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考前辅导资料

《文学概论》考前辅导资料
《文学概论》考前辅导资料

《文学概论》考前辅导资料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建设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理论

考核要求: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及其划分依据;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

第三章

?文学活动是人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美国现代文艺理论家布拉姆斯的广为流传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就比较值得我们重视。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和环节构成的观点,就源于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书。艾布拉姆斯说:

?一、世界。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和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文学反映的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有人称为"外世界"和"内世界"。

?二、作者。指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但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三、作品。文学作品是文学创造成果的标志和外化形态,它使文学创造凝聚为话语体系形式。文学作品是整个文学活动的焦点。它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四、读者。指文学接受者,文本只有在读者接受的过程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

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因素。

?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三)生活活动特性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

?关于文学发生和起源问题,在理论界存在不同观点。主要的学说有:

?巫术仪式发生说

?宗教发生说。虽然宗教与巫术有很大的区别,但在关于文学起源问题上,这两者的思路是基本一致的。

?游戏发生说

?摹仿说。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学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即"劳动说"。

第四章

?文学"概念

?文学有广义、狭义和折中义三中不同概念的区分。

?文学与话语

?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话语包含五个因素:即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或文本),沟通,语境。

?1)说话人,是体现在本文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两主体之一。

?(2)受话人,是阅读本文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另一主体。?3)本文,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有时也称话语系统,这是话语活动的媒介。

?(4)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

?(5)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双重性质。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其普遍性质,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才是其特殊性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

?审美意识形态性的内涵

文学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

?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二、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三、文学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四、文学即有集团倾向性、又有共性

?此外,还有:文学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同性,文学须假定性又须真实性

第六章

?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文学活动是精神生产活动。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 1、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 2、精神生产是以符号为手段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文学创造的客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种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客体即“原始意象”说。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 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性。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是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主体即"摹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主体即"集体人"。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的人,既是具体的个体,又是社会的个体。

第七章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信息)储备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取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感知。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在习见的事物中独具慧眼地觉察出蕴涵于其中的非凡意蕴;对外在事物的独特把握与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三、创作动机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指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象及其序列的过程。?艺术构思是以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为基础,以创作动机为指导和动力。

?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包括回忆与沉思、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等。

?二、构思方式

? 1、综合

? 2、突出和简化

? 3、变形和陌生化

?陌生化指作家把与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从身边推开,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

第八章

?艺术真实

?(一)内蕴的真实与假定的真实

? 1、内蕴的真实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2、假定的真实

?艺术真实不是抽象的说明而是具象的表现在文学创造中,因而假定性情境是艺术真实存在或实现的基本的普遍的形态。

?二)主观的真实与诗意的真实

?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与表现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1、主观的真实主观性是指文学不像科学那样致力于认识的客观性,而是从人的生命体验及对社会人生关注的立场出发,把客体世界作为主体认知与感悟、情感与意志的对象物,以主观性的把握方式建构起从属于人的目的与意义的世界。

? 2、诗意的真实以假定性情境体现生活内蕴(本质)的主观世界,是主体运用描

绘、叙述、比喻、夸张、拟人、变形、虚拟、反讽、暗示、象征诸多艺术手法创造的。这就使艺术真实成为艺术技巧创造的真实,即诗艺的真实。

?概而言之,艺术真实的基本特征是,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与感悟。

?艺术概括的内涵是: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艺术概括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个别与一股"的统一,即让具体的艺术形象具有较大的生活概括性。概括性的高低影响着艺术真实的品位。具有高度艺术概括性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

?情感把握

?文学创造是主体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把握。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主体性裁判。

?形式创造

?形式创造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以艺术概括创造的艺术真实及其蕴含的情感评价与哲理认识,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文学创造的过程也是形式化的过程。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结构、体裁、韵律、表现手法)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

?文学的艺术形式创造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第一,从内容出发选择与创造形式。

?第二,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

?第三,重视形式自身的独立审美价值。

第九章

?一、诗

?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诗可以分成抒情诗、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

?二、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等

?剧本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和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

?四、散文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和抒写真实感受。

?五、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其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和文学性。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在中国古代,在先秦时期,就如《周易·系辞》就提出"言""象""意"的关系问题。?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大致从文学作品的本文共性人手,由表及里地把本文分为文学话语层面(或语言组织);文学形象层面(或形象系统),是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文学意蕴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间。中西方的理解基本一致。

