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教学案例

太阳教学案例
太阳教学案例

《太阳》教学案例

颍上实验小学刘玲

一、背景

1.教材分析

《太阳》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第六单元的专题是“神奇的科技世界”,本组课文介绍有关科学知识,学习本组课文要求学生搜集一定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篇课文共有两大部分内容,一是介绍太阳的特点,二是介绍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这两部分又有内在的联系。

2.学情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是从上学期开始接受“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学习的。经过上一学期的努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自学生字方面做得比较好,大部分学生能独立自主地给生字注音、组词、找同音字、形近字等。但主动性、积极性还不是太高,有7、8个学生拖拉。自学课文是从这一学期才开始的训练的,给课文分段,写段意,这两点还不是太好,只有小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大部分学生会给每一个自然段写段意;课前预习写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则更是少之甚少,大概只有8个学生能完成。

在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高,小组内发言较积极,全班交流时发言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自学任务。

学生喜欢质疑,无论是对课题还是对课文内容,他们都非常积极提问。评价方面,自我评价、他人评价都不行。

《太阳》是一篇说明文,三年级学生第一次学习说明文,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很陌生,学起来有点困难。

二、教学理念

构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取向,以愉悦为保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探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生疑,小组合作探究释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步骤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开火车读词语。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开火车读词语检查学习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生字、词教学仍是三年级教学的重点,理清文章的层次,有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自由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

1.自由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这三段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文中写太阳特点的三段在写法上差不多,学生学习一段就可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说明方法。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概括能力和创新思维。

2.学生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特点,交换位置,自由组成小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

思考:这一段是怎样写这一特点的?

(1)自读自悟生疑。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符号在书上标出。试着完成下表。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释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生疑、合作探讨交流释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质疑能力等。

教学片断一:开放课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特点,交换位置,自由组成小组,结果,每一小组成员选择的都一样,也不用交换位置了。我担心他们是怕换位置,才选同样的学习内容。“你们真的达成一致了?”我疑惑地问。“是的。”学生坚定地回答。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平时班里人多,交换位置不容易,我就让他们以小组为代表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造成的。选择结果是有两组选择太阳远的特点,有一组选择太阳大的特点,有两组选择太阳热的特点。每组学生人数不等。每人发一张我课前准备的表格。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讨阶段。课堂实录:

学生自主学习后,再小组交流,我走进每个组进行点拨、指导。学习太阳远特点的两组,这两组只有一个女生,人人参与了发言,发言积极,敢于大声探讨,有争论。学习太阳大特点的这一组全是女生,小组交流时,声音小,很文静,有探讨但不激烈。学习太阳热特点的两组,男生、女生人数差不多,小组交流时,人人参与,有交流,有探讨,有争论。叫积极。

“全班”学生汇报阶段,每组汇报时有明确分工。学习太阳远特点的学生汇报。李慧翔:“写太阳远的句子是‘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王泽善:“用1.5和3500说明太阳离我们远。”

何先茂:“这里用小数加单位写太阳离我们远。”

老师点拨:“同学们,今天我们第一次学习说明文,刚才大家说的1.5亿、3500年这叫列数字,用这些数字说明太阳离我们有多远。”课件出示:列数字。

“同学们再读这一段,看看能不能体会出其他的说明方法?”

何先茂:“如果步行,这不是真的,是人猜想的。”

李硕:“不对,是人家算好的。”

张昊东:“是科学家根据太阳距离地球的距离,再根据人一天走的路程算出来的。”

老师纠正:“不是人一天走的路程,是人走路的速度。”

王佳:“步行,坐飞机这俩比较。”

老师:“对,这叫作比较。”课件出示:作比较。

汤雷:“步行,坐飞机这是举例子。”

老师:“这叫举例子。”课件出示:举例子。

王泽善:“那地方(手指大屏幕)二十几年,不能说二十年,说死了就不好了。”听课的老师不由自主地鼓掌。

老师点拨:“对,王泽善提醒的很好,说明文的语言就是要有科学性,要严密。”老师诱导:“同学们,昨天何先茂讲的《后羿射日》的故事好听吗?”

