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问题与答案

爱莲说问题与答案

《爱莲说》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 ) ②亭亭净植()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之”

①陆草木之花之: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6、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7、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参考答案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

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

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

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①多(0.5分)②树立或立(0.5分)

12.D(2分)

13.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g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 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

14、①的②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1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6、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的品质。

17、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是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篇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3分) ①可爱者甚蕃() ②晋陶渊明独爱菊() ③濯清涟而不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2分) 答案 1. ① 多②只③洗涤 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解析】 1.试题分析:“蕃”:副词,多。“独”:一次多义,只。“濯”:动词,洗涤。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

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2.试题分析:翻译要注意把“同”(一样,相同)、“予”(我)、“何”(什么)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3.试题分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的意思是蓬长在大ma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他一起变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的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总而言之,环境可以影响或改变人。“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是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淤泥所污染,也就是说热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分析能力。 点评:怎样才能使思维直切要点,快速准确地分析其含义和作用呢?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所用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 《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篇2 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回答1—7题。(21分) 爱莲说周敦颐(北宋)原文略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可爱者甚蕃(pān ) B.出淤泥而不染(xū) C.濯清涟而不妖(zhū)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4 分) (l)香远益清益: (2)不蔓不枝蔓:

《爱莲说》阅读答案(通用15篇)

《爱莲说》阅读答案(通用15篇) 《爱莲说》阅读答案(通用15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莲说》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莲说》阅读答案1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④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贞以立志( ) (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12.【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4分)

阅读答案: 10.(1)多 (2)少 (3)坚定,坚贞,有节操 (4)种植,栽培 11.(1)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12.外形香气性直心空 《爱莲说》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两人耳。 1.解释加粗的词。 ①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_____ ②濯清涟而不妖濯:_______________ ②亭亭净植 植:_______________ ④相与步于庭中步: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古文《爱莲说》习题及答案

古文《爱莲说》习题及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选自《》,作者,他是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是的开山鼻祖,后人称他为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 (3)亭亭净植()(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作者笔下的君子不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鄙贪图富贵,不追名遂利。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君子”和“小人”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君子小人 4、类似于“莲”花这种品格的文人很多,除本文的作者外,你还知道谁,就他(她)的一句诗、词、文来谈谈他(她)的思想品德。 5、请从文中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完整地抄下来。 6、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7、作者在歌颂莲花时几次提到菊花、牡丹的用意是什么? 8、《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9、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10、你喜欢哪一种花?它寄托了你怎么样的志趣?简要谈一谈。 答案:

1、周公元集,周敦颐,宋,宋明理学,濂溪先生 2、多洗树立亲近而不庄重 3、坦荡荡长戚戚(或胸怀坦荡;心怀叵测。) 4、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安贫乐道,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情趣。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同意不同意均可,只要能答出新意,理由充分即可,比如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等等。 7、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莲花的高洁品质。 8、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9、答案不一,选择一种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可。 10、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______,也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 体,其作者是 ___ (时代)的 _____ (人名),本文选自《_____》。 2.本文运用了 _______________ 的写作方法,以莲喻人,通过对_________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德,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字词解释 1、可爱 ..:()()()() 2、晋陶渊明独.爱菊:()..者甚蕃 3、自.李唐来:()()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濯.清涟而不妖.∶()()() 6、不蔓.不枝.:()() 7、香远.益清 ..:()()() 8、亭亭净植 ..:()()() 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0、予谓.菊,花之隐逸者:()() 11、陶后鲜.有闻.:()() 12、宜乎众.矣:()()13、水陆草木之.花:()1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1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6、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三、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根据提示用原文句子填空 1、《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内附答案

