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选择200题附

马原选择200题附
马原选择200题附

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

A.研究自然界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B.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4.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D.自然观和社会观相分裂

5.黑格尔在对待辩证法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A.把辩证法的规律应用于整个世界B.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没有规律C.把辩证法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D.认为思维规律是自然界和历史规律的反映6.哲学党性或党派性是指()。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B.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C.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和斗争

D.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8.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D.绝对真理的体系

10.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

A.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

B.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C.德谟克利特原子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1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的唯心主义B.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可知论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12.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本原问题的哲学派别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1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

A.存在B.理想C.灵魂D.“原初”物质

1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运动的绝对性B.发展的规律性C.客观实在性D.物质的可知性15.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客观主义B.二元论C.形而上学唯物论D.唯心论

16.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不可知论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18.“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19.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B.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20.哲学上的一元论是承认()。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21.能够坚持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是()。

A.庸俗唯物论B.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论D.朴素唯物论

22.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

A.合乎逻辑的B.唯心论C.形而上学D.诡辩论

23.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脑的形成B.物质文明的发展C.语言的发展D.生产劳动

24.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自然界的变化B.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劳动

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D.脑量的增加

25.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27.科学证明,人脑是()。

A.思维的源泉B.思维的产物C.思维的器官D.思维的对象

28.正确发挥意识能力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29.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B.社会实践C.科学活动D.思想斗争

30.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是()。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性D.两者是完全统一的没有区别

31.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B.认为意识是本原

C.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D.抹煞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3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B.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观点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33.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

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分歧D.唯心史观的唯物史观的对立

3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B.事物从一种质态发展到另一种质态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D.事物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35.系统论的出现()。

A.否定了辩证法B.扬弃了辩证法C.代替了辩证法D.丰富了辩证法

36.说一个人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指他看问题的方法是()。

A.唯心主义的B.辩证法的C.形而上学的D.主观主义的

37.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一;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

A.唯心主义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辩证法观点

38.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

A.相互作用构成运动B.运动和发展引起质变

C.发展引起运动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39.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指()。

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B.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局部或某个阶段发生了质变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量变是客观的普遍的现象

40.对质和量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有()。

A.事物的度B.事物的属性C.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是认识量的前提D.事物的特殊矛盾

41.质变是指事物()。

A.处于统一、相持或平衡的状态B.渐进过程的中断、飞跃

C.在度的范围内的持续和扩张D.发展的连续性

42.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

A.客观的、多样性的B.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

C.固定不变的D.人们的认识水平不同造成的

43.事物质变的爆发式或非爆发式形式取决于()。

A.事物主要矛盾的发展B.事物量变的特点和发展程度

C.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所处的具体条件D.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相互作用

44.否定之否定律是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完整地表现出来的

B.事物发展过程中关节点上表现出来的

C.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的

D.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阶段表现出来的

4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线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回到出发点的运动C.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46.否定之否定过程是()。

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的发展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周而复始的循环

47.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肯定阶段复归,但却是更高阶段的发展,这种观点是()。

A.折衷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48.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是指()。

A.斗争就是一切B.只有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C.斗争性是无条件的D.斗争性可以脱离同一性

49.矛盾的斗争与政治斗争的区别和联系是()。

A.矛盾的斗争性与政治斗争是同一个概念

B.政治斗争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

C.政治斗争不属于矛盾斗争的范畴

D.在阶级社会一切矛盾斗争都不能脱离政治斗争

5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普遍和特殊、个性和共性、相对和绝对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问题

D.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51.事物的质是指()。

A.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B.事物属性的直接表现

C.事物的存在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本身固有的程度、数量等规定性

52.质与属性不可分割是说()。

A.质与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质与属性是直接同一的

C.属性是通过事物自身表现出来的D.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53.质变的复杂性是指()。

A.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B.量变转化为质变,质变转化为量变

C.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

D.质和量的统一和质变中存在着量变

54.事物的度是指()。

A.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B.与事物存在直接同一

C.数量增减和场所的变更D.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规定性

55.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B.事物变化的显著与不显著

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5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

A.事物发展和源泉和动力B.事物发展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57.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要有一定的条件,条件是()。

A.与事物相关联的、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B.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C.矛盾的同一性

D.对事物发展不利的因素

58.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规律

59.矛盾就是()。

A.前后不一致B.势不两立C.不同事物的对立D.对立统一关系60.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

