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酸代谢 肠道菌群与自身免疫性肝病 马雄

论胆汁酸与肠道功能的关系

胆汁酸与肠道功能的关系 1、胆汁酸是肠道的一个重要的化学屏障 当水产动物发生细菌性疾病时,会使用抗生素防治疾病,细菌被抗生素杀灭后会产生大量的内毒素。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内毒素池,内毒素可引起肠道粘膜水肿,肠绒毛顶部细胞坏死,肠通透性增加,从而破坏肠粘膜屏障功能,在肠粘膜屏障遭到破坏时,内毒素可通过肠粘膜屏障经门静脉计入肝脏,危害鱼体健康。 胆汁酸对内毒素是一个重要的化学屏障:①肠道内的胆汁酸可通过与内毒素的结合而阻止其从肠道吸收入门静脉,②胆汁酸为去污剂,已证明两者在体外对内毒素脂多糖具有直接作用,而且胆汁酸可在试管内改变大肠杆菌内毒素,使其不再引起裂物凝聚,其机制可能为将内毒素分解成无毒性的亚单位或形成微聚物。因此胆汁酸可以减少内毒素对肠道、肝脏乃至整个鱼体的危害。 2、胆汁酸增强肠道消化酶活性 胆汁酸能提高脂肪颗粒的比表面积,有利于脂肪颗粒与酶结合,而且胆汁酸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可以被肠上皮细胞识别,反馈性调节胆汁的分泌,并且能与脂肪酸形成脂肪酸—胆汁酸复合物,改变脂肪酶的性质,提高脂肪酶活性(Baue,2005)。胆汁酸也可提高肠道内容物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这可能是由于添加的胆汁酸经肝肠循环吸收人肝后,促进了胆汁的分泌,从而增加了肠道消化酶的含量,胆汁中的HCO3—可以调节肠道内的酸碱度,提供各种消化酶作用的适宜pH值,使消化酶活性增强(赵晓芳,2007)。 3、胆汁酸抑制肠道细菌的过度增殖,维护肠道微生态环境 胆汁酸的缺失将会引发细菌在动物小肠内过度生长,从而与宿主竞争营养,导致宿主对营养的吸收障碍。由于胆汁酸的表面活性剂活性,脱氧胆酸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膜,使细胞完整性受损,进而抑制菌的生长,甚至造成细菌细胞死亡。外源补充胆汁酸增加了胆汁分泌,使肠肝循环中胆汁池容量增加,肝脏胆汁酸分泌速度恢复至正常水平,使肠腔内结合胆汁酸的浓度提高,肠腔内结合胆汁酸对小肠内细菌的抑制作用增强,从而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生长,降低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叶元土,蔡春芳. 鱼类营养与饲料配制.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总胆汁酸及肝功指标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胆汁酸及肝功指标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6-06-21T09:44:05.8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24期作者:杨厚清[导读] 肝癌早期病变的影像检查往往不能较为准确地判断出肝内肿块的性质[2],所以很多学者将目光投向了肝病标志物。 杨厚清 (四川省青川县人民医院四川广元 628100) 【摘要】目的:探讨总胆汁酸及肝功指标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肝病患者100例以及在健康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正常人100例的临床资料,对两组的血清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病组患者的血清TBA水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高(P<0.05),其中以急性肝炎组增高幅度最显著,而肝病组患者的CHE水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其中以肝硬化组降低幅度最显著。结论:血清TBA、CHE可较好地反映出肝细胞的受损情况,联合肝功常规指标检测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总胆汁酸;肝功指标;肝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4-0021-02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etection of total bile acids and liver index in the diagnosis of liver disease YANG Hou-qing People’s Hospital of Qingchuan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Sichuan Guangyuan 628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etection of total bile acids and liver index in the diagnosis of liver disease.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100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 and 100 cases norm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BA, CHE, ALT, AST, TBIL, GGT and ALP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erum TBA level in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 group had increased in different degrees (P<0.05), which increased most significantly in acute hepatitis group. While the level of CHE in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 group had decreased in different degree (P<0.05), the liver cirrhosis group decreased most greatly. Conclusion The serum levels of TBA and CHE can reflect the damage of liver cells, combined with liver function index can improve diagnostic accuracy. 【Key words】 Total bile acids; Liver function index; Liver; Diagnosis 近些年来,临床上出现的肝病患者越来越多,作为乙型肝炎大国,据报道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多达1.2亿,其中出现慢性肝炎病变者的比例高达10%[1],而由肝炎又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从20世纪末以来我国原发性肝癌就开始高居癌症排名的第二位,且其发病率还正在不断升高。肝癌早期病变的影像检查往往不能较为准确地判断出肝内肿块的性质[2],所以很多学者将目光投向了肝病标志物。肝病标志物的数量十分丰富,其间的灵敏度与特异性也各有差异。本文旨在探讨了总胆汁酸及肝功指标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式,肝病组来源于2012年10月至2015年5月我科收治的100例患者,男:女=57:43,年龄24~69岁,平均(48.3±6.5)岁,其中39例属急性肝炎,27例属慢性活动性肝炎,19例属慢性迁延性肝炎,9例属肝硬化,6例属肝癌,所有肝病患者均经临床确诊。正常对照组来源于同期在健康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正常人100例,男:女=53:47,年龄22~65岁,平均(46.1±5.7)岁,均通过临床体检、肝功检查及B超确认无肝脏疾病,肝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测方法 两组均清晨空腹抽取4mL的静脉血,后常规对血液标本作处理,离心速度控制在每分钟5000转,离心结束后分离上层血清,使用本院配备的生化分析仪与生化试剂,采用循环酶速率法,检测血清中的血清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0.0软件录入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以及相关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病组患者的血清TBA水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高(P<0.05或P<0.01),其中以急性肝炎组增高幅度最显著,而肝病组患者的CHE水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其中以肝硬化组降低幅度最显著。总的来说,肝病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阳性率TBA、CHE>ALT、GGT等常规肝功指标。详见表1。

