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信仰的传媒人

做一个有信仰的传媒人
做一个有信仰的传媒人

做一个有信仰的传媒人

1994年,南非自由记者凯文·卡特的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震撼了人世。黑白照片里秃鹰虎视眈眈的贪婪眼神,苏丹女孩瘦骨嶙峋、奄奄一息的身影即成全了凯文·卡特也毁灭了凯文·卡特——他踩在小女孩的尸体上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摄影奖,却因为饱受社会公德的批判和质疑,最终在获奖三个月后怀着对小女孩的歉疚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凯文的死让他的作品《饥饿的苏丹》多了一份传奇的色彩,也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们对传媒人职业信仰的思考。

凯文·卡特死后,关于记者的人文关怀被提上日程,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新闻记者是什么?假如国家是一条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桥上的瞭望者。他要注意来往的船只,注视地平线上出现的任何值得注意的小事。”一个传媒人的笔下可能有财产万千,可能有毁誉忠奸,可能有是非曲直,可能有人命关天,所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传媒人,首先必须是个堂堂正正的人,是个对社会有着强烈的悲天悯人的情怀的人,一个有着人性种种优点的人,只要这样的传媒人才可以不辱新闻赋予的使命,完成传媒人的本职工作,坚持自己的信仰,肩负起社会的责任,铁肩扛道义,妙手著文章。

在很多人看来,媒体是一个需要靠理想支撑的行业。闾丘露薇的《不分东西》里有这么一段话:“记者自称‘新闻童工’,在仔细计算了自己的收入和开支后,发现如果要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不单单入不敷出,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但媒体总编却不这样看,他用过来人的身份劝导年轻后辈要有吃苦的精神,因为他们这辈新闻人就是这样过来的。”也许我们真的生在了一个理想缺失的年代,挣扎在时代的漩涡,我们试图洗涤我们的心灵,但现实的残酷和人心的浮躁,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把工作仅仅当成养家糊口的工具,很少有人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努力,甚至很多的人都没有理想,就算有理想那也是初入职场,久而久之会被磨平无法坚持自己的初衷,这是这个时代的人的悲哀,因为缺乏信仰,缺乏一个核心的价值观,海量的信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冲

击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让我们很少去再相信点什么。尤其是从事新闻的人,看到了太多的不公平,见证了太多的黑暗,最初进入媒体时是一腔热血,在不断地打击与碰壁中慢慢磨平。

作为高危职业的媒体人在面对着各种现实压力和精神压力,更多时候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痛楚,就像艾青的诗里说的:“为什么我们常常眼里噙满泪水,因为我们是记者,我们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白岩松在他的书作《幸福了吗》里说过:“记者是社会这艘大船上的瞭望员,前面海面上有任何好与不好的消息都要拿着望远镜看到,然后告诉船长和乘客,以便决定这艘大船怎样航行,如果记者只报告前方海面的好消息,而不告诉不好的消息,这艘大船会不会成为泰坦尼克号。”因为是传媒人,所以对人世的不公感到愤懑不平、义愤填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时常困惑着每一个良知尚存的传媒人,香港记者协会一名记者说,新闻工作最大的满足,不来自升职加薪,而是新闻本身。所以一个优秀的传媒人,一定要有发自内心的对新闻的真正热爱,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强烈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对世界悲惨的人与事,可以平淡面对以求报道的客观公正,但不能冷漠麻木,内心一定要有所动容和触动,无力改变的事只要本分报道就可泰然处之。

我们生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往往在于财富的多寡以及名声的高低。灾难发生之后,就连表现一种慈善之心,也会经过精密的计算,要看能够为自己获得多少回报。就算没有这样的用心,大家很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爱心,用捐款、默哀、做志愿者的方式,但是却不愿意,或者懒得去关心更加深层次的矛盾以及尝试寻找解决的方法,大家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付出,并且被自己的付出所感动。面对着更深处层次的社会问题,传媒人需要去进行思考,然后把他们认为的整个社会的不足说出来,把政府做得不够的地方指出来,这需要一定的勇气,或者说不是勇气,而是自然而然地这样做,来自于传媒人是否具有真诚的职业信仰,那种对生命真诚的信仰。

职业信仰是优秀传媒人所必不可少的。因为有这种信仰,所以才不

会被外界喧嚣的声音影响自己的思维,从而以一颗纯净的心灵去尝试追寻真相。虽然,这样的信仰,很多时候会两面不讨好,甚至会感觉到孤独,但是只要想到作为一个传媒人的坚持能够为大家带来更多的资讯、角度,而这些资讯和角度能够让人们减少偏见,生活和谐的话,那这样的孤独,难道不值得,不难得么?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读《守望信仰》有感 吉林九中宫丽英 假期难得清闲,从同事那借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守望信仰》,放在床边,每天翻看几页,终于在开学之前看完了。边看边想,合上书的那一刻,方觉感想颇多。 是啊,中国人到底信仰什么呢?我想,不同的年龄的人,不同职业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对于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来说,思考最多的是,我应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记得2008感动中国人物中有两位人民教师,他们工作的学校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收入,那位女教师很平静的说:“以前一百多一个月,现在两百多一个月,长了一倍了,我感到很开心!” 是什么让这两个老师能在上顶上坚持工作18年的?是令女教师开心的两百元工资?那实在是少的让人无法置信。是大山上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可为此要每个星期,爬四个小时天梯,危险就在脚下。实际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哪里的孩子需要教师,老乡在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杀了一只鸡,这份情感他们放不下。 这两位老师的事迹告诉我,人要干好一件工作,尤其是教育事

