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习题答案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习题答案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习题答案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习题答案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

1、老顶:通常把位于直接顶之上对采场矿山压力直接造成影响的厚而坚硬的岩层称为老顶。

2、顶板下沉量:一般指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底板的相对移近量,顶底板的相对移近量。

3、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称为原岩应力。

4、周期来压: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亚现象称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

5、回采工作面:在煤层或矿床的开采过程中,一般把直接进行采煤或采有用矿物的空间称为回采工作面,简称采场。

6、直接顶:一般把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

7、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硐周围岩体中形成和作用在巷硐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

8、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硐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

9、矿山压力控制: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作用的各种方法,均叫做矿山压力控制。

10、老顶初次来压:当老顶悬露达到极限跨距时,老顶断裂形成三铰拱式的平衡,同时发生已破断的岩块回转失稳有时可能伴随滑落失稳,从而导致工作面顶板急剧下沉,此时,工作面支架呈现受力普遍

加大的现象称为老顶初次来压。

11、支承压力:在岩体内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部分称为之承压力。 12、关键层:将对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

13、冲击能指数:在单轴压缩状态下,煤样全“应力---应变”曲线峰值C前所积聚的变形能Es与峰值后所消耗的变形能Ex之比值。 13、沿空留巷:在上区段工作面采过后,通过加强支护或采用其他有效方法,将上区段工作面运输平巷保留下来,供下区段工作面回采时作为回风平巷。

14、沿空掘巷:回采工作面采过后,沿采空区边缘掘进的巷道。 15、软岩: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具有显著塑性变形的复杂岩石力学介质。

16、底鼓:底板向上鼓起的现象。

17、煤矿动压现象:煤矿开采过程中,在高应力状况下积聚有大量弹性能的煤或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破坏,冒落或抛出,使能量突然释放,呈现声响,震动以及气浪等明显的动力效应,这些现象通称为煤矿动压现象。它有三种形式:冲击矿压,顶板大面积来压,煤与瓦斯突出。

18、冲击矿压:冲击矿压是聚积在矿井巷道和采场周围煤岩体中的能量突然释放,在井巷发生爆炸性事故,产生的动力将煤岩抛向巷道,同时发出强烈声响,造成煤岩体振动和煤岩体破坏,支架和设备损坏,

人员伤亡,部分巷道垮落破坏等灾难的一种现象。

19、浅埋煤层:通常将具有浅埋深,基岩薄,上覆厚松散层赋存特征的煤层称为浅埋煤层。

20、开采沉陷:(p177)煤层开采后,采空区周围原有的应力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应力的重新分布从而引起岩层的变形、破坏与移动,并由上向下发展至地表引起地表的移动,这一现象称为开采沉陷。 21、充分采动与非充分采动(177)。

22岩层移动角::地表下沉边界和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称为岩层移动角。

23、锚固力:锚杆对围岩的约束力。

(1)根据约束力方式可分为托锚力、粘锚力、切向锚固力; (2)根据锚杆作用阶段定义锚固力可分为初锚力、工作锚固力、残余锚固力。

二、简答解析:

1、研究“孔”周围应力对研究矿山压力有何实际意义,有那些重要结论可以借鉴, 由于地下巷道和回采空间具有复杂的几何形状,以及巷道和回采空间周围岩体也是属于非均质,非连续,非线性以及加载条件和边界条件复杂的一种特殊介质,到目前为止还无法用数学力学的方法精确地求解出巷道周围岩体内各处的应力分布状态。根据采矿工程的特点,通过将巷道及回采空间简化为各种理想的单一形状的孔来近似的求出巷道和回采空间周围的应力状态,对了解巷道变形的机理是十分有益和非常必要的。重要结论:

1)孔周围形成了切向应力集中,最大切向应力发生在孔的周边。 2)应力集中系数的大小,对于单孔来说,圆形孔仅与测压系数有关,对于椭圆来说,则不仅与测压系数有关还与孔的轴长比有关。 3)不论何种形状的孔,它周围的应力重新分布,分布从理论上说影响是无限的,但从影响的剧烈程度来看大都有一定的影响半径。 4)孔的影响范围与孔的断面大小有关。

2、原岩应力分布的基本特点(43) 通过理论研究、地质调查和大量的地应力测量资料,原岩应力分布的主要规律归纳如下: 实测铅直应力基本上等于上覆岩层重量; 水平应力普遍大于铅直应力; 平均水平应力与铅直应力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一般相差较大。

3煤柱下方底板岩层中应力分布特点及其实际意义, 分布特点:在煤柱或煤体下方的一侧为增压区而在采空区下方的一侧为减压区,在集中力作用下,将岩体内铅

直应力相等的点连起来则形成卵形的压力泡。实际意义:由此我们可得到一些在底板中布置巷道时的规律,并且在实际工程中很少遇到集中载荷作用的情况,但通过这个解,可以知道应力在岩体内的传递规则,并且可以用积分的方法解决其它载荷条件下的应力分布问题。

4简述岩石破碎后的碎胀特征及其在控制顶板压力中的作用, 岩石破碎后,杂乱堆积,岩石的总体力学特征类似与散体。由于岩层破碎后体积将产生膨胀,因此直接顶垮落后,堆积的高度要大于直接顶原来的厚度。影响碎胀系数Kp的重要因素是岩石破碎后块度的大小及

其排列状态。岩石破碎后,在其自重及外加载荷的作用下逐渐压实,碎胀系数变小,压实后的高度将取决于岩石的残余碎胀系数Kp。随着老顶的初次断裂,老顶破断岩块的变形迫使直接顶变形方向支架方向加载荷,此时直接顶就不在可能形成放顶是可能发生的离层状态。但是老顶破断岩层形成的变形失稳与滑落失稳将对直接顶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5原岩应力场的概念及主要组成部分。天然存在于原岩内而与人为因素无关的应力场称为原岩应力场,它主要包括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

.6分析采场上覆岩层结构失稳条件(?) 上覆岩层的岩体结构主要由坚硬岩层组成,软岩层只作为载荷,坚硬岩层断裂成岩按后排列鳖齐并互相咬合,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势定的力学模型。根据力学计算,岩体结构的平衡条件为:

1)岩块间应有足够的水平推力,且不可过大。

2)岩块的下沉量Sl要小,厚度h较大,且Sl要远小于ho。 3)岩按闷的断裂角θ要小于岩块间的摩擦角ψ

4)岩块间的剪切力Q要小于岩块问的摩擦力,即岩体结构上作用的载荷不易过大。 7分析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与改善顶板状况的关系。(112) 从实测的“s一t”曲线中可以看出,加快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实质上意味着减少了工作面的控顶时

间,也减少了时间因素对顶板下沉的影响,无疑可以减少顶板的下沉量,改善顶板维护状况。但是加快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却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增加了工序的影响次数,即缩短了相邻两个工序的时间间隔,同时也必然使顶板的下沉量加剧。当工作面推进速度加快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出现前一工序影响的顶扳下沉还未稳定,后一个工序的影响却已来到。这样,会使工作面顶板始终处于剧烈活动的情况下。显然,这种信况对项板的渠护是非常不利的。在工作面推进速度很慢的情况下,加快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对于减小顶扳的下沉虽,改善顶板曲维护状况显然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已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再提高工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不但不能减小顶板的下沉量,反而会使顶扳活动更加剧烈。从理论上来讲,用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的方法来减小顶板下沉量,改善顶板维护状况是有一定限度的。因而企图用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来甩掉矿山压力的想法更是不现实的。在目前的实际生产中,工作面的推进速度还远没有达到不能再提高的地步。从矿山压力的观点出发,即使是年产百万吨的采煤队,再提高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以减小质板的下沉量也还是可能的。 8回采工作面测定的“S-T”曲线说明了什么, 工作面推进速度对顶板下沉量的影响,用顶板下沉量s与时间t的坐标关系表示。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时间t本身包含有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因素,在实际的测定中也常常反映出顶板下沉量是时间的函数。在有些工作面中,当推进速度比较慢时,容易出现局部冒顶等不利与生产的矿山压力现象,而此时当工作面的推进速度时,则顶板状况明显好转,当工作面推进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顶板下沉量变化将逐渐减小。但同时,随着回采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加快,顶板下沉速度也明显加快。由“s-t”曲线可知,在工作面中进行落

煤与放顶时,顶板下沉表现最为剧烈,平时则比较缓和。 9试分析开采深度对采场矿山压力及其显现的影响, 开采深度直接影响着原岩应力大小,同时也影响着开采后巷道或工作面周围岩层内支承压力值。因此,开采深度对巷道矿山压力显现

的影响可能比较明显。但对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不尽相同。在一般条件下,一定的开采深度是出现冲击矿压的一个必要条件,开采深度对巷道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可能比较明显。但开采深度对采场顶板压力大小的影响尤其是对顶板下沉量的影响并不突出,因为顶板压力大小主要受煤层采高、直接顶和老顶的力学性质、厚度等因素而定,因而对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也不明显。

11解释:支撑式,掩护式,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 支撑式:指在结构上没有掩护梁,对顶板的作用是支撑的支架称为支撑式支架。掩护式:指在结构上有掩护梁,单排立柱连接掩护梁或直接支撑顶梁对顶板起支撑作用的支架。支撑掩护式:具有双排或多牌支柱及掩