胆汁酸综述

胆汁酸文献综述 1.1 胆汁酸简介 胆汁酸(Bile acids)是在肝脏中由胆固醇合成的一类两性甾醇类化合物(Hofmann andHagey 2008; Lefebvre et al. 2009),是胆汁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促进日粮中脂质(包括脂溶性维生素及其他非极性物质)的消化吸收,调节机体脂肪代谢上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结构上的差异,胆汁酸可分为游离型和结合型两种。游离型胆汁酸包括胆酸(Cholic acid)、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鹅脱氧胆酸(Chenodeoxy cholic acid)和少量的石胆酸(Lithochalic acid)。结合型胆汁酸是由游离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共轭的产物,主要包括甘氨胆酸(Glycocholic acid)、甘氨鹅脱氧胆酸(Glycochenodeoxycholic acid),牛磺胆酸(Taurocholic acid)及牛磺鹅脱氧胆酸(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等(聂青和等,2004)。 根据合成来源的差异,胆汁酸还可分为初级胆汁酸(Primary bile acid)和次级胆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唐胜球等,2009)。初级胆汁酸是在肝脏中以胆固醇为底物直接合成的胆汁酸,通过胆小管分泌并储存于胆囊。机体摄食时,缩胆囊素(CCK)刺激胆囊分泌胆汁进入肠腔。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去共轭、脱羟基等),初级胆汁酸进一步形成次级胆汁酸(Li et al. 2013)。生物种类的差异也使胆汁酸的组成不尽相同。奶牛与鸡分别以胆酸和鹅脱氧胆酸为主,而甲壳动物(如虾、蟹)没有胆囊及胆汁的分泌,也没有胆汁酸。 1.2 胆汁酸的生理功能 1.2.1 促进脂质的消化吸收 胆汁酸分子包含亲水极(羟基、羧基)和疏水极(烷基),是一种两亲性分子(Romańsk2007; Kortner et al. 2013)。这种两性分子结构使其具有较强的表面活性,成为一种天然的乳化剂,可有效将脂质乳化为脂滴或乳糜微粒,改善不溶于水的物质(如胆固醇)水中的溶解度(Romański 2007)。同时,小肠内的脂肪酶原能被胆汁酸激活形成脂肪酶,并结合至甘油三酯(TG)的表面催化脂质的消化利用(刘敬盛等,2010)。脂肪被胆汁酸乳化为乳糜微粒还增加了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Romański 2007)。肠上皮细胞可以识别胆汁酸,脂肪酶消化脂肪后

