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 编码:BNG04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 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2005 年)。

2.疾病分期

(1)代偿期

(2)失代偿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湿热内阻证肝脾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

会发布,ZYYXH/T8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TCD 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肝功能(ALT、AST、TB)异常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甲胎蛋白

(5)腹部超声

(6)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自身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内阻证:清热利湿。

(2)肝脾血瘀证:活血软坚。

(3)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

(4)脾虚湿盛证:健脾利湿。

(5)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

(6)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2.辨证选择中成药。

3.其他疗法。

4.护理:辨证施护,饮食指导。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疲乏、纳差、肝区不适、黄疸等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2.肝功能好转。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怀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以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

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2005年)。

(1)临床诊断

肝硬化代偿期: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白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TB)≤35u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多大于60%。血清ALT及AST轻度升高,AST可高于ALT,?-GT可轻度升高。可有门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①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肝硬化区分为:

活动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ALT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降,脾进行性增大,并伴有门脉高压症。

静止性肝硬化:ALT正常,无明显黄疸,脾大,伴有门脉高压症,血清白蛋白水平低。

②肝硬化影像学诊断:B超检查可见肝脏缩小,肝表面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肝边缘变钝,肝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节状,门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肝静脉变细、扭曲、粗细不均。

(2)病原学诊断

乙肝肝硬化: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者,可诊断:

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DNA阳性;

③血清抗-HBcIgM阳性;

④肝内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

丙肝肝硬化:血清抗-HCV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CVRNA阳性者可诊断。其他肝硬化:包括酒精性、血吸虫性、肝吸虫性、自身免疫性及代谢性肝硬化等。

3.组织病理学诊断

①活动性肝硬化:肝硬化伴明显炎症,包括纤维间隔内炎症,假小叶周围碎屑坏死及再生结节内炎症病变。

②静止性肝硬化:假小叶周围边界清楚,间隔内炎症细胞少,结节内炎症轻。

(二)证候诊断

1.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脘闷,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2.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4.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畅,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舌体胖或齿痕多,苔薄白或腻,脉沉细或细弱。

5.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腿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烧,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6.脾肾阳虚型:五更泻,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脉沉细或迟。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内阻证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茵陈蒿汤或中满分消丸加减。黄芩,黄连,知母,厚朴,枳实,陈皮,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茵陈蒿,栀子,大黄(后下)等。

2.肝脾血瘀证治法:活血软坚

推荐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柴胡,当归,桃仁,五灵脂,炙山甲,地鳖虫,丹参,白茅根,大腹皮,茯苓,白术等。

3.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健脾

3.组织病理学诊断

①活动性肝硬化:肝硬化伴明显炎症,包括纤维间隔内炎症,假小叶周围碎屑坏死及再生结节内炎症病变。

②静止性肝硬化:假小叶周围边界清楚,间隔内炎症细胞少,结节内炎症轻。

(二)证候诊断

1.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脘闷,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2.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4.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畅,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舌体胖或齿痕多,苔薄白或腻,脉沉细或细弱。

5.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腿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烧,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6.脾肾阳虚型:五更泻,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脉沉细或迟。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内阻证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茵陈蒿汤或中满分消丸加减。黄芩,黄连,知母,厚朴,枳实,陈皮,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茵陈蒿,栀子,大黄

(后下)等。

2.肝脾血瘀证治法:活血软坚

推荐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柴胡,当归,桃仁,五灵脂,炙山甲,地鳖虫,丹参,白茅根,大腹皮,茯苓,白术等。

3.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健脾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柴胡,枳实,白芍,香附,白术,茯苓,陈皮,党参等。

4.脾虚湿盛证治法:健脾利湿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白扁豆、茯苓、泽泻,陈皮、山药、薏苡仁、砂仁等。

5.肝肾阴虚证治法:滋养肝肾

推荐方药:一贯煎加减。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川楝子等。 6.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附子理中丸合济生肾气丸加减。炮附子(先煎),干姜,党参,白术,猪苓,茯苓,泽泻,桂枝,赤芍,丹参,莪术,甘草等。

(二)辨证选择中成药

1.护肝解毒:五味子制剂、甘草制剂、水飞蓟制剂、双虎清肝制剂等。

2.利胆退黄:茵栀黄制剂、赶黄草制剂、苦黄注射液等。

3.活血软坚化积:丹参制剂、大黄蛰虫丸(胶囊)、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等。

(三)其它治法:

主要包括病原学的治疗如抗病毒、杀虫、戒酒、解毒及相关病因的治疗等。根据病情可选用中药穴位敷贴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治疗、结肠透析机辅助中药灌肠疗法、脐火疗法、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等。

(四)护理

1.起居:起居有时,劳逸有节,适寒温,防外感。

2.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忌生冷、油腻、辛辣,禁醇酒,少食人工合成和含防腐剂的食物。

3.情志:调畅情志,避免诱发本病的病因。

4.用药:合理,告戒病人不应随意服药,以免服药不当而加重肝脏负担和肝功能损害。

5.强身:散步、打太极拳、八段锦以增进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疗效指标

(1)主要疗效指标:中医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

2)次要疗效指标:实验室指标、肝脾影像学指标。 2.证候评价标准

(1)显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证候积分减少≥70%。

(2)好转: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3)无效:未达到好转标准或恶化者。 3.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指标评价标准

(1)显效:疗程结束时,

①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叩痛及压痛;

②肝功能(ALT、胆红素)恢复正常;

③以上二项指标保持稳定半年至一年。

(2)好转:疗程结束时,

①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明显叩痛及压痛;

②肝功能(ALT、胆红素)下降幅度>50%而未完全正常。

(3)无效:未达到好转标准或恶化者。(

二)评价方法

中医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采用《中医四诊资料分级量化表》,实验室指标评价采用检测肝功能、血常规变化的方法进行评价,

影像学指标评价采用B超检查肝脾前后变化情况的方法进行评价。

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 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中医临床路径和诊 疗方案 # 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 简介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其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本指导原则。中医临床路径是中医学术界通过研究和总结所得出的一系列规范化的医疗过程,旨在提高中医临床效果和减少医疗风险。中医诊疗方案则是根据患者病情和病机,结合中医理论和经验,制定的具体的治疗方案。本文将介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并讨论其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中医临床路径 中医临床路径是中医学术界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化的医疗过程。它包括诊断、治疗和随访等环节,旨在规范中医临床实践,提高临床效果和减少医疗风险。 ### 中医临床路径的特点 中医临床路径相比于西医临床路径具有以下特点: 1. 个性化治疗:中医临床路径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独特的治疗方案。

2. 综合治疗:中医临床路径强调综合治疗,结合中医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 3. 治未病:中医临床路径注重预防和保健,以保持身体健康为目标,避免疾病的发生 和发展。 ### 中医临床路径的内容 中医临床路径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详细病史采集: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主诉、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2. 望闻问切: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其病情。 3. 病因辨析: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综合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病因辨析。 4. 辨证施治:根据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5. 随访和复诊:中医临床路径还包括随访和复诊的环节,以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诊疗方案是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机,制定的具体的治 疗方案。中医诊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中药汤剂等多种治疗手段。 ### 药物治疗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精选文档 聚集(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合适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聚集(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合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聚集(TCD编码: BNG040)。西医诊 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编码: K74.601。) (二)诊断依照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 禄主编,人民卫生第一版社, 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得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结合 订正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结合拟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对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 (2005年。) 2.疾病分期 (1)代偿期 (2)失代偿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 要点专科协作组聚集(肝硬化)诊断方案”。 聚集(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有证候: 湿热内阻证 肝脾血瘀证 肝郁脾虚证 脾虚湿盛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要点专科协作组聚集(肝硬化代偿期)诊断方 案”及《中医内科常有病诊断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 ZYYXH/T88-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聚集(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归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一定切合聚集(TCD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肝功能( ALT、 AST、TB)异样者。 3.患者同时拥有其余疾病,但在住院时期不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行时,能够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察看四诊合参,采集该病种不一样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色。 注意证候的动向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惯例、尿惯例、便惯例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甲胎蛋白 (5)腹部超声 (6)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依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自己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 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内阻证:清热利湿。 (2)肝脾血瘀证:活血软坚。 (3)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 (4)脾虚湿盛证:健脾利湿。 (5)肝肾阴虚证:滋润肝肾。 (6)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2.辨证选择中成药。 3.其余疗法。 4.护理:辨证施护,饮食指导。 (九)出院标准