护梁结构的支架,支柱大部或全部通过顶梁对顶板其支撑作用,可能有部分支柱是通过掩护梁对顶板起作用。

12分析采场支架工作阻力与顶板下沉量的“P-?L”曲线关系支架工作阻力与顶板下沉量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支架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关系。从P,?L曲线可以得出一下结论: ?不同的顶板条件,P,?L曲线的斜率不同,但都呈双曲线关系。 ?在一定工作阻力以上,支架工作阻力增加对顶板下沉量影响较小,但低于此值则提高支架工作阻力将减少顶板下沉量。 ?支架的工作阻力并不能改变上覆岩层“大结构”的总体活动规律。 ?回采工作面支架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性:一是必

须具备一定的可缩量;二是必须具备有良好的支撑性能,即一定的工作阻力。因而在支架选型与支护设计中,最主要是确定支架的最大可缩量与最大工作阻力。

13简述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特点, 支架与围岩是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在小范围内,围岩形成的顶板压力可看做一个作用力,支架可以视为一个反力,两者应相互适应,使其大小相等,而且尽可能的作用在一个作用点上。2)支架受力的大小及其在回采工作面分布规律与支架的性能有关。3)支架结构及尺寸对顶板压力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中证明,在支架架型选择合适时,可以用最小的工作阻力维护好顶板。

14简述开采后引起的上覆岩层的破坏方式及其分区, 根据采空区覆岩移动破坏程度,可分为“三带”垮落带,裂缝带,弯曲带。1)垮落带。破断后的岩块成不规则垮落,排列也极不整齐,松散系数比

较大,一般可达1.3-1.5.。但经重新压实后,碎胀系数可降到1.03左右。此区域与所开采的煤层相连,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直接顶岩层冒落后形成的。2)裂缝带。岩层破断后,岩块仍然排列整齐的区域为裂缝带。它位于冒落带之上,由于排列比较整齐,因此碎胀系数较小。关键层破断块体有可能形成“砌体梁”结构。垮落带与裂缝带合称“两带”,又称为“导水裂缝带”,意指上覆岩层含水层位于“两带”范围内,将会导致岩体水通过破断裂缝流入采空区和回采工作面。“两带”高度和岩性与煤层采高有关,覆岩岩性越坚硬,“两带”高度越大。一般情况下,对于软弱岩层,其“两带”高度为采高的9-12倍,中硬岩层为18-28倍。准确的确定“两带”高度,对解决水体下采煤问题及下解放层开采瓦斯突出煤层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弯曲带。自裂缝带顶界到地表的所以岩层称为弯曲带。弯曲带内岩层移动的显著特点是,岩层移动过程的连续和整体性,即裂缝带顶界以上至地表的岩层移动是成层的,整体性发生的,在垂直剖面上,其上下各部分的下沉差值很小。若存在厚硬的关键层,则可能在弯曲带内出现离层区。 15简述绿色开采技术体系, 包括以下内容:

1)水资源保护---形成“保水开采”技术。

2)土地与建筑物保护----形成离层注浆,充填与条带开采。 3)瓦斯抽放----形成“煤与瓦斯共采”技术。

4)煤层巷道支护与减少矸石排放技术。

5)地下气化技术。

16简述控制岩层移动的技术, 岩层移动控制技术可分为3类:

一)留煤柱控制岩层移动1.部分开采2.留设保护煤柱。二)充填法控制岩层移动1.采空区充填(1)水力充填(2)干式充填(3)胶结充填。2.覆盖离层区充填。

三)调整开采工艺及参数控制岩层移动,如限厚开采,协调开采,上行开采等。

17简述回采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分区并分析其应力状态, 分为应力降低区,应力增高区,应力不变区。

18采区平巷在其服务期内沿走向的矿山规律有那些,采动影响带的前影响压力与后影响区内矿压显现时间和机理有何不同, 规律:采区巷道从开掘到报废,经历采动造成的围岩应力重新发布过程,围岩变形会持续增长和变化。

围岩变形经历五个阶段:

(1)巷道掘进影响阶段

(2)掘进影响稳定阶段

(3)采动影响阶段

(4)采动影响稳定阶段

(5)二次采动影响阶段不同:巷道受上阶段工作面的回采影响后,在回采引起的超前移动支承压力作用的影响下,巷道围岩压力再次分布,塑性区显著扩大,围岩变形急剧增长。在工作面后方附近,达到了最大值。远离工作面后方,巷道围岩

变形速度逐渐衰减。巷道围岩性质、护巷煤柱宽度或巷旁支护方式、工作面顶板岩层结构对该时期围岩变形量影响很大。

19沿空留巷矿压显现基本特征,与沿空掘巷矿压显现的主要区别, 沿空留巷上区段工作面采动时受力情况

1.巷道顶板的下沉,破坏必然受到采空区上覆岩层沉降总规律的制约。

2.上区段工作面采过后,沿空巷道经历老顶岩层从即将断裂前的极限状态到发生断裂的失稳,然后到回转下沉采空区的过程。

3.由于老顶的剧烈运动,引起沿空巷道煤帮和巷道支护体发生剧烈变形。沿空掘巷破坏了原有平衡,在巷道边缘的煤体会出现新的破裂区,塑性,支承压力向煤体深部移动。

20. 跨巷回采卸压的基本原理煤层开采以后,在煤层底板中形成一定范围的应力增高区和应力降低区。位于煤层底板的巷道,若处于应力增高区,将承受较大的集中应力而遭受破坏;处于应力降低区,则易于维护。根据采面不断移动的特点以及巷道系统优化布置的原则,可在巷道上方的煤层工作面进行跨采,使巷道经历一段时间的高应力作用后,长期处于应力降低区内。跨采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巷道与上方跨采面的相对位置,即巷道与上部回采煤层间的法向距离z,巷道与上部回采煤层煤柱(体)边缘的水平距离x。

21.如何根据锚杆对围岩的约束方式定义锚杆锚固力, 托锚力:托锚力包括安装锚杆时,通过拧紧螺母产生的锚杆托板对围岩的预紧力,水胀式管状锚杆杆体纵向收缩,使托盘对围岩产生预紧力,以及锚杆托板阻止围岩向巷道内位移时,对围岩施加的径向支护力。粘锚力:粘结剂将围岩与锚杆粘结成整体,由于围岩深部与浅部变形的

差异,锚杆通过粘结剂对围岩施加粘结力来抑制围岩变形。粘锚力就是锚杆杆体的轴力。摩擦锚固式锚杆通过杆体与围岩之间摩擦力对围岩施加锚固力来抑制围岩变形。切向锚固力:围岩的变形大多从岩体的弱面开始,在围压作用下围岩沿弱

面滑动或张开。锚杆体贯穿弱面,限制围岩沿弱面滑动或张开。这种限制力称为切向锚固力。 22. 为什么说锚注支护是软岩巷道支护的新途径, 锚杆支护与棚式支架支护的一个重要区别是,锚杆支护的锚固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岩体的力学性能,软岩巷道可锚性差是造成锚杆锚固力低和失效的重要原因。利用锚杆兼做注浆管,实现锚注一体化,是软岩巷道支护的一个新途径。对于节理裂隙发育的岩体,注浆可改变围岩的松散结构,提高粘结力和内摩擦角,封闭裂隙,显著提高岩体的强度。注浆加固为锚杆提供可靠的着力基础,使锚杆对松碎围岩的锚杆作用得以发挥,进一步提高岩体强度。但注浆只能在围岩的一定深处进行,需要与锚喷支护共同维持巷道周边围岩的稳定。因此,采取锚杆与注浆相结合的方法,使锚杆和注浆的作用在各自适用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挥,可提高对软岩的支护效果。

23简述软岩巷道变形力学机制。从理论上分析软岩巷道围岩变形力学机制,可分为三种形式,即物化膨胀类型、应力扩容类型和结构变形类型。膨胀变形机制膨胀岩含有蒙脱石、高岭土和伊利石等强亲水粘土矿物,这几类矿物由于其晶体结构特殊,能将水分子吸附在晶层表面和晶层内。既具有矿物颗粒内部分子膨胀,又具有矿物颗粒之间的水膜加厚的胶体膨胀。同时通过毛细作用吸入水,使岩石体

积膨胀。

(2)应力扩容变形机制变形机制与力源有关,软岩在构造应力、地下水、重力、工程偏应力作用下,岩体产生破坏变形,微裂活动迅速加剧,形成拉伸破坏和剪切面,体积扩胀。工程偏应力即本书中的矿山压力,是应力扩容变形中不可忽视的力源。

(3)结构变形机制变形机制与硐室结构和岩体结构面的组合特征有关。结构面的成因类型,结构面的结合特征,结构面的力学性质,结构面相对于硐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它制约下形成的岩体结构控制着软岩变形、破坏规律。

24简述冲击矿压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根据发生冲击矿压的成因和机理,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有两方面,一是降低应力(能量)的集中程度;二是改变煤岩体结构的物理力学性能。主要方法吧:

(1)合理的开拓布置和开采方式

(2)开采解放层浅埋煤层。

1、原岩应力分布的基本特点(p44):?、实测铅直应力基本上等于上覆岩层重量。?、水平应力普遍大于铅直应力。?、水平应力与铅直应力的比值岁深度增加而减小。?、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一般相差较大。

2、分析采场上覆岩层结构失稳条件(p86):?、结构的滑落失稳,剪切力大于咬合点处的摩擦力,此结构将出现滑落失稳。即失稳的与否取决于老顶破断岩块的高长比,高长比较小,结构抗滑落失稳能力越大,一般情况下,失稳岩块的高长比要大于

