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雾霾的原因

中国雾霾的原因
中国雾霾的原因

一年前的冬天,因京津冀雾霾问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曾警告,当时断断续续的雾霾污染可能会变成常态。进入2013年,雾霾扩散至华东、华南以及东北地区,造成整个中国东部的大范围污染天气。作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大气分中心主任、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跃思一直主持着中科院的全国性大气霾污染监测工程。就当前雾霾情况及未来预期,王跃思日前再次接受本刊专访。除了揭示目前大气污染积累的严重性,王跃思认为,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解决大气污染的原则性办法是非常清晰的。但在具体操作层面,恐怕还需要更为强力的推动。环环相扣造成雾霾《瞭望东方周刊》:过去雾霾多发于京津冀地区,为何2013年年初以来,在华东、华南以及东北地区也先后出现了大范围雾霾?王跃思:第一个原因是气象学上的。最近出现的多次雾霾与以前的雾霾相比,产生的气象原因并没有太大不同。弱低压或者弱高压或者均压场,这种相对的静稳天气,表现为没有水平方向的风,垂直对流扩散也很弱,湿度又大,就非常容易造成这种天气。当然,如果没有地面的排放源,雾还是雾;但是有了排放源,雾就变成霾了。雾就像是烧开水的水汽。霾是什么?一把小米,扔到锅里,原来是清水,开锅了就变成粥了。霾就是这锅粥,颗粒物就是米。没有污染物的排放,再怎么折腾都是水。一旦雾里面掺上粒子,就成粥了,看着就不透明了,也显得黏稠。再说污染排放。原来的时候怎么没有这么大面积的污染?不能孤立地这么说。原来没有2013年这样静稳和高湿的天气,而是很冷、风很大。具体来说。过去东北地区也没有出现这样无风、湿度很大的天气。这与全球大范围的气候变暖有关系。全球在变暖,特别是高纬度地区变暖更显著,污染更容易出现在暖冬。原来东北地区冬季没有那么高的气温。如果东北的气温比往常高,没有风、昼夜温差大,就容易发生雾。大气是热的,水汽多,地面变冷快,近地面空气的热量容易被地面吸收,原来空气中的水汽迅速凝结,这就形成雾气(如果足够冷就变成霜被清除了)。雾吸收了地表污染源排放的颗粒物,变成了雾霾的混合体,本质上就是霾污染。全球变暖是一个可能的原因,造成东北地区暖冬,加上没有风、湿度大,一环紧扣一环。那么雾霾为什么在东北地区先出现?北方气温变冷更早。随着稍晚南方地区也进入了冬季,在同样的静稳天气下,南方也陆续被雾霾所覆盖。霾污染就像冬天的进程,由北往南一点一点地移动。到夏天,则由南往北推进,这个是有规律的变化。还有其他一些客观原因。一个是大面积的取暖。东北地区的取暖广大农村地区多数还是生物质(注:指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物质通称为生物质)作为燃料。一到冬天,近地层大气混合层高度下降,燃烧产生的污染物不容易被送到高空,从而在近地面形成了污染。这就好比在一个两三米高的房间里,可能抽一根烟就会觉得呛人,但是如果换成二三十米高的大礼堂,就不是那么容易污染了。也就是说,夏天的时候,屋顶很高,但是一到冬天,就变得很矮。这跟太阳有关系。

夏天太阳的高度很高,直射地面,地面很热,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这时候别处的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对流风。夏天对流强烈,“屋顶”可以达到两三千米的高度。但是到了冬天,地面接收的阳光大大减少,接收不到那么多的热量,所以地面温度早晚都很冷,上下的纵向对流减弱。高污染时这个“屋顶”可能变成只有两三百米,污染物扩散的空间几乎被压缩了10倍,污染物自然就聚集起来了。污染物一旦开始聚集,就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原因是空中的霾污染进一步阻挡了阳光照射到地面,地面不被加热就变得更冷、更沉;而上层大气就会耗散掉部分阳光而变得更热、更轻。地面冷、空气重,上面热、空气轻,就形成了所谓的逆温,这是一种大气的稳定结构,是霾污染时基本的大气层结构。这种恶性循环只能等到有显著的天气过程,大风或大雨,才能终结。目前,北京老百姓最喜欢的就是西北风。大气污染物积累已十分严重《瞭望东方周刊》:在说到雾霾的时候,经常会提到天气原因,你如何看这个问题?王跃思:不能都赖在气象上。过去气象也是这样的,但气象条件的恶化是人为排放造成的。原来我们的大气是干净的或者相对干净的,到冬天太阳照射的时候,地面受到照射,污染物通过对流上升到一定高度,也就扩散了。但现在大气中已经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污染物,太阳光照不透了,其中部分光线在中间就被污染物反射掉了,也就是被天空中的污染物反射了。结果部分热量耗散在空气中,导致上层变热。这样,地面的阳光更少了,地面冷、上边热,下边重、上边轻,变成了稳定的结构,也就更无法形成逆流了。大气温度上边低、下面高,气流才能正常上升。正常的情形下,每上升100米,温度要降低0.6度。但现在正好反过来了,上面温度高,下面温度低,形成了上下不动的稳定的金字塔结构。再加上工业企业,生物质燃烧排放等,霾就来了。《瞭望东方周刊》:南方和北方相比,雾霾有何不同?王跃思:南方的不同在于,其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排放特别高。比如在南京的江北地区,有明显的臭烘烘的气味,这是化工污染排放,里面苯类、醛类物质很高,都是形成PM2.5很重要的东西。南方与北方的雾霾在本质上没有差异,都是燃煤、燃油、生物质燃烧、农业、建筑等要素。南方另外不同的是冬季大气中氨含量比较高,主要来自养殖业,如养鸡、猪、鱼等。另外,南方地区的污染点源比较多,就是一股一股的污染,雾霾持续时间可能比较短,只一两天,但脉冲峰非常突出。北方的雾霾往往持续时间比较长。但在污染高峰时,南方地区大气中的硫酸盐、硝酸盐和有机物也会突然增高,和北方一样。大气治理不能过于乐观《瞭望东方周刊》:你刚才提到,现在大气中已经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这是否代表着消除目前这种积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王跃思:2012年你采访我的时候,我就提示过,污染会变成常态。现在的趋势就是频率会越来越高,面积可能会越来越大。可以判断的是,三五年之内,污染的面积会越来越大,强度不会有太大的改观。就算全国所有城市包括县城都采取单双号限行,我们的污染也不会得到本质的改观。因为关键的问