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 导语: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一直 备受关注。中医临床路径是指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病 情和身体状况,制定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治疗路径,以达到 疾病治愈或缓解的目的。中医诊疗方案则是指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 根据中医理论和经验,在诊断患者病症的基础上,确定出具体的治疗 方案。本文将从简述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的定义、特点及重 要性入手,然后深入探讨其具体应用和局限性,并提出本人对此的个 人观点和理解。 一、中医临床路径与中医诊疗方案的定义和特点 1. 中医临床路径的定义和特点: 中医临床路径是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出一系列治疗方案和治疗路径,以达到疾病治愈或缓解的目的。 临床路径的制定包括病情评估、治疗计划、治疗进程中的监测以及疾 病预后评估等环节。中医临床路径的特点主要包括个体化、综合性和

继承性。个体化是指中医临床路径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和病情制定,注重个体差异和个体需求。综合性是指中医临床路径将中医药综合运用,包括针灸、中药等多种治疗手段。继承性是指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基于中医理论和经验的传承,注重传统医学的研究和应用。 2. 中医诊疗方案的定义和特点: 中医诊疗方案是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中医理论和经验,在诊断患者病症的基础上,确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中医诊疗方案的定义包括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两个方面。诊断方法是指中医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确定具体的病名病因。治疗方法是指中医医生根据诊断结果,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等。中医诊疗方案的特点主要包括个体化、综合性和经验性。个体化是指中医诊疗方案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制定,把握每个患者的差异和需求。综合性是指中医诊疗方案综合应用中医药的诊断和治疗手段。经验性是指中医诊疗方案基于中医医生的丰富经验和中医理论的指导。 二、中医临床路径与中医诊疗方案的重要性和应用 1. 中医临床路径的重要性和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对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水平、规范临床诊断和治疗

肝病科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门诊患者。 一、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积病(TCD编码:BNG04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纤维化(ICD-10编码:K74.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13页。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8月24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常见证候: 肝胆湿热证 肝郁脾虚证 肝肾阴虚证 瘀血阻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2.患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患者。 2.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标准,且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者(e抗原阳性者,HBVDNA<105copies/ml,ALT<2ULN;e抗原阴性者,HBVDNA<104copies/ml,ALT<2ULN)。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

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乙肝病原学(血清学标志物及HBVDNA水平)、甲胎蛋白; (3)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ⅣC、HA、LN及PⅢP含量); (4)腹部肝脏超声或CT。 2.如有条件应尽量做肝穿刺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肝纤维化程度。 3.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肝纤维化扫描,心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和/或中成药 (1)肝胆湿热证:清热化湿。 (2)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 (3)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 (4)瘀血阻络证:活血化瘀,散结通络。 2.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3.其它疗法。 4.护理。 (九)完成路径标准 1.胁痛、乏力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 2.舌质暗红、舌边尖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肌肤甲错、蜘蛛赤缕等体征改善。 3.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及血清肝功能指标改善;和(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或肝纤维化扫描结果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费用者,退出本路径。 2.出现抗病毒指征应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抗病毒治疗,退出本路径。 3.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并影响疗效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TCD编码:BNG043、ICD-10 编码:K74.001)

中医内科肝硬化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肝脏逐渐变形变硬)。按病因可分为:肝炎后、酒精性、胆汁性、瘀血性(包括心源性肝硬化)、化学性(药物性)、代谢性、营养性及原因不明等多种肝硬化。在中国以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较常见。属于中医学“瘢积”、“水朦”、“黄疸”等病范围。多因长期嗜酒,饮食不调,情志郁结,或继发于肝脏疾病之后,而致湿热内郁,肝脾两伤,日久则气滞血瘀,水湿内停,气、血、水互相搏结,形成瘢积、水般。由于郁热可以耗伤肝肾之阴,湿邪 每易损伤脾肾之阳,所以病久常见本虚标实相互夹杂的证候。 【诊断】 1.可有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长期营养不良、嗜酒等病史。 2 .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可有右上腹隐痛或不适;晚期多见消瘦乏力,食欲减退,腹痛腹胀,腹泻,牙龈、鼻腔出血,或皮肤黏膜紫斑,甚或呕血、黑便,或有不规则发热等症状。 3 .面色薰黑,或有黄疸,面部毛细血管扩张,面、颈、胸部蜘蛛痣以及肝掌。检查:肝脏肿大或缩小,质地较硬,或脾脏肿大;晚期肝脏可能反见缩小,而脾脏则明显肿大,伴有腹壁静脉曲张、腹部移动性浊音等阳性体征。 4 .可作肝功能试验、超声波检查和食管饮餐X线检查,以了解肝功能损害程度,并协助鉴别诊断。 5 .注意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并发症的出现。 6 .应与肝癌鉴别。后者有明显的右上腹胀痛、厌食及贫血、消瘦等恶病质表现,肝脏呈较迅速的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不光滑,呈结节状。血液甲胎蛋白阳性,B型超声波或放射性同位素肝扫描或CT检查可发现占位性病变。 【治疗】 一、辨证论治 辨证当分别标实和本虚的主次。标实为主的,治以疏肝运脾,用理气、化瘀、行 水等法;本虚为主的,治应补养正气,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等法;虚实夹杂者,采 取消补兼施的方法。 1.肝脾不和面色暗滞,头昏无力,食欲不振,右胁胀痛,脱痞,暧气腹胀, 大便常清,舌苔薄,脉细弦。