?(一)文学话语层面

?文学话语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具体语言审美系统。细分还有语音、词汇、语法等诸多审美侧面,是文学音韵学和文学修辞学要研究的内容。

? 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

? 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 3、文学话语具有阻抗性

?(二)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形象层面是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层面。它是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图景。其基本特征是:

?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2、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 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是本文的更深层结构,即第三个层面,也是纵深层面。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各种内容。

?第一是历史内容层。

?第二是哲学意味层。

?第三是审美意蕴层。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具有两种属性:一是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二是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典型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同时它强迫着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

典型人物在特定情势下又对环境发生反作用,而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

?意境的形成与界定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境界的集中体现。

?意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

?文学意境的特征

?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有三种情景交融的类型:①景中

藏情式②情中见景式③情景并茂式

?(二)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第十一章

?叙述内容:

?一、故事

?(一)事件。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故事中的叙述单位可根据所起的作用分为推动情节和塑造形象两类。

?(二)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关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应当体现出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三)人物。人物是故事中的第一位要素,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在叙事作品中人物有行动元与角色二重性特点。行动元即人物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故事进程产生推动作用的功能源,角色即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功能。这两种功能在作品中人物的身上应当是统一的。

?(四)场景。场景是人物行为与环境的组合,故事通过场景而显现为具体生动的形象。

?结构

?叙事作品的结构指作品中各个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包括由叙述顺序构成的表层结构和超出具体叙述内容的内在意义关系的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字面顺序研究作品各个单元之间在作品本文中的关系;

?深层结构是共时性向度,研究的是叙事内容各个要素在叙述顺序背后的内在的关系。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叙述中的两种时间及其关系:时间的概念不仅是有关前后顺序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持续过程长短的概念。

?本文时间,是表示作品所叙述的本文内容长短的时间概念,也指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及其所需时间。它与叙述行为直接相关,存在于现实世界、现实的文本写作与阅读活动中的时间关系。?故事时间,即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只存在于作品世界。(历史题材的叙事文学则应指所叙述的历史事件的时间)

?整体而言,这两种时间不仅性质不同,长短与顺序也不同。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在顺序上的相同或不同构成了叙述中的顺时序(顺叙)与逆时序(插叙、倒叙)等不同的叙述方式;而本文此间长度与故事时间长度二者关系的变化则构成了叙事速度的变化。

第十三章

?风格的特性

?风格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风格的形态,是作家创作个性表现在作品中的客观存在形式。风格的形态异常繁多,就表现的内容、方式和效果等不同情况,可以归类为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四对八种。

?一、简约与繁丰简约是力求语辞简洁扼要的文体风格。简洁洗炼,单纯明快,辞少意多。繁丰的作品,内容充实,辞藻丰富,描述详尽,篇幅较大。

?二、刚健与柔婉风格刚健的作品,气势豪迈壮阔,感情奔放激烈,笔力刚健道劲,

境界雄奇浑厚,具有阳刚之美。柔婉的作品,内在和美,外表秀丽,抒情表意,曲折委婉,给人闲静和谐的感受,具有阴柔之美。

?三、平淡与绚烂平淡的作品,少用辞藻,务求清真,单纯通俗,质朴冲淡,给人平实而悠远的感受。绚烂的作品尽遣辞藻,直逼富丽,追求繁华奇艳,色彩绚烂。

?四、谨严与疏放谨严的作品构思严密,文笔精细,风格庄重严肃。疏放的作品,遵循自然,不加雕琢,文思放纵,率意写成,风格随和畅达。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就叫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一)文体期待

?(二)形象期待

?(三)意蕴期待

?隐含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指本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文学接受的发展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阅读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的本文符号进行着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填空、交流与对话。

?文学接受发展过程包括心理活动特征及有关规律,如阅读过程中的填空、对话与兴味,第一本文与第二本文之间的变异,阅读期待与实际本文之间的关系等。

?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共鸣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人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深深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文学批评是伴随文学创造实践而产生的活动,文学创造的历史久远性和形态多样性,决定了文学批评的历史久远性和形态多样性。历史上主要的几种批评形态分别是:?(一)理论批评又称道德批评,它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理论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话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极其道德教化作用

?(二)社会历史批评这种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三)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美的构成极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作是在真善基础上又超越了真善因而是"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美是文学的定性之一。因此,审美批评往往联系作品对读者产生的美感程度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来评价其高下得失,具有赏析式评价的性质。

