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收稿日期:19992062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970036)

作者简介:石双元(19622),男,湖北红安人,华中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ER P )、专家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等。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石双元,张金隆,蔡淑琴

(华中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当前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我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忽视其重要性及建设简单化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提出了改变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慎重选择开发方式,注重基础管理、系统维护、人才培养及数据重组等方面的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系统集成

中图分类号:F 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889(2000)022*******

The Study of the Problem and Its Solution to

the En terpr ise I nforma tiona l iza tion

SH I Shuang 2yuan ,ZHAN G J in 2long ,CA I Shu 2qin

(Colleg e of M anag e m ent ,H U S T ,W uhan 430074,Ch ina )

Abstract :T he developm en t of en terp rise info rm ati onalizati on is one of the crucial issues fo r en terp rise devlopm en t .W hereas ,it has been neglected in the p rocess of the devlopm en t .B ased on th is ,the article p u ts fo rw ard the suggesti on of refo rm ing the ex isting app roach .A tten ti on shou ld be p aid to the w ays of developm en t ,basic m anagem en t ,m ain tenance of system ,p ersonnel train ing and data rebu ilding .

Key word :en terp rise info rm ati onalizati on ;m anagem en t info rm ati on system (M IS );system in tegrated

世界范围的社会信息化和经济信息化发展异常迅速,信息化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不同层次上促进社会的加速发展和变革,引起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企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环节。从总体上说,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大中型企业还没有达到大规模推广应用信息系统的水平,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水平与当今社会的“网络热”、“信息热”形成很大的反差。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1、认为我国目前企业信息化的条件不成熟由于一些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较薄弱,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难度很大。由于方法不当使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功率并不高、效果也不明显,使一些企业在认识上产生了偏差,认为我国目前企业信息化的条件不成熟,不宜搞企业信息化,对信息化建设有抵触情绪,加之目前企业的效益普遍不好,因此企业信息化的热情不高,与当今国际社会的“网络化”、“信息化”形成很大的反差。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银行”和“金融信息电子化”第14卷第2期

V o l .14,N o.2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f HU ST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2000年5月M ay,2000

的纷纷出现,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必将引起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引起全新的企业经营革命。信息化为企业腾飞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冲击和压力。对于企业来说已经不存在要不要信息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尽快地搞好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不抓住当前良好的机遇,迎头赶上,就很难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更谈不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面对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浪潮的冲击,企业信息化这条路非走不可,否则就无法与国际经济接轨。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有充分的信心。

2、把企业信息化建设简单化

一些人认为企业信息化就是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在硬件上投入大量资金,而忽视软件建设、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和数据管理,结果应用效果当然不会好,并且造成资金浪费,这样会对企业信息化失去信心,认为企业信息化是花架子、不实用。

在信息社会,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而其价值的实现依赖于管理者如何使用它,以及如何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应该看作是一项工程的实施,也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不应只是信息技术的延伸,更重要的是企业管理与组织理论的延伸。其实质是要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使管理者能充分、及时利用信息资源,及时把握市场机遇,更好地组织企业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仅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还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和工作基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信息化就是对企业的人、财、物资源及产、供、销环节在信息处理、工作方式、管理机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习惯等方面进行一次次的新变革。尤其是必须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技术进步水平的高低,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这就要求企业领导一定要目光远大,对新生事物要敏感,对新技术要支持。这些问题,只有在企业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尤其是主要领导的亲自参与下才能解决。把它当作现代化建设和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亲自组织和指挥计算机应用的规划制定和项目开发,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始终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二、运用信息工程方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企业信息化建设一定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信息系统的一些全局性问题,如总体数据规划、公用数据和代码、系统平台等,如不作好统一的规划与设计,待各子系统建成之后再做“接口”打“补丁”,就为以后的数据共享以及系统集成留下无穷的后患。

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要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管理体制、现代化管理方法、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等等,其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全面深入地对企业进行系统调查和系统分析、确定系统目标、指定总体规划,只有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才能做到目标明确、胸中有数,避免系统开发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浪费。

同时,由于信息系统本身具有层次性,加之在一个企业中人们对推行信息系统认识上的层次性,决定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在全面规划的前提下分步实施,分期分批逐步建成。首先应选择一些管理基础工作比较好,效益比较明显,积极性比较高的部门优先实施,这样可避免一次性投入过大,为进一步实施积累经验。对已选定的系统要尽量缩短开发周期,使用户极早见到效益,提高其配合的积极性。为其他系统的开发取到宣传的推动作用。此外,由于计算机软件的迅速更新,如果开发周期过长,会使正在开发的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就已过时,不得不重复开发,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三、克服“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合理投入资金和人力

我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存在重视硬件轻软件的倾向,资金投入比例不合理,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贪大求洋,认为只要买先进的设备,请计算机公司把网络连接起来,就实现了信息化,把本来就有限的资金大部分都投入到硬件上。由于软件投入资金少,软件建设跟不上,造成大量的计算机闲置或充当打字机在用,建立的网络也无信息可共享,加之计算机硬件的更新速度很快,使硬件投资

贬值或过时,从而使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材力没有发挥作用。

造成这种现象除了对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实质认识不足,还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硬件建设比较容易,能很快见“成效”;二是由于软件是“无形”的,对其价值和成本估计不足,加之我国目前在软件的保护和报价上不规范。其结果是企业把有限的信息系统建设资金绝大部分用在硬件上,一时难以见到效果,影响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信心,另一方面软件开发的资金得不到保证,也影响了软件系统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使软件系统迟迟不能投入使用,影响整个信息系统的建设。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信息化的硬件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快,即使投资再大、计划再好也难以保证其硬件具有较长时间的先进性和适应性。因此硬件投资上一定要根据当前以及稍超前的需要购置设备,使每一台设备都能在当前充分发挥作用。现在的信息技术硬件市场,尤其是计算机市场完全可以使企业信息化建设在硬件上实现“零库存”。因此,在信息系统建设初期,硬件投资不要过大,而应加大软件投资的比重。

四、慎重选择开发方式

信息系统的建设重在软件建设,合理选择信息系统开发方式是建设信息系统的首要任务,开发方式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信息系统的成败。通常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和直接购买商品化软件四种,这几种方式各有特点,对企业来说也各有利弊。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这就决定了企业不可随意选择开发方式,而只能通过慎重分析,确定对本企业最为有利的开发方式。

