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的七大类止血药

临床常用的七大类止血药
临床常用的七大类止血药

临床常用的七大类止血药总结

常用止血药物分类

一、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物

二、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

三、凝血酶

四、促进凝血因子活化药物

五、其他

1、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

垂体后叶素

应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溃疡,急性胃粘膜损伤,贲门黏膜撕裂。药理:含加压素及催产素,加压素使肠系膜动脉和肝动脉收缩,减少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量,使门脉压降低。(可收缩冠状动脉,冠心病、高血压、心衰及肺心病患者慎用)

用法:5~10U加入GS 40 ml iv,再用10~20U加入GS 500 ml ivgtt (10~20滴每分钟)维持72小时。必要时可加入硝酸甘油5~10 mg。

去甲肾上腺素

应用:局部止血

药理:作用于胃肠道黏膜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使其强烈收缩

用法:16 mg溶于200 ml冰冻NS,50 ml/次,每2~4h口服一次;或200 ml滴入胃管内,若30 min后出血不止可重复1~3次

生长抑素

应用:上消化道出血、胰腺炎、食破

药理:选择性直接作用于内脏血管平滑肌,使其血管收缩,从而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抑制胃肠道激素的病理性分泌过多

用法:

1.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是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开始先静推250 μg,3~5min 内),继以250 μg/h静滴,止血后应连续给药48~72 h;

2.胰、胆、肠瘘250 μg/h静滴,直至瘘管闭合,闭合后继用1~3d;

3.急性胰腺炎:250 μg/h,连续72~120 h;预防胰腺手术并发症连续用5d;对行ERCP检查者应于术前2~3h就开始使用本品。

卡巴克洛/卡洛柳钠

应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出血,如ITP、视网膜出血、慢性肺出血、胃肠出血、鼻出血、咯血、血尿,痔出血、子宫出血、脑溢血

药理: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缩短止血时间

用法:5~10 mg bid/tid im;严重出血10~20 mg q2~4h im

酚磺乙胺(止血敏)

应用:1.防治手术前后的出血;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ITP)、过敏性紫癜(HSP );3.其他原因出血:包括胃肠道出血

药理: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管收缩,出血时间缩短、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

用法:ivgtt:每日4~8 g,分2次

2、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氨甲环酸

应用:1.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所致出血;2.治疗溶栓过量所致严重出血

药理: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的赖氨酸与纤溶酶结合,抑制纤维蛋白凝块裂解,产生止血作用。止血作用强于氨基乙酸6-10倍。

用法:po:一次1~1.5 g,一日2~4次;

ivgtt:一次0.25~0.5 g,一日0.75~2 g

氨甲苯酸(止血芳酸)

应用:纤溶亢进引起的出血;链激酶、尿激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过量所致出血

药理:同氨甲环酸,止血作用较氨基乙酸强4~5倍

用法:po:一次250~500 mg,一日3次;

ivgtt:一次100~300 mg,一日不超过600 mg

氨基乙酸

应用:1.同氨甲苯酸;2.肝硬化出血、肺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咯血、ITP、白血病等出血;3.DIC晚期出现继发性纤溶亢进

药理: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激活为纤维蛋白溶酶,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

用法:4~6 g静滴,15~30 min滴完;每小时1 g维持,一日不超过20 g,可连用3~4日

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

应用:预防和治疗各种原因出血

药理: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促进血小板释放活性物质,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作用

用法:ivgtt,600~1200 mg

抑肽酶

应用:防治各种纤维蛋白过度溶解引起的出血和各型胰腺炎

药理:广谱蛋白酶抑制剂,能抑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纤溶酶及纤溶酶原激活因子

用法:2万U/kg/d分2次溶于GS中,ivgtt

3、凝血酶

凝血酶

应用:1.小血管或毛细血管渗血的局部止血;2.外伤出血;3.口服给药用于上消化道出血

药理:凝血机制中的关键酶,直接作用于血液凝固过程中最后一步,促使血浆中的可溶性凝血因子I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

用法:消化道止血:用温开水溶解成10~100 U/ml溶液口服

凝血酶原复合物

应用:1.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出血,如乙型血友病、严重肝病、DIC;2.逆转抗凝剂诱导的出血;3.已产生凝血因子VIII抑制性抗体的甲型血友病;4.继发性维生素K缺乏的新生儿、口服光谱抗生素者,在严重出血或术前准备中给药;

