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临床路径(医师版)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ICD-10:)

(二)诊断依据。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抗病毒治疗法

2.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

3.营养支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编码。

2.伴有ALT ≥2倍正常值,或B超可见回声增粗,脾轻度肿大。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凝分析、大生化;

(2)乙肝两对半、乙肝DNA、AFP,

(3)上腹部B超

2.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肿瘤6项、甲功7项、免疫球蛋白、自身免疫抗体、抗肝抗原组合、肝纤维化四项,心电图、增强上腹部CT、增强肝脏核磁。

(七)药物选择。

1.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核苷类药物

2.免疫调节:胸腺肽

3.保肝、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治疗:维生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肝泰乐、甘草酸、腺苷蛋氨酸、丹参、茵桅黄、山莨菪碱、皮质醇激素。

(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凝分析、肝功。

2.乙肝DNA

(九)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缓解好转。

2.肝功能ALT、AST和/或总胆红素降至正常或下降的70%。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存在其它疾病需要治疗,需要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需要要退出本路径。

2.因患者及家属的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需退出本路径。

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ICD-10:)

患者姓名:性别:年

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

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1天

时间住院第1阶段住院第2阶段住院第 3 阶段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进行病情初步评估,满足入住

普通病房治疗标准,无重型肝炎表

□给予抗病毒、免疫调节,保肝、

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营养支

持治疗

□签署知情同意书

□上级医师查房明确诊断及

鉴别诊断

□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病情评

估。

□上级医师查房

□评价初始治疗反应,病情

稳定或明显改善者继续原有

治疗;恶化,加重者,重新评

估病情,判断是否需要退出路

径。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肝炎护理常规

□饮食:流质、半流质,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

□保肝、抗炎、抗氧化、抗

纤维化治疗:据病情选用:维生素

类、还原型谷胱甘肽、肝泰乐、甘

草酸、腺苷蛋氨酸、丹参、茵桅黄、

山莨菪碱、皮质醇激素等药物治

疗。

临时医嘱: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

规;血凝分析、大生化;

(2)乙肝两对半、乙肝DNA、AFP,

(3)上腹部B超

(4):肿瘤6项、甲功7项、免

疫球蛋白、自身免疫抗体、抗肝抗

原组合、肝纤维化四项,心电图、

增强上腹部CT、增强肝脏核磁。

长期医嘱:

□维持入院时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根据入院时检查结果,进一

步检查及药物治疗。

长期医嘱:

□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

案。

临时医嘱:

□根据入院时检查结果,进

一步检查及药物治疗。

主要护理工作□入院护理评估

□入院宣教

□饮食指导

□每日护理评估、健康宣教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

□观察疗效

□每日护理评估、健康宣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

□观察疗效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住院第4-7天住院第7-14天住院第14-28天

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

□评价初始治疗反应,病情稳定

或明显改善者继续原有治疗;恶

化,加重者,重新评估病情,排除

其它疾病。

□上级医师查房,

□根据复查结果进行病情评

估。

□上级医师查房,进行病情

评估,是否达到出院标准。

□符合出院标准者,正常退

出路径。

□有好转,但不符合出院标

准,分析原因,属变异因素者,

记录变异原因,退出路径。

□病情加重,必变异,退出

路径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临时医嘱:

□复查相关检查项目,进一步检

查及药物治疗。

长期医嘱:

□维持入院时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根据入院时检查结果,进一

步检查及药物治疗。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护理工作□入院护理评估

□入院宣教

□饮食指导

□每日护理评估、健康宣教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

□观察疗效

□出院指导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肝硬化临床路径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积聚 肝硬化 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 编码 BN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编码 K74.6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 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2005 年)。2.疾病分期 (1)代偿期 (2)失代偿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 肝硬化 诊疗方案”。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内阻证 肝脾血瘀证 肝郁脾虚证 脾虚湿盛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8-2008)。 1.诊断明确 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TCD 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 肝功能(ALT、AST、TB)异常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 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总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华中医医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临床常见证候: 温热蕴结证 肝郁气滞证 肝郁脾湿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证 瘀血阻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6-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诊疗时间≤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的患者。 2.伴有肝功能ALT<2倍正常值、TBIL<2倍正常值,或肝穿刺病理活检检查在G2以下:和/或ALT≥2倍正常值但有抗病毒治疗禁忌证得患者或患者自身原因暂不考虑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肝功能 (2)病毒指标:HBVM,HBV DNA (3)腹部超声

