,爱国精神,大无畏精神,但在美国电影中宣扬却是花木兰追求爱情,自由。美国向中国输入的文化产品除了电影外还有许多,像NBA赛事的各种体育赛事,西餐馆、咖啡厅的西方餐饮,圣诞节、万圣节的西方节日,这些事物或多或少都隐含着西方文化的影子,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这样的方式确实很难防御,我们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和世界接轨,与他国互通有无,难免被他们文化入侵。

三.中国文化的复兴

对于西方文化的侵蚀,我们并没有坐以待毙。我们中国文化能够经历五千年传承而不断绝自然有着她的优越性。虽然西方文化的攻势很猛烈,使得人们的思想变得复杂混乱,但我们的主流文化并没有完全被西方侵蚀,只是没有形成全新完整的文化体系。现在国内正在大力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例如积极地保护非自然遗产,保证传统的技艺能够得到传承,让后人在千年后仍能体会先人的智慧;调整节假日安排,在清明节、中秋节的传统节日时放假,淡化西方节日的冲击;在课文加入传统经典,让孩子从接受传统文化熏陶。除了传统文化复兴,我国也

在大力弘扬红色革命精神,让人们铭记历史,不忘先辈的努力,当人们在现代化生活中沉醉或挣扎时,革命先烈的事迹无疑是一碗醒酒汤,可以让人们在生活时不忘自己的初衷。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复兴不仅是将传统中的精华提取出来,更是与当代实际相结合的进步。中国文化的复兴不会是单纯的复古,而是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过程。只有这样的文化复兴我们才能抵挡西方文化的渗透,不在重演前苏联解体的旧事。

参考文献

[1]魏道儒.从文明交流互鉴角度认识和理解佛教――学习《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J].《世界宗教文化》.2014

[2] 李抒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J].《揭阳论丛》.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