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

合集下载

董其昌草诀歌译文

董其昌草诀歌译文

董其昌草诀歌译文
董其昌的《草诀歌》是一首描述草书笔法的诗歌,其译文如下: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

形状偏复易,势态又难看。

假令字有宝,政在转折间。

疾若惊蛇去,来同飞鸟还。

虚时非欠短,使转任修长。

结构偏欹侧,捧手欲飞翔。

随人作计巧,纵横秩然行。

更若役通敏,所贵丝与竹。

灵均逝不还,怀素之空留。

达士志缠绵,始学何以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随以吾学识,问此岂有穷。

智巧一何多,芒硝与石攻。

在人每小恶,积习自成凶。

加以古书稀,真伪相混同。

妍蚩安可辨,妍蚩安可辨。

其中’似’字最为难分辨。

”。

董其昌行书赏析

董其昌行书赏析

董其昌行书赏析打开文本图片集新乡市博物馆前身为平原省博物馆,藏品颇丰,书画尤甚。

其中有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行书作品两幅,萧散平淡,为晚年之作,今与大家共同品鉴。

董其昌生平及其书法艺术董其昌(1555-1637),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华亭人(今上海松江),万历十六年进士,曾仕翰林院编修、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

世称“董香光”,“董华亭”,因谥号“文敏”,又称“董文敏”,是明代后期杰出的书法家和绘画家,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等书论和画论。

绘画方面,他提出著名的“南北宗”论,强调以古人为诗,是“华亭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平淡天真的画风影响深远。

书法方面,他突破赵孟頻与文征明书风的笼罩,书法有“颜骨赵姿”之美,是晚明书坛领袖,与明末书法家王铎并称“南董北王”,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邢张米董”,但《明史》记载“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清代时期,满人推崇汉族文化,康熙、乾隆二帝偏爱董其昌书法,使得董书风靡一时,文人士子皆学董书。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经历一个渐悟的过程。

《画j禅室随笔》中记载:“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也”,隆庆六年(1572年)十七岁的董其昌参加会试,郡守衷洪溪认为董字较拙便将其列为第二,董其昌的堂侄董源正因字迹出众列为第一,董其昌自此发愤临池学字,研习、临慕书法,一直到老。

对诸家的不断临习,是他书法水平迅速提高的重要因素。

他的楷书自成一家,初学颜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世南,后来认为应跨唐追晋、魏,又学钟繇。

董其昌中年与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相识,成为至交好友,遍览项氏所藏晋唐墨迹,不仅迅速提高了他的审美情趣,也进一步启迪了他的书法艺术。

董其昌以赵孟頻为追赶对象,年少时认为自己“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书艺的不断提高,对赵孟頻的看法也随之改变,“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

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

每见寂寥短卷,终日爱玩。

简述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简述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简述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提出了宗教哲学上双重根据:“南宗”是指佛教;“北宗”是指道教。

董其昌认为“东汉之后,南
宗与北宗并存,共同促进宗教统一”。

他以自己的方法,将两者融合成一个具有融合性的宗教哲学体系。

按照他的思想,佛教可以理解为在外表上看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宗教,但实际上却是相同的。

因此,他在佛教中引入了道教的概念和实践,例如发酵祭祀的做法。

南北宗论对中国历史上的宗教文化、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其昌的宗论被用来解释被称为“天下大同”思想的抽象论文,并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南宗”与“北宗”的理论也被用作宗教以外的科学领域,理解问题中的内外因果关系和复杂系统的运作机制。

总之,南北宗论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和宗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渊源。

