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7章物种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第4节进化论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及其面临的挑战练习北师大版

高中生物第7章物种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第4节进化论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及其面临的挑战练习北师大版
高中生物第7章物种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第4节进化论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及其面临的挑战练习北师大版

第3节物种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第4节进化论对人类思

想观念的影响及其面临的挑战

[随堂检测]

1.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多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

B.植物多倍体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C.东北虎和华南虎是经过生殖隔离而形成的两个亚种

D.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解析:选C。物种形成一般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使基因库产生较大的差异,从而产生生殖隔离。植物如受低温的影响或用秋水仙素处理后,纺锤体的形成受抑制,从而产生多倍体。东北虎和华南虎是一个物种中两个不同的亚种,它们之间可以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没有形成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产生的后代是不育的,存在着生殖隔离。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解析:选A。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才是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A项错误;各大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B项正确;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项正确;越古老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说明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进化的,D 项正确。

3.新物种形成最显著的标志和生物进化的标志分别是( )

①具有了特殊的形态结构②改变了种群基因频率

③具有了一定的生理功能④产生了生殖隔离

A.①②B.③④

C.④②D.①④

解析:选C。生殖隔离一旦产生就阻碍了基因的交流,从而产生新物种。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

4.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解析:选B。秋水仙素作用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A错误;根据题意分析幼苗丙的染色体数为18,经秋水仙素处理加倍后形成丁,丁的染色体数目为36,幼苗丁的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为7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36,B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戊是四倍体,甲和乙均是二倍体,戊与甲杂交或戊与乙杂交后代均为三倍体,三倍体不育,所以戊与甲和乙存在生殖隔离,戊是新物种,D错误。

5.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酸碱度的选择作用,诱发个体产生不同的变异

B.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花期不同阻止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

D.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解析:选C。变异是不定向的,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土壤酸碱度这一特定的环境只是对不定向的变异起了选择的作用,而不是诱发了生物变异,A项错误;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是原基因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没有定向性,自然选择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项错误;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说明两个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C项正确;因这两个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不能交配,或者能杂交但产生不育的后代,D项错误。

6.达尔文发现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生活着15种龟类(简称岛龟),它们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保留着南美大陆西海岸陆地龟类的痕迹(简称大陆龟),研究发现这15种岛龟就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如图所示,图甲是描述岛龟演化的模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大陆龟刚开始分布到甲、乙两岛时,岛屿之间辽阔的海洋相当于________隔离;每个岛上的环境都不同,所以____________的方向也不同,导致进化方向产生差异。

(2)现代综合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经过长期进化,分布在不同海岛上的岛龟的基因库发生很大的差异,最终出现____________隔离,标志着两个新物

种岛龟1和岛龟2的形成。

(3)岛龟脚趾的连趾(ww)和分趾(WW、Ww)是一对相对性状,若人为将岛龟1迁入乙岛,追踪调查50年间W和w的基因频率变化如图乙,则乙岛上的岛龟1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选填“是”或“否”),说明上述性状中____________________更适应乙岛的环境。

解析:(1)当同一物种分开形成两个种群时,两者之间存在的是地理隔离;由于每个岛上的环境不同,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从而导致进化的方向也不同。(2)现代综合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为种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了生殖隔离,标志着两个新物种的形成。(3)通过图乙中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可知,岛龟发生了进化;种群基因频率变大的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是适应环境的。

答案:(1)地理自然选择(2)种群生殖(3)是

连趾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物种的个体可以组成一个或多个种群

B.新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

C.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新物种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

解析:选C。同一物种的个体由于地理隔离可以组成多个种群;新物种形成表示其性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有所改变,会以新的方式来利用环境条件;共同进化不只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还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多数物种形成需要经过地理隔离,但少数物种如多倍体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

2.马与驴为两个不同的物种,交配产生的后代骡是不育的,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突变B.基因重组

C.生殖隔离D.地理隔离

解析:选C。马与驴属于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3.华南虎和东北虎两个亚种的形成是因为( )

A.地理隔离

B.生殖隔离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解析:选A。华南虎和东北虎生活于两个不同的地方,相互之间无法交配,即是由地理

隔离导致的,所以A选项正确。

4.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导致南方水系中的血吸虫随水北上,专家担心血吸虫会在北方水系中形成新的亚种或物种,对北方人民的健康形成新的威胁。假如南方的部分血吸虫来到北方,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会慢慢形成新的种群

