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胆胀中医药诊疗方案

最新胆胀中医药诊疗方案
最新胆胀中医药诊疗方案

胆胀中医药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中医诊断: 胆胀

西医诊断:胆石症

二、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标准:

1.肝郁气滞症状: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饮食减少,或有口苦、嗳气、恶心、呕吐,可件轻度发热恶寒。舌稍红苔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情志不舒,肝气失于条达,胆汁排泄不畅,故有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可有饮食减少、口苦、嗳气、恶心、呕吐;肝胆郁滞化热,则可伴轻度发热恶寒;舌苔薄腻、脉弦紧为肝胆气滞之象。

2.湿热熏蒸症状: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痛引肩背,发热畏寒发作,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于。舌苔黄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有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湿热内结,邪热炽盛,故有发热畏寒;湿热中阻,脾胃受困,故见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弦紧是为肝胆湿热之象。

3.热结血瘀症状:胁痛如刺,持续不解,入夜尤甚,痛引肩背,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胸腹胀满,黄疽不退,寒热时发,便秘尿黄。舌质紫黯,唇舌有瘀斑,脉弦数。

证候分析:气郁热结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停积,则胁痛如刺、

持续不解、入夜尤甚;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瘀血有形测

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气滞则胸腹胀满;热结则寒热时发;气郁热结,瘀血停积,胆汁排泄受阻,故有黄疽不退;邪热下迫大肠和膀胱,则

有便秘尿黄;舌质紫黯、唇舌有瘀斑、脉弦数是为瘀血之证。

4.脓毒壅滞症状:脘腹、胁肋绞痛拒按,痛引肩背,持续不止,胸腹

满闷,壮热寒战,汗出,黄疸,甚则谵语神昏,便秘溲黄。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

证候分析:湿热日久,脓毒壅滞肝胆,气机受阻,故脘腹、胁肋

绞痛拒按、持续不止、腹部胀满;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

邪热脓毒炽盛,故壮热寒战、汗出;邪热脓毒迫使胆汁外溢,则见黄疸;邪热脓毒扰乱心神,则谵语神昏;邪热下迫大肠和膀胱,可有便

秘溲黄;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是为湿热脓毒壅滞之征。

中医鉴别诊断:

1.胃痛:疼痛多有一定规律性,一般不因食油腻而诱发,胃镜及x

线钡餐检查见胃病病灶。2.胰瘅:疼痛及压痛部位多在中上腹或稍

偏左,胆囊区无明显触痛,血、尿淀粉酶显著增高,B超等检查可资

鉴别。3.蛔厥:好发于青少年,钻顶样绞痛阵作,可吐出蛔虫,缓

解时可如常人,腹部体征不明显。4.胰癌:发病年龄较高,起病隐匿,无阵发绞痛特征,疼痛与黄疸、消瘦等呈进行性加重,B超、C

T等检查可资。

西医诊断标准:

在上腹痛发作的同时或其后出现发热和黄疸,并伴有血白细胞增多,ALP和γGT明显升高,则胆绞痛甚为可能。本病的确诊依赖于辅助

检查。

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莫菲氏征阳性,波阿氏征阳性。

3.检查

(1)慢性间歇期实验室检查变化不明显,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上

升,中性升高,GPT、转肽酶、胆红素均升高,尤其是直接胆红素升

高明显,提示梗阻性黄疸。

(2)B型超声:胆道系统炎症可见到胆管壁或胆囊壁毛糙不光滑或增厚,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0.4cm,若超过此限度往往表示有过慢性炎症。若在B超上见有强光团并拖有声影者则表示该处为结石。

(3)胆囊造影:可见到胆囊内或胆管内有充盈缺损,若有炎症可见到

胆囊显影淡或不显影,或胆囊收缩功能差。有的可见到胆囊内或胆管内有密度增高的影或密度增高的圈中央为透亮区,这多为含钙质较高的结石。

(4)CT、MRI 为胆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准确有效的信息,但

多在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作鉴别时应用,不做为诊断胆石症的常规手段。

根据以上5项尤其是后两项的检查可作为确定诊断的根据。

西医鉴别诊断

1.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为急性上腹痛,多位于中上腹部,呈持续

性钝痛、钻痛或绞痛,常阵发性加剧,并向左腰背部放射,常伴中度

发热、恶心、呕吐,易与胆石症混淆。但急性胰腺炎血清与尿淀粉酶

明显升高(>500U),而胆石症血淀粉酶也可升高。但很少超过500U,且胆石症有结石的X线征象。

2.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有进行性消瘦、上

腹部持续性钝痛、肝肿大及胆囊胀大等症状,约半数病人可触及胀大的胆囊,如阻塞性黄疸病人同时可触及胀大的胆囊,对于鉴别胰头癌或壶腹癌与胆石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胆石症虽能引起阻塞性黄疸,

但胆囊多因慢性炎症而缩小。B型超声、CT及MRI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三、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

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方药: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加味。

柴胡6克白芍9克枳壳15克大黄9克黄芩9克半夏9克郁金9克金钱草30克香附9克川??子9克延胡索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饮食减少者,加鸡内金6克,以开胃;有口苦、暖气、恶心、呕吐等

症者,加左金丸9克,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伴发热者,加蒲公英

30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以清热解毒。

2.湿热熏蒸

治则:清利肝胆,化湿排石。

方药:三金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金钱草30克海金砂12克郁金9克鸡内金6克茵陈15克黄芩9克栀子9克虎杖根9克枳壳9克木香9克延胡索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高热畏寒者,加柴胡9克、蒲公英30克,以清热;恶心呕吐、口音咽干者,加左金丸9克,以降逆止呕;大便不爽或便秘者,加生大黄9克、芒硝15克,以泻火通便。