业,如果没有信仰作为她的精神支柱,那么教师这个职业就是一份谋生的工作,而不是一辈子奋斗的事业。教师的信仰是什么呢?我认为包含许多内容,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吧! 第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教育工作是非常纷繁复杂,我作为中年轻教师我已经深深感到教师在工作中经常会面对不同的困难,教育智慧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和坚持不懈的过程。在高中的时候,因为我遇到了几个非常好的老师,他们在课内课外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和帮助,那个时候我就决定以后要做一位和他们一样的老师,所以我选择了师范专业。当我最后通过考试和选拔,真的成为一个老师的时候,我无比的开心。然而这份工作的艰难是我不曾想象得到的。也许优秀的老师那无比的幸福感,就是因为他们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而这个幸福使他们永远割舍不了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 第二,对于学生的热爱。但凡优秀教师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对于学生无私的爱。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他们的快乐和满足。那两位老师之所以能在山上坚守18年,是因为每当他们想离开之时,只要看到光着脚的孩子们,就怎么也狠不下心。如果老师不能无私的热爱学生,我想教师这份工作不会给其带来精神的富足。什么是无私的爱?现在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多样,如果我们仅以成绩来衡量他们,无法真正的热爱他们,真正的关心他们。在新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事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社会的复杂与多样,使得学生在今后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如何给以学生正确的引导,如何与学生交心,什么样的爱,是当代教师真正能够给与学生的,并有助于他们成长和幸福。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 The Times of Heaven in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 Since middle ages, westerners held mainly two views on time: eschatological (teleological) and physical (scientific). The former came from Christianity and understood time through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God. Time or history goes towards the expectable end, i.e., the Last Judgment. The latt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means of measuring time, which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ecise. To this view, time essentiall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human's existence. It is an objective, even and irreversible passing, having no meaning by itself and serving merely as an existent form of physical beings. Certainl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there have been new perspectives occurring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among which, the phenomenological one in a broader sense is especially concerned with us. Up to now, "Chinese philosophy" is usually approached, at least in China, through the conceptual perspective of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metaphysics. Therefore, seldom interest has been put on the problem of time in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due to its non-metaphysical character. It is true that,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is neither teleological nor physical view on time in Chinese tradition. But, if we read the literature of pre-Qin period, especially pre-Warring-States period faithfully, we may

“三有”教育理念学习心得:做有信仰的教育

“三有”教育理念学习心得:做有信仰的教育 “三有”教育理念学习心得:做有信仰的教育 三有教育理念学习 心得:做有信仰的教育 我是零五调入十四中的,刚开始的那几年,学校 开始搞寄宿制办学。开学后,住校学生经常半夜跳墙出去上网打游戏,曹校长每次都会督促领导班子们到网吧去找学生。记得有一次,学生又跳墙跑了,我和几个班子成员一块儿去找那个学生,当从网吧里面把那个学生找到时,那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在打游戏,下楼时,那个学生却下不了楼,跳墙出来时把脚崴了,脚脖子肿得像发面包,我和几个同事轮流把孩子背回了学校。 我这儿还有一个让我们做教育人的感到特尴尬的一件事。那是一个冬天,大早起的我们班的一个学生在学校门口硬是不进门,爸爸在那儿对儿子吼,爷爷在那儿对孙子哄,孩子就是不进校。班主任 尤锐老师仔细地询问了一下孩子不上学的原因。 孩子不是特淘气的那种孩子,孩子比较内向,开始站在办公室里硬挺着脖子一声不吭,被大家问急眼了,学生开口说话了,孩子说:上学有啥用?上到最

后还不是回家?!爷爷赶忙举例子,说:小姑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孩子说:考上大学又咋样?还不是照样回家给人家打工卖衣服?迟早都是一样的,我还不如早点回家帮爹养猪呢! 为什么学生脚都肿成那样还要跳墙出去?原因只有一个,不爱这个学校!为什么那个学生那样义无反顾地要辍学?学习没有意思,没有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一种信仰,不崇拜学校。 什么是信仰?《辞源》里是这样解释的: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某人或某物极其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当学生对学校极其相信、对学校里的老师极其尊敬的时候,他们也就有了自己的信仰,当学生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了信仰以后,所以一切看似问题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学记》中说得很好,亲其师,信其道。为什么学生砸我们的玻璃,为什么学生脚都肿成那样还要跳墙出去?教育心理 学告诉我们:学生对学校、对教师提出的教育要求或批评意见采取什么态度,往往不是由教育内容决定的,而是首先看学校、教师在他心目中是否具有威信,要看学生是否崇拜你。当学生对他的学校极其相信了,对他的老师极其崇拜了,学生还会不听话吗?学生还会对你教的内容不感兴趣吗?

