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 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  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  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究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对比和衬托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对比和衬托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借助网络及其他相关书籍,查阅与本课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上节课初步了解了《唐雎不辱使命》有关作者、作品、文学常识等知识,这节课我们深入研读、探究课文结构以及写作手法。

二、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结构内容,试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与亲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亲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呢?唐雎与秦王的较量分为几个回合?

【明确】起因:秦王因易地的骗局没有得逞而不悦。

开端:秦王不悦——唐雎使秦。

发展:质问施压——断然回绝。

高潮:武力威胁——针锋相对。

结局:秦王色挠——不辱使命。

3.这是一篇描写强弱斗争的文章,请熟读课文,然后找出文中能表现秦国强大而安陵弱小的语句。

【明确】①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②“秦王不悦”于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③秦王尚未统一六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

4.找出秦王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秦王表现:“秦王不悦”—“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作者的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的自我的英雄。

5.通过读课文,秦王与唐雎在你心目中各留下了什么印象?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

【明确】秦王:一个贪得无厌、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一个从容镇定、有胆有识、具有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谋臣。

三、合作探究

1.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秦王为什么这样说?

【明确】秦王的骗局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来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可见他强悍残暴。说“布衣之怒”可见他的狂妄无知。

2.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明确】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3.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

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四、写作特色

1.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手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对比着来写这两个人物。

2.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突出地表现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上。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处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而唐雎出使秦廷,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厉内荏,只要掌握时机,就难一举而战胜之。但反过来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五、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六、作业布置

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示例】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板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3三顾茅庐》公开课获奖教案_0

《三顾茅庐》 ——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掌握侧面描写的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2、用好教材,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3、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多角度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侧面描写的基本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难点:灵活、合理运用侧面描写来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方法: 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结合课文中的侧面描写分析、讨论总结方法,并通过练习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掌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三国演义》知识竞赛: 1、《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哪三国? 2、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是哪三个? 3、谁进曹营一言不发?

4、谁三顾茅庐? 5、请说出两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学生竞答后让学生说说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技法指导: 一、读描写诸葛亮的文字。多媒体展示: ⑴、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 然有神仙之概。 ⑵、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战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思考: 1、这两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交流点拨:外貌、语言、动作三种描写方法。 2、这三种描写方法从描写的角度上来说属于什么描写? 交流点拨: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通过正面描写固然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但我们今天不讲正面描写,重点要讲的是如何进行侧面描写。 二、听徐庶推荐诸葛亮。多媒体展示: 妙计一:他人介绍 庶勒马谓玄德曰:……此间有一奇士……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初中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doc

初中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 课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煅炼学生口述能力,培养学生语感 过程与方法:小组学习、自主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现独特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金钱与亲情的关系,启发与鼓励学生自我表达。 教学设计: 一、导入:首先谈话导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 1、了解预习情况,理清人物关系(课件出示)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 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

你能给这个人物写一个名片吗? 于勒的名片 姓名: ( ) 国别: ( 法国) 生活年代:( 19世纪后期 ) 主要事迹: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 获得荣誉:正直的人、有良心的,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这个家伙 这个小子,这个贼,这个流氓 2、学生自由结合文本,了解于勒的际遇。 3、围绕于勒的个人际遇,对他个人的称呼,或者评价是怎样的,你能从文章中找出来吗? 4、结合对于勒这个人物的平价,让学生围绕于勒地评价展开对课文人物形象地分析,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设问:人们对待于勒的态度有什么样的不同? 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从文章中找出向对应的语句,加强师生的对话。 三,赏析人物的描写 分组讨论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紧紧结合语言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抓住神态描写,分组讨论,具体分析。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