自行开发方式使企业能控制信息系统建设的全过程,开发的系统能够充分、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业务要求,能较迅速地满足企业主要业务的需要,且针对性较强。但由于大多数企业的人员组成结构不尽合理,一般企业的开发队伍中业务人员多、技术人员少,尤其是高水平的系统分析员少。虽然企业清楚自己的需求,但往往受系统分析员能力的限制,而不能准确、完整地体现本企业的需求。开发人员一味地“迁就”部分业务人员的需求,使系统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很差,为以后的系统维护留下沉重的包袱。

委托开发方式是企业委托具有雄厚技术实力和丰富软件开发经验的计算机软件公司、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外部技术单位完成。这种方式对单位开发人员要求不高,但也会存在如下问题:

(1)被委托单位人员一般不熟悉业务知识,开发的系统实用性差;

(2)在实现用户需求上往往限于模拟手工处理过程,软件的时间适应性差,这也与业务人员对信息系统的要求和理解有关,一些业务人员由于不了解信息技术,在一些细节上(如报表格式)提出过分要求,如不“迁就”就会产生矛盾。

(3)使用单位对信息技术认识不充分,难以提出较好的要求,或难以对开发单位的需求说明和设计资料进行准确的评价,往往到后期才发现设计中的问题,或者才有较为准确的需求,使开发单位无所适从。同时不利于培养自己的维护人员。因此采取委托开发方式要慎重选择开发单位。

联合开发方式开发的信息系统实用性较强,而且由于有本单位人员参与,系统使用和维护也比较方便。采取联合开发的方式,企业技术部门可以学习专业软件公司的开发方法,由软件公司负责解决技术难点,对开发过程进行科学的安排和控制。企业技术人员负责编制代码。这样就回避了企业信息开发队伍开发经验少、技术低下的问题。同时由于在联合开发中锻炼和培养了企业的信息技术人员,所以联合开发的效果一般好于自行开发。联合开发也存在选择合作对象的问题,如果合作对象选择不好,也会带来很多麻烦。

商品软件一般具有一定数量的用户,并经过实际应用的考验,一般都比较成熟与稳定,在约定条件下,质量有所保证。但系统的适应性较差,因为商品软件从通用化与用户面考虑,其功能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只能使企业的需求得到部分满足,功能选择有较大的局限性,一般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要求,还需要进行二次开发;同时现在的一些商品化软件基本上是单项应用,各系统之间数据共享困难;另外由于没有原程序代码也不便于系统维护。

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规模确定适合的开发方式,不管选择何种开发方式,企业都要重视人才的培训工作,即使是委托开发。

五、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1、强化基础数据管理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是以严格的管理为基础的。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不仅要有先进、适应的应用程序,而且要有完整、准确的数据。只有管理体制合理,各种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完备,信息渠道畅通、原始数据完整、准确,所建立的信息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信息系统是建立在完整、准确的数据基础之上的,要使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必须对企业的各种原始记录、凭证、台帐和报表的形式、内容、数量和流程进行科学分析,消除冗余部分,补充残缺部分,改善其流程,使信息流向合理,实现管理业务的规范化和原始凭证及报表的统一化,以满足信息系统对数据的要求。数据整理的工作量及难度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即使有了好的应用程序,信息也不可能正常运行。尤其是在系统启用初期,基础数据整理的工作量很大,基础管理工作中的一些矛盾在这时都暴露出来,加之这时应用系统还不够完善。这是信息系统建设和推进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可能使信息系统的建设“搁浅”或“流产”。

基础数据整理工作应采取专人整理和业务人员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因为一些数据的专业性很强,必须由专业人员来整理或参与。但是,在系统启用阶段,信息系统和手工方式是并行运行,不可能马上摆脱手工方式,业务人员既要完成日常工作又要花大量的精力整理数据,给他们增加了工作量。企业领导或信息系统管理部门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这一阶段工作的顺利进行。

基础数据管理的另一个难点是信息系统中的一些数据的提供部门与收益部门不一致,由于我国企业的信息资源没有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一些人认为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这就要求企业领导来统一协调和管理,避免数据管理上的“真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2、重视和统一代码管理

建立科学、完整的代码体系是信息系统成功应用的前提,代码设计及代码管理是信息系统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代码是各子系统之间的桥梁。代码设计及其管理是实现一个信息系统的前提条件,建立一套为系统各部分所公用的优化的代码体系是任何一个大的信息系统的基础,代码管理就是对应用系统中所涉及的各种不同类别的代码有组织地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的管理,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代码体系。代码应能准确、有效、充分地反应对象的信息,确保信息的检索、分类、访问、判断、统计和控制正确、简单容易,以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和信息的利用价值。

统一的代码管理同时也为以后的系统集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应用系统的集成是以统一的代码为基础的。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整个应用系统中的代码必须统一,否则达不到信息共享的目的,更谈不上系统集成。

六、重视系统维护与人才培训

信息系统总是基于一定的企业环境和当时的信息技术而建设的,它应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不可能一劳永逸。作为一个复杂的人机大系统,随着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和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变化,信息系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技术。从国外的统计资料来看,系统维护在整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中,无论是费用还是时间所占的比例都在70~80%左右,系统维护的重要性已无可争议,而在我国,在一些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和使用中,系统维护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一些企业领导甚至认为系统一旦运行起来就万事大吉。这方面失败的教训实在不少。

从工作内容上看,信息系统的维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硬件的维护,二是信息系统软件的维护。从技术上看,硬件维护相对较简单,主要工作量和系统维护的难点集中在软件维护上。信息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包括应用程序、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DBM S)、数据库系统主语言和操作系统等。除此之外,系统软件还应包括系统技术文档和使用手册,软件维护内容系统日常维护、系统功能维护和系统更新维护。

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In ternet为龙头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从In ternet中派生出来的

