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读《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

粗读《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
粗读《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

粗读《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

人文学院05教育硕士杨丽平

我们遭遇陌生的东西,第一个反应是什么?“这个是什么啊?”是的,如果连“是什么”都不清楚,那么这个世界是你无法深入体验的世界。当然,我们还会问“怎么会这样的”,也就是,“为什么”。“是什么”可以说是一个人最本初的反应,而“为什么”则可以说是一个有一定理性素养的人会做的反应了。改革开放已经开放了好多年,中学课程改革也实施了好多年,做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处于改革的大流中,不想“激流勇退”的话,就要及时学习、吸收和总结、反思。

《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是由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的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语文教材,至2005年11月,已经是它的第四次印刷。何以如此畅销?

一、这个是什么啊?

(一)解读序言

由《序言——另一种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如下文字:

1、“美国多数中学在语文教育方面会选择三部教程:一部《英语》,主要讲解语法知识;一部是《拼写》,注重单词的拼写训练;还有一部《文学》,介绍各种题材的美国文学读本。本书就是较权威的一个《文学》版本的中文节选译本。”

2、“该书原版内容繁多,考虑到阅读习惯及篇幅,我们删去了原文中的诗歌和剧本部分,本书课文编排顺序沿袭了原版教材,并且在中文译文后附有英文原文,以便有兴趣的读者能够参考。”“我们诚挚建议家长和教师不要把本书仅仅作为学习英语的工具,那样无异于买椟还珠。”

3、“本书内容庞大,几乎涵盖了文学的所有形式,包括日记、神话、小说、散文、诗歌、游记、戏剧等,而且其课文的设置与编排顺序非常有特色,它以美国历史的发展为线索,将美国200余年的历程分为六个不同的主题时代,而相对应的课文则取材于同时代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每个主题时代都配以时代故事来讲解此时代中发生的大事件以及本时代文学的变迁与发展特征。每篇文章都有作者的生平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分析、要点聚焦,整个内容布局一目了然,简洁明快。学生通过文学的学习,即可了解到美国历史的演进、文明的传承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过程。”

4、“全书最精彩的莫过于每篇课文后的问题设置;……课后问题的提出并不限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而是更侧重置学生于时代事件、背景以及作者所处之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全方位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与独特体验,注重在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收集、整理素材以及解决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充满趣味性、现实性的习题无疑是触动学生学习乐趣的有效方法,这让学生体会到的是学习的快乐,而不是沉重的负担。这样的教材完全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开放性、综合性,不仅仅是语文教程,更是历史人文教程、思想实践教程。”[①]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上述文字,可以做出如下解读:

1、这套教材在美国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是什么性质的语文教程。

2、告诉各式的读者,不要看到中英文结合的书籍,就又以为是什么推广普及的英文读物而已。它应该是美国语文教育课程中一个系统的载体的比较完善的选译,虽然它也是中英结合在一起的,它应该承负着更多的思考的意义。

3、这套书籍可以说是美国历史和文学发展的一个回顾式版本。

4、课后习题充分体现出教程的人文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二)解读目录:

整套书为美国12~18岁的中学生语文文学教程,一共六个部分。具体目录如下:

第一部分文明的交会时代故事开始~1750

共五课: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乌龟背上的土地;“有趣的故事”;弗吉尼亚通史;罪人在愤怒的上帝手中

第二部分国家的诞生时代故事1750—1800

共五课:富兰克林自传;独立宣言;在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演讲;穷里查德的年鉴;从新白宫里写给女儿的信

第三部分国家的发展时代故事1800—1870

共六课:《日晷》的通告;魔鬼和汤姆·沃克;穿越大裂谷;阿舍大厦的倒塌;自然;瓦尔登

第四部分分裂、和解与扩展时代故事1850—1914

共七课:战争插曲;葛底斯堡演说;内战中的声音;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生火;一小时的故事;一场瓦格纳音乐会

第五部分不满、觉醒与反抗时代故事1914—1946

共五课:乌龟;在另一个国家;四月沐浴;威瑟萝奶奶的遗弃;幽灵进来的那一夜第六部分繁荣与保护时代故事1946至今

共六课:前七年;棕色的大箱子;女勇士;作了抵押的心;稻草变黄金:日常生活中的蜕变;家里的作家

从以上的目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套书有一条主线:文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强调了国家的意义和人的力量的伟大,也表明文学的发展和人的思想、经验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部分,有“时代故事”来分别阐述“历史背景”、“本时期的文学”,有具体的课文——文学作品来分别设置“阅读指导”、“背景知识”、“文学聚焦”、“问题指南”、“作品累积”。从上面的目录里看,每个部分至少是五篇课文。这样,也就保证了学生对文学与自然、社会和人类之间的理解,也比较彻底地实现了对于国家和历史的理解。

二、解剖一篇“麻雀”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仔细地解剖一篇课文或许比空洞的歌颂或批判的广播更有说服力。凡事总是从“一”开始,从“一”更能看出其特征。且解剖《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

(一)课文前头自学材料层层铺垫与深入

1、阅读指导:这里简要介绍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生平事迹、他当时航海“事业”中的“有利条件”与“大航海”。简要的介绍,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们从莫雷的相关文章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理论:篇章阅读理解中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当前所读信息与文章先前的信息相整合,以形成局部与整体都联贯的心理表征。先行信息与当前信息关系如何影响先行信息的激活水平呢?合适的先行信息比不合适的先行信息通达速度更快,这说明读者在对先前文章中不同特征信息进行建构时,会使不同信息处于不同的地位,那些处于相对较活跃地位的先行信息会首先接受到来自当前信息所发送的信号,从而也更快地得以通达。[②]

可以这样理解:对文章相关信息的简介,使学生在后期的整体阅读信息的过程中,激活先行信息,从而更快地得以通达,使形成局部和整体都联贯的心理表征。

2、背景知识:这里除了“历史:探险时代”的文字介绍外,还有哥伦布航海路线图一幅。

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可以知道:人的认知的发展是有阶性的,各个阶段的出现顺序是固定不变的,既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图式,这些相对稳定图式决定了个体行为的一般特征。认知图式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建构的过程。每