【一年级】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x

【关键字】一年级 第一册教案——5《g k h》 教学目标 1、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读准g、k、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3、初步掌握三拼连读的拼音方法。 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g、k、h,配有一幅图。图上一只和平鸽衔着弯曲的橄榄枝飞来,鸽子的“鸽”提示g的音,橄榄枝的形状提示g的形。湖边有水草和小蝌蚪,蝌蚪的“蝌”提示k 的音,小蝌蚪和水草构成的形状提示k的形。两个小孩坐在靠背椅上喝饮料,“喝”提示h的音,椅子正面的形状提示h的形。 第二部分是g、k、h与单韵母的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g、k、h的书写格式和笔画笔顺。 第四部分是三拼音,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以音节guā为例,借助图画教学三拼音的方法;二是三拼音的练习。 第五部分是认字,配有图画和一首儿歌。画面上一个小哥哥在湖边画荷花,弟弟拉着妈妈在一边看。 教学重点难点: g、k、h的发音及三拼音的拼音方法。 教学准备

1配合学习g、k、h发音的录音带;g、k、h的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2本课的生字、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单韵母和学过的声母 (二)学习声母g 1看图,.教学声母g。 (1) 指导看图。提问:图上画的什么?谁能给小朋友讲一讲鸽子。 (2) 出示声母g。谁认识?请读对的同学当老师示范发音,让学生模仿、感悟,体会发音要领。(教师指导把鸽子的“鸽”读轻一点、短一点,就是g音。可以边读边讲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3) 指名试读 2学生练习发音,体会发音要领。 3利用图上的橄榄枝 学习g的形。还可以用“9字带钩就是g”来记忆g的形。 小结:图上的“鸽”标音,用弯曲的树枝表示g形。讨论一下自己还有什么办法记住g的形。 4、教顺口溜:9字弯钩g、g、g。 比较读g—e、g,让学生进行感知比较,进一步掌握g的发音要领。 (三)练习拼音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教学难点 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2.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

初中语文《故乡》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 一、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 2、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能力目标: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 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步骤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 三、学法说明: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的: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⒈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⒉象征的表现手法。 ⒊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 2、注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意。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以朗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歌深层含义。故此,学习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布置: 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 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 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 第一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三、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

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地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达标训练

(完整word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

6、《一封信》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的学习,其中识字教学是一个个单元(第二单元)课文学习七个单元。本册教材除去一个单元的识字学习(4课),共有课文25篇。每个单元里包含着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都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识字的安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50个常用字,写会250个生字。第三单元课文围绕“故事”这个主题,《一封信》写了与妈妈独居的露西要写信给出门在外的爸爸,在妈妈的指导下,写下了一封阳光快乐的信,最好还在信尾画了一大束鲜花,免去了爸爸对家庭的牵挂。露西真是个细心、体贴爸爸的好女儿。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每本教材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分析 1.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好多生字,积累了一些词汇,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 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但部分同学学习没有自觉性,依赖性较重,所以班级中学习成绩层次分明。对于这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地发现、探究。使他们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并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3. 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教育任务还是十分艰巨,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书写习惯要花时间纠正、培养,学写一手端正、美观的铅笔字。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背诵中华古诗文,养成每日阅读书籍的习惯,注重课外识字的能力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当说话人在话语后面时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五)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关雎》公开课教案