3.气郁热结,瘀血停积。

治则:活血化瘀,清热攻下。

方药:复元活血汤合排石汤加减。

桃仁9克红花6克穿山甲9克生大黄9克芒硝15克柴胡9克郁金9克枳壳15克木香9克茵陈12克黄芩9克虎杖根9克金钱草30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腹胀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各9克,以理气止痛;发热者,加金银花9克、连翘9克、蒲公英30克,以加强清热之功。

4.湿热脓毒,壅滞肝胆。

治则:清热透脓,化瘀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黄芩9克黄连6克黄柏9克茵陈9克栀子9克大黄6克穿山甲15克金钱草30克海金砂12克郁金9克蒲公英30克金银花9克甘草6

克随症加减:汗出脉细者,加太子参30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以益气敛汗复脉;神昏谵语者,急用安宫牛黄龙1粒吞服,以芳香开窍。

【中成药】

消炎利胆片:肝胆湿热每次4-6片,每日3次。

西医治疗

胆石症的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消除结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急性发作期宜先行非手术治疗,待症状控制后,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如病情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应在初步诊断的基础上及

时进行手术治疗。

1.非手术疗法主要适应证为:初次发作的青年患者;经非手术治疗

症状迅速缓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发病已逾3天,无紧急手术指征,且在非手术治疗下症状有消退者。常用的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

卧床休息、禁饮食或低脂饮食、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抗感染、解痉止痛和支持对症处理。有休克应加强抗休克的治疗,如

吸氧、维持血容量、及时使用升压药物等。

(1)控制饮食:脂肪类食物可促进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的释放而引起胆囊的收缩,促进胆汁的排泌,因此,为了能够使胆囊及胆道得

到适当的休息,在急性发作期,应禁食脂肪类食物,而采用高糖流汁

饮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脑、肝、肾、鱼卵、蛋黄等,不论在胆

石症的发作期或静止期,均少食为宜。无胆总管梗阻或在胆石静止期,植物油脂有利胆作用,可不必限制。

(2)缓解疼痛:轻度疼痛可经控制饮食、休息、肛门排气等治疗而缓

解症状,严重病例除禁食外,应插鼻胃管行胃肠减压,以吸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气体,减少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对胆汁分泌的刺激,有

利于胆汁的引流及排出,亦可以消除或减少因缩胆囊素引起的胆囊收

缩作用,从而减少胆绞痛的发作频率和减轻疼痛的程度。此外,还可

以应用解痉止痛药与镇静药。

①硝酸甘油:②阿托品:③镇痛药:哌替啶(度冷丁)或布桂嗪(强痛定)50~100mg肌内注射,效果较好。上述镇痛药与解痉药合用,可

以加强止痛效果。但吗啡能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故属禁忌。

(3)利胆及抗感染治疗:硫酸镁;胆盐;去氢胆酸片0.25g或胆酸片0.2g,3次/d,餐后服用,此2种药在胆道梗阻时不易采用,以免增

加胆道压力。在急性发作期胆石症患者,多伴有细菌感染,适当应用

抗生素是必要的。抗生素的选择应考虑其抗菌药谱、药物在胆汁中的浓度及其不良反应,常选用广谱抗生素,尤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的抗

生素和抗厌氧菌的药物(如甲硝唑等),最好按照细菌培养结果来选择。若细菌感染的种类不明时,则应优先选择在胆汁中浓度最高的抗

生素。必要时在加强抗生素的情况下,使用激素治疗,以减轻炎症反应、增强机体应激能力。

(4)慢性病例的治疗:可采用利胆剂,如去氧胆酸、牛胆酸钠(胆酸钠)、消炎利胆片、羟甲烟胺(利胆素)、胆乐等,同时注意饮食调节,多能

控制发作。采用去氧鹅胆酸(CDCA)、熊去氧胆酸(UDCA)行溶石治疗,可使部分胆囊结石缩小或消失,但用药时间长(一般需半年~1年半),

大量应用能损害肝脏,停药后结石又可复发,故对合适病例可试用。2.溶石疗法

(1)口服胆酸溶石:由于鹅去氧胆酸(CDCA)效果差,且有肝毒性和腹泻的副作用,现很少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效果优于CDCA,且基本没有副作用,每日剂量8~13mg/kg,疗程一般为半年至两年。主要用于结石直径<1.5cm的胆固醇结石。孕妇、肥胖病、肝

病及糖尿病患者不宜应用。

(2)接触溶石:通过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的方法给药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辛酸甘油单脂(GMOC)、甲基叔丁醚(MTBE)、二甲基亚砜(DMSO)。

3.经内镜的胆石治疗可通过各种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进行置管溶石、碎石、取石。

4.手术治疗

适应证:①胆管结石伴严重梗阻、感染、中毒性休克或有肝脏并发症者;②长期反复发作的梗阻和感染,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③X线造影发现胆道有机械性梗阻(狭窄或结石嵌顿)者;④伴有下列严重胆

囊病变者:较大胆囊结石,症状发作频繁,胆囊管结石嵌顿造成积水

积脓,急性化脓性及坏疽性胆囊炎,或穿孔伴有弥漫性腹膜炎等。

(1)术前准备:

①胆道疾病的诊断与手术方案确定后,除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消除顾虑、配合手术治疗外,应了解病人药物过敏史、激素应用情况,以

防止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及皮质功能不足造成术中、术后低血压或严

重意外。

②应充分了解患者有无严重的内科性疾病存在,尤其老年患者,常有各器官各系统的退行性改变,如心血管疾病等。术前应与内科合作,

改善有关疾病的状况,以增加安全性,也可有针对性地减少这些器官的负荷,达到术后顺利康复。

③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黄疸病人多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术前3天应注射维生素K(结合静脉输液,每天给予维生素K1 20~30mg),如仍不能纠正,非急症,宜暂缓手术。