A.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与解决矛盾形式的多样性

B.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61.构成人们认识事物基础是()。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特殊性6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趋势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的趋势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D.你死我活、绝对对立的性质的趋势63.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B.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原理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6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D.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65-87 省略)

8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B.矛盾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8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90.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客体是()。

A.观念本身B.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D.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对象

91.感觉、知觉、表象是()。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意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既不属于感性认识,也不属于理性认的范畴

(92 略)

93.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9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的关系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95.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

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96.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A.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B.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C.指出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D.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97.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

A.分析和综合的统一B.归纳和演绎的统一

C.可能与现实的统一D.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98.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B.对人们有用的理论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D.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99.客观真理论与唯物主义反映论是()。

A.理论前提不同的问题B.同一意义的问题

C.本质和现象的辩证统一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00.真理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A.只能有一种认识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D.用同一种方法获得的认识

101.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

A.相对性B.主观性C.阶级性D.绝对性

102.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

A.唯物论B.历史观C.辩证法D.二元论

103.“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唯物主义真理论B.客观真理论

C.主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10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105.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

C.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06.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对象B.劳动者C.劳动资料D.生产管理

107.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形式

B.它是人们的在生产中所结成的关系

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界

108.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B.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C.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

D.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09.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A.人和人的关系B.物和物的关系

C.人和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

110.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信息传递系统B.生产工具系统

C.劳动力系统D.能源系统

111.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式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1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

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B.生产力决定分配

C.自然关系决定社会关系D.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113.劳动对象是指()。

A.各种生产工具B.各种产品C.引入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对象D.生产资料114.劳动者是指()。

A.一切人B.青年人和老年人

C.从事活动的人D.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并从事劳动的人

115.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商品和产品

116.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总和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117-118省略)

119.社会形态是()。

A.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和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2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121.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A.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B.产品的分配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地位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122.(省略)

123.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经济制度B.社会的科学技术C.社会的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124.国家属于()。

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C.生产关系D.意识形态

125.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B.产品分配不均的结果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126.阶段的实质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专政B.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分工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集团的劳动D.一个集团占有另一集团的生活资料

127.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

A.人们的政治态度和立场B.分配的多少

C.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D.人们的生产过程中所起不同的作用

128.阶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首先是一个()。

A.普遍现象B.经济范畴C.思想范畴D.文化范畴

129.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

A.经济斗争B.思想斗争C.社会斗争D.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130.阶级斗争是()。

A.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D.生产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

131.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因此,必须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法()。

A.观察、分析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现象和问题

B.观察、分析一切事物和现象

C.观察、分析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

D.观察、分析阶级社会中的一切事物

132.最早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

A.封建阶级的思想家B.德国古典哲学家

C.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与经济学家D.马克思和恩格斯

133.国家的起源是()。

A.人们为了解决纠纷而制定的契约B.调和阶级矛盾、维持社会秩序需要的产物C.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34.国家的实质是()。

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D.独立于阶级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力量

135.国家是代表()。

A.广大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

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

(136 略)

137.国体是指()。

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C.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统治被统治阶级D.统治阶级保护本阶级利益的机关138.唯物史观和唯心史以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

A.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C.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D.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139.人民群众之所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

140.人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首先是()。

A.生产活动B.科学活动C.政治活动D.艺术活动

14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个结论的理论前提是()。

A.社会革命理论B.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C.阶级斗争学说D.社会存在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142.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都是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

A.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C.科学文化水平D.社会地理环境好坏

143.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他们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B.他们是历史发展方向的决定者

C.他们是历史规律的创造者D.他们是社会形态相互代替的创造者144.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评价历史人物应当坚持()。

A.德才兼备的原则B.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的原则

C.传统观念的标准D.为现实服务的标准

(145-146 省略)

147.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这种观点是()。

A.肯定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B.否定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

C.肯定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D.否定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148.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C.研究和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D.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149-151省略)

152.现代企业管理提出“以人为本”的重要含义是()。

A.视质量为企业生命,提高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主动性

B.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尊重人的首创精神

C.把科学技术放在第一位

D.加强对现代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

(153.-155 省略)

156.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对事物发展方向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普遍矛盾B.内部矛盾C.矛盾的主要方面D.主要矛盾157.“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形而上学片面性的、孤立的观点

158.概念、判断、推理是()。

A.辩证法的三种形式B.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59.感性认识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和必经阶段是因为()。