—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前一阶段的图式是后一阶段图式的先决条件。并被后者所取代。

形式运算阶段(12——10岁):处于这个阶段的少年,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其思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假设性、可逆性和抽象性,从而保证他们对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比较抽象的学科也能学习,但这个阶段的少年的思维还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思维,与成年人的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还有—定的差别。正因为这个阶段的抽象思维还是经验型的,所以,许多生理成熟度不够或认知图式发展比较缓慢的学生学习数理化会感到困难。[③]

因而,给予图片的直观认知是建立儿童前些阶段上是以具体形象感知上,更利于于对文字抽象的感知。

3、文学与生活:

先有“联系你的经历”和“日志写作”。这两个内容,前者提出了有“梦想”和梦想实现需要的条件,依然围绕着哥伦布的航海话题;后者却要求学生参与到争取实现资助的条件的写作中来。从这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合适的先行信息对后期的整体阅读将起到的作用,话题围绕着梦想和实现的条件。由思维的认识——哥伦布“梦想”的达成需要“现实”的有利条件转向“你”(学生个体)的参与争取资助的表达的训练。

然后,编者又提出了“专题聚焦:文化的交汇”——“在最初欧洲人对北美洲进行的探索中,北美的土著居民遇见了奇怪的外来者。当这两种文化第一次相遇时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④]显然,话题已经由个人的梦想的实现转入群体文化的交汇当中去。前者如果说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意义,那么后者的讨论就转入了关于群体和社会大的背景的考虑。而且,这个转入站的角度很耐人寻味:北美的土著居民遇见了奇怪的外来者。我们注意到外来者的修饰词是“奇怪的”,由此可以感觉到编著者的立场是在北美的土著居民上,是在弱的一方,那么我们想的可能也就更多,在探索与被探索,在弱与强,在朴初和功利中,文化的交汇会是怎么样的呢?在这个话题的转化上,我们明显看到了学习者从事情的个体表层化转入事情的整体深层了。

4、文学聚焦:这里编者对日志这种写作形式,做了辨证全面的简要的分析。结合了探险来说明什么是日志,又特别提醒,日志具有的个性化主观化。并提出“你在阅读哥伦布日志的过程中,试着寻找他在为某些读者写作的证据”的阅读问题。

下面开始正式推出《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节选)》课文。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综观我们的语文教材,往往四五篇课文归于某一个单元,也有单元说明,大抵也算得上“时代说明”或“阅读指导”,但往往是以整个单元的文学或课文本身的内涵为主要介绍对象。然后就直入课“门”,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

我们有没有关于课文的背景知识呢?有,正文下简要几条注释;但通常是没有的,怎么知道它的背景呢?在教学参考里!或者老师愿意不愿意、能不能说出来的头脑里!

有没有关于课文的图片?有,但往往是应景的人物画,苏教版高中教科书稍好些,会在课后添些人、物的图片;没有却是常常的,中国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惯用的图片设置方法是在目录前,并且较少图文并茂。比如文天祥的那篇《〈指南录〉后序》里面涉及逃亡的经过,可你就是找不到逃亡路线的图,当然教师参考用书里是有的。比如《六国论》《烛之武退秦师》等涉及战国时期的各国分布,这样的示意图,做为学生的你,是无法从课文中找到的,更不用说对整个言论的现实性的理解了。我们的中学生整体的智力就是对文字的高度抽象还原成形象的理解能力吗?

那么有没有从文学到生活呢?有,那就是课后习题里点点“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但通常也是没有的,因为教师急着赶进度赶考试实效,最擅长用的就是强化理论中的训练法,只是把学生当作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人”,联系要讨论,要意见碰撞,为了老师的头脑始终理性清晰一贯,他不会允许学生来什么“头脑风暴”。

最后的比较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中,会在课文前把看待问题的思维、对某种文体的辨证看法、对某种文体没学习前就先操作以及对个人的肯定和对群体的历史文化的思考,都做书面的呈现吗?在很多种教科书里,你看不到这样的呈现。你怎样获得这些内容呢?希望你能遇上一个知识渊博、思维明锐又有人性关照的老师吧。比如《药》,王栋生老师可以让你永远记住鲁迅高超的写作技巧——通过茶馆里的众生麻木相中的一个20来岁的青年的细节描述,领悟到群体的麻木的巨大力量;深深领悟到深刻的思想内涵——所有的英雄和先驱都是孤独的,思想的麻木使得年龄失去了限制,思想的激进使得人孤独,可正是这样孤独的人的坚持,才使得麻木者慢慢苏醒,顺应起来改革,推动社会的发展,麻木者可以自居为革命者,而真正的革命者恰如《宽容》中的先驱,当人们开始苏醒时,他们的尸骨已经被野狗叼走。[⑤]

(二)课文后头阅读写作思维锻造与笔技操练

1、问题指南:包括“文学和生活”、“阅读理解”、“思考”、“文学聚焦”。

(1)“文学和生活”里设置了三个小题。

①“读者反应”——如果你是哥伦布航行的资助者,读到他的这段经历记录,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②“领导能力测试”——和同学们组成小组,列出优秀的领导者所需具备的素质,和同学们讨论你的结论。

③“主题焦点”——哥伦布的日志记录了欧洲人和北美洲当地人最早的相遇。这两类人有什么样不同的反应?你从文中能找到什么证据。[⑥]

题目①②③可以总括为“换位思考”,分别从资助者、领导者、旁观文化交汇者来看,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参与讨论的可能性、加深阅读的理解性。理查德·迈耶在《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中提出建构有效的阅读理解方案:整合——利用个人的先前知识来生成文章的意义;组织——识别重要的观点及其之间的关系;精制——在阅读过程中作出必要的推断;监控——评价自己的理解程度并调整阅读策略。[⑦]结合我们前面提到的莫雷的合适的先行信息的在整体阅读中的激活更有利于实现先行信息的更快的通达理念,我们可以发现,在学生读课文前就有关于梦想者—资助者、行动实施和文化交会的相关问题信息,而在课文中、后又加以对应正是对上述理论的体现。另外这些信息不管是北美洲大陆的航海发现还是世界地球村,都是生活中必须的思考的问题。从这点上说,文学就是从生活中来的,而又为生活服务,综合起来个体的阅读有效性结构也更容易建立。

(2)“阅读理解”这个部分编著者提出了如下的问题:

①哥伦布看到景色之后的反应是什么?