In tranet技术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信息系统的维护较之于传统结构下的信息系统的维护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更新维护的工具,同时也使信息系统的更新性维护更加频繁,对信息系统的适应性、开放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一些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有限,大部分的信息系统建设是采取委托开发、直接购买商品化软件的方式,加之我国信息系统维护的理论体系一直没有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维护工作不系统,系统维护的内容、周期、原则和方法等无章可循,系统维护的责任不明确,这也给系统维护带来了困难。一方面,企业认为这是开发方的责任和义务,应无偿地提供维护服务;另一方面,开发方认为系统开发任务已经完成,系统维护应追加投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难分清哪是系统开发任务,哪是系统维护的范围,使双方都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系统维护贯穿于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由于系统维护的长期性和随机性,因此,不管系统建设初期采用何种开发方式,信息系统维护的主要工作应由企业自身承担,企业应具有这方面的能力,这要求企业培养一批既懂业务又具有较强的应用计算机能力的综合人员。此时人才培训工作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人才培训应与系统建设同步进行,当前企业推行计算机管理时的一个突出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机专业人员数量少;二是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奇缺。要建设信息系统必须重视计算机人才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采取什么方式、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即使是委托开发,用户也应自始至终积极参与系统的开发与数据整理,这样在系统开发完成后,用户能很快适应和使用,便于以后的维护和扩充,只有用户参与系统开发,才能使系统适合于用户的工作习惯,具有好的用户界面。同时用户的参与过程也是培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七、走出系统“集成”的误区,抓好数据重组工作

建立集成化的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和任务,且现代信息技术也为系统集成提供了更先进的工具。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信息资源没有达到集成管理的程度,没有从信息资源管理的战略、模式和方法上进行研究。现行的信息系统只是在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上建立的,按职能部门划分模块,是一些分散的事务处理系统。系统之间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即使一些好的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这种共享也是低层次的,还不具备集成化的特征,没有达到系统集成的环境与条件,不可能经过“优化”而成为集成化的系统。

许多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和使用的成功率不高,而把希望寄托在联网和系统软硬件更新与集成上,以为有了新的环境,只要做出一些应用“接口”,就能实现系统集成。实际上,靠接口是不能实现系统集成的。只有从数据集成抓起,才能走出系统集成的困境。

系统集成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和发展趋势,系统集成应包括网络系统集成、应用系统集成、网络和应用系统的综合集成,而其中应用系统的集成是系统集成的关键。系统集成强调的是“系统”,是系统的内在联系,系统的一致与协调,因此要特别注重各个方面的统一。企业的信息系统应以数据为中心,因为应用系统集成的核心和关键是数据集成。如果只是统一了平台,并在该平台上开发了很多独立的子系统,通过一些数据“接口”把这些子系统中的部分数据“机械地”联系起来,这不是应用系统的集成,只有实现了数据集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集成。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信息系统还不具备集成的条件,系统数据共享性差,甚至连一些基本的代码都不统一,寄希望于“集成”能解决一切问题,这样的集成只是“拉郎配”,不会有好的效果。要想达到系统集成,必须正确理解系统集成的真正含义和目的,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数据和应用软件工作,为系统集成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仲英1新时期信息系统建设的环境研究及对策[J]1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1993,(3)1

[2]石双元1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1江汉大学学报,1995,(3)1

[3]蔡淑琴1企业信息若干问题的研究[J]1管理信息系统,1998,(5)1

[4]左元1对管理信息系统维护的几点探讨[J]1管理信息系统,1998,(5)1

责任编辑 丘斯迈

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最新调查报告

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最新调查报告 1

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最新调查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领域,也是中国企业发展中的必然过程,信息环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全面掌握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是研究和推进中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也是IT企业制定发展策略和政 府制定相关政策的前提。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启动了<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状况调查>项目,并于底公布了调查结果。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分布于各个行业的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838家企业。本次调查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中国企业信息化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情况 1.硬件装备状况 (1)硬件平均拥有量 PC机的平均拥有量为265.2台,最多拥有2万台;笔记本电脑的平均拥有量为33.5台,最多拥有台;服务器的平均拥有量为33.5台,最多拥有2万台;集线器的平均拥有量为18.8台,最多拥有900台;各项设备的最低拥有量都是0台。 2

硬件的平均拥有量与企业规模相关。规模较大的企业硬件的拥有量较多。但服务器的情况有些特殊,大型企业的平均拥有量高于特大型企业。 硬件平均拥有量与行业的交叉分析显示:采矿企业PC拥有量遥遥领先,可能与此类企业的较大规模有关。交通运输邮政企业的笔记本电脑拥有量略高,可能与其工作移动性较高有关。(见表1) (2)PC百人拥有量 每百人PC平均拥有量为7.79台。分行业每百人PC拥有量,制造业中的电子和其它行业超过了平均值,分别为13.48台和8.97台,其中电子行业百人PC拥有量在所有行业中最高。拥有量超过了平均水平的还有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采矿业的拥有量最低,只有3.7台,这可能与采矿业的职工结构有关。低于平均水平的行业还有机械、化工、医药、批发零售和社会服务业。还有,随着企业规模的减小每百人PC拥有量随之减少。 3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思路和方法共5页文档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思路和方法 企业信息化已被大多数企业家普遍认同,几乎所有的现代化企业都已经或正在把企业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之一。作为推动和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企业信息化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信息化技术与手段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实践,但对很多企业来说仍然是全新的课题,无论在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阶段、还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存在着很多疑虑和困惑。企业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规划属于企业自己的信息化建设蓝图?如何把握信息化建设时机?如何合理安排和调度企业的资源?如何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效?保护已有的信息化投入?如何保证信息化真正的成功?我们通过多年的实施经验和实践,已形成了独特的信息化规划体系,并为多家企业制定了信息化战略规划,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真正做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是以整个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管控模式和业务流程等为基础,结合本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适合企业战略发展相匹配的信息化战略、信息化策略、信息化建设蓝图和目标、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按投入产出、风险控制等进行全面分析与规划。信息化战略规划是企业信息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用以指导和帮助企业信息技术的协调发展、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达到有效地、充分地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 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讲,由于企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发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也好,还是企业信息化规划也好,一般在三至五年期间需要再进行重新的规划。并且要及时地根据周围新的环境,企业新的发展和技术上新的趋势等等因素对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案例Ⅰ沃尔玛:“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1991年,沃尔玛年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据1994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服务行业分类排行榜,沃尔玛1993年销售额高达67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亿多,超过了1992年排名第一位的西尔斯(Sears),雄居全美零售业榜首。1995年沃尔玛销售额持续增长,并创造了零售业的一项世界纪录,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1995年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此后一路高歌猛进,分别在2006、2007、2008、2010年4度跃居世界500强榜首。 一、沃尔玛的信息化理念和战略 沃尔玛创始人早年服役于美国陆军情报部队,所以他特别重视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公司开始进入规模化市场扩张及发展阶段后,沃尔玛公司率先在行业内使用各种先进技术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化管理模式。沃尔玛的信息化管理是贯穿于整个价值链,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和全球用户资源,实现零库存、零营运资本与用户的零距离的目标。信息化管理不应仅是一个系统,而被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不是将其投入到大量低价值的维护与运作事宜中。正如沃尔顿所坚持的:“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将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正是沃尔玛迈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沃尔玛通过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全球统一采购及供货商自己管理上架商品,使得产品进价比竞争对手降低10%之多;