“好听。”

“你认为这个故事真实吗?”

“不是真的。”

“从哪儿可以看出不是真的?”

“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既然这个故事不是真的,课文为什么用这个传说开始这篇课文呢?”

何先茂:“这个故事好听,我们喜欢读。”

老师点拨:“同学们,这叫引用传说。”课件出示:引用传说。

过渡:“同学们,下面请学习太阳大特点的这一组汇报,请学习这一特点的……”我边说边走到这一组,我的话还没说完,这一组的张子越拉拉我的衣服小声地问:“老师,人哪能活3500年呢?”

“哦,同学们,张子越同学还有问题,她说……”

“不是我提的,是李晨提的。”

“呦,李晨问:‘人哪能活3500年?’”

张昊东:“那是告诉我们太阳离我们很远。”

何先茂:“用乌龟做实验,乌龟活的时间长。”

老师:“那你预测一下,如果让乌龟上去需要多少年?”

“乌龟能活一亿年,我不知道需要多少年。”

学生哈哈大笑。听课的老师也哈哈大笑。这时何先茂不好意思地趴在桌子上。“请学习太阳大特点的学生汇报。”

邢伊然:“写太阳大的特点的句子是:‘……130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刘璐瑶:“130万跟他们那一组(指刚才汇报的那一组。)讲的一样,也是数字。”张子越看看大屏幕,补充说:“是列……列数字。”

老师鼓掌说:“太棒了。这么快就学会了。谁想读读这句话?”

沈丹丹读,读完,我没说什么,用鼓励的目光看看着学生。

“我知道了,这句话把太阳和地球比。”另一组的左金晨急切地说。

老师:“对。这里也运用了作比较。”课件出示:作比较。

“下面请学习太阳热特点的这两组汇报。”

王子晔:“写太阳热的句子是:‘太阳的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王子晔汇报完,冷场每人汇报了。

老师点拨:“谁来补充?”还是没人汇报。

“龚璨然,刚才小组交流时我看你在表上写的,大声读出来。”

龚璨然:“还有‘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顾彤彤:“这用了列数字、作比较。”

“还有比喻。”杨天赐补充说。

老师:“同学们,这里的比喻,我们也可以叫打比方。”课件出示: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三)、默读课文,感知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过渡:第一部分我们进行完了,同学们设想一下会怎样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使学生思考,以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培养对学习方法的归纳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1)自读自悟生疑,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符号在书上标出。可以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小组交流、探讨释疑。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充分阅读,自读自悟生疑、合作探讨交流释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质疑能力等。

2.齐读课文第8自然段

哪句话可以说明太阳对我们的影响大?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片断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第一、二部分学完之后,我想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第一、二部分的内在联系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难点,问题设置浅了没有意义,设置深了,学生找不到回答问题的点。我设想了很多,最后决定预设下面这个问题。

1.同学们,“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想问的吗?(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为什么还和我们的关系如此密切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这个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我可以设疑让学生探讨。)

在课堂教学中,我讲完第二部太阳和地球的关系非常密切,我在“关系密切”四个字的旁边打了个“?”,何先茂立刻说:“因为太阳太大、太热了,所以(虽然)远,(但)关系还很密切。”与此同时,其他学生也回答出了这一点。(我没想到课前令我左思右想的问题,竟水到渠成了。我想可能是学生这节课投入学习的结果,真正达到了“不用教”的目标。)

2.学生提出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教学片断三:“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吗?”老师引。

王子晔:“老师我有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太阳能杀菌,人还会感冒呢?”

龚璨然:“我这有太阳怎样杀菌的(资料)。”

王梦洁:“太阳的温度那么高是怎样量出来的呢?”