做一名有灵魂的教师

做一名有灵魂的教师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今天,我又拿起《中国教师报》,当翻到第444期的“楷模·信仰”教师节特刊时,眼球再一次被吸引住,新时代的劳模范妹锁、最美丽的教师张丽莉等人的事迹让我感怀至深。这些模范教师都拥有着一颗博爱的心,对于他们来说,教育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不断的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生活的本质。因为心中有信念,有理想他们甘受清贫、疾病而无怨无悔。他们都是平凡人,他们也有妻儿,有各种生活琐碎的牵绊,当然还有现实生活中各种条件的诱惑产生的内心挣扎。可是当他们对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眼,他们毅然地选择坚守自己的岗位。这样的坚持并非只是一两年,而是选择一辈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他们正在用自己的行为撰写着另一种传奇。在他们身上,现代版的师德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使自己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做好我们教师工作的重要基本功,也是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注意、不懈努力的自觉追求。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满腔的热忱去爱学生 人们常说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指出:“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全国劳动模范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 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现在教育家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受到广泛认同,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需要尊重和帮助的个体,各有其独立的特点。它和不尊重学生人格、讽刺挖苦、体罚学生相对立,它是点点滴滴渗透到学生心田的关爱。它要求教育者以自己健全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把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才为最终目的。确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也是教师满腔热忱去爱学生的先决条件与思想基础。 教师,应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灵。没有爱心的教师哪怕他具有极好

各国人的时间观念

各国人的时间观念 软件1026班 What is time? Is it a thing to be saved or spent or wastef,like money?Or is it something we have no control over,like the weather?Is time the same all over the world?That’san easy question,you say.Wherever you go,a minute is 60 seconds,an hour is 60 minutes,a day is 24 hours,and so forth.Well,maybe. 准时 如果你被邀请到一个美国人或加拿大人的家里做客喝鸡尾酒,如果通知你的时间是七点整,那么你就应该明白,你应该在七点一刻到达,当然不能在此之前,也不能迟到太多。然而,如果这是在德国、瑞典或瑞士,邀请你在七点钟到达,就意味着你应该恰好那个时候到。 对“准时”极为看重的国家:所有的北欧国家 对“准时”采取赞赏和期待态度的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和美国 对“准时”态度比较缓和的国家:欧洲南部(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家)还有绝大多数地中海国家。 对“准时”持宽松态度的国家:绝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和许多亚洲国家――在那里你尽管可以把手表抛在一边! the America

美国人认为时间是一项有限的资源,所以他们试着去爱惜时间且加以管理。美国人经常参加有关时间管理的研讨会或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他们似乎都希望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更好。专业人士随身带着口袋型笔记本,有些甚至是电子的笔记本,好随时留意所订的约会与工作截止日期。人民想尽办法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挤出更多的时间来。早起的美国英雄富兰克林将这种想法表达得最淋漓尽致:“你爱生命吗?如果爱就不要浪费时间,因为生命即是由时间组成的。” Never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today.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 Japan 日本人就象抱着一个走时准确的大钟,每时、每刻都在按着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守时是东京人生活的一个基本特点,它牵涉面甚广,甚至体现出了一种秩序,在这个秩序中,会让你觉得没有什么小事是可以马虎处理的。日本的电器之所以做得好,和这种精确的时间观念不无关系。 这种神经质会逐渐升华为一种荒谬的美德感和对生活的要求。如果电梯的楼层指示灯坏了,就会感到异常不安;如果面对一次约会的误点,虽然表面上若无其事,实际上内心是非常紧张焦虑的。 India 印度人的时间观念淡薄,关于世界名剧《沙恭达罗》作者的出生