5.敌鼠钠盐中毒

药理:含凝血因子II、VII、IX、X及少量血浆蛋白;IX参与内源性凝血系统;VII参与外源性凝血过程;

用法:ivgtt,1U=1 ml新鲜血浆;

蛇毒血凝酶

应用:需减少流血或止血的各种医疗情况

药理:类凝血酶样作用,促进血管破裂部位的血小板聚集,释放一系列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因子3,使凝血因子降解生产纤维蛋白I单体,交联聚合成难溶性纤维蛋白,促使出血部位的血栓形成和止血

用法:1~2 KU,po,im,iv

4、促进凝血因子活化药

维生素K1

应用:1.Vit K1缺乏症、低凝血因子II血症及口服抗凝药过量;2.新生儿出血症;3.胆绞痛;4.大剂量用于杀鼠药“二苯茚酮钠”的中毒解救

药理:肝脏合成凝血因子II、VII、IX、X所必需物质

用法:止血时ivgtt:10~50 mg,必要时4小时重复;鼠药解救时ivgtt:5

mg/kg体重,重复2~3次,每次间隔8~12 h

硫酸鱼精蛋白

应用:1.注射肝素过量所致出血及其他自发性出血(如咯血);2.心血管手术、

体外循环或血液透析过程中应用肝素者,在结束时用本药中和体内残余肝素

药理:是一种碱性蛋白,可与强酸性的肝素结合形成无活性的稳定复合物,这种拮抗作用使肝素失去抗凝活性

用法:自发性出血:一日5~8 mg/kg,分两次,间隔6h

1、静脉输注肝素者,停输后给25~50 mg;

2、体外循环后中和残余肝素,按本药1.5 mg中和100U肝素计算;

3、皮下注射肝素者,按本药1~1.5 mg中和100U肝素计算后,给予初量25~50 mg,稀释成10 mg/ml后,在1~3 min内缓慢静脉注射,余量按预计肝素吸收时间,持续注射8~16 h

5、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

应用:血友病

药理:与组织因子结合,激活凝血因子,激发凝血酶原向凝血酶的转换,使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转换形成止血栓

6、凝血质

应用:各种出血、止血

用法:7.5~15 mg im,qd or bid

7、纤维蛋白原(冻干人纤维蛋白原)

应用: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缺少症;获得性减少症:包括严重肝脏损伤,肝硬化,DIC,产后大出血等

药理: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经凝血酶酶解变成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稳定因子作用下,形成坚实纤维蛋白,发挥止血作用

用法:1~2g,ivgtt

常用止血药

常用的止血药有哪些? 常用的止血药按其作用机理可分为三种:①直接作用于血管的药物;②改善和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药物; ③抗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简称抗纤溶药)。现分别介绍如下: (1)直接作用于血管的药物有:①安络血,又名安特诺新,主要通过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使断裂的毛细血管回缩,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临床上主要用于鼻出血、咯血、血尿、视网膜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安络血常与维生素C合用以产生协同止血的作用。成人口服安络血每次2.5~5毫克,每日3次,儿童减半。肌注安络血每次10毫克,每日2~3次,儿童减半。②脑垂体后叶素。本品含催产素和加压素。加压素能直接作用血管平滑肌,使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由于肺小动脉收缩,可减少肺内血流量,降低肺静脉压力,有利于肺血管破裂处的血栓形成而达到止血。本品还可用于门脉压增高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静脉滴注每次10~20毫克,加入生理盐水250~500毫升中缓慢滴注。 (2)改善和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药物有:①维生素K1,是参与肝内凝血酶原合成的必要物质。故本品适用于由维生素K缺乏所引起的各种出血疾患,如低凝血酶原血症、阻塞性黄疸及胆瘘患者手术前、新生儿出血性素质。由于本品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消化道平滑肌,故对各种原因所致的胃肠道、胆道平滑肌痉挛所引起的疼痛有解痉止痛作用。②止血敏(止血定),可增加血小板数量,并可增强其聚集性和粘附性,促使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加速血块收缩,还可增强毛细管抵抗力,降低其通透性,减少血液渗出。故可用于防治外科手术出血、紫癜,以及脑、肺、肝、消化道、泌尿道、眼底、齿龈等的出血。 (3)抗纤溶药物有:①6-氨基己酸,对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激活因子产生竞争性抑制,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被激活为纤维蛋白溶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而达到止血目的。常用于外科手术出血、妇产科出血及肝硬化出血等。②抗血纤溶芳酸(氨甲苯酸),止血原理与6-氨基己酸相同,但效果比之强4~5借,对一般性渗血效果较好。 活动性出血的征象:1心率、脉搏、呼吸的加快,重者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 2持续性出血会引起血压下降,补液后血压不升或回升 3手脚发凉,出冷汗,面色苍白白,胸闷气促 4胸膜腔内大量出血查体表现为胸部叩诊浊音,听诊呼吸音低,胸膜腔穿刺抽血很快凝固5每小时引流量大于300ml,持续3h 6血红蛋白、血球压积持续降低