肝病科临床路径

丙型肝炎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 (二)诊断依据。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①.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②.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③.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 阳性。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①.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②.病变程度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西安)中关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BV 、HI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③.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

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④.肝硬化与HCC: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⑤.混合感染: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我国HCV与 HBV或HIV混合感染较为多见。 ⑥.肝脏移植后HCV感染的复发:丙型肝炎常在肝移植后复发,且其病程的进展速度明显快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一旦移植的肝脏发生肝硬化,出现并发症的危险性将高于免疫功能正常的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与移植时 HCV RNA水平及移植后免疫抑制程度有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抗病毒治疗是丙型肝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HCV,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HCC,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干扰素(IFN)α是抗HCV的有效药物,包括普通IFNα、复合IFN和聚乙二醇(PEG)化干扰素α(PEG-IFNα)。PEG-IFN α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其次是普通IFNα或复合IFN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均优于单用IFNα。因此,如无利巴韦林的禁忌证,均应采用联合疗法。 (四)标准住院日为20-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丙型肝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血生化、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

急性肝炎临床路径

急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 (县级医疗机构版)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ICD-10编码:B19. 905);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ICD-10编码:B19.904)。(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 2、疾病分类: (1)急性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2)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3、诊断依据: (1)急性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化验及病原学检测结果综合判断,并排除其他疾病。 ①流行病学史:有密切接触史和注射史等。密切接触史是指与确诊病毒性肝炎患者(特别是急性期)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如血液、粪便)或有性接触而

未采取防护措施者。注射史是指在半年内曾接受输血、血液制品及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注射药物、免疫接种和针刺治疗等。 ②症状:近期内出现、持续几天以上但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 ③体征: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 ④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升高。 ⑤病原学检测阳性。 实验室检查阳性,且流行病学史、症状和体征三项中有两项阳性或实验室检查及体征(或实验室检查及症状)均明显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者可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凡单项血清ALT升高,或仅有症状、体征,或有流行病学史及②、③、④三项中有一项阳性者,均为疑似病例。对疑似病例应进行动态观察或结合其他检查(包括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做出诊断。疑似病例如病原学诊断阳性,且排除其他疾病者可确诊。 (2)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凡符合急性肝炎诊断条件,血清胆红素﹥17.1μmol/L,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可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

22.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 一、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K74. 602o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2版),《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2012年AASLI)成人肝硬化腹水处理指南(修订版)》[Hepatology, 2013, 57(4):1651-1653],《2017 年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 33(10): 158-174], <2018年欧洲肝病学会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管理临床实践指南》[J Hepatol, 2018, 69 (2): 406-460] 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Child 评分B、C级、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2.有腹水的症状和体征,有肝功能减退的症状,乏力、食欲减退等或原有症状加重,或新近出现腹胀、双下肢水肿、少尿等表现;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腹壁静脉曲张、腹部膨隆等。 3.有腹水的影像学结果:腹部超声、CT或MR检查证实存在腹

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2版),《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 《2012年AASLD成人肝硬化腹水处理指南(修订版)》(Hepatology, 2013, 57(4):1651-1653),《2017 年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 33(10):158-174),,《2018年欧洲肝病学会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管理临床实践指南》[JHepatol, 2018, 69 (2): 406-460] 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 .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能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包括NSAIDs、阿司匹林等)等。 3.药物治疗: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利尿剂、白蛋白、血浆、保肝营养治疗药物等。 4.其他治疗:治疗性腹腔穿刺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4. 602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传染科肝病科7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349)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352)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355) 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360)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中医临床路径 (367) 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临床路径 (370) 流行性出血热(轻型)中医临床路径 (37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 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常见证候: 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 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 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 。 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93-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 2.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甘油三酯≤5.0mmol/L。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功能、血脂、血糖

乙肝临床路径(医师版)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ICD-10:) (二)诊断依据。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抗病毒治疗法 2.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 3.营养支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编码。 2.伴有ALT ≥2倍正常值,或B超可见回声增粗,脾轻度肿大。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凝分析、大生化; (2)乙肝两对半、乙肝DNA、AFP, (3)上腹部B超

2.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肿瘤6项、甲功7项、免疫球蛋白、自身免疫抗体、抗肝抗原组合、肝纤维化四项,心电图、增强上腹部CT、增强肝脏核磁。 (七)药物选择。 1.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核苷类药物 2.免疫调节:胸腺肽 3.保肝、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治疗:维生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肝泰乐、甘草酸、腺苷蛋氨酸、丹参、茵桅黄、山莨菪碱、皮质醇激素。 (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凝分析、肝功。 2.乙肝DNA (九)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缓解好转。 2.肝功能ALT、AST和/或总胆红素降至正常或下降的70%。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存在其它疾病需要治疗,需要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需要要退出本路径。 2.因患者及家属的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需退出本路径。 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ICD-10:)

