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交换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 PPT课件

陆上移动通信系统已成为移动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 个分支。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蜂窝制公众移动电话系统已 成为公众通信网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6.1.4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为无线电通信,可分三种;设备按 使用频率分四类。 (1) 按无线电通信工作方式分类,可分为单向、双向及中继 三种。 1)单向通信方式:这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通信方式。 它可以用两个移动无线电台为通话对象,一个发射,
6.1.3 移动通信分类
移动通信按用途、频段、制式及入网方式等不同,可以有不同 的分类方法。按使用对象分,可分为军用、民用;按用途和区 域分,可分为陆地、海上、空间;按经营方式分,可分为公众 网、专用网;按网络形式分,可分为单区制、多区制、蜂窝制; 按无线电频道工作方式分,可分为同频单工、异频单工、异频 双工;按信号性质分,可分为模拟、数字;按调制方式分,可 分为调频、调相及调幅等;按多址复接方式分,可分为频分多 址(FDMA)、时分多址(TDMA)及码分多址(CDMA)。除按以上 方式分类以外,还可以进行更详细的分类。例如,陆地移动通 信系统又可分为公众移动通信系统、无线集群系统和无绳电话 系统等。
另一个接收。这种方式通常用于传达指令,指挥调度,也可 以将基台(固定台)作为一方,移动台为另一方。 2)双向通信方式:这种方式双方都可以对话,基台或移动 台都能发送和接收,如常见的对讲机。 3)中继通信方式:当两个用户距离较远,或者受到地形的 影响,如被建筑物及高山阻挡时,可以通过中继转发台转发, 以扩大移动通信的服务范围。 (2) 按设备使用频率的方式分类:可分为单频、异频、双频 及中继转发四种。 1)单频单工方式:一部收发信机使用一个频率,在发射时 不能接收,接收时不能发射,也就是不能同时发射、接收。
GPRS的工作原理

GPRS的工作原理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是一种移动通信技术,它允许移动设备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GPRS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分组交换技术,它将数据分成小的数据包,并通过无线信道发送到目标设备。
GPRS网络由移动通信运营商提供,它使用了现有的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网络基础设施。
GPRS网络使用的是分配式的多路访问技术,即多个用户可以同时使用同一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GPRS的工作原理如下:1. 数据封装:当用户设备需要发送数据时,数据首先会被封装成小的数据包,每个数据包都包含了目标设备的地址和数据内容。
2. 数据传输:封装后的数据包通过GPRS网络传输。
GPRS网络使用了TDMA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即时间分割多址技术。
在一个时间周期内,GPRS网络将时间分成多个时隙,每个时隙可以被不同的用户设备使用。
用户设备在某个时隙内发送数据包,然后等待接收来自基站的确认信息。
3. 数据路由:基站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后,将其转发到目标设备所在的网络。
GPRS网络中有专门的节点,称为GPRS支持节点(GPRS Support Node,GSN),负责数据的路由和转发。
4. 数据解封:接收到数据包的目标设备将其解封,获取其中的数据内容。
5. 数据确认:目标设备接收到数据包后,会发送一个确认信息给发送方,表示数据包已经成功接收。
GPRS的工作原理允许用户设备在移动状态下进行数据传输。
它采用了分组交换技术,相比于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效率和灵活性。
GPRS网络的带宽是动态分配的,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网络的负载情况来分配带宽,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数据传输需求。
除了数据传输,GPRS还支持其他功能,如短信服务、电子邮件、互联网接入等。
用户可以通过GPRS网络访问互联网,浏览网页、发送电子邮件等。
1.2.2 移动交换子系统(NSS)[共2页]
![1.2.2 移动交换子系统(NSS)[共2页]](https://img.taocdn.com/s3/m/92a1e7bd561252d381eb6e1a.png)
第1篇GSM技术入门- 10 -图1-1 GSM系统结构图中各名称含义如下。
∙ MS(Mobile Station):移动台∙ BSS (Base Station Subsystem):基站子系统∙ 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基站收发信台∙ BSC(Base Station 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 IWF(Interworking Function):交互功能∙ EIR(Equipment Identity Register):设备识别寄存器∙ MSC(Mobile Switching Center):移动交换中心∙ NMS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操作维护子系统∙ NSS (Network Subsystem):移动交换系统∙ VLR(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拜访位置寄存器∙ 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归属位置寄存器∙ AUC(Authentication Center):鉴权中心∙ 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公用电话网∙ 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 PDN(Public Data Networks):公用数据网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由移动交换系统(NSS)、基站子系统(BSS)、操作维护子系统(NMS)和移动台MS(Mobile Station)构成。
下面具体描述各部分的功能。
1.2.2 移动交换子系统(NSS)NSS由移动交换中心(MSC)、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拜访位置寄存器(VLR)、设备识别寄存器(EIR)和鉴权中心(AUC)等功能实体构成,主要完成交换功能以及用户数据管理、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需的数据库功能。
软交换技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Q:
S c enc i e an T echn Ogy nn v i Her d d OI I o at on al
研 究 报 告
软 交 换 技 术 在 第 三代 移 动 通 信 中的 应 用研 究
莫 云 青 ( 广州市 汇源 通信 建设 监理 有 限公 司 广 州 5 6 0 1 2) 0 摘 要: 第三代 移动通信技 术 的 飞速 发展 , 得 多媒体 业 务 飞速 发展 , 使 并对 移动通信 网络的 负载 能力提 出 了更 高的要 求 , 而软 交换 技术 的 出现 可 以 减 轻 网络 数 据 通 信 的 负载 。 论 文 从 软 交 换 技 术 切 入 , 细 探 讨 分 析 了软 交 换 技 术 在 第 三 代 移 动通 信 网络 中的 应 用 , 网 内通 本 详 从 信和 网间通信 两个 角度论述 了软 交换 技术在 其 中的应 用, 于进一 步提 高软 交换技术 在3 对 G移动通 信中的应 用及其 自身的发展 应 用, 都吴 有一 定 的借 鉴 意 义 。 关 键 词 : 交换 技 术 3 软 G网络 移 动通 信 中 图分 类 号 : P3 . T 1 3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4 0 8 ( o o o ( ) O 0 —0 1 7 - 9 x 2 1 ) 2 b- 0 1 1
交换技术复习提纲全解

