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
视觉符号 视觉艺术中的符号学导论

视觉符号视觉艺术中的符号学导论【导读】视觉符号在艺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特定的形状、线条、颜色和纹理等元素传达信息和意义。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地介绍视觉符号的概念,并探讨它们在视觉艺术中的运用。
我们还将讨论视觉符号如何与观众建立联系,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
【文章正文】一、视觉符号的定义及重要性视觉符号是指通过视觉形态传达信息和意义的符号。
它们可以是简单的图形、图案,也可以是复杂的图像、画作。
视觉符号在艺术表达中起到了舞台指导员的作用,引导着观众进入作品的意境和情境。
视觉符号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帮助人们理解并解读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
艺术家可以通过运用视觉符号来传达情感、观点或主题,并将其呈现给观众。
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可以通过理解和解读视觉符号来与作品进行对话,从而获得更加深入的体验。
二、视觉符号的形式与意义视觉符号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如点、线、面、色彩、纹理等。
它们通过特定的形状、线条、颜色和纹理等元素的组合,呈现出具有独特意义的图像。
红色可以代表激情、力量或危险;直线可以表达稳定、坚固或有序;圆形可以传递无限、完整或周期等概念。
艺术家在运用视觉符号时,常常将多个符号组合使用,以达到更加深入的表达和意义。
这种组合可以是简单的,如将直线和圆形组合在一起,传递出稳定与和谐的感觉;也可以是复杂的,如将多个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符号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三、视觉符号与观众的互动视觉符号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是视觉艺术的重要方面。
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来解读其中的视觉符号。
同一幅作品在不同的观众眼中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和感受。
艺术家可以通过创造性地使用视觉符号,激发观众的思考和想象力。
他们可以通过模糊符号的界限,创造出多义性和多样性,给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入的体验。
观众也可以通过与艺术作品中的视觉符号互动,探寻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与艺术家进行沟通和对话。
四、对视觉符号的个人观点与理解视觉符号在艺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符号互动理论介入理念与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介入理念与理论符号互动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
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关注个体行为的社会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它强调人类主体性的理论前提、关注个体间互动行为的经验研究取向。
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的著作中提出的。
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库利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布鲁默和库恩等发展了米德的思想,并形成了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首的衣阿华学派,它们在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认为,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功,人们可以借助于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以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
米德认为,自我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中并无先天成份。
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之间的互动过程。
就好像他人是一面镜子,我们在他人那看到了自己,并且认为那是真正的自己。
在符号互动论那里,符号是基本的概念。
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
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
文字是一种符号,它是认识或使用该种文字的人的沟通工具。
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
物品也是重要的符号,比如校徽是一个大学的代表,国旗是国家的象征。
外国社会学史课件第十二章符号互动论

威廉·詹姆斯 ( 1842—1910)是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哲学上他以唯心 史观和实用主义而著称,他主张存在即是被感觉,世界是由 “纯粹经验”构成 的,概念只不过是人们为了在行动中取得成功而采用的 “操作假设”。在心理学 上,他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意识的机能与功用。他专门研究了自我,提出了 “社会 我”的思想。正是他在这方面的研究为符号互动论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在对于 “意识”的探讨中,詹姆斯进一步研究了由意识中产生出的 “自我”。 他认为,自我就是 “一个人可以用来称呼他自己的一切之总合” 。“自我”这个 概念意味着承认人类可以而且也正在发展着对待他们自己的态度和关于他们自己 的感觉。
