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卫生学》教学大纲

目录

《幼儿卫生学》教学大纲 (1)

《幼儿教育学》教学大纲 (5)

《幼儿语言教育》教学大纲 (1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教学大纲 (17)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教学大纲 (24)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教学大纲 (35)

《幼儿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41)

《幼儿文学》教学大纲 (45)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教学大纲 (50)

《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大纲 (53)

《声乐》教学大纲 (61)

《儿歌即兴伴奏》教学大纲 (64)

《绘画》教学大纲 (66)

《幼儿园玩教具制作》教学大纲 (74)

《简笔画》教学大纲 (77)

《舞蹈》教学大纲 (85)

阆中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卫生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幼儿卫生学》是研究幼儿生理解剖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维护和增进幼儿身体健康,促进幼儿正常发育的一门科学。它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并称“三学”。本课程是学习“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等课程的基础,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各部分机能尚不成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较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因此,了解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做好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是一项日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下一代人的身体素质。通过《幼儿卫生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与实践活动,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理解并掌握幼儿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幼儿的营养、幼儿园常见疾病和传染病的症状及预防、常见的护理技术和急救技术、幼儿园的集体儿童保健等。能分析幼儿实际生活中的生理现象,采取正确的措施保证幼儿的健康,同时提高自身的卫生水平,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做好准备。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幼儿卫生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了解人体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理解幼儿八大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及感觉器官的特点,掌握其保育要点;

(3)了解影响幼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及规律;掌握一些必需的幼儿园常用的科学知识;

(4)掌握六大营养素的营养意义及来源,懂得幼儿膳食的配置;

(5)熟悉幼儿常见病的种类、病因、症状,懂得初步的护理和预防知识;

(6)了解学前儿童一日生活的安排与卫生要求、及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制度;

(7)掌握托幼机构安全教育的内容;掌握患儿的基本护理技能和急救术;

(8)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症状、诱因及矫正。

2.能力目标

(1)懂得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利用大脑皮质活动的三大规律;

(2)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幼儿的身高、体重、头围,会看身高发育标准曲线图;

(3)能运用营养学基础知识及配膳原则对幼儿食谱进行分析评价;

(4)能对幼儿常见意外进行初步处理;

(5)能较熟练地进行体温测量、物理降温、滴眼药、鼻腔滴药、及外耳道滴药等。

3.素质目标

(1)具备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2)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素质;

(3)具备对实际问题的处理应对能力的素质;

(4)具备较高的卫生保健和心理调适能力素质。

三、参考学时

54课时。

四、课时学分

不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学分多少。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模拟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操作法。

2.评价方法

以定量方式呈现评价结果,采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平时成绩占1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情况、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和上课回答问题等。

考试成绩占9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60%。期中、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式,以百分制评分。

3.教学条件

(1)资源条件:本课程的教学媒体有文字教材、录像两种。教室配备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施。

(2)教师条件: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最新教学动态,有一定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经验并从事过本学科教学的教师;具有讲解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演示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能够组织、实施项目教学活动。

4.教材编选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万钫主编的《幼儿卫生学》,本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具有启发性。教材应以学生对知识需要为本,理论知识宜简明扼

要,原理通俗易懂,增强实践应用环节,以便增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幼儿卫生保健》。

七、师资配备标准

专业:学前教育;学历:本科及以上。教学能力:具有讲解理论知识、实习操作、演示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能够组织、实施目教学活动。

编写:黄艳蓉

审核:

阆中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既是教育理论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本门学科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幼儿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在以后的实习与工作中提高实践能力。

幼儿教育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幼儿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幼儿观、教师观和教育观。

二、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主要内容有:绪论;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任务、原则;婴儿教育;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教学活动;幼儿园游戏;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劳动和节日娱乐活动;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幼儿园教育评价。

2.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课内、外中锻炼自己的制订课程方案、环境创设、与他人沟通、评价教育教学行为、活动计划的书写、活动的组织、对教育现象思考等能力。

3.树立正确的幼儿观、教师观、教育观。能够正确认识幼儿、热爱幼儿;知道优秀教师的标准并以此严格要求自己;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有为幼儿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

4.对幼儿教育有敏锐的洞察力、有自己的理解、有求知的热情。不怕吃苦、认真钻研、培养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树立职业理想。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课内和课外两部分组成。

1.课内部分是所有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以及对基本技能的掌握。本课程主要开设了两学期,课内总时数为105课时。

2.课外部分主要是学生的实习活动。实习主要让学生对幼儿教育有更具体的了解,

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实习时间为1周。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课内部分

(二)课外部分

五、教学实施(一)教学建议1.教学课时建议(1)课内部分

(2)课外部分

2.教学方法建议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如:制作教具、使用多媒体、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热点幼儿教育事件的分析与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能力的机会,使得学生的环境创设能力、活动计划的书写能力、游戏的组织能力等可以得到发展与提升。注重学生实习过程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3.教学设施建议

学校可以配备相应的现代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投影、音响、电子白板等,给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提供设备上的支持。同时,学校也可以配备相应的图书、报刊等资料,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学生拓展学习创造条件。