题不在汽车的数量,而是汽车排放了多少污染物。高速公路上的柴油车,哪个不是冒着黑烟?一辆车顶好几十辆车的污染。再比如大街上跑的出租车,检查尾气,看看有多少是合格的?但是单双号限行的私家车多数都是合格的。未来的5年、10年或者更久,每年进入初冬,必定还会出现大范围的雾霾污染。因为工业、燃煤、燃油、化工等污染物排放,近期之内不可能完全消除。这个治理的过程也许要三五十年。事实上,我们现在要根本解决问题需要长远规划,需要明确的时间表和具体数字目标,并且要符合科学规律。《瞭望东方周刊》:先是京津冀,现在是东北和华东、华南,雾霾可能会继续在中国扩散吗?王跃思:日本、美国、英国等,现在都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还是走他们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可以预见的是,污染的面积还会越来越大。不仅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也会逐渐变成污染的区域。中东部地区的污染是工业排放造成的。现在地方政府的压力都很大,一直想办法把重工业迁走。他们盯着中西部地区,沿袭中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结果就是污染面积会逐渐渗透到西部。现在去西北看看,沿天山一带都有了污染。比如阜康市,这个只有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市,周边化工厂已经达到398家。从另外一个方面,西部地区的城市看到东部城市的改革红利,肯定也想着办法去发展工业。沿袭东部发展模式的西部发展,显然只会让污染的面积越来越大。原来我们讲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现在讲成渝地区、关中地区和东北地区,四川本身就是个盆地,新疆乌鲁木齐是天山盆地,兰州地区有兰州盆地,污染几乎已经连成一片了。《瞭望东方周刊》按照你的说法,有关目前提出的一些指标,比如5年要下降25%等等,似乎过于乐观了?王跃思:是这样,因为没有足够认识到我国目前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的困难性。事实上,都没有说明2012年的数字是多少,没有明确的基线值,怎么衡量下降25%是个多大的数字?如果强制下降,反弹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监测数据质疑报告数据《瞭望东方周刊》:通常说,中国目前的大气污染和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你如何看这个说法?王跃思:原来我们没有发生大面积的雾霾天气,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污染物。而现在显然是多了。比如说,高铁速度快,但是动力是什么?是电,电是哪里来的呢,大部分是煤炭发电。我们经济发展速度快,从2003年,我们国家的燃煤数量成倍增加,现在每年煤炭需求量达到35亿到36亿吨,占全球燃煤量的50%。这似乎是说煤炭造成了污染,那么是不是我们可以不烧煤?可以煤改气?但气从哪里来?我们国家没有那么多的天然气储量,得从国外进口。没有足够的气烧,回头还得烧煤。事实上,煤炭不是不能烧,但是要脱硫、脱硝、除尘,如果这点不加以控制,那么我们国家的污染物肯定少不了。我们需要执行一个比发达国家更加严格的标准,因为我们烧的煤比他们多的多,对煤的依赖比他们更强。烧煤不仅提高标准,更重要的是要监管到位。但也有一个问题,我们原来也烧煤,为何没有这样?第一我们原来烧煤的数量没有现在这

么多,另外原来我们只烧煤,很少烧气和油,烧煤产生二氧化硫,油气燃烧产生氮氧化物,再加上我国固有的扬尘污染,三者相互结合作用会产生更多的“二次污染”,都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目前的复合污染。英国出现煤炭污染的时候,他们首先处理掉了,后来才发展到汽车的污染,但是这时,他们的煤炭污染问题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烧煤问题,从很早开始了脱硫,结果直到“十一五”期间才见了一些成效。但是到了“十二五”,虽然脱硫量确实增加了,但是燃煤的数量以更快的速度上升,总体来看,实际排放的硫也比原来减少不多。现在各个地方报告的脱硫脱硝除尘数据都很光鲜,但是大气监测数据却显示出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都在增加。从大气的直接监测数据看,一些地方的光鲜数据就值得我们怀疑。现在的问题是,高层已经高度重视,关键是我们的地方政府,以及大型国有企业怎么做、怎么配合国家。具体的天气过程、污染的形成机理、甚至污染物的来源,现在都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公民意识的提高,地方政府的治污举措,大型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脱污行动,这才是最重要的

雾霾与国内空气污染现状解析

雾霾与国内空气污染现状解析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霾就是灰霾(烟霞)。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小时,霾占据主力,相对湿度在80%到90%之间。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空气中水汽氤氲。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颜色发黄。气体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雾霾天气的形成是主要是人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旭莱特空气净化器能很好的让室内空气清洁如新。 2014年1月4日,国家首次将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2014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基本含义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这也是2013年1月份全国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 霾(mái),也称灰霾(烟雾)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和灰色。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组成成分 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它也能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旭莱特新风系统能让室内室外空气循环,滤除雾霾等杂质,让空气新鲜,洁净。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北京监测的是PM2.5,也就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北京雾霾

