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科肝病科7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349)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352)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355)

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360)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中医临床路径 (367)

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临床路径 (370)

流行性出血热(轻型)中医临床路径 (37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常见证候:

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

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

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

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93-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

2.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甘油三酯≤5.0mmol/L。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功能、血脂、血糖

(2)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病原学筛选(乙肝、丙肝)、甲胎蛋白、CT、肝脏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疏肝健脾,化湿活血。

(2)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化痰活血,祛湿清热。

(3)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祛湿化瘀,滋补肝阴。

2.运动、饮食治疗

3.其他疗法: 针刺疗法、耳针、耳穴埋豆、经穴磁导疗法、穴位注射、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等。

(九)完成路径标准

1.病情稳定,主要症状改善。

2.肝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治疗,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

标准治疗时间≤84 天实际治疗时间:天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ICD-10 编码:B18.103+B18.1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

、分》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GB/T 16751.1-1997)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乙

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蕴结证

肝郁气滞证

肝郁脾虚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证

瘀血阻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及《中

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6-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乙型肝炎(ICD-10 编码:B18.103+B18.104)的患者。

2.伴有肝功能 ALT<2 倍正常值、TBIL<2 倍正常值,或肝穿刺病理活检查在 G2

以下;和/或A LT≥2 倍正常值但有抗病毒治疗禁忌证的患者或患者自身原因暂不考虑抗

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功能

(2)病毒指标:HBVM,HBV DNA

(3)腹部超声

(4)AFP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免疫功能、病毒变异株、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CT、肝穿刺病理活检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

(2)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

(3)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

(4)肝肾阴虚证:滋补肝肾。

(5)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6)瘀血阻络证:活血通络。

2.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贴敷、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等治疗方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

1.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2.肝功能(ALT、AST 和/或总胆红素)恢复正常或下降≥70%。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治疗,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慢性乙型肝炎(ICD-10:B18.103 ,B18.104)轻中度患者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病程:

进入路径时间: 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 年月日

标准治疗时间:≤28 天实际治疗时间: 天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 编码:BNG040)。西医诊

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

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2000 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

(2005 年)

2.疾病分期

(1)代偿期

(2)失代偿期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内阻证

肝脾血瘀证

肝郁脾虚证

脾虚湿盛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诊疗方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8-2008)

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TCD 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肝功能(ALT、AST、TB)异常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甲胎蛋白

(5)腹部超声

(6)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自身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内阻证:清热利湿。

(2)肝脾血瘀证:活血软坚。

(3)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

(4)脾虚湿盛证:健脾利湿。

(5)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

(6)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2.辨证选择中成药。

3.其他疗法。

4.护理:辨证施护,饮食指导。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疲乏、纳差、肝区不适、黄疸等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2.肝功能好转。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积聚

(肝硬化)(TCD 编码:BNG04、ICD-10 编码:K74.601)疾病分期为代偿期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8 天实际住院日:天

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急性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第一诊断为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ICD-10 编码:B19.904)

炎(ICD-10 编码:B19.905)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

中医辨证标准》、

《中医内科学》(田德禄,蔡金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年)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寄生虫病学分会2000 年修订)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急性病毒性肝。急性病毒性肝炎临床常见证候:

炎诊疗方案”

肝胆湿热证

湿阻脾胃证

肝郁气滞证

肝郁脾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急性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

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8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ICD-10 编码:B19.904)

,或急性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ICD-10 编码:B19.905)的患者。

2.肝功能:总胆红素<17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

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病原学检查:甲肝抗体、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戊肝抗体

(5)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抗H Bc-IgM、HBV-DNA 定量、HCV-RNA 定量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

(2)湿阻脾胃证:醒脾除湿。

(3)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

(4)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

2.辨证选择口服或静脉滴注中成药。

3.中药保留灌肠。

4.针灸治疗。

5.其他疗法。

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

2.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较入院时明显下降。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经检查发现伴发其他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当达到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的标准,或出现如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ICD-10 编码:B19.904、B19.905)。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21 天实际住院日:天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时行感冒(甲型H1N1 流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甲型H1N1 流感的轻症患者。

一、时行感冒(甲型H1N1 流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时行感冒(TCD 编码:BNW011)

诊断:第一诊断甲型H1N1 流感(ICD-10 编码:J09)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卫生部公布的《甲型H1N1 流感诊疗方案 2010 版》

2.病情分类

(1)轻症

(2)重症

(3)危重症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时行感冒(甲型H1N1 流感)轻症诊疗方案”。