④对新近有胆系感染者,术前2天应予抗生素治疗;对术前有肺部感染者,应在充分治疗后,术前术后亦应使用抗生素治疗;对较大、时

间较长的胆道手术者,术前宜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治疗。

⑤对有蛔虫感染者,术前应做驱蛔治疗。

⑥作有关辅助检查。应全面地了解肝功能,对乙肝五项也应测定,测定肾功能,做胸透、心电图,必要时作胃肠钡餐等检查,以便了解其

他疾病存在与否,以便及时处理。

⑦应作过敏试验,如碘、青霉素、链霉素以及有关麻醉药物等的过敏

试验。

⑧手术清晨应禁食,必要时可插管进行胃肠减压。

急症手术要求在4~6h内作好各种准备,以保证急症手术的施行。

(2)手术方法:

①胆囊切除术:是胆囊结石、急慢性胆囊炎的主要外科治疗方法,可

彻底消除病灶,手术效果满意。手术方法有两种:由胆囊底开始的所

谓逆行法和自胆囊颈开始的顺行法胆囊切除术,多采用前者。此法可避免胆管误伤,而后者出血少,但如胆囊周围炎症水肿严重时,手术

常有困难。对适合病例,可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③胆总管探查引流术:是治疗胆管结石的基本方法。

胆石症通过积极的治疗预后良好,当合并胆囊穿孔、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或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时预后较差。

5.预防

预防胆结石的发生,必须少食糖。

1.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寄生虫感染。

2.宜进食低脂肪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可食猪瘦肉、鸡肉、鸭肉、蛋清。

3.忌食油炸食物、动物脂肪及内脏,慎食蛋黄、鱼、甲壳类动物。

4.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5.饮食调理

饮食治疗的目的是达到抑制结石的生成和缓解结石梗阻引起的疼

痛。

四、疗效判定标准:

1. 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影像学检查(B超、PTC、ERCP、胆道静脉或口服造影,必须有其中2种检查方法)结石消失。

2.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影像学检查结石明显减少达1/2以上,或结石变小在1/2以上者。

3.有效:症状和体征有减轻。影像学检查结石较治疗前减少或变小者。

4. 无效:症状和体征有减轻或无变化。影像学检查结石无改变者。

五、中医难点分析

胆胀病机复杂,多伴兼症,病人入院时多伴有腹痛(剑突下绞痛),寒颤高热和黄疸,病情危笃,单一疗法难以有效,单纯予以中医药治

疗轻者贻误治疗,重者危及生命,故必须急则治标,予以西药控制病

情后,可考虑中医药治疗。

六、中医优化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静止期一般以中医疏肝健脾、利胆排石为主;当

急性发作或并发感染时,则应积极抗感染、对症治疗,配合中药清利肝胆湿热、排石退黄等治疗。若发生中毒性休克或严重并发症时,就

要以西医治疗为主,抗感染、抗休克及手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胆

石症的“总攻疗法”可参考下面的方法:(1)早晨8点30分给病人服“排石汤”(虎杖30g、木香15g、枳壳15g、大黄15g、金钱草30g、栀子12g、延胡索15g)促进胆汁排泄。(2)9点30分予吗啡5mg,皮下注射,使奥狄括约肌收缩关闭,胆道内积蓄胆汁,压力升高。(3)10点予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以开放奥狄括约肌,促使胆汁排出。(4)10点10分给病人口服33%MgSO440ml,促使胆汁排泄,提高排石率。

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规范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二、实施目标 到2015年1月医院每个病区均实施相应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全院 实施中医护理方案数达到20个以上,每个病种完成病例20-30例(不 足者按实际收治病例数实施)。 三、实施步骤 1、培训、考核阶段:2014.6—2014.12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全院培 训及科室培训,进行培训效果考核,达到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方案的应用。 2、实施阶段:2015.1—2015.6各科室对所收治病人第一诊断为相 应病种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同时做好数据收集工作。 3、效果评价分析阶段:2015.6.1—2015.6.15对所实施病种中医护 理方案护理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四、重点内容 1、进行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提高护理

人员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能力。 2、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结合医院实际,选择2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分科室进行实施。 3、加强医护配合,重点落实辨证施护及中医特色技术的应用,提高中医护理效果。 4、收集数据,对实施的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效果总结分析。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院医护人员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医护理效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落实各项工作,确保中医护理方案落到实处。 (二)、成立医院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杜爱书 副组长:袁法林 成员:焦雪彦武志清王会敏 职责: 1、制定医院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制定相关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3、对相关科室人员进行培训。 4、指导并监督各科室实施情况。 (三)、护理部成立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工作实施小组 组长:焦雪彦

胆胀中医药诊疗方案

胆胀中医药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中医诊断: 胆胀 西医诊断:胆石症 二、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标准: 1.肝郁气滞症状: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饮食减少,或有口苦、嗳气、恶心、呕吐,可件轻度发热恶寒。舌稍红苔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情志不舒,肝气失于条达,胆汁排泄不畅,故有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可有饮食减少、口苦、嗳气、恶心、呕吐;肝胆郁滞化热,则可伴轻度发热恶寒;舌苔薄腻、脉弦紧为肝胆气滞之象。 2.湿热熏蒸症状: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痛引肩背,发热畏寒发作,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于。舌苔黄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有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湿热内结,邪热炽盛,故有发热畏寒;湿热中阻,脾胃受困,故见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弦紧是为肝胆湿热之象。 3.热结血瘀症状:胁痛如刺,持续不解,入夜尤甚,痛引肩背,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胸腹胀满,黄疽不退,寒热时发,便秘尿黄。舌质紫黯,唇舌有瘀斑,脉弦数。