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2022版)

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2022版)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22版)》 1.脑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眩晕、肝豆状核变性、头痛(偏头痛)假性延髓麻痹 2.急诊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3.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4.精神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不寐(失眠)诊疗方案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 5.肺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6.骨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锁骨骨折诊疗方案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踇外翻诊疗方案 7.针灸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8.内分泌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门诊)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住院)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诊疗方案 9.肾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诊疗方案肾风(IgA 肾病)诊疗方案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晚期诊疗方案 10.外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诊疗方案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诊疗方案蝮蛇咬伤诊疗方案臁疮咬伤诊疗方案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烧伤诊疗方案 11.风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骨痹(骨关节病)诊疗方案痛风诊疗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燥痹(干燥综合征)诊疗方案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 12.皮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 13.肿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肺癌诊疗方案

2023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

2023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 1范围 本指南提供了对肝硬化(ICD-11,DB93.1)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的建议。本指南的适用对象包括各级医疗机构的消化科、感染性疾病科、肝病科、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等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医学院校从事中医药教育的工作者和学生;中医药科研机构相关人员等。 2证据综合报告 2.1 证据等级标准 采用GRADE方法(表1)对纳入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体进行汇总和质量评价。根据GRADE方法,将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极低4个等级。在证据分级过程中,考虑5个降级因素——偏倚风险、不精确性、不一致性、不直接性以及发表偏倚,以及3个升级因素——效应量大、剂量反应关系、可能的混杂因素。

2.2 推荐强度 参照目前国际通用的评价证据体的GRADE方法,将推荐意见分为“强(1)”“弱(2)”两级。当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时,指南制订工作组将其列为强推荐。当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时,则视为弱推荐。除证据等级与利弊权衡外,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影响推荐意见的强弱。 3术语和定义 3.1 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病理性修复反应,是各种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是向肝硬化转化的关键步骤和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 3.2 肝硬化 肝硬化是由各种病因长期损害肝脏所引起的,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及肝内外血管增殖、血管扭曲变形、门静脉血回流受阻、门-体侧支循环形成等为特征的病理阶段。 4肝硬化病理学机制

4.1 西医学机制 肝硬化是以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纤维瘢痕组织的聚集、血管扭曲变形,门静脉血回流受阻,门-体侧支循环形成为病理特征的多种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阶段。肝硬化可分为代偿期、失代偿期,其中代偿期肝硬化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失代偿期肝硬化则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特征,患者常因并发腹水(腹腔积液)、消化道出血、脓毒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癌变等导致死亡。 肝硬化可由多种慢性肝病进展而来,常见有慢性病毒性肝病(HBV、HCV、HEV感染等)、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此外还有不明原因的肝硬化。大多数肝硬化只有一个病因,也可有多个病因,如HBV/HCV重叠感染、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合并酒精肝、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乙型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乙型肝炎合并其他非嗜肝病毒感染等。此外,在主要病因的基础上,一些协同因素可以促进肝硬化的进展,如肥胖、胰岛素抵抗等。 肝硬化的发生发展,都会经历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病理过程。肝脏因各种因素损伤后,可激活肝脏内的一系列炎症反应,诸如T淋巴细胞、Kupffer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炎症细胞分泌大量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1β、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进一步诱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在损伤处募集

传染科肝病科7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349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352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355 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360 时行感冒(甲型 H 1N1 流感)中医临床路径..............................367 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临床路径.......................................370 流行性出血热(轻型)中医临床路径 (37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 2006 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