?(四)心理批评主要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从对作品人物的心理分析中进而找出作者创作的心理机制、意识和无意识,再转而对作品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技巧、语言符号作出解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对文学心理批评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

?(五)语言批评(新批评派批评)也称本体论批评、文本批评、形式主义批评。

主张作品中心论,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情感与想象的世界,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认为文学本体重在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等于技巧,作品的意图只要从本文去寻找而无需从"外部"关系加以说明。因此重视音韵、文体、意象、隐喻、神话和等形式因素的研究与批评。

?此外,还有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接受美学批评、女权主义批评等等。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原则,按照恩格斯的表述是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他称之为"最高的标准"。这种原则具体化为批评标准则是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标准是用来评价文学作品思想性的尺度,它有三点具体内容:一是真实性,即历史本质的真实与生活现象的真实相统一;二是倾向性,即肯定和提倡文学作品要有进步的倾向性,对社会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三是情感性,即要以健康而丰富的情感去感染人、陶冶人的心灵。

?艺术标准则是用来评价文学作品艺术性的尺度。它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着眼点:首先是文体的评价,即对具体文体的语言、结构、手法、体裁样式的特殊性和创造性进行分析评价,看其是否达到了该文体的要求和在什么程度上实现了该文体的功能;

其次是形象的评价,即形象的塑造是否鲜明、生动、富于独创性又具高度概括性最后是意蕴批评,即是否巧妙而恰当地表现了深刻而丰厚的意蕴。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统一体,不可分割。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老舍创作风格和主要著作书籍

老舍创作风格和主要著作书籍 创作风格: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奸。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专业考试号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真实只是艺术真实的___________,为艺术真实提供___________。 3、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化思想,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人与社会、______、___________和人与自然等四个方面。 4、西方现代小说发端于18世纪,___________小说是第一代;19世纪的___________小说是第二代。 5、创造诗歌意境的总的方法是___________,它可具体化为两条途径,即___________的方法和化情思为景物的方法。 二、选择题(1-3题为单项选择,4-6题为多项选择。请将答案序号填在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8分) 1、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基本特点,就在于它运用( )塑造形象。 A、造型 B、表演 C、综合 D、语言 2、在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探索中,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游戏说”的理论家是( ) A、爱德华·泰勒与弗雷译 B、席勒与斯宾塞 C、普列汉诺夫与毕歇尔 D、荣格与克罗齐

3、叙事性作品中情节的基本组成部分(或称情节的基本阶段)是( ) A、序幕、发展、高潮、结局 B、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C、序幕、高潮、结局、尾声 D、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自18世纪末叶至20世纪中期的西方文学史上,先后出现过如下几个文学思潮(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自然主义 E、现代主义 5、灵感的基本特点( ) A、不期而至,偶然突发 B、专注敏捷,亢奋紧张 C、超长独特,富于创造 D、突然消失,不可再得 E、超控自如,随意挥发 6、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 A、直感性 B、理念性 C、蕴情性 D、想象性 E、审美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典型: 2、创作灵感: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 ~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答:(1)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 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

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 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虚实相生,富于表现力。

文学概论复习 ()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 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3、艺术发现:它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

文学概论讲义

第一讲文学与文学理论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理论的含义。 2、了解文学理论的当前特征。 3、懂得如学习文学理论。 一、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文学对于读者来说都不陌生,我们一起不妨来看看牛汉(1923-2013)写作的诗歌《夜》(1997): 关死门窗 觉得黑暗不会再进来 我点起了灯 但黑暗是一群狼 还伏在我的门口 听见有千万只爪子 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 灯在颤抖 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 诗不颤抖! 【赏析】 牛汉这一辈子,遭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流亡、饥饿、受迫害、被捕、监禁、坐牢、受审判、劳动改造,什么重活都干过……的确称得上是一种”痛苦而丰富的人生”,他的诗就是这种生命痛感的真实记录。 读这首诗,我有一种独行者蹒跚在凄冷的暗夜里忽然得到了一盏灯的指引一样,莫名的兴奋与快慰! 从全诗的叙事情调看,它采用了具有象征寓意的故事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对人生历程的审视。从诗行排列形式看,它由六个小节组成,各节都由鲜明的形象;六节之间存在着谨的因果逻辑,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生存场景。每节行数有着格的控制,多则两行,少则一行,且每行字数很少,这样铺展在纸页的平面空间上,产生了一种醒目的视觉美感。从诗歌容上看,六节完整地展现了一个紧的故事情节。首节是故事的开端,关死门窗阻隔黑暗,一下子就揭示了对立双的冲突。”觉得”,表明面对夜的黑暗,”我”尚未看清其狰狞面目,采取的抗争式(”关死门窗”)太过幼稚,这也见出”我”的善良、单纯。次节,是故事的发展,”我点起了灯”,改变了与黑暗的斗争式,灯是黑暗的反面,可以驱散黑暗而带来光明。第三、四节,是故事的再发展,”我”惊奇而恐惧地发现,”灯”并不能驱散黑暗。”但黑暗是一群狼/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无功利与功利: 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B.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C.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简洁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性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3)情感与认识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我爱这土地》 7.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