另一方面,沃尔玛还通过卫星监控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对商品进行及时的进货管理和库存分配。当凯玛特(美国第三大折扣零售连锁公司)也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效仿前者开始起步时,沃尔玛早已在全球4000个零售店配备了包括卫星监测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配送中心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内的信息化系统。 二、沃尔玛公司信息化过程的一些关键事件 购买第一台计算机用于支持日常业务(1969); 存货管理系统(1969); 电子收款机(Point of Sells,POS)系统(1973); 商店与总部之间相联结的卫星网络(1979),?初期投入1600万及60万/年通信费?占当年利润总额超过55%节省电话费1000万/年; 统一产品标识码(1980); 1983年,与休斯公司合作的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与供应商建立电子数据交换(1985); 通过Retail Link系统与供应商共享预测方法等(1991,1993),总投入成本是当年利润的3倍; 启动电子商务网(1996); 店内的广告采用沃尔玛的视频网络(2000); 第二次启动电子商务网(1999); 在Sam’s Club测试RFID系统(2001);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2001); 实施高级销售规划系统部件和财务报告系统(2001); 与供应商之间的数据交换采用因特网数据标准(2002)。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一、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案例有很多,因此,由这些案例也能总结一些成功的经验。 1、企业领导的参与和支持是搞好企业信息化的前提 2、企业信息化并非只适用于大型企业 3、系统规划是企业信息化成功实施的保证 4、加强企业信息化网络管理和安全建设 5、培养企业信息化所需的人才队伍 上海市企业信息化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之路 自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就有了储存和搬运活动,可以说物流是最古老的行业之一。然而,物流仍局限于表面的“储平余缺、运通有无”的低水平状态,是什么阻碍着现代物流理论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呢?今天我们知道物流的发展与信息及其技术的进步是[详细] 摘要:2008年5月8日,由上海市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心举办,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等单位指导的“第二届SEIP企业信息化高峰论坛”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提升、融合、发展”。要使信息化过程与工业化过程有机结合,工业企业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自身发展,信息技术企业善于从工业化进程中获得发展动力。 本届论坛揭晓了第二届“上海市企业信息化十佳成功案例”。 如:百联——打造产业链高效沟通平台 百联集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商贸流通企业集团,拥有遍布全国25个省市约8000家营业网点,由11大事业部、众多控股子公司和关系企业组成,形成了相对稳健的、以超市零售、建材、电子商务、流通等行业为基础的航母产业群和百联集团内研、产、销、物流产业链,以及企业外泛产业链。 借助互联网办公室imo提供的企业即时通讯、协同办公软件,百联集团成功建立了专属管理的内部沟通、通讯和协作平台。实施2个月,内部员工之间工作效率提高20%,话费降低近40%、出差费用逐月减少,人员流动率减少5%,并成功建成了以百联集团为核心的产业链沟通平台,实现了对合作伙伴的沟通和协作的整合,提升了百联集团的整体竞争优势。 二、同时,由一些失败经验中也总结了教训: 失败原因一般有以下三方面: (一)小脚穿大鞋——失败理由:产品不匹配,再好的系统也带不来成功的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建设流程梳理思路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流程梳理及优化探讨 一、流程梳理及优化定义 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流程梳理,对流程进行适当的重组与优化。流程梳理是指围绕企业的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对整个企业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整理、提炼,明确管理的关键点、信息化管理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式、解决的程度、实现的深度等。需要明确流程优化与流程重组的概念,BPI(业务流程优化),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是指企业流程改进,是针对现有流程进行小规模的改善,是局部而非彻底的;BPR(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则是对企业流程大规模和彻底的变革,甚至有可能是推倒重来。一般只有在企业问题十分严重,难以为继,需要进行重组,或进行变革性的管理才会用到BPR。在当今的许多公司里,很多单个组织的工作都十分出色。他们做着自己的事,热衷于达到或超过自己的目标,但是他们并不了解或关心自己的工作如何影响下一流程中的其他人,他们只是对他们所做的事和他们如何被考核感兴趣。这种情形导致了业务进程中普遍存在着次优化行为。而BPI的目标就是优化,通过逐步优化实现渐进式的再造。 二、流程梳理工作开展步骤 1.建立项目团队,明确工作目标,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和预算。 企业高层管理者需要给予充分授权,确保工作小组能够顺利开展工作,毕竟工作过程中有可能涉及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而出现阻力,高层的授权十分重要。建议团队中加入企业高层领导。 2.认清企业目标,进行全面的流程调研。 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明确的就是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只有认清目标才能准确而有目的地进行流程梳理工作。流程调研需要首先对企业现有的所有流程摸清摸透,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总结出企业的流程准则,这其中又包括了显性和隐形的流程要素。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顾客细分日益加剧,产品和服务呈现出多标准化,人们对实际工作流程的了解越来越模糊,获得对现有流程的清晰认识,是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第一步。 3.辨别核心流程和关键顾客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 一、中国信息化的历史回顾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1993年以前)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计算机工业界认识到,发展我国计算机工业,应该从过去的以研究制造计算机硬件设备为中心,迅速地转向以普及应用为重点,以此带动研究发展、生产制造、外围配套、应用开发、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等工作。 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事业是关系四个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是直接从事这一事业的科研和生产部门的事,还要求冶金、石油、化工、轻工、建材、纺织等部门密切协同和大力支持,共同奋斗。为了振兴我国计算机和集成电路事业,为推动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1982年10月4日,国务院成立了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同年12月8日至12日,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全国计算机系列型谱专家论证会,确定了我国在此后一个时期,发展大中型计算机,小型机系列机的选型依据。 1983年5月15日,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全国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规划会议。会议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正确处理自己研制与技术引进的关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抓紧、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把品种、质量放在首位,要把发展中小型机、特别是微型机、单板机作为重点方向;要面向应用,大力加强计算机软件工作,迅速形成软件产业;把计算机的推广应用作为整个计算机事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加速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 1984年中央领导同志及时指出,新的“工业革命”表明,西方国家要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这对我们向四化进军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强调要发展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要普遍应用电子计算机等。为研究我国新技术革命的对策,国务院成立“新技术革命对策”小组,组织了计算机专项和光纤通信专项研究。 1984年9月15日,国务院发出通知指出,为了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必须有重点地发展新兴产业。在现代新兴产业群中,信息产业是最重要、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核心因素。要逐步装备我国的信息产业,并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为改造传统工业服务。应当把电子工业摆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了加强对