B.会因定向变异形成新的亚种或物种

C.可能与南方的血吸虫之间形成地理隔离

D.可能与南方的血吸虫之间形成生殖隔离

解析:选B。来到北方的血吸虫可能会形成新的种群,A正确;来到北方的血吸虫可能会形成新的亚种或物种,但不是定向变异的结果,因为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来到北方的血吸虫与南方的血吸虫可能存在着地理隔离,C正确;由于地理隔离存在,两个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从而造成基因库的差异,经过长期的进化作用可能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物种,D正确。

5.花生的含油量随世代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选择对高含油量花生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

A.改变了控制产油的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

B.改变了花生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C.定向诱导了控制高含油量基因的突变

D.淘汰部分表现型,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

解析:选D。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之和等于1,故A错误;新物种的产生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故B错误,突变是不定向的,故C错误;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淘汰含油量低的个体,保留含油量高的个体,从而使种群中含油量高的基因频率增大,故D正确。

6.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

B.从变异角度看,这种蜣螂后腿卷曲的出现是因为突变

C.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类型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解析:选A。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还是同种生物,说明它们之间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故A 错误;由于突变的存在,蜣螂种群中存在普通蜣螂和生活品位提高的蜣螂,由于自然选择的

定向选择,使生活品位提高的蜣螂基因频率提高,故B、C、D正确。

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共同进化仅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解析:选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环节,是物种形成的标志;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随机发生的,所以即使环境没有改变,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而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同时个体的迁入和迁出同样会影响基因频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均会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8.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如图表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选择对基因A或a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

B.乙表示当自然选择对杂合体不利时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D.有利基因的频率变化如曲线甲时,该种群已进化成新物种

解析:选C。如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因为有杂合体的存在,A的基因频率不可能为1,A错误;自然选择对杂合体不利时,原本A与a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B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表现型,进而可能影响到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D错误。

9.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解析:选C。由于鸟类位于两个不同的岛上,所以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存在生殖隔离;甲岛的环境变化大,从而选择出较多的适应环境的鸟类;由于一个岛上的鸟类不属于同一物种,所以每个岛上均有较多的基因库;由图可知两岛上的鸟类数量最终趋于相同。

10.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解析:选C。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条件,但有些生物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也会形成新的物种,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

11.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用综合进化论解释错误的是( ) 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条件下的地雀物种

B.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

C.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群岛,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解析:选B。现代综合进化论对群岛上各种地雀进化过程的正确解释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再经过生殖隔离后逐渐进化形成的。那些原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从南美大陆迁来后,在不同群岛上(地理隔离)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由于每个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来,而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基因库会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物种。

12.现代综合进化论认为,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A.基因突变B.自然选择

C.隔离D.物种分化

解析:选C。现代综合进化论认为,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一旦出现生殖隔离,

就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二、非选择题

13.

现有G、H、Q、W、X五个有亲缘关系的物种,它们的进化历程及亲缘关系如图所示。

(1)由共同祖先进化形成上述五个不同物种的外部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H、W两物种都生活在海洋中,体形都为纺锤形的事实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W物种始终处在一个没有地理隔离的环境中,W物种在它所生存的环境中会进化吗?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物种的形成需要经过隔离,一个物种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时,必然受到环境的自然选择。(2)这是一种趋同进化现象,是相同环境定向选择的结果。(3)生物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在不断进化的。

答案:(1)自然选择隔离

(2)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定向的)

(3)会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W物种所处的环境条件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

14.回答以下问题:

Ⅰ.如图为三倍体无子西瓜育种过程:

(1)三倍体无子西瓜是高度不育的,说明了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倍体无子西瓜不育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使三倍体西瓜可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倍体无子西瓜是否是一个新物种?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我国育种工作者利用野生黑麦与普通小麦培育了既高产又适应高原环境的八倍体小黑麦,请判断八倍体小黑麦是否为一个新物种?________。

答案:Ⅰ.(1)是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 (3)用秋水仙素处理 (4)否 三倍体西瓜是高度不育的

Ⅱ.是

15.如图所示地球上的哺乳动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不同的种类在形态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该现象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规律为:生物朝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方向发展。

(2)试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E 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种C 的某种群中,基因型AA 占46%,aa 占20%,5年后,该种群中基因型AA 占48%,aa 占22%,该种群是否发生进化________,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示可以直接看出,原始的哺乳类动物可以演化成很多生物,朝着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2)原始的哺乳类产生不同的变异,其中适应水环境的变异个体被水环境选择而生存下来,这样代代选择、积累,经漫长年代而形成了水栖的E 动物。(3)生物

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基因型AA 占46%,aa 占20%,Aa 为34%,则A%=AA%+Aa%2

