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案)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案)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举例说明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进行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资料收集和分析。

(三)情感目标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搜集基因工程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

(2)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

2.教学难点(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达成目标主要板书复习:(1)生物体的基因是怎样来的?(2)最古老的育种方法是什么?(3)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局限是什么?(4)超越已有技术的局限性是育种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动力和原因。

育种学家将如何突破“不能实行种间的基因交流”这一育种技术的局限呢?引入新课:展示下列资料和相关图片:资料一:蛛丝是自然界最奇特的物质之一,它具有极强的韧度,其韧度是同样直径钢材的好几倍。

但与家蚕不同,蜘蛛不能家养,因为它们会互相吞食,所以不可能建立人工饲养蜘蛛的农场。

30多年来,科学回忆相关概念,讨论作答:①由母体(无性生殖)或父本和母本(有性生殖)遗传而来。

②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

选择育种。

不能进行种间的基因交流。

提取相关的基础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用具体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基因工程家们一直试图找到利用其他生物体来制造蛛丝的办法。

资料二:目前,全球的氮肥生产耗费世界总电力的3%-4%,且农作物只能吸收氮肥的1/10,造成了大面积土壤和水质的污染。

教师设问:请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设想。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设想:(1)能否让细菌“吐出”蛛丝?(2)能否让禾本科的植物也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德国科学家宣称,他们利用转基因细菌成功制造出了优质“蛛丝”,将来能利用这种丝纺织出精美布料或者轻巧而结实的绳索。

蜘蛛的吐丝织网技能要受到挑战了。

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 人教版)讲义教案:减数分裂的相关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 人教版)讲义教案:减数分裂的相关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含答案)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答案在最后)第1课时减数分裂的相关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学习目标] 1.理解并阐明减数分裂的过程及相关概念。

2.描述精子的形成过程。

一、减数分裂的相关概念1.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1)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非同源染色体:形状、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进行配对的染色体。

2.联会和四分体(1)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2)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

判断正误(1)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同样具有周期性()(2)对于雄性哺乳动物来说,同源染色体只存在于精原细胞中,而不存在于其他体细胞中()(3)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都会形成四分体()答案(1)×(2)×(3)×任务一:辨析减数分裂的相关概念如图表示细胞分裂某时期的图像,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染色体中属于同源染色体的是哪些?哪些是非同源染色体?提示A、B是一对同源染色体;C、D是另一对同源染色体。

属于非同源染色体的有:A、C,A、D,B、C,B、D。

(2)图乙中,a、a′的关系是姐妹染色单体。

a、b的关系是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a、c的关系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a、a′和b、b′合称四分体。

(3)四分体、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图乙中四分体、染色体、染色单体各有几个(条)?提示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核DNA分子。

图乙中有2个四分体、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4)互换(结合图丙作答)①时期:减数分裂Ⅰ前期。

②范围: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

1.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大小不一定相同B.形状、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C.在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D.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答案D2.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一定”的叙述,正确的是()A.四分体时期一定不会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B.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的一定是四分体C.一个四分体一定是一对同源染色体D.一对同源染色体一定是一个四分体解析四分体时期可能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A错误;复制后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也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但不是四分体,B错误;四分体是由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一个四分体一定是一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才形成四分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会发生联会,此时一对同源染色体不是一个四分体,D错误。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课程(新课标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课程(新课标人教版)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精子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子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轻装上阵,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

总结:现在,我们再重复回顾一遍精子的形成过程(板书总结过程)。

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成着丝点分裂精原复制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单体分开精变形精细胞精母分离(自由组合)精母细胞子染色体 2N 2N N 2N N NDNA 2C 4C 4C 2C 2C C C强调:1.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期。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一次分裂时期,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3.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一分为二,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第2课时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下面我们再来了解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讲述: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卵细胞是在卵巢中形成的,其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基本相同,但也有区别。

(示卵细胞形成过程挂图,并随讲授内容完成板书)提问:请同学们将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相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与不同处?(答: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它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不同点: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的叫极体,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下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是形成4个精子;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而精子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有时会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互换,容易引起生物的变异。