(完整版)法理学复习重点-考试前复习资料(免费)

《法理学》2005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0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0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0 ?多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7) ?名词解释复习指导 (10) ?简答题复习指导 (11) ?论述题复习指导 (13)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一、考核形式: 闭卷考试,其中客观题(选择题)采用机读卡答题,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 二、考试时间:2小时。 三、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各种题型的题量及所占分数的分配为:单项选择题为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多项选择题为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名词解释题为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简答题为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论述题为1小题,每题20分,满分100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单项选择题题干常以陈述句或问句提出解题依据、目标、要求和方法等。要求考生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或者最为合适的选项。其难点在于几个备选答案多是相似的,极易混淆。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掌握的程度和准确性。解答单项选择题的关键在于对课程内容和基本概念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但同时也要注意看清楚题目和选项,一定要看明白问的是什么问题再做回答,以免无谓的丢分。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法学的职能是什么;西方主要法学流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法的概念 法的外部特征有哪些;法的本质的不同说法;法的一般分类的标准。 第三章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什么是社会调整;法的产生的标志;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原因;法律制度的继承与移植;两大法系的区别。 第四章法的作用和价值 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包括哪些;法的价值的理解。 第五章法治与法制现代化 法治的核心是什么;什么是法制现代化 第六章法的创制 我国的立法体制,主要掌握不同主体的立法权限;我国的立法程序。 第七章法的渊源 我国的法律渊源有哪些;法典编撰与法规清理的异同点。 第八章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的结构;法律规范的不同分类标准。 第九章法律体系 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我国的法律体系。 第十章法的实施 法的实施与实现的关系;法的适用主体包括哪些。 第十一章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什么;什么是法律事实。

老舍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 《猫城记》《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 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还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济南的冬天》等被选入小学中学的课文中。其中《茶馆》极为著名。 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月牙儿》《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其中有大量被选入教育课本。 书集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印书馆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印书馆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29,人间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 《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当代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 《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 《残雾》(话剧)1940,商务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 《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一、选择填空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3.文学文化学又可以说是一种最新的文学理论形态。 4.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5.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 6.在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7.查理斯·巴托作出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8.话语的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9.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 10.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1.精神生产的概念最初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1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13.文学创造的主题是具体的社会人。(马克思) 14.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15.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16.“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17.高尔基曾不无道理地把文学称之为“人学”。

18.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 19.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二.名词解释 1.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3.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4.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特征:首先,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其次,审美理想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第三,审美理想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三.简答

老舍的文章

老舍的文章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29,人间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 《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当代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 《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 《残雾》(话剧)1940,商务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 《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 《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 《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 《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 《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 《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 《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中西书局《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 《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说集)1948,晨光 《方珍珠》(话剧)1950,晨光 《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 《老舍选集》1951,开明 《春华秋实》(话剧)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说》19567,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馆》(话剧)1958,戏剧 《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 册,1959,百花;1—3部,四川人民 《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人文 《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北京 《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安徽人民 《老舍选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1982,戏剧 《老舍新诗》1983,花山 《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百花 《老舍散文》1984 百花 《母鸡》《我的母亲》《养花》《我们家的猫》《济南的冬天》《骆驼祥子——祥子买车》《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本文由文学家汪曾祺写)《林海》《草原》《四世同堂——开学的日子》《断魂枪》《茶馆》一共六十多本小说