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世上没有哪一种信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上有两种东西亘古不变,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信仰改变命运,信仰塑造品格,信仰铸就忠诚。 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找到自己的信仰,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是不可消灭的民族,我们伟大的祖国就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她所以能在历史的变迁里保持自己的民族本色,最后巍然屹立于世界,就是因为有了信仰这种生命的存在。多少次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终是被我们坚定的信仰所挽救。信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信仰也是一个人的生命线,我们要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对于宗教我并不推崇,但也不反感。我始终认为一个事物只要能引导人们遵循幸福的方向,那么不管她以何种方式存在,都值得尊重。事实上,信仰并不等同于宗教,她不是表面口号,也不是清规戒律,她不依赖于物质,也不拘泥于形式,她不靠制度规范,更不靠强制力保驾护航,她必然是一种自主的意识,自觉的行为,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信仰是什么或许许多人对信仰只是处于一种朦朦胧胧状态!笔者认为有信仰的人,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有信仰的人,是有抱负的人。信仰可以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也可以给一个国家和民族带来星火燎原的希望。能够将上苍赋予我们的自然生命塑造并升华成具有高尚品格 和坚定意志的精神生命。 有信仰的人,是求真的人。人来到这个世上,的确都在为自己的信仰活着。一个有真正信仰的人必定是一个求真的人,真,是他们的生命底色。他们把生命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人生成功的道路得靠自己闯,做人有困惑,做事有困境,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只有坚强不倒的信心与毅力。 有信仰的人,是自信的人。人生立世,自己拍板,不怕失败,。成功时,不要醉倒,不要忘乎所以;失败时,不要灰心丧气,不要怨天忧人,面对“山重水复”之关卡,唯有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用信仰信心去克服一切困难。 有信仰的人,是自爱的人。信仰还让人学会爱己爱人。每一个拥有信仰的人,必先要做的是爱自己。有的对基督教义的认知里,了解到她让每一个信仰她的人明白,哪怕你一无是处,罪责累累,只要你肯皈依,肯醒悟,上帝都会原谅你,因为你的存在始终都是有价值的。那么,如果连上帝都肯原谅你,你有什么理由不原谅自己哪

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新时代教师

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新时代教师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最光辉、最古老的职业,也必须成为引领时代、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最与时俱进的职业。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应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争做一个具有教育情怀的新时代教师。 教育的初心是求真。求真的教育是着眼少年儿童天真自然的本性,以质朴、真诚的教育态度,追求没有功利的、平等的教育,崇尚回归自然和传统的根的教育,传递生命正能量。只是,这样的教育要求我们付出更多心血,这样的教育更要求我们坚守和回归内心的平静,也就是保持初心。 对教育真谛的求索是一种教育情怀。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教师的教学生涯应该是一个不断求索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路径。作为教师每天都应该用心去解读学生的每一张笑脸或苦脸;用心去剖析学生每一次的洋洋得意或垂头丧气;用心去分享学生每一次的喜悦或分担每一次的失败。然后,作为教师马上上下求索,去寻找和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挖掘每个学生的生命潜能,谋求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按需发展。新时代,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参与改革,适应改革,引领改革,做改革的弄潮儿,“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始终朝向理想教育的地平线,永不停息变革和创新的脚

步。如果我们对教育改革消极应对,只做旁观者,甚至拒绝改革,我们就会落后于时代,进而被时代所抛弃。 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身信仰也是一种教育情怀。教师,不应是单纯的职业,也不是纯粹的事业,而是一辈子陶醉其中,向着明亮远方。面对横流的物欲,我们要依然保持着那份定力,坚守“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信念;面对教育的喧嚣,我们要依然保持着淡定与从容,以教育者的眼光和实践者的姿态加以理性的审视与判断,秉承“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准则;面对各种误解甚至不公正待遇时,我们要依然坚信教育的美好,始终恪守内心深处崇高的道德法则,依旧抱以满腔的热情。但愿每一位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的人,始终有着对教育深切的迷恋,让教育信仰成为自己的心灵图腾。 把教育当成自己的情感皈依是一种教育情怀。教师无论走到哪里,心中总有一份牵挂,牵挂着自己的课堂、学生,牵挂着学校里的一草一木。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视教育如初恋的情人,爱护一辈子、守候一辈子、执手一辈子,不会朝三暮四,不会这山望着那山高;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育情怀其实就是这样一种牵挂与守望。 一个人的情怀孤芳自赏,一群人的情怀才满园春色。进入新时代,我们期盼每一位教师都能心系教育情怀,引领学子奔向拥有诗与远方的美好前程。

从谚语看中西时间观念

从谚语看中西时间观念差异 中国有句古话: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把昼夜交替,春去冬来看做时时间的周而复始,倾向生命是轮回的,“来生再见” “三生有幸”,这辈子,没有做到的事情下辈子还可以弥补,因此,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环形的,有一种充裕感,喜好回顾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是将来行为的借鉴,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过去的历史的重视和崇尚,做事喜欢引经据典,追本溯源,循规蹈矩,类似的还有“前车之鉴”等。 西方人的时间观念是线式的,起点始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下“原罪”,从而开始了人类的繁衍,时间随着创世开始了。Not to know a man from Adam这个熟语体现了西方文明中的时间是有起点的。这个起点就是“原罪”。“a day of final judgement”,即“世界末日”。根据基督教,“世界末日”是接受最后审判的日子,人类以“原罪”为起点,不断忏悔、赎罪,接受了最终的审判后,被解救者将进入七重天,获得永恒的幸福。时间自创世始,又随末日审判而终,进入无时间状态。英语中反映出的时间观念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直线。西方人认为,活在当下,抓住现在才能走向明天。There is a good day coming. “好日子就要来临”,不管现在和过去如何,将来都是“a good day”,现在和过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来。象这样更看重将来的熟语还有“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Better the last smile than the first laughter”,“He loses indeed that loses at last”,“The end crowns all”等等。 中国人习惯把时间抽象化自然化,“只争朝夕”中“朝”指“日”,即白昼,“夕”指“日暮”,即夜晚。“朝夕”在这里就是指“时间”。类似的还有“多事之秋”、“一朝一夕”、“千秋大业”、“朝朝暮暮”等。在运用时间上,比较随意。 西方人的时间很具体,只有数字,用精确的小时,分钟,秒钟来衡量。西方人把时间和金钱视为等价交换的实体,时间可以让他们创造金钱,金钱也可以为他们赢得时间,类似的还有,“Spare time is the gold dust of life”,“He that gains time gains a ll things”,“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Time’s up”等。在这些熟语中,时间都被视为可消耗、获得的实体。在约会时,非常准时准点,而且不能接受无故的迟到。 王小诗200921010123 07英语本(一)