胆汁酸测定对于哪些疾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胆汁酸测定对于下列疾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1.肝胆疾病 2.胃肠疾病 3.引起胆汁酸代谢发生改变的其它疾病 在研究各种疾病对胆汁酸代谢的干扰作用时,经常对生物标本进行严格的分级分离,并运用层析技术对各个胆汁酸组分进行详尽的研究。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如对肝病的筛选,只需对总胆汁酸水平进行简单的酶学测定。本章将集中计论血清总胆汁酸对肝系统疾病的影响,并对临床观察到的大便、胆汁、肠道抽取物等标本中的总胆汁酸病理水平进行简单的讨论。 一、肝胆疾病中的血清胆汁酸 1.急性肝炎 发生急性肝炎时,血清胆汁酸浓度急剧升高。通常情况下,发病初期迅速升高并达到峰值的胆汁酸几科与ASAT同时恢复于正常水平。但与其他临床检验指标相比,胆汁酸水平恢复至正常进程比较缓慢,呈渐进状态。 几项研究已经证实,血清总胆汁酸对于跟踪检测病毒肝炎病情汁有价值。在急性病毒性肝炎康复期,餐后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是一个最灵敏的检测指标。如果餐后血清总胆汁酸浓度持续升高,说明病毒性肝炎正在向慢性肝炎转化。对处于急性肝炎康复期的患者,血清胆汁酸水平长期升高,则表明患者有可能发生了严重的肝损伤,需要对患者进行仔细的跟踪监视,并可能需要做肝脏活检。 2.慢性肝炎 由于常规肝脏检查对慢性肝炎论断的相对不敏感性,要评价慢性肝脏疾病(慢性持续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严重程度,就必须进行组织学检测分析。但是,近几十年来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血清胆汁本能水平可作为检测慢性肝炎中肝损伤的一个敏感指标。研究证实血清总胆汁酸浓度数值可以用来区分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肝炎。血清胆汁酸测定还有助于对慢性肝炎的治疗监控,并可以替代需要反复肝脏活检实验。 3.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由于胆汁酸贮存量减少,血清胆汁酸浓度升高,尿中硫酸化胆汁酸的排出量出随之升高。严重肝硬化患者,由于功能性肝细胞数量减少,使胆汁酸合成能力受到抑制。但是,中等程度肝硬化患者胆汁酸贮存量的减少,则可能是由于胆汁酸合成调控发生缺陷引起的。肝硬化时,尽管胆汁酸合成总量有所下降,但是血清胆汁酸水平仍然升高,这可能与肝细胞受损、肝实质细胞数量减少以及门静脉系统分流等因素有关。 肝硬化各个不同时期血清胆汁酸浓度均有所升高,但以肝硬化后期最为明显。

总胆汁酸

总胆汁酸 百科名片 正常人肝脏合成的胆汁酸有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和代谢中产生的脱氧胆酸(DCA)还有少量石胆酸(LCA)和微量熊脱氧胆酸(UDCA),合称总胆汁酸(TBA)。 目录 编辑本段简介 总胆汁酸(TBA)是在肝脏内合成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成为结合型胆汁酸,然后被肝细胞分泌入胆汁,随胆汁至肠道后,在肠道内细菌作用下被水解成游离型胆汁酸,有97%被肠道重新吸收后回到肝脏。如此循环不息。这样能使总胆汁酸发挥最大生理效应。更可防止总胆汁酸大量进入循环中对其它组织细胞的毒害。 健康人的周围血液中血清胆汁酸含量极微,当肝细胞损害或肝内、外阻塞时,胆汁酸代谢就会出现异常,总胆汁酸就会升高。 因此,总胆汁酸测定是一项比较敏感和有效的肝功能试验之一。 血清总胆汁酸在医学上的测定: 正常参考值: 血清总胆汁酸(TBA)<10μmol/L 血清氨胆酸(CG)<2.6mg/L 鹅脱氧胆酸(CDCA)<1.61μmol/L 编辑本段临床意义 1.正常人的血清总胆汁酸(TBA)是0 ~10 μmol/L的含量。 2.总胆汁酸(TBA)>10μmol/L提示肝细胞发生病变,血液中胆汁酸含量升高。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胆汁酸明显升高。特别是肝硬化、肝癌时总胆汁酸的升高率>(95%),也大于丙氨酸转氨基酶(ALT)20%。 3.当肝脏实质损害时,肝细胞对胆酸合成降低,鹅脱氧胆酸的合成绝对升高。

