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 华师

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  华师
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  华师

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

一、前言

1、实验背景

胶体现象无论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问题。为了了解胶体现象,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很有必要。

氢氧化铁胶体因其制备简单、带有颜色和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并且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但是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却是始终是一个难点,因为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温度和所加电压。

2、实验要求

(1)了解制备胶体的不同方法,学会制备Fe(OH)3溶胶。

(2)实验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动电势的技术。

(3)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值等因素对Fe(OH)3溶胶电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4)探讨不同电解质对所制备Fe(OH)3溶胶的聚沉值,掌握通过聚沉值判断溶胶荷电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部分

1.实验原理

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胶溶法等;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如物质蒸汽凝结法、变换分散介质法、化学反应法等。Fe(OH)3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化学反应法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在胶体分散系统中,由于胶体本身电离,或胶体从分散介质中有选择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使胶粒带有一定量的电荷。显然,在胶粒四周的分散介质中,存在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离子。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ξ电位。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胶粒向正极或负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同一胶粒在同一电场中的移动速度由ξ电位的大小而定,所以 电位也

称为电动电位。

测定ξ电位,对研究胶体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很大意义。溶胶的聚集稳定性与胶体的ξ电位大小有关,对一般溶胶,ξ电位愈小,溶胶的聚集稳定性愈差,当ξ电位等于零时,溶胶的聚集稳定性最差。所以,无论制备胶体或破坏胶体,都需要了解所研究胶体的ξ电位。原则上,任何一种胶体的电动现象(电泳、电渗、液流电位、沉降电位)都可以用来测定ξ电位,但用电泳法来测定更方便。

电泳法测定胶体ξ电位可分为两类,即宏观法和微观法。宏观法原理是观察与另一不含胶粒的辅助液体的界面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微观法则是直接测定单个胶粒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对于高分散度的溶胶,如Fe(OH)3胶体,不易观察个别粒子的运动,只能用宏观法。对于颜色太浅或浓度过稀的溶胶,则适宜用微观法。本实验采用宏观法。

宏观法测定Fe(OH)3的ξ电位时,在U 形管中先放入棕红色的Fe(OH)3溶胶,然后小心地在溶胶面上注入无色的辅助溶液,使溶胶和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在U 形管的两端各放一根电极,通电一定时间后,可观察到溶胶与溶液的界面在一端上升,另一端下降。胶体的ξ电位可依如下电泳公式计算得到:

L

E t

S K //?

=

ε

πη

ζ 式中K 为与胶粒形状有关的常数(球形为5.4?1010 V 2 S 2

kg -1 m -1

,棒形粒子为3.6?1010 V

2

S 2

kg -1 m -1

,η为分散介质的粘度(Pa ?s ),ε为分散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E 为加于电泳测定管二端的电压(V ),L 为两电极之间的距离(m ),S 为电泳管中胶体溶液界面在t 时间(s )内移动的距离(m ),S/t 表示电泳速度(m .s -1

)。式中S 、t 、E 、L 均可由试验测得。

影响溶胶电泳的因素除带电离子的大小、形状、离子表面的电荷数目、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温度外,还与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 值等有关。

根据胶体体系的动力性质,强烈的布朗运动使得溶胶分散相质点不易沉降,具有—定的动力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溶胶分散相有大的相界面,具有强烈的聚结趋势,因而这种体系又是热力学的不稳定体系。此外,由于溶胶质点表面常带有电荷,带有相同符号电荷的质点不易聚结,从而又提高了体系的稳定性。

带电质点对电解质十分敏感,在电解质作用下溶胶质点因聚结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聚沉。在指定条件下使某溶胶聚沉时,电解质的最低浓度称为聚沉值,聚沉值常用mmol .L -1

表示。影响聚沉的主要因素是与胶粒电荷相反的离子的价数、离子的大小及同号离子的作用等。一般来说,反号离子价数越高,聚沉效率越高,聚沉值越小,聚沉值大致与反离子价数的6次

方成反比。同价无机小离子的聚沉能力常随其水比半径增大而减小,这一顺序称为感胶离子序。与胶粒带有同号电荷的二价或高价离子对胶体体系常有稳定作用,使该体系的聚沉值有所增加。此外,当使用高价或大离子聚沉时,少量的电解质可使溶胶聚沉;电解质浓度大时,聚沉形成的沉淀物又重新分散;浓度再提高时,又可使溶胶聚沉。这种现象称为不规则聚沉。不规则聚沉的原因是,低浓度的高价反离子使溶胶聚沉后,增大反离子浓度,它们在质点上强烈吸附使其带有反离子符号的电荷而重新稳定;继续增大电解质浓度,重新稳定的胶体质点的反离子又可使其聚沉。

2. 实验方案设计

本实验是个综合性试验,涉及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及纯化处理以及对氢氧化铁胶体性质的探讨。实验思路如下:

⑴胶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分散法和凝聚法。本实验是选择凝聚法,将一定浓度的FeCl3溶液逐滴缴入沸水中,不断搅拌,得到氢氧化铁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便可形成溶胶,再将其纯化便可用于进行其性质实验;

⑵根据影响溶胶电泳实验的因素及实验条件,我们选择了探讨其四方面因素的影响。各探讨实验均需先配制辅助液,装好溶胶,连接电路,然后分以下几种情况进行实验:Ⅰ在不同外电压下(100V、150V、200V)测定ξ电位;

Ⅱ在不同电泳时间内(2min,4min,6min)测定ξ电位;

Ⅲ不同溶胶浓度下(原浓度、1/2原浓度、1/4原浓度)测定ξ电位;

ⅣPH不同的辅助液测定ξ电位。

⑶测定不同价态电解质对氢氧化铁溶胶的聚沉值,探讨不同价数离子的聚沉值,以及判断氢氧化铁胶粒是否是正电性。

3. 仪器与试剂

电泳测定管1套,直流稳压器1台,电导率仪1台,pH计1台,滴定管1支,铂电极2根,停表1块,直尺1把,软线50cm,电炉1台,1000mL烧杯1个,300mL烧杯1个,300mL锥形杯1个,100mL量筒1个,100mL烧杯2个,50mL烧杯6个,50mL锥形杯3个,10mL刻度移液管2支、1mL 刻度移液管2支,试管12支,胶头滴管5支。

10%FeCl3溶液,3 mol?L-1 HCl溶液,稀、KCl、NaCl溶液,质量分数1%的AgNO3及KCNS溶液,2.5 mol?L-1 KCl、0.1 mol?L-1 K2SO4及0.01 mol?L-1 K3Fe(CN)6溶液,0.5 mol?L-1 KCl、0.01 mol?L-1

K2SO4及0.001 mol?L-1 K3Fe(CN)6溶液,火棉胶,蒸馏水。

4. 实验步骤

(1) 水解法制备Fe(OH)3溶胶

量取150mL蒸馏水,置于300mL烧杯中,先煮沸2min,用刻度移液管移取10% FeCl3溶液30ml,逐滴加入沸水中,并不断搅拌,继续煮沸3min,得到棕红色Fe(OH)3溶胶。其结构式可表示为 {m[Fe(OH)3]n FeO+(n-x)Cl-}x+?x Cl-