A.具有真理性B.具有普遍性C.具有可靠性D.具有特殊性160.否认了绝对真理,就否认了()。

A.真理的客观性B.真理的相对性C.真理和谬误的关系D.真理的无限性161.社会存在是()。

A.社会精神生活方面的总和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地理环境

162.以下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自然科学、语言B.宗教、艺术C.道德D.政治、法律观点

163.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解决了哲学对象问题,它研究的是关于()。

A.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B.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各个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

C.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规律D.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164.《坛经》中指出:“时有风吹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6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规律指的是()。

A.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B.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D.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6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B.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167.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实践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感觉和被感觉的关系

C.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D.联系与被联系的关系

168.认识的客体指的是()。

A.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B.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体

C.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与实践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

D.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

(169 略)

170.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犯了()。

A.类似唯理论错误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教条主义的错误D.类似激变论的错误

(171略)

172.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主要是指()。

A.它的有条件性B.它的无条件性C.它的确定性D.它的不确定性17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74 略)

175.“任何历史的研究,不得不从某一国家的()着手,这就是马克思研究社会的骨骼。”

A.阶级和阶级斗争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C.政治上层建筑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76.“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把()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来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A.生产关系,生产关系B.生产力、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社会形态D.上层建筑,上层建筑

177.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178.以下哪一种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意识形态()。

A.法律B.政治C.道德D.法律制度

179.哲学的党性指的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和斗争B.反映论和先验论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C.革命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18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显著特点是()。

A.科学性和阶级性B.理论性与实践性C.实践性和阶级性D.科学性和革命性

18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A.形而上学性B.强调物质的具体结构

C.直观性D.认为世界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182.发展的实质指的是()。

A.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数量的增加和减少D.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183.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

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

184.下列观点有错的是()。

A.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也称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或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了个性。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又可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85.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物B.它要求人们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C.它要求人们从个别出发认识一般D.它要求人们从一般出发认识个别

(186略)

187.真理的本质属性指的是()。

A.绝对性和客观性B.能脱离相对性而存在

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D.能打破条件的限制

18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科学技术B.劳动对象C.管理方式D.劳动者

18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种。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事物自身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190.关于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错误的有()。

A.现象蕴藏在事物内部,感官不能直接感知B.现象是本质的现象

C.任何事物的本质要通过现象表现D.本质与现象不可分

19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物质统一性的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问题

19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和人的关系B.人和社会的关系C.生产关系D.人和自然的关系

19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194.在经济基础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产品的分配关系

C.产品的消费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195.阶级和阶级斗争是()。

A.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B.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C.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D.一切社会的永恒现象

196.关于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有误的是()。

A.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对对应范畴

B.社会革命一般采用自下而上的手段实现

C.社会改革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手段实现

D.社会革命是同一社会制度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197.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指的是()。

A.人的自然属性B.人的阶级性

C.人的相互交往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98.社会进步的标准是多方面的,除了生产力这个最高标准和生产关系的性质以外,还要看这个社会的()。

A.财富有多少B.失业人口多少

C.政治、法律制度和精神文明程度D.管理水平高低

199.自由王国指的是()。

A.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摆脱了盲目性支配

B.人们的社会生活受盲目性支配这样一种状态

A.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活动

B.个人意志的绝对自由

20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B.辩证法的三种形态C.唯物法的三种形态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C

2、D

3、C

4、B

5、C

6、D

7、D

8、A

9、C 10、D 11、C

12、B 13、D 14、C 15、D 16、C 17、A 18、B 19、B 20、D 21、C 22、A 23、D 24、B 25、C 26、C 27、C 28、C 29、B 30、A 31、C

32、D 33、A 34、C 35、D 36、C 37(略)38、A 39、B 40、C 41、B 42、A 43、C 44、A 45、C 46、C 47、B 48、C 49、B 50、A 51、C

52、D 53、C 54、A 55、C 56、B 57、A 58、B 59、D 60、C 61、D 62、B 63、D 64、C 65-87(略)88、C 89、C 90、D 91、B

92(略)93、D 94、C 95、D 96、B 97、D 98、C 99、B 100、B 101、A 102、C 103、C 104、C 105、D 106、B 107、C 108、D 109、D 110、B 111、D 112(略)113、C 114、D 115、C 116、D 117- 118(略)119、D 120、D 121、D 122、A 123、D 124、B 125、D 126、C 127、C 128、B 129、D 130、B 131、A 132、C 133、D 134、C 135、D 136(略)137、A 138、A 139、B 140、A 141、D 142、B 143、A 144、B 145- 146(略)147、B 148、A 149 – 151(略)152、B 153-155(略)