董其昌草书放歌行译文

董其昌草书放歌行译文

董其昌草书放歌行译文《董其昌草书放歌行》原文:君不见汉家全盛时,汾阴后土亲祭祠。

祥风起,庆云飞,麒麟在郊薮,凤凰巢阿阁。

千秋万岁乐无极,古往今来同一辙。

自从大运去萧墙,五侯跋扈多强梁。

深文峻法称天网,狱中累囚如堵墙。

黄门北寺狱,御史大夫狱。

廷尉正监一为主,上林尉吏徒侧目。

江充之后巫蛊起,东都节使西都史。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

沧海桑田事非一,岳牧迎銮请驻跸。

不见翠华移跸处,空余白露满芳丛。

长歌击剑起太息,白日当天心恻恻。

古来贤达多坎坷,道与世违胡可测。

贾生恸哭后,晁错死未毕。

长孺还闻抱汉关,洛阳谁问袁安室。

我今放歌君莫笑,世路悠悠难可料。

译文:你没瞧见汉朝最兴盛的时候吗?皇帝亲自到汾阴那地儿去祭祀后土呢。

那时候吉祥的风儿吹起来,喜庆的云彩到处飞,麒麟就在郊外的草丛里溜达,凤凰就在楼阁上做窝。

那可真是千秋万代都享受不完的快乐啊,从古到今都是这么个理儿。

可是呢,自从国运在宫廷里开始衰败,那些个诸侯啊就蛮横霸道起来了。

制定那些严苛的法律条文,就跟天罗地网似的,监狱里关的犯人多得就跟一堵墙似的。

什么黄门北寺狱啊,御史大夫狱啊,廷尉正监那些人说了算,上林尉那些小吏们都只能斜着眼睛看,不敢吭声。

江充那事儿之后啊,巫蛊之乱就起来了,东边西边都乱哄哄的。

富贵人家酒肉多得都发臭了,可路边还有被冻死的穷人。

洛阳的宫殿都被战火变成废墟了,就别再提秦朝那坚固的关隘了。

这世间变化可太大了,地方官都迎驾请皇帝留下来。

可是都看不见皇帝的车驾去哪儿了,就只看到那草丛里满是白露。

我长声唱歌,拿着剑叹气,大白天的心里也难受得很。

从古到今那些贤能的人大多都命运坎坷,这世道和他们的想法不一样,根本没法预料。

贾谊哭了之后,晁错死了事儿还没完。

汲黯还守着汉朝的边关呢,可是在洛阳有谁去关心袁安那样的贤人呢?我现在唱歌你可别笑我,这人生的道路长着呢,啥事儿都难预料啊。

出处:董其昌的书法作品《草书放歌行》。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原文及译文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原文及译文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原文及译文原文: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叹也。

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

学米书者,惟吴琚绝肖。

黄华、橒寮一支半节,虽虎儿亦不似也。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精神相挽处。

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

右军如凤翕莺翔,似奇反正。

米元章谓大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

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

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

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余尝题永师《千文》后曰:“作书须提得起笔,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

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

”“信笔”二字,最当玩味。

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

东坡书笔俱重落,米襄阳谓之画字,此言有信笔处耳。

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

捉笔时须定宗旨,若泛泛涂抹,书道不成形象。

用笔使人望而知其为某书,不嫌说定法也。

译文:米海岳作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八字要言秘语,乃独绝无伦之无等等"呪呢。

但须结字得势,海岳自己说集古字,因此对于结字最留意,到他晚年,才自出新意。

学习米书的,只有吴琚极其相似。

黄华、橒寮一小部分,即使虎儿也不像呢。

作书所最忌的是位置均匀,即如一字之中有收有放,有精神相应接处。

工大令的书法,从无左右齐头并列的。

右军书如凤翁莺翔多姿,似奇邪反而端正。

米元章说大年的《千文》,看其中有偏侧之势,超出二王之外。

此都说布置不应当平均等匀,应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呢。

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聚集靠近。

每个字中失掉此两诀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邪道了。

我曾题写永师《千文》后说:“作书必须提得起笔,自己做起笔,自己做结笔,不可信笔。

后代人作书,都信笔罢了。

”“信笔”二字,最应当研习体味。

我所说必须悬腕,必须正锋的意思,都为破信笔的毛病呢。

东坡作书笔皆重落,米襄阳说他画字,此说有信笔之处罢了。

笔画中必须直,不得轻易偏侧动摇。

董其昌行草书册页释文

董其昌行草书册页释文

董其昌行草书册页释文
董其昌(1555-1636)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他在书法方面尤为突出,擅长行草书,被誉为“董行草”。