疗方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 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93-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 2.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甘油三酯≤5.0mmol/L。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功能、血脂、血糖 (2)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病原学筛选(乙肝、丙肝)、甲胎蛋白、CT 、肝脏病理检查等。(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疏肝健脾,化湿活血。(2)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化痰活血,祛湿清热。(3)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祛湿化瘀,滋补肝阴。 2.运动、饮食治疗

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的住院患者。 一、酒精性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鼓胀(水鼓病)(TCD编码:BNG05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ICD-10编码:K70.3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8年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8年版)》。 2.疾病分期和分型 临床上根据腹水的量可分为1级(少量)、2 级(中量)、3 级(大量)。 (1)1级或少量腹水 (2)2级或中量腹水 (3)3 级或大量腹水 分型诊断 (1)普通型肝硬化腹水 (2)顽固(难治)型肝硬化腹水 3.证候诊断 参照《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8年版)》。 气滞湿阻证 水湿困脾证 水热蕴结证 瘀结水留证 阳虚水盛证 阴虚水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并伴有腹水。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酒精性肝硬化并伴有腹水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重点观察腹胀、乏力、纳差等症状改变及尿量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肝功能、凝血项、腹部超声、甲胎蛋白、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尿常规、便常规、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检查、电子胃镜、肝脏瞬时弹性测定、寄生虫检查、遗传学检查、上腹部CT或MRI等。 (八)治疗方法 参照《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2)水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3)水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4)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5)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6)阴虚水停证: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饮食疗法 4.运动疗法 5.西药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腹胀、乏力、纳差、肝区不适、黄疸、浮肿等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2.腹水消失或者明显减少。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参考模板]]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病名(西医病名)中医临床路径 实施方案 科室名称: 实施时间: 每个科室从本科室的三个优势病种中选择一个病种,写出该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各科根据各科实际情况可参考这个实施方案自行增减。

方案摘要 试验目的评价积聚(代偿期肝硬化)【此为医务科选的一个模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该临床路径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设计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试验。计划共入选病例数600例。 受试人群符合下列诊断人群: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编码:BNG040)。 西医诊断:肝硬化(ICD-10编码:K 74.601)。(诊断标准参照诊疗方案) 受试者数量受试者共300例,对照者300例。 给药方案按照重点专科协作组验证的积聚的中医治疗方案疗程≤天 疗效评价指标(1)主要疗效指标:中医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2)次要疗效指标:生化学指标、肝脾影像学指标。 安全性指标 (必要时选择) 血、尿、便常规、肾功能(BUN、Cr)、心电图、不良事件其他指标 (必要时选择) 肝纤维化指标、病原学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 卫生经济学指标次均费用、日均费用、治疗费用比例、药物费用比例、中药费用占药物费用比例、中医特色疗法费用比例、耗材费用比例、检查费用比例 试验进度安排:预计6个月内完成临床试验

积聚(代偿期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目的 通过标准的积聚(代偿期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实施,验证积聚中医治疗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同时考察该路径的卫生经济学因素,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该临床路径提供科学依据。 组织管理 (一)领导小组(病种协作组) 1.组成: 组长:副组长:成员: 2.职责: 负责组织领导积聚(代偿期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 (二)专家组(病种协作组) 1.组成: 2.职责 负责积聚(代偿期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实施的专业技术指导。 (三)试点单位 1.成员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 2.职责 负责完成积聚(代偿期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任务。 一、诊断标准: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 〔二〕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三〕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 〔四〕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爽,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或齿痕多,舌苔薄白或腻。 〔五〕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膝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热,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六〕脾肾阳虚证:五更泄,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胁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防止疼痛的诱发因素。 2.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