慢性乙肝单病种限价临床诊疗路径

慢性乙肝单病种限价临床诊疗路径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ICD-10: B19.902 ) 诊断依据:根据2005-12乙肝防治指南 1. 临床上出现乏力、上腹部不适、消化道症状,查体:慢性肝病体征。 2. 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或)HBV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 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2005-12 乙肝防治指南和《传染病学》第7版 1.一般治疗 2.保肝、降酶、退黄、能量、必要时加促进肝细胞生长素、利尿剂 3.对症 4 抗病毒治疗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 10-14 天 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B19.902 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重叠甲、丙、戊肝感染需排除 4.诊断为肝衰或合并其它肝病需排除 术前准备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 2. 3. 4. 选择用药:抗生素类,预防性用药时间为天 手术日为入院第天 麻醉方式:手术材料: 术中用药:输血:病理: 术后住院恢复天 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 2. 肝功能 术后用药: 抗生素类,用药时间天 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 1.一般情况好、临床症状缓解 2.肝功能明显好转,肝功能正常或者接近正常 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临床症状加重,病情进入肝功能衰竭期则不能计入该路径 2如果临床出现院内感染或其他并发症也不计入该路径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慢性乙肝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ICD-10: B19.902 ):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14 天

慢性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 一、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病毒性肝炎(ICD-B18.101;103;201; 202;901;902;810;81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 符合慢性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1. 肝炎病史半年以上,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肝炎病毒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 2. 发病日期不明确或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 根据肝功能损伤程度临床分为: 1 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肝功能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 ⑵ 中度: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⑶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者。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总胆红素大于

5倍正常值上线、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40%但小于60%(或凝血酶原时间大于对照5秒以上)、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不宜过,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如ALT明显增高,甚至出现黄疸,则应尽量卧床休息。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饮食)。 2. 药物治疗 (抗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及减轻肝纤维化)。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B18.101;103;201;202;901; 902;810;811慢性病毒性肝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潜血;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 一、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变,乙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庚肝感染、乙肝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肝炎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丁肝炎后肝硬化庚肝感染(ICD-10 :K74.600x003、K74.600x023、K74.600X024、 K74.600X026、K74.600X038、K74.600X039、K74.600X04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年,11月)肝硬化代偿期诊断标准(符合下列4条之一): 1.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2.内镜显示食管胃静脉曲张或消化道异位静脉曲张,除外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 3. B超、LSM或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特征:如脾大、门静脉三1.3 cm, LSM测定符合不同病因的肝硬化诊断界值 4.无组织学、内镜或影像学检查者,以下检查指标异常提示存在肝硬化(需符合4条中2条):①PLT<100X109/L,且无其

他原因可以解释;②血清ALB<35 g/L,排除营养不良或肾脏疾病 等其他原因;③INR>1.3或PT延长(停用溶栓或抗凝药 7d以上);④AST/PLT比率指数(APRI):成人APR[评分>2”“。需注意降酶药物等因素对APRI的影响。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年,11月) 1.病因治疗(抗乙肝病毒、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等)。 2.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3.抗炎抗纤维化治疗 无法明确病因的或对充分病因治疗后肝脏炎症和/或肝纤维化仍然存在或进展的患者,可考虑给予抗炎抗肝纤维化的治疗。 4.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一级预防) (四)标准住院日:为9〜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变,乙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庚肝感染、乙肝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肝炎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丁肝炎后肝硬化庚肝感染(ICD-10:K74.600x003、K74.600x023、K74.600x024、 K74.600x026、K74.600x038、K74.600x039、K74.600x040)疾病编码。

19.肝硬化临床路径

肝硬化临床路径 一、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K74. 1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肝硬化的诊断需综合考虑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检验、影像学及组织学等检查。其诊断主要依据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两大证据群,肝脏影像学提示肝硬化征象有助于诊断。当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证据不充分、肝硬化的影像学征象不明确时,肝组织病理学见假小叶形成可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会) L营养支持。

