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报告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报告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报告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大学物理

设计性实验报告

设计课题:单摆法测重力加速度

班级:计算机1041

姓名:高文英

学号: 33

单摆法测重力加速度

【实验目的】

1. 掌握用单摆测本地区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2. 考查单摆的系统误差对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影响。

3. 正确进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实验器材】

单摆实验仪、秒表、卷尺、游标卡尺 【实验原理】

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线悬挂一小球如图1,作幅角θ很小的摆动就构成一个单摆。

设小球的质量为m ,其质心到摆的支点O 的距离即摆长为l 。作用在小球上的切向力的大小为mgsin θ,它总指向平衡点O ’。当θ角很小的时候(θ < 5°),则sin θ≈θ,切向力的大小为mg θ,按牛顿第二定律,质点动力学方程为:

θm g =

ma

图1

θθl g

dt d -=2

2 ①

这是一简谐运动方程,可知该简谐振动角频率ω的平方等于g / l ,由此得出l

g T

==

π

ω2 g

l

T π2= ② 22

4T

l

g π= ③ 实验时,测量一个周期的相对误差较大,一般是测量连续摆动n 个周期的时间t ,则n t T /=,因此

222

4t

l

n g π= ④

θθ

mg dt

d ml -=22

式④中π和n 不考虑误差,因此g 的不确定度传递公式为:

2

2

2??

?

???+??? ???=?t l g t l g

从上式可以看出,在l ?和t ?大体一定的情况下,增大l 和t 对提高测量g 准确度有利。 【实验内容与步骤】

1. 测重力加速度g (1)

用钢卷尺测量摆线长度l ’,重复测量6次。注意:摆线长度应包括

小球上的接线柱长度。

(2)

用游标卡尺测量单摆小球的直径d ,重复测量6次。则单摆摆长为

2

'd l l +

=。 (3)

测量单摆在?=5θ的情况下连续摆动30=n 次的时间t ,重复测量6

次。注意:单摆必须在竖直平面内摆动,防止形成圆锥摆;摆动几个周期,待摆动稳定后在开始计时。

(4)将单摆摆角θ改为?10,重复第(3)步。

(5)根据式④求出g 值,利用不确定度传递公式算出g 的不确定度,写出测量结果。 【数据表格】

原始数据见附页。 摆线长=1l cm 球直径六次测量结果:

单摆摆30个周期的时间(六次测量):

【数据处理】

1. 单摆摆长为2

'd

l l +=,d 取平均值,代入前面的式子得到l ;再把l 和t 代入公式④得出g 的值。

2. 摆球直径的不确定度

2

2

dB dA d ?+?=?

其中 ()

1

62

6

1

--=

?∑=i i

dA d

d

mm dB 02.0)(=?=?游标卡尺仪

3. 因为摆线长度为单次测量,不考虑其不确定度,所以摆长的不确定度l

?即为摆球直径的不确定度。

4. 时间t 的不确定度

2

2

tB tA t ?+?=?

其中

1

6)(2

6

1

--=

?∑=t t

i i

tA

()s tB 001.0=?=?数字毫秒仪仪

5. 将l ?和t ?的值代入下式

2

2

2??

?

???+??? ???=?t l g t l g

求出重力加速度的不确定度。 6.写出实验结果:

g g g ?±=

相对不确定度:

%100??=

g

E g g

【实验讨论与感想】

物理实验是一个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这次物理设计性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自己收集材料,自己亲自测量各种数据,自己设计属于自己的实验,我通过在网上查找和书籍查找各种材料设计了一个自己的实验,这增强我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知道了对于物理实验的要求是多么的严格,无论是什么样的测量或是其他别的。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老师对我们都严格要求,有的实验亲自给我们讲解并要求我们注意实验过程中的一写细节,我觉得这样更好的培养了我的细心和认真程度,也让我明白学习物理所具备的基本的东西,这对于我以后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以后做什么事都能有一种细心和坚持不懈的好习惯。在这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也让我从中学到了对自身发展有帮助的东西,谢谢老师整个一学期来对我的一些帮助,我相信您教会的东西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对我都会有很大帮助的。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西安交通大学物理仿真实 验报告 ——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班级: 姓名: 学号:

西安交通大学模拟仿真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4年6月1日老师签字:_____ 同组者:无审批日期:_____ 实验名称:利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仿真实验 一、实验简介 单摆实验是个经典实验,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对单摆实验进行过细致的研究。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进行简单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方法,根据已知条件和测量精度的要求,学会应用误差均分原则选用适当的仪器和测量方法,学习累积放大法的原理和应用,分析基本误差的来源及进行修正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用一根绝对挠性且长度不变、质量可忽略不计的线悬挂一个质点,在重力作用下在铅垂平面内作周期运动,就成为单摆。单摆在摆角小于5°(现在一般认为是小于10°)的条件下振动时,可近似认为是简谐运动。而在实际情况下,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当细线质量比小球的质量小很多,而且小球的直径又比细线的长度小很多时,此种装置近似为单摆。单摆带动是满足下列公式: 进而可以推出:

式中L为单摆长度(单摆长度是指上端悬挂点到球重心之间的距离);g 为重力加速度。如果测量得出周期T、单摆长度L,利用上面式子可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三、实验内容 1.用误差均分原理设计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 设计要求: (1) 根据误差均分原理,自行设计试验方案,合理选择测量仪器和方法. (2) 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试验步骤. (3) 用自制的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测量精度要求△g/g<1%. 可提供的器材及参数: 游标卡尺,米尺,千分尺,电子秒表,支架,细线(尼龙线),钢球,摆幅测量标尺(提供硬白纸板自制),天平(公用). 假设摆长l≈70.00cm;摆球直径D≈2.00cm;摆动周期T≈1.700s; 米尺精度△米≈0.05cm;卡尺精度△卡≈0.002cm;千分尺精度△千≈0.001cm;秒表精度△秒≈0.01s;根据统计分析,实验人员开或停秒表反应时间为0.1s左右,所以实验人员开,停秒表总的反应时间近似为△人≈0.2s.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 实验报告 拉伸法钢丝测杨氏模量 实验名称: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测量杨氏模量的一种方法; 2、掌握光杠杆放大法测量微小长度的原理; 3、学会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二、实验原理 任何物体(或材料)在外力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当形变不超过某一限度时,撤走外力则形变随之消失,为一可逆过程,这种形变称为弹性形变,这一极限称为弹性极限。超过弹性极限,就会产生永久形变(亦称塑性形变),即撤去外力后形变仍然存在,为不可逆过程。当外力进一步增大到某一点时,会突然发生很大的形变,该点称为屈服点,在达到屈服点后不久,材料可能发生断裂,在断裂点被拉断。人们在研究材料的弹性性质时,希望有这样一些物理量,它们与试样的尺寸、形状和外加的力无关。于是提出了应力F/S(即力与力所作用的面积之比)和应变ΔL/L(即长度或尺寸的变化与原来的长度或尺寸之比)之比的概念。在胡克定律成立的范围内,应力和应变之比是一个常数,即 / ) /( =/ / ((1) ? ) FL = S L L L E? F S E被称为材料的杨氏模量,它是表征材料性质的一个物理量,仅与材料的结构、化学成分及其加工制造方法有关。某种材料发生一定应变所需要的力大,该材料的杨氏模量也就大。杨氏模量的大小标志了材料的刚性。

通过式(1),在样品截面积S 上的作用应力为F ,测量引起的相对伸长量ΔL/L ,即可计算出材料的杨氏模量E 。因一般伸长量ΔL 很小,故常采用光学放大法,将其放大,如用光杠杆测量ΔL 。光杠杆是一个带有可旋转的平面镜的支架,平面镜的镜面与三个足尖决定的平面垂直,其后足即杠杆的支脚与被测物接触,见图1。当杠杆支脚随被测物上升或下降微小距离ΔL 时,镜面法线转过一个θ角,而入射到望远镜的光线转过2θ角,如图2所示。当θ很小时, l L /tan ?=≈θθ (2) 式中l 为支脚尖到刀口的垂直距离(也叫光杠杆的臂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故当镜面转动θ角时,反射光线转动2θ角,由图可 D b =≈θθ22tan (3) 式中D 为镜面到标尺的距离,b 为从望远镜中观察到的标尺移动的距离。 从(2)和(3)两式得到 D b l L 2=? (4) 由此得 D bl L 2=? (5)

单摆实验报告

广州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1)学会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2)研究单摆振动的周期和摆长的关系。 3)观察周期与摆角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将一根不易伸长而且质量可忽略的 细线上端固定,下端系一体积很小的金属小球绳长远大于小球的直径,将小球自平衡位置拉至一边(摆角小于5°),然后 释放,小球即在平衡位置左右往返作周期性 的摆动,这里的装置就是单摆 设摆点O为极点,通过O且与地面垂直 的直线为极轴,逆时针方向为角位移的正方 向。由于作用于小球的重力和绳子张力的合 力必沿着轨道的切线方向且指向平衡位置, 院(系)名称物理系班 别 、实验目的

a 设摆长为 L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并注意到加速度的切向方向分量 即得单摆的动力学方程 d 2 g 2 结果得 dt 2 l 由上式可知单摆作简谐振动,其振动周期 2l T 利用上式测得重力加速度 g ,可采取两种方法:第一,选取某给定的摆 长 L ,利用多次测量对应的振动周期 T ,算出平均值,然后求出 g ;第二,选 取若干个摆长 l i ,测出各对应的周期 Ti ,作出 Ti li 图线,它是一条直线,由该 直线的斜率 K 可求得重力加速度。 三、实验仪器 单摆,秒表,米尺,游标卡尺。 四、 实验内容 1、用给定摆长测定重力加速度 ① 选取适当的摆长,测出摆长; ② 测出连续摆动 50 次的总时间 t ;共测 5 次 ③ 求出重力加速度及其不确定度; 其大小 f mgsin l dt 2 ,