0.4-0.5。即岩块长度要大于2~2.5倍的岩块厚度;?、结构的变形失稳,这是指在岩块的回转过程中,由于挤压处局部应力集中,致使该处进入塑性状态,甚至局部受拉而使咬合处破坏造成岩块回转进一步加剧,从而导致整个结构失稳,当岩梁破断后,岩块互相咬合中间下沉量到达?时,即形成岩块结构变形失稳。 3、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与改善顶板状况的关系(p115):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只是缩短落煤与放顶两个主要生产过程的时间间隔,能减少顶板下沉量,但同时也使顶板下沉速度加剧,只有在原先的工作面推进速度比较缓慢的条件下,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才会对工作面顶板状况有所改变,当工作面推进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顶板下沉量的变化将逐渐减小,并不能甩掉顶板压力。 4、开采深度对采场矿山压力及其显现的影响(p115):?开采深度对巷道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可能比较明显,如在松软岩层中开掘巷道,随着深度的增加,巷道围岩的“挤、压、鼓”现象将更为严重。随着深度增加,巷道围岩的变形与支架上承受的压力都将增加。岩层受重力而变形,它所积聚的能量与深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对有冲击矿压危险的矿井,随

着深度的增加,发生冲击矿压的次数与强度将显著增加。?但开采深度对采场顶板压力大小的影响并不突出,因而对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也不明显,尤其是对顶板下沉量的影响。?随着采深增加,支承压力必然增加,从而导致煤壁片帮及底板鼓起的几率增加,由此也可能导致支架载荷增加。 5、在双向等压应力场中圆孔周围应力分布的基本规律(p51):?在双向等压应力场中,圆孔周边全处于压缩应力状态;?应力大小与弹性常

数E、μ无关;?σt、σr的分布和角度无关,皆为主应力,即切向和径向平面均为主平面;?双向等压应力场中孔周边的切向应力为最大应力,与孔径大小无关,σt=2rH超过周边围岩的弹性极限时,围岩进入塑性状态;?其他各点的应力大小则与孔径有关;?在双向等压应力场中圆孔周围任意点的切向应力与径向应力和为常数。 6、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假说的内容及其特点(p67):?压力拱假说,此假说是认为在回采工作空间上方,由于岩层自然平衡结果而形成的一个“压力拱”。拱的一个支点在工作面前方煤体内形成前脚拱,另一个支点在采空区垮落的矸石上形成后脚拱,随工作面的推进,前后拱也将向前移动。优点是对回采工作面前后的支承压力及工作空间处于减压范围做出了解释。缺点为主种假说简单不能从数量上解释矿压问题,对松软破碎顶板还适用,对坚硬顶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悬臂梁假说,认为工作面和采空区上方顶板可视为梁,其优点是可解释工作面近煤壁处顶板下沉量支架载荷小,支承压力及工作面出现周期来压的现象。缺点是由于未查明开采后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利用悬臂梁计算顶板下沉量的支架载荷与实测数据相差较远。?铰接岩块假说,认为工作面上方岩层破坏可分为垮落带和其上的规则移动带,工作面支架两种不不同工作状态,给定载荷状态和给定变形状态。些假说优点是正确阐明了工作面上覆岩层的分布情况及其内部力学关系可能开成的结构。缺点是未能对铰接岩块间的平衡条件做做进一步探讨。?预成裂隙假说,些假认为在回

采工作面周围存在着应力降低区、应力增高区、采动影响区,这三个区随工作面的推进,同时也向前移

动,同时还认为支架应有足够的支撑力和工作阻力,应及时地支撑住顶板岩层,使各层岩层之间保持紧密状态阻止相对滑移,张裂与离层。 7、支架,围岩相互作用的基本状态(p237):?当巷道顶板岩石与上覆岩层离层或脱落时,支架仅受到离层和脱落岩石自重压力作用,支架这时处于给定载状态。?当巷道顶板岩石与上覆岩层没有离层或脱落时,支架的受载和压缩变形将取决于上覆岩层的运动状态。这种情况下只靠支架本身的支撑力无法阻止上覆岩层的运动,只有当上覆岩层下沉过程中受到采空区已冒落矸石或充填物阻挡时,支架的收缩变形才停止,这时支架处于给定变形状态。

8、初次来压的特点(p102):?工作面顶板急剧发生下沉;?工作面直接顶破碎甚至产生台阶状下沉;?煤壁内支承压力增大,煤帮变形与塌落;?老顶初次来压较突然,工作面易出现事故;?顶板出现断裂声,并有顶板掉渣现象,顶板产生裂隙。

9、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特点(p149):支架和围岩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要分析支架性能、结构对支架受力及围岩运动的影响,以及在各种围岩状态下支架呈现什么反应,从中分析支架应具有的最合理的结构和参数。1、支架与围岩是相互作用的一对力;2、支架受力的大小及其在回采工作面分布的规律与支架性能有关。事实证明,刚性、急增阻性、微增阻性或恒阻性支架在工作面的受力是不一致的,恒阻式支架的受力比较均匀。3、支架结构及尺寸对顶板压力的影响。实际生产中证明,在支架架型选择合适时,可以用最小的动作阻力维护好顶板。 10、开采后引起的上覆岩层的破坏方式及分区(p70、182):根据采空区覆岩移动

破坏程度,分为“三带”: (1)跨落带。破断后的岩块呈不规则跨落,排列也极不整齐,松散系数比较大,一般可达1.3,1.5。但经重新压实后,碎胀系数可降到1.03左右。此区域与所开采的煤层相毗连,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直接顶岩层冒落

后形成的. (2)裂缝带。岩层破断后,岩块仍然排列整齐的区域即为裂缝带。它位于冒落带之上,由于排列比较整齐,因此碎胀系数较小。关键层破断块体有可能形成“砌体梁”结构。跨落带与裂隙带合称“两带”,又称为“导水裂缝带”,指上覆层含水层位于“两带”范围内,将会导致岩体水通过岩体破断裂缝流入采空区和回采工作面。 (3)弯曲带。自裂缝带顶界到地表的所有岩层称为弯曲带。弯曲带内岩层移动的显著特点是,岩层移动过程的连续和整体性,即裂缝带顶界以上至地表的岩层移动是成层地、整体性地发生,在垂直剖面上,其上下各部分的下沉量很小。若存在厚硬的关键层,则可能在弯曲带内出现离层区。 A区域(煤臂支撑影响区):一般在回采工作面前方30,40m处就开始变形。其特点是水平移动较为剧烈,但垂直移动甚微。甚至出现负位移。 B区域(离层区):回采工作推过钻孔4,8m 后,垂直位移急剧增加,各层位移越向上越缓慢,形成离层,易发生顶板事故。 C 区域(重新压实区):已断裂的岩层重新受到已冒落矸石支撑时,邻近煤层岩层的运动速度要缓于其上覆岩层,各岩层又进入互相压合的过程。 11、控制岩层移动的技术(p191):岩层移动控制技术可分为三类: 一、留煤柱控制岩层移1、部分开采。部分开采包括:条带开采和房柱式开采条带开采:是沿煤层的走向或倾向,将开采区划分为若干个宽

度相等或不相等的条带,开采一条,保留一条,利用留下的条带煤柱支撑顶板,以减小地表沉陷的目的。条带开采可划分为走向条带开采和倾向条带开采。2、留设保护煤柱。二、充填法控制岩层移动1、采空区充填。充填开采就是用充填材料来充填己采空间,这相当于减小了煤层开采厚度,从而减少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变形与破坏。2、覆岩离层区充填。覆岩离层区充填减沉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移过程中覆岩内形成的离层空洞,从钻孔向离层空洞充填外来材料来支撑覆岩,从而减缓覆岩移动往地表的传播。三、调整开采工艺及参数控制岩层,如限厚开采、协调开采、上行开采等。 12、研究关键层的意义(p186):?实验证明,岩层移动由

下向上成组运动,岩层移动的动态过程受控于覆岩关键层的破断运动;?关键层理论进一步表明覆岩层关键层不仅对地表动态下沉过程起控制作用还对地表移动曲线特性产生影响,地表下沉是关键层与覆土耦合作用的结果;?关键层的变形破断及其运动规律,在运动过程中与软岩层间为相互耦合作用关系;?为煤矿绿色开采技术提供了新的理论平台。 13、支掩式掩护支架的优缺点:优点:?缩短了控顶距,减少了托梁与顶板之间反复支撑的次数,提高了支架对机道上方顶板的支撑力;?在顶板局部冒顶情况下,可以考虑不勾顶;?支架的结构可以承受一定的水平推力,因而可以实现承载前移;?挡矸性能良好,采空区矸石不能涌入回采工作面空间。缺点:支架空间小、通风断面小、行人不方便,除此之外由于增加了掩护梁,支架重量有所增加。

14、支架工作阻力与顶板下沉量的关系(P-?L曲线)(p151):顶板条

件不同,曲线斜率不同,但都为近似双曲线关系。?支架的工作阻力与顶板下沉量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支架与围岩的相互关系。?在一定工作阻力以上,支架工作阻力增加对顶板下沉量影响较低,但低于此值则影响极大。?采场支架的工作阻力并不能改变上覆岩层的总体活动规律。?事实上只能在工作阻力偏低的情况下,提高工作阻力才有可能对顶板下沉有显著的影响。?并未给出顶板下沉量与顶板完整情况的关系,事实上,各类岩层的允许下沉量也是不一样的。 15、简述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分布规律(p198):煤层开采过程破坏了原岩应力场的平衡状态,引起应力重新分布。对于受到采动影响的巷道,它的维护状况除了受巷道所处位置的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取决于采动影响。煤层开采以后,采空区亡部岩层重量将向来空区周围新的支承点转移,从而在采空区四周形成文承压力带。工作面前方形成超前支承压力,它随着工作面推进而向前移动,称为移动性支承压力或临时支承压力。工作面沿倾斜和仰斜方向及开切眼—侧煤体上形成的支承压力,在工作面采过一段时间后,不再发生明显变化,称为固定支承压力或残余支承压力。