交换技术复习1.呼叫接续的四种类型本局接续,出局接续,入局接续,转接接续2.四大交换技术互连技术,接口技术,信令技术,控制技术3.信令的分类,用户信令和局间信令的概念,共路信令和随路信令的概念分类:用户信令和局间信令,随路信令和共路信令,前向信令和后向信令用户信令:用户信令在用户与交换节点之间的用户线上传送,不同的网络具有不同的UNI 信令。
局间信令:局间信令是电信网中各个交换节点之间传送的信令。
共路信令:是指信令通路与用户信息通路分离,信令是在专用的信令数据链路上传送的。
随路信令:是指信令与话音是在同一条通路上传送的。
4.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概念电路交换:电路交换的基本过程包括呼叫建立阶段,信息传送阶段和链接释放阶段,它是一种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
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是以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和交换的,它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即将到达交换机的分组先送到存储器暂时存储和处理,等到相应的输出电路有空闲时再送出。
5.面向连接与无连接的概念及应用面向连接:是指呼叫过程包含三个阶段,包括呼叫建立阶段,信息传送阶段和链接释放阶段。
面向无连接:是指无连接建立过程,直接进入信息传送阶段。
面向连接应用:电路交换和虚电路方式面向无连接:数据报方式6.分组交换的两种服务方式虚电路方式和数据报方式7.异步时分与同步时分的概念。
ATD/STD及应用异步时分(ATD):通过标记来区别每一个逻辑信道同步时分(STD):通过时间位置来区别每一个逻辑信道ATD应用:ATM交换STD应用:时分电路交换方式9.3种基本交换单元的构成、控制方式、工作原理时间交换单元(T单元):由话音存储器(SM)和控制存储器(CM)构成控制方式(针对SM):输出控制与输入控制输出控制SM顺序写入、控制读出;CM控制写入、顺序读出输入控制SM控制写入、顺序读出;CM控制写入、顺序读出工作原理:空分方式工作空间交换单元(S单元):由交叉点矩阵和控制存储器构成控制方式:输出控制按每条入线设置控制存储器。
交换技术概述