严重的雾霾席卷了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国74个城市从1月1日起公布PM2.5数据,在过去的十几天内,有33个城市指标超过300微克/立方米,其中京津冀最为严重。从北方的石家庄、北京,到南方的南京,以及中部的武汉,大半个中国浸泡在浓雾中。 北京气象台发出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尘霾橙色预警,城区多数地方的PM2.5浓度一度超过700微克/立方米。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周嵘向中外对话解析了雾霾成因:“首先是由于冬季北方采暖煤炭增加带来整体污染排放增加;周四至周六区域冷空气减弱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大气层),京津冀的本地污染不断向近地面持续累积;同时周五从西北方向的山西、内蒙等煤工业区还有部分远距离输送,周六晚南部河北的重工业区和煤电厂污染也缓慢传输至北京。” 北京市环保局判断:10日到13日,北京地区扩散条件极端不利。在地面闭合低压控制下,地面风速减小,湿度加大,致使逆温层形成,导致污染的持续累积。” 然而,无论其间有多少具体的气象因素,如此严重、大规模的恶劣空气质量,足以累积至此的空气污染物,已经使2013年1月中旬成为一个新的节点,对中国的整体环境质量再次发出警示信号。

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估算,燃煤和机动车污染,是北京大气污染主要的来源,其中机动车因素占22.2%,燃煤因素占16.7%,在采暖增加能源消耗的冬季,燃煤因素所占比例进一步增大。 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李洪14日对媒体表示,此次北京启动空气重度污染日应急预案,要求在短期内实现30%的减排。已有58家企业完全停产。 但北京市大气环境管理处负责人于建华在同一天表示:作为紧急响应,公车停驶30%、工业停产或减产30%这些措施的效果,在短时期内还不能评估和预知。 难以预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空气的流动性,绝不会受限于任何人为的区域划分。 14日上午的新闻通气会上,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表示:“近期,北京地区西南部、东南部,以及向南的周边地区污染水平明显高于北京城区。” 在北京的西侧和北侧,山西、内蒙古已经成为目前中国两大重要的煤化工集中区域,焦炭炼制基地源源不断地喷吐着烟尘。近在咫尺

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

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2013年12月25日报道盘点了2013年全球各地在气候和能源领域的五大话题事件,中国雾霾排第一。 2013 年1月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为4.7天,较常年同期(2.4天)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2013年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重庆、天津十三省市,雾霾日数均为历史同期之最。辽宁雾霾天数已经破了历史纪录。2013年雾霾高发的原因是什么?偶然还是必然? 雾霾天气的出现主要受两个条件的影响:一是大气颗粒物浓度,二是气象条件。 大气污染是雾霾发生的元凶,这是人们的共识,这里就不多讨论了。本文主要讨论雾霾发生的气象条件规律性,以便有效地预测和预防。 一、雾霾发生的半年周期和年周期 最近的研究表明,雾霾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每年11月至次年1月的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雾霾的形成,每年2月~4月的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雾霾发生;每年5~7月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雾霾发生,每年8月~10月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雾霾发生,潮汐组合类型转化的周期为6个月。

这个半年周期是固定的,每年都是这样。与雾霾季节性相叠加,雾霾频发期是每年的1月和12月。 吴兑等人根据1951年~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出同样的结论:就中国大陆而言,12月和1月霾天气日数明显偏多,两个月霾日数的总和达到了全年的30%;9月霾天气日数最少,约占全年的5%。这一研究结果与潮汐类型的划分完全一致。2013年的中国雾霾首发在1月,并于12月进入高潮。 二、潮汐南北震荡的18.6年周期 美国科学家相信,即使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是地球的恒温器。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

2020年中国雾霾调查报告材料

中国雾霾调查报告 20xx年11月以来,、雾霾均成为每个人生活中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你对雾霾及其危害认知有多少严重的空气污染根源何在如何有效预防雾霾对健康造成的危害又如何参与防治雾霾2019年4月,绿生活指南通过问卷星,针对新浪微博友,发起了“雾霾危害”认知现状大规模民意调查活动。 调查显示,约95%的友知道是雾霾的成分,但近五成的友不知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也是雾霾所含污染物以及雾霾污染源何在,教材知识缺位、大众科普不到位和自学习惯欠缺是造成认知较差的主要原因;六成友不了解能进入毛细血管和血液,友对等在人体淤积部位及沉积量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不足六成友了解能给成年人造成10余种危害,辣妈和宅女对给孩子造成的危害认知最好,仅平均五成友认为会给老人造成严重危害;平均五成六友注重日常防霾,防霾口罩和食疗最受欢迎;面对雾霾,七成六友了解食疗是治本的理疗方法。 一、调查说明 调查目的 客观了解“雾霾危害”认知现状,分析不同年龄人群雾霾知识储备情况,了解友对“雾霾危害”的看法,提出防治的有效建议。 主要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内容包括雾霾有害成分及污染源、雾霾如 何进入身体、雾霾对不同人群的危害、日常防霾措施等四部分。 调查组织过程 时间周期2019年4月24日至2019年4月24日 执行机构绿生活指南、问卷星 调查方法 釆用民自填络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 新浪微博友 有效样本量 2726 个