大学生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信仰

大学生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信仰 人活着总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如何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呢? 从本质上讲,人最幸福的时刻是自己心理得到最大满足的时候,所以,想拥有持续不断的幸福,就要能够持续不断让自己获得满足感。我认为,一生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也总会有各种坎坷和不顺,每时每刻都感到满足自然是不可能的,但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周期不间断地获得满足却是可能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给自己的人生一个长期而有稳固的支撑,而这支撑,就是正确的人生信仰。 一、信仰的产生 从我们一出生,就受到了外界客观世界的影响,人们常说:“钟灵毓秀”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说明,周围的环境对我们的人生不断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或者说性格)就随之定型了。在这人生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挫折,遇到不顺和困难,同时又有很多事,我们无法掌控。所以,我们就希望有某种力量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是佛教里的神,基督教中的上帝,伊斯兰教里的安拉,也可能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无论信仰什么,其原因都是这些意识形态上的东西给了我们巨大的精神支撑和安慰,帮我们度过了困难。 二、正确信仰的价值 虽然信仰有多种多样,但并不是每种信仰都是正确的。如果信仰是正确的,这种信仰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也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很强的

正能量;可假如信仰不正确,也许自己依然虔诚地坚持,但越虔诚的信,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不安定就越巨大,这种信仰就像毒瘤,不仅危害自己,还严重地危害着社会和国家。5·28山东招远涉邪教故意杀人案中的张帆一家信奉“全能神”的邪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信仰上的扭曲转变让这个家庭彻底走向了覆灭,甚至还剥夺了他人的生命,同时这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恶劣影响。可见,有信仰是重要的,有正确的信仰是更重要。 三、大学生的信仰状况 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见附录):大学生最信仰的是“个人理念”(49.21%),其次是含义略显含糊的“爱”(23.28%),而国家意识形态多年以来通过教育、媒体等灌输的马列主义(11.64%)和科学(11.11%),则占相当小的比重。而在西方作为“信仰”的主流的宗教信仰,只占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比重(4.76%)。[1] 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信仰有以下特点: 1、信仰功利化、世俗化。市场经济不断刺激着人们物质欲望的膨胀,一些人的人生信念和价值取向逐渐失去了真善美,将生活中一切市场化、物质化。另外,当代大学生也处在考研、求职等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这些使大学生不得不直面事关自身前途命运的现实问题。 2、主流信仰模糊化、边缘化。诸如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奉献精神、集体为人民服务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心目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肯定,他们更加青睐西方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育者

名家论坛心得体会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岳滩二中张志红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不知有多久没有听到过如此扣人心扉的报告,句句富含哲理,直面教育。时而鸦雀无声,埋头苦记,时而笑声一片,掌声四起,时而惊叹声响彻会议室。只能说韩经权局长关于“我心中的教育”报告会开的真成功! 亚米契斯曾经说,教育是“爱的教育”。若灵魂与所追求的教育事业如影随形在阳光下快乐奔跑,那教育者真得太幸福了。我想从今天开始,教育战线上的每一位同志真应拨乱反正,改变畸形扭曲的教育导向,做真正的教育者。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欣赏曾点的师生情趣,也是我认为应有的师生关系。融洽、快乐、师生情深。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中的标本......”我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着,学生各个仰着小脸,闪亮的眼睛注视着我,太棒了,这些小家伙!我为他们的认真而窃喜。学生魏**又沉醉在自我的世界,一笔一笔在描着人物头像......他总是这样,每节课都得提醒几次。成绩当然也差得要命。曾认为孺子难教。 今天才明白,差生是教育误差的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的。他们是校园中最应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在考试的洪流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收获了多少师生的白眼和家长的冷漠态度,却每天迎着朝阳毅然决然走向令他收获无尽耻辱的地方。我想他们这一群体也有他们难以言说的不易。我们应有宽泛学生观,不只拿成绩来衡量学生,肯定学生。

