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2人教新课标7.2《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

合集下载

6.4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6.4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6.4 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课程标准解读》发展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是高中生物学课程的设计宗旨和核心任务。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4个方面。

本学期学习的模块是《遗传与进化》。

【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协同进化2.概述生物多样性及其形成的过程3.概述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要点,认同其在现有生化进化理论中的主流和核心地位4.通过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存在的争论和疑点,认同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的【教学过程】新课讲授:一、新课导入;三则资料带领学生了解共同进化:①非洲大草原羚羊和豹子在竞争中奔跑速度都有所提高②拥有细长花距的兰花和拥有细长口器的蛾子③地球上有氧环境的出现和好氧细菌存在的关系二、共同进化的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补充: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三、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也就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通过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学习总结四、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1.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还存在争论:有人主张,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基因突变并不都是中性的,有些基因突变反映在个体的性状上,与环境相适应的程度有差异,因此,不能否认自然选择的作用。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教师活动:丰富多彩生命世界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进化机制?从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到当今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生物进化理论又有哪些新发现?。
教师活动:引领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尝试总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教师活动: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24页,了解生物进化的其他理论或学说,教师总结中性学说和间断平衡学说。
教师活动:在自然界,一种植物专门由一种昆虫传粉的情形并不少见。那么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又是如何形成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协同进化。
二、新课讲授
(一)协同进化
教师活动:利用课件展示猎豹追捕羚羊的画面,并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推理性探究
1.在羚羊种群中生存下来的是什么类型的个体?为什么?
2.猎豹的存在是否对羚羊有害无益?
教师活动:讲解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涵。
教师活动:强调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展示地质年代表,了解“宙、代、纪、世”的划分,以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为界限利用课件播放“地球生命进化史”的视频,针对生物与环境的变化进行讲解。
教师活动:一边播放视频一边进行讲解,讲解要点为:
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原始海洋中。
1.达尔文做出上述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2.如果后来未发现这样的蛾类昆虫,是否说明达尔文的推测是错误的?
教师活动:讲解要点为:
1.既然细长花距底部储存着花蜜,必然有这样的昆虫吸食花蜜。
2.如果后来未发現这样的蛾类昆虫,也不能说明达尔文的推可能是该生物已灭绝
设计意图:引出协同进化,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证据意识。
学科
生物科学
授课年级
高一
课型
新授课

高中生物精品教案之必修2遗传与进化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高中生物精品教案之必修2遗传与进化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第37课时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1、说出共同进化的概念
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技能】: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生物是进化来,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二、重点: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
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三、难点: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
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四、教具:多媒体、多媒体课件
五、教方学法: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1)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核心:自然选择学说中性突变理论
(2)发展:中性突变理论和间断平衡学说八、教学反思:。

高一生物《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

高一生物《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

高一生物《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生物《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二次备课难点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一、学生阅读课本123-124页第1、2 ---共同进化1.勾画:共同进化的概念2.由课本实例理解: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含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二、学生阅读课本124-125页----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因多样性1.知道:生物多样化的内容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仔细看图7-11---生物进化历程示意图,完成124页思考与讨论题三、学生阅读课本126页---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小组讨论后明确: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生成问题:1. 生物进化(1)关键点:真核生物出现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寒武纪大爆发:形成生态系统的第三极(消费者),对植物的进化产生影响;原始两栖类的出现:生物登陆改变着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条件。

(2)进化顺序简单复杂, 水生陆生 , 低等高等异样自养厌氧需氧无性有性单细胞多细胞细胞内消化细胞外消化2.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思考为什么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_______多样性、_______多样性、___________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___________。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第三课时教学设计1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第三课时教学设计1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第四课时的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概述生物进化理论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属于理解层次。

教材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进化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并且学会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三部分内容。

共同进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二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