②根据哥伦布的叙述,为什么当他和船员们到达那些房屋的时候,里面空无一人?

③哥伦布打算在这个岛上停留多长时间?

这三个小问题,都围绕哥伦布这个探险者的视角展开:对景物对人物的感受是什么,对这次探险的时间的考虑。问题的设置中,只是角色的定位,并没有思想道德情感的倾向。比如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思想里,个体是要从属于集体的,我们会提倡“真”、“善”、“美”,对于探险者的利己的私心是一定要大加批判的,仿佛每个学生都必须是道德大一统下的安顺良民,设计的问题会直接指向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你应该具有的看法。美国的教程的问题设计,显然比我们的更开放和自由。

(3)“思考”分“解释”、“评价”、“应用”。如果说(2)只是对文本的个人主观概括理解,是观点的体现;那么(3)就是对文本相关问题的具体阐述需要用到的方法上的提示和应用,是方法的要求和应用。我们可以看看它的问题设置:

解释:①你怎么判断岛上的美景给哥伦布留下了深刻印象?(证据支持)

②哥伦布选择送回西班牙的“样本”,最大的初衷是什么?(分析)

③根据哥伦布的叙述,第一次与当地人的相遇是怎样进行的?(概括)

评价:④如果哥伦布写作的目的是请求进一步的支持,那么他在证明自己探险活动的价值方面做得如何?(做出你的判断)

应用:⑤如果这篇描述是由一名船员写的,将会有怎样的不同?(假设)

⑥如果这篇描述是由一名观察到船员们活动的美洲当地人写的,将会有怎样的不同?(假设)[⑧]

这样的格式我们会在什么地方看到?教师的备课资料或教案里。对于每个问题的方法的提示实际是一种目标要求。可以说,在课改的推动下,对于教学目标的陈述的要求已经有了大的改进,即“我们从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进行了分类,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对各个纬度的学习水平和行为动词做了明确规定”,如“知识”中的“了解水平”提出了“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回忆、识别”等;“理解水平”提出了“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提供、预测、检索、整理”等;“应用水平”提出了“设计、辩护、质疑、撰写、解决、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等。[⑨]这些指标的提出,对于教学的具体落实当然非常好,但是这些东西一般都在教案里保存,或者上教师头脑中保存,学生到底明确多少就不太好说了。美国语文的问题设置,实际上是把远离学生的“教案”变成了就在你面前的“学案”。即使教师处理教材不是很合理、很完善,学生也可以通过对照设置的问题自主自学的方式来达到学习的目标。我们的教案很多时候是藏着掖着,而且不一定随改革而主动形成具体性的目标的表述,对比美国语文的课后问题的具体方法指标的设置,实在是汗颜!

(4)“文学聚焦”:

大部分的日志都是作为个人记录保存的,但是哥伦布却把他的美洲航海日志记入编年史,以便他的资助者,西班牙国王和王后查阅。

①根据你的理解,哥伦布为什么经常在见到事情时想到它们的金钱价值?

②在你看来,哥伦布试图表达的对美洲的印象是什么?

这个部分仍旧回到了原来的关于日志的辨证思维上,与前面的“文学聚焦”是一致的,只是前者是“你在阅读哥伦布日志的过程中,试着寻找他在为某些读者写作的证据”,后者是明确说明是为资助者查阅的。迈耶提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需要知道什么”的问题中,引用了阿普尔比(Applebee,1982)的观点,认为需要三种知识,即语言知识,如……语法规则;主题知识,如要传递的具体信息;读者知识,如潜在的阅读者的观点。[⑩]对不同的对象的写作,其内容是不一样的。这个思维小果就确切地落在了学生的学习网络中了。我们在教学中会更注重阅读教学,却不一定会有意识的将文体的理解和写作的理解较好的整合,这当然与教材的设计者的智慧有关,但我们也不得不说,受我们教育教学的学生有多少人确切的明白——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什么样的读者写什么样的文章呢?

2、作品累积:包括“点子库”、“微型写作课”。

很明显,现在开始要转入写作部分了。

(1)“点子库”有“写作”、“项目”两个部分构成。从“点子库”就可以明白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写作:船员日志;续写;比较日志(社会研究连线)

项目:(画)(岛上)地图;哥伦布纪念收集(制作剪贴簿)[11]

“写作”提供了不同的写作角度,也隐含了不同的读者,是对前面阅读思维小果的一个实践;“项目”主要是对哥伦布的航海行为的信息的更多收集,为自己的精神生活多个内涵人物。

(2)“微型写作课”

根据对写作者的口语记录分析,海斯和弗劳尔(Hayes & Flower,1980)认为写作涉及到三个不同的过程,即计划、转化和检查。①计划:包括从长时记忆中、从指定的作业及已有文献中寻找信息,然后运用这些信息来确立写作的计划。计划的三个子过程是生成、组织和目标设置。生成包括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与写作任务有关的信息。组织包括从提取的信息中选择最有用的,并列出写作计划。目标设置包括确立基本的标准,以指导写作计划的执行。②转化:即写出与上述计划相一致的文本,换言之,就是把文字写在纸上的活动。③检查:即利用阅读、编辑等子过程对文本进行修改。通过阅读活动找出文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编辑过程修改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一般是计划、转化由学生自己搞定,检查修改是老师搞定。而美国语文又是怎么做的呢?“微型写作课”包括“口头航海报告”、“写作技巧重点:生动细致的说明”、“日志中的范例”、“构思”、“写稿”、“修改”。