企业信息化建设先进事迹材料

企业信息化建设先进事迹材料 ,男,汉族,1966年5月出生,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经济师。现任天然气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总公司信息化建设在同志的带领下,坚持以科技带动生产和服务,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努力推进城市燃气、城市公交、城市出租车、旅游等业务的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目前,总公司拥有oa办公系统、财务用友电算化管理系统、erp管理系统(含库房管理平台、物资供应链管理平台、合同管理平台、质量技术管理平台)、输配气scada 调度系统、地埋管线gis采集系统、燃气营销系统、考勤管理系统、办公区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场站视频安全监控系统、城市公交出租车安全监控和gpr定位系统、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一卡通系统(古城一卡通)等一大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总公司在同志的带领下,初步实现了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一、精心谋划,构建燃气信息平台 同志上任后,以他特有的战略眼光,提出了总公司信息化建设是促进总公司各项业务全面提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总公司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因此,他在总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中把燃气经营、公交与出租车营运、旅行

社经营等各项业务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调研,在他的领导下,对总公司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不断持续改进及优化信息平台的规划。 为满足总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他多次带领总公司相关人员远赴材料供货方、燃气经营、公交与出租车、旅行社等兄弟单位等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考察,并根据总公司实际情况,成立了古城通信息中心,全面负责总公司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城市一卡通工程的建设。 在同志的带领下,总公司信息化建设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试运行,以燃气、公交等业务信息化为突破口,以“智慧城市——古城一卡通”项目建设带动企业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分期分段进行了企业管理改进和信息流程优化,逐步实现了与先进企业相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总公司争取利益最大化,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构建成了具有燃气特色的信息平台。 二、整合资源,构筑燃气信息管理 为确保总公司利益最大化,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志始终站在高科技前沿,坚持科技创新,提出了狠抓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全面整合现有信息管理资源,强化内部管理机制。 在燃气业务方面,他将原有的计量系统、分析系统、监

浅谈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难点

浅谈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难点 【摘要】现代企业的运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是科技的核心要素,每一重大突破,都孕育着生产力的新飞跃。中国许多大型企业集团纷纷开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以提高集团集中管控能力和决策支持水平,降低大型企业集团的运营风险,保证财务管控顺利进行。 【关键词】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难点 现代企业的运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是科技的核心要素,每一重大突破,都孕育着生产力的新飞跃。在国家有关部委的要求和指导下,在国际交流和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中国许多大型企业集团纷纷开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以提高集团集中管控能力和决策支持水平,降低大型企业集团的运营风险,保证财务管控顺利进行。 目前,企业集团虽重视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但在许多方面仍不完善。主要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层次较低,还没有完全实现集团各项业务网络平台的系统集成,难以实现财务信息系统和其他业务管理系统资源共享;对财务风险认识不够,还没有建立财务预警控制系统;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重视不够;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管理需要的专业人才较少。由于集团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平台,以及母、子公司之间或子公司内的局部利益冲突,子公司主观上可能不愿及时提供准确的相关信息,阻滞信息流,造成信息严重的不对称和不集中,集团公司与下属企业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及时性、准确性难以保证,使集团管理层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的信息,从而影响集团对下属企业的全面了解及有效控制,也影响整个集团的经营决策及正确制定发展战略。而一些对会计报表非法的操作处理更易造成财务报表信息的失真,影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增加了集团的经营风险。 1 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1.1 现有观念和模式与管理变革的冲突 作为老国有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体制与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之间存在必然的冲突,而大多数集团公司的管理体制又正处于变革中,在推进集团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则需要考虑与管理模式变革、流程再造的互相适应性,以管理工具的变革促进管理模式的变革。对策:争取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并进行广泛宣传。 信息化建设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企业集团的主管领导尽管对于投资集团信息化项目很支持,但未必清楚困难和阻力。一旦遇到问题,就认为是项目组人员工作不力。因此,项目经理在正式启动项目以前,一定要与主管项目的领导进行充分的沟通,使其明确信息系统的作用、实施方法、路线图、一般项目失败的原因、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等内容,同时使其进一步思考自身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项目的深层次原因和潜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梳理项目的目标和实施方案。 1.2 目标不明确和不断变更的风险 在立项初期,集团公司领导一般对集团信息化项目有较高的期望值,设立较高的中远期目标,但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的理论描述,甚至只是一种感觉,不同的人会