4.阻塞性黄疸时CA/CDCA比值大于1.0。 5.肝实质细胞损伤时,CA/CDCA比值小于1.0。 6..当幽门功能不全时,胆酸会反流到胃内,同胃酸一起造成对胃粘膜的损伤,并引起胃痛等不适症状。 7.鹅脱氧胆酸(CDCA)增高见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胆汁瘀滞、慢性乙醇中毒、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胆道梗塞等。 8.采用进食后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可提高参考值。 编辑本段血清总胆汁酸研究 人体血清总胆汁酸(TBA)是由肝脏合成并分解代谢,从而维持人体胆汁酸的相对稳定,它的调控是肝脏的一个主要功能。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或患胆管疾病时可引起胆汁的代谢障碍,使进入血中的胆汁酸含量显著升高,血清TBA升高与肝细胞损伤程度成正比。 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代谢的产物,胆汁是由肝脏分泌到胆汁中,并随胆汁排入肠腔,作用于脂肪的消化吸收。胆汁酸在肠腔经细菌作用后,95%以上的胆汁酸被肠壁吸收经门静脉血重返肝脏利用,称为胆汁酸肠-----肝循环。故正常人血中胆汁酸浓度很低。胆汁酸的生成和代谢与肝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旦当肝细胞发生病变,血清TBA很容易升高,因而血清TBA 水平是反映肝实质损伤的一项重要指标。 各类肝胆疾病的TBA升高:急性肝炎与肝癌均为100%,肝硬化为87.5%,慢性肝炎、胆道疾病也达65%以上。说明了肝胆疾病中TBA测定比传统肝功能指标任何一项都敏感。 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的TBA有差异:急性肝炎时患者血清TBA与丙氨酸转氨基酶(ALT)一样,呈显著增高,平均增高幅度是正常的31倍,说明TBA对急性肝炎早期诊断价值与ALT(阳性率100%)测定相同,经积极治疗后随肝细胞损害的控制很快转为正常,而TBA则随肝功能的恢复逐渐转为正常。慢性肝炎时,TBA阳性率为65.7%,平均升高幅度为正常的10倍。 肝癌、肝硬化时,由于肝脏对TBA代谢功能下降,故血清TBA在不同阶段都增高。当肝癌时,TBA阳性率为100%,而肝硬化TBA阳性率为88%,亦高于其他指标。当转氨酶、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等其他指标转为正常情况下,血清中TBA水平仍很高,这可能由于肝细胞功能失调,肝实质细胞减少等原因有关。 胆汁酸不但参与脂质的消化吸收,同时可维持胆汁中胆固醇的可溶性状态,当胆汁酸代谢导致胆固醇性胆石的形成,胆石形成阻塞加重胆汁酸的代谢异常,其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肝功能指标。血清中TBA水平显著增高,随炎症的阻塞阶段不同而变化,但随着炎症消失或阻塞引流解除后,TBA水平迅速下降,其他指标亦随之正常。由此可见,TBA测定是一个良好的肝功能指标,能反映肝实质损伤的一项重要指征。 编辑本段总胆汁酸高的原因 1.肝脏发生病变,很容易引起血清中总胆汁酸升高。健康人的周围血液中血清胆汁酸含量极微,当肝细胞损害或肝内、外阻塞时,胆汁酸代谢就会出现异常,总胆汁酸就会升高。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等肝病都

1 肠道菌群和肿瘤代谢性疾病及精神性疾病

1肠道菌群和肿瘤、代谢性及精神性疾病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453000 姜秀菊王利江 Abstract:The human gut harbours a vast number of bacteria—the microbiota.The gut microbiota can modulate host physiology,metabolism and immune system through gut—host interations.Rencent studies show that gut microbiota can affect obesity ,diabetes and other metabolic diseases;it also makes contribution to mental diseases like anxiety and depression.and could thus considered to new approache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those diseases.This review will discuss rencent studies about relationships between gut microbiota,neoplasm,metabolic and mental diseases. Key word:microbiota,metabolism,diabetes,anxiety,depression. 人类肠道聚集着大量细菌,即肠道菌群。肠道菌群通过菌群-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机体生理、代谢和免疫系统。最近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可以影响肥胖、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菌群的变化可以通过菌群-肠道-脑轴系统作用于大脑,引起精神性疾病如焦虑和抑郁。同时肠道菌群也可为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本文就最近关于肠道菌群和肿瘤、代谢性及精神性疾病的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词:菌群,代谢,糖尿病,焦虑,抑郁。 前言 人类肠道于胎儿时期是无菌的,在出生后经过菌群的建立与演替,到2-3岁时逐渐形成了以厌氧菌占绝对优势,需氧菌占劣势的生态格局,对于一个健康人体来说将终身不变。至此人类肠道聚集着近1015个细菌,它们可以影响人的生理、代谢、营养及免疫功能[1-3],最近的新技术进展如分子生物学、宏基因组学方法使人们对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菌群的门类中,厚壁菌和杆菌约占肠道菌群的70%-75%,而变形菌,放线菌,梭菌及疣微菌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菌群是一个动态体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基因、饮食、代谢、年龄、分布、抗生素的使用和应激等。这些主要菌群的动态变化和多样性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如肠道菌群紊乱可以引起感染性疾病和胃肠道疾病,如炎性肠病。肠道菌群也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肠道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而作用于大脑,再通过神经和内分泌轴的作用引起相应的疾病。 1 肠道菌群和肿瘤 过去几十年内肥胖在全球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它是一些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虽然有些报道认为一些因素参与了肥胖相关性癌的发展,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显示饮食所致的肥胖和遗传性肥胖可以使肠道菌群发生改变,损伤DNA的肠道细菌代谢产物--致癌去氧胆酸水平升高,致癌去氧胆酸的肝肠循环刺激了肝脏星状细胞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肝功能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