口头航海报告:哥伦布能筹集到资金是因为他有能力使没见过他探险的大陆的人接受他的想法。假设你是哥伦布,口头做一篇报告,在回到欧洲时报告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

写作技巧重点(生动细致的说明):为使你的听众分享你的经历,你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描述来说明纳入感官的细节,叙述可以看到、听到、感觉到、触摸到或闻到的东西。

日志中的范例:到处是高大茂盛的小树林,还有四周绿树环绕,浓阴覆盖的大湖,景色优美迷人。整个世界就像四月的安塔露西亚一样青翠欲滴。鸟儿歌声动听,让人不忍离去,成群的鹦鹉连天空都能遮没。

构思:想像哥伦布见到的自然风光,列出他可能碰到的热带风光、声音、触觉、气味和味道。

写稿:在描述这个岛的时候,尽可能纳入你最多的感官细节。通过细节来表现这一地区的富饶繁茂,而不是告诉你的听众它有多美丽。

修改:对你描述的每一个形象都加以细节来强化,在只有视觉和听觉的描述中加入嗅觉,考虑在适当的地方加入触觉或味觉的描写。[12]

看看整个写作课中的流程:当口头航海报告时,学生不得不调动先前关于课文和关于哥伦布所得到的信息,并且注意到听众的需要即报告的现实要求,同时,学生在表达中会用一些措辞来表达,虽然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有一定区别,但同样是思维组织的结果,是有相通性的。写作前已经明确了写作的技巧重点,并且做了说明和例证。构思时明确写作的重点是富饶繁茂而不是美丽,再次提醒写作者要注意读者的问题。写作中提出细节如何强化。写作后进行修改,修改有具体的要求。

综合起来可以发现美国语文的微型写作课有如下特点:

①是一个完整的构思、写作、修改的过程

②每一个步骤有具体的指标。

③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结合,以口头激活静态思维,促进书面的表达。课堂活动较多。

三、感慨与困惑

知道是个什么东西了,也去解剖了一“篇”麻雀,对照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实际,不由心生感慨:

1、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正视学生首先是一个个体的人,去正视人的正常需要,而不仅仅是在道德一统关照下的抹去了个性的集体性人呢?

2、我们的教程什么时候也能把文学作为单独的一个系统,使阅读、写作不再和语言、语法打架?写作教学什么时候能够完善?

3、我们的教科书什么时候也能更丰富多彩,而不是简单的文字的呈现?

4、我们的教科书里什么时候也会出现有明确学习目标和方法的学案?解放教师的背教参和猜考题的束缚?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和满足个人的需要并明确自己是行为的主宰和责任人?

细想下,也心生困惑:

1、在美国语文文学教程里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2、阅读教学里,朗诵是很一种很好的内化的方法,在美国语文教程里,似乎更多的是说,思维的辨证。

3、整套书一共有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基本在5课以上,每一课有背景介绍、文学聚焦、文本选读、问题指南、作品累积等,使用的对象是12到18岁的中学生,不知道这7年里,教师是怎么安排他们的课时的呢?

遭遇陌生的教材,粗粗解读以期对其有个大致的了解,其中必有不当之处,还望大方之家多多赐教。

[①]张键鹏,胡足青主编.马浩岚编译.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序言).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8.

[②] 王穗苹,莫雷。篇章阅读中先行信息通达的若干影响因素。心理学报。2001,33(6):509—517

[③] 浙江省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f2744354.html,/jky/html/yzjy/200501/20070106/144.html

[④] 张键鹏,胡足青主编.马浩岚编译.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8。P。19

[⑤]王栋生。和学生一同读《药》。中学语文教学,2005第9期

[⑥]张键鹏,胡足青主编.马浩岚编译.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8。P。21

[⑦]理查德·迈耶著姚海林严文蕃等译校。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苏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2。P。86

[⑧]张键鹏,胡足青主编.马浩岚编译.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8。P。21--22

[⑨]傅建明主编。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P。274

[⑩]理查德·迈耶著姚海林严文蕃等译校。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苏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2。P。95

[11]张键鹏,胡足青主编.马浩岚编译.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8。P。22--23

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

《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课题研究总结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新课程标准还要求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当在100万字以上。根据这个目标以及新的课程理念,确立并实施了《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的课题研究,这学期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了解本班学生阅读现状 期初,我通过家访、询问、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通过了解,本班学生课外阅读量非常少,平均每个学生每天看书时间不到十分钟,阅读字数不到100字;阅读习惯非常差,每天坚持看书的不到1∕5。原因有以下几点:1、本班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低,还有部分家长工作忙,孩子缺乏管教,家庭缺乏读书的氛围;2、多数家庭家里图书少,学生找不到合适的书阅读;3、教师对课外阅读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指导。 (二)找准切入点,以课内带课外,指导拓展阅读。 拓展性阅读的实施主要是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的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因此,找到课内教材与课外教材的联结点、切入点,是有效实施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关键。这学期,我们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引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阅读类型有释疑解惑型、学法迁移型、比较鉴赏型、课外延伸型几种。如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的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我说:“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我便将《故乡》推荐给了学生。学生读完后,对中年的闰土的变化以及造成他的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讲闰土变了,变傻了,变呆了。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不过,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这一点我们做到了。 除了学生课外按老师要求自主阅读外,,我还根据第十一册课文八个不同主题,精心挑选了一些经典的优秀的文章印发成阅读材料,发放给学生,指导学生阅读。如:学习第一组课文后,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感受大自然》等几篇文章,让学生从描写大自然的散文中大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学完第二组课文后,我们引导学生阅读《乡愁》《山乡之路》,让学生感受与《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同样的思乡之情,不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心情;学完第六组课文后,我们引导学生阅读《存折》《奇迹的的名字叫父亲》《爱在拐弯处》等几篇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那伟大的父母之爱,懂得亲情的可贵,懂得感恩、懂得付出……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阅读的目的在于积累运用。因此,我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除此之外,我们还引导学生做阅读记录卡,做手抄报、撰写阅读体会。一学