2.病因治疗:如戒酒、抗病毒治疗及针对其他病因治疗。 3.抗炎抗纤维化治疗。 4.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L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硬化(ICD-10: K74. 100)疾病编码。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临床生化检验、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 (3)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 (1)腹部彩超、腹部MRl平扫+增强、腹部CT平扫+增强、超声造影、门静脉CTV、MRCP,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胸部CT、胃肠镜检查、心脏彩超、口引噪菁绿试验、头颅CT、头颅MRE下肢血管彩超、骨密度、肝组织活检(经皮肝穿刺活检、经颈静脉肝穿刺活检)、门静脉测压/肝静脉压力梯度检测;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及表单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一、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 1.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 DNA为阳性,并且肝功能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慢性肝炎病变。 2.肝炎症状: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 3. 肝炎体征:肝病面容(面色晦暗)、可有肝掌、蜘蛛痣,多见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 4. ALT和/或AST异常或明显异常,TB正常或轻中度升高,白蛋XX平正常,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 5.腹部B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慢性肝损伤,脾脏增大等。

6.肝组织活检提示慢性肝炎。 从症状、体征、检验和检查等方面综合判断病情轻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层。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 2.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 (2)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 (3)心理疏导:通过健康教育或心理医生。 3.药物治疗 (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降酶(甘草酸制剂等)、退黄(腺苷蛋氨酸等); (2)免疫调节: (3)抗肝纤维化: (4)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对具备适应证,且知情同意下应

临床路径表格

临床路径表格 篇一:医师版临床路径表 篇二:56种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 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胎膜早破(足月)行阴道分娩(ICD-10:O42伴Z3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主诉有阴道流液。 2.阴道窥器检查见羊水自宫颈口流出。 3.石蕊试纸测pH值7。 4.显微镜下阴道液干燥涂片见羊齿状结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观察临产征象。 2.引产。 3.剖宫产。 (四)标准住院日4-5天。 (五)进 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O42伴Z37胎膜早破(足月)疾病编码。 2.无阴道分娩禁忌症。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凝血功能; (3)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孕期未做者)。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项目:肝肾功能、电解质、C反应蛋白, 心电图、B超等。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 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用药时间为阴道流液12小时后。 2.宫缩诱导药物:胎膜早破12-24小时内未自然临产者,应积极 引产,终止妊娠。 (八)分娩方式的选择。 1.无阴道分娩禁忌症者采用阴道分娩。 2.有剖宫产指征者行剖宫产。 (九)产后住院恢复1-3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 2.产后用药: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 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十)出院标准。 1.一般状况良好。 2.无感染征象。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本路径以阴道分娩方式终止妊娠,若为剖宫产则进入剖宫产临 床路径。

临床路径【范本模板】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 1.临床路径的定义是什么? 答: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诊疗、护理模式与程序。临床路径以循证医学证据和诊疗指南为基础,以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效率,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为主要目的。相对于临床诊疗指南而言,临床路径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全流程,重点关注诊疗过程中诊疗行为的规范性和时间顺序性、各科室见的协同性、以及诊疗的结果,其内容更简洁,操作性更强,是医疗机构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促进科室协作的重要手段。 2.临床路径的准入和退出标准是什么? 答:临床路径患者准入标准:符合诊断依据、诊断明确、能够按路径的流程和预计时间完成诊疗项目的患者. 临床路径患者退出标准: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需要转入其他科室实施治疗;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患者要出院、转院或改变治疗方式而不得不中止临床路径诊疗流程;由于入院前检查检验结果报告不准确或其他原因,导致入院第一诊断有误(第一诊断发生变化)而进入临床路径诊疗流程的患者。 3。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病种的原则是什么? 答:⑴常见病、多发病;⑵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⑶结合我院实际,优先考虑卫生部已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4.临床路径实施流程是什么? 答:⑴经治医师完成患者的检诊工作,会同个案管理员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 ⑵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根据临床路径表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 ⑶相关护理组在为患者作入院介绍时,向其详细介绍其住院期间的诊疗服务计划(含术前注意事项)以及需要继续配合的内容;⑷经治医师会同个案管理员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⑸临床路径表中的诊疗项目完成后,执行人应当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⑹临床路径表及变异记录表在科室单病种与临床路径资料盒里保存。临床路径病例登记表及临床路径病种质量控制情况统计表在次月7日前提交到质控科. 5。卫生部公布的需要网络直报的单病种有哪些? 答:①急性心肌梗死、②心力衰竭、③社区获得性肺炎(成人,住院)、④缺血性卒中/脑梗死、⑤髋、膝关节置换术、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⑦社区获得性肺炎(儿童,住院)、⑧围手术期预防感染、⑨剖宫产、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⑪围手术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 6.目前我院开展临床路径的科室有:(待科室上交完整临床路径后填写). 7.目前我院需要网络直报单病种的科室有:心内科(2)、呼吸内科(2)、神经内科(1)、骨科(4)、儿科(1)、普外科(1)、妇科(1)、胸外科(1)、神经外科(1)、产科(1). 住院诊疗 1.缩短平均住院日应当包括哪些方面的措施? 答:有解决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日各个环节等候时间的措施(如患者预约检查、院内会诊、检查结果、术前准备等);有提升医院信息化建设,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的措施;应用“临床路径”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有相关管理人员与医师均知晓缩短平均住院日的要求并落实各项规定.