24.《诗经》两首 关雎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 这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关雎》是《诗经》全书的第一篇,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是一首怀念恋人的诗歌。 3.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背诵默写诗歌容易做到,要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体味诗歌的情感美有一定的难度,对诗歌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不易掌握,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 二、学习目标 1、轻松诵读,能够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中比兴的表现手法。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学生能够说出诗歌大意,会轻松诵读诗歌。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说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学生能有感情的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中比兴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诗经》知识: (1)《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2)、《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九年级英语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英语公开课教案 开课教师:王晓霞 时间:2009-11-5 班级:初三(1)班 课题:九(上)Unit3 Topic3 SectionD Ⅰ.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教学目标 1.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useful expressions: besides, might, complete, text, last but not least, keep on 2. Review the usage of“wh + to do”: My difficulty in learning English is how to get the pronunciation right. Could you give us some advice on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3. Talk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II. Teaching difficulty教学难点 The usage of “wh +to do” III Teaching importance 教学重点 The usage of “wh +to do” Talk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IV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Review 第一步复习(时间:10分钟) 1. (利用对话形式,复习what / when / how to do) S1: H i, Li Hai. Have you decided how to spend National Day S2: N ot yet, what about you S1: I don’t know what to do, either. My parents have decided to go on a trip. But I can’t decide whether to go with them. S2: G oing on a trip is a good idea. Have they decided where to go S1: Y es. They are planning to go to Beijing to visit the Great Wall. S2: D o you know how to go there and when to start S1: T hey’re leaving by train on National Day Eve. My mother hates to take a bus. She says taking the train is the best way to travel. S2: S he’s right. It’s cheap and safe to travel by train. Wish them to have a good journey! S1: Thank you. T: Make similar dialogs in pairs. Try to use“what / which / when / where / how to do. ” 2. (组织学生谈论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总结他们的学习方法。教师总结,导出新单词) S3: W hy are you so sad, S4 S4: I didn’t pass the English exam. I just got 50 scores. S3: I’m sorry to hear that. Don’t worry.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proverb“Nothing is difficult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 ” S4: Y es. But I have tried my best to learn English. I spent a lot of time in remembering new words, but I don’t know how to remem ber them and how to get the right pronunciation. I want to give it up. S3: N o, you mustn’t. English is very important. English is spoken widely in the world now, and we’re planning to do something for the 2008 Olympic Games.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精品教案

17.屈原(节选)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现当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

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楚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 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 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 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 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形象。 2、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哪类人物呢?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 白色恐怖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 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就 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那么作者高尔基 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 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 2、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3、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 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 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 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 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 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 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 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

2018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知识链接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本课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丰碑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丰碑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学习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献身精神。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长征途中的那个感人肺腑的

故事! 二、紧扣题目、直奔中心。 1、(板书碑)同学们见过碑吗?在哪见过?有什么用?(板书丰)什么是“丰碑”?在课文中“丰碑”指什么?你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的?(生找出第13自然段) 2、课件(大屏幕出示军需处长变成丰碑的画面,下面出示重点句: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引导质疑:此时的你最想弄明白什么?(学生问题预设: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丰碑?为什么说是晶莹的丰碑?) 三、研读“愤怒”,感悟可贵 1、(出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艰难在雪山爬行的画面,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这就是那支装备极差的队伍在雪地中艰难的前行,风雪似乎要吞噬一切生命。

2、你有什么感受?环境如何?找到课文中的环境描写。自己读读,看看从哪句话、哪些词中感受到云中山的冰雪漫天迷茫? 3、通过朗读再现文中的环境。 4、这样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等待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可能()可能()可能(),想象一下,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们面临着许许多多不可预知的可能,你能把这种严峻的形势读出来吗?(学生读) 5、我们的忧虑正是将军的忧虑。环境如此恶劣、装备如此之差,将军能不思索吗?正当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冻死了一个人)作为一个军队的统帅将军,当他亲眼目睹这一画面时有什么表现?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6、交流语句,抓将军的神态、心理变化,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预设:1、“将军的脸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到: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九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体育公开课 教学设计

准备部分一、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教师检查人数。 4、宣布本课任务。 5、安排见习生活动。 二、队列练习: 1、三面转法练习 2、“反口令”原地转法 准备活动: 1、随音乐节奏进行“兔子舞” 练习3分钟 2、徒手操:有体育委员带学 生做徒手操练习 (1)扩胸运动 (2)体侧运动 (3)体转运动 (4)腹背练习 (5)弓部圧腿 (6)活动膝、踝腕关节 一、组织: 全班成四列横队集合 ×××××× ×××××× ○○○○○○ ○○○○○○ △★ 图(一) 要求:1、快、静、齐,精神饱 满 2、见习生随堂见习,做力所 能及的事 二、组织:如图(一) 要求:注意力集中,动作迅速、 整齐。 1、教师交代练习要求:分四组 在音乐节奏下练习,动作整齐有 序,富有节奏。 2、徒手操动作到位,有节奏感。 3、教师喊口令指导学生练习, 体育委员在前领操。 徒手操练习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二) 学生认真练习,做好自我保护 4×8 拍 3min 8min 小 中