(指示课本中减数分裂图解相应处,教师粗略介绍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

)判断分裂图象受精后,受精卵迅速地进行细胞分裂、分化,新生命由此开始了遗传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发育过程。

总结: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图解(教师从成体开始边讲边板画逐步展示)。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精品教学课件(共860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精品教学课件(共860页)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2节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第3节 人类遗传病
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
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用豌豆做遗传实验的优点及实验方法 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特点
优势
自花 传粉和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 纯种 用其做人工杂交实验,结 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具有易于区分的 相对性状 ,且能 稳定 地遗传 实验结果易于观察和分析
给后代
子代个体数量多
统计结果可靠
2.豌豆杂交实验的操作
图中①为 人工去雄 :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2)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①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 1∶2∶1 。 ②彩球组合代表的显、隐性数值比:显性∶隐性≈ 3∶1 。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 1.方法: 测交 ,即让F1与 隐性纯合子 杂交。 2.遗传图解
3.测交结果:高茎与矮茎两种性状分离比接近 1∶1 。 4.结论:实验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实F1是杂合子,产生 D 和 d两种 配子,这两种配子的比例接近 1∶1 。
2.遗传图解
即F2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约为:1 DD ∶2 Dd ∶1 dd 。 F2性状表现及比例约为: 3高茎∶ 1矮茎 。
3.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模拟内容 ①甲、乙两小桶分别代表 雌、雄生殖器官 。 ②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 雌、雄配子 。 ③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 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

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 人教版)讲义教案: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模拟实验及验证(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 人教版)讲义教案: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模拟实验及验证(含答案)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模拟实验及验证(答案在最后)[学习目标] 1.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加深对分离现象解释的理解。

2.分析测交实验,理解对分离定律的验证过程。

3.归纳总结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掌握分离定律的内容。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2.模拟内容用具或操作模拟对象或过程甲、乙两个小桶雌、雄生殖器官小桶内的彩球雌、雄配子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3.操作步骤取小桶并编号→分装彩球→混合彩球→随机取球→放回原小桶→重复实验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1)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

(2)彩球组合类型之间的数量比代表的是显、隐性性状数量比:显性∶隐性≈3∶1。

任务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每个桶中放入数量相等的两种彩球的含义:两种彩球分别模拟含有显性、隐性两种遗传因子的配子,且F1产生的两种配子数量相等。

2.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量都是20个,这符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吗?提示不符合;自然界中,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

3.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彩球组合在一起,模拟了雌雄配子形成和随机结合的过程。

4.为什么每次把抓出的小球放回原桶并且摇匀后才可再次抓取?提示为了使代表雌、雄配子的两种彩球被抓出的机会相等。

5.理论上,实验结果应是彩球组合DD∶Dd∶dd=1∶2∶1,但有位同学抓取了4次,结果是DD∶Dd=2∶2,这是不是说明实验设计有问题?提示不是;DD∶Dd∶dd=1∶2∶1是一个理论值,如果统计数量太少,不一定会符合DD∶Dd∶dd=1∶2∶1的理论值,统计的数量越多,越接近该理论值。

模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盛放彩球的容器最好为圆柱形小桶或其他圆柱形容器,以便摇动时彩球能够充分混匀。

(2)彩球的规格、质地要统一,手感要相同,以避免人为的误差。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庐江三中:许佳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

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教案-2_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_教学设计_教案_3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教案-2_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_教学设计_教案_3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上分析解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遗传中的概率,比率等问题。

(3)总结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孟德尔的研究发现过程,使学生领会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思维方法。

(2)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遗传中的概率,比率等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揭示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通过总结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2. 教学重点/难点(1)现象对比:性状分离——性状重组。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分析及解释:性状重组→配子重组类型→基因重组。

(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数学应用和在实践中的应用。

(4)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活动】温故——分离定律学生回忆且复述:1.分离定律的探索过程;2.分离定律适用情况。