回采工作面推过一定距离后,采空区上覆岩层活动将趋于稳定,采空区内某些地带冒落矸石被逐渐压实,使上部未冒落岩层在不同程度上重新得到支撑。因此,在距工作面一定距离的采空区内,也可能出现较小的支承压力,称为采空区支承压力。支承压力的显现特征通过支承压力分布范围、分布形式和应力峰值表示。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峰值位置距煤壁一般为4—8m,相当2—3(5倍回采高度。影响范围为40—60m,少数可达60—80m,

应力增高系数为2(5—3。工作面倾斜方向固定性支承压力影响范围一般为15—30m,少数可达35—40 m,支承压力峰值位置距煤壁一般为15—20m、应力增高系数为2—3。采空区支承压力血力增高系数通常小于l,个别情况下达到1(3。相邻的采空区所形成的支承压力会在某些地点发生相互叠加,称为叠合支承压力。例如,在上下区段之间,少区段采空区形成的残余支承压力与下区段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叠加、在煤层向采空区凸出的拐角、形成很高的叠合支承压力,应力增高系数可达5—7,有时甚至更高。 16、采区平巷沿走向的矿压规律(采区平巷在其服务期内沿走向的矿压规律有哪些,采动影响带的前影响区和后影响区内矿压显现时间和机理有何不同,)(巷道围岩变形规律)(p204):采区巷道从开掘到报废,经历采动造成的围岩应力重新分布过程,围岩变形会持续增长和变化。以受到相邻区段回采影响的工作面回风巷为例,围岩变形要经历五个阶段。 1、巷道掘进影响阶段。煤体内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出现应力集中,在形成塑性区的过程中,围岩向巷道空间显著位移。随着巷道掘出时间的延长,围岩变形速度逐渐衰减,趋向缓和。巷道的围岩变形量主要取决于巷道埋藏和围岩性质。 2、掘进影响稳定阶段。掘进引起的围岩应力重新分布趋于稳定,由于煤岩一般具有流变性,围岩变形还会随时间而缓慢增长,但其变形速度比掘巷初期要小得多,巷道的围岩变形速度仍取决埋藏深度和围岩性质。 3、采动影响阶段。前影响区时,巷道受上区段工作面(A)的回

采影响后,在回采引起的超前移动支承压力作用下,巷道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塑性区显著扩大,围

岩变形急剧增长。在后影响区时,在工作面(A)后方附近,由巷道上方和采空区一侧顶板弯曲下沉和显著运动使得支承压力和巷道围岩变形速度都达到最大值。远离工作面后方,巷道围岩变形速度逐渐衰减。巷道围岩性质、护巷煤柱宽度或巷旁支护方式、工作面顶板岩层结构对此时期围岩变形量影响很大。 4、采动影响稳定阶段。回采引起的应力重新分布走向稳定后,巷道围岩变形速度再一次显著降低,但仍然高于掘进影响稳定阶段时变形速度,围岩变形量按流变规律不断缓慢地增长。 5、二次采动影响阶段。巷道受本区段回采工作面B影响时,由于上共段残余支承压力,本区段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相互叠加,巷道围岩应力急剧增高,引起围岩应力又一次重新分布,塑性区进一步扩大,应力的反复扰动使围岩变形比受一次采动影响进更加强烈。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复习题及答案

1、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道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在巷道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1) 2、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道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1) 3、矿山压力控制: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方法叫矿山压力控制。(1) 4、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称为原岩应力,也称为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地应力。(40) 5、支承压力:在岩体内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部分称为支承压力。(58) 6、老顶:通常把位于直接顶之上(有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对采场矿山压力直接造成影响的厚而坚硬的岩层称为老顶。(65) 7、直接顶:一般把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65) 8、直接顶初次垮落:煤层开采后,将首先引起直接顶的垮落,回采工作面从开切眼开始向前推进,直接顶悬露面积增大,当达到其极限垮距时开始垮落。直接顶的第一次大面积垮落称为直接顶初次垮落。(70) 9、顶板下沉量:一般指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底板相对移近量。(98) 10、老顶初次来压:当老顶悬露达到极限跨距时,老顶断裂形成三铰拱式的平衡,同时发生已破断的岩块回转失稳(变形失稳),有时可能伴随滑落失稳(顶板的台阶下沉),如图4—3所示,从而导致工作面顶板的急剧下

沉。此时,工作面支架呈现受力普遍加大现象,即称为老顶的初次来压。(99) 11、周期来压: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称之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101) 12、关键层:将对采场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174) 13、开采沉陷:煤层开采后,采空区周围原有的应力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应力的重新分布从而引起岩层的变形、破坏与移动,并由上向下发展至地表引起地表的移动,这一现象称为开采沉陷。(p177) 14、充分采动与非充分采动(177)当采空区尺寸(长度和宽度)相当大时,地表最大下沉值达到该地质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此时的采动称为充分采动。未达到充分采动的称为非充分采动。. 地表下沉边界和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15、岩层移动角称为岩层移动角。将相邻区段巷道保留下来,沿空留巷:如果通过加强支护或采用其他有效方法,17、)(供本区段工作面回采时使用的巷道,称为沿空保留煤体—无煤柱)巷道。(203:巷道一侧为煤体,另一侧为采空区,如果采空区一侧采动影响已经、沿空掘巷18 )(煤体—无煤柱)巷道(203稳定后,沿采空区边缘掘进的巷道称为沿空掘进 19、锚固力:为锚杆对围岩的约束力。(242)、软岩:分为地质软岩和工程软岩。(256)20:顶板大面积来压主要是由于坚硬顶板被采空的面积超过一定21、顶板大面积来压的极限值,引起大面积冒落而成的剧烈动压现象。:通常将具有浅埋深,基岩薄,上覆厚松散层赋存特征的煤层称为浅、

智慧树知到《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章节测试答案绪论 1、采矿工程的力学本质是 A:围岩的破坏及其控制问题 B:压力拱假说 C:掩护梁假说 D:铰接岩块假说 答案:围岩的破坏及其控制问题 2、下列不属于矿压引起的事故的是 A:冲击地压 B:冒顶事故 C:透水事故 D:火灾 答案:火灾 3、安全采矿最核心的问题是 A:如何保障采掘空间的安全问题 B:冒顶事故 C:透水事故 D:冲击地压 答案:如何保障采掘空间的安全问题 4、以下属于矿压引起的问题的是 A:巷道冒顶、片帮

B:巷道两帮鼓出 C:巷道顶板移近 D:顶板下沉与支架承载 答案:巷道冒顶、片帮,巷道两帮鼓出,巷道顶板移近,顶板下沉与支架承载5、下列属于有关矿压的理论中属于掩护拱假说的是 A:自然平衡拱假说 B:压力拱假说 C:掩护梁假说 D:铰接岩块假说 答案:自然平衡拱假说,压力拱假说 第一章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垂直应力都是压应力,且水平应力比垂直应力小得多 B:垂直应力随深度增加呈正比例增加 C:采动前岩层中任何点的垂直平面和水平面上都不存在剪应力分量 D:垂直应力是由水平应力引起的 答案:垂直应力是由水平应力引起的 2、下列不属于矿山压力显现条件的是 A:采动 B:矿山压力作用 C:围岩运动和支架受力 D:基本顶垮落

答案:基本顶垮落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矿山压力的存在是可观的、绝对的 B:矿山压力存在于采动空间周围的岩体中 C:矿山压力显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D:矿山压力是显现跟矿山压力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矿山压力是显现跟矿山压力没有必然联系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围岩的明显运动是有条件的 B:有矿山压力一定有明显的矿山压力显现 C:底板运动压力显现强力的部位一定在应力高峰位置 D:支架明显受力没有条件限制 答案:围岩的明显运动是有条件的 5、下列属于矿山压力的来源的是 A:原始应力场 B:覆盖岩层的重力 C:构造运动的作用力 D:岩体膨胀的作用力 答案:原始应力场,覆盖岩层的重力,构造运动的作用力,岩体膨胀的作用力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矿山压力显现一定有矿山压力 B:有矿山压力一定有明显的矿山压力显现