黄文静:“人咋能上太阳上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把课文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正是因为太阳远、大、高的特点,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度。同时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能力。

(四)、总结、自我评价

学生总结自己这节课的收获。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从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学习体验等方面谈收获,查疑补漏,进一步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总结反思意识和能力。

教学片断四:

李慧翔:“我知道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王子轩:“人是到不了太阳的,太阳太热了。”

左雨彤:“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我们离不开太阳。”“太阳对我很重要。”

自我评价:

赵雨桐:“还可以。”

何先茂:“还有待提高。”

王泽善:“发言不积极。”

李晨:“有点胆小。”

(五)、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你对这一课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请课后试着探索或小组合作探索。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又加深对课外的理解。

远、大、热

人类生活

五、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课文是怎样说明太阳的特点的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三年级学生第一次学习说明文,对说明方法很陌生,为了降低难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从兴趣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特点学习,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后,参与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时,学生积极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小组汇报时,分工明确。

开放的课堂,解放了学生的大脑,解放了学生的口,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说出自己不懂的、想知道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能力。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老师的主导也不可忽视,老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甚至是诱导。这节课,在学生说老师导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领悟了说明方法。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自我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会总结这节课所学的课文内容,善于归纳知识,但归纳学

习方法,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长时间的引导。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取长补短。这一点做得也不太好,因为,我才刚刚开始这方面的训练,需要老师长时间、耐心地引导。

教学案例,反思,故事

一年级上册音乐《过新年》教学案例 李自香 教学内容:教科书《过新年》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课前的收集资料,开展探究性的学习。 2、通过多媒体的片段欣赏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相关民族风俗活 动。 3、学习秧歌舞感受到音乐的情绪。 4、在创作中培养学生与他们合作的成功体验。 5、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了解与音乐有关的民俗文化。 课前准备: :⑴道具:窗花、门联、红灯笼、绸带、“福”字 ⑵多媒题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感受《过新年》欢快、活泼的气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 化生活的情感。

2、学习秧歌舞步,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 难点:创编秧歌舞的动作 教学过程: 复习歌曲《过新年》 学生在“过年啦”的欢呼声中,兴高采列地跟随着教师拍打铃鼓的节奏进音乐室。 X X | X X | XX XX | X 0|| 过新年啦快来唱唱歌(师边拍铃鼓边唱《过新年》的歌,直到学生们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导入——感受——激趣 1、音乐室的布置 把桌椅围成五个圆圈似花形状。(圆圈为学生的桌椅,三角形是老师的) 每张桌上放着:窗花、灯笼、自制烟花、门联、红绸带等以及学生收集的资料和过新年的物品。 2、了解中国新年的相关风俗学生观看课件《多彩的中国年》的音乐片段。 体验到不同地区过新年的民族风俗。其中有: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

贴窗花、挂灯笼、贴门联、放烟花、闹龙灯、狮子舞绣球、拜年祝福语等。

3、汇报资料,展示风采 请部分同学把自己收集到跟新年有关的资料展示出来,并简单地介绍各地方在过新年时不同的民俗活动。 师:同学们收集了这么多的资料,让老师很感动。老师也想送一幅门联给大家。 上联:鞭炮声声锣鼓响;下联:唱歌跳舞多欢畅; 横批:过新年 师:让我们一起动手来布置过年的房间吧! 4、师播放《过新年》的音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把过新年的物品布置教室。 二、欣赏——发现——模仿 1、欣赏课件《扭秧歌》的片段 设疑: 师:在观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很热闹的场面啊!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案例

2014年至2015年第一学期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案例 刘盈佳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地球的运动》,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例如,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即便是公转,也不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由于本单元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本课《证明地球在自转》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经历观察“摆的特点”研究、理解“傅科摆”原理,搜集和分析更多地球自转的证据,最后对昼夜现象进行解释这一系列科学研究过程。傅科摆摆动以后,除受重力外,很少受到其他力的作用,由于惯性,摆摆动方向是不变的。当观察者推动静止的摆锤沿子午线作南北方向的摆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看到摆动方向与子午线方向发生了偏转,从而证明地球在自转。 因为不能做傅科摆,所以本课教学要向学生学生解释傅科摆的原理。教材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后得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从而理解“傅科摆”能够证明地球在自转。当然,学生课外收集的资料里,还有很多能证明地球自转的现象和实验,如:①重力加速度法②深井测量法③炮弹法④吹塑纸条法⑤昼夜交替模拟法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核心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发展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促进他们科学思维和方法的提高,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安排了“摆的特点研究”、“理解傅科摆的原理”、“对昼夜现象的再次解释”和“制作信息卡”等四个主要活动内容。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书籍和网络,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现象。如果让学生说一说地球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太少了。通过前概念检测,我了解到学生对地球自转有一定的认知,但普通存在着一些真实、朴素但错误的观点,如: 1.太阳沉到地下去了,黑夜就来临了,南北半球的昼夜相反(这是对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中的姿态不了解)。