二、调查样本结构 六成多友年龄在2030岁,是参与在线调查最活跃人 群 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友驾临“十面霾伏”的地球时间为2630年,占比最大;驾临地球2025年的人数排名第二,占到%;这两部分人群超过了参与调查总人数的一半, 高达%。排列第三的是驾临地球31年以上的人群,占%。此外,%的友驾临地球不到20年。 近七成半的参与友是女性,她们更关注环境污染造成 的健康危害 调查数据显示,参与在线自填络问卷的友%是女性。- 方面,在互联中女性较男性更爱分享和互动、更有耐心;另一方面,女性更关心自身及家人健康,尤其是在空气污染严峻形势的当下。 宅女和辣妈更关心环境污染危害,占女性友的三成多 在%的女友中,不同类型的妹纸对雾霾等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关心程度又是不同的。宅女、辣妈、萝莉和御姐依次分列前四位,分别占到%、%、%和%,占到女性友的%。 而后四位依次是大妈、白富美、腐女和干物女,分别为%、%、% 和%。丝女、女汉子和家庭主妇均为%,女神有%,森女有%。 经济适用男最关心环境污染危害,占男性友近五成 在%的男性友中,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有%的为经济适用男,“顾家”是他们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性格基因。跟女性友基本一致,宅男、大叔和小鲜肉都挤进了前四,占比一次为%、%和10%。而男神占%,高富帅占%,丝男占%。总体情况与女性友人群分布吻合。 三、对雾霾成分及污染源的认知状况 九成五友了解是雾霾的有害成分,但对其他污染物的认知不足 雾霾物质构成,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即有重金属、多环芳煙等有害物质的可吸入颗粒物)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为气态污染物,它们与雾气结合,形成了灰蒙蒙的天气。 但是调查数据显示,友对雾霾的组成或者说有害成分的认知还不够全面。%的友都知道等是雾霾的污染物,但是知道二氧化硫是雾霾污染物的不足六成,而了解氮氧化物也是雾霾污染物的也刚六成多一点点。

雾霾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教学内容

雾霾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雾霾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摘要 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续发生多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雾霾严重威胁了人们身体健康,雾霾天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雾霾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雾霾;形成原因;危害;应对措施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我国京津冀、华东等地区雾霾天气频发,特别是在2013年1月,多地遭遇大范围持续雾霾,北京市有26天为雾霾天气,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多,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对城市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农业生产等都带来了日益显著的影响。雾霾是空气污染和气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下降,大气中的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是导致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因素,城市大气PM2.5污染影响空气质量,威胁人群健康,是具有区域性特征、危害严重的大气污染物。 1 雾霾形成的原因 雾霾是指空气中的灰尘、硫化物、NOx等使大气混浊、并在雾气存在下组成的气溶胶,从而导致能见度下降,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1]。李金岚[2]指出雾霾是污染物和特殊天气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主要污染物包括PM2.5、PM10、硫氧化物、NOx等,尤其是PM2.5。在2013年首次雾霾天气中,北京空气中硫氧化物、NOx等污染物质浓度增加了10~20倍。城市有毒颗粒物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比如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焚烧垃圾道路粉

尘工业污染森林火灾花粉细菌等。2011年,全国SO2排放总量为2218万吨,工业源排放占91%;NOx排放总量为2404万吨,工业源排放占71.9%,机动车排放占26.5%。 二是气候条件的影响。雾霾的产生,特别是二次气溶胶的形成有赖于特定的气象条件,如温度湿度辐射强度等; 雾霾发展与消除也受风力降水降雪等因素影响[3].水雾不仅为气态污染物NOx、SO2迅速转化为硫酸盐、硝酸盐粒子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而且为细颗粒物的吸湿、凝聚长大与累积提供了适宜条件。同时, 极端静稳天气形成了低空大气的“逆温层”,使空气在水平、垂直方向的交换流通能力变弱,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从而导致空气污染的累积效应,形成了霾。高湿静稳的天气条件又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致使二次粒子迅速转化与积累,从而加重了雾霾的程度,造成本次雾霾天气出现了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4]。 2 雾霾的危害 形成雾霾天气的有毒、有害颗粒物散播在空气中,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雾霾天气中的PM2.5比重较大,其颗粒物较小,比表面积相对较大,可吸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随PM2.5能轻易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甚至渗进血液,而引发包括心脏病、动脉硬化、肺部硬化、肺癌、哮喘等各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雾霾中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达 20 多种,包括了酸、碱、盐、胺、酚等,以及尘埃、花粉、螨虫、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气水滴的几十倍。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大气中可吸入性悬浮物颗粒可随呼吸而进入支气管、细支气管,最后沉降于肺泡,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

雾霾分析与生态环境保护

雾霾分析与生态环境保护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雾霾分析与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近来,我国北方部分城市和地区严重的雾霾现象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能源消费以及它们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些讨论认为,应该以此次事件为契机,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并研拟对能源消费征收环境税。对于环境污染的讨论,不应当仅停留在对“碧水蓝天”的渴望上。讨论环境政策,要建立在对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三者的关系上来,“美丽中国”既不能过度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利益,也不能过度强调环境保护而错失发展机会。关键字:雾霾现象危害环境保护经济发展 一、雾霾的定义 雾霾其实是雾与霾的统称,雾与霾的区别十分大。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二、雾霾现象产生的原因 这种持续大范围雾霾天气和空气质量下降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我国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都超过22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烟粉尘排放量超过千万吨,均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冬季取暖北方大部分地区燃煤大幅增加,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 2、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受大气环流及大气化学的双重作用,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明显,相邻城市间污染传输影响极为突出。 3、机动车污染问题更加突出。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开始呈现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 4、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物持续累积。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污染