【导入】孟德尔的探索进程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分离定律二(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活动】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现象的推测两对相对性状(参照分离定律推测):黄圆:绿皱=3:1【讲授】推测结果与实际实验结果的对比推测——黄圆:绿皱=3:1实验——黄圆:黄皱:绿圆::绿皱=9:3:3:1总结——表现型增多【活动】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规律的分析初步分析(参照分离定律):→推测——黄圆:绿皱=3:1 结果错误但是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了思路:配子类型→表现型种类表现型种类的增多←配子类型的增多表现型种类增多的原因←→配子类型增多的原因【活动】类型增多原因性状重组←→基因重组【活动】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规律的重新分析因为配子类型的增多,建议用表格法。

分析结果——黄圆:黄皱:绿圆::绿皱=9:3:3:1实验——黄圆:黄皱:绿圆::绿皱=9:3:3:1能够自圆其说。

【活动】得到假说提出假说: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021年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2019)必修二全册教案

2021年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2019)必修二全册教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科目生物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生命观念——能够阐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验证。

二.理性思维——基于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的分析,解释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思路,尝试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科学探究——通过验证分离定律实验,掌握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培养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的能力,认同在科学探究中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运用数学统计方法、提出新概念以及应用符号体系表达概念的重要性,并些试运用于自己的科学探究中。

四. 社会责任——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现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分离定律解题方法;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遗传概率的计算。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实验相关器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作业布置把同步学案做完,并熟记书中勾画的知识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设计科目生物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生命观念——能够阐明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验证。

二.理性思维——通过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解读,研究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规律及方法,培养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及逻辑分析能力。

三.科学探究——认同孟德尔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缜密的科学思维、大胆的想象和创新,以及他对科学的热爱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四. 社会责任——能够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现象。

教学重难教学重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二 生物必修 1 自交 表现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隐性遗传因子 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 杂合子 相对性状 显性遗传因子 显性性状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亲本) 高茎 DD X 矮茎dd 互交 反交

F1(子一代) 高茎 Dd 纯合子、杂合子 F2(子二代) 高茎 DD :高茎 Dd :矮茎dd 1 : 2 : 1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 ( F1) Dd X dd F1是否产生两种 高 1 : 1 矮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控制 高中生物必修二 生物必修 2 体现在 三、杂交实验(二)

1. 黄圆 YYRR X 绿皱yyrr

黄圆YyRr 黄圆Y_R_ :黄皱Y_rr :绿圆yyR_ :绿皱yyrr 亲组合 9 : 3 : 3 : 1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1. 2. n对基因杂交 F1形成配子数 F1配子可能的结合数 F2的基因型数 F2的表现型数 F2的表型分离比 1 2 „„ 2 4 „„ 4 16 „„ 3 9 „„ 2 4 „„ 3:1 9:3:3:1 „„ 2n 2n 4n 3n 2n (3+1)n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 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D佝偻病 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一、减数分裂 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 精原 复制 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 单体分开 精 变形 精 细胞 精母 分离(自由组合) 精母 细胞 子

染色体 2N 2N N 2N N N DNA 2C 4C 4C 2C 2C C C

3.同源染色体 A a Bb ①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 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 ③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

4.判断分裂图象 奇数 减Ⅱ或生殖细胞 散乱 中央 分极 染色体 不 有丝 有 配对 前 中 后 偶数 同源染色体 有 减Ⅰ 期 期 期 无 减Ⅱ

后代性状分离比 说明 3 : 1 杂合子 X 杂合子 1 : 1 杂合子 X 隐性纯合子 1 : 0 纯合子 X 纯合子 ;纯合子 X 显性杂合子 高中生物必修二