(2) Fe(OH)3溶胶的纯化

a) 制备半透膜:为了纯化已制备好的溶胶,需要用半透膜。选择一个300mL的内壁光滑的锥形瓶,洗涤烘干,倒入约20mL火棉胶溶液,小心转动烧瓶,使火棉胶均匀地在瓶内形成一薄层,倒出多余的火棉胶,倒置烧瓶于铁圈上,流尽多余的火棉胶,并让乙醚蒸发,直至用手指轻轻接触火棉胶膜而不粘着为止。然后加水入瓶内至满,浸膜于水中约10min,倒去瓶内的水。再在瓶口剥开一部分膜,在此膜与玻璃瓶壁间灌水至满,膜即脱离瓶壁,轻轻地取出所成之袋,检查是否有漏洞。

b) 纯化:把水解法制得的溶胶,置于半透膜袋内,用线拴住袋口,置于1000mL烧杯中,加500mL蒸馏水,保持温度60-70?C,进行热渗析。每半小时换一次水,并取出少许蒸馏水检验其中Cl-和Fe3+离子,直到不能检出离子为止。纯化好的溶胶冷却后保存备用。

(3) 电泳实验

a)配制辅助液

用电导率仪测定纯化好的Fe(OH)3溶胶的电导率,然后向一个100mL的小烧杯中加入蒸馏水,用滴管逐滴滴入3mol?L-1的HCl溶液,并测量此溶液的电导率,使其电导率与溶胶的电导率相等,此稀溶液即为待用的辅助液。

b)装溶胶,连接线路

电泳测定装置如图所示。

电泳测定装置图

将经过纯化后的溶胶从电泳管的漏斗处加入,到半漏斗处,此时慢慢打开活塞,赶走气泡,即关闭(若有溶胶进入U型管中,应用辅助液荡洗干净,关好漏斗塞及活塞,把辅助液倒干)。向U型管中加入辅助液到刻度10左右。把电泳管夹好固定在铁架上并使垂直。

把铂电极插入U型管中,打开漏斗塞,然后慢慢打开活塞(注意一定要慢)使胶体溶胶非常缓慢地上升,直到U型管两边胶体溶液上升至有刻度处,具有清晰的界面,且铂电极铂片浸入辅助液1cm左右时,关闭活塞。

c)在不同的外加电压下测定ζ电位,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的影响

打开电泳仪电源开关,调节电压为100伏特,读出负极(或正极)界面所在的刻度,并同时按下停表计时,直到界面移动0.5cm,记下停表的时间、界面移动的准确距离、电压。用同样方法再测一次,求平均值。记下两铂电极的距离L。

调节电压分别为150、200伏特,同法测定ζ电位。

d)在不同的电泳时间内测定ζ电位,探讨不同电泳时间的影响

参考电泳时间:2min,4min,6min

e)改变溶胶的浓度为测定ζ电位,探讨不同溶胶浓度的影响

参考溶胶浓度:原浓度,原浓度的1/2,原浓度的1/4

f)改变辅助液的PH值测定ζ电位,探讨不同辅助液的影响

除HCl水溶液外,还可用KCl、NaCl的水溶液作辅助液

(4)测定不同电解质对Fe(OH)3溶胶的聚沉值

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粗测定近似聚沉值Cˊ,第二步测准确聚沉值C。

a)取试管6支,编号为1,2,3,4,5和对照,在1号试管注入10 mL0.1 mol·L-1K2SO4,在2~5号和对照等五支试管中各加入蒸馏水9mL,然后从1号试管中取1mL K2SO4放入 2号试管中,摇匀后,又从2号试管中取出1mL溶液放入3号试管中,依次从上一编号试管吸取1mL K2SO4溶液,直至5号试管,最后从5号管中取出1mL溶液弃之。

用移液管向上述1~5号试管及对照管中各加入已净化好的Fe(OH)3溶胶1mL,摇匀后,立即记下时间,静置15min,观察1~5号管的聚沉情况,与对照管进行比较,找出最后一支有沉淀的管子,该管的浓度即为近似聚沉值Cˊ,并记入表格内。

摇匀,静置15min,求出近似聚沉值Cˊ

b)制备浓度Cˊ的K2SO4溶液50ml。由原0.1mol·L-1K2SO4稀释而得,根据 C1V1= CˊVˊ可求得V1的mL数。准确量取0.1 mol·L-1 K2SO4溶液V1 mL至50 mL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浓度为Cˊ的溶液。

c)在1)的1-5号试管中,保留具有近似聚沉值Cˊ浓度的试管,定它为Ⅰ试管,另取4支试管,编号为Ⅱ、Ⅲ、Ⅳ、Ⅴ,加上原对照一支又得一组6支管的排列。

在Ⅱ-Ⅴ号试管中分别加入8、6、4、2 mL的浓度为Cˊ的KCl溶液,再向上述各管中加入1、3、5、7 mL蒸馏水,摇匀后各加入1 mL Fe(OH)3溶胶,摇匀后静置15 min,找出最后一支有沉淀的管子,用这支管子中的KCl的浓度Cn和相邻未沉淀的管子K2SO4浓度C n+1求出平均值,即得所求的准确聚沉值C,即C=1/2(C n+C n+1)。把所观察的现象和计算结果列入表中。

用上述完全相同的手续,测定2.5M KCl及0.01M K3Fe(CN)6对Fe(OH)3溶胶的聚沉值。

(5)实验结束

关闭电源,回收胶体溶液,整理实验用品。

三. 结果与讨论

数据记录与处理:

(一)、探究实验条件;

1)探究不同外加电压的影响 (组员:邓凤霞康敏欢)

两极间的距离:25cm

胶体电导:141.1μs/cm

HCl电导:141.0μs/cm

依据公式L

E t S K //?=επηζ,此处K 为3.6?1010 V 2 S 2 kg -1 m -1

,当天气温为18℃,所以

选择η为0.01005Pa.s (20℃)

而对介质水,ε=80-0.4(T-293),T=291K , 则 ε=80-0.4(291-293)=80.8。

将η=0.01005Pa.s ,ε=80.8,K=3.6?1010 V 2 S 2

kg -1 m -1

(氢氧化铁溶胶按棒形粒子处理)带入公式L

E t S K //?=επηζ,可算得ζ=[1.407*(10^7)]*[(S/t )/(E/L)]

L=25cm=0.25m,E=97V 时,将t=333s ,S=0.005m 代入ζ

=[1.407*

(10^7)]*[(S/t )/(E/L)], 得ζ=0.54V

E=151V 时,将t=203.5s ,S=0.0049m 代入,得ζ=0.56V E=201V 时,将t=167.5s ,S=0.00495m 代入,得ζ=0.52V

分析:由表可知,平行实验中,相同电压下移动相近的距离,所需要的

时间有一定差距,说明实验操作存在一定的误差,会对结果造成影响。

由以上实验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一样的前提下,不同电压下测得的电位值相差不大,说明电压高低对ζ电位影响不大。但150V 时,电位稍高,所以实验中可选用外加电压为150V 。