临床常用的七大类止血药完整版

临床常用的七大类止血 药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临床常用的七大类止血药总结 常用止血药物分类 一、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物 二、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 三、凝血酶 四、促进凝血因子活化药物 五、其他 1、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 垂体后叶素 应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溃疡,急性胃粘膜损伤,贲门黏膜撕裂。 药理:含加压素及催产素,加压素使肠系膜动脉和肝动脉收缩,减少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量,使门脉压降低。(可收缩冠状动脉,冠心病、高血压、心衰及肺心病患者慎用) 用法:5~10U加入GS 40 ml iv,再用10~20U加入GS 500 ml ivgtt(10~20滴每分钟)维持72小时。必要时可加入硝酸甘油5~10 mg。 去甲肾上腺素 应用:局部止血 药理:作用于胃肠道黏膜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使其强烈收缩 用法:16 mg溶于200 ml冰冻NS,50 ml/次,每2~4h口服一次;或200 ml滴入胃管内,若30 min后出血不止可重复1~3次 生长抑素

应用:上消化道出血、胰腺炎、食破 药理:选择性直接作用于内脏血管平滑肌,使其血管收缩,从而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抑制胃肠道激素的病理性分泌过多 用法: 1.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是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开始先静推250μg,3~5min内),继以250μg/h静滴,止血后应连续给药48~72 h; 2.胰、胆、肠瘘250μg/h静滴,直至瘘管闭合,闭合后继用1~3d; 3.急性胰腺炎:250μg/h,连续72~120 h;预防胰腺手术并发症连续用5d;对行ERCP检查者应于术前2~3h就开始使用本品。 卡巴克洛/卡洛柳钠 应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出血,如ITP、视网膜出血、慢性肺出血、胃肠出血、鼻出血、咯血、血尿,痔出血、子宫出血、脑溢血 药理: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缩短止血时间 用法:5~10 mg bid/tid im;严重出血10~20 mg q2~4h im 酚磺乙胺(止血敏) 应用:1.防治手术前后的出血;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ITP)、过敏性紫癜 ( HSP );3.其他原因出血:包括胃肠道出血 药理: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管收缩,出血时间缩短、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 用法:ivgtt:每日4~8 g,分2次 2、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临床常用的七大类止血药

临床常用的七大类止血药总结 常用止血药物分类 一、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物 二、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 三、凝血酶 四、促进凝血因子活化药物 五、其他 1、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 垂体后叶素 应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溃疡,急性胃粘膜损伤,贲门黏膜撕裂。 药理:含加压素及催产素,加压素使肠系膜动脉和肝动脉收缩,减少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量,使门脉压降低。(可收缩冠状动脉,冠心病、高血压、心衰及肺心病患者慎用) 用法:5~10U加入GS 40 ml iv,再用10~20U加入GS 500 ml ivgtt (10~20滴每分钟)维持72小时。必要时可加入硝酸甘油5~10 mg。去甲肾上腺素 应用:局部止血 药理:作用于胃肠道黏膜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使其强烈收缩 用法:16 mg溶于200 ml冰冻NS,50 ml/次,每2~4h口服一次;或200 ml滴入胃管内,若30 min后出血不止可重复1~3次