. 基本部分一、立定跳远 1、辅助练习: 原地挺身跳 原地屈腿跳 2、、立定跳远 动作技术要领完整的立定 跳远动作由预摆、起跳、腾 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 1、预摆:两脚左右开立且 平行站立,与肩同宽,两臂 前后摆动,前摆时,两腿伸 直,后摆时,屈膝降低重心, 上体稍前倾,手臂往后摆。 要点:上下肢动作协调配合, 摆时一伸二屈降重心,上体 稍前倾。 2、起跳腾空:两脚快速用力 蹬地,同是两臂稍曲由后往 前上方摆动,向前上方跳起 腾空,并充分展体。要点: 蹬地快速有力,腿蹬手摆要 协调,空中展体要充分,强 调离地前的前脚掌瞬间蹬地 动作。 3、落地缓冲:收腹举腿往 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往后摆 动,并屈膝落地缓冲。要点: 小腿前伸的时机把握好,由 腿前伸臂后摆,落地后往前 不往后 ★动作要领: 两臂后举腿半蹲, 前上摆臂后蹬腿, 展体拔腰前上跃, 举腿屈膝体前移 组织:讲解示范如图 ×××××× ×××××× ★ ○○○○○○ ○○○○○○ 图(三) 教学形式:集体练习→分组练习 →集体练习 教法: 1、教师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积极 思考回答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练习。 3、教师讲解示范引导学生发现 问题,观察动作要点 4、组织学生集体练习。 5、提示学生进行对比性思考 6、帮助学生提出改进建议 学法 1、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练习。 2、、能够主动参与,相互观察好 的同学,积极自主地练习。 3、交流探讨,改进练习方法, 提高动作质量 分组练习队形: ×××××××××××× ★ ○○○○○○ ○○○○○○ 图(四) 5-8次 15次 以上 3min 17min 中 中 偏 大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

20曹刿论战 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仁人之心。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一词多义】 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 ②以:何以.战(凭、靠)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 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②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③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④必以情.(古义:诚心;今义:感情) ⑤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 目标导学三:疏通文义,整体感知 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两条。(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哪些事,请做简要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先讨论了“何以战”,再记叙了胜战过程,最后评战。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其意义是:阅读课上师生的基本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是“对话”,而这一过程中,参与对话的一共有三方。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视多种信息资源、手段的利用,体现新学科进展,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海上日出》是著名作家巴金的名作,主要写了作者站在海边观看日出的情景和经过,作者用贴切、朴实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拟人手法,简捷明快的笔墨,色彩鲜明的描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作者在四周清静的环境中,独自观赏日出美景,更显悠然尽兴,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情趣中,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作者与山、水、云霞相融的情怀,更好地表达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最后一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更充分流露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之情。全文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动静相宜,很适合朗读、背诵,让我们在自然知识的学习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本文是学生积累词汇、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能的佳作,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情感投入和视觉变化,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身临其境地看到“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朗读起来既能投入感情,又能理解课文。课文中每一句就象画中勾勒的每一线条或渲染的色彩,每一段就是无光十色的一个画面,全文就是一幅完整的绚丽多彩的“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本文特点,我以朗读和描绘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引导学生随文入境,随境生情,以境促读,让学生既在水天相融、霞光万道的晨曦画卷中去朗读书中语段来流放自己的感情,又在贴切生动的句、线、段、面的语言中感受朝晖霞彩的动静变化之美。充分发挥以朗读、描绘代替烦琐讲解的功能,创造性地把读、想、看、问、思、说聚合交融,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景中读文、读中看景的主体建构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 建“海上日出”美景 3、通过学习、理解文中“伟大”、“奇观”的涵义,从而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 主要板书: 7、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 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诚心诚意) 教学板块之一 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附:引导要点: 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生:学生练读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 角色读,评读 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 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 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