临床路径(0002)

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相对于指南来说,其内容更简洁,易读、适用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是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注重治疗的结果、注重时间性。 临床路径是相对于传统路径而实施的,传统路径也即是每位医师的个人路径,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针对某一疾病可能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案。采用临床路径后,可以避免传统路径使同一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间出现不同的治疗治疗方案,避免了其随意性,提高了费用、预后等等的可评估性。临床路径通过设立并制订针对某个可预测治疗结果病人群体或某 项临床症状的特殊的文件、教育方案、患者调查、焦点问题探讨、独立观察、标准化规范等,规范

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州卫字【2010】15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一、单病种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二、院内各科室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各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 四、设立组织,加强督导 在院长、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建立三级医疗控制体系负责开展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隶属于医院医疗质量管

普外科30个病种临床路径-

普通外科30种疾病临床路径及表单 一、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二、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路径 三、甲状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四、甲状腺癌临床路径 五、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临床路径 六、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 七、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临床路径 八、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临床路径 九、原发性肝细胞癌临床路径 十、肝门部胆管癌临床路径 十一、细菌性肝脓肿临床路径 十二、胃癌临床路径 十三、脾破裂临床路径 十四、胰腺癌临床路径 十五、胰腺假性囊肿临床路径 十六、肠梗阻临床路径 十七、小肠间质瘤临床路径 十八、克罗恩病临床路径 十九、肠外瘘临床路径 二十、肛裂临床路径

二十一、肛周脓肿临床路径 二十二、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二十三、直肠息肉临床路径 二十四、血栓性外痔临床路径 二十五、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 二十六、急性乳腺炎临床路径 二十七、门脉高压症临床路径 二十八、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二十九、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路径三十、乳腺癌临床路径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腺良性肿瘤(ICD-10:D24) 行乳腺肿瘤切除术或病变导管切除术(ICD-9-CM-3:85.2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本组疾病包括乳房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等。 1.症状:乳房肿物,乳头溢液或溢血。 2.体征:乳房单发或多发肿物,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有活动度;边界清楚,可呈分叶状;挤压乳晕周围,病变乳管可出现溢液。 3.影像学检查:B超和钼靶检查。

卫生部临床路径版内科

卫生部临床路径2010-01版 (2010-01版) 目录 一、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1.1 1.2 1.3 1.4 1.5 1.6 二、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2.1 2.2 2.3 2.4 2.5 2.6 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3.1 3.2 3.3 3.4 3.5 3.6 四、心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4.1 4.2 4.3 4.4 4.5 4.6 4.7 五、血液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5.1 5.2 5.2.1 5.2.2 六、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6.1

6.2 6.3 6.4 七、内分泌疾病临床路径 7.1 7.2 7.3 7.4 7.5 八、普通外科疾病临床路径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8.10 九、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 9.1 9.2 9.3 9.4 9.5 9.6 十、骨科疾病临床路径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十一、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 11.1 11.2 11.3 11.4 11.5 十二、胸外科疾病临床路径 12.1 12.2 12.3 12.4 十三、心外科疾病临床路径 13.1 13.2

13.5 十四、妇科疾病临床路径 14.1 14.2 14.3 14.4 14.5 十五、产科临床路径 15.1 15.2 15.3 十六、儿科临床路径 16.1 16.2 16.3 16.4 十七、小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 17.1 17.2 17.3 17.4 十八、眼科疾病临床路径 18.1 18.2 18.3 18.4 18.5 十九、耳鼻喉科疾病临床路径 19.1 19.2 19.3 19.4 二十、口腔科疾病临床路径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二十一、皮肤科疾病临床路径 21.1 21.2 21.3 21.4 二十二、肿瘤科疾病临床路径 2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