叶稚珊《念想儿》阅读答案

叶稚珊《念想儿》阅读答案 篇一:叶稚珊“念想儿”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3题(21分)念想儿叶稚珊 整整一个夏天,心都浸在滚滚浊浊的水中。我们能做的,是每天晚上守在电视机前看汛 情通报,是捐出一些钱物。(1) 捐过钱,再来找物,应该是件不难的事,家里的橱橱柜柜被不大穿的衣服塞得满满的, 薄衫厚袄样样不缺。可拿起来又放下,舍不得出手的正是这些。(2)好像还不到中年,从 青年时代起就有了恋旧怀旧的情绪。我对什么东西都不做专项收藏,但一枝一叶关乎感情的 物品,不论它价值几何,对我都是弥足珍贵的。在我们这个小家里,没有任何物质的东西可 以称为遗产。父亲去世时,我们五姊弟每人挑选了一样与父亲有关的东西作纪念。我选择了 父亲须臾不离身的钥匙,那上面有他永远的体温。丈夫和女儿,这两个活生生善良的人,是 婆家给我的聘礼和遗产。他们的粗手大脚、粗枝大叶,他们的

不会察言观色,我行我素,他 们的勤奋和多方面的爱好兴趣,以至饮食习惯,无一不像我的婆婆。我怀着无限感激接受婆 婆留给我的一切,包括他们身上的所有毛病。(3) 没有家传的房产、财产,怀旧的情绪就弥漫在衣柜的角角落落。第一次见面时丈夫穿的 带补丁的衬衫、结婚时的嫁衣、小婴儿的衣服、女儿的第一身校服和从小带她的陈奶奶亲手 缝制的棉衣棉裤??这些都永远不会再穿用了,但让它就这样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温温暖暖地 陪伴着我们,每次翻检它们都像是浏览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上一代走了,这一代老了,下 一代大了。不知到了哪一代,我会听到这样的惊叹:“看!我的老外婆结婚时就穿着这样的衣 服。”生命的延续伴随着织物的绵软和蕴藉。(4) 带着很浓感情色彩的纪念物,北京人叫“念想儿”,我这两年才知道这种说法:念——想, 真是贴切极了。(5) 在衣柜中体积最大的是丈夫的“念想儿”,一套无比厚重的中山装式的棉衣裤,从来没有 上过身,簇新簇新的。每次拿出来,他都是这样一句话“我妈妈给我做的。”怎么也没有舍得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为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还应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题的解答方法。 1、充分感知阅读材料,深刻理解语段内容。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首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充分感知,要心平气和,带着求知明道的阅读心理去阅读。第一遍阅读时不要在个别生字、新词、难句上纠缠,读后自问:该语段写了些什么内容?再阅读第二遍,阅读要更快,较熟的内容可跳读,选读重点语段。第三遍阅读要控制好时间。总之,要通过整体阅读充分感知阅读材料,深刻理解语段内容。 2、细心揣摩文后题目,认真审清题干要求。 答题要正确的理解题干要求,准确接收题目信息。要逐字逐句分析,万不可匆匆一看,便去作答。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过于自信,似乎看一眼就全部理解了题目,不逐字逐句推敲,只是凭经验思考,凭感觉做题,还把日常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带入考试。另外,有的同学平时语文基础不牢,概念把握不清,常把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弄混,以至于问东答西,张冠李戴。审清审准题干是“方向性”问题,方向错了,考试中因此失误失分者不在少数。 3、注重规范答题语言,准确严谨表述答案。 语文答题对语言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表述题、阐释题。语言应准确、严谨、周密、规范、卷面整洁。不少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具体表现在:(1)用词用语不当,词不达意,心里在想的和笔头写的不一样。(2)语言过与繁琐,讲了许多无关的话。有的过与简单粗浅,省略了许多应该说的话。(3)语病太多,句子不通,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答题无条理,胡敛乱凑。(5)书写混乱,乱改乱划。对此,答卷应做到书写工整,成行成列,语言成句,不写错别字,对于要改的字、词、句,一律用统一的修改符号,如删除单字用双斜线,删除句子用平行线,万不能乱涂乱抹,画“黑圈”或乱“拉线”。 总之,要想使学生在阅读方面取得成绩,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准确答题的能力。只要学生持之以恒,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养成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古代描写美人的诗句

古代描写美人的诗句 1、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晏殊《破阵子·春景》 2、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3、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韦应物《送杨氏女》 4、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李白《古意》 5、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李白《采莲曲》 6、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7、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8、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郑谷《鹧鸪》 9、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10、朝仍越溪女,暮作吴宫妃。——王维《西施咏》 11、虽然不如延年妹,亦是当时绝世人。——李白《中山孺子妾歌》 12、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 13、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14、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谢枋得《蚕妇吟》 15、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杜荀鹤《山中寡妇》 16、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

17、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龚自珍《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 18、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19、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杜甫《又呈吴郎》 20、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李白《子夜吴歌·春歌》 21、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22、玉人和月摘梅花。——贺铸《减字浣溪沙·楼角初销一缕霞》 23、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李白《西施》 24、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明月上高楼》 2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26、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李白《妾薄命》 27、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28、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 29、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30、重泉若有双鱼寄。——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31、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32、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蹋飞龙。——苏轼《虢国夫人夜

歌曲大约在冬季串词

歌曲大约在冬季串词 篇一:才艺表演主持词 才艺表演主持词 才艺表演赛主持词 2012大年初二,xx欢聚一堂,举行了精彩的文艺汇演晚会,并评出了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人名,三等奖三名。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品。大哥一家老少七个《群魔乱舞》一举夺得一等奖。舞蹈,相声,三句半,吉他弹唱,小号,独唱,合唱,节目形式丰富,内容精彩、。只能用三个字形容:太有才了!! 下面分享一下此次盛会的主持词: 正:迎着漫天洁白的飞雪,新年的脚步已经迈出。 贝:伴着冬日温暖的阳光,xx们欢聚一堂。 正:新年拉近了我们成长的距离,新年染红了我们快乐的生活。 贝:新年给了我们崭新的希望,新年给了我们人生的梦想。