2)利用给定摆长的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给定摆长L=72.39cm 的周期

l T 1.707 0.002 (s) l 72.39 0.05 (cm) ( 单次测量 ) ∴ g 4 2 l 2 4 3.142 72.39 2 980.78(cm 2) T 2 1.7072 s 计算 g 的标准偏差: 结果 g g 9.81 0.02(m s 2 ) 2. 根据不同摆长测得相应摆动周期数据 不同摆长对应的周期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班级: 姓名: 学号: 西安交通大学模拟仿真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4年6月1日 老师签字:_____ 同组者:无 审批日期:_____ 实验名称:利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仿真实验 一、实验简介 单摆实验是个经典实验,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对单摆实验进行过细致的研究。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进行简单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方法,根据已知条件和测量精度的要求,学会应用误差均分原则选用适当的仪器和测量方法,学习累积放大法的原理和应用,分析基本误差的来源及进行修正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用一根绝对挠性且长度不变、质量可忽略不计的线悬挂一个质点,在重力作用下在铅垂平面内作周期运动,就成为单摆。单摆在摆角小于5°(现在一般认为是小于10°)的条件下振动时,可近似认为是简谐运动。而在实际情况下,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当细线质量比小球的质量小很多,而且小球的直径又比细线的长度小很多时,此种装置近似为单摆。单摆带动是满足下列公式: 进而可以推出: 式中L 为单摆长度(单摆长度是指上端悬挂点到球重心之间的距离);g 为重力加速度。如果测量得出周期T 、单摆长度L ,利用上面式子可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 西安交通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三、实验内容 1. 用误差均分原理设计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 设计要求: (1)根据误差均分原理,自行设计试验方案,合理选择测量仪器和方法. (2)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试验步骤. (3)用自制的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测量精度要求△g/g < 1%. 可提供的器材及参数: 游标卡尺,米尺,千分尺,电子秒表,支架,细线(尼龙线),钢球,摆幅测量标尺(提供硬白纸板自制),天平(公用). 假设摆长l≈70.00cm;摆球直径D≈2.00cm;摆动周期T≈1.700s; 米尺精度△ 米≈0.05cm;卡尺精度△ 卡 ≈0.002cm;千分尺精度△ 千 ≈0.001cm; 秒表精度△ 秒 ≈0.01s;根据统计分析,实验人员开或停秒表反应时间为0.1s 左右,所以实验人员开,停秒表总的反应时间近似为△ 人 ≈0.2s. 2. 对重力加速度g的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检验实验结果是否 达到设计要求. 3. 研究单摆周期与摆长,摆角,悬线的质量和弹性系数,空气阻力等因素的关 系,试分析各项误差的大小. 四、实验仪器 单摆仪,摆幅测量标尺,钢球,游标卡尺(图1-图4)

实验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教案

实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教案 实验目的:学会用单摆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正确熟练使用秒表。 实验器材:①球心开有小孔的小金属球②长度大于1米的细尼龙线③铁夹④铁架台⑤游标卡尺⑥米尺⑦秒表 实验原理:根据单摆周期公式T=2πg l /,得:g=224T l 。据此,只要测得摆长l 和周期T 即可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 实验步骤 1、用细线拴好小球,悬挂在铁架台上,使摆线自由下垂,如图1。 注意:线要细且不易伸长,球要用密度大且直径小的金属球,以减小空气阻力影响。 摆线上端的悬点要固定不变,以防摆长改变。 2、用米尺和游标卡尺测出单摆摆长。 注意:摆长应为悬点到球心的距离,即l=L+D/2;其中L 为悬点到球面的摆线长,D 为球的直径。 3、用秒表测出摆球摆动30次的时间t ,算出周期T 。 注意:为减小记时误差,采用倒数计数法,即当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数,“3,2,1,0,1,2,3……”数“0”时开始计时,数到“60”停止计时,则摆球全振动30次,T=t/30。 计时从平衡位置开始是因为此处摆球的速度最大,人在判定它经过此位置的时刻,产生的计时误差较小。 为减小系统误差,摆角a 应不大于10°,这可以用量角器粗测。 4、重复上述步骤,将每次对应的摆长l 、周期T 填于表中,按公式T=2πg l /算出每 次g ,然后求平均值。 [实验记录] 图1

注意:(1)为减小计算误差,不应先算T的平均值再求g,而应先求出每次的g值再平均。 (2)实验过程中: ①易混淆的是:摆通过平衡位置的次数与全振动的次数。 ②易错的是:图象法求g值,g≠k而是g=4π2/k;T=t/n和T=t/(n-1)也经常错用,(前者是摆经平衡位置数“0”开始计时,后者是数“1”开始计时)。 ③易忘的是:漏加或多加小球半径,悬点未固定;忘了多测几次,g取平均值。 实验结论 从表中计算的g看,与查得的当地标准g值近似相等,其有效数字至少3位。 实验变通 变通(1):变器材,用教学楼阳台代替铁架台,用数米长的尼龙细线拴好的小挂锁代替摆球,用米尺只测量摆线的一段长度,用秒表测量周期T仍能测量当地重力加速度,其简要方法如下:如下图所示,设阳台上的悬点为O,挂锁的重心为O′在摆长上离挂锁附近作一红色标记M,用米尺量OM=L1,而MO′=L2,不必测量,则: T12=4π2(L1+L2)/g……①在悬点处放松(或收起)一段线,再量OM=L2,MO′=L0不变,则T2=4π2(L2+L0)/g……② 由①②式得:g=4π2(L2+L1)/(T12-T22)(其中T1、T2测量方法同上述方法) 此实验也可以用T2-l图象法去求。 变通(2):变器材,变对象,在地球表面借助电视机,依据周期公式,用机械手表测月球表面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月。 有一位物理学家通过电视机观看宇航员登月球的情况,他发现在登月密封舱内悬挂着一个重物在那里微微摆动,其悬绳长跟宇航员的身高相仿,于是他看了看自己的手表,记下了一段时间t内重物经最低点的次数,就算出了g月,已知他记下重物由第一次经最低点开始计时数到n=30次的时间t为1分12.5秒,并估计绳长l约等于宇航员身高l。 l/计算出了g月。 由T=t/[(n-1)/2]和T=2πg

单摆实验报告

单摆实验报告

广州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院(系)名称 物理系 班别 姓名 专业名称 物理教育 学号 实验课程名称 普通物理实验I 实验项目名称 力学实验:单摆 实验时间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指导老师签名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2)研究单摆振动的周期和摆 长的关系。 (3)观察周期与摆角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将一根不易伸长而且质量可忽略的细线上端固定,下端系一体积很小的金属小球绳长远大于小球的直径,将小球自平衡位置拉至一边(摆角小于5°),然后释放,小球即在平衡位置左右往返作周期性的摆动,这里的装置就是单摆 设摆点O 为极点,通过O 且与地面垂直的直线为极轴,逆时针方向为角位移 的正方 mg cos θ mg sin θ L θ θ mg