中国的能源与雾霾

中国的能源与雾霾 众所周知,中国雾霾天气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大气污染物逐年增加,主要源于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以及地面灰尘等。 雾霾对气候、环境、人体健康均有较大影响。雾霾中PM1~2.5影响较大,PM2.5~10即出现沙尘。雾霾造成气候、环境、健康等方面的负面影响:1)PM2.5浓度的增加可能是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的原因。PM2.5影响大气辐射平衡,导致地面越来越冷、大气越来越热,严重影响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加剧区域大气层加热效应、增加极端气候事件。2)细粒子污染是全球性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从1975年以来全球范围内,除欧洲以外,细粒子浓度都在明显上升。PM2.5浓度的增加会引起城市大气酸雨、光化学烟雾现象,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阻碍空中、水面和陆面交通。3)霾含湿度比较高,可以直接传染细菌和病毒。PM2.5又称为可入肺颗粒,能够直接进入人体肺泡甚至血液系统中,直接导致心血管病等疾病。PM2.5的比表面积较大,通常富集各种重金属元素和有机污染物,这些多为致癌物质和基因毒性诱变物质,危害极大。PM2.5污染会增加重病及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结构,改变人体免疫结构。中科院研究已经基本证明大气污染与呼吸道疾病死亡率正相关。北京市近年肺癌患病率显著提高,2012年平均每天确诊104个肺癌病人。对广州市肺癌致死率与灰霾关系的研究表明,考虑7年滞后期,肺癌致死率和气溶胶消光系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97。严重灰霾污染,表面上是由不利气象条件所引发,但根本原因则是长期以来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积累所致。 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其中提出要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煤制甲烷等清洁能源供应,并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环境保护比能源单纯获取更重要,能源转型比经济结构调整更迫切。能源与环境能否和谐发展,这将关系到“美丽中国”的实现。化石能源,受其转化方式和燃烧的利用形式的影响,大部分能量以粉尘,甚至有害的固体、液体、气体,

雾霾与城市发展

雾霾与城市发展 王玉轩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西安710065 ) 摘要:雾霾是现象,促发于城市发展,实质是能量转换。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能量转化率及其总的能量转换能力,均有了较大的变化。而能量转换的另一产物就是雾霾。当雾霾未被迅速扩散,其浓度是可以累加的。这也是雾霾连片出现并难以治理的直接原因。城市发展建设的科学规划和节能减排,是治污减霾根本原因和必然途径。 关键词:雾霾现象;城市发展;能量转换;规划建设 0 霾是什么 霾,从来都有,也不会消亡。我们在意的只是它的浓度,如空气质量的优、良,或轻微污染,而不是它的有无。这也是控制霾的目的。 霾与雾是不同的。雾是空气中水汽凝结的产物,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云的消散或形成雨,雾也自然消失。而霾,无法凝结、变大,形成“霾雨”消失;只能靠扩散,从产生或高浓度区域向周边低浓度区域转移,别无他法。因此,霾的治理远比雾的治理复杂。 霾是典型的浓度扩散型、聚集态物质现象。 霾,产生于城市,扩散于城乡,消失于森林或大海。 霾是区域内能量过度转换的结果。 1 城市的霾现象及变化规则 PM2.5于2012年被列入大气监测范围,在此之前,霾现象早早地闯入了人们的视线和记忆。从那时起,每到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多地城市在

持续多日的大范围雾霾天气中度过,岁末(2016年)年初(2017年)的西安也不例外。 西安于2016年12月18日至21日,2017年1月1日至6日,启动重污染天气Ⅰ级应急响应。届时,中小学、幼儿园停课;机动车按单、双号,半数限行。西安市30日污染浓度数据曲线图及数据表,分别见图1-1,表1-1。 图1-1 西安市30日污染浓度曲线图(2017年1月18日)[1]表1-1西安市30日污染浓度数据(2017年1月18日) 该曲线图,既体现着空气质量的污染浓度值(AQI)的变化,也反映着城市的天气(气候)环境的变化。同时,也可以看到天气变化是空气质量的污染浓度值(AQI)变化的根本原因。 为此,将城市的空气污染浓度值的变化,按当地的天气变化规律分类

《中国雾霾防治》最新答案

1.煤源性污染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是(二氧化硫)。. 2.由于我国大城市的燃煤数量不断减少,燃油和天然气的情况增多,导致我国大城市雾霾向(NOX-VOCS -PM2.5)型发展。 3.颗粒物污染指标TSP 是指(总悬浮微粒)。 4.我国执行的世界卫生组织大气环境质量初级标准是控制(PM2.5 )的浓度。 5.1952 年伦敦烟雾事件期间非正常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是(硫酸物污染)。 6.(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氮氧化物排放量迅速增多,环境质量迅速下降。 7.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控制大气污染,关注环境保护(1970 年前后) 8.PM2.5 日均值达到75ug/m3 是(.中国二级标准)的颗粒物标准。 9.下列各项大气污染物中,控制难度最大的是(PM2.5 )。 10.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至今大气污染物严重超标的是(PM2.5)。 多选题11-20 11.制定大气PM 空气质量标准难度极大的原因是(不选PM2.5 化学组成各异对人体健康影响相同)。 12.关于PM2.5 的说法,正确的是(不选PM2.5 内有部分是来自二次污染)。 13. 《中国环境报》发表的关于PM2.5 源解析的主要来源是(全选)。 14. 1982 年我国第一次制定空气质量标准时,就颗粒物而言制定了(选PM10 、TVOC )的质量标准。 15. 下列关于颗粒物标准的说法,正确的是(全选)。 16.下列各项中,对我国雾霾污染的防治措施正确的是(全选)。 17. 中国雾霾的主要类型包括(不选NO2——SOX——PM2.5)。 1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不选二氧化碳)。 19.下列各项中,关于2013 年北京雾霾事件和1952 年伦敦烟雾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不选北京的SO2 浓度高于伦敦、北京的污染物浓度高于伦敦)。 20.2013 年6 月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部署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包括(全选)。 判断题:21-30 21.北京雾霾细微颗粒物污染会诱发慢性疾病的产生。(对) 22.大气污染中,大颗粒污染物容易控制,细微颗粒很难治理。(对) 23.天津市的雾霾类型和北京市的雾霾类型不同,有很大的差异。(对) 24.世界上只有中国遭遇雾霾污染。(错) 25.从1990 年到2012 年我国PM2.5 减少的幅度比SO2 减少的幅度小得多。(对) 26.中国PM2.5 控制比西方国家滞后了15 年。(对) 27.雾霾污染与二氧化硫污染相比,雾霾污染更具有复杂性。(对) 28.一次源颗粒物粒径越小控制越困难。(对) 29.北京城区2013 年1 月雾霾期间,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高于氮氧化物 浓度。(错) 30.我国大城市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首先控制二氧化硫的污染,其次是氮氧化物的污染。 (对)