156、D 157、B 158、D 159、C 160、A 161、B 162、A 163、A 164、D 165、B 166、D 167、C 168、D 169略)170、B 171-172(略)173、A

174(略)175、D 176、A 177- 179(略)180、C 181、C 182、B

183、B 184、C 185、A 186(略)187、C 188、A 189、B 190、A 191、C 192、C 193、C 194、A 195、C 196、D 197、D 198、C 199、A 200、A

马原选择题(按章节)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当代自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 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EP[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正确答案】ABD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包括( ) A.物质的本质是意识 B.B.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 C.物质范畴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统一 D.物质范畴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正确答案】BCD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表现在(ABCE)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惟一对象 E.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ACD2.ABCD3.CD4.AB5.ABD6.ACD7.ABCD8.ABCD 5.金融资本是由()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7.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BCDE) A.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夺取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 C.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政府 E.生产力高度发达 8.与资本主义相比较,下列各项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有(ACDE)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底劳动生产率 B.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C.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D.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 E.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社会。 第七章练习题 二、单选题 9.地理环境 A.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决定社会的性质 D.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正确答案:D, 10.我国古代有一句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来理解,它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C.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D.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正确答案:D, 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 C.认识是物质到思想的过程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恩格斯) 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的客观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方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相应的,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范畴,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这就是两者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指辩证的思维,在本质上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相对主义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相对主义的确认。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的关于相对主义的典型命题,“是非无定质”是说是非没有界限,这显然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实际上形而上学哲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就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事物的相对性,而绝对主义则是夸大事物的绝对性。“是非无定质”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但更确切地说是相对主义的错误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矛盾的观点

马原各章选择题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马原选择题库全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l、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木观点和基木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B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2.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B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D.认识中所获得的真理 3.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4.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B A.实物补偿 B.价值补偿 C.增殖补偿 D.劳动补偿

马原题库 全

马原选择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D】 A.批判其错误观点B.吸收其合理思想C.把二者结合起来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B】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A】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C】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B. 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B】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B.阶级斗争理论C.社会发展理论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浙大马原题库120道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世界上各种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B 世界上某些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规律 C 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D 人们的思维方法及其发展规律2.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对思维与存在是否联系的不同回答 B 对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 C 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D 对思维与存在是否运动发展的不同回答3.“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A 唯心主义的命题 B 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C 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D 朴素唯心主义的命题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方法是 A 认真学习教材 B 理论联系实际 C 认真学习马列哲学原著 D 更多地讨论一些理论问题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 B 矛盾性 C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 D 可知性 6.时间的特点是 A 多维性 B 一维性 C 二维性 D 三维性 7.事物成为客体的首要前提是 A 客观性 B 对象性 C 社会性 D 历史性 8.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 物质 B 实践 C 规律 D 自然 9.发展的实质是 A 运动 B 变化 C 质变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现实性是指 A 合乎必然性的现存事物 B 当前存在的一切事物 C 当前存在的某些事物 D 那些偶然的存在 11.本质是 A 那些可以认识的东西 B 那些经常出现的东西 C 那些与人的认识相一致的东西 D 那些与必然性、规律同等程度的东西1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 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D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13.区分质变与量变的根本标志是 A 事物的变化是否特别明显 B 事物变化的量是否特别大 C 事物的变化是否特别强力 D 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 14.认识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 A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15.唯物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观点是 A 实践论的观点 B 真理论的观点 C 相对论的观点 D 反映论的观点1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生产关系 B 生产方式 C 自然环境 D 人口因素17.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 国家政权 B 政治思想 C 法律思想 D 哲学思想

马原期末选择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50道题。每题2分。1-40单项选择,40-50判断正误。(注:去除多项选择)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客体是(D)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志的产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96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教皇为伽利略公开平凡,这说明(D) A.谬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 B.真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 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5.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思想家,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 B.爱恩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7.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C) A.理性为万物的本原 B.数为万物的始基 C.水是万物的本原 D.精神是世界万物之源。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B) A.资本家节余 B.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C.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 D.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和他国劳动人民。 9.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C) A.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B.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 C.跨国公司的发展 D.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社会化 10.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B)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1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劳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B)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C.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D.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13.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4.G—W…P…W’—G’是(A) 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循环 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 15.我国制定2020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D) 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 D.现实性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D)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B.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C.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D.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马原单项选择题库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A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A)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马原选择复习题