=63%,5年后,AA为48%,aa为22%,Aa为30%,则A%=AA%+错误!=63%,则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生物没进化。

答案:(1)生物多样性(2)原始的哺乳类产生不同的变异,其中适应水环境的变异个体被水环境选择而生存下来,这样代代选择、积累,经漫长年代而形成了水栖的E动物(3)否因为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生物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完成版)

生物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马璇 5120209158 进化思想源远流长。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和希腊古代哲学家的著作中就早已孕育了朴素的进化思想。我国古代早期的唯物主义者管仲就提出。水是万物本源。《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无独有偶,古希腊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哲学家的著作中,也都含有一些进化思想。众所周知.进化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拉马克、达尔文等知名学者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被修正。这些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在进化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最早提出系统进化论的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他在1809年出版的《动物哲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拉马克进化理论。他认为生命具有向上发展的必然趋向.并且强调动物意志、器官用进废退及获得性状遗传在进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代科学进化论的奠基人是英国学者达尔文,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则是科学进化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标志。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的原理,他认为进化的动力在自然界内部,并把进化的机制归结为自然的原因。这就科学的说明了生命自然界发展的主要过程。 在过去的近一百五十年期间,较其他自然科学理论而言,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越了自身的领域,许多社会科学学科都在借鉴、使用进化概念。随着生物进化论研究的纵深和发展,进化论还将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影响社会和科学的进步。总结进化论对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具体影响及其得失,重新认识和审视进化学说,将其用于对科学和社会的探索及实践,有着理论创新的意义。 说到生物进化论和社会的关系,不得不说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是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演绎而来。它是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的思想,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当中的一种社会理论学说。其核心概念是,由于生存竞争所造成的优胜劣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中也是一种同样普遍适用的生存适用法则,并在人类的社会进化和社会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与社会达尔文主义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达尔文进化论,是达尔文通过深入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种生存的变异过程,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科学总结得出的。在1859年出版了体现以“自然选择”为主导思想的《物种起源》一书。而后来《自然选择》的进化论思想,被斯宾塞定义的《适者生存》的理论在社会的理论发展中所取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创立者赫伯特?斯宾塞把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上,特别是在教育学与不同的阶级斗争方面。斯宾塞远比达尔文在写作《物种起源》时期的观点更有依赖性。他认为无论是对于物质、自然的世界,还是人类社会,同质性都是无条理的,不稳定的。保守主义思想家萨姆纳认为生存竞争是社会生活的核心特征,如果有人在路上倒下,这不应该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但我们的社会道德伦理要求的是关心弱势群体,救死扶伤的一种人道主义的救助美德。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之处就是,将达尔文的一般意义上的动物之间的进化思想移植到社会当中,在社会中广为使用,是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理论的一种误读。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表明了“人是道德的生物",人类社会的进化是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生物进化。社会达尔主义的滥用,给社会带来了更深程度的负面影响,产生了恶劣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 临泽一中柳咏霞 一.教学理念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根本”,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因此,教师授课时要变决策者为参与者,提高学生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目的。 二.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7章第2节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是: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本节的知识目标主要有两个:生物进化的历程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相对知识目标,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能够适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总结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对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所以本节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师引导为主的教。 教学策略: 1.以学生自主学习生物进化的历程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串,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 2 .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 3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生物进化历程 2.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短片、图片观察和文字资料的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2.通过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认识,使学生增加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概述生物进化的历程;说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难点:生物进化的历程;共同进化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学生观察讨论、教师讲授相结合

《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第六章生物的进化 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本节内容通过对协同进化的学习,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并对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进行了说明。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相对更加感兴趣,学习有热情,知识相对简单,可以进行拓展,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生命观念:说出协同进化的概念 科学思维:理解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科学探究: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共同进化的关系 社会责任: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教学重点:说明协同进化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说明协同进化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由一种特殊兰花与对应为其传粉的兰花蛾导入 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自然界很多植物都与为其传粉的生物有适应性。 生物在捕食与逃避捕食的过程中,2个物种的奔跑速度都越来越快,这就是协同进化。“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从最早的生物出现,到进化到现在的状态,生物的形态,种类不断改变,这都是协同进化的结果。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也就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单细胞生物,直到寒武纪有性生殖出现,生物开始出现基因重组,加速了生物的进化,造成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进化过程中,很多物种也因为不能适应环境改变而灭亡,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总体来说生物的进化历程可以总结为: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由水生到陆生, 由原始异养厌氧到自养厌氧到自养需氧。 现阶段生物进化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中性学说与间断平衡学说也被提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生命史的解释: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中性突变理论: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间断平衡学说: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结果,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随堂检测: 1.如果有两个小种群的动物,在形态结构上相近,它们必须具备下列哪一特征,才能归为一个物种:( ) A.它们必须分布在同一地理区域 B.它们的基因一定要相同 C.它们的毛色一定要相同 D.能相互交配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 2.外表相近但种类不同的鱼在生殖期间将卵和精子释放在同一水域中,但一种鱼的精子不能进入另一种鱼的卵,这种现象属于:( ) A.生殖隔离 B.地理隔离 C.形态各异 D.不在同一水层