肝功能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 肝脏最重要的功能是物质代谢功能,包括帮助将吃进去的各种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将吸收的营养物质进行合成与分解以及储存,对体内的代谢废物进行分解,将有害的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理。这些功能使肝脏被喻为人体"化工厂"。由于肝脏处理的是各种化学物质,包括药物等,因此,肝脏也是最容易受到损害的器官,所以无论是健康体检或是门诊住院,肝功都是必查项目。 基础知识 1.肝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肝在人体腹腔的右上方,占据了右上腹的大部分和左上腹的一部分。肝脏由韧带"悬挂"在腹腔内,而韧带又有一定的伸缩性,所以肝脏的位置可随腹腔压力和容积的改变而变化。肝脏最近的"邻居"是胆囊,它附在肝叶之下,其间有胆管相通。祖国医学认为肝主谋虑,胆主决断,它们相互作用,又相互配合,可谓"亲密无间,肝胆相照"。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肝脏受损,胆囊也易被影响,如病毒性肝炎患者容易合并胆囊炎、胆管炎。相反胆囊有病变时,也可波及肝脏。其次肝还与胃、胰腺、脾及十二指肠相邻,这些器官多属消化器官,共同调节人的消化功能。一旦肝受损,也可影响"左邻右舍"。如慢性肝炎可有胰腺病变,重型肝炎可诱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可引起脾大及食管下

端、胃底静脉曲张等。 2.肝主要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1)排泄胆汁,消化脂肪。肝脏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排泄胆汁。胆汁是肝细胞所生成的一种黄色液体,肝脏每日合成和排出500~1000ml,其主要成分是胆盐(胆盐由胆酸、去氧胆酸等钠盐组成)。胆汁是一种重要的消化液,其功能是:①帮助脂肪乳化,使脂肪滴变小变细便于消化吸收;②促进脂肪酸吸收;③维生素(A、D、E、K)在肠道内经胆盐作用,形成水溶性颗粒被吸收;④加速铁和钙的吸收;⑤刺激小肠和结肠蠕动;⑥抑制肠道腐败菌的生长繁殖;⑦排泄激素等有害物质,如性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重金属盐类汞、砷等。 (2)代谢营养物质,灭活激素。吃进的食物在肠道被消化吸收后,经肝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加工"。在肝脏内代谢的物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糖类。肝脏是维持血中糖含量恒定的主要器官。饭后血糖浓度升高,大部分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储存于肝脏。空腹时肝糖原又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提高血糖水平。肝脏能将已吸收的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转化为肝糖原。如在饥饿时,糖的供应不足,肝糖原储备减少,肝脏能通过糖异生作用。成人肝含糖原l00~1509。②脂类。肝脏能氧化脂肪酸,产生酮体,酮体可为肝外组织提供能量。肝脏能合成多种类脂质,如血浆中的磷脂、胆固醇及胆固醇酯;肝脏如向血液输送障碍,脂肪便可堆积于肝中,形成脂肪肝。③蛋白质。肝脏可利用氨基酸合成蛋白

以FXR为核心的胆汁酸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Hans Journal of Biomedicine 生物医学, 2018, 8(4), 62-68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d15599564.html,/journal/hjb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d15599564.html,/10.12677/hjbm.2018.84008 Advanced Progression in the Mechanism of Bile Acid Metabolism Targeting FXR Xiuli Yang1, Sicong Tian1, Bo Pang1, Baolong Li2, Yujuan Shan1* 1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2Center of Drug Safety Evaluatio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Received: Oct. 4th, 2018; accepted: Oct. 19th, 2018; published: Oct. 26th, 2018 Abstract Bile acids are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factors that facilitate the digestion & absorption of dietary lipids and fat-soluble vitamins in the gut. In addition, they also act as signaling molecules to regu-late glucose homeostasis, lipid metabolism and energy expenditure. Disorders of bile acid meta-bolism can lead to a series of diseases. The nuclear receptor farnesoid X receptor (FXR) is a spe-cific bile acid receptor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etabolism of bile acids through the regulation of multiple metabolic pathways and of corresponding target genes. Consequently, FXR is targeted to be a new drug for the therapy of disorders related to bile acid metabolism.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ions of FXR in regulating bile acid metabolism and its mechanism, which aims to provide scientific strategies for the prevention/treatment of bile acid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new drugs exploration. Keywords Bile Acids, Farnesoid X Receptor, Bile Acid Metabolism 以FXR为核心的胆汁酸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杨修利1,田思聪1,庞博1,李宝龙2,单毓娟1* 1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黑龙江哈尔滨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收稿日期:2018年10月4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19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26日 *通讯作者。