中国雾霾的形成与治理

论中国雾霾的形成与治理 摘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愈发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自2013以来的大规模雾霾袭城事件,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本文结合实际国情,深入分析我国的雾霾成因,并将其归结为污染源的持续累积以及特殊气候现象的触发因素。进一步地,本文借鉴了发达国家面对雾霾的应对策略,综合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治霾之法。 关键词:环境;雾霾;形成原因;治理方法 1.引言 雾霾于2013年在我国大规模爆发,中东部地区反复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导致可见度下降,交通瘫痪,呼吸道感染病人剧增,白云隐没,蓝天不再。“雾霾袭城”已不仅局限在工业集中、人口密集的华北、华东地区,包括广西、陕西和湖北等在内的多个省市区也纷纷“沦陷”。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持续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我国环境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雾霾从何而来,又将如何治理?成为了社会关注、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2.我国雾霾的成因 雾霾,即“雾”与“霾”的结合体。雾霾是漂浮大气中的PM2.5等尺寸微粒、粉尘、气溶胶等粒子,在一定的湿度、温度等天气条件相对稳定状态下产生的天气现象。雾霾的具体成因,截止目前为止仍无科学的定论,仍处于猜测阶段。研究表明,雾霾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两大原因,分为是污染源和特殊的气候现象。

图1我国雾霾成因概述图 1.1污染源 大气中悬浮颗粒物是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为雾霾的出现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悬浮颗粒物包括了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以及颗粒状液体物质,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来源与人为来源两部分。天然来源主要是土壤扬尘,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平高原地区,其土壤质地最易生成颗粒性扬尘微粒。而人为来源主要为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粉尘以及汽车尾气等等。 尽管天然来源为雾霾的形成提供了巨大的物理基源,但是千百年来,从未有如此严重的雾霾现象产生,而在这段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雾霾频发,可以看出人为因素才是产生雾霾的罪魁祸首。在人为影响因素中,主要有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排放、扬尘以及人类活动排放。 图2 人为因素的主要构成

基于城市雾霾成因及控制的数学模型

基于城市雾霾成因及控制的数学模型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部分高能耗、高污染产能及乘用车车辆的迅速增加,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给环境带来了恶劣影响,对人体形成不可忽视的危害。因此,通过对我国雾霾现状、污染物来源分析,从而阐明雾霾成因及危害,提出相应防控策略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建立相关性分析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排放源清单法模型,统计法等模型,对雾霾的成因以及相应控制措施进行了研究。 针对问题一:我们以五种污染物为相关量,通过统计法,利用附表1中的数据,用excel作出PM2.5与其它4项分指标各自的散点图,初步判别两者关系。得出PM2.5与空气质量指数中的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它与PM10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二氧化硫的正相关性不大。然后我们利用SPSS19.0分别求出PM2.5与空气质量指数其余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性指数,从而精确地确定他们的相关性大小。得出PM2.5与CO相关性最高,为0.838,与SO2相关性最低,只有0.130。根据相关性的判断,我们认为在空气质量指数中,和PM2.5相关关系比较强的是一氧化碳,二氧化氮,PM10这三个因素。接着我们再作出各污染指标相关性的柱状示意图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我们将4项AQI指标合并做回归分析,得到PM2.5与其它4项分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数学模型。 针对问题二:研究主要污染源PM2.5排放量估算。以杭州市为例,通过查阅张振华x的相关研究可知,杭州市PM2.5的主要受工业燃煤和汽车尾气污染的影响。我们采取排放源清单法对这两种污染源排放量进行估算。排放源清单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多种污染物排放源,在特定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区域内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总量的集合。该方法根据排放因子,估算区域内各种污染源的排放量。我们通过运用统计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得出杭州市每年由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的PM2.5约为13720吨。其中柴油车排放量为11000多吨,汽油车排放量仅为1400多吨。可见由机动车贡献的PM2.5主要来源于柴油车的排放。接着计算出杭州市每年工业燃煤排放的PM2.5约为12457吨。这还不包含NOX , S02等工业气体经过二次转化形成的PM2.5。这一排放量与上一节中估算的机动车尾气排放量13720吨相近,这说明由工业燃煤和机动车尾气直接排放的PM2.5量相当。 针对问题三:研究北京地区PM2.5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运用统计法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后,绘制了北京在2014年一年内的PM2.5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由折线图可以看出,全年二月份,三月份,十月份和十一月份的PM2.5浓度较高,最高值为十月份出现的300ug/m3;全年十二月,一月,七月,八月的PM2.5浓度较低,最小值为一月份出现的7ug/m3;PM2.5污染过程大体成锯齿状型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雾霾 PM2.5 相关性分析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排放源清单法统计法 目录