2020年法律法规讲义模板

2020年法律法规讲义模板. 第一章 本章概述: 本章是历年从业资格考试《财经法规》教材中分值较高的一章,而且考生必须高度注意:本章附录部分也是考试的范围,并且注意教材后面的附录大多与《会计法》有一定的关系。 预计本章所占考试分值大概在40%,甚至更高。 注意:文字讲义尽可能按照教材顺序编写,但为了知识更为系统,个别地方可能会前后结合编写。 【问题一】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 一、会计法律: 1.由人大及人大常委会制定。只有人大及人大常委会才拥有制定和修改会计法的权限,其他机关无权制定或修改。 2.《会计法》是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 (是会计的基本法,是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制定依据。) 3.《会计法》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 二、会计行政法规:由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 具体包括(注意多选): 《总会计师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国务院财政部根据《会计法》制定,包括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1.会计规章:由财政部制定, 如:《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注册会计师注册办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代理记帐管理办法》。(注意多选) 2.规范性文件:由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财政部门制定, 包括:《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注意多选) 特别提示:由于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包括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上面要求大家掌握会计规章,规范性文件各自作为多选把握,还可以结合考核,因为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都属于国家统一制度。 3.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并公布; 4.国务院有关部门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特殊要求的行业,依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批准。 5.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可以依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军队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 (注意总结4和5,其实全国实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大原则没有改变;特殊行业,解放军总后勤部也是依照会计法制定的,不得与会计法,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原则相抵触,而且要求报财政部门备案。) 四、地方性会计法规。注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与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地方性会计法规。 关于问题一的考试分析: 1、首先知道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包括那四个方面;(一般掌握) 2、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规章,会计规范性文件各自包括那些。(重点掌握!!) 【问题二】会计管理体制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B卷)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 2.艺术真实: 3.文学性: 4.叙述频率: 5.文学消费: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源的三位哲人是、、。 2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包括、、、。 ! 3.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摹仿的世界有三种_____ 、_____ 、____ 。4.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6.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两条路线是_______、________。 7.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 8.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 9.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有、、、。 10.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包括、、、、。 11.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历史上的主要悲剧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14.文学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二为”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依据表演方式,戏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依据形式划分,诗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标准是、。 20.文学接受发生的主体因素包括、、。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 ①关注现实②细节真实③反映本质④排斥理想⑤反对虚构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3.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 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4.表现文学风格的具体话语情境包括: ①词语运用②体裁选择③结构安排④形象创造⑤社会状况5.艺术灵感的主要特征包括: ①突发性②直觉性③迷狂性④情感性⑤创造性 6.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 ①反映对象②反映方式③作用特点④材料来源⑤思维形式7.依据作品内容,诗歌可分为: ①自由诗②抒情诗③格律诗④叙事诗⑤哲理诗 8.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A.独立说B.再现说 C.体验说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A.布洛B.英加登 C.荣格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A.童庆炳B.英加登 C.凯塞尔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A.制度文化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A.王维B.李白 C.司空图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A.本质特征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A.省略B.停顿 C.概略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

是( ) A.格雷马斯B.康德 C.歌德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A.个人气质B.人格情操 C.创作才能D.创作个性 13.在我国,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的是( ) A.刘勰B.曹丕 C.曹植D.曹操 14.“一个大作家绝不能只有一颗印章”体现的是文学风格的( ) A.多样性B.单一性 C.稳定性D.独创性 15.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文学风格分为( ) A.八体B.十体 C.十二体D.二十四体 16.全面论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关系的是( ) A.刘勰B.苏轼 C.苏辙D.郑板桥 17.文学批评的对象是( ) A.各种文学现象B.各种社会现象 C.文学作品D.作家 18.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 ) A.小说B.诗歌 C.戏剧D.散文 19.作家文体成熟的标志是( ) A. 情节设计 B. 结构严谨 C. 文学风格 D. 语言精练 20.艺术想象的过程是( ) A.从具象到抽象B.从抽象到具象 C.从具象到具象D.从抽象到抽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文学创作过程,是一种( ) A.建构性活动B.追寻秩序的活动 C.内容追寻形式的活动D.形式创造内容的活动 E.纯粹创造形式的活动 22.文学语言组织的三个层面是( ) A.语音层面B.文法层面 C.辞格层面D.词法层面 E.意义层面 23.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 ) A.前者依存于后者B.后者决定前者