证候分析:气郁热结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停积,则胁痛如刺、持续不解、入夜尤甚;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瘀血有形测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气滞则胸腹胀满;热结则寒热时发;气郁热结,瘀血停积,胆汁排泄受阻,故有黄疽不退;邪热下迫大肠和膀胱,则有便秘尿黄;舌质紫黯、唇舌有瘀斑、脉弦数是为瘀血之证。 4.脓毒壅滞症状:脘腹、胁肋绞痛拒按,痛引肩背,持续不止,胸腹满闷,壮热寒战,汗出,黄疸,甚则谵语神昏,便秘溲黄。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 证候分析:湿热日久,脓毒壅滞肝胆,气机受阻,故脘腹、胁肋绞痛拒按、持续不止、腹部胀满;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邪热脓毒炽盛,故壮热寒战、汗出;邪热脓毒迫使胆汁外溢,则见黄疸;邪热脓毒扰乱心神,则谵语神昏;邪热下迫大肠和膀胱,可有便秘溲黄;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是为湿热脓毒壅滞之征。 中医鉴别诊断: 1.胃痛:疼痛多有一定规律性,一般不因食油腻而诱发,胃镜及x线钡餐检查见胃病病灶。2.胰瘅:疼痛及压痛部位多在中上腹或稍偏左,胆囊区无明显触痛,血、尿淀粉酶显著增高,B超等检查可资鉴别。3.蛔厥:好发于青少年,钻顶样绞痛阵作,可吐出蛔虫,缓解时可如常人,腹部体征不明显。4.胰癌:发病年龄较高,起病隐匿,无阵发绞痛特征,疼痛与黄疸、消瘦等呈进行性加重,B超、CT等检查可资。 西医诊断标准:

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结石) 胆结石、胆囊炎是因情志不畅,过食肥甘油腻等导致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煎胆汁,凝结成石;石阻胆道,遂生诸证。不同类型的胆结石、胆囊炎因表现的证候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是当今的多发病、常见病,两种病变常伴随发生,祖国医学认为,胆结石、胆囊炎属“胁痛”、“黄疸”等范畴。 一.诊断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胆石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胆囊炎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 1.肝胆湿热型:右胁下或上腹绞痛,或持续或阵发,痛引胸胁肩背。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口渴喜冷饮,厌油腻,脘胀腹满,痛处拒按或能触及肿大的胆囊,伴发热或黄疸,尿深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以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方药清肝Ⅰ号加减,常用药柴胡,黄芩,海金砂,金钱草,鸡内金,川郁金,金铃子,白芍,炒枳实,赤茯苓,车前子。2.肝郁气滞型:右胁下或上腹部痛,轻重不一或阵发性绞痛难忍,痛引肩背或仅有右胁胀痛不舒,胸脘发闷。常有嗳气,口苦,咽干,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舌红苔白,脉弦。治宜舒肝利胆,理气通腑。方用本院协定方疏肝Ⅰ号加减,常用药柴胡、郁金、枳实、木香、金钱草、广陈皮、虎杖、玄明粉、矾石、板蓝根、制大黄等。疼痛重者可加元胡、川楝子;食欲差者可加陈皮、竹茹。 2.其他疗法 1.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适于结石细沙样而且少胆囊功能完好的患者),这里重点推荐我院制剂胆石宁袋泡剂,它是根据舒肝止痛,清热利胆,通腑排石的中医理论研制的方剂,经过多年的临床运用,具有疗效好,服用方便,奏效快等优点,曾多次获市县科技进步奖,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2.溶石疗法(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 3.外科手术法,对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三.疗效评估: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胆结石是临床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在慢性胆囊炎、溶石、排石方面,中药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对患者症状缓解亦有一定作用,我院制剂胆石宁袋泡剂,它是根据舒肝止痛,清热利胆,通腑排石的中医理论研制的方剂,对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尤其适合,经过多年的临床运用,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胆郁滞证: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闷脘胀,善太息,嗳气频作,吞酸嗳腐。苔白腻。 (二)肝胆湿热证: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 (四)肝郁脾虚证:右胁胀痛,倦怠乏力,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腹胀,嗳气叹息,口苦,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大便稀溏或便秘。舌淡或暗,苔白。 (五)胆腑郁热证:右胁灼热疼痛,或绞痛或胀痛或钝痛或剧痛。疼痛放射至右肩胛,脘腹不舒,恶心呕吐,大便不畅或见黄疸或伴发热。舌质红,苔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右胁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若疼痛剧烈、可能有出血或出现休克现象者,立即报告医生。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胆囊穴、章门、期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右侧肝俞、右侧胆俞、太冲、侠溪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交感、神门等穴。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胆囊等穴。 7.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右胁胀满不适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神阙、中脘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胆囊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大肠、交感等穴。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胆囊、天枢等穴。 (三)嗳气、恶心、呕吐 1.观察嗳气、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胆囊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中脘、胆囊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胆囊、胃、内分泌、交感、神门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年度中医护理方案总结

20XX年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情况总结 20XX年12月黔东南州中医医院护理部 一、基本情况 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病人为中心,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主题的持续改进活动方案实施细则,更好的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实施“全员培训、全面推行、动态管理”的原则,据我院实际情况,开展中医护理方案科室共9个,20XX年以来共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病种数20个,病例数892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365例、中风(脑梗死急性期)9例、中风(脑梗死恢复期)31例、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127例、尪痹(类风湿关节炎)4例、面瘫病(面神经炎)63例、胸痹心痛病25例、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40例、混合痔51例、胆胀(胆囊炎)55例、肺胀(COPD稳定期)20例、喘病(COPD急性发作期)25例、吐酸病(胃食管返流)1例、胃脘痛(慢性胃炎)21例、呕吐(急性胃炎)10例、肺癌16例、白疕3例、消渴病(2型糖尿病)22例、紫癜风(过敏性紫癜)3例、乳腺癌1例。各科室对开展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的基本情况、护理效果评价、中医护理技术效果分析及护理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汇报。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中医护理方案应用情况 1、各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方案病种情况

