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憙读书六法

合集下载

“朱予读书法”之反思

“朱予读书法”之反思

在朱熹的教育思想中,“为学”的基础就是要穷理,而要想穷理就必须读书,并且朱熹坚信“天理”就蕴含在圣贤书中,读圣贤的经典之作,是穷理的主要途径。

他有关读书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朱子读书法”之中,“朱子读书法”是关于读书方法的阐释,其中包含了前人智慧的经验以及朱熹本人精辟的见解。

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读书方法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子读书法”,作为经典的读书指导方法有其合理性,但是因为它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巨大,因此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指出这些局限性并不是说朱子读书法对我们没有指导意义,而是通过对它进行粗略的反思与评价从而使我们的读书学习更加高效。

一、读书目的的局限性朱熹认为“为学”的目的首先是要穷理,要穷理必须要先读书。

因为在朱熹看来“天理”的精蕴全部在圣贤书之中,读书是穷理的主要的手段与途径。

众所周知,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因此在读书目的方面,他非常重视读书穷理的作用。

正如朱熹本人所说的:“为学之道,莫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先读书。

”[1]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明白其他人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否值得提倡;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更好的了解自己内心真正所追求的东西,并且更好的分析自己目前的学习情况,以此为契机来合理客观地判断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甚至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朱熹所说这一句话有一个大前提:读书的目的就是穷理。

通俗地讲,“理”蕴涵于一切儒家经典著作之中,只有学习儒家经典才能够成为封建社会合格的百姓,也只有学习了儒家经典才能够立足于当时的社会之中。

也就是说,只有四书五经,才是人们学习的正统。

正如他所说的:“宜读书穷理。

常不间断,则物欲之心自不能胜,而本心之义理自安且固矣。

”[2]“但得少间隙时,不可闲坐说话,过了时日,须偷些小功夫,看些小文字,穷究圣贤所说底道理,乃可以培植本原,庶几枝叶自然张旺耳。

浅谈朱子读书法

浅谈朱子读书法

浅谈朱子读书法作者:裴春娟来源:《新一代》2014年第02期摘要: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著作很多,内容丰富,在其后的几百年里对各朝代与各时期的读书人皆有深远的影响,很多读书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本文在整体透视的基础上,着重论述其关于读书态度、读书方法与读书体会等方面的见解,研究其对于我们当今教育教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循序渐进;熟读精思朱熹读书的总原则是:“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他认为,只有这样读书,才会“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才会使书上所言、心中所想、口中欲述融为一体;才会读有所得,“记了无去处”。

他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此观书之法也。

”朱子关于读书的见解,由他的学生归纳为“朱子读书六法”:(1)循序渐进。

读书要有“简易可循”的进程,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书的难易程度,先读什么,后读什么,要有次第可常;要先难后易。

在讲到读书要按难易次第而进行时他说:“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读书之法也。

”这些都是为学的基本功夫,而有些人却做不到,为什么?“原来道学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无根脚。

”也就是说,不能循序渐进,不会打好基础。

(2)熟读精思。

读书必须熟读、精熟。

他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这是对如何进行读与思提出的要求,其具体作法是:“学者读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已作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

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朱熹谈读书怎么做的方法

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朱熹谈读书怎么做的方法

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朱熹谈读书怎么做的方法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的“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朱熹谈读书怎么做的方法”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

朱熹以读书为乐,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

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介绍胸中书传有余香辛弃疾《虞美人送赵达夫》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精思。

朱熹《性理精义》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读书之要》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若使鲁戈真在手,斜阳只乞照书城。

龚自珍《己亥杂诗》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郭沫若全集开拓新诗歌的路》人是活的,书是死的。

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沫若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

华罗庚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我扑在书籍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朱熹读书方法论的精义第一,循序渐进。

朱熹认为读书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

他要求读书量力而行,打好基础,逐渐深入。

第二,熟读精思。

朱熹认为读书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与领悟,牢固记忆与掌握。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若读得熟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第三,虚心涵泳。

朱熹认为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

仔细认真,沉浸其中,周密思考,反复琢磨,多方验证,才能明辨是非,解决疑难。

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以为有功耳。

朱熹是怎样读书的优秀作文

朱熹是怎样读书的优秀作文

朱熹是怎样读书的优秀作文第一,循序渐进。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

”什么是循序渐进?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挨次,读通一书,再读一书。

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挨次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

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

“所谓急不得者,成效不行急;所谓不行慢者,工夫不行慢。

”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行急于求成,也不行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其次,熟读精恩。