生长抑素 应用:上消化道出血、胰腺炎、食破 药理:选择性直接作用于内脏血管平滑肌,使其血管收缩,从而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抑制胃肠道激素的病理性分泌过多用法: 1.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是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开始先静推250 μg,3~5min内),继以250 μg/h静滴,止血后应连续给药48~72 h; 2.胰、胆、肠瘘250 μg/h静滴,直至瘘管闭合,闭合后继用1~3d; 3.急性胰腺炎:250 μg/h,连续72~120 h;预防胰腺手术并发症连续用5d;对行ERCP检查者应于术前2~3h就开始使用本品。 卡巴克洛/卡洛柳钠 应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出血,如ITP、视网膜出血、慢性肺出血、胃肠出血、鼻出血、咯血、血尿,痔出血、子宫出血、脑溢血 药理: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缩短止血时间 用法:5~10 mg bid/tid im;严重出血10~20 mg q2~4h im 酚磺乙胺(止血敏) 应用:1.防治手术前后的出血;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ITP)、过敏性紫癜( HSP );3.其他原因出血:包括胃肠道出血 药理: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管收缩,出血时间缩短、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

中药11-止血药

中药11-止血药 凡以制止机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本类药虽性味各异,但均能止血,并分别兼能清热凉血、化瘀、收涩及散寒温经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咯血、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兼治血热、血瘀、疮肿及胃寒等证。 1、凉血止血药:味或苦或甘而性均寒凉,能清血分之热而止血,主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证,过量滥用有留瘀之害。 2、化瘀止血药:性味虽各异,但却均能消散瘀血而止血,主治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证,有止血不留瘀之长,为治出血之佳品。 3、收敛止血药:味多涩,或质黏,或为炭类,性多平,或凉而不甚寒,虽善收涩止血,但有留瘀恋邪之弊,主治出血而无瘀滞者,若有瘀血或邪实者慎用。 4、温经止血药:性温热,能温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功善温经止血,主治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 大蓟 菊科蓟的干燥地上部分。 甘、苦,凉。归心、肝经。 本品甘苦性凉,入心、肝经。既善清血分热邪而凉血止血,为治血热出血之要药,又能散瘀解毒而消痈肿,为治痈肿疮毒所常用。 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1、血热咯血、衄血、吐血、崩漏、尿血。 2、热毒痈肿。 大蓟配小蓟:两药均性凉,工轻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同用则药力更强,治血热出血诸证及热毒疮肿。 小蓟 菊科刺儿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甘、苦,凉。归心、肝经。 本品功似大蓟而力稍弱,亦为治血热及热毒疮肿所常用;兼能利尿,最善治尿血、血淋。 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1、血热尿血、血淋、咯血、衄血、吐血及崩漏。 2、热毒痈肿。 地榆 蔷薇科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 苦、酸,微寒。归肝、胃、大肠经。 本品苦寒泄降,味酸收敛,作用偏于下焦。既善泄热凉血、收敛止血,治血热妄行,特别是下焦出血;又能泻火解毒、敛疮,治烫伤及疮疡。

常用止血药物分类

常用止血药物分类 一、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物 二、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 三、凝血酶 四、促进凝血因子活化药物 五、其他 1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 1)垂体后叶素应用: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溃疡,急性胃粘膜损伤,贲门黏膜撕裂 药理:含加压素及催产素,加压素使肠系膜动脉和肝动脉收缩,减少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量,使门脉压降低。(可收缩冠状动脉,冠心病、高血压、心衰及肺心病患者慎用)用法:5-10U 加入GS 40ml iv,再用10-20U加入GS 500mlivgtt(10-20滴每分钟)维持72 小时。必要时可加入硝酸甘油5-10mg 2)去甲肾上腺素 应用:局部止血 药理:作用于胃肠道黏膜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使其强烈收缩 用法:16mg溶于200ml冰冻NS,50ml/次,每2-4h口服一次;或200ml滴入 胃管内,若30min后出血不止可重复1-3次 3)生长抑素 应用:上消化道出血、胰腺炎、食破 药理:选择性直接作用于内脏血管平滑肌,使其血管收缩,从而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抑制胃肠道激素的病理性分泌过多 用法: 1)).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是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开始先静推250μg(即3mg)(3-5min 内),继以250μg/h静滴,止血后应连续给药48-72h。 2)).胰、胆、肠瘘250μg/h静滴,直至瘘管闭合,闭合后继用1-3d。 3))..急性胰腺炎:250μg/h,连续72-120h;预防胰腺手术并发症连续用5d;对行 ERCP检查者应于术前2-3h就开始使用本品。 4)卡巴克洛/卡洛柳钠 应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出血,如ITP、视网膜出血、慢性肺出血、胃肠出血、鼻出