知识链接:苏格兰的精神生活清晰反映在它的理智哲学和道德哲学中。 亨利·洛瑞著的《民族发展中的苏格兰哲学》是对出现在近些年来的更伟大的苏格兰思想家们的个别研究,以及可以看到各种著作中的苏格兰哲学的参考资料。本书对于并不奢望成为哲学中的专家,而只是对思想史有一种理智的兴趣的读者,可以让他们有所收获。内容提要 苏格兰哲学是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苏格兰而扩大到英格兰和欧洲各地。亨利·洛瑞著的《民族发展中的苏格兰哲学》对苏格兰哲学的代表人物一一进行了梳理,介绍了弗兰西斯·哈奇森的伦理学,大卫·休谟的认识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以及晚期的代表汉密尔顿和费瑞尔等的学说。 苏格兰哲学是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苏格兰,进而传至英格兰和欧洲各地。本书对苏格兰哲学的代表人物一一进行了梳理,介绍了弗兰西斯·哈奇森的伦理学,大卫·休谟的认识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以及晚期的代表汉密尔顿和费瑞尔等的学说。
从《心灵、自我与社会》中读到的符号互动理论

从《心灵、自我与社会》中读到的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论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60—70年代曾盛行一时,至今仍是社会学界影响很大的理论流派。
符号互动一词最早见于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德著作《人与社会》中,之后,也有许多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学者对符号互动有过研究,但都未形成统一理论。
而米德在吸收借鉴前人概念、假设的基础上,结合对行为主义的研究,将之形成浑然一体的理论体系,也就是我们今天社会学界的所熟悉的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认为,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
“主我”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主我”和“客我”是相互构建的。
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正是符号互动论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中,米德论述个体的心灵与自我的特征,以及具体的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作为构成社会的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主要由米德的学生的笔记整理而成,展示了米德的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
米德以行为主义观点为基础,他先指出生物体转变为具有心灵的有机体即自我,是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发生的,而语言作为一种表意的符号,又以某种类型的社会和某些个体有机体的生理能力为前提的。
有了这些,具有适当有机体素质的生物个体获得了心灵和自我,通过社会,生物的冲动行为变为理性的,这就是人类。
而人的出现,社会也随之发生变化,因为人通过采取“泛化他人”的态度,来调节自己在社会中的行动,从而形成良性的社会互动。
这就是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对这一理论的阐释主要体现在:(1)心灵的出现。
米德借助于冯特所提出的姿态这个概念,指出那些表意的姿态是一种交流符号,它对所有个体具有一种普遍意义。
而当有机体能够向他人和自己指出各种符号意义时,心灵就出现了,而对这个意义的控制,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即“心灵的领域从语言中突现①”。
第十二章___符号互动论

第十二章
符号互动论
1922-1982
主
要
内 容
一、表演框架 二、印象管理
三、表演中的矛盾
一、表演框架
戈夫曼认为,他的研究所面对的不是社会生活的结构, 而是个人在他们社会生活的任一时刻所拥有的经验结 构,这种经验结构是一种主观现实,它是人们在社会 生活舞台上进行演出的依据,也即‚框架‛ 。 ‚框架‛是一种个人的主观状态,但不是一种个人心 态,而是内化了的现存的社会规范、社会准则,是一 系列的惯例与共同理解。 戈夫曼把‚框架‛界定为‚一种情境定义‛。
社会
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由人创造和使用符号的总和。
内容:由个人和集体互动(体现于各种各样的符号)构成的。
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思想
生平及著作
布鲁默(1900-1987)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 路 易斯市。1922年获密苏里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 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28年到1952年间 布鲁默一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在芝加哥大学期间,他 受到托马斯、库利、米德等人思想的深刻影响,其中米 德思想对他影响最大。1952年转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 校执教。1941年到1945年间曾任《美国社会学杂志》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的编辑, 1956年当选为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1969年出版的 专著《符号互动论:观点和方法》(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是他的 理论代表作。
符号学实践论

符号学实践论一、符号学概述1.符号学的定义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系统、符号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探讨符号的产生、发展、传播、理解及应用,旨在揭示符号与人类社会、文化、心理等领域的内在联系。
2.符号学的研究范畴符号学的研究范畴包括:符号的产生与演化、符号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符号的传播与解读、符号与社会文化、心理及认知的关系等。
二、符号学实践的重要性1.人类社会中的符号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符号无处不在。
语言、文字、图像、标志等都是符号的表现形式。
这些符号不仅传递着信息,还承载着文化、观念、价值观等深厚内涵。
2.符号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符号学实践在各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如: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广告传播、设计艺术等。