中国雾霾分布特点以及华北霾环流特征分析

中国雾霾分布特点以及华北霾环流特征分析 孙 彧1 ,牛 涛2 ,马振峰3 (1.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都 610103; 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1; 3.四川省气候中心,成都 610072) 摘 要根据1971—2010年40年567个中国地面观测站点的大雾和霾资料,统计分析了中国大雾和霾的总体分布特点以及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大雾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四川盆地地区、湘黔交界、山东沿海以及云南南部等地区。霾主要集中于华北、河南以及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年际变化表明:秋冬的大雾和霾的分布大于春夏的大雾和霾的分布。大雾和霾年际变化明显,大雾在70—90年代较多,90年代以后减少。霾自2000年以来急剧增长,2010年霾年均日数(29.8天)几乎是1971年(6.7天)的4倍。还运用旋转经验正交(REOF)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大雾和霾的地理分布,大雾REOF分型的第一模态表现为以东北,云南南部以及福建三个地区为大值中心的分布。第二模态相关系数高值区分布在四川盆地、重庆以及长三角地区。第三模态表明湖南、江西、辽东半岛以及新疆阿泰勒地区存在着变化的一致性。第四模态相关系数高值区分布在华北地区。霾的第一个模态的高相关区出现在珠三角地区,第二个模态高相关区域集中在华北西部以及环北京地区。最后针对华北地区的霾做了环流形势的聚类分析,将霾天气出现的850hpa环流形势聚为六类:第一类为西北气流均压型,各层均为西北气流控制,700hpa相对湿度低于70%。第二类为弱槽均压型,在华北地区存在弱槽,是霾出现时最多的环流形势分布,850hpa以及500hpa都是偏西气流控制,700hpa华北大部地区相对湿度在50%以下。第三类为低压底部型,在中国东北部存在低压中心,850hpa是西南气流,500hpa 是西风控制的均压场,700hpa大部地区相对湿度在50%以下。第四类为鞍型场型,850hpa上华北地区有明显的鞍型场,偏北风控制,700hpa大部地区相对湿度在60%以下。第五类为弱高压均压场型,所占比例很少,霾区有弱高压控制,850hpa是偏北气流,500hpa为西北气流,700hpa 华北大部地区相对湿度在60%以下。第六类为低压底部倒槽型,在蒙古北部有一低压,在华北东部出现倒槽西北气流均压型,500hpa以及850hpa均为西北气流控制,700hpa华北大部地区相对湿度在70%以下。 关键词:大雾,霾,时空分布,REOF分型,环流形势聚类

中国近年雾霾多发的原因

中国今年雾霾多发的原因 摘要:雾霾,雾和霾的统称。雾和霾的区别十分大。霾的意思是灰霾(烟霞)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组成成分 雾霾,雾和霾的统称。雾和霾的区别十分大。霾的意思是灰霾(烟霞)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第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

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灰暗。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北京监测的是细颗粒物(PM2.5),也就是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第二,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车子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这也是2013年1月份全国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和灰色。 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它也能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

我国雾霾现状及产生原因

我国雾霾现状、产生原因 一、雾霾现状 2013年12月伊始,我国的中东部城市的天空被蒙上一层厚厚“面纱”。空气质量较差,能见度较低,天气污染较重。人们面对天气突然变化的“袭击”,措手不及又无可奈何,网友在微博中调侃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街头牵着你,却看不见你。”很多网友感叹,想在雾霾中把城市看清,更想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今天的空气变得如此糟糕。 去年全国平均雾霾日数52年以来是最多的一年。国家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在2013年11月1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道“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7天,较常年同期(2.4天)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其中,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重庆、天津均为历史同期最多。” 2013年10月中东部雾霾呈现高发态势,我国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中部和北部、华南中西部及四川东部、重庆等地雾霾日数在5天以上;其中山西南部、河南、江苏、浙江中北部、安徽北部、湖北中北部、四川中东部、湖南中部、广东西部和广西东部、北京、天津达10至15天;山西东南部、河南大部、江苏大部达15至20天,部分地区超过20天。 2014年春节期间,北京等人群密集的大中型城市迎来了又一轮雾霾天气,过年不敢出门,出门必须带口罩。北京连续十多天看不见太阳,人们天天看着伸手不见五指的天空,只能无可奈何的感叹。进入4月,随着气候变暖,国家的治理,西北风的来临,一些城市的天空终于变得万里无云。 二、雾霾产生原因 1、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 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2、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3、PM2.5是“罪魁祸首” PM2.5的主要来源有多种。一是汽车尾气。二是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三是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四是冬季取暖时燃烧煤炭低空排放的污染物。五是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尘,这也是PM2.5的重要来源。 英国伦敦又称“雾都”,其缘由就是以前的伦敦上空烟雾缭绕,

京津冀怎么就成了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地区

京津冀怎么就成了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地区 谈到中国的雾霾问题,人们会下意识地把目光投向京津冀。谈到京津冀的雾霾问题,焦点又会自然集中向河北。“最差空气质量排行榜是城市竞争最不激烈的领域,河北多个地市形成自然垄断。”人们在网络上这样调侃。那么河北的空气污染是如何形成的?真的是河北拖累了整个京津冀的空 气质量吗?拍摄时间:2014.11.17拍摄地点:唐山迁安市这本是一个晴好的天气,天空蔚蓝,万里无云,可惜的是这片蓝天却无缘被其下城市中的人们所目睹,因为在蓝天和大地之间还间隔着一层厚厚的灰黄色霾层。而霾层之下,地面之上,更是有烟囱如林,滚滚浓烟在不停地排放。在河北唐山迁安市有着迁钢、九江、松汀、燕山等钢铁企业,上面所描述的场景已经成为常态。摄影/卢广 北京一有霾,河北就挨批 张一强来北京5年,这些年已经练就了一种奇特的本领:人肉检测PM2.5数值。这全靠他那敏感的鼻子。他逢人便说,“没得过敏性鼻炎,不足以谈北京的生活。” 每天早晨起床,张一强根据鼻子的“拥堵”程度,大体就可以猜到当天的雾霾指数:半通不通,指数一般能到300以上;要是全堵了,PM2.5指数一定奔着爆表而去。但即便鼻子再堵,班,毕竟还是要上的。张一强只好戴上防雾霾的口罩,