常用的止血药

189.常用的止血药有哪些? 止血过程需要有正常的血管壁,血小板及13种凝血因子.当毛细血管破裂时,一方面通过神经反射使有关小血管收缩,血流变慢而止血.另一方面血管破损时胶原暴露,血小板粘附聚集并释放出ADP(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5—HT(5—羟色胺)等使血小板再聚集形成小板的堵塞物而止血,所需时间为2-4分钟。与此同时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凝血因子X及稳定因子12,而后是凝血酶的生成,在凝血酶的参与下,纤维蛋白原成为纤维蛋白,这时形成比较好的血块堵塞,时间1-2小时。血管受损破裂时,该处血管可反射性收缩,这样通过阻断务流或减慢血流速度,有利于止血。正常血液中有很多血小板,它是最小的血细胞。血小板沿着血管内壁运行,直接与血管内皮细胞相接触,并可进入内皮细胞,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健全。当血管破裂时,血小板可迅速粘附于创伤面上,并大量聚集成白色血栓堵塞住伤口,从而止血,血小板还能释放出多种血小板因子,既能促进血管收缩,又促进血凝进程。上面所说的血管收缩和血小板形成白色血栓只能暂时性止血,要较长久地止血,还要靠凝血系统的帮忙。凝血系统由12种凝血因子构成,科学家们用罗马娄字为其命名,血管破裂出血,这些凝血因子将纤维蛋白原激活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联结成丝并纵横交错成网,将血细胞网罗于其中,形成血凝块(称红色血栓)。红色血栓牢牢堵塞住血管缺口而止血。

常用的止血药按其作用机理可分为三种:①直接作用于血管的药物; ②改善和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药物;③抗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简称抗纤溶药)。现分别介绍如下: (1)直接作用于血管的药物有:①安络血,又名安特诺新,主要通过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使断裂的毛细血管回缩,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临床上主要用于鼻出血、咯血、血尿、视网膜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安络血常与维生素C合用以产生协同止血的作用。成人口服安络血每次2.5~5毫克,每日3次,儿童减半。肌注安络血每次10毫克,每日2~3次,儿童减半。②脑垂体后叶素。本品含催产素和加压素。加压素能直接作用血管平滑肌,使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由于肺小动脉收缩,可减少肺内血流量,降低肺静脉压力,有利于肺血管破裂处的血栓形成而达到止血。本品还可用于门脉压增高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静脉滴注每次10~20毫克,加入生理盐水250~500毫升中缓慢滴注。(2)改善和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药物有:①维生素K1,是参与肝内凝血酶原合成的必要物质。故本品适用于由维生素K缺乏所引起的各种出血疾患,如低凝血酶原血症、阻塞性黄疸及胆瘘患者手术前、新生儿出血性素质。由于本品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消化道平滑肌,故对各种原因所致的胃肠道、胆道平滑肌痉挛所引起的疼痛有解痉止痛作用。②止血敏(止血定),可增加血小板数量,并可增强其聚集性和

常用的止血药简介

常用的止血药 1)直接作用于血管的药物有:①安络血,又名安特诺新,主要通过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使断裂的毛细血管回缩,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临床上主要用于鼻出血、咯血、血尿、视网膜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安络血常与维生素C合用以产生协同止血的作用。成人口服安络血每次2.5~5毫克,每日3次,儿童减半。肌注安络血每次10毫克,每日2~3次,儿童减半。②脑垂体后叶素。本品含催产素和加压素。加压素能直接作用血管平滑肌,使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由于肺小动脉收缩,可减少肺内血流量,降低肺静脉压力,有利于肺血管破裂处的血栓形成而达到止血。本品还可用于门脉压增高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静脉滴注每次10~20毫克,加入生理盐水250~500毫升中缓慢滴注。 (2)改善和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药物有:①维生素K1,是参与肝内凝血酶原合成的必要物质。故本品适用于由维生素K缺乏所引起的各种出血疾患,如低凝血酶原血症、阻塞性黄疸及胆瘘患者手术前、新生儿出血性素质。由于本品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消化道平滑肌,故对各种原因所致的胃肠道、胆道平滑肌痉挛所引起的疼痛有解痉止痛作用。②止血敏(止血定),可增加血小板数量,并可增强其聚集性和粘附性,促使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加速血块收缩,还可增强毛细管抵抗力,降低其通透性,减少血液渗出。故可用于防治外科手术出血、紫癜,以及脑、肺、肝、消化道、泌尿道、眼底、齿龈等的出血。 (3)抗纤溶药物有:①6-氨基己酸,对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激活因子产生竞争性抑制,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被激活为纤维蛋白溶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而达到止血目的。常用于外科手术出血、妇产科出血及肝硬化出血等。②抗血纤溶芳酸(氨甲苯酸),止血原理与6-氨基己酸相同,但效果比之强4~5借,对一般性渗血效果较好。