通过对符号的研究与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沟通,提高信息的传递效果。
三、符号学实践的方法与策略1.符号分析法符号分析法是对符号进行系统性、深入剖析的方法。
通过对符号的构成要素、象征意义、功能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符号背后的文化、心理等内涵。
2.符号创新与设计在实践过程中,符号的创新与设计至关重要。
通过巧妙地运用符号元素,可以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和魅力的作品,提升符号传播的效果。
四、符号学实践的案例分析1.语言符号实践以汉语为例,探讨语言符号的构成、演变、解读等方面,分析语言符号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
2.非语言符号实践研究非语言符号(如图像、标志、手势等)在人类社会中的运用,分析其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等功能。
五、符号学实践的启示与反思1.符号学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启示符号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符号是构建人类社会的重要元素。
符号的理解与运用,有助于促进人际沟通、文化交流,增进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2.符号学实践的局限性与挑战虽然符号学实践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挑战。
如:符号的解读存在主观性,符号的创新与设计需克服传统束缚等。
外国社会学史PPT 第十二章 符号互动论

三、 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
尽管库利和托马斯是早期符号互动理 论流派中的重要人物,但是,在当时这个 理论最重要的代表则是美国哲学家、社会 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符号互动论
虽然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原理在库利、 托马斯、米德的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但 在当时,它的影响力有限。不但了解它的 人不多,而且这个理论的名称也没有确立。 符号互动论真正成为一个强大的理论流派, 成为可以与功能主义、冲突论相抗衡的重 要社会学派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 事情。
第十二章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 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这一理论认为, 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 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 至70年代以来,它在美国及西方社会学界 颇为流行。
第一节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背景
一、 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
二、 戈夫曼对人际互动的研究
欧文·戈夫曼(1922—1982)是布鲁默的学 生,加拿大人。1944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 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读书。1949年获硕士学 位,1953年获博士学位。
(一)对于社会机构内互动的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中, 戈夫曼集中研究了在社会机构内发生的互 动。
一、 本章要点
1、符号互动论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认为 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 念,1937年由布鲁默提出之后,20世纪60年代至 70年代在美国开始流行。
2、符号互动论是在下列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 社会我的研究;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杜 威的社会互动思想。
(二)符号互动论与功能主义理论的区别
符号学研究方法

符号学研究方法摘要:一、引言1.符号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二、符号学的基本概念1.符号的定义和分类2.符号学的基本理论三、符号学的研究方法1.文本分析法2.话语分析法3.实例分析法4.跨学科研究法四、符号学应用领域1.语言学2.哲学3.文化研究4.广告传播5.产品设计五、符号学研究的实践与反思1.研究案例分享2.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与挑战3.对符号学研究的未来发展建议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符号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符号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交流的载体,符号学研究旨在揭示符号的产生、传播、解读和影响等方面的规律。
在这一背景下,探讨符号学研究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符号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应用领域以及研究的实践与反思。
二、符号学的基本概念1.符号的定义和分类符号是一种具有代表意义的物品、现象或标记,能够引起人们对其所代表事物的联想。
符号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图像符号、象征符号等。
2.符号学的基本理论符号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其主要理论包括符号互动论、符号象征理论、符号系统理论等。
三、符号学的研究方法1.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是对文本进行系统性、深入的研究方法。
在符号学领域,文本分析法有助于揭示文本中的符号及其组合、意义生成与传递过程。
2.话语分析法话语分析法关注符号在特定语境下的使用,分析话语结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象征意义。