总胆汁酸TBA

总胆汁酸TBA(Total Bile Acids) 胆汁酸是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正常人肝脏合成的胆汁酸有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和代谢中产生的脱氧胆酸(DCA)还有少量石胆酸(LCA)和微量熊脱氧胆酸(UDCA),合称总胆汁酸(TBA)。总胆汁酸(TBA)是在肝脏内合成,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成为结合型胆汁酸,然后被肝细胞分泌入胆汁,随胆汁至肠道后,在肠道内细菌作用下被水解成游离型胆汁酸,有97%被肠道重新吸收后回到肝脏。如此循环不息。这样能使总胆汁酸发挥最大生理效应。更可防止总胆汁酸大量进入循环中对其它组织细胞的毒害。

健康人的周围血液中血清胆汁酸含量极微,当肝细胞损害或肝内、外阻塞时,胆汁酸代谢就会出现异常,总胆汁酸就会升高。 因此,总胆汁酸测定是一项比较敏感和有效的肝功能试验之一。 血清总胆汁酸在医学上的测定: 正常参考值: 血清总胆汁酸(TBA)<10μmol/L 血清氨胆酸(CG)<2.6mg/L 鹅脱氧胆酸(CDCA)<1.61μmol/L 临床意义 1.正常人的血清总胆汁酸(TBA)是0 ~10 μmol/L的含量。 2.总胆汁酸(TBA)>10μmol/L提示肝细胞发生病变,血液中胆汁酸含量升高。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胆汁酸明显升高。特别是肝硬化、肝癌时总胆汁酸的升高率>(95%),也大于丙氨酸转氨基酶(ALT)20%。 3.当肝脏实质损害时,肝细胞对胆酸合成降低,鹅脱氧胆酸的合成绝对升高。 4.阻塞性黄疸时CA/CDCA比值大于1.0。 5.肝实质细胞损伤时,CA/CDCA比值小于1.0。 6..当幽门功能不全时,胆酸会反流到胃内,同胃酸一起造成对胃粘膜的损伤,并引起胃痛等不适症状。 7.鹅脱氧胆酸(CDCA)增高见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胆汁瘀滞、慢性乙醇中毒、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胆道梗塞等。

总胆汁酸偏高的原因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总胆汁酸偏高的原因有哪些 导语:随着社会的越来越越发展,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在吃的食物上,可以说是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了,这样便对健康也就有了新的理解,总胆汁酸偏 随着社会的越来越越发展,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在吃的食物上,可以说是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了,这样便对健康也就有了新的理解,总胆汁酸偏高这个名词我们都不太了解,或许跟胃液的酸多,差不多,胆汁在我们的消化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总胆汁酸偏高的原因是什么,该怎么治疗呢。 胆汁是胆囊中棕色稠厚的液体,胆汁中主要成分就是胆汁酸.肝脏是合成,并从门静脉摄取胆汁酸的唯一场所,胆道是胆汁酸排泄最主要的途径,因此,血清胆汁酸水平与肝胆疾病密切相关,胆汁酸增高时主要见于肝胆疾病,总胆汁酸生理性升高:可见于进食后可一过性增高,病理性升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损害、胆道梗阻、门脉分流术后,胆汁酸增高时,可出现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黄疸,胆囊炎,胆道梗阻等, 总胆汁酸是由肝脏合成,主要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少量的石胆酸等,总胆汁酸与甘氨酸或者牛磺酸结合以后,形成了结核性胆汁酸,然后被肝细胞分泌到胆汁中,在肠道中的细菌的作用下,水解成游离的胆汁酸,大部分又被吸收回肝脏中。所以一般情况下,健康的人的血液中胆汁酸的含量是非常的低的。那么总胆汁酸偏高什么意思呢?》》总胆汁酸偏高的危害总胆汁酸升高提示肠肝循环被破坏,胆汁酸不能重复利用,它可影响脂类的消化吸收,另外胆汁中胆固醇含量相对增高,处于饱和状态,极易形成胆固醇结石。总胆汁酸偏高的原因一般指的是病理性的原因,如多种肝病:肝细胞损伤,肝纤维化,肝癌,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胆汁酸的代谢

第三节胆汁酸的代谢 一、胆汁与胆汁酸 1.胆汁 述: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的一种黄色或棕色液体,通过胆道系统流入胆囊,循总胆管入十二指肠。 2.胆汁分泌量:成人为500~1000ml/d 3.肝分泌胆道系统胆囊浓缩 (肝胆汁)(胆囊胆汁) 4.主要有机成分:胆汁酸盐(含量最高)、多种酶类(如脂肪酶、 磷脂酶等)、胆色素、磷脂、脂肪、胆固醇等。5.主要功能 *胆汁酸盐的功能:促进脂质物质的吸收,以及抑制胆汁中胆固醇 的析出,防止胆石生成。 *胆汁中酶的功能:消化酶、胆汁中的其他成分多属排泄物 二、胆汁酸的代谢 ※胆汁酸(bile acids)的概念 胆汁酸是存在于胆汁中一大类胆烷酸的总称,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即胆汁酸盐,简称胆盐(bile salts)。 述:胆汁酸盐是胆汁的重要成分,在脂类物质消化吸收及调节胆固醇代谢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胆汁酸的种类 ⑴按结构分为两类 ①游离型胆汁酸:包括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石胆酸; ②结合型胆汁酸:主要有甘氨胆酸、牛黄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 牛黄鹅脱氧胆酸。

