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14级教育学李琪

十九世纪末,由于工业化的完成,美国从一个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社会结构也产生了重大改变,在物质财富飞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经济危机的频频出现,工人的大量失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罢工事件频繁发生。社会精神文化落后,人们认为物质财富的重要性高于精神文化,导致社会生活严重失调。教育无法跟上社会变化的节奏,在这种情况下,一九一六年,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应运而生。全书共有二十六章,可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六章,讲述教育性质。第二部分:第七章至第十七章,讲述教育过程。第三部分:第十八章至第二十三章,讲述教育价值。最后一部分:第二十四章至第二十六章,讲述教育哲学。

书名为《民主主义与教育》,那么,什么是民主社会?在书中第十页提到,杜威认为,民主社会的判断应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以本社会与其他社会能否交流互惠为尺度。民主社会有多量人人共享的利益,无种族隔阂,无阶级隔阂,人人互赖互爱,自由交往,协力维系社会的繁荣和促成社会的进步。杜威反驳了柏拉图的观点,柏拉图认为,人们根据自身的天赋特点,即金质、银质、铜质,来接受符合自己的教育,做各自的职位,由哲学王来统治,从而形成阶级社会。在杜威看来,理想的民主社会应该利用不同人不同的天赋天赋与才能,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而不是因此而形成一个阶级的鸿沟。在民主的社会中,才能有民主的教育。如人人都能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可以通过教育发挥自己开拓创新的才能。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

杜威从非正式教育谈到正式教育,人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经验,经验要传递下去则需要沟通,其中,沟通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兴趣。沟通形成教育。这里讲的主要是学校教育,进而达到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杜威批判了很多教育学说,来证明自己的教育观点,比如在第五章批判了斯宾塞的教育即准备的观点,人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生活,成人生活和儿童生活都是生活,只是生活的不同阶段,教育的对象是出于当下生活中的儿童,当然要融入于当下而儿童生活中,而不是单纯为了以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而忽略了儿童自身的兴趣和要求以及儿童不成熟的心理发展水平,这容易对儿童以后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总的来说就是对未来的憧憬是必要的,但是不应该用全部的精力让儿童为未来做准备,还应照顾到儿童当下的积累与经验。批判了洛克的教育即官能的训练,洛克认为人天生存在多种心智能力,如记忆、想象、思维等,而教育就是用来培养这些心智的事体。但是,这些原始的官能纯属虚构,且它们并不是界限清晰地相互隔离着的,脱离现实的生活去训练官能,这是荒谬的。在第六章批判了赫尔巴特。赫尔巴特绝对否认天生官能的存在,我们之所以能有这一种或那一种心灵,完全是利用事物形成的,因为先前的表象构成“统觉器官”,所以先前的表象很重要。教育者要用恰当的材料固定先前的表象,安排后来的表象的顺序。也就是说教师按照心理统觉的过程向学生提供教材,以形成他们的观念,且一切教学方法都可以规定几个正式的步骤。赫尔巴特使教学工作脱离成规陋习和全凭自然的领域,带进了有意识的方法的范围,但缺陷在于将人看作机械的被动吸收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具有“充满活力的、寻求有效地起作用的机会的能量”。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主张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更好的目的。并批判了卢梭的教育目的论,卢梭以发展天性为教育目的,但不顾社会而率性发展太过片面。对社会效能、职业等作为教育目的的目的论中合理的一面进行了肯定,但人们的理解总是有些偏颇,因此产生很多问题,比如以就业为目的的缺乏文化修养,以本国利益为先却不体恤邻邦等。这些问题只有在民主的社会里才能解决。

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观点。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儿童与外界接触最多的是学校,而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所以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而不应将其打造成“世外桃源”,让儿童与社会脱节。校园应成为儿童的乐园,让儿童在学校生活中获得乐趣。基于此论点,杜威又提出了“学校即社会”,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净化的社会生活的雏形。儿童的社会生活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但传统的学校教学中分门别类的学科使儿童的世界观变得片面化,教材只是单纯的从只是本身出发,缺乏社会因素。因此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安排真实的情境与刺激思维的课题,给学生足够的资料以研究该课题的性质和问题所在,使学生在活动中验证自己的假定,最后得出结论。教材与课程要以儿童为中心,符合他们当下的兴趣和经验,贴近生活且以活动课为主。将教材“心理化”,即恢复教材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以获得直接经验。这里经验的过程,就是人们实践和探究的过程,与后面所说的“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相呼应。但教育即生活并非是教育的实质,杜威提出的教育联系生活是为了儿童的发展做准备。它是实现儿童发展的前提条件。正像杜威本人说的:“我们的最后结论是,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

最后,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个人认为有些极端,虽然他致力于反对为儿童定下一个遥远又空洞的目标是十分有意义的,但也不必因此就认为教育没有目的,这好像又走进了另一个极端,过犹不及。且“从做中学”更适用于低年级的儿童或低层次的教学工作,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具有完善的大脑,相对于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其实给儿童的启发也很多,重要性也并不比直接经验要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