矿山压力课后答案

矿山压力与控制课后题参考答案 矿山压力:开掘巷道或进行回采工作时,破坏了原来的应力平衡状态,引起岩体内部的应力重新分布,直至形成新的平衡状态。这种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硐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在巷硐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 矿山压力显现:在矿山压力作用下,会引起各种力学现象,如岩体的变形、破坏、塌落,支护物的变形、破坏、折损,以及在掩体中产生的动力现象。这些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硐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 矿山压力控制:为使矿山压力显现不致影响采矿工作正常进行和保障安全生产、必须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吧矿山压力显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于有利于采矿生产的矿山压力也应当合理利用,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方法,均叫做矿山压力控制。 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称为原岩应力,也称为岩体初始应绝对应力或地应力。 支承压力:在岩体内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应力增高部分称为支撑应力。 老顶:通常吧位于直接顶之上(有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对采场矿山压力直接造成影响的厚而坚硬的岩层称为老顶。 直接顶:一般把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直接顶初次垮落:煤层开采后,将首先引起直接顶的垮落。回采工作面从开切眼开始向前推进,直接顶悬露面积增大,当达到其极限跨距时开始垮落。直接顶的第一次大面积垮落称为直接顶初次垮落。 顶板下沉量:一般指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底板相对移近量。随着工作面推进,顶底板处于不断引进的状态。由于在缓斜及倾斜工作面底板鼓起量比较小,因而常常可以忽略不计,为此顶底板移近量简称为顶底板下沉量。 老顶初次来压:当老顶悬露达到极限跨距时,老顶断裂形成三铰拱式的平衡,同时发生已破断的岩块回转失稳(变形失稳)。有时可能伴随滑落失稳(顶板的台阶下沉),从而导致工作面顶板的急剧下沉。此时,工作面支架呈现受力普遍加大现象。即称为老顶的初次来压。 周期来压: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推进,在老顶初次来压以后,裂隙带岩层形成的结构将始终经历“稳定-失稳-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将呈现周而复始的过程。由于结构的失稳导致了工作面顶板的来压,这种来压也将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呈周期性出现。因此,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称之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 关键层:在直接顶上方存在厚度不等、强度不同的多层岩层。其中一层至数层厚硬岩层在采场上覆岩层活动中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将对采场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 沿空留巷:沿空留巷是在上区段工作面采过后,通过加强支护或采用其他有效方法,将上区段工作面运输平巷保留下来,供下区段工作面回采时作为回风平巷。沿空掘巷:巷道一侧为煤体另一侧为采空区,如果采空区一侧采动影响已经稳定后,沿采空区边缘掘进的巷道称为煤体-无煤柱(沿空掘进)巷道。 锚固力:锚杆对围岩的约束力。(1)根据锚杆对围岩的约束力方式定义锚固力可分为托锚力、粘锚力、切向锚固力;(2)根据锚杆的锚固作用阶段定义锚固力可分为初锚力、工作锚固力、残余锚固力。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课程设计

目录 摘要 (3) 1 课程设计的目的 (3) 2 对采场矿山压力影响因素的探讨 (3) 2.1 生产条件对采场矿山压力的影响 (4) 2.2 生产工艺过程对顶板下沉速度上的影响 (4) 2.3工作面推进速度对矿山压力的影响 (4) 2.4 开采深度对矿山压力的影响 (4) 2.5 支护材料及顶板管理方法对矿山压力的影响 (5) 3 矿山压力的各种控制措施 (5) 3.1 支架和围岩的相互关系 (5) 3.2 巷道矿压控制方法及原理 (6) 3.3 冲击地压压及其控制 (6) 4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正文 摘要:通过对采场矿山压力呈现规律的研究,总结了对采场矿山压力的6种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的影响、开采深度的影响、生产条件对采场矿山压力的影响、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影响、支护材料及顶板管理方法对矿山压力的影响、采空区处理方式对采场压力产生的影响。掌握对采场矿山压力的影响因素,对控制顶板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介绍了对采场矿山压力假说的探讨,提出了对软顶板、厚煤层顶板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矿山压力控制研究 1课程设计的目的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是安全专业主干的课程的一个重要事件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研究方法,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为以后得毕业设计及矿压理论研究奠定基础,使学生具备运用该方法解决安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对采场矿山压力的影响 2.1 生产条件对采场矿山压力的影响 采面矿山压力与采高控顶距的关系。直接顶下沉量应符合或接近于岩层整体移动曲线。由于L远大于S0,因此岩层移动曲线可近似于直线,控顶距为R处的顶板下沉量SR与岩层最终下沉关系值为:SR/R=S0/L,因此: SR = S0/L×R,SR=1/L×[(kp -kp’)/ (kp -1)]×m×R,令:1/L×[(kp -kp’)/ (kp -1)]=η,则S=ηmR。因此,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矿山压力 2、岩石的孔隙度 3、泊松比 4、流变 5、蠕变 6、原岩应力 7、支承压力 8、回采工作面 9、初次来压 10、砌体梁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根据回采工作面前后的应力分布情况,可将工作面前后划分为减压区、 和 。 2、根据破断的程度,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可分为 和 。 3、采空区处理方法有煤柱支撑法, , 和 。 4、直接顶的完整程度取决于 , 。 5、初撑力是指 。 三、简答题:(8题任选6题,每题5分,共30分) 1、对原岩应力状态有哪几种假说? 2、岩石的孔隙性、孔隙度和孔隙比有什么不同? 3、煤层开采后,上覆岩层按破坏方式可以分为哪几个区? 4、采区平道矿压显现沿走向要经历那几个阶段? 5、影响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简述回采工作面支架与围岩关系的特点。 7、简述采区巷道支护的主要形式。 8、什么叫煤矿动压现象? 四、计算题(每题5分,共10分) 1、某回采工作面煤层采高m =2.5m ,直接顶为粘土页岩,其总厚度∑h =8m ,直接顶的破碎膨胀系数Kp =1.4,试问煤层开采后,破碎的直接顶岩石能否充满采空区? 2、某矿取页岩岩样3块,作成直径cm 5,长cm 10的标准试件3块,分别做00065,55,45的抗剪强度试验,施加的最大载荷相应为kN kN kN 65.9126.17、、,求页岩的内聚力C 和内摩擦角 。 五、论述题:(4题任选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画出岩体的应力应变全程曲线,并简述该过程。 2、莫尔强度理论和格里菲斯强度理论提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它们本质上有什

矿山压力及控制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矿山压力:由于在地下煤岩中进行采掘活动而在井巷、硐室及回采工作面周围煤、岩 体中和其中支护物上所引起的力。 2矿压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围岩、煤体和各种人工支撑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 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 3矿山压力控制:所有人为地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措施,叫做矿山压 力控制(简称为“矿压控制”) 4伪 顶:在煤层与直接顶之间有时存在厚度小于0.3至0.5m 极易垮落的软弱岩层。 5直接顶: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 6老 顶:位于直接顶上方厚而坚硬的岩层。 7老顶初次来压步距:由开切眼到初次来压时工作面推进的距离。 8 老顶的周期来压步距;两次来压期间工作面推进的距离。 9沿空掘巷:在上一区段工作面运输平巷废弃后,待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基本稳定后,沿被 废弃的巷道边缘,掘进下一工作面的区段回风平巷称为沿空掘巷。 10沿空留巷:在上区段工作面采过后,通过加强支护或采用其他有效方法,将上区段工作 面运输平巷保留下来,作为下区段工作面的回采时的回风平巷称为沿空留巷。 11端面破碎度:支架前梁端部到煤壁间顶板破碎的程度。 12冲击地压:也称岩爆,发生在煤矿中一般叫冲击地压,发生在岩层中叫岩爆。它是一种岩 体中聚积的弹性变形势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 二、问答题 1、绘制侧压系数λ=0,71,31,2 1,1时圆孔巷道周围的应力分布图,并叙 述应力分布的特征。 特征: 1)圆孔周围应力集中是局部的,应力集中程度随远离孔而减弱,并趋于原始应力; 2) 圆孔周边应力集中系数随围压增大而有所减弱; 3)当λ<1/3时,沿最大主应力方向,孔 周边一定范围内存在切向拉应力;当λ≥1/3时,围岩周边不产生切向拉应力; 4)当λ=0 时,沿最大主应力方向,孔周边一定范围内存在径向拉应力。

矿山压力和岩层控制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课程英文名称:Mine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归属单位: 制定时间:2013年3月18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 课程设置的性质、任务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是研究煤矿开采过程中矿山压力分布及其显现规律,探讨矿山压力控制措施和控制方法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课,也是其它井下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对煤矿中采场和采区巷道周围煤(岩)体内矿山压力分布及其显现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基本掌握控制采场和井下巷道矿山压力的方法和措施。结合实验课和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得到有关研究和解决煤矿生产现场矿山压力问题基本技能的训练。 2. 通过教学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有关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基本概念、巷道围岩变形、应力、破坏的分布规律、采场周围的应力分布状态、采场顶底板的变形破坏规律、工作面来压规律及确定方法、巷道与采场的围岩控制理论与控制方法、煤矿动压现象、矿山压力测试技术;另一方面使学生达到能够根据具体条件,进行采场和巷道围岩控制设计、解决有关矿山压力控制方面问题的能力。 3. 专业和学时数 采矿工程专业、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岩土工程专业,共56学时 4. 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⑴ 《煤矿地质学》、《矿山岩体力学》、《煤矿通风与安全》、《采掘机械》在本课程之前教授; ⑵ 本课程应在《开采方法》、《井巷工程》之前或同时讲授; 5. 教材与参考资料 (1)《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蒋金泉王国际等编 (2)《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钱鸣高、石平五等编 (3)《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姜福兴等编