2、各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各科室患者对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三)各科室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存在问题:1、治疗时间不定,患者有时不能及时得到治疗 2、开展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单一 3、护患沟通欠缺 4、患者对护士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有待提升 整改措施:1、各科室应根据科室情况同一时间为患者治疗,以免患者不在病房耽误治疗时间,造成患者不满。 2、各科室加强护患沟通,通过加强护士培训,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提高患者满意度。 3、各科室根据情况,在临床治疗中,多沟通,结合其他中医护理技术联合治疗。 4、由于患者文化程度不同,对宣教理解能力不同;个别科室护理人员忙于护理操作,未能充分进行健康指导;在今后护理操作中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处于最佳治疗状态,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分析 1、评价方法 对各科室开展的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天数及次数),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2、评价标准 将护理效果分为四个层次:好、较好、一般、差 3、护理效果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方法和标准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以症状改善及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的落实为主要评价指标。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共享)

---------------------------------------------------------------最新资料推荐------------------------------------------------------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共享)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胆郁滞证: 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闷脘胀,善太息,嗳气频作,吞酸嗳腐。 苔白腻。 (二)肝胆湿热证: 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 舌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 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 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 (四)肝郁脾虚证: 右胁胀痛,倦怠乏力,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腹胀,嗳气叹息,口苦,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大便稀溏或便秘。 舌淡或暗,苔白。 (五)胆腑郁热证: 右胁灼热疼痛,或绞痛或胀痛或钝痛或剧痛。 疼痛放射至右肩胛,脘腹不舒,恶心呕吐,大便不畅或见黄疸或伴发热。 1 / 14

舌质红,苔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右胁疼痛 1. 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 若疼痛剧烈、可能有出血或出现休克现象者,立即报告医生。 2. 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胆囊穴、章门、期门等穴。 4.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右侧肝俞、右侧胆俞、太冲、侠溪等穴。 5.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交感、神门等穴。 6. 遵医嘱穴位注射: 取胆囊等穴。 7. 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右胁胀满不适 1. 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 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 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4.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神阙、中脘等穴。 5. 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胆囊等穴。 6.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大肠、交感等穴。 7.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胆囊、天枢等穴。

青盲中医护理方案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 电话:010—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护理方案附录1 护理方案附录2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郁气滞证:视物模糊,视野中央区或某象限可有大片暗影遮挡;心烦郁闷,口苦胁痛,头晕目胀,舌红苔薄白。 (二)肝肾不足证:双眼昏矇日久,渐至失明,口眼干涩,头晕耳鸣,腰酸肢软,烦热盗汗,男子遗精,大便干,舌红苔薄白。 (三)气血两虚证:视力渐降,日久失明,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神疲乏力,懒言少语,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 (四)气滞血瘀证:视神经萎缩见于外伤或颅内手术后,头痛健忘,舌暗红有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视物模糊 1.做好安全评估,如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跌倒/坠床评估等,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2.加强巡视,及时了解患者所需,协助服药到口,防止漏服、误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肾、眼、神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太阳穴、肾俞、肝俞等穴。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太阳穴。 6.遵医嘱艾灸,取光明、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二)心烦郁闷 1.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室内光线柔和,温度适宜。

胆胀中医健康宣教

胆胀是 指胆 腑气机通降失常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胆胀多发生在40岁至65岁年龄组,女性高于男性,且以偏肥胖体型为多见;当今胆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因与人们饮食结构变化有关。本病特点为病程长,反复发作,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尤其是远期疗效、减少复发更为显著 。 关于胆胀你了解多少? 1.饮食偏嗜 过食油腻厚味炙煿饮食,伤及脾胃,气机壅塞,升降失常,土壅木郁,肝胆疏泄失职。 2.忧思暴怒 肝疏泄失常,累及胆腑,精汁通降不畅,久郁蕴热,壅阻气机而成胆胀。 3.外邪侵袭 虚损劳倦,寒温不适,易感外邪,使胆腑疏泄通降失常,内损外感而致胆胀。 4.湿热久蕴 湿热内蕴,胆腑不通;或因湿热煎熬胆汁,聚而为石,阻塞胆腑气机,不通则胀痛为胆胀重症。 病因机制 (1)储存胆汁:一个饥饿的人(即非消化期间), 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当消化需要的时候,再由胆囊排出,所以胆囊被称为“胆汁仓库”。 (2)浓缩胆汁。 (3)分泌粘液:胆囊粘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粘液保护胆道粘膜,不受浓缩胆汁的侵蚀和溶解。 (4)排空:进食3~5min 后, 食物经十二指肠,刺激十二指肠粘膜,产生一种激素叫缩胆囊素,使胆囊收缩,将胆囊内胆汁立即排入十 二指肠,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胆汁同时,也将胆道内的细菌与胆汁一起排出体外。一般讲,进食脂肪半小时,胆囊即可 排空。 胆囊作用 (一)、保守治疗 1、控制炎症。 2、禁食,因为摄入食物的时候引起消化液及胆汁分泌增加,这样为给病态状态的器官加重负担。 3、胃肠减压,以减轻消化液对胆囊的刺激。 4、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二)手术治疗 1、采用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无缓解,或病情反而加重者。 2、有胆囊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并发症者。 治疗原则

胆胀中医健康处方

胆胀中医健康教育 处方 肛痈是指直肠周围因过食肥甘、辛辣、醇酒、或肺、脾、肾亏虚,湿热之邪乘虚下注所致。以肛门周围红肿、疼痛、有波动感,伴恶寒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直肠、肛周。可分为:热毒蕴结证、火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胆胀多发生在40岁至65岁年龄组,女性 高于男性,且以偏肥胖体型为多见;当今 胆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因与人们饮 食结构变化有关。本病特点为病程长,反 复发作,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尤其是远 期疗效、减少复发更为显著。 【生活调护】 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 宜。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情志调护】 1.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 其保持乐观情绪。 2.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 意力。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 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 持。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 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如深呼吸、全 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4.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 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饮食调护】 1.肝胆郁滞证:宜食疏肝利胆的食品,如 苦瓜、芹菜、白菜、丝瓜等。忌食壅阻 气机的食品,如豆类、红薯、南瓜等。