2) 不同电泳时间 (组员:刘彩梅、薛少华) 两极间的距离:19.8cm

L=19.8cm=0.198m,

将t=120s ,S=0.001m ,E=151V 代入ζ=[1.407*(10^7)]*[(S/t )/(E/L)], 得

ζ=1.54V

同理, t=240s,E=150.5V, S=0.00185m 时,ζ=1.43V t=360s,E=150.5V, S=0.00285m 时,ζ=1.47V

分析:由表可知,平行实验中,一定时间和一定电压下,界面移动的距离非常接近,实验过程控制得比较好,实验数据可信。

由以上实验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一样的前提下,不同时间下测得的电位值相差不大,说明不同电泳时间对ζ电位影响不大。

3)不同浓度 (组员:洪旭佳叶秋耀)

两极间的距离:23.0cm

胶体电导:142.4μs/cm、133.3μs/cm

HCl电导:142.4μs/cm、133.4μs/cm

L=23.0cm=0.23m

对原浓度, E=98V, S=0.0075m,t=152.5s,代入ζ=[1.407*(10^7)]*[(S/t)/(E/L)],得ζ=1.62V

1/2浓度,E=98V, S=0.0055m,t=158.5s,代入,得ζ=1.15V

1/4浓度,E=99V, S=0.0045m,t=175.5s,代入,得ζ=0.84V

分析:由表可知,平行实验中,同一浓度下,界面移动的距离较接近,但是所需时间有一定偏差。总体而言,实验数据还是比较合理。

由所求得的实验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一样的前提下,不同溶胶浓度下测得的电位值相差很大。在一定范围内,胶体浓度越大,ζ电位越大。因为浓度增加,粒子碰撞机会增多,溶胶不稳定性增大。

4)改变辅助液的PH(组员:)

电压:154V

两极间距离:26.2cm

E=154V,L=26.2cm = 0.262m

pH为3.52的HCl辅助液,S=0.005m,t=57s,代入ζ=[1.407*(10^7)]*[(S/t)/(E/L)],得ζ=2.10V

同理,pH为5.37的NaCl辅助液,S=0.0049m,t=229s,代入得ζ=0.51V

pH为5.47的KCl辅助液,S=0.0049m,t=190s,代入得ζ=0.62V

分析:由表可知,2次平行实验界面移动距离很接近,电泳时间有一定偏差,但总的来说,2次平行实验结果较接近,实验数据合理可用。

由所求得的实验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一样的前提下,使用HCl为辅助液,所算得的ζ电位与另外两种辅助液相差很大。而NaCl 与KCl的ζ电位比较小但相差不大。说明辅助液及其pH对ζ电位有很大影响。

(二)测定不同电解质对Fe(OH)3 溶胶的聚沉值

(1)K2SO4聚沉值:

根据实验操作,可求得C(试管1)为原浓度0.1 mol/L,此后依次降低一个数量级。

由第一步粗侧得最后出现沉淀的为第三支试管,C'=0.001mol/L,可计算I~V浓度如下

实验测得最后出现沉淀的是IV试管,试管V没有出现沉淀,

则聚沉值=(0.4 Cˊ+0.2 Cˊ)/2=0.3 Cˊ

=0.0003mol/L=0.3 mmol/L

(2)KCl聚沉值:(采用小花&少君实验数据)

同(1),对于KCl溶液,原浓度为2.5mol/L,粗测最后出现沉淀的为第2支试管,浓度Cˊ=0.25 mol/L;精测过程中,试管Ⅳ最后出现沉淀,相邻未出现沉淀的为V试管,则聚沉值=(0.4 Cˊ+0.2 Cˊ)/2=0.3 Cˊ

=0.3*0.25 mol/L

=0.075 mol/L=75mmol/L

(3)K3Fe(CN)6聚沉值:(采用伟林&凯淇实验数据)

同上,原浓度为0.01mol/L,粗测最后出现沉淀的为第3支试管,即Cˊ=0.0001 mol/L,精测过程中,试管Ⅳ最后出现沉淀,相邻未出现沉淀的为V试管,

则聚沉值=(0.4 Cˊ+0.2 Cˊ)/2=0.3 Cˊ

=0.3*0.0001 mol/L

=0.00003 mol/L=0.03 mmol/L

综合⑴⑵⑶,可知聚沉值 KCl:K2SO4: K3Fe(CN)6 = 75:0.3:0.03

分析:聚沉值是指一定时间内,能使溶胶发生明显聚沉的电解质的最低浓度。聚沉值越大,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能力越小。而聚沉值的大小与电解质中与溶胶所带电荷符号相反的离子价态有关。

本实验所用电解质阳离子都一样为钾离子,但聚沉值相差很大,说明是因为电解质的阴离子的作用,所以表明Fe(OH)

3

溶胶胶粒为正电性。

根据舒尔采-哈迪规则(一价):(二价):(三价)=(25~150):(0.5~2):

(0.01~0.1),显然实验数据KCl和K

3Fe(CN)

6

聚沉值在范围之中,而K

2

SO4有点

偏离,总体还是满足舒尔采-哈迪规则,说明实验过程中操作还是比较严谨,没有出现大的差错。

四. 结论

(一)结论

通过探讨不同实验条件对ζ电位的影响,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外加电压、电泳时间对ζ电位影响不大,胶体浓度和所用不同PH辅助液对ζ电位影响很大。在一定范围内,胶体浓度越大,ζ电位越大。辅助液及其pH对ζ电位有很大影响,HCl会使ζ电位明显增大。另外还可以知道,Fe(OH)3溶胶胶粒为正电性,聚沉值 KCl: K2SO4: K3Fe(CN)6 = 75:0.3:0.03,基本符合舒尔采-哈迪规则,价数越大的离子越容易使Fe(OH)3溶胶发生聚沉。(二)讨论

①对比各小组聚沉值实验结果,发现各小组的K2SO4Fe(OH)3 溶胶的聚沉值并不都一样,体现在粗侧结果均为第3支试管,即0.001mol/L,但精测过程中,我们小组发现IV试管最后出现沉淀,V没有出现沉淀,即聚沉值为0.3*0.001 mol/L,而部分小组发现所有的试管都有沉淀,V试管最后出现沉淀,聚沉值为0.15*0.001 mol/L。分析原因可能是:聚沉易受其它因素影响,如杂质,若U形管没有清洗干净含有杂质离子,易诱导溶胶聚沉。还易受水体pH及流动状况影响,而不同浓度电解质溶液的PH及流动状况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不同。

②制备Fe(OH)3溶胶时发现不同小组制得的溶胶颜色深浅不大一致,可能是Fe3+浓度不一致,因而制备胶体时,一定要缓慢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溶液,并不断搅拌,否则,得到的胶体颗粒太大,稳定性差。

另外我所在的实验大组,成功制备出半透膜用于装好溶胶的不多,须注意的是:刚制备好的半透膜应装满水溶出其中剩余的乙醚,装水不宜太早,致乙醚未蒸发完,加水后膜呈白色而不适用,也不宜太迟,致膜变干硬而不易取出。制成的半透膜袋如有小漏洞,只需拭干有洞的部分,用玻璃棒蘸少许火棉胶轻轻接触洞口,使之粘满,即可补好。