时行感冒(甲型H1N1 流感)临床常见证型:轻

症分型

(1)风热犯卫证

(2)热毒袭肺证

重症分型

(1)热毒壅肺证

(2)毒热闭肺证

危重症分型

(1)气营两燔证

(2)毒热内陷,内闭外脱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时行感冒(甲型H1N1 流感)

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时行感冒(甲型H1N1 流感)。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精选文档 聚集(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合适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聚集(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合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聚集(TCD编码: BNG040)。西医诊 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编码: K74.601。) (二)诊断依照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 禄主编,人民卫生第一版社, 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得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结合 订正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结合拟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对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 (2005年。) 2.疾病分期 (1)代偿期 (2)失代偿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 要点专科协作组聚集(肝硬化)诊断方案”。 聚集(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有证候: 湿热内阻证 肝脾血瘀证 肝郁脾虚证 脾虚湿盛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要点专科协作组聚集(肝硬化代偿期)诊断方 案”及《中医内科常有病诊断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 ZYYXH/T88-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聚集(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归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一定切合聚集(TCD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肝功能( ALT、 AST、TB)异样者。 3.患者同时拥有其余疾病,但在住院时期不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行时,能够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察看四诊合参,采集该病种不一样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色。 注意证候的动向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惯例、尿惯例、便惯例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甲胎蛋白 (5)腹部超声 (6)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依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自己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 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内阻证:清热利湿。 (2)肝脾血瘀证:活血软坚。 (3)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 (4)脾虚湿盛证:健脾利湿。 (5)肝肾阴虚证:滋润肝肾。 (6)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2.辨证选择中成药。 3.其余疗法。 4.护理:辨证施护,饮食指导。 (九)出院标准

肝硬化临床路径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积聚 肝硬化 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 编码 BN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编码 K74.6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 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2005 年)。2.疾病分期 (1)代偿期 (2)失代偿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 肝硬化 诊疗方案”。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内阻证 肝脾血瘀证 肝郁脾虚证 脾虚湿盛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8-2008)。 1.诊断明确 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TCD 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 肝功能(ALT、AST、TB)异常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 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感染科-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 二零零九年七月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说明 1、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2、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1(适用于不接受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3、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2(适用于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HBV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4、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3(适用于接受长效干扰素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5、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 6、肝穿剌活检术知情同意书 7、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知情同意书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ICD10:B18.1.08)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 慢性乙型肝炎分类及诊断要点: 1、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 (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 (3)肝功能指标异常: 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 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 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但白蛋白≥38 g/L、A/G≥1.4,血清蛋白电泳γ≤2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胆碱酯酶(CHE)>5400 U/L。 (4)血清HBsAg 、HBVDNA和HBeAg 阳性,抗—HBe阴性。 2、HBeAg 阴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 (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 (3)肝功能指标异常: 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 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 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但白蛋白≥35 g/L、A/G≥1.4,血清蛋白电泳γ≤2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胆碱酯酶(CHE)>5400 U/L。 (4)血清HBsAg 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 三、选择治疗方案 (一)依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 (二)治疗方案: 1、干扰素和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适应证: (1)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① HBV DNA 定量≥ 1×105拷贝/ml ② ALT 水平≥正常2倍者,或ALT<正常2倍,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或≥G2。 (2)HBeAg 阴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① HBV DNA 定量≥1×104 拷贝/ml ② ALT 水平≥正常2倍者,或ALT<正常2倍,但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 HAI ≥4,或≥