生物必修2人教新课标7.2《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

第七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 Ⅱ——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第三部分知识。本节主要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等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 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动画、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形成“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点,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共同进化概念的理解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内容了解很少,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素材,来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2、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观看BBC演化之旅、未来狂想曲片段,设问:地球上是如何产生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类型的?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到此我们把必修二的内容学完了,下一节我们重点学习必修三稳态和环境,同学们预习人体内环境的导学案,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共同进化 1、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核心:自然选择学说中性突变理论 2、发展:中性突变理论和间断平衡学说 十、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如何形成,更在于让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产生危机意识,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实到宣传和付诸于行动上。学生在搜集、讨论、交流过程中,面对触目惊心的画面、数据和素材,一定能产生情感的震撼与升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关爱生命、自觉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的意识会潜移默化地形成。

高中生物练习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基础巩固 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变异的个体都适应环境 D.新物种产生都要经历地理隔离 2. 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马和驴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因此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 D.野兔的快速奔跑和狼的快速追赶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 能力提升 3. 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进化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4.人工建立一个数量足够大的果蝇实验群体,雌雄个体数量相当且均为杂合子。已知某隐性基因纯合致死,预测该隐性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应该是(纵坐标表示该隐性基因的频率)( ) A B C D 图K25-1 5. 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种类,因为流感病毒已对旧的疫苗产生了高度的抗性,对于这种抗性最好的解释是( ) A.病毒因疫苗刺激而产生突变 B.病毒某些结构的用进废退 C.由于生殖隔离造成 D.由于选择作用,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 6.2011·南京调研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K25-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图K25-2

生物多样性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大纲 一、生物多样性的演化; 1.物种; 2.物种的形成; 二、影响生物多样性演化的因素; 1.地质年代(Geological age); 2.生物进化(Bio-Evolution); 3.地球板块运动(Plate movement); 4.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 一、物种: 1、每一个物种由它不变的本质形成特征,并通过一个明显的非连续性与其他物种分开。 2、物种完全是人为的,是存在于生物学家脑子里的具有相同名称的生物集合体,不是自我组织及在自然界发生的真实实体。 3、具有不变性状的生物与其他具有非常相近结构的生物一起构成一个物种(达尔文)。 4、生物学物种概念 A 、一个杂交集群,是有性生殖的(Poulton ); B 、靠血缘关系联接的个体在一个区域中形成一个单独的动物区系的单位; C 、物种是实际的或者潜在的杂交自然种群的类群(Mayr, 1942 ); D 、物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集群(Mayr, 1982 );

3.1.1物种的特征 1、真实性; 2、非连续性; 3、生殖属性与形型属性; 3.1.2 隔离机制与物种形成 一、物种形成机制; 隔离机制:Dobzhansky (1987)创造了隔离机制,根据他的观点,有一套重要的分布和表型的生物性状,这些性状能区分开两个不同的物种,它们在生殖上相互隔离。 Mayr与Dobzhansky都认为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后者反过来导致两个新近分衍的物种之间一般表型分异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 二、物种形成模型 A、异域物种形成:物种形成主要源于地理隔离的初始原动力; A…、同域物种形成:物种的形成主要源于生殖隔离,而生殖断裂产生于生物之间的常规接触部分。 B、跳跃模式:物种形成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 B?、趋异模式:隔离阻障以一种连续的方式(不必很慢)进化,伴随着一些自然选择的形式,或者直接或间接作为导致生殖隔离的动力,即此物种形成模式因为自然选择而发生。 3.1.3 物种演化与生物多样性演化 一、物种暴发式形成 见幻灯 四、物种灭绝 3.2 Four Impact factors