行草书
是书法中的一种字体风格,以潇洒自由、流畅奔放的笔画而闻名。

董其昌的行草书册页释文是指他所创作的行草书册页作品的解读。

行草书作品常常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因此解读这些作
品对于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在解读董其昌行草书册页释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全
面的回答:
1. 艺术风格,董其昌的行草书以潇洒自由的笔画和独特的构图
而著称。

可以分析他的作品中的笔画运用、构图布局、墨色运用等
方面,探讨他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2. 内容主题,董其昌的行草书作品往往富有诗意和意境,常常
与文学、诗词有关。

可以分析他的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意义,解读其中的文学内涵和情感表达。

3. 书法技法,行草书是一种自由奔放的字体,对于书法技法的
运用要求较高。

可以分析董其昌在行草书中所运用的技法,如起笔、收笔、点画、连笔等,探讨他的技法特点和创新之处。

4. 传世价值,董其昌的行草书作品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分析这些作品的传世价值,
包括其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在收藏界的地位和价值等方面。

总之,董其昌行草书册页释文的解读需要从艺术风格、内容主题、书法技法和传世价值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全面而准确地理
解和欣赏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

浅谈董其昌书法艺术风格

浅谈董其昌书法艺术风格

浅谈董其昌书法艺术风格董其昌是明代杰出的书法家,其书法风格独特,被后人称为“董体”。

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广泛传颂。

本文将从董其昌的生平、书法艺术风格、作品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董其昌的生平董其昌,字茂初,号梅溪,江苏宜兴人。

他的祖父董西山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父亲董绍昌则是一位书法家。

董其昌从小接受父亲的教育,又先后跟随叔父董其昌、江上麟等名家学习书法,兼通经、史、子、集,十岁能诵《古文观止》,十四岁能作《三字经》真迹。

董其昌年轻时曾做过官员,但后来因不认同朝廷的政治而辞职回家。

此后,他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书法创作中,并不断深化自己的书法艺术,成为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二、董其昌的书法艺术风格1. 毛笔写作董其昌是一位精通毛笔的书法家,他的毛笔书法准确有力,充满生命力和个性魅力。

通过他的字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诗人的情感倾注、一个学者的深刻理解和一个书法家的伟大造诣。

2. 大气豪放董其昌的书法风格宽广,笔墨归纳,有“龙飞凤舞”的神采,令人感受到强烈的气势和豪迈的精神。

他的书法风格散发着浓郁的个性和艺术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许多后代书法家。

3. 古拙自然董其昌的书法作品中,古拙自然的风格独具特色。

他善于揣摩古人之笔,加以革新,既重视传统技法,又有自己的创新理念。

他的字体深受诗人辛弃疾的喜爱,被誉为“以古中新、古拙秀逸,自然神韵”。

三、董其昌的作品特点1. 《爱莲说》董其昌的《爱莲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是以荷花为素材写成的散文文章,具有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被称为中国散文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被许多人文学网站评选为中国的经典名句。

董其昌用“爱莲”寓意自己的书法创作,提倡信仰、自由和纯粹的美。

2. 《无题》董其昌的《无题》是一篇泼辣之作。

这是一篇用书法传达思想的文章,内容嘲讽权贵,反映百姓的权利和利益被剥削的真相。

文章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表现出董其昌独具的风格和丰富的人生经历。

董其昌读书赋原文及翻译

董其昌读书赋原文及翻译

董其昌读书赋原文及翻译读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就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像董其昌这样的伟大诗人更是热衷于读书,他在这支《读书赋》中也把读书的重要性深深展现了出来。