矿压试卷复习题及答案

复习题 1. 支架支设时,最初形成的主动力称为支柱的( )。 A. 初工作阻力 B. 初撑力 C. 支架载荷 D. 支护阻力 2. 在顶板压力作用下,活柱开始下缩的瞬间支柱上所反映出来的力称为( )。 A. 支架载荷 B. 初撑力 C. 始动阻力 D. 最大工作阻力 3. 在支架的性能曲线中,活柱下缩时,工作阻力的增长率由急剧增长转为缓慢增长的转折点处的工作阻力称( )。 A. 初工作阻力 B. 支护阻力 C. 始动阻力 D. 摩擦阻力 4. 支柱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载能力称为( )。 A. 初工作阻力 B. 初撑力 C. 摩擦阻力 D. 最大工作阻力 5. 巷道轴向与构造应力方向( )时,构造应力对巷道的稳定性影响最小。 A. 平行 B. 等于 C. 斜交 D. 垂直 6. 巷道轴向与构造应力方向()时,构造应力对巷道的稳定性影响最大。 A. 斜交 B. 小于 C. 大于 D. 垂直 7. 巷道轴向与构造应力方向夹α角( )25°~30°时,构造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无明显变化。 A. 平行 B. 小于 C. 大于 D. 斜交 8. 巷道轴向与构造应力方向夹α角( )25°~30°时,构造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发生明显变化。 A. 小于 B. 等于 C. 大于 D. 垂直 9. ( )在具有一定的工作阻力的同时还具有可缩性,将支架内力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既能保持围岩的稳定,又能避免支架的严重损坏。 A. 拱形刚性支架 B. U型钢梯形可缩性支架 C. U型钢拱梯形可缩性支架 D. U型钢拱形可缩性支架 10. ( )是我国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支架,支架将多铰支架与U型钢拱形可缩性支架合成一体,兼具两者的优点。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要点

《矿压力及其控制》 一、单项选择题 1、泊松比是指岩石在单轴压缩条件下横向应变与的比值。 a、横向应力 b、轴向应力 c、轴向应变 d、体积应变 2、岩石在应变一定时,应力随时间延长而减小的现象,称为岩石的。 a、蠕变 b、松弛 c、弹性后效 d、粘性流动 3、岩石因受载状态不同,其极限强度相差很悬殊。实验表明,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强度值,最小。 a、单轴抗压强度 b、抗剪强度 c、抗弯强度 d、单轴抗拉强度 4、矿山压力假说对采场岩层控制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解释工作面前方出现的支承压力及工作面出现的周期来压现象。 a、压力拱假说 b、悬臂梁假说 c、铰接岩块假说 d、预成裂隙假说 5、直接顶分类主要是根据来分类的。 a、直接顶平均初次垮落步距 b、直接顶厚度 c、直接顶强度 d、直接顶岩层的岩性 6、回采工作面支架的工作状态是处于“给定变形”状态还是处于“给定载荷”状态是有和支架刚度的相对变化决定的。 a、直接顶刚度 b、直接底刚度 c、煤层刚度 d、老顶刚度 7、我国煤矿中常采用留小煤墙的沿空掘巷方式,小煤墙一般不易超过m。 a、3 b、5 c、8 d、12 8、原岩应力场中平均水平应力与铅垂应力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 a、增加 b、不变 c、减小 9、矿山压力假说对采场岩层控制具有指导意义,假塑性梁是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解释了破断岩块的相互作用关系。 a、压力拱假说 b、悬臂梁假说 c、铰接岩块假说 d、预成裂隙假说 10、回采工作面支架的工作状态是处于“给定变形”状态还是处于“给定载荷”状态是由直接顶刚度和支架刚度的相对变化决定的。当支架处于“给定变形”状态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和可缩量。 a、支护强度 b、支护刚度 c、初撑力 d、工作阻力 11、回采工作面支架的工作状态是处于“给定变形”状态还是处于“给定载荷”状态是由直接顶刚度和支架刚度的相对变化决定的。当支架处于“给定载荷”状态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 a、稳定性 b、可缩量 c、支护强度 d、初撑力 12、初撑力在支架参数中具有重要地位,提高支架初撑力,下列叙述是错误的。 a、可以减少顶板离层 b、增加顶板的稳定性 c、减少工作面顶板断面破碎度和煤壁片帮 d、增加支柱的开启率 13、提高支护强度在采场围岩控制中至关重要,不能提高支护强度。 a、提高支柱初撑力 b、提高支护密度 c、提高支护系统刚度 d、提高支柱的可缩量 14、支架的性能将直接影响支架受力的大小,支架特性是用和可缩量的关系曲线来表示的。 a、初撑力 b、工作阻力 c、支架载荷 d、额定工作阻力 15、支架受力的大小及其在回采工作面的分布规律与支架性能有关,支架的受力比较 均匀。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1.名词解释 1.矿山压力: 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硐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在巷硐支护物上的力; 2.矿山压力显现: 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硐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 4.原岩应力:未受开采影响的岩体内,由于岩体自重和构造运动等原因引起的应力; 4.支撑压力:回采空间周围煤岩体内应力增高区的切向应力; 5.周期来压: 老顶平衡结构周期性失稳而施加给工作面以大型压力的过程 6.初次来压: 老顶平衡结构第一次失稳而施加给工作面以大型压力的过程 7.砌体梁: 工作面上下两区破断的岩块咬合形成的外表似梁,实质是拱的平衡结构 8.关键层:对采场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岩层 9.冲击地压: 聚集在矿井巷道和采场周围岩体中的能量突然释放,在井巷发生爆炸性事故,产生的动力将煤岩抛向巷道,同时发出强烈声响,造成煤岩体振动和煤岩体破坏,支架与设备损坏,人员伤亡,部分巷道垮落破坏的力学现象。 10.底板比压:底板单位面积所受支架的压力 11.回采工作面:在煤层或矿床的开采过程中,直接进行采煤或采有用矿物的工作空间 2.简答题 1.原岩应力分布规律 答:(1)实测铅直应力基本上等于上覆岩层重量; (2)水平应力普遍大于铅直应力;

(3)平均水平应力与铅直应力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4)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一般相差较大。2.绘图说明横三区/竖三带 三区:A煤壁支撑影响区B离层区:C重新压实区: 三带:I垮落带:II裂隙带III弯曲带 (硬度越高,三带发育越好)(自下至上) 3.绘图说明支柱特性工作 支柱力学特性——受顶板压力作用,支柱变形(下缩)性质。

矿山压力与控制复习题

矿山压力与测控复习题 一填空 1.按照岩石的力学强度和坚实性,常把矿山岩石分为_坚硬岩石_和 __松软岩石____。 2.根据成因不同,岩石的种类可以分为_岩浆岩__、 __沉积岩_、 _变质岩__。 3.原岩应力场的形成主要是由_自重应力__和__构造应力__等因素引起的。 4.岩石发生破坏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分为___拉断破坏___和 __剪切破坏______。 5.通常把采场顶板分为三类___伪顶____、__直接顶____和__基本顶_____。 6.对老顶来压预报一开始是根据观测老顶的三量来预报老顶来压的,所指的三量为工作面顶板_下沉量___、 __顶板下沉速度___和__活柱下缩量___。 7.常见的顶板事故可以分为___局部冒顶______和___大面积冒顶_____两类。 8.通常情况下,老顶周期来压步距为初次来压步距的_1/2—4/1___。9.冲击地压成因机理的理论判据:能量理论、刚度理论__ 和冲击倾向性理论_ 三种。 10.常用的液压支架形式有:支撑式、掩护式和支撑掩护式三种。

11.根据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发展的程度,可以将上覆岩层划分为三个带,分别是__冒落带__、___裂隙带___和___弯曲下沉带__。12.工作面支柱插入底板的破坏形式有三种:___整体剪切______、_局部剪切_____、_其他剪切___。 13.根据岩石试样含水状态不同,可分为:__天然密度______、__饱和密度____、__干密度__。 14. 二、名词解释 1、岩体:自然界中由各种岩性和各种结构特征的岩石所组成的集合体 2、原岩应力场:天然存在于原岩内而与任何人为原因无关的应力场 3、初次来压:由于老顶第一次失稳而产生的工作面顶板来压 4、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围岩、煤体和各种人工支撑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如顶板下沉、底板臌起、巷道断面缩小、岩体破坏甚至大面积冒落、支架变形或损坏、以及岩层移动和地表塌陷等 5、控顶距:指工作面支架支护的空间宽度。或回采工作面支架顶梁末端至煤壁的距离。 6. 回采工作面:指在煤层或矿床的开采过程中,直接进行采煤或有用矿物的工作空间。 7.初次来压步距:回采工作面从开切眼到初次来压时工作面推进的距离 8. 支架工作阻力:由于顶板下沉,支架支柱被动支撑顶板的力 9. 顶板下沉量:一般指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底板相对移近量,常以每米采高每米推进度多少毫米表示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部分习题答案