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

他还批判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行贪多,且要精熟。

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第三,虚心涵泳。

朱熹曾批判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原来意思。

二是“旧有祖先之说”,就是从前接受的观点不愿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订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见读书必需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本意。

朱熹强调读书要耐烦“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体察。

朱熹主见“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需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第五,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

”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勉威猛的精神。

“如撑上水船,一篙不行放缓。

”第六,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需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坚韧的毅力。

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

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

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宋代大学问家朱熹,一生读书治学,经验颇多。

他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多年,曾亲拟学规,指导弟子读书。

关于读书方法,朱熹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的弟子曾总结了一套“朱子读书法”,概括起来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我以为,“居敬持志”当是读书治学的第一要义。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

“居敬”是说要“自处以敬”,全神贯注,心不旁骛。

刚一展卷,便先有了名利欲、腾达欲,耿耿于怀而不能忘,这便分去了读书穷理的心,难以有成。

朱熹曾说:“读书看义理,须是胸次放开,磊落明快,恁他去。

第一不可先责效”。

“持志”是说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恒心。

“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志已立,还“须学耐烦,细心去体会”,“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

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逐字逐句,要见著落。

若用工,不务精细”“终不济事”。

现代许多人读书,有两个大毛病:一是名利心太重,未曾展卷,便想着成名成家,身在书桌之前,“心居乎魏阙之下”;二是心粗性急,“看未到这里,心已在后里,才看到这里,便欲舍去了”。

心粗性急,入不得书中,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或一遇未晓,便望书兴叹,弃之而不欲复读。

名利心重,则未读几卷书便忙于铺纸为文,意欲钓誉沽名。

然而著文须是心中有意见,心中若无所得,如何做得好文章?前人主张四十岁以后才可以著书立说,四十岁之前“只许动手,不许开口”,可见做学问的严谨态度。

我们虽不主张四十岁以前绝对不可做文章,但做文章也要真有见解,不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

还是说读书。

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读书至少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职业的读书是为了生计,嗜好的读书是因为兴趣。

他说:“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

朱熹“二十四字诀”读书法

朱熹“二十四字诀”读书法

朱熹“二十四字诀”读书法朱熹,字无晦,晚年自称晦庵,江西婺源人。

他是南宋时的大理学家,是我国古代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孔子之后,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博学的学者之一。

朱熹十八岁即中进士,但一生为官不过十四年,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讲学。

他在江西庐山创立的“白鹿洞书院“,是世界最早的哲学研究院之一,培养了大批学者。

朱熹幼年时很聪明,五岁即读《孝经》。

他一生读的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丰富的实践使他总结出读书方法“二十四字诀”,共从六个方面概括了他的读书经验。

一、循序渐进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

他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

”他反对“骤进”和“速成”,主张一步一个脚印渐进。

二、熟读精思“熟读精思”,一是“读”,二是“思”,讲的是读与想、学习与理解的关系。

“循序渐进”要求合理安排读书的先后次序,而“熟读精思”则要求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深刻领会所读之书的见解。

朱熹说:“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

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

若只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

”由此可见,“熟读”就是要“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记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就是要“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三、虚心涵泳指读书要仔细认真,反复研磨,反复体会;切忌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

朱熹说:“观书但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

如其可取,虽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废。

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人之言,亦须更加审择,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无宠罩自欺之患矣。

”总之,这种读书法要求不预先立说,不自满自足,不穿凿附会,不粗心性急。

四、切已体察指读书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视书外的功夫,即要结合自己的思想、经验,从书外去体察书中之味。

朱熹的读书法则观书有感劝学

朱熹的读书法则观书有感劝学

朱熹的读书法则观书有感劝学
读书法则:
1、循序渐进。

即从基础知识读起,一本本读通,读时对文献中字、词、句、篇等要逐一弄通,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有系统、有步骤地从低向高、从浅入深的进行阅读。

2、虚心涵泳。

即要仔细认真的阅读,反复自我切磋、研磨、体会、切忌马虎从事,或自以为是。

(什么是“涵泳”?“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
3、切己体察。

即要结合思想、经验、阅历、需要,去体验文献中的意味,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4、熟读精思。

即要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和思考,深刻领会其要旨,使书中之话好象出于自己口中,其思想似如自思。

5、著紧用力。

即要聚精会神、下苦功、花大力。

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毫不松懈,刻苦用功。

6、须教有疑。

即要善于提出和解决问题,学会“质疑”,阅读要从“有疑”到“无疑”之后,才算真懂,才算掌握其实质。

观书有感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劝学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的读书方法