董其昌(557-639),即唐代著名诗人董仲舒,建安七子之一,汉族,河南汝阳(今河南汝州)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家之一,被誉为“诗圣”和“文圣”。

H《读书赋》是他的著名诗篇之一,以下是其原文:今观山河地,云和烟收藏。

卷帘思窗下,提笔读书篇。

莫道前朝事,空论当时贤;且看后来者,把酒读书场。

读书赋的大意在于,在欣赏山水之时,董其昌更加珍视读书,他既不去评价前朝的事情,也不去讨论当时的贤人,而是他要看看后来者,他们会把酒留在一旁,终日读书。

他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把读书作为唯一的消遣和终身学习的目标。

董其昌的《读书赋》隐含着深深的思想,这是他对读书的热爱和鼓励。

他的言论并不是对古代的赞扬,而是为了激励那些在读书上努力的后来者。

它着重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并希望人们能把读书作为唯一的消遣,以及未来永远保持学习的习惯。

董其昌在《读书赋》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他特别指出了它具有的社会意义,甚至社会影响力。

他的言论表明,只有积极参与读书的人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成为有用的社会人士。

因此,董其昌鼓励人们学习,积极参与读书活动,努力提高自己。

今天,《读书赋》仍然是董其昌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还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它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也为人们指明了一条很好的学习道路,让我们明白了思考和探索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直以来读书仍然是一种有益的活动。

古人有句话说:“学无止境”,董其昌的诗歌已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让我们学会爱上学习,无论何时,都将精神永远投入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其昌南北宗论评价
一般认为,完成“南北宗说”并把它总结为较系统学说的是董其昌。董其昌在《容台别集·画
旨》中论及“画分南北宗”:“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
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骕以至马、
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盘、荆、关、董、巨、郭忠恕、
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元、王维画壁亦云:
''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这段话也收在题为莫是龙著的《画说》中,董其昌在世时
即已出版,故有人认为董其昌的“南北宗说”是承袭莫说。然而一般认为,细考起来,“南北
宗说”的创始人,应该是董其昌。董其昌关于“南北宗说”还应涵盖这段论说:“文人之画自王
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
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
则又遥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