(二)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此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教学目标与要求,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及实效性特点。教材知识体系要具有系统性,逻辑结构清晰、严谨,表述要符合中职学

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理解。

教材内容的编写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导向,观点正确。能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并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

教师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合理应用现代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的效率。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参加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培训,提高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

六、考核与评价

1.目的与功能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要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及时向教师与学生反馈考核结果,促进教师教学的改进以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2.方式与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结果(即成绩)用百分制来表示。成绩由两部分构成:成绩=平时成绩+期末卷面成绩×0.7。(注:平时成绩:期末卷面成绩=3:7,即平时成绩占成绩的30%,期末卷面成绩占成绩的70%)

编写:邓静

审核:

阆中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语言教育》教学大纲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幼儿语言教育》是专门研究0-6岁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和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门学科,它拥有较为系统的语言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语言教学实践指导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本课程大纲要求在教学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两条线并举,既突出理论性的学习,又加强实践性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实现“零距离”上岗。既保证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又有利于技能训练的操作性。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以此更好地适应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对新时代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先修课程为《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与之相关的课程还有《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艺术教育》、《幼儿社会教育》等专业课程。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该课程增加教育实践,走向开放的课程教学,着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力图

超越《幼儿语言教育》课时、文本和课堂的局限。该课程更新了课程内容,走向鲜

活的课程教学,着重实践内容的充实,深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该课程突显互教互学,走向互动的课程教学,着重教与学的互动交流,积

极地形成师生的“学习共同体”该课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需要,满足了学生的情感

需要,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一个提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了

学生的职业能力。本课程主要开设了一学期,课内总时数为32课时,其中包括理

论20课时,实践12课时。

该课程总体框架结构安排如下表。

《幼儿语言教育》课程安排表

二、课程目标

1、丰富学生有关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和教育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语言获得的基本观点,获得对语言教育活动的基本认识,理解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理论,帮助儿童奠定良好的儿童语言发展和教育的理论基础。

2、锻炼学生从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能够设计与组织幼儿的

谈话、讲述、游戏、文学以及早期阅读等语言教育活动,具备较强的组织与指导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实际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文学修养,激发学生从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热爱之情,积累专业素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引导学生热爱儿童,热爱幼教,树立专业理想。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幼儿语言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主要采取课堂讲授、讨论、案例(录像)分析、模拟教学、课外实践、见习、课堂内模拟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

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以后走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学校可以配备相应的现代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投影、音响、电子白板等,给

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提供设备上的支持。同时,学校也可以配备相应的图书、报刊等资料,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学生拓展学习创造条件。

教学应注意: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和能力结构特点。

2.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倡导目标驱动型的教学途径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二)考核与评价

1.目的与功能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要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及时向教师与学

生反馈考核结果,促进教师教学的改进以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2.方式与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结果(即成绩)用百分制来表示。成绩由两部分构成:成绩=平

时成绩+期末卷面成绩×0.7。(注:平时成绩:期末卷面成绩=3:7,即平时成绩占

成绩的30%,期末卷面成绩占成绩的70%)

(三)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1、选用教材:

颜晓燕主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7月

2、主要教学参考书目:

(1)周兢,程晓樵《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周兢,《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周兢,《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祝士媛《幼儿园语言教育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5)祝士媛《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6)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2001.

(7) 张明红《幼儿园语言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袁爱玲,何秀英《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9)梁旭东《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10)朱家雄《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编写:周思铮

审核:

阆中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学时/学分:32/2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修订时间:2018.06

课程负责人:王辉课程审批人: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1.课程定位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按照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工作的要求,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相关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中,全面培养学生正确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能力和素养的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它们为本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技能支持;并行课程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等,它们同属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后续课程为顶岗实习。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理念:以素质教育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秉持“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教育理念,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深入交流,分析学前教育专业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学生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能力和素养为培养重点,基于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开发和设计本课程。

课程设计思路:社会调研→确定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序化课程内容→确定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确定考核方式。

⑴依据幼儿教师工作岗位要求,确定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团队教师与校外专家深入交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幼儿教师的岗位要求,以学生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能力和素养为重点,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本理论及自我意识、社会交往、社会环境、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等五种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主要教学内容。

⑵依据内容逻辑关系和认识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依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以及由浅入深、先主后次、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序化课程教学内容。

⑶依据教学需求和学生学习特点选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合理地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所以,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幼儿生活情境教学模式(多用于实践指导部分的教学中)和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多用于基本理论部分的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用以现场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为主,以读书指导法、练习法、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等为辅。

⑷依据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要求,制定考核方案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并依据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具体要求确定本课程的考核标准。

⑸将职业素养与技能训练有机融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个与幼儿社会适应和全面发展息息相关的教育活动。因此,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还应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的养成,将职业素养培养与专业技能训练融为一体。

三、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⑵明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⑶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方法。

⑷了解渗透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2.能力目标

⑴能够独立设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

⑵能够目标明确、内容准确、方法得当、过程完整地组织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

⑶能够依据所学知识和活动实施情况,开展客观、正确的教育活动评价。

3.素质目标

⑴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关爱和尊重学前儿童。

⑵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⑶养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

四、课程内容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