生物进化论

生物进化论复习资料 ●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 ●进化(evolution): 这个概念指的是事物的演化或发展。 ●生物进化: 是指生物种群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变化,或一个群体在长期内遗传组成上的变 化.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 一切物种,包括人类在内,都是从其的种传衍来的,而生物的变异和进化又是一个连续的缓慢的过程。 2 环境的改变使生物发生适应性的进化,环境的改变能够引起生物的变异,环境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3 对于有神经系统和习性复杂的原因,除环境变化和杂交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4 生物具有按等级向上发展的趋向,拉马克不仅肯定了生物的进化,而且认为进化具有向上发展的方向。 5 最原始的生物源于自然发生。 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理论的学者。 他的错误是把变异等同于适应,并认为获得性一定会遗传。 ●达尔文进化论 1、达尔文认为,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进化的。 2、生物进化论是逐渐和连续的,其中不存在不连续的或不连续的突变。 3、生物之间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 4、自然选择是变异的最重要的途径。 (1拉马克观点:生物起源和进化是多元系统。个系统在开始时,缘于自然发生。 2达尔文观点:生物起源是一元系统。最早生命由化学进化产生。) ●达尔文进化论包括三个要素: (1)变异;(2)遗传,(3)选择。 达尔文学说是对进化论研究成果全面的、系统的科学总结 是进化论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也是现代进化论的主要理论源泉。 无法阐明生物进化的机理。 ●生命的物质基础:核酸与蛋白质

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高一生物导学提纲(24) 课题: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学习目标: 1.概述生物进化的历程 2.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课前导学: 1.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在自然状态能够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叫________。新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________机制。 2.由于高山、河流、沙漠、海洋等地理上的障碍造成的隔离叫_________________;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造成的隔离叫________________。隔离都会阻断_________交流,长期的___________隔离最终可能导致___________隔离。 3.生物进化的历程: ⑴植物的进化历程: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⑵动物的进化历程:… …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4.生物进化的方向:水生→陆生;低等→高等;简单→复杂。 5.生物进化的证据: ⑴古生物学上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 ⑵分子生物学上证据:所有生物翻译时共用一套________________。 6.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_____多样性和____________多样性。 质疑探究: 1.新物种的形成是否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试举例说明。 2.基因频率的改变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请简述理由。 例题精讲: 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改变了基因频率 B.产生了生殖隔离 C.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D.出现了新的基因 2.马与驴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不能自由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产生的后代 骡也是不可育的,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地理隔离 B.生殖隔离 C.诱变育种 D.无性繁殖 3.下列表示进化关系的各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B.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C.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D.细胞外消化→细胞内消化 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高中生物五章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教案必修

第18课时 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 考点一 生物体既相似又相异(a/a) 1.物种和生殖隔离 (1)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 (2)生殖隔离:不同种的个体之间不能互相交配,或者在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2.物种相异性 (1)不同的环境生活着不同的生物,这些生物在结构、功能、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2)整个生物界包括植物、动物、真菌、原生生物和原核生物几大类,已知现存物种总数在200万种以上。 3.物种统一性 从分子水平上分析: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之间存在统一性 ↓ 如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基本的遗传密码 从细胞水平分析:真菌、动植物之间的细胞结构相似 ↓ 从器官结构分析: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统一性 ↓ 从个体水平分析: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统一性 1.(2016·浙江4月选考)鸟的翅膀和人的手臂在骨骼结构上非常相似。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 ) A .稀有性 B .适应性

C.统一性D.竞争性 解析鸟的翅膀和人的手臂在骨骼结构上相似,从器官水平说明了它们之间的统一性。答案 C 狮虎兽的一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进化论对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解释(b/b) 1.特创论观点 (1)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是由上帝分别创造的。 (2)它们是天生完美的,一经创造出来就不会再发生改变。 (3)不同物种之间没有亲缘关系。 2.进化论观点 (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物种在自然选择等因素的作用下能演变为另一个物种。 (2)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发生不同的变化来适应各自的环境。 (3)种群之间发生性状的分歧,一个物种可以发展出多个物种,一种类型可以发展出多

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教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自主学案】 1.地球上的生物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而来的。 2.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有和。 【思维激活】什么是同源器官?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在进化上可能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3.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包括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4.1969年,美国科学家根据生物细胞的结构特征和能量利用方式的基本差异,将生物分为五界:、、、和,并称之为五界系统。 【思维激活】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有什么关系? 【典题精析】 重点一: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例 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有关生物类型出现顺序的几种描述中,可能性最大的是() A.自养、厌氧自养、需氧异养 B.需氧自养、厌氧自养、自养 C.厌氧自养、需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 D.厌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需氧异养 解析:最初的地球大气中无氧,因而原始生命为厌氧呼吸,当这些生物消耗掉大部分有机物后,经突变和自然选择,逐步进化出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逐渐增加了大气中的氧含量,为需氧型生物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答案:D