向。由于作用于小球的重力和绳子张力的合力必沿着轨道的切线方向且指向平衡位置,其大小 θ sin mg f = 设摆长为L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并注意到加速度的切向方向分量2 2dt d l a θθ?= ,即得单摆的动力学方程 θθ sin 22mg dt d ml -= 结果得 θωθ22 2=-=l g dt d 由上式可知单摆作简谐振动,其振动周期 g l T π ω π 22== 或 T l g 2 4π= 利用上式测得重力加速度g ,可采取两种方法:第一,选取某给定的摆长L ,利用多次测量对应的振动周期T ,算出平均值,然后求出g ;第二,选取若干个摆长i l ,测出各对应的周期i T ,作出 i i l T -2图 线,它是一条直线,由该直线的斜率K 可求得重力加速度。 三、实验仪器 单摆,秒表,米尺,游标卡尺。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进行简单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方法,根据已知条件和测量精度的要求,学会应用误差均分原则选用适当的仪器和测量方法,学习累积放大法的原理和应用,分析基本误差的来源及进行修正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单摆的结构如实验仪器中所示,其一级近似周期公式为: 由此公式可知,测量周期与摆长就可以计算得到重力加速度g 三、实验内容 一用误差均分原理设计一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 设计要求: (1) 根据误差均分原理,自行设计试验方案,合理选择测量仪器和方法. (2) 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试验步骤. (3) 用自制的单摆装臵测量重力加速度g,测量精度要求△g/g < 1%. 可提供的器材及参数: 游标卡尺、米尺、千分尺、电子秒表、支架、细线(尼龙线)、钢球、摆幅测量标尺(提供硬白纸板自制)、天平(公用). 假设摆长l≈70.00cm;摆球直径D≈2.00cm;摆动周期T≈1.700s; 米尺精度△米≈0.05cm;卡尺精度△卡≈0.002cm;千分尺精度△千≈0.001cm;秒表精度△秒≈0.01s;根据统计分析,实验人员开或停秒表反应时间为0.1s左右,所以实验人员开,停秒表总的反应时间近似为△人≈0.2s. 二. 对重力加速度g的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检验实验结果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三. 自拟实验步骤研究单摆周期与摆长,摆角,悬线的质量和弹性系数,

空气阻力等因素的关系,试分析各项误差的大小. 四. 自拟试验步骤用单摆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四、实验仪器实验仪器 单摆仪,摆幅测量标尺,钢球,游标卡尺

18单摆实验报告

实验:练习使用游标卡尺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班级姓名座号.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游标卡尺,掌握读数方法。 2.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二、实验原理: (一)游标卡尺 游标卡尺,是一种测量长度、内外径、深 度的量具。游标卡尺由主尺和附在主尺上 能滑动的游标两部分构成。主尺一般最小 分度值为豪米,而游标上则有10、20或50 个分格,根据分格的不同,游标卡尺可分为十分度游标卡尺、二十分度游标卡尺、五十分度格游标卡尺等,游标为10分度的有9mm,20分度的有19mm,50分度的有49mm。游标卡尺的主尺和游标上有两副活动量爪,分别是内测量爪和外测量爪,内测量爪通常用来测量内径,外测量爪通常用来测量长度和外径。 游标卡尺的读数可分为三步:第一步读出主尺的零刻度线到游标尺的零刻度线之间的整毫米数a(如右图,a=10mm);第二步根据游标尺上与主尺对齐的刻度线读出毫米以下的小数部分b(如右图,b=17×=,其中“17” 为游标尺与主尺对齐的游标尺的刻度,“”为游标卡尺的 精度);第三步把两者相加就得出待测物体的测量值c (c=a+b=).游标卡尺的读数结果一般先以毫米为单 位,然后再换算成所需要的单位。游标卡尺的读数一 般不用估读。 (二)测当地重力加速度 当单摆偏角很小时(θ<5°),单摆的运动为简谐运动,根据单摆周期T=2π l g得g =4π2l T2,因此,只需测出摆长l和周期T,便可测定g。 三、实验器材: 中心有小孔的金属小球、长约1米的细线、铁架台(带铁夹)、刻度尺、秒表、游标卡尺。 四、实验步骤: 1.制作单摆:让细线的一端穿过小球的小孔,并打一个比小孔大一些 的结,然后把线的另一端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并把铁架台放实验 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以外,让摆球自然下垂.且在单摆平衡位置处 作标记,如右图所示. 2.观察单摆运动的等时性. 3.测摆长:用米尺量出摆线长l′,精确到毫米,用游标卡尺测出小球

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秒表、米尺的正确使用。 2.理解单摆法测定重力加速的原理。 3.研究单摆振动的周期与摆长、摆角的关系。 4.学习系统误差的修正及在实验中减小不确定度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 单摆装置,停表(精度为0.01s),钢卷尺(精度为0.05cm),游标卡尺(精度为0.02mm)。 三、实验原理 单摆的振动周期决定于重力加速度g和摆长L,只需要量出摆长L并测定摆动周期,就能够得到g。 如图:当θ<5?时,圆弧可近似的看成直线,f也可 近似的看成沿着这条直线,则有sinθ=,f=Fsinθ= -mg=-m x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则有 a=-令ω=最终得单摆的运动方程为 X=A其中T==g =考虑到摆球是有大小的,故摆长L用米尺测量,摆球直径d用游标卡尺测量,周期T用停表测量。 四、实验步骤 1.测量摆长L。用米尺测量摆线支点与摆球顶点的距离l。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d,则摆长L=l+。 2.测量摆动周期T。用手把摆球拉直偏离平衡位置5度左右,让其在