3.实例分析法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研究,深入探讨符号在实际应用中的功能和价值。
4.跨学科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强调多学科合作,充分利用各学科优势,拓宽研究视野,提高研究质量。
四、符号学应用领域1.语言学符号学研究有助于揭示语言符号的构成、语法规则和语义特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哲学符号学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深入探讨意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 (一)符号 1、符号(Sign, Symbol, Tittle),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可以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对象及其意义的体现者。 2、符号一方面是意义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 3、在符号中,既有感觉材料,又有精神意义,二者是统一不可分的。例如,十字路口红绿灯已不是为了给人照明,而是表示一种交通规则。符号与被反映物之间的这种联系是通过意义来实现的。符号总是具有意义的符号,意义也总是以一定符号形式来表现的。符号的建构作用就是在知觉符号与其意义之间建立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 4、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5、符号通常可分成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这两大符号在传播过程中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无论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社会传播中都能起到指代功能和交流功能。
(二)符号互动论 1、释义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H.Mead)创立,并由他的学生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 “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不在于 2
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关注个体行为的社会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强调人类主体性的理论前提、关注个体间互动行为的经验研究取向。
2、代表学者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 H. Mead)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W.l.Thomas)、库利(C.H.Cooley)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布鲁默(H.G.Blumer)和库恩(M.Kuhn)等发展了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思想,并形成了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首的衣阿华学派,他们在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3、哲学基础 符号互动论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轻视行动者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结构决定论,提出行动者的认识、行动和互动构成社会的理论命题。其思想奠基人米德试图探索个体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发展用社会行动解释个体意识的社会心理学。米德吸收了实用主义哲学关于真理的经验关联性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客观的意识研究方法,提出根据个体的行动、特别是能被他人观察到的行动来研究个体经验的广义的行为主义方法,并将理解个体的行为与经验置于整体的社会背景之中,发展出“社会行为主义”方法。米德之后,布鲁默系统提出了以“符号互动”为基础的微观社会学理论,其核心仍然是意义、自我等情境知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问题。库利又提出了“镜中我”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符号互动论”。
4、基本观点 3
事物本身不存在客观的意义,它是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赋予的; 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自身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来应对事物; 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可以随着社会互动的过程而发生改变,不是绝对不变的。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或者说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 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它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 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 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存在于互动之中 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主我是行动者,客我是通过角色获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行动由主我引起,受客我约束控制。前者是行动动力,后者是行动方向。 4