“南北宗说”一出,借助董其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加上同时代的陈继儒、詹景凤、张丑、
唐志契、沈颢等都竞相附和,迅速流传开来,并且逐渐成为一个品评画家的理论准则。“南
北宗说”成为系统学说以后,受到了尖锐的抨击。其实,各种批评是历时已久今又起。谢稚
柳先生认为董其昌的“南北宗说”是“标奇立异”、“自相矛盾”:“由于他对古代绘画的见多识
广、标奇立异,创造了一系列的奇特的议论,他把禅家的宗派说法,搬到绘画上来,分古
代绘画为两大系统——''南宗''、''北宗''。从唐王维起以及张璪、荆浩、关同、郭忠恕、
董源、巨然、米芾、米友仁到元四家,称为''南宗''。从唐李思训、李昭道起以及赵干、
赵伯驹、赵伯骕到马远、夏圭,称为''北宗''。而他自己所赞颂的是''南宗'',说''北宗
''''非吾曹所当(一作易)学''。假使说,他只是把古代绘画来分别类型,那么,不论他
对不对,总还不失为整理的方法。而他首以禅家的宗派,引经据典地来文饰他的说法,把
这一系列的作家形成了对垒,好像河水不犯井水一样。既没有顾到时代的沿革与绘画的发
展,对于每一个作家的个人过程与关系,也置之度外。赵孟 \曾经说董源的大青绿山水,
是''放泼的李思训'',而《宣和画谱》也称董源的著色山水学的李思训,而他却使董源与
李思训,一个在''南'',一个在''北'',武断地硬派他们毫无渊源。而赵干分明是江南的
派系,与董源相近,又把他列于''北宗''。并又把自己所分的''南''、''北''宗,区别开
来,确定了''南''高而''北''下。但是,当他的议论发表之后,首先推翻这种说法的却是
他自己。在他的画上,不止一幅的他自己题着''仿夏圭笔''。非所当学的''北宗'',看来
又为''吾曹所当学''了。文人喜欢舞弄文笔,只是舞弄而已,连他自己也没有认为在代表
自己的宗旨。然而,他自己所推翻了的论点,却传播了开来,起了重大作用,无形中领导
了清代的所谓正统画派。一直到现在,最爱研究与整理中国绘画的日本,仍以''南宗''、
''北宗''为依据。”(《谢稚柳》,上海博物馆编,第371~37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2
月版)启功先生的《山水画南北宗说辨》认为董其昌的“南北宗说”是“谬说”,“这件''公案
''到现在还是有重新提出批判的必要”:“这个谬说的捏造者是晚明时的董其昌,他硬把自
唐以来的山水画很简单地分成''南''、''北''两个大支派。他不管那些画家创作上的思想、
风格、技法和形式是否有那样的关系,便硬把他们说成是在这''南''、''北''两大支派中
各有一脉相承的系统,并且抬出唐代的王维和李思训当这''两派''的''祖师'',最后还下
了一个''南宗''好、''北宗''不好的结论。董其昌这一没有科学根据的谰言,由于他的门
徒众多,在当时起了直接传播的作用,后世又受了间接的影响。经过三百多年,''南宗''、
''北宗''已经成了一个''口头禅''。固然,已成习惯的一个名词,未尝不可以作为一个符
号来代表一种内容,但是不足以包括内容的符号,还是不正确的啊!这个''南北宗''的谬
说,在近三十几年来,虽然有人提出过考订,揭穿它的谬误,但究竟不如它流行的时间长、
方面广、进度深,因此,在今天还不时地看见或听到它在创作方面和批评方面起着至少是
被借作不恰当的符号作用,更不用说仍然受它蒙蔽而相信其内容的了。所以这件''公案''
到现在还是有重新提出批判的必要。”“归纳他们的说法,有下面几个要点:一、山水画和
禅宗一样,在唐时就分了南北二宗;二、''南宗''用''渲淡''法,以王维为首,''北宗''
用着色法,以李思训为首;三、''南宗''和''北宗''各有一系列的徒子徒孙,都是一脉相
传的;四、''南宗''是''文人画'',是好的,董其昌以为他们自己应当学,''北宗''是''
行家'',是不好的,他们不应当学。按照他们的说法推求起来,便发现每一点都有矛盾。
尤其''宗''或''派''的问题,今天我们研究绘画史,应不应按旧法子去那么分,即使分,
应该拿些什么原则作标准?现在只为了揭发董说的荒谬,即使根据唐、宋、元人所称的''
派别''旧说——偏重于师徒传授和技法风格方面——来比较分析,便已经使董其昌那么简单
的只有''南北 ''两个派的分法不攻自破了。至于更进一步把唐宋以来的山水画风重新细致
地整理分析,那不是本篇范围所能包括的了。现在分别谈谈那四点矛盾:第一,我们在明
末以前,直溯到唐代的各项史料中,绝对没看见过唐代山水分南北两宗的说法,唐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中''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与董其昌所谈山水画上的问题无关。更没见有
拿禅家的''南北宗''比附画派的痕迹。第二,王维和李思训对面提出,各称一派祖师的说
法,晚明以前的史料中也从没见过。”“第三,董其昌、陈继儒、沈颢所列传授系统中的人
物,互有出入,陈继儒还提出了''另具骨相''的一派,这证明他们的论据并不那么一致,
但在排斥''北宗''问题上却是相同的。另一方面,他们所提的''两派''传授系统那样一脉
相承也不合实际。”“第四,董其昌也曾''学''过或希望''学''他所谓''北宗''的画法,不
但没有实践他自己所提出的''不当学''的口号,而且还一再向旁人号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