⑵按来源不同又可将胆汁酸分为两类 ①初级胆汁酸:指在肝内由胆固醇直接生成的胆汁酸,包括 胆酸、鹅脱氧胆酸及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的结合物; ②次级胆汁酸:由初级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转变而成的, 包括脱氧胆酸和石胆酸。 (一)初级胆汁酸的生成 述:在肝细胞内由胆固醇生成初级胆汁酸的过程很复杂,需经过许多酶促反应才能完成。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是其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 1.部位:肝细胞的胞液和微粒体中 2.原料:胆固醇 3.限速酶:胆固醇7α-羟化酶 述:胆固醇7α-羟化酶受产物-胆汁酸的反馈抑制,维生素C、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等可提高此酶的活性。此外,甲状腺素可促进肝细胞合成胆汁酸。 4.过程 胆固醇(27C) ↓7α-羟化酶 7α-羟化胆固醇→→初级胆汁酸(24C) ↓ 结合型初级胆汁酸 5.临床意义 述:口服消胆胺药或进食大量纤维素食物,使肠道胆汁酸重吸收减少,胆汁酸对7α-羟化胆固醇的反馈抑制减弱,有利于肝内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而降低血胆固醇含量。

肠道菌群在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研究探讨_邓淑芳

文献研究与述评 肠道菌群在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中 的研究探讨 邓淑芳 于正 赖祯宏 吴巧凤 梁繁荣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摘 要:肥胖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遏制和治疗代谢性疾病,成 为现在亟需解决的难题。肠道菌群作为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肝肠循环直接参与人体的生 理代谢过程,对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起着关键作用,大量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肥胖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造成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代谢性疾病。随着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于防治代谢性疾病重要性的凸显,深入探讨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对医疗卫生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探索肠道菌群与肥胖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及发病机制,以期对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肥胖;肠道菌群;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589;R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68(2014)04-0102-05DOI 编码:10.13593/https://www.360docs.net/doc/fd15599564.html,ki.51-1501/r.2014.04.10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编号:2012CB518501) 作者简介:邓淑芳,女,1988年生;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经穴效应特异性基础与临床研究;E-mail :405144142@https://www.360docs.net/doc/fd15599564.html, 。 通讯作者:梁繁荣,男,195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穴效应特异性基础与临床研究;E-mail :acuresearch @https://www.360docs.net/doc/fd15599564.html, 。 Research of Gut Gicrobiota in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Obesity and Related Metabolic Diseases DENG Shu-fang ,YU Zheng ,LAI Zhen-hong ,et al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610075,China ) [Abstract ]Obesity and related metabolic diseases have become public health problems which threaten the whole world ,so how to prevent and cure metabolic diseases has become a problem which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stinal mi-cro-ecological system ,gut microbiota directly participates in the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process in the human body through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maintaining homeostasis of any organism.Plenty of evidences indicate that the gut microbiota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athogenic process of obesity and related metabolic diseases.Imbalance of gut microbiota ,may cause obe-sity ,diabete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other metabolic disorders.With the prominenc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balance of intestinal flora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etabolic diseases ,it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thoroughly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ic diseas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health.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obesity together with its related metabolic diseases and their pathogenesi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new idea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related diseases.

胆汁酸与水产养殖动物肠道功能的关系

胆汁酸与水产养殖动物肠道功能的关系 1、胆汁酸是肠道的一个重要的化学屏障 当水产动物发生细菌性疾病时,会使用抗生素防治疾病,细菌被抗生素杀灭后会产生大量的内毒素。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内毒素池,内毒素可引起肠道粘膜水肿,肠绒毛顶部细胞坏死,肠通透性增加,从而破坏肠粘膜屏障功能,在肠粘膜屏障遭到破坏时,内毒素可通过肠粘膜屏障经门静脉计入肝脏,危害鱼体健康。 胆汁酸对内毒素是一个重要的化学屏障:①肠道内的胆汁酸可通过与内毒素的结合而阻止其从肠道吸收入门静脉,②胆汁酸为去污剂,已证明两者在体外对内毒素脂多糖具有直接作用,而且胆汁酸可在试管内改变大肠杆菌内毒素,使其不再引起裂物凝聚,其机制可能为将内毒素分解成无毒性的亚单位或形成微聚物。因此胆汁酸可以减少内毒素对肠道、肝脏乃至整个鱼体的危害。 2、胆汁酸增强肠道消化酶活性 胆汁酸能提高脂肪颗粒的比表面积,有利于脂肪颗粒与酶结合,而且胆汁酸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可以被肠上皮细胞识别,反馈性调