③在实验过程中,为使得实验能成功,还有一些地方值得关注:

(a) 可分别用质量分数为1%的AgNO3及KCNS溶液检验Fe(OH)3溶胶中是否含有Cl-和Fe3+

离子,也可通过测溶胶电导率的方法判断溶胶的纯化程度(纯化好的Fe(OH)3溶胶的电导率在10-5 -1cm-1数量级)。

(b) 电泳测定管须洗净并干燥,以免残余水珠及其它离子干扰。

(c) 打开电泳仪电源开关时若电流表不动,电极也未见有气泡放出,表示电极不通电,应切断电源,检查线路是否接触不良,直到线路接通为止。

(d) 两铂电极的距离是指U型管溶液导电的距离,不是水平距离。量取两电极的距离时,

要沿电泳管的中心线量取,电极间距离的测量须尽量精确。

[参考文献]

[1]S. Glasstone编. 电化学概念(下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培斯可夫编. 胶体化学教程(上册). 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

[3]李帕托夫编. 胶体物理化学(下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

[4]吴子生,严忠主编. 物理化学实验指导书.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复旦大学等编. 物理化学实验. 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吴子生,邓希贤主编. 物理化学实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7]夏海涛主编. 物理化学实验.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

[8]何广平等编著.物理化学实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2

[9]傅献彩等编著.物理化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6

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系列位置效应实验 学院: 姓名: 学号:

摘要:本实验以汉字为材料,通过看汉字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回忆延迟的时间和汉字呈现时间对自由联想的影响,称为系列位置效应。立即回忆对渐近部分没有影响,由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正确回忆个数高,延迟回忆对渐近部分没有影响,首因效应正确回忆个数高,近因效应影响下降正确回忆个数降低。汉字材料呈现时长对首因效应回忆没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系列位置效应首应效应近因效应 一、导言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系列学习(Serial Learning)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位效应(primacy 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双重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 本实验目标是验证系列位置效应,预期是立即回忆处于材料开始和末尾位置的汉字回忆正确比较多,汉字材料呈现时间长则首因效应明显,延迟回忆则会消除近因效应。 二、方法 2.1被试 被试为应用心理大三的学生共25人,9男16女,年龄为20~23岁,智力正常,视力及矫正视力正常,之前没有做过这个实验。 2.2仪器和材料 装载有实验程序的计算机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使用了混合设计。自变量有三个分别是,汉字呈现的时间分为1s和2s;回忆的时间分为立即回忆和延迟回忆;汉字材料呈现的位置不相同。因变量为被试对呈现汉字的自由回忆正确率。 被试分为4组:1s立即回忆;1s延迟回忆;2s立即回忆;2s延迟回忆 3.4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将呈现20个汉字,需要被试尽量记住,当汉字呈现完成以后,被试需要在系

四年级科学(苏教版)全册实验报告单答案

实验报告单 …………………………………………………………………………………………………… 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年级:四年级实验类别:演示实验;组别:()问题:喷气气球充气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是否有关? 假设:喷气气球充气越多,它跑的距离(越远) 实验记录: 我的结论:(喷气气球充气越多,它跑的距离就越远,说明空气越被压缩,产生的力量越大) ………………………………………………………………………………………………………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观察冷热空气对流。年级:四年级实验类别:演示实验;组别:()实验准备:准备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瓶,其中一个设法使它变冷,另一个设法使它变热。 实验步骤:1、在热瓶中燃香,充满香烟,用玻璃片盖住。2、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我发现:(白色烟雾向上流动,到冷瓶)3、将冷瓶和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观察烟又会如何流动,我发现:(白色烟雾没有向下流动) 我的结论:(冷热空气流动的方向是热上升,冷下降) ………………………………………………………………………………………………………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研究空气的成份。年级:四年级实验类别:演示实验;组别:() 实验步骤:1、把蜡烛固定在玻璃片上,放进有水的水槽中,点燃蜡烛;再用去掉底的矿泉水瓶罩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拧紧。我发现:(蜡烛慢慢熄灭,瓶内水上升一部分)说明:(瓶内帮助燃烧的气体用尽了)2、把水槽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一样高,再拧开矿泉水瓶盖子,把燃烧的火柴迅速插入瓶内。我发现:(火柴迅速熄灭)说明:(有一种气体阻止燃烧)3、我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成份。他们的性质是(第一种支持燃烧,第二种不支持燃烧)。4、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知道:(支持燃烧的是氧气,不支持燃烧的是二氧化碳),另外空气中还含有(氮气、水蒸气等) …………………………………………………………………………………………………… 实验报告单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

系列位置效应 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 1.导言 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2)材料的长度。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3)材料呈现的时间。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4)再现的方式。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属于前者的自变量有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属于后者的主要是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 本实验即是基于此设想的实验。由前人的实验推测本实验结果:汉字呈现速度将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系列汉字横先完毕后的干扰作用将影响近因作用但不

空气热机实验报告范文.doc

空气热机实验报告范文 篇一:空气热机实验论文报告 摘要:热机是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空气热机结构简单、便于操作。空气热机实验通过对空气热机探测仪、计算机等操作来理解空气热机原理及循环过程。通过电加热器改变热端温度测量热功转换值,作出nA/ΔT与ΔT/ T1的关系图,验证卡诺定理。逐步改变力矩大小来改变热机输出功率及转速,计算、比较热机实际转化效率。试验表明:在一定误差范围内,随热端温度升高nA/ΔT与ΔT/ T1的关系呈现性变化,验证卡诺定理。热端温度一定时输出功率随负载增大而变大,转速而减小。 关键词:卡诺定理;空气热机;卡诺循环 热机是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机器。历史上对热机循环过程及热机效率的研究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确立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斯特林1816年发明的空气热机,以空气作为工作介质,是最古老的热机之一。虽然现在已发展了内燃机,燃气轮机等新型热机,但空气热机结构简单,便于帮助理解热机原理与卡诺循环等热力学知识。空气热机的结构如图一所示,热机主机主要有高温区、低温区、工作活塞和位移活塞、气缸、飞轮、连杆,热源等组成。 由电热方式加热位移活塞,其作用是在循环过程中使气体在高温区与低温区间不断交换,气体可通过位移活塞与位移气缸间的间隙流动,提高高温与低温间的温度差可以提高热机效率。位移活塞与工作活塞通过连杆与飞轮连接,他们的运动是不同步的,其中一个处于极值时,速度最小,