2.肝胆湿热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薏苡仁、黄瓜、芹菜、冬瓜等。 3.气滞血瘀证:宜食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的食品,如山楂、大枣等。 4.肝郁脾虚证:宜食疏肝健脾的食品, 如莲藕、山药等。 5.胆腑郁热证:宜食清热泻火的 食品,如冬瓜、苦瓜、菊花泡茶饮等。 【怎样预防胆胀】 1、禁止暴饮暴食 2、防止过度的肥胖 3、适当的控制脂肪食物 4、注意保暖,防止腹部受凉 如果有胆结石或者肠寄生虫病的人,要及 时治疗,避免引起胆囊发炎。

胆胀-积聚试题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单选题: 1.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闷脘胀,善太息,嗳气频作,吞酸嗳腐。苔白腻。辨证为:() A. 气滞血瘀证 B.肝胆湿热证 C. 肝胆郁滞证 D.胆腑郁热证 2.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腻。 A. 气滞血瘀证 B.肝胆湿热证 C. 肝胆郁滞证 D.胆腑郁热证 3.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 A. 气滞血瘀证 B. 肝郁脾虚证 C. 肝胆郁滞证 D.胆腑郁热证 4.右胁胀痛,倦怠乏力,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腹胀,嗳气叹息,口苦,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大便稀溏或便秘。舌淡或暗,苔白。 A. 气滞血瘀证 B. 肝郁脾虚证 C. 肝胆郁滞证 D.胆腑郁热证 5.右胁灼热疼痛,或绞痛或胀痛或钝痛或剧痛。疼痛放射至右肩胛,脘腹不舒,恶心呕吐,大便不畅或见黄疸或伴发热。舌质红,苔黄。 A. 气滞血瘀证 B.肝胆湿热证 C. 肝胆郁滞证 D.胆腑郁热证

6.胆胀(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宜( ) A.适度活动 B.卧床休息 二、多选题: 1.胆胀(胆囊炎)出现右胁疼痛应观察疼痛的() A.部位 B.性质、程度 C.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 D.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 2.胆胀(胆囊炎)出现右胁疼痛急性发作时宜( ) A.卧床休息 B.给予精神安慰 C.禁饮食 D.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 胆胀(胆囊炎)出现右胁疼痛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穴( ) A.肝 B.胆 C.交感 D.神门 4.胆胀(胆囊炎)出现右胁胀满不适应观察胀满的( ) A.部位 B.性质 C.程度、时间 D.诱发因素 E.伴随症状。 6. 胆胀(胆囊炎)出现右胁胀满不适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穴() A.肝 B.胆 C.大肠 D.交感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胆胀(结石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是常见疾病,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胆囊炎又根据其内有无结石分为结石性和无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炎,与胆石病常为因果关系。胆囊炎症多先有胆囊结石,当胆石引起胆囊管梗阻时,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发生感染而致胆囊炎;也有一部分无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功能异常,排空功能障碍,或致病细菌自血循环传播而引起。胆管炎症可由于胆管结石和肠道致病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少数由胆管癌和胆道蛔虫病所致。而胆道经常的感染发生炎症,尤其是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属的感染,又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致病因素。本病属于中医的胆胀、胁痛范畴。 一、诊断 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症状:(1)腹痛,常为右上腹或上腹中部,大多向右肩背部放射。 (2)大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 (3)可伴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3.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莫菲氏征阳性,波阿氏征阳性。 4.检查 (1)慢性间歇期实验室检查变化不明显,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上升,中性升高,GPT、转肽酶、胆红素均升高,尤其是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提示梗阻性黄疸。 (2)B型超声:胆道系统炎症可见到胆管壁或胆囊壁毛糙不光滑或增厚,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0.4cm,若超过此限度往往表示有过慢性炎症。若在B超上见有强光团并拖

妇产中医护理方案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瘀结证:下腹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舌质红,苔黄腻。 (二)气滞血瘀证:下腹刺痛,带下量多,经行不畅、有块,情志不畅。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 (三)寒湿瘀滞证:腰腹冷痛,带下色白质稀伴月经量少或后期痛经。舌质黯,苔白腻。 (四)肾虚血瘀证:下腹绵绵作痛,腰骶酸痛,带下色白质清稀,头晕耳鸣。舌质黯淡,苔白。 (五)气虚血瘀证:下腹坠痛,带下量多,色白,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舌淡黯,苔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卧床休息,可取半卧位,避免久站、久走,禁止重体力劳动。 3.注意腹部或腰骶保暖,湿热瘀结证者慎用热敷。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7.遵医嘱中药湿敷,取小腹、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8.遵医嘱药熨法,取下腹部和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10.遵医嘱中药熏洗,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二)带下异常 1.观察带下量、色、味的变化。 2.保持会阴清洁。 3.遵医嘱中药外洗。 (三)月经异常 1.观察月经的量、色、质,月经周期及伴随症状,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 2.注意经期卫生,选择宽松透气的衣裤,不使用不洁卫生用品。 3.教会患者通过自查基础体温等简单方式监测月经周期。 4.遵医嘱耳穴贴压,痛经者取神门、交感、内分泌、子宫等穴。 5.遵医嘱中药外敷。 6.遵医嘱药熨法,取下腹部和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血海、三阴交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4.药熨法(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效果分析总结报告1