围手术期临床常用止血药及注意事项样本

围手术期临床惯用止血药及使用原则 围手术期出血是手术常用并发症,严重者足以危及生命。除了手术无法彻底止血或止血不及时因素外,机体凝血纤溶功能障碍也是出血重要因素。正常止血机制有赖于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血管壁、血小板和血液流变学等构造与功能完整性及它们之间生理性调节和平衡。任一环节作用增强或削弱,都会破坏这种平衡,容易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发生。因而,临床必要依照患者详细手术状况和出血因素,及止血药不同作用机制和种类对的地选取止血药,并掌握合理围手术期应用时机,才干收到抱负止血效果,而避免滥用止血药物,引起不良事件。当前国内临床惯用止血药依照不同作用机制大体上可以分为5大类,现将各药物作用特点及注意事项归纳如下。 1 增进凝血系统功能药物:该类药物能增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和其她凝血因子,或者提高它们活性,或能增进凝血因子从贮存部位释放,进而加速血液凝固,重要用于手术前、后防止出血和止血。 1.1 血凝酶:血凝酶又称蛇凝血素酶或巴曲酶,其凝血酶样作用能增进出血部位血小板汇集,释放一系列凝血因子,涉及血小板因3,能增进纤维蛋白原降解生成纤维蛋白Ⅰ单体,进而耦联聚合成难溶性纤维蛋白,增进出血部位血栓形成和止血;其类凝血激酶样作用是由于释放血小板因子3引起,凝血激酶被激活后,可加速凝血酶生成,而增进凝血过程。本品可用于治疗和防治各种因素出血。血凝酶用于各类外科手术防止出血时应于手术前1h肌注或15min静注1kU。DIC

导致出血和有血栓或栓塞史患者、妊娠初3个月妇女不应使用。缺少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等)出血患者宜在补充所缺成分基本上应用。原发纤溶亢进出血患者宜配合应用抗纤溶药物;新生儿出血宜配合应用维生素K。在用药期间,应注意观测患者出血和凝血时间。本品虽无血栓形成风险,但仍应防止用药过量,否则疗效会下降。 1.2 维生素K:维生素K1、K2为脂溶性,K3、K4为人工合成水溶性。维生素K作为羧化酶辅酶参加凝血因子外,该药对痔疮引起出血、产后出血、女性月经血量过多等也有较好止血作用。临床重要用于维生素K缺少症及低凝血原血症。 1.3 酚磺乙胺:酚磺乙胺又称止血敏,是作用于血管止血药,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减少毛细血管透性,并能增强血小板黏附功能。本品常与缩宫素合用于儿娩出后止血治疗。本品用于防止手术后出血应于手术前1-30min静滴或肌注0.25-0.5g,必要时2h后再注射0.25g。此药不良反映少,使用较多,但效果不甚确切。但要注意是,有血栓形成史者慎用。此外,不要在使用前应用高分子量血浆扩充剂,也不要与氨基己酸混合注射。 1.4 去氨加压素:去氨加压素为变化了天然激素精氨酸加压素,使精氨酸加压素抗利尿作用增长,减少了对滑肌作用,从而减轻其增压不良反映。静脉或皮下注射本品,可增长血浆内促凝血因子Ⅷ活性2-4倍,也可增血管中血友病抗因素子,并释出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而增强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本品对某些疾病如肝硬化、尿毒症、药物所致血小板功能障碍导致出血有效。但要注意此药