企业信息化建设介绍

企业信息化建设介绍 一、企业信息化简介: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从发展程度看,分为三个层面和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第一是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第二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第三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电子商务。 二、信息化集成产品总述: 我公司现有信息化基础的相关产品, 1、PC机(电脑) 2、桌面设备(办公设备,包括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 3、企业内部综合布线(企业内部组网,程控电话网络,机房网络系统集成) 综合布线是一种模块化的、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 通过它可使话音设备、数据设备、交换设备及各种控制设备与信息管理系统连接起来,同时也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的综合布线。构建各种子系统,它们都有各自的具体用途,不仅易于实施,而且能随需求的变化而平稳升级。 我们企业的综合布线,指对企业内部(办公楼或厂区车间)的网络的组建,其中包括数据网络(内部电脑网络)和语音网络(电话网络)的连接、配置,对企业内部网络实行结构化,模块化,集成化管理。 机房建设是综合布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综合线路入柜,机柜配线架,理线架等的安装,以及交换机的安装配置。 4、区域内无线网络建设 无线网络覆盖系统的架设。在企业内部需要有无线网络覆盖的区域。通过有线Internet网络的接入,在有线网络后端,架设无线路由器、无线AP(无线中继器)等设备来实现一定区域内的无线网络覆盖。在该区域内的具有无线网卡的笔记本、台式机、手机都可以实现无线高速上网。 5、企业内网安全(防火墙,三层交换,网络版杀毒软件,内网安全管理软件) 1)硬件解决方案:主要是指硬件防火墙,三层交换。 硬件防火墙:是指在企业Internet网络的接入口架设的一台具有路由功能可以 配置相关网络规则的网络安全设备,该设备所具有的软件是嵌入式的,因此保证 了其稳定性以及高效性。 三层交换:是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电脑按照企业实际情况需要进行分组分段管理 的一种网络结构。由主交换机和一个或多个分交换机组成,其中各个交换机都是 具有VLAN功能的交换机。通过对主交换机以及各个分交换机进行相应的端口分 组、IP段分配得以实现。三层交换是保障企业内部各部门间信息数据安全的重要 屏障。 2)软件解决方案:主要是指网络安全软件,网络版杀毒软件 网络安全软件:主要指内网安全软件,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服务端来管理企业内部的 各台电脑(终端)的网络使用权限,数据操作权限,外设(办公设备)使用权限等 等,说简单点,就是监控管理每台电脑的具体使用情况。内网安全软件是企业对各 终端最直接最全面的安全解决方式。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报告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调 查报告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报告 为了获得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数据,支持科学制定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措施,决定开展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工作。 一、调查的目的、方法、样本及实施 (一)调查目的。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工作的成果要有助于对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并为政府制定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二)调查组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作为调查的指导单位,于XX年8月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和典型案例收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工作。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测评中心作为调查工作的承担单位,负责调查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数据分析和撰写调查报告等工作。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作为调查的支持机构,负责抽样调查样本的选定和调查结果的测算工作。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通集团公司作为调查的协助单位,分别向下属机构发文,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并协助开展调查工作。 (三)问卷设计。经过反复论证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首先保证能够形成对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情况的总体判断,同时兼顾具有长效作用,争取形成基础性指标以及相对稳定的工作机制。 (四)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业总经理/总裁、分管业务或者信息化的副总、信息化主管或者企业综合管理人员。 (五)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影响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特别针对尚未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做了专门调查;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计划;企业信息化对政府和发展环境的要求;企业对第三方社会服务平台的评价;企业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与质量的意见。 (六)样本选取。根据《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抽样方案》的要求,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完成了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样本的抽取工作。抽样库采用了XX年最新维护的国家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在全国层面上选定了26022家样本企业。

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

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一、信息化需求分析 1、信息化现状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促使企业业务处理程序和管理程序更加合理,从而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能进一步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使其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利用效果,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当前,公司高层重视信息化建设,大胆采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今年3月份以来公司开始实施的K3-ERP系统,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该系统目前运行正常,已实现客户端与远程正常访问。公司已购买了供应链模块以及应收款管理和应付款管理两大财务模块。公司依托该信息平台开展各项业务,同时财务部已将账务与ERP系统有机结合,有效地保障了公司各项业务的运转。财务当前使用软件NC系统与集团总部对接,目前用于财务基本核算,其他功能还没完全用起来。 2、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应用总体水平较低,虽然以K3ERP为信息处理中心,但尚未建 立起企业级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并非所有工作都纳入到信息化系统中。 部分员工尚备有自己的手工台账。 ?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得不到有效利用与分享。企业知识共享平台尚未完 全搭建和利用起来。 ?信息化建设力量还不够强大,没有形成一支具备较强规划、开发、实施、 维护、升级的信息技术队伍,基本网络设施维护依赖于厂商支持。 ?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再造的能力、意识和实际效果,绝大多数系 统更多的应用在操作级效率的提升方面,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决策者 进行管理、决策分析的支持力度不够,对日常业务运作流程的规范不够。 3、主要要求

?建立企业具有全局性,可扩展的基础数据标准。在当前企业单个应用系 统无法包容业务部门的全部需求时,需构建一个可扩展、具有张力和弹 性的基础协同架构,解决在网络环境下业务集成的需要,将应用程序的 不同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使得现在或 将来的应用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自由的交互。 ?需要设计三层平台支持整个企业信息化,三层平台分别是——硬件支撑 平台、软件支撑平台、应用系统平台。硬件支撑平台是整个信息化的基 础,软件支撑平台是信息系统应用的支撑,应用系统平台是企业实现管 理信息化的手段。 ?应用系统平台是实现管理信息化的手段,在信息系统应用平台上企业应 部署四个层面的应用:运营层、管理支持层、决策层、呈现层。其中运 营层由支持企业业务开展的运行系统构成;管理支持层是由企业管控系 统和管理支持系统构成,是既代表公司总部监管业务开展又是支持下属 公司业务开展的系统,通过系统支持公司有效的集权与放权;决策层是 构架在运营层和管理层之上的决策支持系统,为管理者进行有效决策提 供信息化支持;呈现层是通过内、外部门户展现企业信息并实现个性化 内容管理。 ?软件功能至少应包括数据显示与查询、图形显示、报表显示与打印、曲 线图分析、上下限预警、数据存贮、进销存管理、应收与应付款管理、 信用方案的初步建立等功能。 ?支持B/S结构,易于公司信息门户挂接,实现数据共享。 ?在上述基础上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平台,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 技术,实现集团公司内的管理、经营、决策等各方面的总体集成,从而 实现企业信息化,以达到显著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二、信息化目标 1、总体目标 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过程中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公司现代化管理系统于一体的现代管理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及展望-乔晓梅.教学文稿