教育法律法规中小学案例分析

二、案例分析 176、小学生武某上课时,起立回答问题,后排的同学陈某用脚将武某的椅子移开,结果武某重重地坐到了地上。武某当时身体没有任何异样,老师也只批评了陈某几句,就继续上课。可是三天后,武某感到腿脚发麻,后来发展为没办法正常坐着上课。父母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经检查为尾椎受挫伤,导致下半身麻痹,需要长期治疗。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 学生陈某负主要责任,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学校负有管理失职责任,负次要责任,应进行相应赔偿。 177、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3名十四至十六周岁少年抢劫一案前,将开庭时间、地点、被告人姓名等进行公告并允许公民旁听。这种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吗? 不符合。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178、小学生张某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任课老师罚站一节课,老师这样做可以吗? 不可以,学校教职员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179、两名中学生星期天在居民区空地上踢足球,在争球时,不慎将球踢到邻居阳台上,不仅造成阳台玻璃破碎,而且使阳台一名儿童被玻璃划伤。问:邻居财产损失及人身被伤害的民事责任应由谁承担? 由两名学生的家长(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有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180、某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这样报道:“今天上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入室盗窃案,2名犯罪嫌疑人是我市南山中学初三年级学生李××、赵××并将2人接受警察讯问的正面图像一同播放。电视新闻这样报道可以吗? 不可以。根据《预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罪犯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181、某中学高一年级2名学生因盗窃一辆摩托车而被刑事拘留,学校因此立即作出取消这2名学生学籍的处分决定,学校的处分决定正确吗? 不正确,对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182、小明(13岁)在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其父对小明仍有教育义务吗?为什么?

我的教育故事案例—

我的教育故事案例— 信赖、尊重和鼓励学生 一位教师,如果想把工作做好,光靠自己仅有的热情,是不够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有在教育过程中,学会信赖、鼓励和尊重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也是如此,由于遗传、性格、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学生身上存在很多差异。有的听话懂事,有的倔强顽皮;有的聪明伶俐,有的迟钝呆板。一位教师,如果想把工作做好,光靠自己仅有的热情,是源源不够的。教师应该承认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有在教育过程中,学会信赖、鼓励和尊重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下面是我教学中的一个事例。 2010年9月,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第十小学工作,当时的我心里充满了激动,觉得这是实现个人梦想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那年我接手了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当时在这个班上课有几个让我头疼的孩子,每每进教室,这几个学生总在教室嘻哈打闹迟迟回不到自己的座位,由于这几个人弄得教室一片嘈杂声。上课的时候不但不认真听讲还找其他学生讲话或搞小动作,导致我每节课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刚开始,我还信心十足,以为凭借我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和风趣激励的谈吐,能够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对于这几个不听话的学生每堂课后我都会弄倒办公室进行教育:批评、背书、写检讨、活动筋骨、找班主任等,我使尽了浑身解数,可一个月过去了,情况没有多大改变。原本笑脸的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 有句话说得很好,“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于是,我从细节入手,我发现班上纪律不好主要是那几个爱随意讲话、搞小动作的同学在捣鬼,有一个叫不白伟的同学(他也属于那种爱随意讲话,或搞小动作的那种)在班上特别具有号召力,于是我决定从他入手,为了改变他的学习态度和提高他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每次上课在做题时,我会走到他身边,他不会做时我会给予他提示,有时在他又想开小差的时候,用眼神提示他或走到他桌旁轻叩他的桌子,有时我也会提一些简单的他能回答出来的问题让他回答,让他找到一点自信和成就感等。记得有一次讲到“路线问题”,他回答了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对他的回答也作出肯定并表扬了他,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时我观察到他快速而又细微变化的眼神:高兴?感激?总之非常复杂,据同学们说,老师以前很少提问他,就因为他调皮捣蛋。后来我发现他渐渐地对地理产生了兴趣,