一、重要概念 1矿山压力、2 矿山压力显现、3矿山压力控制、4原岩应力、5支承压力、6老顶、7直接顶、8直接顶初次垮落、9顶板下沉量、10老顶初次来压、11周期来压、12关键层、13开采沉陷、14充分采动与非充分采动、15岩层移动角、16岩层变形、17沿空留巷、18沿空掘巷、19锚固力、 20软岩、 21顶板大面积来压、22浅埋煤层、23放顶煤开采。 二、简答与分析论述 1. 简述原岩应力场的概念及主要组成部分。 2. 原岩应力分布的基本特点 3. 支承压力与矿山压力的区别? 4. 煤柱下方底板岩层中应力分布特点及其实际意义? 5. 简述岩石破碎后的碎胀特征及其在控制顶板压力中的作用? 6. 分析采场上覆岩层结构失稳条件 7. 分析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与改善顶板状况的关系。 8. 试分析开采深度对采场矿山压力及其显现的影响。 9. 老顶破时在岩体内将引起什么性质的挠动,其特点是什么?有何实用意义? 10. 简述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11.是否矿山压力大矿山压力显现也必然强烈,试举例说明。 12. 简述我国缓倾斜煤层工作面顶板分类方案。 13. 支撑式、掩护式、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结构特征及适用范围。 14. 简述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特点。 15. 分析采场支架工作阻力与顶板下沉量“P-△L”曲线关系 16. 试分析综采面支护质量监测对于改善工作面支架—围岩关系,确保工作面高产高效的作用。 17. 简述开采后引起的上覆岩层的破坏方式及其分区。 18. 简述绿色开采技术体系,关键层的作用。 19. 简述控制岩层移动的技术。 20. 为什么说锚注支护是软岩巷道支护的新途径? 21. 采区平巷在其服务期内沿走向的矿压规律有哪些?采动影响带的前影响区和后影响区内矿压显现时间和机理有何不同? 22. 沿空留巷矿压显现基本特征?与沿空掘巷矿压显现的主要区别? 23. 跨巷回采卸压的基本原理? 24. 画出巷道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并分析支架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原理。 25. 高强度螺纹钢锚杆组成及其经常与之组合使用的支护材料。 26. 如何根据锚杆对围岩的约束方式定义锚杆锚固力? 27. 简述软岩巷道变形力学机制。 28. 简述影响顶煤冒放性的主要因素,提高顶煤冒放性的主要措施。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试题及答案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 一 十 二 总 分 分数评分人河南理工大学义马函授站 专业_______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密……………………………封………………………………线………………………….. 第二期紧缺人才班采矿专业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单位、专业、序 号。 2.在试题后答题,可不写题目,但要注明题号。 1. 填空题(每题 2分,共40分) 1.岩石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 , , , 和 , 和 . 2.岩石的变形特性包括 , , 和 . 3.岩石强度性质包括 , , , . 4.矿山岩石的破坏形式有两种: 和 . 5.岩体内形成原岩应力有两种: , . 6.根据岩层的破坏程度,可将回采空间上覆岩层分为三个带: , , . 7.有关岩体结构的矿山压力学说有 , , , . 8.根据回采工作面前后的应力分布情况,可将工作面前后划分为 , , . 9.根据直接顶的破碎程度和直接顶的垮落步距可将直接顶分为, ,四种类型. 10. 根据直接顶的厚度与煤层采高的比值和老顶的初次来压步距可将老 顶分为,,,类型四种.

11.采空区处理方法有 , , , . 12.现有的支柱工作特性有四种: , , , ., 13.支架对每平方米顶板的合理工作阻力相当于的重量. 14. 是发生冲击矿压的必要条件, 是发生冲击矿压的充分条件. 15.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内容包括 , , , , . 16.巷道矿压观测内容包括 , , , . 17.顶板大面积来压的防治,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和等措施。 18.单体液压支架主要由和组成。 19.岩体的性质与岩石性质有很大区别,一般表现为,和 。 20.回采工作面从开切眼推进到老顶初次来压时的距离叫做。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 老顶初次来压 2.支承压力 3.矿山压力控制 4.构造应力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习题答案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老顶:通常把位于直接顶之上对采场矿山压力直接造成影响的厚 而坚硬的岩层称为老顶。 2、顶板下沉量:一般指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底板的相对移近量,顶底板的相对移近量。 3、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称为原岩应力。 4、周期来压: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亚现象称 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 5、回采工作面:在煤层或矿床的开采过程中,一般把直接进行采煤 或采有用矿物的空间称为回采工作面,简称采场。 6、直接顶:一般把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 称为直接顶。 7、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硐周围岩体中形成和 作用在巷硐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 8、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硐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 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 9、矿山压力控制: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作用的各种方法,均叫做矿山压力控制。 10、老顶初次来压:当老顶悬露达到极限跨距时,老顶断裂形成三铰拱式的平衡,同时发生已破断的岩块回转失稳有时可能伴随滑落失稳,

从而导致工作面顶板急剧下沉,此时,工作面支架呈现受力普遍21 / 1 加大的现象称为老顶初次来压。 11、支承压力:在岩体内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部分称为之承压力。12、关键层:将对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 13、冲击能指数:在单轴压缩状态下,煤样全“应力---应变”曲线峰值C前所积聚的变形能Es与峰值后所消耗的变形能Ex之比值。13、沿空留巷:在上区段工作面采过后,通过加强支护或采用其他有效方法,将上区段工作面运输平巷保留下来,供下区段工作面回采时作为回风平巷。 14、沿空掘巷:回采工作面采过后,沿采空区边缘掘进的巷道。 15、软岩: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具有显著塑性变形的复杂岩石力学介质。 16、底鼓:底板向上鼓起的现象。 17、煤矿动压现象:煤矿开采过程中,在高应力状况下积聚有大量弹性能的煤或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破坏,冒落或抛出,使能量突然释放,呈现声响,震动以及气浪等明显的动力效应,这些现象通称为煤矿动压现象。它有三种形式:冲击矿压,顶板大面积来压,煤与瓦斯突出。 18、冲击矿压:冲击矿压是聚积在矿井巷道和采场周围煤岩体中的能量突然释放,在井巷发生爆炸性事故,产生的动力将煤岩抛向巷道,

矿山压力及控制重庆大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1、 进行巷道锚杆支护设计的实用而经济的方法是在围岩()分类基础上进行巷道锚杆支护设计。 ?A、面积 ?B、岩性 ?C、稳定性 ? 2、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顶部对顶板的支撑部分长度()掩护部分长度。 ?A、大于 ?B、小于 ? 3、煤矿中多遇到()岩石,即造岩矿物的固体颗粒间为刚性连接,破碎后仍可保持一定形状的岩石。?A、固结性 ?B、粘结性 ?C、散粒状 ? 4、当结构面的延展长度在()范围内时,称为中等结构面。 ?A、10-20m ?B、1-10m ?C、5-10m ? 5、支撑式液压支架顶部对顶板起支撑作用而()掩护作用。 ?A、有较大的 ?B、有很小的 ? 6、岩石在天然含水状态下的密度称为岩石的()。

?A、干密度 ?B、湿密度 ?C、天然密度 ? 7、 一般所设计的支撑式支架,顶梁长度在()m左右。 ?A、1.0-1.5 ?B、 1.5- 2.0 ?C、2.5-3.0 ? 8、单位顶底板移近量所对应的支柱工作阻力增量,称为支护系统()。?A、 性能 ?B、刚度 ? 9、底板的刚度可通过对反映底板抗压入特性的()的分析获得。 ?A、底板强度 ?B、底板刚度 ?C、底板密度 ? 10、窄煤柱巷道是指巷道与采空区之间保留()宽的煤柱。 ?A、3-5 ?B、4-6 ?C、5-8 ?D、6-8

11、按支架结构,可将液压支架分为()类。 ?A、2 ?B、3 ?C、4 ? 12、 下列不可以直接作为衡量矿山压力显现程度指标的是()。 ?A、顶板下沉速度 ?B、顶板悬顶面积 ?C、顶板破碎情况 ? 13、工作面支座插入底板的破坏形式不包括()。 ?A、整体剪切 ?B、局部剪切 ?C、其他剪切 ? 14、在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的峰值到煤壁为极限平衡区,向煤体内侧为()。?A、弹性区 ?B、塑性区 ? 15、岩石破碎后的碎胀系数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包括()。 ?A、破碎后块度的大小 ?B、破碎后块度的质量 ?C、破碎后块度的排列状态 ?D、破碎后块度的形状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复习题及答案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复 习题及答案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1、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道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在巷道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1) 2、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道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1) 3、矿山压力控制: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方法叫矿山压力控制。(1) 4、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称为原岩应力,也称为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地应力。(40) 5、支承压力:在岩体内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部分称为支承压力。(58) 6、老顶:通常把位于直接顶之上(有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对采场矿山压力直接造成影响的厚而坚硬的岩层称为老顶。(65) 7、直接顶:一般把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65) 8、直接顶初次垮落:煤层开采后,将首先引起直接顶的垮落,回采工作面从开切眼开始向前推进,直接顶悬露面积增大,当达到其极限垮距时开始垮落。直接顶的第一次大面积垮落称为直接顶初次垮落。(70) 9、顶板下沉量:一般指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底板相对移近量。(98) 10、老顶初次来压:当老顶悬露达到极限跨距时,老顶断裂形成三铰拱式的平衡,同时发生已破断的岩块回转失稳(变形失稳),有时可能伴随滑落失稳(顶板的台阶下沉),如图4—3所示,从而导致工作面顶板的急剧下沉。此时,工作面支架呈现受力普遍加大现象,即称为老顶的初次来压。(99) 11、周期来压: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称之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101) 12、关键层:将对采场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174) 13、开采沉陷:煤层开采后,采空区周围原有的应力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应力的重新分布从而引起岩层的变形、破坏与移动,并由上向下发展至地表引起地表的移动,这一现象称为开采沉陷。(p177) 14、充分采动与非充分采动(177)当采空区尺寸(长度和宽度)相当大时,地表最大下沉值达到该地质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此时的采动称为充分采动。未达到充分采动的称为非充分采动。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教学大纲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0;实验学时:8 总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对象:采矿工程专业采矿单招生 先修课程:岩体力学、采矿学、矿山地质学、井巷工程 教材:《矿山压力及其控制》,钱鸣高、石武平、许佳林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采场矿山压力及其控制》,钱鸣高编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与目的 本课程是矿物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主要介绍了回采工作面和采区巷道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矿山压力的产生及应采取的控制措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学生以后在生产实践或科学研究奠定较为全面而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第一章绪论(2学时) 1.了解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2.理解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研究范围和基本方法。 (二)第二章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及其分析(12 学时) 1.掌握顶底板的概念、采空区处理方法, 了解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形成“大结构”的概念。 2.掌握老顶岩层的梁式平衡的产生原因和机理。 3.重点掌握老顶岩梁断裂是的极限跨距和安全跨距。 4.重点掌握裂隙体梁的平衡。 5.重点掌握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形成的竖三带特征,移动规律。 6.重点掌握岩体结构的有关假说及形成条件。 (三)第三章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6学时) 1.了解衡量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呈现程度的指标。 2.重点掌握老顶初次来压过程及初次来压前工作面四周支承压力分布特点。 3.重点掌握老顶周期来压的形成过程及对回采工作面的影响。 4.重点掌握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的工作面前后支承压力分布图及分布特点。 5.重点掌握影响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 6.了解分层开采时矿山压力显现特点。 (四)第四章回采工作面顶板控制及支护方法(8学时) 1.重点掌握回采工作面岩层组成分类。