重点二:生物多样性 例2.如图所示,如果环境剧变或某种植物病害爆发,哪种植物的生存几率最大?( 栽培小麦野生小麦栽培玉米野生玉米 A.栽培小麦 B.栽培玉米 C.野生小麦 D.野生玉米解析:由图分析可知,野生小麦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为进化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当环境发生剧变时,更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答案:C 重点三:生物分类系统 例3.在五界分类系统中,蓝藻不属于植物界,这是因为()A.蓝藻是原核生物 B.蓝藻的生活环境与植物不同C.蓝藻的光合色素与植物不同 D.蓝藻可与真菌共生成地衣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知道蓝藻是原核生物。第二要明确五界学说中原核生物界与植物界的主要区别是植物界的生物都是真核生物,依据这一点,蓝藻不属于植物界。 答案:A 【学生自测】 1.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①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②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③通过有 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 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2.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内容的是() A.基因的多样性 B.个体的多样性 C.物种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进化论》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进化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师范类本科) 开设学期:第5学期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基本内容:本课程以现代达尔文主义为主线,并应用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原理进行深入分析,适当介绍其他学派以开阔思路;力图真实地反映生命自然界产生、发展的规律,通过学习不仅能获得现代进化论的一般知识,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全书共分15章,包括生命产生到人类起源和发展,化石和地质年代,生物进化的机制、方向和速度,进化的分子基础,进化的生态条件,以及现代进化科学的理论来源,行为进化等。 基本要求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进化论的一般知识,促使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并加深对生物界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分数:2 总学时:36学时 学时分配表

三、讲授内容与要求 绪论(1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 2、教学内容: 0-1 0-2 0-3 第一章现代进化论的理论来源 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及规律。 2、教学内容: 1-1 1-2 1-3 笫二章(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了解。 2、教学内容: 2-1 2-2 2-3 笫三章(3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掌握细胞起源、、真核细胞起源途径、了解真核细胞起源的意义。 2、教学内容: 3-1 3-2 3-3 3-4 笫四章(3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概念,的一般规律,的关系。 2、教学内容: 4-1 4-2 4-3 笫五章(3学时) 1、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掌握、、、。 2、教学内容: 5-1 5-2 5-3

高中生物《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Ⅱ——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第三部分知识。本节主要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等知识点。学情分析 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内容的教学,可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 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能力目标: 通过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形成“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点,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上网查阅本节的有关资料,增加一些感性认识。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设计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1)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核心:自然选择学说中性突变理论 (2)发展:中性突变理论和间断平衡学说 教学过程

浅谈生物进化论发展

浅谈生物进化论发展 宇宙究竟从何而来?地球何时诞生?人类怎样在地球上出现?世间万物由有谁掌控?这些问题,在人类发展的上百万年中一直困扰着人们,人们不断探索,希望找出答案…… 在十八世纪以前,宗教神学牢牢地统治着西方社会和文明,《圣经》《创世纪》中的记述,使人们坚信是万能上帝创造亚当,并取出亚当的一条肋骨创造出了夏娃作为亚当的妻子,从此人类便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也有对人类诞生的传述,盘古开天辟地后,人首蛇身的女神女娲照着水中倒影出的自己的摸样,用泥土捏制出了第一个人类,接着用树藤沾着泥浆挥洒,变出现了无数的人类…… 随着人类智慧的启蒙,以及科学记述的不断发展,神创说的解释逐渐显示出了它的本来面目。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人们开始逐渐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于是人们试图用新的理论去解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新世界,生物进化理论便开始了它的萌芽。 神创论认为,地球上的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了。世界由上帝有目的的创造,其创造的万物遵循他制定的法则有序而合理地生存繁衍,生命自创造之日起从未发生任何变化。 十八世纪的法国博物学家乔治·布丰却在其1749年出版的著作《自然史》中提出“物种可变”观点,他认为环境的改变可以直接影响生物,使得生物机体发生改变,尤其是气候和食物性质的改变对生物性状的改变影响作用尤为突出。然而“物种可变”观点由于与宗教教义存在明显冲突,最终迫于宗教势力的逼迫,布丰只能公开放弃进化观点。