关于物种间的共同进化,教材通过两个实例来说明,并且指出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也较好地体现了学习生物学的价值。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首先指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接着讲述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重要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述的不仅是物种的更替,而且包括地球环境的变迁和生态系统的演变,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共同进化的观点。

在本小节第三部分,教材简单介绍了中性学说和间断平衡说,让学生认识到在进化论领域至今仍有不同观点,进化理论仍在不断发展,同时也再次强调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进化理论的重要地位。

在介绍不同观点时,如何处理主流观点和其他观点之间的关系,教学中仍需要把握好尺度。

学生情况分析:我校生源属于E类学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要尽可能使用直观教学方法,用大量身边的事实来说明问题,或者使用图片或影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策略:(附件一教案和附件二课件附件三课堂练习)课堂练习及说明:教学反思:此节课要用大量的事实来说明问题,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一个课时即可。

高中生物必修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课标与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课标与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课标与教材分析一、课程具体目标《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Ⅱ——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第三部分知识。

本节主要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等知识点。

学情分析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内容的教学,可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

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能力目标:通过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形成“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点,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教学难点: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1.教材内容的选择体现本《标准》内容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标准》的内容标准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学会健康地生活。

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同样应当体现内容标准的这些思路,并且应当进一步落实。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教学设计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教学设计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共同进化的概念和内涵。

(2)阐述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3)说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生物进化的神奇和美妙,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共同进化的概念和实例。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教学难点(1)理解共同进化在生物多样性形成中的作用。

(2)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同进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猎豹和羚羊的奔跑速度进化、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等,帮助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过程和意义。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进化的实例,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生物进化的过程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展示地球上丰富生物多样性的视频,如热带雨林中的各种动植物、深海中的奇异生物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问学生:“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如此多样的生物?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知识讲解(1)共同进化的概念讲解共同进化的定义:“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通过举例,如蜂鸟与花朵的形态结构相互适应、北极熊的毛色与北极环境的颜色相似等,帮助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

(2)共同进化的实例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a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共同进化以猎豹和羚羊为例,猎豹追捕羚羊促使羚羊奔跑速度加快,而羚羊奔跑速度的提高又促使猎豹的奔跑速度更快,它们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

人教版教学教案生物: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教学教案生物: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3)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能力目标(1)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2)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直观法四、教学课时:4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第1课时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问题探讨引导组织学生回答〖提示〗一个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对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贡献越大,拥有该基因的个体就可能越多。

思考讨论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该学说的基本观点,分析下面的情境:情景1:如果在灰色翅(基因型为aa)昆虫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绿色翅(Aa)的变异个体,且绿色比灰色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1.〖问〗根据达尔文“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观点,该绿色个体能被选择下来吗?2.如果该绿色基因能很好的生活下来,他体内的A基因怎样才能传递给后代?思考回答只有通过有性生殖,才能将基因传给子代,将基因A保留下来。

体会对自然选择学说的修正是必然的。

种群和物种基因库和基因频率计算基因频率思考与讨论〖总结性讲述〗讨论发现,出现有利变异个体内的有利基因只有在群体中,通过有性生殖才能世代延续,另外有利变异个体的后代不一定能真实遗传。

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仅仅研究个体的表现型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的变化,这个群体就是种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
Ⅱ——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第三部分知识。

本节主要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等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
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动画、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形成“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点,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共同进化概念的理解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内容了解很少,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素材,来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2、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观看BBC演化之旅、未来狂想曲片段,设问:地球上是如何产生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类型的?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到此我们把必修二的内容学完了,下一节我们重点学习必修三稳态和环境,同学们预习人体内环境的导学案,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共同进化
1、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核心:自然选择学说中性突变理论
2、发展:中性突变理论和间断平衡学说
十、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如何形成,更在于让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产生危机意识,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实到宣传和付诸于行动上。

学生在搜集、讨论、交流过程中,面对触目惊心的画面、数据和素材,一定能产生情感的震撼与升华。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关爱生命、自觉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的意识会潜移默化地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