另一个活塞速度最大。 图一空气热机工作原理示意图 当工作活塞向下移时,位移活塞迅速左移,使汽缸内气体向高温区流动,如图1 a所示;进入高温区的气体温度升高,使汽缸内压强增大并推动工作活塞向上运动,如图1 b 所示,在此过程中热能转换为飞轮转动的机械能;工作活塞向顶端移动时,位移活塞迅速右移,使位移汽缸内气体向低温区流动,如图1 c所示;进入低温区的气体温度降低,使汽缸内压强减小,同时工作活塞在飞轮惯性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完成循环,如图1 d 所示。在一次循环过程中气体对外所作净功等于P-V图所围的面积。 根据卡诺对热机效率的研究而得出的卡诺定理,对于可逆循环的理想热机,热功转换效率为: A/Q1Q1Q2/Q1(T1T2)/T1T/T1 式中A为每一个循环中热机做的功,Q1为热机每一循环从热源吸收的热量,Q2为热机每一个循环向冷源放出的热量,T1为热源的绝对温度,T2为冷源的绝对温度。 由于热量损失,实际的热机都不可能是理想热机,循环过程也不是可逆的,所以热机转化效率: T/T1,只要使循环过程接近可逆循环,就是尽量提高冷源与热源的温度差。 热机循环过程从热源吸收的热量正比于nA/T,n为热机转速,所以:正比于nA/T。测量不同热 端温度时的nA/T,观察与T/T1的关系,可验证卡诺定理。同一功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 空气的性质|苏教版(2)

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够流动,能被压缩等性质。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4、培养细心观察,动手操作,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空气的性质。 2、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准备: 气球、皮球、玻璃杯、水槽、小木棍、线、纸巾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多媒体出示) (2)学生回答。 (3)谈话: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4)谈话: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既然空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那它具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2.明确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如下学习目标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够流动,能被压缩等性质。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4)培养细心观察,动手操作,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3.效果预期 同学们有信心完成任务吗?老师相信同学们!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一 探索和调查空气占据空间 2.自主学习 (1)证明空气的存在 这里有一个透明的大玻璃钢(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的大玻璃缸),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的底部,杯中的纸会怎样呢?如果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2)预测,你认为杯子里的纸湿了吗? (3)学生预测 (4)学生实验 3 .展示交流 (1)思考: 为什么在实验中纸团没湿呢 (2)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的空间,都有空气占据着。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板书:占空间。) 4.任务呈现二 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5.自主学习

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1

《两点阈测量》实验报告 夏松(2009105020417)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04班 1 引言 维耶罗特(vierordt,1870)最早使用两点阈量规对人体各个部分的两点阈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从局部到指尖,两点阈越来越小,这种身体触觉感受性随运动能力的增高而增高的现象,被称为是维耶罗特定律。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两点阈因练习而减小,因疲劳而增大。 1.1 实验逻辑 当两点同时刺激时,只有达到一定的距离(两点阈),被试才有可能分辨出来。而随着这两点距离的缩小,被试越来越觉得此两点而不是一点。实验记录在不同距离下的刺激被试回答两点或一点的次数,求得感觉两点的百分数。 1.2 实验假设 假设所呈现的刺激,即两点距离为自变量,被试的反应为因变量。确定自变量的范围,在自变量的范围内记录被试的反应(一点还是两点)。 1.3 实验预期 用两个刺激物同时刺激皮肤,当刺激间的的间距足够大时,我们可以清晰分辨此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我们越来越难以分辨此为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只能感觉到一点。 2 方法 2.1 被试 被试2人(互为主试、被试) 2.2 实验材料 两点阈量规:由一个游标卡尺和A、B两个刺激点组成,量脚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并在刻度上读出来。 此外还有遮眼罩和记录纸。 2.3 实验设计 采用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呈现两个刺激之间的距离,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在被试手背或手臂上划好区域B通过预测得出两点阈的范围,再确定五个水平。然后施测,每个水平随机施测八次,记录被试反应(+为两点-为一点) 2.4 实验程序 主试选定被试的B区,只测量手臂的两点阈 在使用两点阈量规时,必须垂直接触皮肤,对两个尖点施力均匀,接触时间不能超过2秒钟,现在自己手上练几次后,再在被试的非实验区练习几次。 实验序列的长度和起点,可以根据初步测验后确定,大致在11-19mm的范围

苏教版科学四上空气的性质教案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空气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背景,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解释现象、进行比较、归纳概括。 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知道空气的存在,还知道人呼吸需要空气,但由于空气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学生并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纱。在生动有趣的实验中,使学生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2. 能根据吹气球的感觉和观察,做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 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4、通过比较,小组交流。让学生尝试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能够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感受到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杯子10个、食品袋16张、报纸、硬纸4张、盛有水的水槽9个、粉笔、气球(20个)、吸管(15个)、注射器(9个)、塑料瓶9个、剪刀、实验记录单9份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体验,聚焦主题 1、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用手捏紧鼻子,闭紧嘴巴,就这样一直到我喊停为止。 2、谁来说说刚才的感受(发闷、难受……) 3、为什么会这样呢? 4、小结:是啊,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中,正因为有了空气,呼吸才顺畅,生命才能延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板书:空气) 【意图:创设趣味游戏情境,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体验,初步认识空气的客观存在及对生命的重要价值,使研究对象、探究主题得以凸显。】 二、证实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1、引导学生感知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1)谈话: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要研究空气就应该先把空气找出来。同学们可以利用老师准备的一些器材(杯子、食品袋、装满水的水槽、气球、注射器),也可以用自己身边的事物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多。(2)在找之前先在小组内轻声交流一下你想用什么材料怎样找到空气的,并记在记录纸上,注意实验时听从组长安排,轮流使用材料,尽量低声讨论,尽量不损坏材料,注意安全,需要我帮助的请举手。 (3)学生领材料,动手做。教师巡视,有意识的分别给一些小组加一种材料(硬纸或塑料瓶)。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图2 2种干扰类型×2种探测刺激类型正确率折线图 对全体被试的正确率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干扰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 (1,35)=15.12,p<.001;探测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35)=14.45,p=.001;干扰类型和探测刺激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35)=10.64,p=.002。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当干扰类型是语义相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3.92,p<.001;当干扰词是语义无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2.62,p=0.013。 4.讨论 语义相关性对抑制机制的影响。无论以反应时还是正确率作为因变量,我们都发现了显著地干扰项目类别效应,当干扰项目与目标项目语义相关时,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干扰项目与目标项目语义不相关时,同时反应时正确率显著小于语义无关时。 干扰项目类别效应说明干扰材料与目标材料语义相关时更难被抑制,表明抑制机制与干扰材料的语义性质有联系。因而在本实验中可见在干扰项与目标项语义相关的情况下,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更长、正确率更低的结果。 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无论是以反应时还是以正确率作为因变量,在MANOVA 中,我们都发现了显著地探测刺激类别效应,被试对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同时,被试对于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显著小于对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 语义相关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影响原因分析。根据语义网络模型,与目标词语义相关、范畴相同的干扰词,其概念网络或命题网络与目标词有更多的联系,在语义空间中距离较近。根据激活扩散模型,激活会从已激活的结点沿着连线向周围扩散,联系越紧密的概念越容易被激活。 因此在加工目标词的过程中,如果干扰与其有密切的语义联系,就更容易被连带着激活。干扰词本身的激活水平高,抑制的效果则应没有控制词好。 总之,语义关系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均影响抑制效率,主效应显著,且语义相关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干扰材料的性质影响抑制效率,语义相关的比语义无关的干扰材料更难以被抑制。

《空气的性质》_说课稿·优选.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等,但是都是停留在生活经验上。所以本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且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空气性质。从而关注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关空气的知识将不断出现,因此本课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第二部分用多种感官和不同的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性质。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部分。共有4项活动,1、探究空去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2、认识空气有质量;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第三部分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第四部分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说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空气的特点以及具体怎样来探究这两个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情感目标