胆胀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胆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3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普外科使用“胆胀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12例,患者平均住院日7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和《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12例:肝胆湿热证7例,气滞血瘀证1例,肝郁脾虚证2例,胆腑郁热证2例。 使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和饮食、情志、睡眠的关系。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嗳气、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和饮食的关系。口才饮食善、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 使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中药贴敷、穴位按摩、耳穴压豆。 二、护理方案使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使用情况 主要症状病例数辩证施护方法实施人 次 百分比右胁疼痛12 评估疼痛部位、性质12 100% 禁食 5 41..6% 情志护理12 100 评估有无出血或休克现象 2 16.6% 卧床休息12 100% 右胁胀满11 评估胀满的部位、性质、 诱发因素 11 100% 饭后适当运动11 100% 饮食调护11 100% 大便通畅11 100% 纳呆8 饮食状况8 100% 少食多餐8 100% 嗳气恶心 呕吐7 评估嗳气恶心呕吐的频 率、程度 7 100% 饭后不宜立即平卧7 100% 汤药夜少量频服7 100% 情志护理39 100% 发热 6 观察体温变化 6 100% 保持皮肤清洁 6 100% 2 主要症状病例数中医护理技术实施人次百分比

右胁疼痛12 穴位按摩12 100% 耳穴贴压12 100% 右胁胀满11 穴位按摩11 100% 耳穴贴压11 100% 嗳气、恶心、 呕吐 7 穴位按摩7 100% 耳穴贴压7 100% 纳呆8 穴位按摩8 100% 耳穴贴压8 100% 发热 6 穴位按摩 6 100% 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和主管医师沟通并实施,因此使用的主动性高,且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2、穴位按摩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且相对经济实惠,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项目例数 (人) 依从性(%)满意度(%) 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 耳穴贴压12 11 (91.6%) 1 (8.3%) 0 10(83.3% ) 1(8.3%) 1(8.3%) 穴位按摩12 12(100%) 0 0 9(75%) 2(16%) 1(8.3%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9人(75%);②一般:3人(25%); ③不满意:0人。 分析其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使用。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强:7人(58.3%); ②实用性较强:3人(25%);③实用性一般:2人(16.6%);④不适用:0人。 分析其原因: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各疾病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2、《方案》中对各疾病常见症状适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关键环节如:选穴、使用时间、观察要点等做了明确说明,使中医护理技术的使用更加规范、科学。3、系统规范的中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胆郁滞证: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闷脘胀,善太息,嗳气频作,吞酸嗳腐。苔白腻。 (二)肝胆湿热证: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 (四)肝郁脾虚证:右胁胀痛,倦怠乏力,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腹胀,嗳气叹息,口苦,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大便稀溏或便秘。舌淡或暗,苔白。 (五)胆腑郁热证:右胁灼热疼痛,或绞痛或胀痛或钝痛或剧痛。疼痛放射至右肩胛,脘腹不舒,恶心呕吐,大便不畅或见黄疸或伴发热。舌质红,苔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右胁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若疼痛剧烈、可能有出血或出现休克现象者,立即报告医生。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胆囊穴、章门、期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右侧肝俞、右侧胆俞、太冲、侠溪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交感、神门等穴。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胆囊等穴。 7.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右胁胀满不适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神阙、中脘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胆囊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大肠、交感等穴。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胆囊、天枢等穴。 (三)嗳气、恶心、呕吐 1.观察嗳气、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胆囊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中脘、胆囊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胆囊、胃、内分泌、交感、神门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胆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四)纳呆 1.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脾俞、胃俞、中脘、阳陵泉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小肠、大肠、神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足三里等穴。 (五)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被,忌汗出当风。 3.遵医嘱穴位注射,取曲池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肝郁脾虚证中药宜温服,恶心呕吐者宜浓煎频服,湿热证者宜凉服。 (2)服用含有大黄成分的中成药后,要注意观察大便的次数及性质,尤其关注年老体弱的患者。 (3)其他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33个中医护理实施方案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中脏腑 1. 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誉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 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 2. 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誉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 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 3. 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 白腻。 (二)中经络 1. 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 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 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 气虚血瘀证:面色咪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澹,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 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意识障碍 1. 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 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 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 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 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霍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 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 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 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腌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 1. 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 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 次, 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 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 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 遵医嘱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骨禺、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5. 遵医嘱艾条灸,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骨禺、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6. 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 次或隔日1次。 (三)眩晕 1. 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遵医嘱监测血压,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2. 向患者讲解发生眩晕的病因、诱因,指导患者避免诱因的方法,如自我调适,保持心 理平衡,避免急躁、发怒等不良情绪刺激,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防止摔 倒。 3. 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头部稍抬高,呕吐时取侧卧位,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光线调暗,避免光刺激。多做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胆胀的辨证论治