最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考点辅导:《相关法律法规》

环境影响评价考点辅导:《相关法律法规》 了解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船的规定; 1、禁止制造、销售或者进口超标排放的机动车船 第32条机动车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船。 2、在用机动车污染防治的规定 第33条在用机动车不符合制造当时的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不得上路行驶。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对在用机动车实行新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对其进行改造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机动车维修单位,应当按照防治大气污染的要求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进行维修,使在用机动车达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3、鼓励使用清洁能源的机动车船 第34条国家鼓励生产和消费使用清洁能源的机动车船。

国家鼓励和支持生产、使用优质燃料油,采取措施减少燃料油中有害物质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期限,停止生产、进口、销售含铅汽油。 4、机动车船年检与抽检 第35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已取得公安机关资质认定的承担机动车年检的单位,按照规范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进行年度检测。 交通、渔政等有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委托已取得有关主管部门资质认定的承担机动船舶年检的单位,按照规范对机动船舶排气污染进行年度检测。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机动车停放地对在用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 【例题】 ( )部门可以在机动车停放地对在用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 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C省级人民政府 D省环保

文学概论_复习题

一、是非判断题: 1、 接受关系的理论基础是新的阐释学(J )。 2、 风格形式的客观因素指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创作的影响。(X ) 3、 现实主义是按照生活的理想的样子来反映现实,塑造形象的创作方法。(X ) 4、 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即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X ) 5、 小说在塑造人物性格方而,比苴它文学体裁更自由。() 6、 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 7、 文学作品的容指作家从客观生活中提炼岀来的生活素材。(X ) 8、 文学形彖的意象性即指间接性。() 9、 文学的真实性是客观生活的真实。(X ) 10、 文学欣赏中的共鸣,属于精神现象。() 11、 “二为”主向是在《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岀来的。(X ) 12、 文学风格是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创作过程。() 13、 文学作品的题材是一种自然形态下的纯客观的事物。(X ) 14、 文学作品的形式即文学反映生活的形象方式。(X ) 15、 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 16、 主题是以素材为基础,在素材的确定和提炼中形成的。(X ) 17、 “三一律”是欧洲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主。多采用开放式结构。(X ) 18、 艺术发现指作家、艺术家对客观生活的一种带情感性、形象性的感受和思考。() 19、 创作欲望中渗透了作家的感性因素。(X ) 20、 完成艺术传达的必要条件是作家要有熟练的艺术技巧。() 21、 制约整个创作过程的是灵感思维。(X ) 22、 典型化即指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X ) 23、 艺术感受力指发现生活意蕴,获取丰富体验的能力。() 24、 世界观制约着和支配着作家对创作方法的选择。() 25、 浪漫主义就是指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再现生活。(X ) 26、 文学革新就是继承中外优秀古典文学之精华。(X ) 27、 文学鉴赏对于鉴赏对象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进行能动的再创造。() 28、 文学批评中方法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X ) 29、 把批判和继承结合起来,通俗化地名之为“推出新”。() 30、 作家的文艺思想往往受到思想的影响。() 31、 风格总是意味着通过特有标志在外部表现中显示自身的在特征。() 32、 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X ) 33、 灵感思维是从对自在之物的一种感悟性的思维活动。() 34、 典型环境影响甚至改变典型人物。(X ) 35、 艺术构思即写作阶段,是将教材转化为泄型的文学作品的过程。(X ) 36、 文学鉴赏的一般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艺术感受、审美判断、寻索玩味。() 37、 影响文学发展的因素是经济基础和貝它社会意识形态。(X ) 38、 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起源说。() 39、 典型环境是指环境在人物周围的各种生活条件的总和。(X ) 《文学概论》复习】

文艺学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学科方向“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一、书目 (一)文学理论部分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一川《文学理论》(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础》(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32]Rice,PhilipandWaugh,Patricia.Eds.ModernLiteraryTheory:AReader.4thedition.London,AHodderArnoldPublicat ion2001. [24]Richter,DavidH.Ed.TheCriticalTradition:ClassicTextsandContemporaryTrends.2ndEd.BedfordBooks:Boston,19 98. [25]Rivkin,JulieandRyan,Michael.Eds.LiteraryTheory:AnAnthology.Malden, Massachusetts:Blackwell,1998. [26]Castle,Gregory.BlackwellGuidetoLiteraryTheory.Malden, MA:BlackwellPublishing,2007. [27]JulieRivkinandMichaelRyaned LiteraryTheory:AnAnthology.Editedby.Malden, MA:BlackwellPublishing,2004.(二)文艺美学部分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