1空气的性质教案

1.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 1.空气占据空间:演示——瓶子、气球(2~3套)。 分组——粉笔头、砖块、气球、塑料袋、玻璃杯、纸团、塑料瓶、塑料漏斗、胶泥、水、水槽或盆等。 2.空气有质量: 细长棍、细绳、气球(或塑料袋)两个、大头针、胶泥、胶带、气枪等。 3.压缩空气: 演示——充足气的气垫或大塑料袋。分组——塑料注射器、橡皮擦。 多媒体课件——压缩空气的利用。 4.制作空气枪: 干净的废圆珠笔芯和小于笔芯内径的木棍;竹筒和小于竹筒内径的竹棍、一端有“活塞”的竹棍;塑料注射器、湿纸团、橘子皮等。 5.自制压缩空气水“火箭”、气枪等。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出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解释“气垫”复原的原因,并能根据假设设计与正确操作验证性实验; 3.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4.能运用借助水等可见物质的实验方法间接观察认识不可见的空气; 知识与技能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3.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说出空气枪的原理。 4. 会制作空气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识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2. 关心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及其新成果、新技术。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1.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学生回答。 3.谈话: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儿有空气呢? 4.提问:(出示注射器)它里面有空气吗?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证明呢? 5.谁有办法用这个塑料袋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演示并说明。 6.既然空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它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评析】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用了一个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符合,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入课堂,并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开心、顺心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提问: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能把它吹大吗? 2.学生假设。 3.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4.讨论: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在这一过程中相机给出“空间”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用“空间”描述实验现象。由“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引出“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吗?”这一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运用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指导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当学生提出关于空气的其他发现和各种问题后,应指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并做好记录。 三、学生利用实验来探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 谈话:我们得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这就要看它是否能经得起实验的检验了。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子不能歪,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可结合动画演示) 2. 同组的同学展开讨论。 3. 提出实验前的思考:根据刚才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准备哪些材料来做这一实验呢?实验可以分成几步去做? 4. 同组的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开始设计实验。 5. 学生做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底部的实验。 【注意】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要塞紧纸,不能掉下来,二要把杯子垂直往水里按,不能倾斜,往外拿杯子的时候也要垂直。 6.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四、与空气性质相关的实验

实验四、与空气性质相关的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小学科学关于空气性质的实验内容; 2.掌握空气性质实验的有关实验操作方法; 3.培养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 玻璃水槽、烧杯、漏斗、圆底烧瓶、胶塞、纸、注射器、吸管、土豆、气球、胡萝卜、双氧水、集气瓶、毛玻璃片、火柴、一次性筷子、透明胶、报纸、剪刀、塑料袋、刀、彩笔、纸杯、试管、空塑料瓶(自己准备)、橡皮筋、弯管、水槽三、实验步骤 (一)空气占据空间 1.在水槽中装适当的水,把一团纸紧紧塞在玻璃杯的底部,将烧杯倒立着压入水底,观察现象。再将玻璃杯重新压入水中,让玻璃杯慢慢倾斜,观察现象。 2.把水倒入插在胶塞中的漏斗中,观察现象。再把带漏斗的胶塞堵在烧瓶口上,使它不漏气。往瓶中倒水,观察水是否能进入瓶子中,若将胶塞松开一些,再观察水能否进入瓶中。 3.将一只气球塞进空瓶中,并把气球口绷在瓶口上,用力吹气看能否将气球吹胀。如果不能,想个办法将气球吹起来。 4.变妖怪的魔术:用刀切开一个纸杯的杯底,但注意不要切下来;用刀在另外一个纸杯的内侧再切出一个小切口来,用彩笔在塑料袋上画出你认为最恐怖或最搞怪的小妖怪来,然后再用胶带将吸管与塑料袋口粘在一起。尽量排空塑料袋内的空气。将塑料袋放入有缺口的纸杯内,将吸管由缺口处穿出。将另外一个切下的杯底的杯子该在上面,用胶带粘好。试一试鼓足气使劲吹。 5.探究:请设计一种方法,收集一杯空气。 (二)空气具有质量 1.利用2只质量相等的气球,小木棒、透明胶制作一个平衡杠杆,取下一只气球吹满气,再装在杠杆上,观察现象。 2.把一根干燥的卫生筷放在桌子上,上面盖上报纸。注意,让筷子的1/3露在桌面上,

空气的性质实验报告单

空气的性质实验报告单 篇一: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联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联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联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二:实验报告单四上 实验过程记录表 1 实验过程记录表 2 实验过程记录表 3 实验过程记录表 实验过程记录表 4 实验过程记录表 实验过程记录表 5 篇三: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课题:《空气的性质》实验器材:细木棍、两只一样的气球、细线、支架、透

明胶带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结论:空气也有质量。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现象(四年级上册第 1单 元)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实验器材:热水、集气瓶、玻璃片、透明水槽、线香、火柴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结论:热空气会向上升,形成对流。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认识二氧化碳(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空气中有什么》 实验器材:锥形瓶、集气瓶,带有玻璃的塞子、软管、小苏打、醋、澄清石灰水、长、短蜡烛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测量热水变冷的温度(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课题:《冷热与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烧杯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直到与周围环境温度一致。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课题:《热的传递》

《实验心理学实验》实验报告 刘明明

实验心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群体实验演示:画线的准确性 一、 问题(1分) “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准确性有何影响 二、 假设(1分) H 0:如果“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的准确性无影响,那么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无明显差异。 H 1:如果“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的准确性有影响,那么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有明显差异。 三、 预期(1分) “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有明显差异。 四、 方法(4分) 2、 仪器设备(0.5分) 铅笔、直尺、橡皮、白纸 3、 变量(1分) 3.1自变量:有无反馈 3.2因变量:画线的准确性 3.3控制变量:纸张、直尺完全相同 4、 实验设计(1分) 单因素组间设计 5、 实验任务和流程(1分) a. 让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两两组合,对坐在桌旁。桌上放好画有黑色线段的白纸, 每人一张,两张完全相同。 b. 让B 组同学用纸或挡板遮住A 组作者的视线,使他看不到自己的画线的手和 画出的线。 c. B 组同学念指示语:“请你用平时写字的手那好铅笔。眼睛看着这张白纸上的 班级:15应用心理学1班 姓名:刘明明 学号:2015326670025 实验日期:9.23 指导老师:胡信奎