节胆汁的分泌,并且能与脂肪酸形成脂肪酸—胆汁酸复合物,改变脂肪酶的性质,提高脂肪酶活性(Baue,2005)。胆汁酸也可提高肠道内容物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这可能是由于添加的胆汁酸经肝肠循环吸收人肝后,促进了胆汁的分泌,从而增加了肠道消化酶的含量,胆汁中的HCO3—可以调节肠道内的酸碱度,提供各种消化酶作用的适宜pH值,使消化酶活性增强(赵晓芳,2007)。 3、胆汁酸抑制肠道细菌的过度增殖,维护肠道微生态环境 胆汁酸的缺失将会引发细菌在动物小肠内过度生长,从而与宿主竞争营养,导致宿主对营养的吸收障碍。由于胆汁酸的表面活性剂活性,脱氧胆酸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膜,使细胞完整性受损,进而抑制菌的生长,甚至造成细菌细胞死亡。外源补充胆汁酸增加了胆汁分泌,使肠肝循环中胆汁池容量增加,肝脏胆汁酸分泌速度恢复至正常水平,使肠腔内结合胆汁酸的浓度提高,肠腔内结合胆汁酸对小肠内细菌的抑制作用增强,从而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生长,降低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

总胆汁酸临床意义

一、合成方法 总胆汁酸(TBA)是在肝脏内合成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成为结合型胆汁酸,然后被肝细胞分泌入胆汁,随胆汁至肠道后,在肠道内细菌作用下被水解成游离型胆汁酸,有97%被肠道重新吸收后回到肝脏。如此循环不息。这样能使总胆汁酸发挥最大生理效应。更可防止总胆汁酸大量进入循环中对其它组织细胞的毒害(总胆汁酸的PH值非常低)。 健康人的周围血液中血清胆汁酸含量极微,当肝细胞损害或肝内、外阻塞时,胆汁酸代谢就会出现异常,总胆汁酸就会升高。 因此,总胆汁酸测定是一项比较敏感和有效的肝功能试验之一。 二、临床意义 1.正常人的血清总胆汁酸(TBA是0?10 a mol/L的含量。 2.总胆汁酸(TBA >10a mol/L提示肝细胞发生病变,血液中胆汁酸含量升高。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胆汁酸明显升高。特别是肝硬化、肝癌时总胆汁酸的升高率>(95%,也大于丙氨酸转氨基酶(ALT)20%。 3.当肝脏实质损害时,肝细胞对胆酸合成降低,鹅脱氧胆酸的合成绝对升高。 4.阻塞性黄疸时CA/CDCA匕值大于。 5.肝实质细胞损伤时,CA/CDCA匕值小于。 6.. 当幽门功能不全时,胆酸会反流到胃内,同胃酸一起造成对胃粘膜的损伤,并引起胃痛等不适症状。

7.鹅脱氧胆酸(CDCA增高见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胆汁瘀滞、慢性乙醇中毒、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胆道梗塞等。 8.采用进食后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可提高参考值。 三、增高原因 1.肝脏发生病变,很容易引起血清中总胆汁酸升高。健康人的周围血液中血清胆汁酸含量极微,当肝细胞损害或肝内、外阻塞时,胆汁酸代谢就会出现异常,总胆汁酸就会升高。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等肝病都能引起总胆汁酸不同程度的偏高。血清胆汁本能水平可作为检测慢性肝炎中肝损伤的一个敏感指标。研究证实血清总胆汁酸浓度数值可以用来区分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肝炎。血清胆汁酸测定还有助于对慢性肝炎的治疗监控,并可以替代需要反复肝脏活检实验。胆汁酸随黄疸的增加而增加,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关系。 2.妊娠期胆汁淤积综合症、肝肠循环被破坏也能引起TBA上升。孕妇总胆汁酸偏高的原因:胆汁酸是反映急性肝细胞损伤的又一敏感指标。孕妇总胆汁酸偏高是由于胆汁酸代谢异常,孕期激素水平改变造成的,总胆汁酸高的孕妇易发生肝内胆汁淤积症。 由于妊娠期孕妇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增高,抑制胆道平滑缺蠕动,造成胆汁引流不畅,肝内胆汁郁积,胆汁中的胆红素及胆汁酸,经肝窦状隙返流入血,随血循环带到孕及胎儿全身,过高的胆红素可透过胎儿血脑屏障形成“核黄疸”影响智力发育;过高的胆酸盐刺激孕妇皮肤神经未稍引起搔痒. 其主要危害是增加早产,胎儿宫内窘迫及胎儿宫内死亡率,并增加孕妇产后出血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