172 《商场现代化》2006年8月(中旬刊总第476期 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甚至对改变管理思想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已在企业的管理层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已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建设成为国内外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我国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我国传统的制造业上。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总产值约占全国GDP 的一半,而且由于近几年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会越来越强。如何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加快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历程 经过“八五”、“九五”两个阶段的建设,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已经比较普及,但是各个企业的建设情况各不相同,处于不同的阶段。总结起来,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MIS系统阶段(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该阶段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用来记录大量原始数据、支持查询、汇总等方面的工作。我国企业MIS的应用可以追溯到70年代中期,主要是以单机操作为主进行单项业务的数据处理辅助管理为主。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许多企业都建立了诸如人事、工资、库存、生产调度、计划等管理子系统。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纷纷把过去

独立存在的子系统集成起来,形成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 2.CAD/CAPP 推广应用阶段 目前我国全国大中型制造企业已基本普及了二维CAD 技术,建立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其中一些企业开始应用三维CAD和CAPP产品。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不需要过多的资金和专业人员投入,同时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深受企业的欢迎。 3.MRP/MRPII/ERP推广应用阶段A.MRP阶段(Material Require Planning 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产品构成进行管理,借助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及系统对客户订单,库存物料,产品构成的管理能力,实现依据客户订单,按照产品结构清单展开并计算物料需求计划。实现减少库存,优化库存的管理目标。 B.MRPII阶段(Manufacture Resource Planning在MRP 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系统增加了对企业生产中心、加工工时、生产能力等方面的管理,以实现计算机进行生产流程设计的功能,同时也将财务的功能囊括进来,在企业中形成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闭环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已能动态监察到产、供、 销的全部生产过程。 C.ERP阶段(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进入ERP阶段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企业级的管理系统更为成熟,系统增加了包括财务预测、生产能力、调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功能。配合企业实现JIT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生产资源调度管理及辅助决策的功能。成为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及决策的平台工具。 我国企业引入MRP和MRPII 开始于80年代中期,从一些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始,掀起了一阵MRP 热潮。近年来,国内制造业的一些领头企业也开始了建设ERP的尝试。

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文/王瑞英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不断发展和提升,从解放后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类企业也在不断追求发展的优越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本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谈一些认识。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3.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2- 0118 -01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方式是大中型企 业不断追求卓越,寻求可持续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应采用“最合适的”、“最能为企业所用的”!进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在当今电子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建设就充分体现了其优势和作用,是新型的管理方式之一,其重要性也随之体现。我公司率先采用了信息化管理模式(PM信息化上线平台),成为业内的排头兵,是成功的典范。从而也促使了同行业企业的重视,争先效仿。实践证明信息化管理在当今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提高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规范市场经济,掌握大的方向。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也不断发展和 进步,信息化管理做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进一步规范了企业决策程序化、考核定量

化、组织系统化、权责明晰化、奖惩有据化、目标计划化、业务流程化、措施具体化、行为标准化、控制过程化等等。具体表现为: (1)直观性 通过信息化管理的“软硬件平台”,能为了企业直观的了解其工作任务、工作计划、工作业绩、成本控制情况、利润空间、人力资源情况等等,为了企业提供了直观性的参考数据,便于其决策、进行优化资源、整合资源、制定战略目标等。 (2)便捷性 从人类开天辟地的飞鸽传书、十万加急情报要跑死很多马匹才能让领导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到现在的电子信息时代,充分表现了人类的智慧和伟大。国家要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要不断提高,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人类,经济是命脉,对于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高效性至关重要。信息化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最便捷的平台。 (3)可操作性 我个人观点认为:企业管理越规范,其可操作性便越强。所以,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管理不断追求卓越的良好工具与平台,其可操作性将越来越显著。 2、提升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 企业都在不断追求发展的科学化、合理化,不断与时俱进。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了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改善了科学化管理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对工作过程中的监控力度,也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基础数据。也是优秀企业文化的体现。

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的 调研报告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关于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 的调查报告 摘要 本文立足于客观的角度分析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实地调查法与文案调查法的结合,并将在实践中所得到的数据与较为典型的中小型企业作对比,全面了解和掌握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应用水平,从企业信息化建设核心、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前景等多个方面研究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引导与扶持,组织开展对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工作,本次调查采用了抽样问卷调查、企业座谈以及实地考察等形式,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核心现状发展 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 1 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 1.1调查对象和内容 本文以示范区中小企业为实践地点,展开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从企业信息化建设核心、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前景等多个方面研究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

1.2调查时间和调查地点 时间:2014年8月5日~8月25日 地点: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 1.3调查意义 通过此次实践调查,找出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与有利因素,深入分析原因,并提有建设性的发展方案,为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1.4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网络调查、文案调查 2 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内容 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2.1.1 整体核心 企业信息化以企业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一解)“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从发展程度看,分为三个层面和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第一是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第二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第三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电子商务。(二解)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

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计划[页].doc

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34页]1 作者:ZHANGJIAN 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 大型企业网建网设计与实现 一、引言: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型企业网络建设面临多种网络 技术的选择。选择怎样的网络技术来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是摆在各大企业面前的一个课题。虽然网络技术在飞速发展,但企业网络建设有其内在规律,把握这些内在的规律,将有助于指导大型企业的网络建设。 本文定义的大型企业网络是跨地域和有层次的网络。企业的网络层次和行政结构相对应,网络层次在二层或三层以上,网络连接可能是跨地市、跨省的,也可能是全国范围的。例如,银行、国税系统,民航、铁路、政府办公系统等都是跨地域,多层次系统,在网络建设上都有其共同的特点。从总体上说,企业网络涉及到系统软件平台、硬件平台,布线系统,局域网建设,广域网建设,应用软件(包括业务应用和WWW服务等)、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方方面面。 本文从大型企业网络设计的角度介绍大型企业网络的设计和实现方法。一、企业网络建设过程的几个阶段

企业网络建设总体上分为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网络管理维护 阶段。从网络设计的角度来讲,分为应用驱动法和基础设施法。应用驱动法是采用根据应用需求,从工作组网络、楼宇网络、园区网络到广域网络的由近到远的设计方法。基础设施法是根据基本的网络规划,采用从广域网络、园区网络到楼宇网络的由远及近的设计方法。 企业网络建设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需求分析阶段。 通常大型企业在网络建设中已有部分的网络环境,这些网络环 境能满足当时网络应用的需要。但网络可能是一个个孤立的小岛,只能在局部范围内实现网络应用及资源共享,企业网络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企业网络规划时,要考虑网络建设的整体性,既要保护原有的投资,又要在网络技术的选型上有前瞻性。网络需求分析主要是根据企业业务发展需求和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需求,提出企业网络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关键技术指标。 企业网络需求分析包含如下几方面: ?网络标准和协议要求。 ?全网络信息点分布需求,包括局域网布线结构要求,广域网传输介质