今生有幸成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就如同上帝派往人间的魔法师,来点化众生。扶他,帮他,欣赏他,等待他。视生如子,不嫌恶他,不抛弃不放弃他。 夜如此宁静,窗外点点星光,墙角处不知名的小虫在肆无忌惮地叫着,月光悄无声息来拜访这充溢爱的小屋。桌子上放着小儿子为大女儿精心挑选的礼物,礼物安安静静地等待着,只为明天她醒来后的惊喜,此时我是幸福的。我们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不正是我们最应教育的内容? 要想成才先成人。虽然当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存在诸多问题,但作为教育的践行者内心应务必坚定、强大,做一个有信仰的教育者。当别人哀叹中国人道德沦丧到无底线,长幼无序,诚信无存,勇气尽失时,我们应知那是国家发展道路上的阶段问题,更应明白,我们肩负重担,有好多工作要做。以己之力,去影响一个人,一班人,一校人,一代人。“三尺讲台,三寸笔,三寸舌,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教育在改革中前行。我欣赏时下的教育理念,教学不是说教,是特定情景下的感知体验。课堂是个大舞台,学生是主角,老师是配角,多放手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我想他们会成为一个个有头脑、有口才、阳光向上的学生。正如刘老师所说,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知识是学而得。认清方方面面的规律和本质,我们的工作才有方向,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而我们的老师,大概只是做到

浅谈中西方的时间观念

浅谈中西方的时间观念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Hall曾经说过:“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响亮而清晰……”,人们对时间的态度往往传达了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由此得知,在学习外语中,进行相关文化的输入,除了介绍一般文化现象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还要深入理解其文化的根源,这些对于接触一门语言,了解一门语言,甚至掌握一门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有始有终与循环往复 在西方文明中,时间是有起点的,它是在行进的,在流逝的,即珍贵又固执,一旦消逝了便无法挽回。圣?奥古斯丁曾经说过:“上帝在超时间的意义上来说是永恒的。在上帝那里,没有所谓以前和以后,只有永远的现在,时间自创世始,又随末日审判而终,进入无时间状态。”所以,我们发现,在西方的文明中,时间是有始有终的,是会有消亡的那天,而非是永远消耗不完的。 可是,在我们的中国文明中,时间的变化是与自然节律相协调的,是一种始终沿着自身做永远螺旋式运动的,如昼夜交替,季节的往复,植物周期生长,农时劳作更替,都有圆周式的去而复始的自身复归的周期性循环活动(贾玉新,1997:71)。于是,一切都处于循环往复之中,时间更是一样。于是,我们就相信,今天没了,还有明天,还有无数个明天和明天,是源远流长的。 2、珍惜时间与挥霍时间 美国人有句座右铭:“Time is money.”把时间和金钱视为等价交换的实体,时间可以让他们创造金钱。由此,他们做事讲究计划,要求严格依照时间表办事,并且凡事做到准时不误。预约是西方人普遍的社会习惯,并且越是重要的活动越是要提早约定计划好。与英美人交往时尤其如此,即使到最好的老外家串门也要事先打招呼,否则便会打扰他们的私生活,使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例如,刘凤霞编著的《跨文化交际教程》中关于西方人对待时间的态度是这样描述的:“Americans in the Western world look upon time as a present , tangible commodity , something to be used , something to be held accountable for.……The American divides up the day very precisely and communicates only during certain hours .……For many situations Americans would consider tardiness of five minutes to be relatively serious and improper.”由此可见,在时间这一概念上西方人是十分注重的,且作为生活交际上不可或缺的标准之一。 记得德国哲学家康德老人在写给老朋友威廉·彼特斯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刻骨铭心:“在我看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无论是对老朋友,还是对陌生人,守时就是最大的礼貌。”(康德,1779年3月)在实际生活中,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甚至愿意为了守时,不惜付出很大的代价,只为了履行自己的承诺。借用戴尔·卡耐基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结交朋友和有影响力的人就要准时。任何人都喜欢和一个时间观念强、守时的人做朋友,因为这样的人必定是一个诚信的人。”西方人就是如是告诫自己和他人的。 此外,西方人最忍受不了的就是无所事事了。Jesse Crispin曾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写道:“In fact ,if we had more free time ,surveys suggest that the majority of us would fill it with more work .We have a very difficult time unplugging, and many of our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ensured that we don’t have to .”(李湘廷,《Time is everything》,2010.2:18)也就是有了这样的时间观念,在西方,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和资历雄厚的智者。

《做一个有信仰的老师》演讲稿

《做一个有信仰的老师》演讲稿 我是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耕耘在语文的百花园里,陶醉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我常常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幸福感。 有人问我:“张老师,天天这么忙碌,不累吗?”我笑了! 忙是正常的!但心不累啊!一届学生送走了,又迎来了新一届的学生。三年来,看着他们长高了,阅历增加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从懵懵懂懂走向成熟,内心常常感受到教育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应该源于一种使命和责任吧? 在现实的教育生态下,在自己的生存处境中,发现自己生命的最大可能,发掘孩子最大的生命潜能,这些可能和潜能的最大实现,这就是天命吧? 天命是什么?天命应该是至高的创造,绝不是标准化的生产。天命应该是一种教育信仰吧!亦或是对孩子的信仰。《语感论》有曰:“作为心灵,教师未必比学生高尚;作为人,教师未必比学生高贵;作为读、写、听、说的语言主体,教师也未必比学生高明。” 所以,作为教师,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一块顽石中都藏着一尊佛,只需要把不必要的去掉就可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