一个垂直面内自由摆动,小球越过平衡位置瞬间开始计时,连续默数100次全振动时间t,T=。 3.为了减小误差,重复测量5次将数据记录于下表中。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六、结果与讨论 兰州的重力加速度,结果有偏差,原因有以下几点; 1、测量单摆周期时的反应时间。 2、在测量摆线长度时对最后一位数字的估读。 3、环境方面,温度、湿度、空气阻力的变化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4、悬线质量的影响。 5、摆角角度的影响。 七、试验问题 1、直接测量单摆往返一次的时间会受到人的反应时间的影响,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2、 3、受空气阻力影响摆幅越来越小,但其周期不变;用木球代替铜球时,因木球密度较小,受空气阻力的影响会变大。

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教案

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一、教学任务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了解了重力加速度的概念;本章前几节又学习了简谐运动,研究了单摆的振动周期,知道周期公式以及成立的条件。知识背景充足。我认为这一节课一是让学生加深对单摆简谐运动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才是这一节课最重要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2)、使学生学会处理数据的方法; (3)、让学生能正确熟练地使用秒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发散思维、探究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方法──明确本实验的测量原理──组织实验器材、探究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这一条探究之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活动、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对振动次数的计数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严谨治学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了解单摆的构成。 2. 单摆的周期公式。 3. 处理数据的方法。 难点: 1. 计时的准确性。 2. 计数的准确性。 四、教学资源: 长约一米的细丝线、通过球心开有小孔的金属球、带有铁夹的铁架台、毫米刻度尺、秒表。多媒体。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通过计时时刻的确定(以最低点速度最快时为计时起点)、推导用单摆测重力 加速度的公式(g= 2 2 4L T π? ? )、摆球的要求(重且小)、摆长的确定(从球重心到悬点的长 度)及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在一个平面内运动且摆角小于50)。 第二,通过探讨测量加速度的方法,编写实验步骤时要指明器材、方法和公式;根据实验原理确定器材、通过测定摆球直径了解有效数字和精确度的匹配;通过测量30-50次全振动的时间确定周期以减小偶然误差;数据处理的两种方法平均法和图像法;试着分析实验误差。 第三,用分组探究、分析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深刻体会、经历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误差在哪里,做一个实验的设计者和操作者,而不是旁观者和执行者。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他们对物理实验的热情和素养。最后让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实验技能写出用打点计时器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报告,加以巩固和提高。

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地点:三楼物理实验室 时间: 年 月 日 同组人: 实验名称:用单摆测重力加 速度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2.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停表。 二、实验原理 单摆在摆角小于10°时,振动周期跟偏角的大小和摆球的质量无关,单摆的周期公式是T =2π l g ,由此得g =4π2l T 2,因此测出单摆的摆长l 和振动周期T ,就可以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 三、实验器材 带孔小钢球一个,细丝线一条(长约1 m)、毫米刻度尺一把、停表、游标卡尺、带铁夹的铁架台。 四、实验步骤 1.做单摆 取约1 m 长的细丝线穿过带孔的小钢球,并打一个比小孔大一些的结,然后把线的另一端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并把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以外,让摆球自然下垂. 2.测摆长 用米尺量出摆线长l (精确到毫米),用游标卡尺测出小球直径D ,则单摆的摆长l ′=l +D 2。

3.测周期 将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角度(小于10°),然后释放小球,记下单摆摆动30次~50次的总时间,算出平均每摆动一次的时间,即为单摆的振动周期.反复测量三次,再算出测得周期数值的平均值。 4.改变摆长,重做几次实验。 五、数据处理 方法一:将测得的几次的周期T和摆长l代入公式g=4π2l T2中算出重力加速度g的 值,再算出g的平均值,即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值。 方法二:图象法 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 l g可得l= g 4π2T 2,因此,以摆长l为纵轴,以T2为横 轴作出l-T2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如右图所示,求出斜率k,即,可求出g值.g =4π2k,k= l T2= Δl ΔT2。 (隆德地区重力加速度标准值g=9.786m/s2) 六、误差分析

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的误差分析

图1 单摆受力分析 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的误差分析 吉恒 (云南省通海县第二中学,云南,玉溪 652701) 单摆实验是普通物理的基本实验之一, 同时也是必做实验之一。其原理简单、易懂,原则上只要在同一地点进行实验,都应得到相同结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精确度。为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减小各种不可避免因素给实验结果带来的影响,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此实验进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对摆角进行分析,因为随摆角大小的变化,摆遵循的运动规律是不一样的。在实验原理中,一般是把它理想化地当作简谐运动来处理,让其满足简谐运动的运动方程,然后来求解其周期公式,事实上这是有条件限制的。因此本文采用了增维精细积分的方法来讨论单摆在什么样的摆角情况下才能够做线性动力学分析,也就是单摆满足简谐运动运动规律的摆角范围。 其次,单摆摆长的测量也是引起实验误差的原因之一。本文就单摆摆长的不同测量方法带来的B 类标准不确定度(由实验仪器的精确度引进)进行计算、分析、比较,以选取最佳测量方法。 1.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原理 如图1所示,单摆就是用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线悬挂一个小球, 使其可绕摆的支点O 做摆动, 当小球作摆角很小的摆动时就是一个单摆。 设小球的质量为m , 其质心到支点o 的距离为l (摆长) 。建立自然坐标系,根据受力分析,作用在小球上的切向力的大小为θsin mg ,方向总指向平衡点o ', 当θ 很小时, 有θθ≈sin , 此时切向力的大小近似为θmg 。 法向,绳的张力和重力的分力相平衡。根据牛顿第二 运动定律,质点动力学方程为: t ma mg θ=- 因22dt d l a t θ=,代入上式得 22d g dt l θθ=- (1) 上式即为单摆的运动微分方程。 对上式移项得到 022=+θθl g dt d 若令