矿山压力与压力控制

矿山压力与压力控制习题 绪论 1、顶板事故频繁发生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答:顶板事故频繁发生的基本原因是: (1)没有很好地研究和掌握各个具体煤层需要控制的岩层范围及其运动的规律(包括运动发生的时间和条件等),顶板控制设计缺少基础; 2)没有深入地研究和掌握各种类型支架的特性,特别是在生产现场所能达到的实际支撑能力。没有解决好针对具体煤层条件选好和用好支护手段方面的问题; 3)没有更好地揭示支架与顶板运动间的关系,达到正确合理的选择控制方案。 2、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的主要任务为: (1)研究随采场推进在其周围煤层及岩层中重新分布的应力(包括应力大小及方向等)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该应力的存在和变化是煤及岩层变形、破坏和位移的根源,也是采场及周围巷道支架上压力显现的条件。 搞清分布在煤层及各个岩层上的应力状况,揭示它们随采场推进及岩层运动而变化的规律,是采场矿山压力研究的重点。 (2)研究采场支架上显现的压力及其控制方法。包括压力的来源、压力大小及与上覆岩层运动间的关系、正确的控制设计方法等。 (3)研究在采场周围不同部位开掘和维护的巷道的矿山压力显现及其控制办法。包括不同时间开掘的巷道压力的来源、巷道支架上显现的压力大小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架与围岩运动间的关系等。 (4)控制采动岩层活动的主要因素分析。从十分复杂的采动岩层活动中建立采动岩层的结构力学模型,从而展开对采场顶板矿压、采场突水、岩层移动及地表沉陷规律等进行系统描述。 (5)深部开采时采场支承压力分布、岩层结构及运动特点、围岩大变形的控制机制等。 3、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历史上主要存在几种假说?并叙述各假说的内容及优缺点? 答:(1)掩护“拱”假说 掩护拱假说的基本观点是:①采动形成的工作空间是在一种“拱”的结构掩护之下;② “拱”结构承担上覆岩层的重量,通过拱脚传递到煤层及岩体上的压力及由此在煤及岩体中形成的应力,是煤及岩层破坏的原因,也是“拱”结构本身向外扩展的条件;③采场空间的支护仅承受拱内已破坏岩层的岩重,支架是在由“拱”的结构尺寸所圈定的破碎岩石荷重下工作—即在一定的载荷条件下工作,支架上显现的压力

矿压复习题

绪论 一、矿山压力的研究方法有:现场观测方法;实验室研究方法;数学力学研究方法。 (1)现场观测方法:就是利用各种观测仪器和工具对采煤工作面和巷道围岩的变形与破坏、支柱压缩和 载荷、支架变形和折损、煤壁片帮等宏观矿压显现进行观测和研究,通过整理和分析, 从而掌握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围岩应力分布和岩层内部移动规律的方法。 (2)实验室研究方法:就是在实验室应用模拟材料模拟和光弹模拟,从而总结出矿山压力的相关规律, 指导矿山生产的方法。 (3)数学力学研究方法:就是根据地质信息和采矿工程条件抽象出力学模型,通过数学力学分析,计算 应力应变分布及破坏条件的方法。 第一章煤岩体的基本性质 1、岩石的物理性质主要包含哪些? (1)岩石的密度:就是指单位体积岩石(包含空隙体积)的质量。 (2)岩石的空隙性:就是指岩石中孔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常用空隙率表示(就是岩石中的各种空隙、裂隙体积的总和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3)岩石的碎胀性:就是指岩石被破碎后的体积和将比原来体积要大的一种性质。常用岩石的碎胀系数表示(岩石被破碎以后处于松散状态下的体积与岩石破碎前处于完整状态下的体积 比)。煤矿一般为1.06——1.8之间。 (4)岩石的吸水性:岩石在一定试验条件下的吸水性能。通常用岩石的吸水率、饱水率、饱水系 数表示。 吸水率:是指岩石试件在1.013×10Pa压力下吸入水的质量与岩石的烘干质量之比值. 饱水率:是指岩石在高压下(一般为15Mpa)条件下及在真空情况下吸入水的质量与岩石 烘干质量之比值. 饱水系数: 是指岩石的吸水率与饱水率之比值. 一般在0.5---0.8之间. (5) 岩石的透水性:岩石在地下地下水的压力差作用下,能被水透过的性能称为岩石的透水性. (6) 岩石的软化性: 岩石浸水后强度降低的性质称为岩石的软化性. 煤矿一般为0.08---0.97 2、岩石的孔隙性、孔隙度和孔隙比有什么不同?研究它们有何意义? 岩石的空隙性是指岩石中孔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而孔隙度是岩石中的各种孔隙,孔隙比是岩石总体积之比。 研究它们的意义是研究岩石中孔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 3、岩石受载时有哪些类型的变形? 岩石在受载时可以出现弹性变形,也可以出现塑性变形。 4、岩体有哪些基本类型? 根据岩体结构特征的不同,通常把岩体划分为整体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和散 体结构等基本类型。 5、岩体有那些基本特征? (1)岩体的非均质性(2)岩体的各向异性(3)岩体的非连续性 6、构造应力有哪些特点? (1)地壳运动一般以水平运动为主,因此构造应力也以水平应力为主。 (2)构造应力分布很不均匀,在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剧烈的矿区,最大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往往有很大变化。 (3)岩体中的构造应力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4)根据测定,岩体中的构造应力普遍存在以下的规律: 最大水平应力>最小水平应力>垂直应力 (5)构造应力在坚硬岩层中出现一般比较普遍,在软岩中存很少。 7、判断有无构造应力的方法有哪些? (1)静水应力场与非静水应力场的判断。 (2)最大构造主应力作用力方向的辨别。 8、岩石的原始应力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第二章矿山岩体的原岩应力及其重新分布 1. 什么叫支承压力?它和矿山压力有何不同? 2.试述原岩应力场的概念、组成部分及其分布的基本特点。 3.减压区的形成及其实际意义。 5※<习题二> 第三章采场顶板活动规律 4.什么是直接顶、伪顶和老顶,它们之间有何不同? 5.简述煤层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破坏方式。怎样按破坏方式分区? 6.地表以下500m深处有一回采工作面,煤层开采厚度为2.5m,煤层的承载能力N0=9.8kN/m2,上覆岩层平均容重γ=24.5KN/m3,煤层内的侧压力系数λ=0.4,若煤壁上的应力集中系数K=5,煤层和顶底之间的摩擦系数f=0.3,求煤壁内最高支承压力点距工作面的距离是多少? 7.简述对开采后上覆岩层形成的结构有哪几种主要假说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8.试分析采场上覆岩层所形成的裂隙体梁的失稳条件。 5※<习题三> 第四章采场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9. 什么是矿山压力和矿山压力显现? 10. 在实际生产中,习惯上常用哪些矿山压力现象作为衡量矿山压力现现程度的指标?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11. 什么是老顶的初次来压和初次来压步距?其特点是什么?老所初次来压时应采取什么措施? 12. 什么是老顶的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步距?试分析周期来压的形成原因及表 现形式。 13. 试简述老顶初次来压前和周期来压后开采空间周围岩休中的应力分布,并绘图说明之。 14. 试说明矿山压力和矿山压力显现的关系,是否矿山压力大,矿山压力显现也必然强烈?举例说明之。 15.试分析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与改善顶板状况的关系 5

※<习题四> 第五章采场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16.回采工作面支拄的工作特性共有几种?试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17. 怎样理解支架的合理工作阻力? 18. 试述液压支架的基本类别及其适用条件。 19.回采工作面“支架与围岩关系”及其特点是什么? 20.什么是支架的初撑力,支架初撑力的大小对顶板管理有何影响? 5※<习题五> 第六章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21.简述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与煤岩绿色开采技术体系。 22.简述关键层的概念及其特征。 23.简述控制岩层移动的技术。 5※<习题六> 第七章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24.采区平巷在其整个服务期内沿走向的矿压显现有哪些基本规律,并绘图说明?采动影响带的前影响区和后影响区内矿压显现的特点和机理有何不同?25.某矿将上山采区布置在离煤层底板5~6m的粘土岩层中,如图2所示。巷道上方留有30m的保护煤柱保护上山,但巷道很难维护,试分析其原因。要使该上山易于维护可采取那些措施。(画出留设煤柱时底板中的应力分布图及所采取措施的示意图)。 图上山位置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