朱熹的读书方法

朱熹的读书方法钱穆晚年撰百万言《朱子新学案》,开宗明义即谓:「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瞻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可与伦比。

全祖望用“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一语来赞誉朱熹的渊博学识。

辛弃疾对朱熹的学问与人格也极为钦佩,写下了“历数唐尧干载下,如公仅有二三人”的赞词。

在民国大教育家蔡元培眼中,“宋之有晦庵(朱熹),犹周之有孔子。

”朱熹一生主要是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作官的时间并不长。

自19岁登进士第后,在50多年里,在各处作官只有9个年头,在朝廷中供职才40日。

朱熹长期投身于教育活动,达40年之久。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唯是笃志虚心,反复详改,为有功耳。

2、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起处,方可换一书,乃为有益。

若但轮流通念,而复之不精,则也未免枉费功夫也。

3、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

然亦各有次序,当以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4、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5、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

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

必是今日去一重,明日去一重,去尽皮,方见肉。

去尽肉,方见骨。

去尽骨,方见髓。

6、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7、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8、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穷理而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9、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点,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10、心不存,虽读万卷书,亦何所用。

心不定,故见理不得。

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11、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是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循序渐进 在《朱子读书法》中朱熹说:“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循序渐进,是朱熹反复强调且始终坚持的治学之方。朱熹认为:“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所以”。⑴小学只能教学生识一些字,做一些具体的事,从识字做事当中获得简单的基本的知识。到了大学,就要领悟道理。就是大学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四书》,也严格规定阅读次序:先《大学》,次《论语》、《孟子》,最后《中庸》。文章,按一定顺序,一篇一篇地读;书,也按一定的顺序,就其内容上说,必然有其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也是认知应当而且必然要遵循的。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之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我们从中可分析出朱熹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 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他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⑵并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 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他注 解《论语》“譬如为山”时指出:“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⑶是说学习的进步或退步,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自觉性、持之以恒的精神。 其三,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在读书上,就是读通了一本书后再去读另一本书;体现在读一本书上,就是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来读。总而言之,“未明于前,勿求于后”。朱熹循序渐进的读书原则,主要是强调学习要有踏实的作风,追求扎扎实实的效果。 2、熟读精思 朱熹强调读书必须反复阅读,在读书的遍数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一点不能偷工减料。门生吴伯英初见朱熹问如何读书。朱熹的回答再简单不过:“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凡人读书,须虚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说得皮肤上,例如——食物滋味尽在里面,若只舔噬其外,而不得其味,无益也”这里,朱熹告诫门生吴伯英:书,要熟读;不可浅尝辄止。朱熹在建阳考亭撰文教谕沧州精舍的门生曰:“书不记,熟读可记”。书要读到不仅要能背熟,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而且在说出书中的内容时,就像自己发自内心所说的话那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读书时深入探求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作者的旨趣。“一一认得,如同自己作出来底一般”。熟读是精思的基础,要对书中的名物训诂,都要一一领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 的精义及其思想真谛。熟读精思的目的,是深刻理解圣贤文章中有关性理的真谛。他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⑷。朱熹在建阳考亭沧州精舍的“教谕”中说:“义不精,细思可精。”⑸又说:“大抵所读经史,切要反复精详,方能渐见旨趣”。“小有疑处,即更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以时省阅。”⑹在《朱子读书法》中又说:“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语中所谓之“精”,有两种含义。其一是:精密思考;其二是:得其精蕴。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结果。精思的过程是缜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朱熹一生,无论教学,还是著述,都是殚精竭虑,探幽索微,力求获得精深的义理。在沧州精舍时,完成了六经的传述。“其於读书也,又必使之辨其音释,正其章句,玩其辞,求其义,研精覃思,以究其所难知,平心易气,以听其所自得,然为己务实,辨别义利,毋自欺,谨其独之戒,未尝不叁致意焉。盖亦欲学者穷理反身而持之以敬也。”⑺ “须是无这册子时,许多节目次第历历落落,在自家肚里,方好。”⑻朱熹特别强调读书须有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又说:“书始渐未知有疑,其次渐有疑,再其次节节有疑,过此一番之后,疑渐读释,以至融会贯通,都 无可疑,方始是学。”