生物必修 3 二、萨顿假说 1.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2.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在杂交中保持完整和独立性 ②成对存在 ③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④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3.证据: 果蝇的限性遗传 红眼 XWXW X 白眼XwY XW Y 红眼 XWXw 红眼XWXW :红眼XWXw:红眼XW Y:白眼XwY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①分离定律: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三、伴性遗传的特点与判断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遗传特点 实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患者为隐性纯合体 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正常人为隐性纯合体 多/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色盲、血友病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交叉遗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抗VD佝偻病 伴Y染色体遗传病 传男不传女,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 人类中的毛耳 四、遗传图的判断 致病基因检索表 A1 图中有隔代遗传现象„„„„„„„„„„„隐性基因 B1 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几率相等) „„„„ 常染色体 B2 与性别有关 C1男性都为患者„„„„„„„„„„„Y染色体 C2男多于女„„„„„„„„„„„„„X染色体 A2 图中无隔代遗传现象(代代发生)„„„„„„ 显性基因 D1与性别无关„„„„„„„„„„„„„ 常染色体 D2与性别有关 E1男性均为患者„„„„„„„„„„„Y染色体 E2女多于男(约为男患者2倍) „„„„„X染色体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证据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的 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基本单位; 双螺旋 DNA的结构 本质 其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 序代表的遗传信息。 半保留 DNA的复制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 体内转化 1928年 英国 格里菲思 ① 活R,无毒 活小鼠 ② 活S,有毒 小鼠 死小鼠;分离出活S ③ △杀死的S,无毒 活小鼠 ④ 活R + △杀死的S,无毒 死小鼠;分离出活S 转化因子是什么? (2)体外转化 1944年 美国 艾弗里 多糖或蛋白质 R型 活S DNA + R型 培养基 R型 + S型 DNA水解物 R型 转化因子是DNA 。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952年赫尔希、蔡明 电镜观察和同位素示踪 32P标记DNA 35S标记蛋白质 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RNA也是遗传物质。

二、DNA的分子结构 1.核酸 核苷酸 核苷 含氮碱基:A、T、G、C、U 磷酸 戊糖:核糖、脱氧核糖

2.1950年鲍林 1951年威尔金斯 + 富兰克林 1952年查哥夫

DNA为主要的遗传物质

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患病为伴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 母女患病为伴性。

△转化是指一种生物由于接受了另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或RNA)而表现出后者的遗传性状,或发生遗传性状改变的现象。 高中生物必修二

生物必修 4 3.DNA的结构 ①(右手)双螺旋 ② 骨架 ③ 配对:A = T/U

G = C

4.特点 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各异 ③特异性:每个DNA都有自己特点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5.计算 1.在两条互补链中CTGA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2.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3.整个DNA分子中,CGTA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三、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 2.特点:① 边解旋边复制 ②半保留复制 3.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是通过水解ATP提供; ④ 酶:酶是指一个酶系统,不仅仅是指一种解旋酶。 4.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四、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是DNA片段,是不连续分布在DNA上,是由碱基序列将其分隔开; 它能控制性状,具有特定的遗传效应。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基因结构 ①联系:编码区+非编码区 ②区别 原核:编码区是连续的、不间隔的。 真核:编码区可分为外显子和内含子,故是间隔的、不连续的。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有遗传效应 控制 mRNA 蛋白质 的DNA片段 基 蛋白质结构 性状 影响 环境 是控制生物 因 酶的合成 控制代谢 的基本单位 中心法则

一、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转录 (1)在细胞核中,以DNA双链中的一条为摸板合成mRNA的过程。 (2) ① 信使(mRN A),将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上,是链状的; RNA ② 转运RNA(tRNA),三叶草结构,识别遗传密码和运载特定的氨基酸; (单链) ③ 核糖体RNA(rRNA),是核糖体中的RNA。 (3)过程 (场所、摸板、条件、原料、产物、去向等)

2.翻译 (1)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氨基酸以mRNA为摸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实质:将mRNA中的碱基序列翻译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3)(64个)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 其中AUG,这是起始密码;UAG、UAA、AGA为终止密码。 (4)遗传信息 ① 狭:基因中控制遗传性状的脱氧核苷酸顺序。 ②广:子代从亲代获得的控制遗传性状的讯号,以染色体上DNA的脱氧核苷酸顺序为代表。 ③ 中心法则:

(5)翻译过程

UUC ACU AAG CUU UCG C

G C

GAA UGA

Ⅱ 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