一头扎进灰蒙蒙的空气里去。公交车上、地铁上,到处都是戴着各式口罩的人,口罩两侧,随着呼吸的频率,塌下去又鼓起来。 张一强在一家杂志社供职。有时候办公室里四五个同事同时犯病,喷嚏声此起彼伏。他们都知道,这和那浓得化不开的霾有关。偶尔,他的同事会抱怨,这么糟糕的空气,都是被“某省”害的。 张一强知道,同事口中的某省指的就是河北省,也知道因为雾霾而批评河北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几位同事——2014年APEC会议前,环保部还曾点名批评河北应对雾霾不力:2014年环保部10月13日通报称,在近期的大规模雾霾期间,对京津冀8个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廊坊、保定、邢台、衡水和邯郸)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进行专项督察发现:京津冀相关城市迅速反应,积极应对,均按要求开展了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但一些城市应急措施没有落到实处,如邯郸、廊坊等城市措施形式化,石家庄、廊坊等城市部门联动不够,而涉及民生的机动车限行措施也出现操作难度大的问题;河北省尚未设立全省统一的重污染天气情况下的机动车限号 规范。 但他并不认同这样的抱怨,他是河北石家庄人,并非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他才听不得同事对河北的腹诽,他承认,河北的空气确实非常糟糕,但河北的空气为什么这么差,他认为,

中国雾霾天气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保护前沿, 2014, 4, 101-111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e6656781.html,/journal/aep https://www.360docs.net/doc/fe6656781.html,/10.12677/aep.2014.44015 Cause, Hazard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Hazy Weather in China Danping Sun*, Guoqin Huang# Research Centre on Ecological Sciences,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Email: sdpganlin@https://www.360docs.net/doc/fe6656781.html,, #hgqjxnc@https://www.360docs.net/doc/fe6656781.html, Received: May 23rd, 2014; revised: Jun. 20th, 2014; accepted: Jul. 1st,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fe6656781.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Recently, our country is shrouded by hazy weather. The air pollution index continues rising. Re-peatedly, moderate, severe and extremely severe hazy weather appeared in the central eastern part of China. Meanwhile, the data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show that: from the northeast to the northwest, from north China to central and Huanghuai, Jiangnan region, there was a wide range of heavy and serious pollution, leading to a fall in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fe gradually. So, hazy weather has become a serious and urgent problem causing impact on human’s survival.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concepts, classification, components, causes and hazard of hazy weather.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hazy weather are mention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value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rules of the hazy weather and improving the air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Keywords Hazy weather, Pollution, Cause, Hazard, Control Measures 中国雾霾天气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孙丹平*,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 Email: sdpganlin@https://www.360docs.net/doc/fe6656781.html,, #hgqjxnc@https://www.360docs.net/doc/fe6656781.html,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雾霾原因分析及研究

《市政工程专论》读书报告 1、霾的形成原因 近些年,我国各省深陷雾霾之中,成都市近两个月也多次发布雾霾橙色预警。雾霾频繁发生也表明我国环境正日益恶化。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的时候就会在空气中凝结成雾,雾以空气中的灰尘作为核,但对人体的伤害很小,而霾却不同,霾是以有害烟尘污染物作为核。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因此,雾霾发生的条件有以下几点:第一,空气的相对湿度较高,这也是为什么雾和霾伴随发生。第二,发生雾霾的地区空气流动较小,没有明显的的冷热空气对流,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第三,夜间辐射降温,使得原本湿度较高的空气凝结成雾,而雾的形成是霾形成的前提之一。一些大城市大量的有害气体排放如空气之中,如:硫化物气体、氮化物气体、可吸入颗粒物等,这些有害气体不能通过大气流动排走,这些都会为雾霾的形成助力。空气的温度越低,能容纳的水汽也越少,超过的部分就会形成雾,也就越容易形成雾霾。 2、雾霾的危害 雾霾对人体的危害很大,首先,对呼吸道的危害就极大。雾霾的成分很复杂,通常含数百种颗粒物,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它们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急性鼻炎和支气管炎等病症,在雾霾天会感觉到鼻子喉咙有刺激感。其次,雾霾天对心血管也有严重影响,雾霾天会阻碍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最后,雾霾还会减少紫外线对人体的照射,使人体的维生素D不足,从而影响对钙的吸收。雾霾比吸烟的危害更大,有调查显示,中国吸烟的人群在不断下降,而患肺癌的人群却上升了4倍,有专家指出这与雾霾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雾霾的治理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我国现在的雾霾形式已经非常迫在眉睫。 3·1、两种评价指标 我国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明确规定了各种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标准限制,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PM2.5、PM10、重金属等。但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是否有了环境监测体系就足够了?单用环境监测体系就能衡量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吗?在我看来完全不是,单从这套体系来看,我完全认为它的出发点是人,比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的各项指标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哪怕各项指标都达到要求我任然不认为环境就变好了,因为我们没有从自然的角度去考虑。因此,我们必须引入生态核算,它能与环境监测体系形成优势互补。生态核算的对象可以是自然的任何系统,如:农田、森林、湿地、湖泊、海洋等。核算包括生态系统产品价值、生态调节服务价值和生态文化服务价值,评价模型有普通模型、SBM模型、趋善化模型、GEP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