绪论 单项选择题 1.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名列榜首的是(A )。 A.马克思B.爱因斯坦 C.达尔文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19世纪30年代——40年代发生在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 B )。A.资产阶级成了统治阶级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D.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5.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统称为( B )。 A.马克思主义 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6.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C )。 A.美洲大陆的发现 B.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资本原始积累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马原选择题练习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C) 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5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C.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 D.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单项选择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 A.运动 B.物质可以认识 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客观实在性 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 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B.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C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C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马原辩证法选择题

辩证法 7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就是关于……的观点。(C) A.整体和部分 B.对立和统一C.联系和发展 D.共性和个性7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B) A.是否承认宇宙的无限性 B.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前者认为量变引起质变,而后者却认为“自然界无飞跃” D.前者强调发展就是“扬弃”,而后者却主张“打倒一切” 73.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一哲学论断的含义是,……。(C)A.变化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化,没有不变 C.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74.“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观点是……。(A)

A.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75.“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体现的是……的观点。(C) A.绝对主义 B.机械主义 C.相对主义 D.唯心主义 76.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B) A.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所固有的 D.从生活中学习来的 77.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A)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78.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缺,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

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79.“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句话的确切含义应该是……。(D) A.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同所有的事物相联系 B.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同某一个事物相联系 C.世界上任一事物都同所有其他的事物相联系 D.世界上任一事物都同某一些其他的事物相联系 8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发生的。(D)A.随时都会 B.纯粹偶然地C.不可避免地要 D.在一定条件下81.“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的观点。(B) A.形而上学 B.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

马原2018选择题试题库

2018年选择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主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了哪些学说的合理思想() A.英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 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 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5、马克思的两个重要理论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6、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7、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 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

马原选择题库整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D. 客观实在性 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C )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C )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 C.矛盾分析法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 )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A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12、“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D) D.矛盾特殊性原理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D )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D ) 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1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C ) C、矛盾的特殊性 17、发展的实质是( D )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马原选择题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 本 原理概论选择题及答案 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 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人类进人 21 世纪,英国广播公司 ( BBs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名列榜首的是( A ) A .马克思 B .爱因斯坦 C .达尔文 D .牛顿 5 .在 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纺织工人起义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运动 D .阶级斗争也包括继承者对 千年思想家” 网评,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英国宪章运动 C .芝加哥工人起义 D .德国西里西亚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原选择题编辑整合归纳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恩格斯) 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的客观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方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

识的范畴。相应的,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范畴,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这就是两者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指辩证的思维,在本质上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相对主义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相对主义的确认。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的关于相对主义的典型命题,“是非无定质”是说是非没有界限,这显然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实际上形而上学哲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就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事物的相对性,而绝对主义则是夸大事物的绝对性。“是非无定质”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但更确切地说是相对主义的错误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矛盾的观点 B.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 C.一分为二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0道马原选择题(答案修正版).

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概论(历年考试相关资料)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核”是(B )A、辩证法思想 B 、唯物主义思想 C 、可知论思想 D 、决定论思想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 A 、古希腊罗马哲学; B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 、法国启蒙哲学; D 、德国古典哲学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基本容; B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功能作用;C、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实践基础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ABCD ) A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B 、现代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 、以三大发现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新成就; D 、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锐化; E 、现代西方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BCD ) A 、控制论; B 、细胞学说; C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D 、生物进化论; E 、信息论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 A 、客观实在性; B 、运动变化性; C 、可知性; D 、广延性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D ) A 、容和形式的关系; 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的 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这表明( B )

A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和源泉; B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 、观念和物质没有本质区别; D 、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9、庄子提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他只强调事物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 B ) A 、唯心主义观点; B 、唯物主义观点; C 、相对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观点 10、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B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斗争性和同一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变动性和稳定性 11、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提示事物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C ) A 、否定之否定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 D 、容决定形式的规律 12、下列选项中,体现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A )A 、掌握火候,适可而止;B、知彼知已,百战不殆;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3、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C ) A 、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 、主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 、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 、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4、“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 ( D ) A 、客观性; B 、无限性; C 、方向性; D 、一维性 15、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A ) A 、主观反映; B 、歪曲反映; C 、虚幻反映; D 、正确反映 16、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义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 A )A 、世界万物在一个共同的本原; B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主观精神; C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 D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客观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