3.遵医嘱局部中药离子导入。 4.遵医嘱药熨,热熨疼痛部位。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章门、阳陵泉等穴。 治疗。 〔二〕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防止腹胀发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嘱药熨,热熨腹部。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湿热内阻、肝肾阴虚发热者忌用此法。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胃、大肠等穴。 〔三〕黄疸 1.密切观察黄疸伴随症状,加强巡视。如果患者出现黄疸迅速加深,伴高热、腹水、神志恍惚、烦躁等急黄证,及时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遵医嘱口服通便药物,禁止使用碱性液体灌肠。 3.并发皮肤瘙痒时,指导患者着棉质宽松透气衣裤,保持个人卫生,防止用力抓挠,防止皮肤破溃,洗澡时禁用肥皂或浴液等碱性用品。 4.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5.遵医嘱中药全结肠灌洗。 6.遵医嘱中药熏洗。 〔四〕纳呆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酒精中毒、病毒性肝炎、免疫紊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化学毒物或药物损伤、长期胆汁瘀积以及隐源性等引起或演变的肝硬化腹水(1-2 级)的患者。 一、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鼓胀病(TCD 编码:BNG05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 编码: K74+R18)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33-2008) ( 2 )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 案”。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临床常见证候: 气滞湿阻证 湿热蕴结证 气滞血瘀证 肝脾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 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3-2008)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鼓胀病(肝硬化腹水)1-2 级。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 一诊断必须符合鼓胀病(T C D 编码:B N G 5 ) 和 肝硬化腹水(1-2 (ICD-10 编码:K74+R18)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其它原因如肾病、内分泌病变及结核等,所引起的腹腔积液患者,不进入本路 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 (2)尿常规 (3)便常规+潜血 (4)凝血功能 (5)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6)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 (7)血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 ) (8)血糖 (9)心电图 (10)胸部 X 线片 (11)肝胆脾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氨、HBV-DNA 或 H CV-RNA 定量、肝胆脾 C T 或 M RI 平 扫+增强等。 (2)腹腔穿刺术及腹水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可行腹腔穿刺术,对腹水量不大或肥 胖患者行超声腹水定位,并选择腹水常规、生化、腹水细胞培养及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行湿散满。 (2)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 (二)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三)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 (四)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爽,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或齿痕多,舌苔薄白或腻。 (五)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膝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热,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六)脾肾阳虚证:五更泄,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胁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2.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 3.遵医嘱局部中药离子导入。 4.遵医嘱药熨,热熨疼痛部位。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章门、阳陵泉等穴。 6.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避免腹胀发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4.遵医嘱药熨,热熨腹部。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湿热内阻、肝肾阴虚发热者忌用此法。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胃、大肠等穴。 (三)黄疸 1.密切观察黄疸伴随症状,加强巡视。如果患者出现黄疸迅速加深,伴高热、腹水、神志恍惚、烦躁等急黄证,及时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遵医嘱口服通便药物,禁止使用碱性液体灌肠。 3.并发皮肤瘙痒时,指导患者着棉质宽松透气衣裤,保持个人卫生,避免用力抓挠,防止皮肤破溃,洗澡时禁用肥皂或浴液等碱性用品。 4.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5.遵医嘱中药全结肠灌洗。 6.遵医嘱中药熏洗。

19.肝硬化临床路径

肝硬化临床路径 一、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K74. 1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肝硬化的诊断需综合考虑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检验、影像学及组织学等检查。其诊断主要依据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两大证据群,肝脏影像学提示肝硬化征象有助于诊断。当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证据不充分、肝硬化的影像学征象不明确时,肝组织病理学见假小叶形成可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会) L营养支持。

2.病因治疗:如戒酒、抗病毒治疗及针对其他病因治疗。 3.抗炎抗纤维化治疗。 4.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L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硬化(ICD-10: K74. 100)疾病编码。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临床生化检验、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 (3)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 (1)腹部彩超、腹部MRl平扫+增强、腹部CT平扫+增强、超声造影、门静脉CTV、MRCP,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胸部CT、胃肠镜检查、心脏彩超、口引噪菁绿试验、头颅CT、头颅MRE下肢血管彩超、骨密度、肝组织活检(经皮肝穿刺活检、经颈静脉肝穿刺活检)、门静脉测压/肝静脉压力梯度检测;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LT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 (二)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三)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 (四)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爽,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或齿痕多,舌苔薄白或腻。 (五)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膝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热,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六)脾肾阳虚证:五更泄,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胁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2.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

3.遵医嘱局部中药离子导入。 4.遵医嘱药熨,热熨疼痛部位。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章门、阳陵泉等穴。 6.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避免腹胀发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4.遵医嘱药熨,热熨腹部。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湿热内阻、肝肾阴虚发热者忌用此法。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胃、大肠等穴。 (三)黄疸 1.密切观察黄疸伴随症状,加强巡视。如果患者出现黄疸迅速加深,伴高热、腹水、神志恍惚、烦躁等急黄证,及时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遵医嘱口服通便药物,禁止使用碱性液体灌肠。 3.并发皮肤瘙痒时,指导患者着棉质宽松透气衣裤,保持个人卫生,避免用力抓挠,防止皮肤破溃,洗澡时禁用肥皂或浴液等碱性用品。 4.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5.遵医嘱中药全结肠灌洗。 6.遵医嘱中药熏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