《制作太阳系模型》案例分析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制作太阳系模型》案例分析 巴东县大支坪镇希望小学杨渊 教学内容: 选自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制作宇宙模型的内容,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活动让学生了解宇宙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宇宙知识的基础上,对太阳系的组成进行深入探究。大部分学生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了解,知道地球是圆的,月球是圆的,但对太阳系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应该是可行的。 设计理念: 引领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能很好地进行沟通,这样就不只是能让学生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会学习并不难,只要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原来蕴藏着很多知识,从而学会在生活中轻松地学习。这样通过知识的内化与行动的外显,体现学生的个性价值,使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得以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设计模型 1.各小组根据行星模型制作记录本,设计出小组的太阳系模型制作记录本。 2.各小组拟好模型名称,所需材料。 3.各小组搞好职责分工,选好小组长、资料员、材料员、计时员、记录员、质量员、发言人。 二、制作模型 讲解: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制作,如:剪纸、绘画、捏橡皮泥等多种方式。

说明: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有限,因此可只制作宇宙的一部分,如太阳系模型。 三、修正模型 学生对模型进行修正,达到自己最满意的效果。 四、参观交流模型 小组内留一个人讲解,其余到各组参观,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五、质疑 评析: 1、教师实现了课堂角色的转变,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能与学生很好地交流和沟通,让他们研究与发现。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可以从已有的经验入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 2、能够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民主化。对小学生来说,科学探究是不断参与,主动探究的过程。要实现这一切,必须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做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在大部分时间里较好地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共同探究与交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反思: 这是设计宇宙模型的探究课。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宇宙的初步知识,知道了太阳系的组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导向,从做中学,在玩中求知;让小组长带领他们去自主互动的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有自主能力的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潜能的开发。这里我把实验目的的要求以跑步的方式出现,使学生兴趣大增,积极地促进学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真正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这些将使学生终身受用。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课题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市实验小学:琳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太阳系及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2. 知道四季的成因 3. 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四季成因。 2.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组成太阳系的有哪些主要天体。 三、教学难点: 1.了解四季成因。 2.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地球仪、手电筒、温度计两支,小太阳,实验记录纸,制作太阳、地球标签,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秒表、20厘米长的橡皮筋、皮球每组各一个。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幻灯片一:出示宇宙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么? 2、谈话:看着浩瀚的宇宙世界,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遨游太空?想不想去宇宙一探究竟?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我们乘上宇宙飞船去探索宇宙,飞船就要起飞了,同学们请坐好,系上安全带我们来一起倒数十个数:10、9、8.。。。 播放宇宙视频,配音:现在你们来到了美丽的外太空,这里有流星的出没,彗星的来临和一望无际的尽头,宇宙给人们的感觉总是神秘的,但在它那神秘的面纱下还藏着许许多多的知识! 3、幻灯片二:猜一猜:谁知道我们现在到哪一站了? 4、引入课题:对了,太阳系是个特殊的大家族,这个家族有八个孩子,外形性格各不相同,它们围饶太阳这位母亲不停旋转,即保持一定的距离又不会分离,我们居住的地球就是这个大家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孩子,今天呢,我们就来拜访一下这个神秘的大家族。 幻灯片三:太阳系大家族。 二、四季的形成 1、提问:在太阳系中,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转动的呢?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完整版)小学英语课堂故事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英语课堂故事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介绍 如何以故事为载体,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每个小学英语教师在设计教案、组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而,不少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分析时,仅就文章细节和某些事实向学生提问,即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直接的或命令式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是必要的;但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上,无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英语课堂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以多媒体为辅助工具,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成为师生间和学生间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场所。牛津英语教材的故事中蕴涵着丰富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意识的素材,从中挖掘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堂课的课题"Alittle,greenman"是一则故事,主要句型为动词过去式的结构。重点是故事的阅读理解,难点是动词过去式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质疑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媒体课件,以交际法为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运用多媒体声、色、形结合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活动情境,交际的空间,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案例实录 1、利用话题,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一开始,我就问学生What'syourfavouritething?这个话题学生比较熟悉,贴近他们的生活,纷纷举手发言。 S1:Myfavouritethingisdoll. S2:Ilikefootballbest. 随后,我让学生猜猜:What'smyfavouritething?学生非常感兴趣,一方面很想知道我的最爱是什么,另一方面也想表现出自己非常了解我,于是他们的思考热情和发言欲望得以初步激发。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回答: S1:Yourfavouritethingismoney.(你最喜欢钱。) (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 S2:Yourfavouritethingisus.(你最喜欢我们。) (我点头说:Yes,Iloveyou.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用真诚的眼光望着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 这些书本上永远找不到的回答非常符合实际,表明学生的确了解我。这一话题的引出,通过教师的问,学生的答、猜,既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又为师生间创造了一个情感交流的场所,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语言交际性的特征。 在引出了spaceship,本故事中一个重要因素后,我又以spaceship为话题,提出以下问题: What'stheanothernamefor'spaceship'? S1:UFO. (原本我并没有百分百的肯定会有学生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可事实证明学生的知识面真广,教师不应该小看他们,一定要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我立即翘起大拇指予以表扬,其他学生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他。) 随后我又问学生:

太阳系教案

科学十二册《太阳系》 光明小学刘安坤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10分钟) 1、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

(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30分钟) 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一)只考虑与太阳平均距离建模:(10分钟) 1、任意做八个小球代表八大行星。做好将小球安放在支架上。 2、请大家完成实验表一,算出缩小后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取整) 3、在桌面上安放好太阳,以太阳为中心,按缩小后的距离摆放好八大行星。 4、与书55页太阳系示意图对照,有什么不同? (行星间距离差异大,并非基本相等)板书:分布不均匀 (二)只考虑行星直径建模: 1、谈话:刚才我们观察到了太阳系八大行星之间的距离关系,实际上八大行星个子相差是很大的。下面我们按相同比例将八大行星缩小。 2、请完成实验表二:(能取整的取整)(10分钟) 3、根据表中数据用橡皮泥做出八大行星模型。(数据尽量取整,可以有误差。) (先将橡皮泥搓成条状,用直尺量好直径,切较方正的一小块,用手指搓圆) 4、小结:八大行星大小差异很大。板书:大小差异大 (三)按相同比例缩小距离和直径建模:(10分钟) 1、谈话:刚才我们分别感受了行星间的距离和行星的大小,但他们的缩小比例是不一样的,我们将太阳缩小到14厘米,按这样的比例,行星的直径应是多大呢?他们与太阳的距离又是多远呢? 2、请大家完成实验表三:

教育教学案例 (1)--中小学学校教育篇

问题: 请问各位老师谁能告诉我该怎么做:我崽今年读一年级,每天回家都会告诉我说他班有一同学打他,前段时间我有跟他班主任说过这事,可班主任当时当着我崽的面就问是不是同学跟他玩,推了他一下让我崽认为是打了他,她总往这方面去引导我崽认同她的这种说法。可都过去二三个星期了,我崽现在回来还跟我说他同学打他,请问我是该去跟她班主任说呢,还是该去找那个同学的家长?谢谢! 回答:孩子是未来,我们血脉的延续,自家的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当下很多家长的态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因为懦弱的孩子是无法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立足的,这个观点,你同意吗? “闺女语宝儿前几天从幼儿园回来,说有个小朋友(男孩儿)用手故意打了她脸一下,我问她还手没有,她说没有还手。我说那你别跟我说,以后在外面受了欺负,记住要还手,打不打和打不赢是两回事儿。打输了回来,我向你检讨,是爸爸我授艺不精,咱以后继续练;打赢了回来我给你庆功,别干那告状打小报告的事儿,闺女也不知道听没听明白,反正特认真地对我说好! 这是前几天在论坛上很火的一则帖子,引起了诸多家长的共鸣,纷纷跟帖点赞,这无疑代表了当下一类家长的观点: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孩子要培养狼性和血性,在受欺负的时候以暴制暴,秉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态度,因为一个懦弱,忍气吞声的孩子是无法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立足的。 但也有另外一种观点:好斗的孩子赢得了现在,但赢得了未来吗?以暴制暴就像是用一个错误来回击另一个错误,环环相报只能错上加错。当我们一面希望孩子善良宽容,一面又教他们以暴制暴,岂不是互相矛盾吗?今天的自卫回击,谁能保证不会变成明天的暴力相向?善良不是无能,宽容不是软弱,我们应该对暴力说“不”。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有时候犯了错,都舍不得打一下,如今竟然在外被别人欺负,那心里真是十万个不是滋味。面对孩子们的小江湖,家长是该教

(小学教育)2019年五年级教学案例:案例三故事

2019年五年级教学案例:案例三故事 教学目标: 1.能理解故事大意,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性格。 2.能流利朗读故事。 3.能通过图片、举例以及上下文,理解文本中出现的重点短语。 4.能尝试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重点: 能准确理解故事大意,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资源: 词卡录音课件学生活动纸 教学过程: Pre-reading 1.教师播放The more we get together这首英文歌,并带领学生简单学唱。 2.教师可提些问题,与学生自由交流。 T: Who is your favourite friend in your class? What is he/she like? What do you often do with your favourite friend? Do you often go camping with your favourite friend? What do you do at camp? 设计意图:一首关于朋友的歌曲会放松学生的心情,尽快带着学生进入话题的学习。师生交流中,激活了学生的已有认知,复现了本单元的主要句型和相关词汇,对露营话题的谈论,引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相关活动短语的表达为学生理解故事做了语言上的准备。 While-reading 1.观察主题图,阅读故事起因 ⑴教师呈现故事的第一幅主题图,并提问:They are going camping.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Where are they?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人物和发生的地点等

基本信息。 ⑵阅读故事起因,理解核心词汇 ①教师出示第一幅主题图的文本,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camp,理解故事的起因。T: Please read it silently.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Where are they?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camp的含义,并学习其发音。T: If you go camping, you should take you big bag thermos tend and some food. You should go outside and find a beautiful field. At night, you can eat outside and sleep in the tend. 教师通过提问: Do you like camping? 激活学生对camp的相关背景知识,为更好的理解文本奠定基础。 ②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根据外貌的描写,找出故事的主人公Phil。 T: Please read the first passage and find: Who am I? Am I a boy or a girl? 设计意图:故事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构成的,学生在阅读第一幅主题图的文本后,了解了故事的基本人物、地点和故事的起因。抓住故事的核心camp 进行学习,通过教师的讲解掌握其发音和含义,在和学生谈论是否喜爱露营的交流中加深对其理解。 2. 学生初读故事,了解大意 ⑴教师提问:Do you think they are happy at the camp? What do they do? 设计意图:边读边猜测能调动阅读者的兴趣,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他们在露营时是否快乐,以及所做的活动,在反馈学生猜测内容时,教师将学生说到的动词写在黑板上,为学生正确理解文本梳理故事大意做好铺垫。 ⑵教师布置阅读任务1:学生默读故事,将文本中人物所做的活动填写在活动纸上。 ⑶同桌互相订正答案。 设计意图:有目的的阅读更能激起阅读者的兴趣,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默读文本,初读故事了解大意,在填写人物所做的活动中,检测了每个学生对故事主要事件的理解,在自主阅读、同桌讨论的过程中,逐渐清晰地理解故事内容。 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印证猜测。教师根据之前学生猜测情况的板书提问: Do they…? What else do they do? 明确故事中不同人物所做的主要活动。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四、探索宇宙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3、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4、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5、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6、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7、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8、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二、教学重难点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3、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4、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三、教学准备 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