单摆实验报告

广州大学 学 生实验报告 院(系)名称 物理系 班 别 姓名 专业名称 物理教育 学号 实验课程名称 普通物理实验I 实验项目名称 力学实验:单摆 实验时间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指导老师签名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2)研究单摆振动的周期和摆长的关系。 (3)观察周期与摆角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将一根不易伸长而且质量可忽略的细线上端固定,下端系一体积很小的金属小球绳长远大于小球的直径,将小球自平衡位 置拉至一边(摆角小于5°),然后释放,小球即在平衡位置左右往返作周期性的摆动,这里的装置就是单摆 设摆点O 为极点,通过O 且与地面垂直的直线为极轴,逆时针方向为角位移θ的正方向。由于作用于小球的重力和绳子张力的合力必沿着轨道的切线方向且指向平衡位置,其大小 θ sin mg f = 设摆长为L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并注意 到加速度的切向方向分量 2 2dt d l a θ θ?= ,即得单摆的动力学方程 mg cos θ mg sin θ L θ θ mg

T(S) 2.005 1.900 1.794 1.683 1.551 1.418 2 T(S) 4.020 3.610 3.218 2.832 2.406 2.011 由上表数据可作T2-L图线如下图所示: 又由图可知T2-L图线为一条直线,可求得其 斜率为:k=26.046(cm/s2) 所以 g=4π2k=10.72(m/s2)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测量结果:用单摆法测得实验所在地点重力加速度为: 实验分析: 单摆法测重力加速度是一种较为精确又简便的测量重力加速度方法。本实验采用较精密的数字毫秒仪计时减小了周期测量误差。实验误差由要来源于①摆长的测量误差,但由于摆长较长,用钢卷尺测量产生的相对误差也较小,所以用钢卷尺也能达到较高的准确度;②系统误差:未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范例(单摆法测重力加速度)

怀化学院 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 系别物信系年级2009专业电信班级09电信1班姓名张三学号09104010**组别1实验日期2009-10-20 实验项目:6-单摆法测重力加速度

【实验项目】单摆法重力加速度 【实验目的】 1. 掌握用单摆法测本地生力加速度的方法。 2. 研究单摆的系统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 掌握不确定度传递公式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实验仪器】 FB327型单摆实验仪、FB321型数显计时记数毫秒仪、钢卷尺、游标卡尺 【实验原理】 如果在一固定点上悬挂一根不能伸长、无质量的细线,并在线的末端悬挂一质量为m 的质点,这就构成了一个单摆。在单摆的幅角θ很小(<5°)时,单摆的振 动周期T 和摆长L 有如下关系: g l π 2=T (1) 单摆是一种理想模型。为减小系统误差,悬线的长度要远大于小球直径,同时摆角要小于5°,并保证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摆动。固定摆长,测量T 和摆长即 可求出g 。 l g 224T =π 式中:d l l 21+'= (线长加半径)或d l l 2 1 -'=(悬点到小球底端距离减半 径) 为减小周期测量误差,通过测量n 次全振动时间测周期,即:n t T = 重力加速度测量计算公式:2 22 4t l n g π= (3) 【实验内容与步骤】 1. 调整摆长并固定,用钢卷尺测摆线长度l ',重复测量6次。 2. 用游标卡尺测摆球直径d ,重复测量6次。 3.调单摆仪底座水平及光电门高低,使摆球静止时处于光电门中央 4.测量单摆在摆角ο 5<θ(振幅小于摆长的1/12时)的情况下,单摆连续摆动n 次(n=20)的时间t 。要保证单摆在竖起平面内摆动,防止形成圆锥摆,等摆动稳定后开始计时。 5.计算g 的平均值,并作不确定度评定。

单摆的周期-实验报告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三) 课程编号: 实验名称:基础设计性实验2 单摆的运动周期 学院: 组号指导教师: 报告人:学号:班级: 实验地点实验时间: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

一、实验设计方案 1.1、实验目的 1.1.1.测量单摆的周期 1.1. 2.研究摆线长短、摆线粗细、摆球质量或摆球体积对周期的影响 1.2、实验设计 1.2.1.1 由实验原理可知,单摆运动的本质是简谐运动。它的回复力是右重力的分力提供,一般来说,单摆运动的摆动角度范围是:α<5°。 1.2.1.2测量单摆周期 思路:单摆运动的本质是简谐运动,因此它的运动具有周期性,往返时间相同。选择一个线长,摆球质量都一定的摆锤(L=75cm m=15g),测摆锤往返N次的时间T,则此单摆的周期为:t=T/N. 但实验室中的光电门传感器记录的数据是单摆往返一个周期所用的时间,因此可以利用测量多个周期,求平均周期。 1.2.2单摆的周期。 要研究单摆的周期跟某一变量是否有关系,必须使其他变量或因素不变,因此须采取控制变量法。 1.2.2.1单摆的周期是否与摆线长度有关? 思路:让摆球的质量(m=10g)、体积不变,摆动的幅度不变,摆线的粗细不变,取3根相同材料、长度不同(L1=47cm, L2=64cm, L3=75cm)的摆线和摆球分别从某一高度释放,α<5°,利用传感器和Datastudio获得三次摆动的周期,进行比较。 1.2.2.2单摆的周期是否与摆球的质量有关? 思路:众可能制约因素不变,取摆长相同(l=75cm)、质量不同(m1=5g, m2=10g, m3=15g)的摆球从同一高度释放。利用传感器和Datastudio获得单摆周期,进行比较。 1.2.2.3单摆周期是否与摆线粗细有关? 思路:众可能制约因素不变,取摆长相同、质量相同、摆线粗细不同(1-6根线)的摆球从同一高度释放,利用传感器和Datastudio获得单摆周期,进行比较 1.3选用仪器 仪器名称型号主要参数用途 750接口CI7650 阻抗1 MΩ。最大的有效输入电压范围±10 V 数据采集处理