还记得56号教室的雷夫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孩子,你没有听懂没关系,我会给你再讲一遍,再讲一遍,讲500遍,一直到你听懂为止。这就是信任,这更是信仰!正是发自内心的对孩子信任,对孩子未来成就的坚信,才铸就了自己对教育使命的一种信仰,一种升华。无论孩子经历多少反复,重犯多少错误,这种信任始终不改,这种信念始终不变。 相信岁月,相信种子!相信生命历程中最美的播种,在经历了未来的风风雨雨和岁月沉睡之后,人会突然顿悟和长大,种子也会苏醒和萌生,于是,我们会聆听到一种拔节的声音,会看到一个崭新的生命,于是,一个全新的孩子诞生了! 这,就是我的教育信仰,是我们每一个播种者的信仰!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时间观也不同。时间观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常常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和障碍。 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相反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过:“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晰。”时间观念是各种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的看法,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 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中国人约会提前到,西方人约会迟到三五分钟。中国人视年龄大为尊,西方人视年龄大为忌。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时间也有所不同,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些障碍可能仅仅由于对时间及其运用理解上的差异而产生。例如,一位美国学者即将离开中国,他的一个中国朋友邀请他吃饭为他送行,可意想不到的是那个美国人说:“我很乐意去。但万分抱歉,因为我已经安排好了明天的事情。”这位

中国朋友听后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在他的眼中美国人对他的友好都是一种过度的冷漠。不久他才发现是他不合时宜的邀请而导致拒绝。 为了尽量减少因时间观念的不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交际双方应尝试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文化,它看不见摸不着,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在全球一体化各国文化交流频繁的新世纪,对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不够尊重和了解,误解就有可能发生,跨文化交际就有可能失败。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中美时间观念差异的意识。当彼此时间观念不同时,不宜做好坏评价,宜作客观描述。(2)变通和协商。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对异国文化的认知了解的过程,单靠一方的努力不容易加速彼此的理解,需要交际的双方互动并将自己的时间观念向对方解释,作出调整。如:被安排在星期天上课的外籍教师完全可向中国同行说明,在他们国家星期天是不工作的。 时间观念的不同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对时间的不同态度及其相应的不同社会行为习惯往往会阻碍有效的交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时间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倾向,如何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实现有效的交际非常重要。