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 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二)引导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2)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3)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说明古人对天地产生最初的思考,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4)古代神话是古代人民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神住和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2、了解古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1)古人不但为许多天象编写了神话传说,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张衡、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等; 外国:哥白尼、布鲁诺等等。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古代用来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及古代的星图。 (2)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古代劳动人民对宇宙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太阳系教学设计

5、太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理解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实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实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能够逐渐被人们理解的。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相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实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理解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实行了相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相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实行全班交流,资料能够是文字的,也能够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相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相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实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实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能够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说明:能够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 为了帮助老师们的教学工作,下面是为大家整理提供的一些中小学常见的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仅供各位老师们参考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20例) [案例1]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参考答案]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2]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 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3]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臵,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4]?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案例5]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参考答案]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教育教学故事案例分析

教育教学故事案例分析 教育学生的经验千条万条,核心就是多给学生奉献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学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学生的成长。概括我的体会是: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浇树要浇根,育人须育心。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关心学生的身体、学习和生活,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而细致的,又是极具创意和挑战的。用真心换真情是班主任工作的精髓所在。用一颗平等的心与学生交往,尊重学生,讲求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欣赏学生,真情互动,就能使教育在学生的心底开花、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狭隘的爱。班主任要热爱所有的学生,只爱“金凤凰”不爱“丑小鸭”,不是真正的爱学生。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通过真情的流露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化学生。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不少老师把这一教育过程简单化了,以为对学生生活上嘘寒问暖,学习上语重心长地提几点要求就是进行了情感教育。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这种方式对认知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尚未完全觉醒的学生往往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古人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亲近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这样的情才能动人,这样的爱才具有说服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小事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爱护,如学生的学习用品掉在地上,碰巧经过时,不是旁若无人地走过去,而是帮他捡起来,让学生觉得这个班主任是容易亲近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多一点理解和宽容,从爱出发,了解学生真实的感情需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包容的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不是圣人,学生也不是圣人,班主任要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把育人当作一项长期的事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有一颗对学生宽容的心。面对学生反复犯错误的情况,暴风骤雨、劈头盖脸地来一通批评,痛快固然痛快,但未必收到好的效果,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稳定情绪,留一点时间给自己思考,留一点余地给学生自我改进,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适当的放手,留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远比不信任学生,大包大揽,不留一丝空隙,效果要好;对学生教育目标的确定,不能主观臆断的采取高标准、严要求,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有助于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师生的感情。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赏识的爱。注重赏识教育,学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本身,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已经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碰到了很多成长中困惑的问题。对于成年人,这些问题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那些孩子,确是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

《太阳系》教学设计案例

《13、太阳系》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学习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学习方法:收集资料、讨论、交流等。 教学与学生分析:本课为鄂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太阳和太阳系》单元中的第六课。本单元由《太阳》《太阳和动植物》《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太阳和人类》《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系》《做太阳系模型》七课组成。从知识层面上看,是从太阳到太阳与动植物以及人类的关系,再到太阳系,引导学生由近及远地认识;从思维发展来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探究的难度来看,从观察太阳到认识太阳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再到太阳系,由易到难。学生在六年级上册和本册第二单元学习了有关地球、月球的相关内容,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太阳系中的多数天体是学生平时难以直接观察到的,教材提供了一定量的阅读材料和相关图片,由学生查阅、收集、整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想象、讨论,通过ppt展示的太阳系有关图片,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太阳系的情况。通过建

立模型了解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排序,以及离太阳的距离远近,从而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培养、训练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面较广,对太阳系八颗行星的名称有所了解,对太阳系中的某些天体是有一定认知的,知道一些天体的名称和相关信息。但对这些行星的具体情况,如质量、体积大小、与太阳的距离远近等基本特征并不十分清楚,对太阳系这一概念也比较模糊。 教学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情况。 (PPT课件出示太阳系图片,学生观察) 1.师(提问):同学们看了太阳系的图片,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师(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人们把以太阳为中心,包括环绕太阳运动的八颗行星、卫星、矮行星以及太阳系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太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