的黑色竖线,用笔在旁边的白纸上画一根相同长度的竖线。请你按照你看到的 长度来画,一直画到和看到的线一样长。画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的画线的手 和画好的线。一共20次。从左到右。我会帮助你移动白纸,你手臂不要移动, 尽量画准确。” d.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A组同学完成20 条竖线后结束。 e.两组对换。A组同学年指导语:“现在请你用相同的方法画线。这次你每完成 一条线,我会告诉你结果。但是,我只告诉你画的线是长了、短了还是刚好。 (误差<5%为刚好)。请你注意自己画线的感觉,并记住这种感觉。如果我告 诉你这次画长了,那么下次就画短一点。一共画10次,我会帮助你移动白纸, 你手臂不要移动,尽量画准确。” f.每当B组被试画好一条线,主试尽快良好,立刻告诉被试结果。移动白纸, 直到20条线画完。 g.A组重复无反馈的实验。 h.B组重复有反馈的实验 6、统计方法(可以体现在结果分析里) 用平均数、标准差和方差分析来进行统计分析 五、结果 1、单个被试的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分析:1.5分) 表1 单组被试画线长度与标准长度的误差(单位,n=40) 自变量 A(李夏涵)B(刘明明) 因变量 2.47±0.77 0.87±0.46 (mean±sd) *配对t检验,无反馈(A)vs有反馈(B) 由表1可见,在无反馈的情况下,被试误差的平均数相对与有反馈组的误差平均数更大,说明在无反馈的情况下,所画线与标准普遍相差较大;同样的,A组被试标准差相对与B组的标准差更大,说明在无反馈组所画线的长度更加不确定。 2、全组数据的比较分析(数据+统计+分析:1.5分) 表2 全组被试画线长度与标准长度的误差(cm,mean±sd) 自变量 A(无反馈)B(有反馈) 因变量 2.11±1.23 0.87±0.39 (mean±sd) SSt=∑∑(Xij—Xt)^2=92.38 SSb=n*∑(Xj—Xt)^2=26.52 SSw=∑∑(Xij—Xj)^2=66.86 dft=nk-1=33 dfb=k-1=1 dfw=n(k-1)=32 MSb=SSb/dfb=26.52

四年级科学苏教版全册实验报告单(供参考)

实验报告单 年级:四年级 实验类别:分组实验 ;组别: 我概括空气的性质:( ) ………………………………………………………………………………………… 实验报告单 年级:四年级 实验类别:演示实验 ;组别:( ) 实验名称:02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问题:喷气气球充气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是否有关? 假设:喷气气球充气越多,它跑的距离( ) 我的结论:( ) ………………………………………………………………………………………… 实验报告单 年级:四年级 实验类别:演示实验 ;组别:( ) 实验名称:03观察冷热空气对流。 实验准备:准备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瓶,其中一个设法使它变冷,另一个设法使它变热。 实验步骤:1、在热瓶中燃香,充满香烟,用玻璃片盖住。 2、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我发现:( ) 3、将冷瓶和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观察烟又会如何流动,我发现:( ) 我的结论:( )

………………………………………………………………………………………… 实验报告单 年级:四年级实验类别:演示实验;组别:() 实验名称:04研究空气的成份。 实验步骤:1、把蜡烛固定在玻璃片上,放进有水的水槽中,点燃蜡烛;再用去掉底的矿泉水瓶罩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拧紧。我发现:()说明:()2、把水槽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一样高,再拧开矿泉水瓶盖子,把燃烧的火柴迅速插入瓶内。我发现:()说明:() 3、我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有()种气体成份。他们的性质是()。 4、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知道:(),另外空气中还含有()等。………………………………………………………………………………………… 实验报告单 年级:四年级实验类别:演示实验;组别:() 实验名称:05制取二氧化碳并研究其性质。 实验步骤:1、在一只瓶里放入一些小苏打,再倒进一些醋,瓶时出现的泡泡就是二氧化碳。把带有玻璃管的塞子塞紧瓶口,并通过管子把二氧化碳引到另一只瓶里。2、把澄清的石灰水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摇晃几下, 我发现:()3、把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向正在燃烧的蜡烛倾倒, 我发现:()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的性质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能使燃烧的蜡烛();二氧化碳比较()。………………………………………………………………………………………… 实验报告单 年级:四年级实验类别:分组实验;组别:() 实验名称:06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实验步骤: 1、把碎冰倒进干燥的玻璃杯。 2、用卡片把玻璃杯盖上,等几分种。 我发现:杯壁上出现()。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记录人:王富强日期:2017年9月5日班级:四年级 时间: 2017年9月5日星期二第5节 地点:科学实验室 实验名称:认识空气的性质——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老师:王富强 实验小组成员:四年级全体同学 实验内容:证实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实验器材:水槽、注射器、塑料袋、透明杯子、纸、空饮料瓶、气球等。 实验过程: 把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 提示:纸团应紧塞杯底,防止落下;杯子压入水中要慢并保持竖直,要压到水槽里的水面淹没杯底为止;提起杯子时动作也要慢,并要把杯子外壁和杯口水擦干,然后再取出纸团。 实验中,尽量避免水槽里的水溢出来。吹气球时,用不要用力捏塑料瓶。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把瓶里的气球吹大,重视求异思维培养。 实验结果:空气存在,空气占据空间。

记录人:王富强日期:2017年9月6日班级:四年级 时间: 2017年9月6日星期三第5节 地点:科学实验室 实验名称:证明空气有质量的实验及压缩空气活动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老师:王富强 实验小组成员:四年级全体同学 实验内容:;认识到空气是有质量的;认识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实验器材:细木棍一根、空气充得同样多且颜色相同的气球两只、细线一根、支架一只(演示用) 实验过程: 把两只充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生的现象,想一想,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再用手压“气球”(或用塑料袋充满气)有什么感觉?再用力压一压,感觉又怎样?松开手后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些感觉和现象? 提示:压塑料袋时,不要用力过大,以免破裂。 实验结果:空气是有质量的;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心理咨询实验报告

心理咨询学习心得体会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121班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实验日期: 2014.9.24 实验成绩 实验一:初诊接待与咨询关系的建立 目的:掌握初诊接待、结构化技术与瞬间观察技术。 步骤: 一、初诊接待训练 1.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2.有礼貌的接待来访者并运用礼貌用语; 3.咨询师间接的询问来访者能在哪方面帮助他; 4.咨询师询问结束后表明自己的态度; 5.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保密原则; 6.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7.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来访者的义务与权利; 8.咨询师与来访者协商并达成协议。 二、结构化技术训练 1.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咨询的相关程序; 2.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咨询和治疗的理论。 三、瞬间观察训练及实践训练 1.三人为一个小组,一人扮演咨询师,一人扮演来访者,一人充当观察员,三者角色可以互换; 2.小组内自主模拟训练资料中的十个案例,每个案例平均用时5分钟;