海尔公司的信息化历程

海尔公司的信息化历程 海尔公司即海尔集团。 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青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5大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7万人。2011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509亿元,品牌价值962.8亿元,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集团援建了164所希望小学和1所希望中学,制作212集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电赞助商。 海尔集团1984年名牌战略: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1991年多元战略: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1998年国际战略:走出国门,出口创牌。2004年全球化品牌战略:整合全球资源,创全球化品牌。 海尔公司的信息化进程 1992年:成立海尔集团信息中心。 1996年:建立集团网站。 1998年:实施ERP项目,建立海尔集团客户服务信息系统。 2000年:开通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海尔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和物料采购管理系统。

2001年:建立海外订单管理信息系统,商流CRM网站开通运行。 2002年,建成三网合一应用的宽带广域网络。 具体如下: 1984年12月26日,张瑞敏带领新的领导班子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当时的冰箱厂亏空147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张瑞敏是到农村大队借钱,才使全厂工人过了一个年。1985年,张瑞敏从消费者的信中发现了产品存在的质量隐患,为了真正唤醒员工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砸冰箱”事件成为海尔历史上强化质量观念的警钟。 1986年,原西德驻华大使裴培义先生从北京专程到青岛电冰箱总厂考察。工厂紧张有序的工作状况使裴大使十分佩服年轻的厂长张瑞敏。 由于产品质量过关,海尔冰箱在北京、天津、沈阳三大城市一炮打响,市场出现抢购现象。张瑞敏分析了当时电冰箱市场品种繁多,竞争激烈的形势,提出了“起步晚、起点高”的原则,制定了海尔发展的“名牌战略”。 在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招标中,海尔冰箱战胜十多个国家的冰箱产品,第一次在国际招标中中标!海尔的发展逐渐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浅谈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之重要性

浅谈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之重要性 自中国入市以来,中国建筑企业就面临着全球化竞争。但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中国企业都将直接面对拥有高度信息化优势的国际企业的挑战。建设领域一些企业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信息化在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中的突出作用,并已经开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但就多数国内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达到规避风险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初衷。因此探讨信息化建设在建筑企业如何更好地应用,无疑将成为开创企业管理新格局,促使企业节本增效的重要砝码。 一、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从企业自身管理角度来看 1、可提升企业业务流程的速度,加快信息交流,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用现代手段实现人力、资金、物料、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配置和协调,使信息技术与管理业务流程相互整合,使信息网络成为项目信息交流的载体,从而加快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速度和系统的反应速度,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对建筑企业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据统计,在国外建筑业企业中凡采用项目管理系统的公司,施工进度提高50%,施工质量提高40%以上,而施工设计费用和人力费用却分别减少15%-30%和5%-20%。 2、实现合理有效的监控,加强企业决策力度。对建筑企业而言,信息技术能够对企业项目施工的每一阶段进行有效的监控,不论是项目的进度、合同履行的程度,还是项目中人、机、料的使用成本,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实时的监督。 3、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了跨地域管理。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这种跨组织、跨地域协作、沟通困难等问题。尤其自中铁建设集团实施区域管理以来,我们更需要利用快速、实时、高效的信息共享和沟通系统,全面满足办公需求,提高业务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跨区域管理成本。对于项目遍布世界各地的我们而言,采用项目管理系统以及财务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将更有利于实现全球业务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二)从施工项目角度看 1、适应施工项目管理对信息量的需求,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建筑企业管理的粗放型导致长期不注重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利用,逐步形成了依靠经验的管理。随着企业施工项目数量的增加,施工中涉及的数据也变得越来越多,如果采用传统的数据统计方法,不仅数据传输速度慢,传输流程长,并且在传输过程中数据也存在很大的失真风险。信息技术的介入不仅能保证工作量不增加,而且实现数据的收集、分析、共享,并使高层次数据分析——如数据挖掘,成为可能。 2、构建合理有效的预算计划体系,对成本进行全面控制 通过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建立全面预算机制,缩短预算周期,同时通过严格的项目成本管理,做到质量有依据、消耗有定额、管理有规范。 3、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的四流合一建筑企业信息化 将企业施工生产各环节用计算机进行及时信息处理,并在企业内部形成网络,做到企业人员流、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的集成科学管理,使企业组织整体高效运行。实现项目管理的企业信息化对建筑企业效益的提高,管理能力的增强是显而易见的。 (三)从企业总体整合能力方面看 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除了在管理水平、项目管理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以外,从企业总体整

2019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报告

2019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报告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 为了获得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数据,支持科学制定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措施,决定开展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工作。 一、调查的目的、方法、样本及实施 (一)调查目的。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工作的成果要有助于对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并为政府制定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二)调查组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作为调查的指导单位,于XX年8月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调

查和典型案例收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工作。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测评中心作为调查工作的承担单位,负责调查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数据分析和撰写调查报告等工作。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作为调查的支持机构,负责抽样调查样本的选定和调查结果的测算工作。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通集团公司作为调查的协助单位,分别向下属机构发文,召开了全国电视会议,部署并协助开展调查工作。 (三)问卷设计。经过反复论证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首先保证能够形成对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情况的总体判断,同时兼顾具有长效作用,争取形成基础性指标以及相对稳定的工作机制。 (四)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业总经理/总裁、分管业务或者信息化的

副总、信息化主管或者企业综合管理人员。 (五)调查容。调查容包括:影响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特别针对尚未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做了专门调查;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计划;企业信息化对政府和发展环境的要求;企业对第三方社会服务平台的评价;企业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与质量的意见。 (六)样本选取。根据《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抽样方案》的要求,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完成了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样本的抽取工作。抽样库采用了XX年最新维护的国家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在全国层面上选定了26022家样本企业。 “样本企业”既包括已经开展信息化的企业,也包括还没有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其中,21067家为支持分行业分析的样本,另外4955家为支持部分重点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