5、关键术语 (1)在符号互动理论中,符号是基本的概念。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文字是一种符号,它是认识或使用该种文字的人的沟通工具。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物品也是重要的符号,比如校徽是一间学校的代表,国旗是国家的象征。 一定的社会情境也具有符号的意义。比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吉祥,于是人们把婚姻的场合布置得红火热烈。组织中的成员遇到负责人在场且凝重的场面,他会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在人们的经验中这种场合代表了特殊的意义。 (2)在符号互动理论中,情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包括作为行动主体的人、角色关系、人的行为、时间、地点和具体场合等。因为人们可以将上述因素进行组合以表达自己的意义。实际上,任何具有意义的符号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确切地表示出其意义。同样,人们只有将符号视为一个系统,或者在一定背景下去理解符号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涵义。比如,打了人耳光这一动作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下意义会有不同,甚至意义完全相反。于是,解释情境对于理解人的行为和进行互动就十分重要。托马斯认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要对他所面对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境以意义,他称此为情境定义(Definition of the situation)。 托马斯认为,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或定义)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在这里,主观的含义包括他把哪些因素纳入考虑之中和怎样去解释它们。当然,所谓主观解释并不完全是主观的,实际上一个人对情景的解释是他以往社会化成果的反映。
5、逻辑起点与推论前提 符号互动论归根结底基于三个简单的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这些事物包括人在他的世界中所能注意到的一切——物质客体,如树木或椅子;他人,如母亲或商店营业员;人的各种范畴,如朋友或敌人;制度,如一所学校或一个政府;指导性理念,如个人独立或诚实;他人的活动,如他们的命令或请求;以及日常生活中个人遭遇的各种情境。 第二个前提是,这些事物的意义来自于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 第三个前提是,这些意义是通过人在应付他所遭遇的事物时所进行的释义过程而被把握和修正的。愿扼要地讨论一下这三个基本前提。 第一个前提——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很少会有学者对这一点产生异议。但奇怪的是,这一简单的观点实际上在当代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的所有思想和工作中都受到了忽视或贬低。人们或者把事物的意义视作理所当然而把它当作无关紧要的东西弃之一边;或者认为它仅是行为及其诱因之间的中性环节(Neutral link)。可以在今天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主流姿态中清 5
楚地看到这一点。这两个研究领域具有这样一种共同倾向:把人类行为当作是作用于人的各种因素的产物;他们关注的是行为以及被认为是导致这些行为的因素。这样,心理学家们就用刺激、态度、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各种心理投入(Psychological inputs)、知觉和认知、以及人格组织的各种特征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既定形式或案例。类似地,社会学家们也依靠诸如社会地位、身份要求、社会角色、文化规定(Cultural prescriptions)、规范和价值、社会压力、群体归属这些因素来作出解释。在这两种典型的心理学与社会学解释中,事物对于正在行动的人所具有的意义,或者被忽略,或者被用来解释他们行为的各种因素所吞没了。如果有人宣称,这些既定的行为类型是被看作导致它们的特定因素的结果,那么他就没有必要关心人们行动所指向的事物的意义了;他只需要识别这些诱因及其所导致的行为。如果一定要考虑意义,也许有人会通过将意义要素暂存于(Lodge)诱因之中,或通过把它视作介入诱因及其所宣称要导致的行为之间的中性环节,来对意义加以考虑。在后面这些情况的第一种情况下,意义由于被融合进诱发性或因果性的因素中而消失了;在第二种情况下,意义则变成了纯粹的传送带,它可以为了诱因而被忽略。 相反,符号互动论的立场是,事物对于人们所具有的意义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忽略人们的行动所指向的意义就是对所研究行为的歪曲。强调据称是产生行为的因素而忽略意义,则是对意义在行为形成中所起作用的严重忽视。 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这一简单前提本身过于简单,以至无法使符号互动论区别于其它的方法取向——还有另外几种方法也具有同样的前提。它们与符号互动论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是由第二个前提确定的,即意义的来源。有两种著名的传统方式对意义的起源做出了解释。其中之一是将意义视作内在于具有意义的事物,是物体客观构造中的自然组成部分。因此,显然一把椅子就是一把椅子本身,一头奶牛就是一头奶牛本身,一朵白云就是一朵白云本身,一场叛乱就是一场叛乱本身,等等。由于意义内在于拥有它的事物中,所以人们只需要通过观察具有意义的客观事物并把意义从其中分离出来即可。可以这么说,意义源于事物,因而意义的形成不涉及任何过程;人们所需要做的一切只是认出事物中的意义。显而易见,这种观点反映了哲学中传统的“实在论”立场——一个被广泛接受、并深深植根于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中的立场。另一种主要的传统观点认为,一件事物对一个人所具有的意义,是由这个人赋予事物的一种心理添加物(Psychic accretion)。这种心理添加物被认为是这个人的精神、心灵或心理组织的组成成份的一种表达。这些组成成份是一些诸如感觉、感情、观念、记忆、动机和态度之类的东西。一个事物的意义只不过是对与该事物的知觉相联系而被调动起来的既定心理要素的表达;这样,人们便通过把产生意义的特殊心理要素分离出来来解释一个事物的意义。在有些古老和古典的心理学实践中——通过识别进入对客体的知觉中的各种感觉来分析其意义——可以看到这一点;或者在当代的研究实践中——把一件事物的意义,追溯到观察这种事物的人的态度上去——也可以看到这一点。把事物的意义暂存于心理要素的做法,将意义的形成过程限制在唤起和汇集产生这种意义的既定心理要素的任何过程。这样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心理的,包括知觉、认知、抑制、感情转移和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