法国动物学家居维叶虽然不支持进化论观点,但他提出的“灾变论”观点却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客观的科学论据。“灾变论”主要是指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生的,是自然界的全球性的大变革,造成生物类群的“大绝灭”,而残存的部分经过发展与传播又形成了以后各个阶段的生物类群,居维叶根据各大地质时代与生物发展阶段之间的“间断”现象提出了这一观点。他指出了物种自然灭绝的概念,并且论证了现存种类与灭绝种类之间在形态上和“亲缘”上的相互联系,由此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基础。 法国伟大的博物学家拉马克则将生物进化论推向了一个高潮。在其十九世纪初出版的巨著《动物哲学》首次提出了拉马克主义学说,该理论建立在“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的基础之上,拉马克的观点可总结如下: 1、物种是由可变异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因此物种是可变的; 2、自然界的生物中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的等级阶梯,生物总是由低等 级到高等级发展变化; 3、环境的变化能够导致生物习性发生改变,习性的改变由会导致生物 性状发生变异,生物的某些器官由于经常性的使用而得到发展,而另一 些器官则由于长时间缺乏锻炼而逐渐退化,即所谓“用进废退”法则; 4、在环境影响下发生的后天获得性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 5、由于环境向一定方向改变,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微小的性 状改变因为长时间的积累而最终导致生物的进化。 拉马克举例说,长颈鹿的祖先原是短颈的,但由于他们生活的环境发生改变,原本灌木林逐渐变为稀树草原,为了生存,它们必须吃到较高处的树叶,于是脖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

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等知 识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 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动画、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形成“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点,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共同进化概念的理解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内容了解很少,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素材,来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2、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观看BBC演化之旅、未来狂想曲片段,设问:地球上是如何产生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类型的?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共同进化 1、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 分析事例一: 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 河两岸的羚羊进行研究时发现,东岸 的羚羊群的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每 分钟竟快13米。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经过观察和科学实验,动物学家终于 明白,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 为它们附近有一个狼群,生存时时处 于危险之中。 思考: 1、捕食者的存在是不是对被捕食者有 害无益呢? 2、你还能举出一些事例吗? 实际上,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 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 就是所谓的“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联系实际谈谈“精明捕食者”策略 对人类利用生物资源有何启示? 分析事例二: 结合课本图7-9分析昆虫传粉的专门 化对植物繁衍后代有何意义? 评价学生的发言,小结:兰花和兰 花蛾互相影响,当兰花的花矩变得细 长时,只有吸管式的口器长的蛾能吸 到花蜜,这些变异不断积累,从而成 为今天的这种兰花和兰花蛾。 过渡:不同生物之间在进化上密切 相关,那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 化是否也有关系呢? 1、观看植物登陆的影视片段,尝试 观察图片资料, 小组讨论归纳 交流 讨论、交流 观察图片资料, 讨论、交流 尝试将所获 得的信息表 达出来 联系学生已 有的知识 进行“合理 利用生物资 源”的教育 学生归纳出 不同生物之 间相互影响、 共同发展 -----共同进 化。

高中生物 第7章第2节第3课时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结论 共同进化了解共同进化的概念 理解“精明的捕食者” 策略对人类利用生物资 源有什么启示? 思考为什么捕食者的存 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 性? 1、共同进化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从生物圈的形成上理解 共同进化理论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生物进化历程的证据 1、生物多样性 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多样性 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___________。 2、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 最早的生物化石是距今___________。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阅读教材 了解对于生物进化的争 论和疑点 知道生物进化理论不会 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 发展。 1、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 的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或是非害即益的,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对这些突变不起作用,这些基因经过长期的 积累,会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差别。 因此有人主张,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是自然选择。 2、更多的学者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不能否认____________的 作用。 3、还有人提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___________的过 程,而是种群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交替出现 的过程。 总之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1、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现在千姿百态的物种。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在进化过程中,许多物种由于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绝灭了。了解这一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