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教案

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一、 教学任务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 了解了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本章前几节又学习了 简谐运动,研究了单摆的振动周期, 知道周期公式以及成立的条件。知识背景充足。我认为 这一节课一是 让学生加深对单摆简谐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加强学生 的科学素养,这才是这一节课最重要的目的。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学会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2) 、使学生学会处理数据的方法; (3) 、让学生能正确熟练地使用秒表。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发散思维、探究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方法一一明确本实验的测量原理——组织实验器 材、探究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一一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这一条探究之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课堂活动、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 、通过对振动次数的计数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严谨治学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 了解单摆的构成。 2. 单摆的周期公式。 3. 处理数据的方法。 难点: 1.计时的准确性。 2. 计数的准确性。 四、 教学资源: 长约一米的细丝线、通过球心开有小孔的金属球、 带有铁夹的铁架台、毫米刻度尺、秒 表。多媒体。 五、 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通过计时时刻的确定(以最低点速度最快时为计时起点) 、推导用单摆测重力 度)及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在一个平面内运动且摆角小于 50)。 第二,通过探讨测量加速度的方法, 编写实验步骤时要指明器材、 方法和公式;根据 实验原理确 定器材、通过测定摆球直径了解有效数字和精确度的匹配; 通过测量30-50次全 振动的时间确定周期以减小偶然误差; 数据处理的两种方法平均法和图像法; 试着分析实验 误^^。 第三,用分组探究、分析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深刻体会、经历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明白 做什么,为什 么这样做, 这样做的误差在哪里,做一个实验的设计者和操作者,而不是旁观 者和执行者。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培养他们对物理实验的热情和素养。 最后让学生利 用课堂学到的实验技能写出用打点计时器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报告,加以巩固和提高。 加速度的公式( g= 42L T 2 )、摆球的要求 (重且小)、摆长的确定(从球重心到悬点的长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概要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实验-----利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 实验目的 利用单摆来测量重力加速度 实验原理 单摆的结构参考图1单摆仪,一级近似的周期公式为 由此通过测量周期摆长求重力加速度 实验仪器 单摆仪、摆幅测量标尺、钢球、游标卡尺 实验内容 一.用误差均分原理设计一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 设计要求: (1)根据误差均分原理,自行设计试验方案,合理选择测量仪器和方法. (2)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试验步骤.

(3)用自制的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测量精度要求△g/g < 1%. 可提供的器材及参数: 游标卡尺、米尺、千分尺、电子秒表、支架、细线(尼龙线)、钢球、摆幅测量标尺(提供硬白纸板自制)、天平(公用). 假设摆长l≈70.00cm;摆球直径D≈2.00cm;摆动周期T≈1.700s; 米尺精度△米≈0.05cm;卡尺精度△卡≈0.002cm;千分尺精度△千≈0.001cm;秒表精度△秒≈0.01s;根据统计分析,实验人员开或停秒表反应时间为0.1s左右,所以实验人员开,停秒表总的反应时间近似为△人≈0.2s. 二.对重力加速度g的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检验实验结果是否达到设计 要求. 三.自拟实验步骤研究单摆周期与摆长,摆角,悬线的质量和弹性系数,空气阻力等因素 的关系,试分析各项误差的大小. 四.自拟试验步骤用单摆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数据 摆线长+小球直径L=91.50cm

D(平均)=(1.750+1.752+1.744+1.740+1.749+1.748)÷6=1.7 47m R=D/2=0.850cm l=L-R=91.05cm t=95.91s,周期数n=50,周期T=1.92s 所以g=9.751 2ΔT/t=0.0022,ΔL/l=0.0005,所以Δg/g=0.27%,Δg=0.026 所以: g=(9.751±0.026) 实验结论与误差分析: 结论:g=(9.751±0.026),Δg/g=0.27%<1%,所以达到设计要求。 误差分析: 1.若θ>5°(即角度过大)因为T 与θ相关,当θ越大时T也越大,所以θ偏大,测量 值比值偏小。

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

单摆法测重力加速度 一、实验简介 单摆实验是个经典实验,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对单摆实验进行过细致的研究。本实验的目的是进行简单设计性实验基本方法的训练,根据已知条件和测量精度的要求,学会应用误差均分原则选用适当的仪器和测量方法,学习累积放大法的原理和应用,分析基本误差的来源,提出进行修正和估算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单摆的一级近似的周期公式为 由此通过测量周期 T,摆长 l 求重力加速度。 2、不确定度均分原理 在间接测量中,每个独立测量的量的不确定度都会对最终结果的不确定度有贡献。如果已知各测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可写出不确定度传递公式,并按均分原理,将测量结果的总不确定度均匀分配到各个分量中,由此分析各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和使用的仪器,指导实验。一般而言,这样做比较经济合理。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的物理量,应采用精度较高的仪器,而对测量结果影响不大的物理量,就不必追求高精度仪器。 三、实验内容 1、用误差均分原理设计一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 g. 设计要求: (1)根据误差均分原理,自行设计试验方案,合理选择测量仪器和方法. (2)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试验步骤. (3)用自制的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 g,测量精度要求△g/g < 1%. 可提供的器材及参数: 游标卡尺,米尺,千分尺,电子秒表,支架,细线(尼龙线),钢球,摆幅测量标尺(提供硬白纸板自制),天平(公用). 假设摆长l≈70.00cm;摆球直径D≈2.00cm;摆动周期T≈1.700s; 米尺精度△ 米≈ 0.05cm; 卡尺精度△ 卡≈ 0.002cm; 千分尺精度△ 千≈ 0.001cm;秒表精度△秒≈0.01s;根据统计分析,实验人员开或停秒表反应时 间为 0.1s 左右,所以实验人员开,停秒表总的反应时间近似为△人≈0.2s.