《爱莲说》 一、理解默写部分: 1、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是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文中写“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的句子/莲花的君子本色/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文中咏莲名句/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值,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象征君子的特点正直,豁达大度,通达事理(或描写莲的外在形象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6、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喻君子庄重令人敬爱的语句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中心句)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8、表示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9、表现作者对追名求利的恶浊世风暗含嘲讽的句子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有关成语、词语 出淤泥而不染:在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比喻从污俗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中通外直:内有小孔通气,外表形状挺直。本意指莲梗中空,直挺不弯。比喻人心胸开阔,行为端正。不蔓不枝:不生蔓,也不长枝。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不芜杂。 关于莲花的成语:步步莲花、菊老荷枯、莲开并蒂、舌灿莲花、柳腰莲脸…… 莲花的别名: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三、选择题 1、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截住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我们称这种写法为(A) A、借物抒情 B、情景交融 C、借景抒情 D、寓情于景 2、选出作品、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搭配错误的一项是(B) A.《陋室铭》———刘禹锡———唐代 B.《爱莲说》———周敦颐———清代【北宋】 C.《核舟记》———魏学洢———明代 D.《石壕吏》———杜甫———唐代 3、下列句子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 A、谓:予谓.菊/是谓.大同【认为;叫做】 B、独:晋陶渊明独.爱菊/矜、寡、孤、独.、废疾者【只是;孤独】 C、染:出淤泥而不染./耳濡目染.【沾染】 D、益:香远益.清/良师益.友【更加;好的】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多 ②亭亭净植 ..树立或立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2分)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林则徐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莲花为主题,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下面是一些关于《爱莲说》的练习题及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1. 《爱莲说》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答案:林则徐。 2.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莲花。 3. 诗中的“芙蓉帐暖度春宵”是用来形容什么? 答案:用来形容莲花的美丽和清新。 4. 诗中的“莲花何处发清香”是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和对莲花香气的好奇。 5. 诗中的“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是什么意思?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莲花之美的赞叹,认为世间的艺术家无法用画笔描绘出莲花的完美之处。 6. 诗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是什么意思?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想象和对莲花美丽形态的向往。 7. 诗中的“春风拂槛露华浓”是用来形容什么? 答案:用来形容莲花在春风中散发出的芬芳。 8. 诗中的“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是什么意思?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珍贵和稀有之处,认为要欣赏到莲花的美丽,需要

有特殊的机缘和条件。 9. 诗中的“谢却海棠飞尽絮,无辞,无赋”是什么意思?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认为莲花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和赋诗来衬托,它本身就是最美的存在。 10. 诗中的“一片丹心向阳开”是什么意思?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和对莲花的品质的称赞,认为莲花在阳光下绽放,象征着纯洁和坚强。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及答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爱莲说》这首诗。这首诗以莲花为主题,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莲花作为一种纯洁、坚强的象征,给人以启示和感悟。希望通过这些练习题及答案的学习,读者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并从中汲取到一些精神上的力量和启示。

《爱莲说》的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的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的练习题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màn)亵玩(xiè)隐逸(yì)颐(yí)噫(yī) 三、解释重点实词 甚蕃(很多)陶渊明独爱菊(惟独)世人盛爱牡丹(非常)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表示转折)(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清水)(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蔓延)(分枝)香远益清(更加)(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亲近而不庄重) 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畅通挺直) 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五、写作手法: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六、结合文意,自拟对联 ⑴周氏爱莲比君子陶公喜菊胜群芳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七、填空题。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爱莲说》选择、默写、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爱莲说》选择、默写、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 第16课】 《爱莲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班级:姓名: 题型:【选择题】【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pān ) B.出淤.泥而不染(xū) C.濯.清涟而不妖(zhū)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 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3、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濯清涟而不妖”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4、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同予者何.人 B.可.以调素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D.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 B.无丝竹 ..之乱耳/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C.无案牍之.劳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B.可爱者甚蕃.(多) C.陶后鲜.有闻(少) D.宜.乎众矣(适宜) 8、下面对《爱莲说》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生动描写,赞美了莲花飘逸洒脱的品格。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自爱、自然的可贵品格。C.本文以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花高尚的品格。 D.本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 9、以下对《爱莲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花的洁身自爱的可贵精神。 C.文中把菊花、牡丹和莲花相比,表明了作者的处世原则和生活态度。 D.全文在写作时运用了衬托和比喻的手法。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陋室铭》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爱莲说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 1、《爱莲说》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___, ___ 。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2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 3

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1、《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12、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1 3.阅读下面的课内文盲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②不蔓不枝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B.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C.“爱莲”即爱君子之德__这是本文的主旨。 D.本文借事喻理,借爱莲之事,喻修身之理。 8.下面是文中画线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说明这种标点的

合理性。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参考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濯:洗。 ②句意为: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枝:旁生枝茎。 (7)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爱莲说》阅读答案(15篇)

《爱莲说》阅读答案(15篇) 《爱莲说》阅读答案(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莲说》阅读答案1 四、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问题。(共16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现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到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 【注释】①群葩(pā):百花。各种花都在一定的时节开放,这段时节称为当令。 ②芙蕖:荷花的别称。③妍:美丽。④迨至:等到。菡(hàn)萏(dàn):尚未开的荷 花。⑤资:资财,这里指享受。⑥目:观赏。 16.解释下面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3分) (1)陶渊明独爱菊 (2)香远益清

(3)陶后鲜有闻 1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8.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9.甲文和乙文作者喜欢莲(荷花)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元曲,回答问题。(5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0.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 21.下面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感情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B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共16分16.(1)唯独(2)更加(3)很少 17.(1)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 (2)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有很多人。 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知音甚少的人生感慨。 19.甲文:莲花是花中君子,品行高洁。乙文:荷花在每个价段都让人赏心悦目。 20.示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气氛;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1.C 《爱莲说》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15篇)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15篇)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 ②亭亭净植() 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