正:在这一刻,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气息。 贝:就在此时,我们感受到了xx的良好氛围。 正: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 贝:今天,我们激-情满怀,心潮澎湃。 正:看,阳光灿烂,那是新年绚丽的色彩。 贝:听,笑声朗朗,这是新年动人的旋律。 合:在诗与画流动的佳节里,我们xx2012年才艺表演赛现在开始! 正:恭贺新年有很多方式,有的人拱手道福,有的人派送红包,有的唱歌,有的弹琴,今天,请出舞蹈《吉祥颂》为大家拜年,表演者:xx家的xx、xx小姐。 贝:真是舞姿曼妙,赏心悦目埃 过新年,过新年,过新年就来三句半。请欣赏由两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带来的三句半《过新年》。 正:他们不愧为是优秀教师,三句半,不多不少,说得太好了。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深深地把你想起??请欣赏由xx、xx两位恋人带来的情歌对唱《心雨》。 贝:无论爱情、友情,都融进了xx无尚的亲情,让我们再来一次:“xx—家亲”。接下来,有请xx、xx为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双人舞。 正: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自己,没有我的岁月里,你要保重你自己。请欣赏才子xx在这漂雪的冬日为大家带来吉他弹唱《大约在冬季》。 贝:真是悦耳动听,绕梁三日啊,佩服佩服,佩服我伟大的xx 哥哥。 相声是一种给大家带来欢乐的艺术,请欣赏登富、xx为大家带来的双人相声。 正:囚得住鸟,却囚不住快乐的心。但愿意xx所有的亲亲们永远的快乐,永远开心!请欣xx妹妹带来的独唱《囚鸟》。 正:请欣赏天下第一帅哥xx先生为大家吹出新年号角。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方法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向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向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全新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 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理解。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解释、整理、归类、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尝试着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训练,能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

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一夜的工作》一文,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更好地体会周总理生活俭朴、工作劳苦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总理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集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在学生心理留下的是对人物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 二、课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

【新教材】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天目湖湖水清liè,水质纯洁。群山环抱,峰luán 绵亘。湖边岸线环弯曲绕,蜿蜒伸向茫茫苍山之中,远tiào 流泉飞瀑,悬崖披绿,松涛竹海,禽飞shòu 走,景色天成,意趣横生,给人以回归大自然的美妙感觉。胜似仙境的湖光山色,倾倒了无数中外宾客。 、、、 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泓.(hóng)万籁.俱寂(lài)嘟嘟哝哝.(nóng)涟漪 ..(lián yī) B、惬.意(qiè)翩.翩飞舞(piān)墩.子(dūn)分道扬镳.(biāo) C、惹.动(rě)枝虬.(zá)螺蛳 ..(luósī)稠.密(chóu) D、铭.刻(míng)阴晦.(huì)喷薄.(bó)红彤彤.(tóng) 4、下列组词有误的一项是() A 崖(悬崖) B 崛(崛起) C 跷(高跷) D 憾(震憾) 涯(天涯)倔(倔强)娆(妖娆)撼(遗撼) 5、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潺潺:象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涟漪:细小的波纹。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B、簌簌:象声词,形容风吹叶子的声音。惬意:称心,满意。 迹地:林业上指采伐后还没重新种树的土地。地壳:由岩石构成的地球的外壳 C、分道扬鏣:指分道而行。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其事。鏣:马嚼子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 萦绕:缠绕回旋。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 D、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一仞。鱼贯:把鱼贯串起来 登峰造极:比喻达到极点。殷勤:热情而周到。 6.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生意()然分道扬()万()藏云玲珑()透 7.模仿下面诗句,仍以“新月弯弯”开头,仿写诗句。 新月弯弯,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风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8、对下面这首《渡桑干》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干河在并州北面约二百公里处) A、第一句写诗人远离家乡咸阳,在并州已经住了整整10年。

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中学生如何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是否对中学语文阅读感到头疼?是否无法把握那么多的文字信息?是否经常在中学语文 阅读这一块失分?对于阅读理解题,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出题规律,并记住如何针对各种特定问题去进行解答的技巧。 综观各地中考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下面我们一一加以解析。当然在回答所有问题之前,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把阅读文章认真仔细的看一遍。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中学语文阅读题做题技巧 一、阅读后先归纳“中心意思”。所谓“中心意思”与“中心思想”其实是两种概念:中心思想强调“思想”,即文章的深层次内函;中心意思强调“意思”,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考生只需要将文章主要内容归纳成一句“什么怎么样”就可以。 二、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回答问题要围绕“中心意思”作答,这也是归纳中心意思的意义所在。很多考生疑惑自己答的内容不少,为什么得不了分,主要原因就在没有围绕中心答题。每道答案都争取做到与中心意思有关。 2、能用原文作答的不用自己的话答,这是一条黄金法则。因为主观阅读题考查的是学生有没有看懂文章,不是对文章的看法,原文是最接近作者写作意图的内容,用原文作答可以避免出现错误观点。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拓展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拓展 秀山二小孔令伟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习的学科,教学中教师或重教材,无拓展;或把握不当,拓展过度,都达不到语文课程所要求的目标。打破机械的知识教学,打开拓展视野的窗口,立足教材,向课外拓展延伸,做好课外衔接,不仅能提高拓展阅读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努力构建课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课程标准还对每个学段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因此,教师应把握课程设计理念,在教学中进行课阅读拓展,整合课外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架设一道联通课外学习的桥梁。如何做好课外衔接,让拓展阅读更有效呢? 一、抓好课前拓展阅读,指导学生课外搜集筛选资料。 1.教师要善于帮学生创设学习的期待,让学生对课前拓展阅读和搜集资料有浓厚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源泉所在,因此,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围绕教材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起学生到课外查阅资料的兴趣。如在学习三年级《恐龙》一文时,课前提出预习的问题:你对那一种恐龙最感兴趣?请收集它特有的资料。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主动去选择收集感兴趣的资料了。