精选-围手术期临床常用止血药及注意事项

围手术期临床常用止血药及使用原则 围手术期出血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足以危及生命。除了手术无法彻底止血或止血不及时的原因外,机体凝血纤溶功能障碍也是出血的重要原因。正常的止血机制有赖于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血管壁、血小板和血液流变学等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及它们之间的生理性调节和平衡。任一环节的作用增强或减弱,都会破坏这种平衡,容易造成血栓形成或出血的发生。因此,临床必须根据患者具体的手术情况和出血原因,及止血药的不同作用机制和种类正确地选择止血药,并掌握合理的围手术期应用时机,才能收到理想的止血效果,而避免滥用止血药物,引起不良事件。目前国内临床常用的止血药根据不同作用机制大体上可以分为5大类,现将各药物的作用特点及注意事项归纳如下。 1 促进凝血系统功能的药物:该类药物能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或者提高它们的活性,或能促进凝血因子从贮存部位释放,进而加速血液凝固,主要用于手术前、后的预防出血和止血。 1.1 血凝酶:血凝酶又称蛇凝血素酶或巴曲酶,其凝血酶样作用能促进出血部位的血小板聚集,释放一系列凝血因子,包括血小板因3,能促进纤维蛋白原降解生成纤维蛋白Ⅰ单体,进而耦联聚合成难溶性纤维蛋白,促进出血部位的血栓形成和止血;其类凝血激酶样作用是由于释放的血小板因子3引起,凝血激酶被激活后,可加速凝血酶的生成,而促进凝血过程。本品可用于治疗和防治多种原因的出血。血凝酶用于各类外科手术预防出血时应于手术前1h肌注或15min静注1kU。DIC导致的出血和有血栓或栓塞史的患者、妊娠初3个月妇女不应使用。缺乏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等)的出血患者宜在补充所缺成分的基础上应用。原发纤溶亢进的出血患者宜配合应用抗纤溶药物;新生儿的出血宜配合应用维生素K。在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出血和凝血时间。本品虽无血栓形成风险,但仍应防止用

临床常用的七大类止血药(最新整理)

应用:上消化道出血、胰腺炎、食破 药理:选择性直接作用于内脏血管平滑肌,使其血管收缩,从而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抑制胃肠道激素的病理性分泌过多 用法: 1.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是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开始先静推 250 μg,3~5min内),继以250 μg/h静滴,止血后应连续给药 48~72 h; 2.胰、胆、肠瘘250 μg/h静滴,直至瘘管闭合,闭合后继用1~3d; 3.急性胰腺炎:250 μg/h,连续72~120 h;预防胰腺手术并发症连续用5d;对行ERCP检查者应于术前2~3h就开始使用本品。 卡巴克洛/卡洛柳钠 应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出血,如ITP、视网膜出血、慢性肺出血、胃肠出血、鼻出血、咯血、血尿,痔出血、子宫出血、脑溢血 药理: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缩短止血时间 用法:5~10 mg bid/tid im;严重出血10~20 mg q2~4h im 酚磺乙胺(止血敏) 应用:1.防治手术前后的出血;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ITP)、过敏性紫癜( HSP );3.其他原因出血:包括胃肠道出血 药理: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管收缩,出血时间缩短、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 用法:ivgtt:每日4~8 g,分2次 2、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氨甲环酸 应用:1.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所致出血;2.治疗溶栓过量所致严重出血 药理: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的赖氨酸与纤溶酶结合,抑制纤维蛋白凝块裂解,产生止血作用。止血作用强于氨基乙酸6-10倍。 用法:po:一次1~1.5 g,一日2~4次; ivgtt:一次0.25~0.5 g,一日0.75~2 g 氨甲苯酸(止血芳酸) 应用:纤溶亢进引起的出血;链激酶、尿激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过量所致出血 药理:同氨甲环酸,止血作用较氨基乙酸强4~5倍 用法:po:一次250~500 mg,一日3次; ivgtt:一次100~300 mg,一日不超过600 mg 氨基乙酸 应用:1.同氨甲苯酸;2.肝硬化出血、肺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咯血、ITP、白血病等出血;3.DIC晚期出现继发性纤溶亢进 药理: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激活为纤维蛋白溶酶,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 用法:4~6 g静滴,15~30 min滴完;每小时1 g维持,一日不超过20 g,可连用3~4日 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