开始读书时只是理解而已,然后渐渐产生疑问,通过思考,疑问渐解,最后达到全然无疑,这个过程就是读书成功的体现。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3、虚心涵泳 朱熹极力主张读书一定要虚心涵泳。他说:“学者读书,须是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⑼朱熹针对一般人读书往往存在的先入为主的毛病,提出读书要尊重原著,探明原意。“看文字须是虚心,莫先立己意。”“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⑽如果先带框框先立己说,固步自封,自然不能彻底理解书的本义,而是自我的主观揣恻。所以又说:“虚心切己,虚心则见道理明,切己自然体认得出。”(同⑽)但是,“今人观书,先自立了意,后方观。尽率古人语言,入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只是推广自家意思,如何见得古人意思?”(同⑽)针对读书中心存偏见,拘囿于成说提出读书要持公正态度,要独立思考,坚持新的见解。“读书正如听讼,心先有主张乙底意思,便只寻甲底不是;先有主张甲底意思,便只见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说,徐徐观之,万能辨其曲直。”(同⑽)又说:“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着,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 见。若执着一见,则此心便被遮蔽了。”(同⑽)朱熹还讲一步强调了读书更不能因人而论,因人废言:“观书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如其可取,虽世欲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无笼罩自欺之患也。”⑾不因“庸人”而废言,不因“圣贤”而盲从,“文字且虚心平看,自有意味。勿苦寻支蔓,旁穿孔穴,以汩乱义礼之正脉。”⑿又说:“近见学者,多是卒然穿凿,便为定论。”(同⑾)“读书遇难处”,朱熹认为应当“虚心搜讨”。(同⑽)也就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同⑾)进而“勤苦捱将去”,花一番力气,这样才可能“理会道理”。(同⑾)他对涵泳工夫尤其重视。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慢咽,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知味”⒀。“看人文字,不可随声迁就,我见处方可信。须沉潜玩绎(深钻进去,反复玩味分析),方有见处(见解)。不然,人说沙可做饭,我也说沙可做饭,如何可吃?”⒁他认为,读书时应该边读边思考,用心体会圣人的思想,反复揣摩圣人的话语,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理解书中的深意。 4、切己体察 所谓切己体察,朱熹认为:首先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即要求读书时不能只在纸面上做工夫,还必须 将书中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他说:“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目间否?不然,则随文逐义,赶趁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⒂又说:“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同上)“如说仁义礼智,曾认得自家如何是仁,自家如何是义,如何是礼,如何是智,须是着身己体认得。如读学而时习之,自家曾如何学,自家如何习,不亦说乎。”(同上)所以朱熹从秦汉以来的历史,推及到目下,强烈反对不切己体察的读书方法。“秦汉以后,无人说到此,亦只是一向去书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会。”⒃”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己上体察,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得去,便了。如此济得甚事。”⒄ 其次,朱子强调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或使之在实践中受到检验。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要自家日用躬行处着力方可。”⒅又说:“读书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处事者不过称理其轻重耳。读书讲究其义理,判别其是非,临事即此理。”⒆能将书上的“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考察体验自己能否如此力行。朱熹曾说:“读书须是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可见得一般道理出。”⒇朱熹是主张“读书穷理”的,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21]而“读 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身上推究”[22]读圣贤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存天理,灭人欲”,并落实到自身。朱熹以圣贤的榜样为例,讲正心,自己先心正;讲诚意,自己先意诚;讲修身齐家,也不是空话。他强调“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也就是说,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探求义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如果学到的义理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或者只是用于教导别人,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切己体察,就是要切实地联系自己,来体察圣贤书中的道理,变成激励自己改进提高的动力。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5、着紧用力 即读书时必须抓紧时间、振作精神,不能疲疲沓沓、松松跨跨。“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23] 朱熹把读书比做撑上水船,比作治病救火,以此来强调读书要抓紧时间,一刻也不能放松。“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总之,读书时虽不可求速成,但必须抓紧抓狠,毫不懈怠。(同[25])一方面朱熹最忌讳“半上半落,半沉半浮”的二吊子作风,认 为这种态度必定一事无成。另一方面,考虑到熟读精思的需要,总的读书计划指标不能定得过高,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而在具体实施时,例如读一本书时,就绝不能松松垮垮,一定要抓紧时间,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6、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朱熹认为,做学问的诀窍“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而“读书则实究其理,行己则实践其迹”[26]。因此,他要求“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27] 这是教人读书必须将心收敛起来,有谨慎感,有进取心,不放纵自身,不轻率从事,做到“专静纯一”,志于为学。人若具有这种精神,用于应事时,就能敬于读书。只要心能用于“专静纯一”,不“驰走散乱”,自然能做到“日用动静间”,使为学之道发自内心,学起来当然要“日成日新”。 在这里,“敬”是端正态度,就是说,诚心诚意、兢兢业业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读书也不例外。居敬也就是要从内心中严格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