胆胀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或病程虽长而属急性发作,胀痛持续不解,痛处拒按,口苦发热,苔厚脉实者,多属实。起病较缓,病程较长,胁痛隐隐,胀而不甚,时作时止,或绵绵不休,遇劳则发,苔少脉虚者,多属虚。 2、辨缓急右胁胀痛,痛势剧烈,甚或绞痛,辗转反侧,呻吟不止,往来寒热,呕吐频繁,苔黄脉数者,则为急证;痛势较缓,无发热呕吐及黄疸者,则病情较缓。 二、治疗原则 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和降通腑。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实证宜疏肝利胆通腑,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合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根据虚损的差异,合用滋阴或益气温阳等法,以扶正祛邪。 三、分证论治 肝胆气郁 症状: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闷脘胀,善太息,嗳气频作,吞酸嗳腐,苔白腻,脉弦大。 治法:疏肝利胆,理气通降。 方药:柴胡疏肝散。 本方以柴胡白芍、川芎疏肝利胆,枳壳、香附、陈皮理气通降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应用时以方中四逆散为主,可加苏梗、青皮、郁金、木香行气止痛。若大便于结,加大黄、槟榔;腹部胀满,加川朴、草蔻;口苦心烦,加黄芩、栀子;嗳气,呕吐,加代赭石、炒莱菔子;伴胆石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 气滞血瘀 症状: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脉弦细涩。 治法:疏肝利胆,理气活血。 方药:四逆散合失笑散。 方中柴胡、枳实、白芍、甘草疏肝利胆,理气止痛,炒五灵脂、生蒲黄活血化瘀。可酌加郁金、延胡索、川栋子、大黄以增强行气化瘀止痛之效。口苦心烦者,加龙胆草、黄芩;脘腹胀甚者,加枳壳、木香;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 胆腑郁热 症状:右胁灼热疼痛,口苦咽于,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心烦失眠易怒,舌红,苔黄厚而干,脉弦数。 治法:清泻肝胆之火,解郁通腑。 方药:清胆汤。 方中栀子、黄连、柴胡、白芍、蒲公英、金钱草、瓜蒌清泻肝火,郁金、延胡索、川栋子理气解郁止痛,大黄利胆通腑泻热。心烦失眠者,加丹参、炒枣仁;黄疽加茵陈、枳壳;口渴喜饮者,加天花粉、麦冬;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方中金钱草用量宜大,可用30-60g。 肝胆湿热 症状: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胆胀中医护理常规

胆胀中医护理常规 胆胀是外科常见病。约70%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临床表现:右上腹部疼痛,向右肩及背部放射,伴有高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个别患者可有黄疸,右上腹压痛明显,腹肌紧张: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墨菲氏征阳性。胆总管结石以右上腹或剑突下绞痛特征,并伴有黄疸、寒战及高热等症状。 一、一般护理 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保持口腔清洁,饭后及时漱口,口苦咽干者,嘱其多漱口或饮果汁等。注意休息,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勿受凉潮湿侵袭。 二、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追根溯源是、血压及舌苔,脉象的变化。注意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局部压痛、腹肌紧张度、是否有黄疸。 三、饮食护理 节制饮食,饥饱适宜。宜食清淡之品,忌寒凉、油腻、发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肉、蛋、牛奶、花生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恶心呕吐剧烈者,应暂禁食,待病情好转后,逐渐进食易消化的流食或软食。 四、情志护理

护士以良好的语言,和蔼的态度,积极的行为,调动病人潜在的积极性。根据每个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劝慰开导。同时尊重、同情、关爱病人。取得家属合作,避免对病人有不良的精神刺激,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情志舒畅,开散郁之气,以达到情舒病除的目的。 五、服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以助药力。服药后注意观察药物的反应及病情变化。 六、辨证施护 1.气滞型调情志,开导劝慰病人少忧郁、勿恼怒、心平气和、豁达开朗则肝气条达。饮食有节,不宜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腻之物,戒酒。可针刺阳陵泉、中脘、太冲、胆俞穴,恶心呕吐加合谷、内关穴。口苦病人让其多漱口,或用银花、麦冬泡水代茶饮以清热生津。 2.血瘀型慎起居,防寒凉,局部宜保暖,适当活动,以利活血,忌忧郁。饮食宜少量多餐,忌寒凉、辛辣、腻燥之品。针刺配合艾炙。 3.湿热型嘱病人卧床休息,注意观察体温、血压、舌苔、脉象、神志、肤色等变化。胁脘绞痛,可针刺胆俞、足三里、阳陵泉、合谷穴等,或用阿托品注射液0.5~1mg,度冷丁注射液50~100mg肌注或穴位注射。高热者可针刺大椎、曲池穴以泄热。物理或药物降温,多饮温开水。高热神

中医护理方案49859

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L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便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与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啊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啊耳穴贴压:取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 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 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煎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 便秘 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属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痧;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痧。 (五)肛周潮湿瘙痒 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 3、遵医嘱中药熏洗。 4、遵医囑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艾灸(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穴贴压(详见附录2)。 4、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5、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2015年度中医护理方案总结(护理部)

2015年上半年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上半年,我院在2014年开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中医护理方案的开展。开展中医护理方案科室共2个,开展中医护方案数13个,各科室每月按时对开展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的基本情况、护理效果评价、中医护理技术效果、依从性、满意度等进行汇总上报,现总结如下: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中医护理方案应用情况 1.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方案病种情况

2.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3.护理方案的效果分析 通过开展辩证施护、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和健康指导,综合治疗对绝大多数患者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4.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各科室患者对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从统计表上分析,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较2014年度有较大提高。 5.各科室护士对方案实用性评价统计 多数护士认为方案中对于病种常见证型的特点、常见的症侯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并对病种常见症状适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中医专科中的关键环节如选穴、应用时间、观察要点、功能指导、日常保健康复健身操等都有了详细的说明,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临床护理中如何运用中医理论,规范、科学的应用中医护理技术,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及中医护理技术的欠规范。 二、各科室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存在问题:

1. 过多方案在同一科室实施,护理人员对所开展的中医护理方案掌握不足。 2.护士们觉得在开展过程中,填写表格过多。 3.方案中证型与实际临床工作中医师所辨证型部分不符,护士中医护理理论基础薄弱,导致不知如何开展方案。 4.部分中医护理方案尚无主要症状评价量表,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 5.部分病种病例数过少,影响对方案实施的效果分析。 6.因收治的病种问题,开展的方案数未达年初目标要求。 整改措施: 1.加强中医护理方案的培训,提高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理解与掌握。 2.探索中医护理方案开展流程,尽量进行优化。让护士易于操作。 3.科室加强医、护沟通,统一辩证标准,更好的开展中医护理方案。 4.逐步制定相应的主要症状评价量表,使方案实施后护理效果的评价具有依据。 5.适合入组的病例尽量纳入方案实施组,展中注意收集实施数据,定期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