与时代同行,做有坚定信仰的共产党人——观《信仰》有感

与时代同行,做有坚定信仰的共产党人——观《信仰》有感 观看完展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感人故事的纪录片《信仰》后,我感受到有一股催人振奋的力量冲击着我的内心。 纪录片分为“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三部分,展示了先辈们对信仰的选择、坚守和把握。在取得胜利的革命时期,信仰融入、凝聚的自强不屈、“一团火”的创业精神;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建设时期,信仰铸就公仆本色的改革创新,自觉奉献;在中国改革发展的新时期,信仰是共产党人创先争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信仰在不同历史阶段延伸和发展,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在党90多年的成长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坚定信念,才使得我们的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在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创造了今天的辉煌与奇迹。观完《信仰》,我有如下感受: 一、要做一个有坚定信念、信仰的人 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理想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正如郭明义所说:没有信仰人活得很飘。正如雷锋所说: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生活的岗位?又如王进喜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矛盾……这些质朴的语言,每句都闪耀着信仰的光芒。体现了共产党人为建设社会主义而艰苦创业的信仰;体现了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有的精神风貌。在那些特殊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信仰凝结出的自强不屈、艰苦创业的精神,给了我们答案。给我们提交答案的,远不只有王铁人、雷锋、焦裕禄……毛泽东为张思德题写“为人民服务”把中国革命真正的意义写实,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共产党人追寻的目标再一次推进。共产党人的信仰不断铸就了一座座时代精神的丰碑,在需要保家卫国的时候,创造了“抗美援朝精神”;在石油资源匮乏的时期,迸发出“大庆精神”;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诞生了“雷锋精神”。如今的我们远离炮火喧嚣的革命岁月,过着幸福安宁的日子,我们应该体现一种怎样的信仰呢?一个人活着,要有信仰。只有了信仰,才有了精神的动力和奋斗的激情,《信仰》启迪了我,我想,这应该就是本职工作的点滴做起,修己惠人,笃行致远的一种精神和品质。 二、要做一名敢于践行高尚信仰的守信之人 没有实践的信仰是空想。 爱国人士美国物理学博士朱光亚说过的一段著名的话:科学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及有祖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普通的劳动者——曾在王府井大街中断百货大楼工作32年,接待过近400万名顾客的售货员张秉贵站柜台,被称为“燕京第九景”,就像北京的传统名胜“燕京第八景”一样充满魅力。在张秉贵的柜台前,许多人第一次发现,如此平凡的一种劳动,原来也可以给人带来这么多的快乐,买了糖不光就吃点糖,张秉贵真是把温馨甜蜜传递给顾客,这样的服务,被称为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把自己的信仰化作了朴素的行动:让华西村的群众都富裕起来。30年过去了,华西村走在了共同富裕的前列,全村一年创造千亿元的工农业生产总值,有1600户农民成为百万富翁。鞍山市齐大山铁矿养路工郭明义的信仰:从1991年开始,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血量的10倍多。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一个80年代中期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旧房里……这样的典型很多。这样的理想信念和践行,高瞻远瞩,眼界和心胸更加宽阔。朱光亚、张秉贵、吴仁宝、郭明义的言行,让人联想到了战争年代的张思德,建设时期的雷锋,这是共产党人同一个“精神谱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延伸和发展。这些共产党人在岗位上的自觉奉献、无私奉献,有情有义。他们如此坚守信仰,如同旅途乏累过程中向自己伸出的援助的双手,如同前行路上的一盏指引道路的明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共产党员干部,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延伸发展,实现自身应该具有的价值,让自己保持矢志不渝的追求,活得高尚且充实,是需要我在实践中认真思考,知行合一: (一)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坚定高尚的目标的指引下,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在我的心中,踏踏实实地教学就是忠于我的信仰,实实在在育人就是坚守我的信仰。在实际工作中,我一直告诫自己要做一个坚守自己信仰的教师。 从教十一年了,一路上虽没有千难万险,心路中却也百折千回。记得刚参加工作,抱着在师范学到的教育理论,怀着满腔的热情,扑到工作一线,一心想实现素质教育这一新理念,课上课下与学生打成一片,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导致教学成绩一塌糊涂。 几次挫折过后,我始终处于矛盾之中。我也曾想对学生严厉一些以求取得好一点的成绩,但面对学生天真的本性我又怀疑自己的行为。到底如果解决这一难题?为此,我孜孜不倦地追求教学水平的提高。我知道自己不爱表扬学生,我就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最少表扬学生十人次以上。晚上或周末,我就针对自己的做法进行回顾,看看有没有改进之处。我坚信我可以走出自己的路,我坚信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作为班主任,我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把德育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虽然教书与育人不可能分得太清,但我心中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 我想这也是一些迷茫的家长的言行在学生身上打下的烙印。作为班主任的我,有正面引导的责任。因此,我时刻关注着,不断思索解决的方法和疏导的方向。我让学生采访父母和祖辈童年生活的情况,引导他们纵向比较国家的发展变化,我也把自己的童年生活与学生一起分享,既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又达到了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使我体会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含义。 在育人工作中我不断探索,不断积累,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我关注后进生的问题,关注中等生的发展,关注对学生的德育工

做一名有教育情怀的好老师

做一名有教育情怀的好老师美国教育家里克纳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为教育树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爱是一个聪慧、高尚公民的核心品格,只有懂得爱的人,才可能更好地为自己、他人和社会创造幸福。教师承载了太多的职责,不仅需要静心教书,更要潜心育人。要达成教育的伟大目标,需要教育人有一种教育情怀,教育情怀是能给我们提供不竭动力的源泉。 一、要有理想信念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三尺讲台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师德修养的内在动力,应该把自己的理想信念融入到现实的教学工作之中。我们应该树立哪些理想信念呢?最主要的是教师的社会理想和信念、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以及追求自身的价值和幸福。 (一)教师的社会理想和信念 教师肩负着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接班人的重任,教师的社会理想和信念影响着甚至决定着未来接班人的理想和信念。因此,我们应该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为莘莘学

子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培养对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有归属感乃至有信仰的年轻一代,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输送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二)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教师对教育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是成就事业的力量源泉,理念和信念的高度决定着教师在教育事业上所能取得的成就,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坚定而高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创造适应每位儿童天性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尊重每位儿童的天性和个性,激活每位儿童的兴趣和潜能,成就每位儿童的精彩和未来。要引领每位儿童向着胜利方向不断前进,争做“四向儿童——追寻‘向志’之梦,热爱祖国、理想远大;唤醒‘向学’之心,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点燃‘向善’之本,品德优良、团结友爱;追求‘向阳’之性,体魄强健、活泼开朗”,争做“七色阳光队员——博爱、感恩、安全、环保、礼信、乐学、实践”。 (三)追求自身的价值和幸福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也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不断努力。幸福既是过程也是目的,虽然不同的人追求幸福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对个人而言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就会感到幸福。因此,我们应该行走在能力的边缘,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己成为最可能成为的人,不断追求自身价值的超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他人和集体是息息相关的,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但不能为所欲为,更不能建立在牺牲别人幸福的基础上,既包括得到和占有等利己的,也包括奉献和牺牲等非利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