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从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入手,在总结发达国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启示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高校物质形态、制度形态、文化形态、信息形态以及行为形态改进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标签:高校;思想政治素质;隐性教育;路径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1、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美国学者杰克逊1968年首次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s)中提出了“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一词。他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心理的成长。这些态度、动机、价值、规范并不是从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经由学校的非学术课程即隐性课程传递给学生的。至此,课程分类中出现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分法,从而道德教育也就出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分。

“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长久以来,显性教育作为一种“直接的、注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虽然在整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主干作用,但由于其强制灌输性,往往难以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反而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情绪,很难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所谓“隐性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觉教育目的、教育主题的一种无意识教育方式。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隐藏教育目的和教育主题,通过受教育者生活的特定环境使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受教育者自觉接受并内化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模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

其一,教育目的和教育主题的潜隐性。我国古人一直以来就很重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即隐性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目的的隐蔽性而非过程、方法的隐蔽性,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加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2],这一目的在隐性教育实施当中并不那么直接和外露,而是隐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与过程中,不动声色地使大学生接受熏陶、感染与教育。

其二,教育效果的深远性与持久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通过不断的渗透,给受教育者留下深深的烙印,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日积月累、根深蒂固,在教育效果上能达到更加深远与持久性。

其三,教育价值获取的无意识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进行统一课堂授课方式的限制,利用教室、校园、网络等环境以及隐含于

此的资源,使大学生在学校时空范围内时时处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无意识地达到教育目的、获得教育价值。

其四,教育资源分布的广泛性与丰富性。显性教育会受到时间、场所、工具等教育资源的限制,而隐性教育能够挖掘一切可能资源成为教育的载体,运用学校、家庭、校园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不同特点的对象有极大包容性。

二、发达国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发达国家虽然没有明确采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却践行着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事实,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对本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起着重要的引导与影响作用。综合来看,发达国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有借鉴意义。

1、通过专业课及其他课程的教学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许多发达国家高校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专业课程乃至其他课程的全面渗透。为了避免资本主义的政治道德说教引起青年的逆反心理,美国的公民教育强调“渗透性”。他们把政治、道德内容渗入文学、历史、地理、社会等课程中,渗入课外和校外活动、教师职责、校政组织等工作之中,即所谓的“隐蔽课程”(Hiddencurriculum)[3]。在英国,德育内容也被渗透在其他各门课程和学科教育之中,如文学、艺术、历史、体育等课程[4]。在荷兰,高校教师重视品德的内化规律,通过学科事件、案例选择等向学生传递价值观。在日本,学校各学科的教学都要求渗透德育,国语、地理、历史、音乐、美术、数理、体育、科学史,无一例外都要结合德育进行教学[5]。这些发达国家把所有课程都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融合于各专业课程中,此外,它们在学科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人性化的教学模式都值得我们借鉴。

2、通过校园活动、校外活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国外高校重视通过校园活动、校外活动进行隐性教育,使大学生获得学科课程以外的教育性经验。校园活动主要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文艺与体育活动、各种纪念性、宣传性活动以及社团活动等。校外活动是指走出校门、投入社会,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在美国大学中,学生组织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一项传统,而且被视为大学教育很有价值的组成部分,包括剧社、乐队、合唱队、辩论社、电影协会、学生电台等等。许多著名大学由学生办校刊,如耶鲁大学的《每日新闻》、威斯康星大学的《每日要闻》,都是本科生出版的。哈佛大学50%以上的研究生到孤儿院义务担任教师,为中小学差生补课,访问老年之家和为社区机构义务帮忙[6]。美国大学生还自愿参加保护环境、参加竞选、反对战争、捍卫国家经济安全、保护民族利益等具有社会发展和政治意义的活动。在法国,大学生经常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道德意识,形成完善人格。在日本,学校重视学生社团活动,并给予必要的场所和经费支持。德国高校安排生产劳动实习,一方面作为必要的劳动实践环节,另一方面作为重要的劳动教育方式。3、通过大众传媒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在校园环境之外,还有大众传媒与一些社会文化机构对大学生进行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媒体与舆论被称为“第四权力”,是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者,国家要想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其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就必须灵活有效地掌控文化与舆论传媒,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喉舌作用。

在美国,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主流媒体是受国家权力影响、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