消息
电信号
电信号
终端
传输媒介
终端
制作:邵黎
消息
16
第1章 交换技术概述
话音
数据
制作:邵黎
17
第1章 交换技术概述
当存在多个终端时,人们希望其中任 意两个终端之间都可以进行点对点通信。
以最基本的一种交换——电话交换为例, 为了让任意两个用户在需要时都可以进行 通话,在用户数很少时,可以采用个个相 连的方法。
制作:邵黎
21
第1章 交换技术概述
线对数=6
每个通信终端通过一 对专门的用户环线连 到交换机的线路接口
交换机
用户接口 用户环线
用户终端与交换机之 间的连接线路
交 需换要机时图负在1责两.3监用用测户户各之通个 间过交用 建换户 立机状 和互态 释连,组成通信不(性网足急1):剧用上户升多;时连接管理复杂
制作:邵黎
26
第1章 交换技术概述
解决办法: 将电话网进行分区,并采用汇接制。 把电话网划分为若干个“汇接区”, 在汇接区内设置汇接局,下设若干个端局。 汇接局是端局的交换中心,在端局之 间接续中继呼叫,负责汇接本汇接区的本 地和长途业务。
制作:邵黎
27
第1章 交换技术概述
利用汇接交换机互连多个 端局交换机,疏导本交换 区各交换机之间的互通业 务。
1.3.1 光交换技术 1.3.2 软交换技术
制作:邵黎
11
第1章 交换技术概述
电话通信是利用声/电变换传输人类语 言的一种电信系统。从电话机输出的话音 信号是与声音一致的电信号,其频率和幅 度与声音频率和声压基本成线性关系,随 时间作连续变化。国际上确定300~ 3400Hz这个频段作为标准的传送电话的 通信频带,该频带可保证电话通信有足够 良好的清晰度,硬件上也容易实现。
交换技术重点

第一章、交换网络概述电信网络构建要素:终端设备、传输设备(用户线中继线)、交换设备。
网络构建: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市话网本地网长途网,模拟网数字网,固定网移动网,无极网有级网,网状-星形-复合-环形-总线形。
支撑网络:信令网、同步网、管理网。
业务网络:固定、移动、数据、综合业务数字网。
网络构成及功能划分:业务网、传送网(传输和接入)、支撑网、公共业务平台。
发展趋势: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
智能网:业务交换点SSP、业务控制点SCP、业务管理系统SMS、信令转接点STP。
网络性能量度:响度足够大、适当清晰度、减小听觉疲乏消除声音掩蔽、信噪比不低26db电话传输频带300-3400Hz,抽样频率8000Hz,一路数字电话速率64Kbit/s。
码元传输速率(传码率)Rb单位波特(B)。
信息速率bit/s。
第二章、交换技术基本电路交换:在一个呼叫期间仅用于连接此呼叫的电路,用户通话期间始终占用一条固定电路。
特点:面向连接、同步时分复用、可传数据但线路利用率低、数据透传且无差错控制、最小交换单元为时隙、通信双方存在一条电路。
报文交换:中继线利用率高、存储-转发方式。
缺点:以报文为单位、传输时延大、占用内外存空间。
分组交换:特点:最小信息单位为分组、统计时分复用、差错控制。
工作方式:数据报(面向无连接)、虚电路(面向连接):临时连接(交换虚电路)、永久连接(永久虚电路PVC)。
第三章、程控交换技术数字交换机硬件:话路系统、控制系统。
话路系统:用户级、远端用户级(远端模块)、选组级(数字交换网络)、中继接口、信号部件。
控制部分:电话外设控制级、呼叫处理控制级、维护测试级。
用户电路功能:BORSCHT馈电、过压保护、振铃控制、监视、编译码和滤波、混合电路、测试。
程控交换机软件:在线程序(呼叫处理、执行管理、障碍处理、故障诊断、运行管理),支援程序(设计、测试、生产、维护子系统),数据(系统数据、局数据、用户数据)。
交换技术课件

分组交换技术的应用场景
互联网接入
分组交换技术广泛应 用于互联网接入,提 供高速、可靠的上网
服务。
局域网互连
通过分组交换网实现 不同局域网之间的互 连互通,促进信息共
享和业务协同。
移动通信
分组交换技术用于移 动通信网络中,支持 数据业务的传输和控
制。
专网建设
利用分组交换技术构 建专用网络,满足政 府、企业等不同行业
开放性
软交换技术采用开放式体 系架构,可以与其他网络 设备和系统进行互操作和 集成。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场景
移动通信网络
固定电话网络
软交换技术可以用于构建移动通信网络的 核心网络部分,支持移动用户之间的通信 和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
软交换技术可以用于构建固定电话网络的 核心网络部分,支持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 和固定用户与移动用户之间的通信。
的特殊需求。
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高效性能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分组交换技术 将不断提升传输速率和处理能力,以
满足更高的通信需求。
安全保障
加强分组交换网络安全保障机制的研 究和应用,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
性。
融合发展
分组交换技术将与电路交换、卫星通 信等技术相互融合,形成更加灵活和 多样化的通信解决方案。
稳定性。
数据通信和多媒体通信场景
02
分组交换技术更为合适,因为它可以更好地处理大量数据和多
媒体内容。
需要高度可编程和可定制的场景
03
软交换技术是最佳选择,因为它可以通过软件实现高度灵活的
通信控制和管理。
06
交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当前应用中的交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