3.每个案例随机挑选一个小组当场演练示范,老师给予点评纠正。 结果与反思: 一、结果 初诊接待步骤不太熟练,需要多次训练,直至掌握初诊接待的技术。结构化技术已经初步掌握,但要熟练运用还需多加练习。瞬间观察技术应涉及微表情等,较难掌握,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练习才可。 二、反思 初诊接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技术,是咨访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要牢记初诊接待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在日常的咨询中要认真使用结构化的技术和瞬间观察的技术,察觉来访者的情绪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为咨询的深入打好基础。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121班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实验日期: 2014.10.8 实验成绩: 实验二:参与性技术 目的:掌握内容反应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与共情技术。 步骤: 一、内容反应技术训练 1.咨询师认真倾听来访者的问题或阐述; 2.咨询师以自己的语言概括来访者的问题或阐述; 3.咨询师的言语不得超越来访者的语义,也不能遗漏来访者所述的内容。 二、情感反应技术训练 1.咨询师辨认来访者语言及非语言中反应出的情感,反馈给来访者,并使来访者觉察且接受自己的情感; 2.注意观察来访者的非语言行为及语言中透露或明显的情感,应注意是来访者叙述时的情感;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彩色视野及盲点的测定 测定各种彩色视野的范围以及盲点的位置,学习使用视野计 准备工作。 准备好视野图纸、彩色铅笔(红、黄、蓝、绿)、单眼罩。把视野图纸放在视野计视野计上相应的地方,学习在图纸上作记录的方法。 记录时与被试反应的左右、上下方位相反。 被试用右眼罩招右眼遮起来(只测左眼),把下巴放在支架上,调好距离。眼睛与支架靠近后,保持头部位置不变。被试用左眼注视正前方的白光点。要求被试发现视野中彩色出现或消失就报告,被试视线要始终注视视野弧正中的白点,要求只用眼睛的余光去看彩色光点是否出 现或消失。 测定过程中,视野弧的位置可分别为900、450、1350和1800等不同角度。 正式实验。 主试将视野计弧轨故到水平位置上.把一个红色刺激点投在弧轨右边靠近注视点处,主试将红色刺激由内慢慢向外移动,直到被试看不到红色为止,把这时红色刺激所在位置记下来,然后主试再把红色刺激从员外例向注视点移动到

被试刚刚看到红色为止,记下刺激所在位置的角度,取两次的平均致,在视野图纸上图点。还有一点应注意,当进行右边实验时红色刺激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时,会出现红色突然消失和再现的现象,红色突然消失和再现的位置就是盲点的位置,将盲点位置也记录在图纸上。 再把视野弧轨放到下列位置测定红色视野的范围:900、450、1350(与水平交角)以及其他不同角度。 按上述测红色视野的程序分别测定黄、绿、蓝、白各色助视野范围。 每个颜色做完一种角度位置后休息2分钟,注意每次休息后头部的位置要前后不变。 把各彩色视野范围和盲点位置画在一个图纸上。 各种彩色视野大小次序如何排列?盲点在视野及视网上的位置及大小。 彩色在视野消失前有何变化? 彩色视野是否固定不变?它依哪些条件而变化?

心理学实验报告及感想

【实验结果】I P=kc 1.简单反应时: 组别平均值(ms) 视觉363 2.选择反应时: 组别平均值(ms)错误次数 视觉4010 3。辨别反应时: 组别平均值(ms)错误次数 视觉4780 4。短时记忆广度 5。概念形成

概念12 概念27 概念337 概念44 6。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感受及建议】 实验感受: 做心理学实验的过程在我看来是一个奇妙的探索过程,一直知道大脑对信息

加工是一个精妙复杂的程序,但通过心理学的实验我更加体会到了大脑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即使是简单的“选择反应时"的实验也包含着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决策等心理过程。做心理学实验就像是个小有挑战的任务,所以我带着略微的紧张开始了这项挑战。 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就是相应实验反应的时间扣除简单反应时简单明了又富有逻辑,在做这两个实验的时候我的大脑在做出判断之前对信息进行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我在潜意识中盼望着绿圆的出现,故我对出现绿圆的判断时间普遍短于红圆的时间;在短时记忆广度的实验中,发现通过把图像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能够更好地记住数字,把出现的数字四个一组大声地念出来便可以较为轻松地记住十个数字,可能听觉代码比视觉代码更利于短时记忆,同时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全神贯注,不能分心,一分心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概念形成这一实验,可能这一实验是我完成地最迷糊的一个实验,由于开始时并没有仔细阅读概念实验的说明,对实验中出现的的一连串圆点充满疑惑,只知道瞎点并没有主动的去形成概念的想法,致使实验的效果较差。在表象的心理旋转中,我在忙乱之中进行,生怕多一刻的思考便影响了实验数据的漂亮,反而使自己底气不足。实验看似简单,但也需要一个不慌不乱的平静心态,以保证操作的客观性。 通过这次的心理学实验,我深切地认识到了心理学并不是一门夸夸其谈充满玄妙的学科,它更多地从实际研究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平时难以解释的现象抽象化具体化,例如把一个人瞬时记忆的能力通过一连串难度逐渐增加的记忆任务用具体的记忆广度来衡量出来,也使我对自己的记忆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心理学实验更加激发了我对其的兴趣。实验建议: 1.增强对实验系统稳定性的维护,在我第一次短时记忆广度即将完成时出现了 系统的卡顿情况以致第一次的实验数据不能得以保存,只能再进行一次实验,此现象可能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客观性。但总体来说实验操作系统较为稳定顺畅,能够获得较为不错的实验体验,如果能够继续完善一下,就更好啦。2.实验数据应该综合一些无关变量的考虑,比如做实验时周围环境的嘈杂情况 以及实验者的注意力集中度和精神亢奋状态等。可以在实验开始的提示语中

心理学实验报告反应时实验

心理学实验报告 ——反应时实验 一、【目的】了解刺激-反应的过程与简单反应与选择反应的实验原理,比较简单反应与选择 反应的差异。 二、【实验仪器】EP202/203选择、简单反应时测定仪 三、【实验内容】 1、简单反应时实验程序 原理:呈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从瞧到或听到刺激到立即做出反应的这段时间,又称A反应时。 按仪器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每次完成后记录下平均反应时间,重复实验4次,取后3次的平均反应时间。 2、选择反应时实验程序 原理: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被试从刺激呈现到做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又称B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包括简单反应时(基线时间)、辨别时间与选择时间。 按仪器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每次完成后记录下平均反应时间,重复实验4次,取后3次的平均反应时间。 反应简单反应(ms) 选择反应(ms) 被试1 185、03 615、13 被试2 232、47 653、03 被试3 171、83 519、83 被试4 227、97 484、97 平均时间204、325 568、24 颜色红绿蓝黄总平均时间 被试1 780、97 549、03 515、2 615、33 615、13 被试2 673、13 643、27 598、43 691、87 653、03 被试3 814、63 433、13 430、37 419、87 519、83 被试4 629、57 414、13 475、03 449、5 484、97 平均时间724、575 509、89 504、7575 544、1425 568、24

下面对简单反应时与选择反应时进行相关t检验 1.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H0:ρ=0 H1:ρ≠0 ɑ=0、05 2、计算检验统计量 相关性 简单反应选择反应 简单反应Pearson 相关性 1 、151 显著性(双侧) 、849 N 4 4 选择反应Pearson 相关性、151 1 显著性(双侧) 、849 N 4 4 3.确定P值与判断结果 ν=2,查t值表,t0、05/2,2=0、950,本例的|t r|=0、1510、05,按ɑ=0、05的水准,不拒绝H0,尚不能认为简单反应时与选择反应时之间没有相关性。 五、【讨论】 1、影响反应时快慢的因素包括仪器的好坏,外界环境的干扰,个体间的差异,个体机体状态,额外的动机,感觉通道,复合刺激,练习效应,刺激强度等。 2、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辨别时间+选择时间 因此,选择反应时比简单反应时慢,花费的时间更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