爱莲说问题及答案整理

爱莲说问题及答案整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分) A.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D.无案牍之劳形 12.根据你对文段的理解,完成下列各小题。(2分) (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的作用是: 13.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2分)答: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参考答案: 11.D 12.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⑵衬托莲之高洁。(如果答“对比”或“衬托”也给分) 13.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14.C 15.(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2)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当然是很多了。

《爱莲说》简答题带答案

《爱莲说》简答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班级:姓名: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4、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惋惜”。 5、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7、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爱莲说》(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爱莲说》 一填空题 1.《爱莲说》中的“说”是一种体裁,既可以,也可以都是为了。 2.《爱莲说》作者,是道州人,字 家,因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著有 。《爱莲说》是他的名文。 二解释下列字词 1.可爱者甚蕃() 2.世人盛爱牡丹() 3.出淤泥而不染() 4.濯清涟而不妖()()() 5.中通外直() 6.不蔓不枝()() 7.香远益清() 8.亭亭净植()() 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0.花之隐逸者也() 11.花之君子者也( 12.陶后鲜有闻() 13.同予者何人() 14.宜乎众矣() 三原文填空 1.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2.描写莲花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的名句,。3.作者感慨真正的隐士非常少的语句是,。 4.作者感慨真正的君子很少见的语句是 5.讽刺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语句是 6.点明牡丹喻义的语句是 7.突出莲花质朴品质的语句是 8.表明莲花庄重而高雅的语句是 9.赞颂莲正直而通达事理语句是 10.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11.最能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语句是 12.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语句是

1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是 14.隐喻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的语句是 15.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名句是 1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 17.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在写到“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他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 四问答题 1.划分第一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的哪些美好品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3.文章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菊和牡丹有什么用意 4.第二段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又怎样的关系 5.第二段句式有哪些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莲之爱,同予者和人”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句相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句相照应。其中“众”和词形成反照应。 8.“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就是时代著名体现他爱菊的诗句是,。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是,学过他的诗是。 9.作者认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10.“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说明了什么 11.“陶渊明独爱菊”和“予独爱莲”中两个“独”的作用是什么 12.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人,本文各是什么情感和态度

《爱莲说》选择题带答案-爱莲说题目及答案

《爱莲说》选择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选择题: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D ) A.可爱者甚蕃.(pān ) B.出淤.泥而不染(xū) C.濯.清涟而不妖(zhū)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 【解析】A、fǎn B yū C zhuŏ D 正确。 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解析】A少;鲜艳。B清幽;清澈。C空;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D 听说;听说。 3、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濯清涟而不妖”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解析】例句表转折。A表转折。B表并列。C表顺承。D表修饰。 4、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解析】A的。B的。C主谓之间。D的。 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A.何.陋之有同予者何.人 B.可.以调素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D.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 【解析】A什么;什么。B可以;可以。C少;鲜艳。D使……劳累;使……劳累。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 B.无丝竹 ..之乱耳/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C.无案牍之.劳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解析】A动词,出名;动词,说出。B音乐;音乐。C主谓之间;的。D表转折;表并列。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B.可爱者甚蕃.(多) C.陶后鲜.有闻(少) D.宜.乎众矣(适宜) 【解析】D应当。 8、下面对《爱莲说》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生动描写,赞美了莲花飘逸洒脱的品格。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自爱、自然的可贵品格。C.本文以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花高尚的品格。 D.本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 【解析】A应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之德。 9、以下对《爱莲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花的洁身自爱的可贵精神。 C.文中把菊花、牡丹和莲花相比,表明了作者的处世原则和生活态度。 D.全文在写作时运用了衬托和比喻的手法。 【解析】B应该是写出了莲花行为正直,表里如一,不拉拢勾结的高尚品质。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陋室铭》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 《陋室铭》《爱莲说》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爱莲说》试题及答案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宜乎众矣。二、翻译下列句子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三、选择8、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四、回答以下问题9、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什么? 10、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形容,就是? 11、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2、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本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13、目前,哈尔滨市正在进行“市花”推选活动,如果你也参加这项活动,下面三种花中你打算选什么为“市花”,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一句相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一个)。①荷花②牡丹③梅花示例:我选择杜鹃为国花,因为:花中此物似西施。我选择为国花,因为:答案:1、蕃:多。2、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3、蔓:长枝蔓。枝:长枝节。4、亵:亲近而不庄重。5、宜:应当。6、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7、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8、( C )9、出淤泥而不染。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1、以花喻人、托物言志。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12、一:同意孟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思想受环境影响,“孟母三迁”说的即是这个道理。二:同意本文的观点,只要保持坚贞的节操,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影响。13、我选择荷花为国花,因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选择牡丹为国花,因为: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我选择梅花为国花,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