生物进化论发展史

主要的生物进化学说有哪些,它们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你更接受和赞同哪一个,为什么? 要求:2000-3000字 时间:2周 生命科学发展史——作业1 地球上存在的物种种类繁多,千型百态,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为我们创造的这个精彩的世界。但一直以来困扰科学家们上百年的一个难题是,这么多的物种究竟是如何演变而来,是自古就有的,还是经过交叉分歧后出来的呢?如果是不断演变的,那演变的基本规律和动力又是什么呢?这里我们将简单介绍一下历史上的一些科学家对于物种进化的相关理论。 十八世纪之前,鉴于《圣经》在西方学术界的统治地位,神创论认为,地球及万物是上帝创造。地球上的生命从被创造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世界是上帝有目的地设计和创造的,由上帝制定的法则所主宰,是有序协调、安排合理、美妙完善且永恒不变的。 而在同一个时期,法国著名博物学家,乔治·布丰(Georges Buffon,1707-1788),他于1749年正式出版博物学巨著《自然史》的第一卷(全书44卷)。在《自然史》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点,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特别强调环境对生物的直接影响,当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尤其是气候与食物性质的变化,可引起生物机体的改变。可是由于这个进化论点和教义明显不一致,布丰经不起宗教势力的压迫而公开发表了放弃进化观点的声明。 另外一位法国著名的动物学家,居维叶(Georges Cuvier1769-1832)则反对生物进化理论,但他正确地提出了物种(及种上类群)自然绝灭的概念,并论证了现存种类与绝灭种类之间在形态上和“亲缘”上的相互联系,在客观上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科学的证据。他根据各大地质时代与生物各发展阶段之间的“间断”现象,提出了“灾变论”。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生的。是自然界的全球性的大变革,造成生物类群的“大绝灭”,而残存的部分经过发展与传播又形成了以后各个阶段的生物类群。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法国伟大的博物学家,拉马克(Jean-Baptiste de Lamarck,1744-1829)。他的代表作是《无脊椎动物系统》(1801)和《动物学哲学》(1809),在这两本巨著中拉马克提出了有机界发生和系统的进化学说。他认为,生物种是可变的,所有现存的物种,包括人类都是从其他物种变化、传衍而来;环境变化时物种变化的原因,并把动物进化的原因总结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两个原则;生物本身存在由低级向高级连续发展的内在趋势等。拉马克认为,环境变化使得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生物有的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有的器官则由于不用而退化,这就是“用进废退”。这种由于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下去,这就是“获得性遗传”。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中主观推测较多,相对的争议也较多,但他的学说较系统和完整,内容更丰富,为达尔文的科学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他的书。全名:论通过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或生活斗争中适者生存。通常简称《物种起源》。他认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以上三点,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在基因学诞生之生,为此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事实上,物竞天择,竞的是“基因”。进化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重大科学突破,第一次是日心说取代地心说,否定了人类位于宇宙中心的自大情结;第二次就是进化论,把人类拉到了与普通生物同样的层面,所有的地球生物,都与人类有了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彻底打破了人类自高自大,一神之下,众生之上的愚昧式自尊。

新教材高中生物课时素养评价十九6.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10311185

新教材高中生物课时素养评价十九6.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10311185 (20分钟·7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选C。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正确;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正确。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生物进化只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B.发生变异的个体总是能适应环境的 C.生物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相互影响 D.协同进化总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解析】选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均会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A项错误;发生变异的个体不一定能适应环境,B项错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C项正确;不同物种之间可通过种间斗争或种间互助相互影响,D项错误。 【误区警示】本题易错选D项,错因在于对协同进化理解不准确。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不仅仅是指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3.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 C.“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我们人类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应该借鉴的

高中生物 第7章第2节 第2课时 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课时 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结合具体实例概述生物的共同进化和多样性的形成过程。 知识点一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知识梳理 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01交配并且产生□02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 2.隔离 (1)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 03不能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04可育后代,这种现象称为□ 05生殖隔离。例如:马和驴虽然能生下骡,但骡是不育的。 (2)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 06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07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 08基因交流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09地理隔离。例如:两个池塘中的鲤鱼。 (3)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10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隔离。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地理隔离??? ①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 11突变和□12基因重组②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 因频率□ 13没有影响③不同种群的□ 14基因频率就会发生□15不同的变化 ↓ 自然选择??? ①□ 16食物和□17栖息条件互不相同②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 18基因频率的改变所 起的作用就有差别 ↓ 生殖隔离:种群□19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20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不同□21物种 (2)结论:□ 22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1.物种和种群有什么区别?二者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种群强调的是同一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物种则强调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同一种群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不同物种的个体一定属于不同的种群。 2.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吗? 提示:不一定,但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如低温造成某植株染色体加倍形成新物种,没有经过地理隔离。 3.如何判断两种动物是否是同一物种? 提示:设计杂交实验,看是否能产生可育后代,即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4.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是不是同一物种?为什么?三倍体西瓜是不是一个物种?为什么? 提示:不是。因为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不可育,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不是同一物种。三倍体西瓜不是一个物种,因为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5.生物进化与新物种形成的区别与联系? 提示:(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典题精析 [例1] 如图为某哺乳动物种群因河道改变而发生的变化,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河道的改变使同一种群的生物变成了不同的物种 B.河道的改变使两个种群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 C.B种群和C种群基因频率的不同仅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