单摆实验报告

中学物理实验研究报告 实验项目:单摆实验_________ 专业班级: 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用单摆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2)研究单摆振动的周期。 (3)练习使用米尺和停表。 二、实验仪器用具: 单摆,米尺,停表等 三、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设单摆长L,当摆角r甚小时(一般讲5°), 单摆的振动公式为 T=2n V(l /g ) 则得重力加速度为: g = (4n 2l )/T2 根据上式测定单摆的周期T和摆长L代入公式即可求出当地的g值。 四、实验步骤:

(1)取摆长为1.00m的单摆,用米尺测量摆线长,用米尺测量摆锤的高度,各两次。用米尺测长度时,应注意使米尺和被测摆线平行,并尽量靠近,读数时视线要和尺的方向垂直以防止由于视差产生的误差。 (2)用停表测量单摆连续摆动10个周期的时间,再测3次摆长及其周期?,记录数据。注意摆角要小于5°。 (3)将摆长每次缩短约0.25m,重复以上步骤2,并将周期和相应的摆长数据记录在表中。 (4)用数据求出相应的g值,并求出g的平均值g'(即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六、实验结果分析 (1)使用停表前先上紧发条,但不要过紧,以免损坏发条。 (2)按表时不要用力过猛,以防损坏机件。

(3)回表后,如秒表不指零,应记下其数值(零点读数),实验后从测量值中将其减去(注意符号)。 (4)要特别注意防止摔碰停表,不使用时一定将表放在实验台中央的盒中。 (5)摆线尽量选择细些,伸缩性小的。并且要尽可能长些。摆球要选择质量大, 体积小的。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实验报告 拉伸法钢丝测杨氏模量

实验名称: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测量杨氏模量的一种方法; 2、掌握光杠杆放大法测量微小长度的原理; 3、学会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二、实验原理 任何物体(或材料)在外力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当形变不超过某一限度时,撤走外力则形变随之消失,为一可逆过程,这种形变称为弹性形变,这一极限称为弹性极限。超过弹性极限,就会产生永久形变(亦称塑性形变),即撤去外力后形变仍然存在,为不可逆过程。当外力进一步增大到某一点时,会突然发生很大的形变,该点称为屈服点,在达到屈服点后不久,材料可能发生断裂,在断裂点被拉断。人们在研究材料的弹性性质时,希望有这样一些物理量,它们与试样的尺寸、形状和外加的力无关。于是提出了应力F/S(即力与力所作用的面积之比)和应变ΔL/L(即长度或尺寸的变化与原来的长度或

尺寸之比)之比的概念。在胡克定律成立的范围内,应力和应变之比是一个常数,即 E?(F/S)/(?L/L)?FL/S?L(1 ) E被称为材料的杨氏模量,它是表征材料性质的一个物理量,仅与材料的结构、化学成分及其加工制造方法有关。某种材料发生一定应变所需要的力大,该材料的杨氏模量也就大。杨氏模量的大小标志了材料的刚性。 通过式(1),在样品截面积S上的作用应力为F,测量引起的相对伸长量ΔL/L,即可计算出材料的杨氏模量E。因一般伸长量ΔL很小,故常采用光学放大法,将其放大,如用光杠杆测量ΔL。光杠杆是一个带有可旋转的平面镜的支架,平面镜的镜面与三个足尖决定的平面垂直,其后足即杠杆的支脚与被测物接触,见图1。当杠杆支脚随被测物上升或下降微小距离ΔL时,镜面法线转过一个θ角,而入射到望远镜的光线转过2θ角,如图2所示。当θ很小时, ????L/l?tan( 2) 式中l为支脚尖到刀口的垂直距离(也叫光杠杆的臂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故当镜面转动θ角时,反射光线转动2θ角,由图可 b????tan22(3)D式中D 为镜面到标尺的距离,b为从望远镜中观察到的标尺移动的距离。 从(2)和(3)两式得到

关于单摆的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关于单摆的实验报告 篇一:单摆(实验报告样板) (实验报告样板) 华南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普通物理实验报告专业实验日期 姓名张三教师评定实验题目单摆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2)研究单摆振动的周期和摆长的关系。(3)观察周期与摆角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当单摆摆动的角度小于5度时,可证明其振动周期T满足下式T?2?L(1) gg?4?2L2(2) T 若测出周期T、单摆长度L,利用上式可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2

从上面公式知T2和L具有线性关系,即T2?4?L。对不同的单摆长度L测量得出相对应的周期, g 可由T2~L图线的斜率求出g值。 当摆动角度θ较大(θ>5°)时,单摆的振动周期T和摆动的角度θ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222 T?2?L?1??1?sin2???1??3?sin4???? ???????? g?? ?2? 2 ?2??4? 2 ?? 三、实验仪器 单摆,秒表,米尺,游标卡尺。 四、实验内容 1、用给定摆长测定重力加速度 ①选取适当的摆长,测出摆长; ②测出连续摆动50次的总时间t;共测5次。③求出重力加速度及其不确定度;④写出结果表示。

2、绘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曲线 ①分别选取5个不同的摆长,测出与其对应的周期。②作出T2-L图线,由图的斜率求出重力加速度g。3、观测周期与摆角的关系 定性观测:对一定的摆长,测出3个不同摆角对应的周期,并进行分析。 五、数据处理 1、用给定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摆长:??/2?915.6?5.43?921.03mm=0.92103m =96.60/50=1.932s 重力加速度:?4? 2 20.921034?==9.742m/s2 22 1.932?d?t ??d 1 5 i ?d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