2.指导学生从教材出发,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预习时让学生广泛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能激发阅读兴趣,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收集筛选资料。 一是以课题为拓展点,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学习《卢沟桥烽火》,就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二是以作者为主线,向同一作者的名著名篇辐射;学《莫泊桑拜师》,就让学生寻找自己最喜欢莫泊桑的哪篇小说,或是喜欢他作品中的那句话,说说喜欢的理由;三是以课文容为基础,向相关容拓展。如学习《牛郎织女》,就让学生收集另外的一个民间故事,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 3.指导学生多种渠道搜集资料、筛选资料。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好的的方法是课前拓展阅读的关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课外书中搜集资料,在网络中查阅资料,从生活中搜集资料。在筛选资料时指导学生学会抓关键字词理清信息和运用比较的方法选择信息。这样一来,既避免了上课时成为学生资料展示课,又能促使学生采用多种渠道学习语文。 二、课找准拓展点,拓展课外知识,丰富教材涵。 1.从课文题目入手,补充拓展。 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中心”,要想更好的学习感悟课文,就要对题目有个全面的理解。对于学生难于理解或是不常见的词语,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题附答案 班级:姓名:学号: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9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A、悠.闲yoū地窖.jiào B、荒谬.miǜ诘.问jí C、瓦砾.lì制裁.cái D、尴.尬gàn 琐屑.xiāo 2、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A、寒噤鞠躬触目伤怀 B、肃穆惶急情郁于中 C、狼籍蹒跚鸡零狗碎 D、噩耗焦灼月明风清 3、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A、学习委员猜测,新来的物理老师大概是三十三四岁左右。 B、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C、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D、我们要注意找出并改正作文中的错别字。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6题(每小题3分;共9分)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进。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B诎右臂支船 C荡胸生曾云 D是故谋闭而不兴 5比较下面各组加点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渔人甚异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引妻异 C春冬之.时大道之.行也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哀转久绝. 6.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黄发垂髫”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B 第二三段着重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生活 C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119418钢结构图纸基本识图

1.绪论;2.制图基本知识;3.投影基本知识;4.投影基本原理;5.投影变换;6.平面建筑形体的投影;7.曲面建筑形体的投影;8.建筑形体的表达方法;9.轴测投影;10.建筑施工图;11.结构施工图;12.正投影中的阴影;13.透视投影;14.展开投影; 15.给水排水工程;16.AutoCAD绘图基础。 二:《土木建筑制图》 建筑安装工程预决算的编审工作,其基础除了应该了解,熟悉至精通建筑(房屋)的结构构件,组成和部位,相互间的关系和作用。 重要的一课是识图、读图。 工程识图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门学问。 ——什么图可以作为预算的依据? ——哪些图可以计算出一件构造的工程量? ——从哪些图纸上可以计算出什么材料的实际耗用量? ——有了工程量数据怎么来计算它的价值? ——工程造价的依据有那些? 今天开始的课程将逐步获得答案。

1.1建筑识图与工程量计算(P151) 一、建筑识图 1、基本概念 国家规定,一个工程项目应经过:(1)规划和初步设计阶段;(2)审查后扩大初步设计;(3)审查后施工图设计、又称技术设计。 2、施工图作用:指导施工,技术依据;指导结算,支付进度款 依据;指导决算,结算工程款依据。 一套完整的施工图应: A、首页图目:从建施01-、结施01-、水施01-、电施01-(又分 强电、弱电、讯施01-)、电通01-。 标准图 设计总说明,内容包括:工程设计依据(批文、资金来源、地勘资料等),建筑面积,造价。设计标准(建筑标准、结构荷载等级、抗震要求,采暖通风要求,照明标准,防火等级等)。施工要求(技术与材料)项目±0.000与总图绝对标高的相对关系,室内外用材、 强度等级。 装修表 门窗表

如何提好初中语文阅读分析能力

如何提好初中语文阅读分析能力如何提好初中语文阅读分析能力? 一、反复阅读选文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要答阅读分析题,自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观念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 浏览,即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 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 品读,就是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二、抓住文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三、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班级:姓名:学号: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9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A、悠.闲yoū地窖.jiào B、荒谬.miǜ诘.问jí C、瓦砾.lì制裁.cái D、尴.尬gàn 琐屑.xiāo 2、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A、寒噤鞠躬触目伤怀 B、肃穆惶急情郁于中 C、狼籍蹒跚鸡零狗碎 D、噩耗焦灼月明风清 3、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A、学习委员猜测,新来的物理老师大概是三十三四岁左右。 B、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C、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D、我们要注意找出并改正作文中的错别字。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6题(每小题3分;共9分)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进。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B诎右臂支船 C荡胸生曾云 D是故谋闭而不兴 5比较下面各组加点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渔人甚异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引妻异 C春冬之.时大道之.行也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哀转久绝. 6.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黄发垂髫”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B 第二三段着重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生活 C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D 说明桃花源人进入桃花源的原因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三、填空题(共10分)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训练要点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训练要点 (一)诵读能力 一、朗读: 朗读内容的知识要点主要是: 1、正确的汉字读音即拼音 2、朗读的音节的正确停顿 例:“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重音的正确处理 例:“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 ..能做到的” 4、朗读的语调,速度 语调主要是平,升,降调;语速主要是指舒缓,急促等等。 5、对材料感情的理解 主要是指把握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比如:怀念,崇敬,悲伤,同情,喜悦轻蔑…… 二、浏览: 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根据题目要求来捕捉文中能提供相对信息的词句 三、略读: 1、把握中心句,一般在段首第一句,特殊情况在段末和段中 2、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文章的大意,捕捉关键的信息 主要是指能体现文章主旨,点明段落中心,突出人物性格和事物特征,标志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的结构脉络的关键语句 四、精读: 1、这是指善于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见解: 记叙文——作品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和论据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文学作品——作品中描写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 2、正确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关键词特有的含义 关键词一定要结合原文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3、能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并简单的赏析

(二) 整体阅读能力 一、整体感知能力: 1、主要是感知文章,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2、体悟感情可以从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的感情色彩,修辞手法,抒情议论及景物 描写中捕捉到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不难体会到作者对于勒的同情,对菲利普夫妇的鞭挞。 例文一:要求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语段中词义理解的能力: 工具书中词语的意思是静态的,阅读中必须结合语境理解。同时要注意同一个词在语境中可能有的意义相近或相反;还要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 例:《背影》“聪明”其实是“自作聪明”,现在表现作者的自质和后悔。 三、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 1、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2、要善于把握中心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语句,显示作者思路的句子,具有深刻含 义的语句和结构复杂难以理解的句子。 例如:《故乡》中:“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象个木偶人” 这句话揭示了农村破败,农民痛苦的根本原因 《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人”这里点明了他的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迂腐的性格特征。 《松鼠》“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它不仅写出了松鼠的特点,特显示了文章的思路,规定了说明的顺序。 四、分析段落、归纳中心的能力: 1、要善于归纳和概括文章的某个段落或全文的中心思想。概括中心的常用方法是: ①、看题目:有的文章大致是围绕题目来写的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石油的用途》等, 很容易从题目上的到启示。 ②、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不少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比如《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 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还有《黄生借书说》的第一句。有的

五十首美到令人心碎的古风诗词句子简繁两体

五十首美到令人心碎的古风诗词句子,简繁两体 五十首美到令人心碎的古风诗词句子,简繁两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简体字1、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2、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3、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4、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5、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6、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7、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8、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9、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10、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11、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12、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13、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14、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15、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16、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17、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18、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19、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20、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21、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22、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2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24、蝴蝶很美,终究蝴蝶飞不过沧海。25、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26、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27、山河拱手,为君一笑。28、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29、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30、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31、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32、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33、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34、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35、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36、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37、也许是前世的姻也许是来生的缘错在今生相见徒增一段无果的恩怨。38、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那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39、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40、有一种隐忍其实是蕴藏着的一种力量,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41、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42、举杯独醉,饮罢飞雪,茫然又一年岁。43、转身,一缕冷香远,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研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研究》 的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肥沃的土壤,课内和课外的阅读则是学生能力发展与提升的双翼。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是语文书,传递这些知识的唯一角色是教师,而教室也成了这些知识交流的唯一场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如何把课内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起来是当今我们面临的非常现实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朱永新教授曾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其实就是他的阅读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背诵优秀优秀诗文160篇(段)”。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的阅读局限在课本中,圈定在课堂上,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甚至影响到学生终生的发展。所以,如何有效地将课内外阅读衔接起来,是面临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课外阅读开阔课内阅读的视野,延伸课堂教学的长度,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这两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让学生的生命因阅读而充实,因阅读而精彩!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对教学实践的价值。 本课题,着重从有效方面探究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价值和作用。课内外阅读的和谐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方法研究。

树林和草原练习题及答案

《树林和草原》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榛.树()穹.隆()湿漉漉 ..()黑黝黝 ..() 2.本文选自,作者是国作家,。 4.课文以第人称写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猎人一大早在灌木丛中漫步的感觉。 6.选出填入括号处排列最恰当的一组句子() 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是自然之美;忧国忧民,兴利除弊,是社会之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是艺术之美。但是如果你缺少发现美这一种特殊能力,没有审美的眼睛,没有审美的耳朵,没有审美的感受,那么,,。 ①你谛听“春江花月夜”只会莫知其然 ②你置身苏州园林也难以领略其中的佳妙 ③你面对“断臂维纳斯”只能瞠目而视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③① 7.三个读书人凑在一块聊读书。甲说:“读书好。”乙说:“好读书。”丙说:“读好书。”请问他们各自的意思是什么? 甲: 乙: 丙: 第二部分: (一)读山 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 迤逦复迤逦,连绵复连绵,在时间的长流中。 裸其奥义,隐其真髓,于大地之上。 我,乃是一个饥饿了很久的,读者。 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地读其苍芒,近近地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 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读它们的容颜,读它们的生活,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读它们是以一种什么样子的姿态去

承受亿万年的风风雨雨。然后,我也去读它们的威武,也去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寂寞,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复杂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作蛮横的盘缠。 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青翠,突现出这些丰厚卷册中的美丽的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了它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读一条细长的根须,如何穿过一段泥土,然后在另外的一个石隙中钻出头来,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读一根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暗的一角伸出手来采摘阳光,然后去营养自己,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有一天,当我正在读那棵爬藤如何借着一侏枯树而站了起来的时候,便骤然发现了那棵枯树的笑颜,我已经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又有一天,当我正在读着另外的一滩浓绿时,发现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地从我的身旁伸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山野中踩下了他的第一个步子?像这么一条瘦小的小径,为什么可以负荷得了那么多脚步的践踏呢? 这样的山野并不纯然是静谧的,可以读到吱吱喳喳的虫叫,也可以读到啁啁啾啾的鸟鸣。有时候,在一堆非常繁茂的草丛里,还可以发现到昆虫世界中的小小的战争。 在读山的时候,也会读到一些偶发的事件。就像那年春天,当我正在初读一片新鲜的山林时,听到喊声自四面八方响了起来,并且,在喧嚣中还隐隐约约听到一些杀杀砍砍的声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巅,举目远眺!看到了,山脚下,一群群勇壮的嫩芽,正在追撵着一个败阵的冬天。 山是一部丰厚的卷册,怎样读也读不完它,读了巉岩再读山林,还有那挺耸的峰呢?还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我是一个读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时候人家也会读我的,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地投向山林时。 8.①本文题为“读山”,实际上作者着重读出了“山”哪几个方面的内容?②名为“读山”实际上是在读人,本文读出了哪些人格特质? ①内容:(限10字内作答)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总结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 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以下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