肝病科 酒精性肝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酒精性肝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酒精性肝病的门诊患者。 一、酒精性肝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酒精性肝病(ICD-10编码:K70.901,K70.101,K70.05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 (2)西医诊断: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1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2. 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酒精性肝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酒精性肝病临床常见证候: 肝郁脾虚证 痰瘀互结证 痰湿内阻证 湿热内蕴证 肝肾不足证 瘀血内结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酒精性肝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93-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酒精性肝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需符合酒精性肝病的患者。 2.患者病情符合轻症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代偿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合并病毒性肝病、重症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包括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2)肝功能、血脂、血糖、胰岛素; (3)腹部影像学检查(B超或CT); (4)病毒性肝病血清学指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纤维化标志物、凝血酶原时间、缺糖转铁蛋白、内毒素、血压、体重指数、肝组织病理及肝纤维化扫描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郁脾虚证:疏肝理气,健脾化湿。 (2)痰瘀互结证:健脾化痰,活血化瘀。 (3)痰湿内阻证:健脾利湿,化痰散结。 (4)湿热内蕴证:清热利湿,化痰散结。 (5)肝肾不足证:滋补肝肾,化瘀软坚。 (6)瘀血内结证:健脾化瘀,软坚散结。 2.饮食治疗:戒酒、清淡饮食、药膳等。 3.中医针灸疗法。 4.代茶饮。 5.中药结肠滴注保留灌肠疗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 1.乏力、胁痛、腹胀等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2.肝功能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 3.腹部影像学检查正常或脂肪肝图像减轻≥1度者。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治疗,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该路径。 二、酒精性肝病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酒精性肝病(ICD-10:K70.901,K70.101,K70.052),酒精性肝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在许多病种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医院中医科作为一支重要的医疗队伍,具备了治疗许多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优势。本文将就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加以阐述。 一、肝胆疾病 1、临床路径 (1)初诊:为患者进行病史及身体状况详细询问,综合分析 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诊断:通过对患者的抽血检查、肝功能检测等检查,来 诊断肝胆疾病的具体类型和程度。 (3)治疗: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 中医方法来治疗疾病,并辅以西医药物。 (4)观察: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定期观察,如诊断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5)随访:对治疗完成的患者进行随访,倾听患者宣泄情绪,纠正生活习惯,做好肝胆疾病的预防工作。

2、诊疗方案 (1)肝炎:治疗方案根据实证、表里、振奋解毒规律,选用 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填精补气等治疗方法。 (2)脂肪肝:选用明目、解毒、加强新陈代谢和抗氧化的治 疗方案,辅之以适度的瘦身及运动,对脂肪肝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二、心血管疾病 1、临床路径 (1)初诊: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及病史详细询问,采集病例 信息。 (2)辅助检查:通过测量血压、心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等检查,综合分析病情。 (3)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选择中医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辅之以西医药物治疗。 (4)随访:治疗完成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指导患者注意饮 食和生活习惯,加强运动与锻炼。 2、诊疗方案

传染科、肝病科7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一年一月十二日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2009年第三版》。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轻症)属于中医“时行感冒”范畴,兼具风邪及热邪特征,亦可兼夹时气为病,具有较强的染易性。本病是风热疫邪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多表现为“卫气营血”传变规律。轻症患者临床上以“风热犯卫”,“热毒袭肺”两证型多见,重症及危重症患者又可出现“气营两燔”、“毒热内陷”,“内闭外脱”之证型。轻症病例特点,病变多在卫气,病程较短,病情较温和;重症及危重症患者则可出现营分及血分症状,预后较差。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公布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10版》中轻症诊断部分。 2.1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 2.1.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疑似病例: (1)发病前7天内与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并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密切接触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的情况下,诊治、照看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患者;与患者共同生活;接触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等。 (2)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尚未进一步检测病毒亚型。 对上述2种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安排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 2.1.2临床诊断病例。 仅限于以下情况作出临床诊断:同一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中,未经实验室确诊的流感样症状病例,在排除其他致流感样症状疾病时,可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甲型H1N1流感暴发是指一个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流感样病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肝病科 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目录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酒精性肝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 (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门诊患者。 一、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积病(TCD编码:BNG04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纤维化(ICD-10编码:K74.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13页。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8月24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常见证候: 肝胆湿热证 肝郁脾虚证 肝肾阴虚证 瘀血阻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2.患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患者。 2.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标准,且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者(e抗原阳性者,HBVDNA<105copies/ml,ALT<2ULN;e抗原阴性者,HBVDNA<104copies/ml,ALT<2ULN)。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肝病科临床路径【精选文档】

丙型肝炎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 (二)诊断依据。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①.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②.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③.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 阳性。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①.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②.病变程度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西安)中关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BV 、HI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③.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

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④.肝硬化与HCC: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⑤.混合感染: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我国HCV与HBV或HIV混合感染较为多见。 ⑥.肝脏移植后HCV感染的复发:丙型肝炎常在肝移植后复发,且其病程的进展速度明显快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一旦移植的肝脏发生肝硬化,出现并发症的危险性将高于免疫功能正常的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与移植时HCV RNA水平及移植后免疫抑制程度有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抗病毒治疗是丙型肝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HCV,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HCC,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干扰素(IFN)α是抗HCV的有效药物,包括普通IFNα、复合IFN和聚乙二醇(PEG)化干扰素α(PEG-IFNα)。PEG-IFN α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其次是普通IFNα或复合IFN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均优于单用IFNα。因此,如无利巴韦林的禁忌证,均应采用联合疗法。 (四)标准住院日为20—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丙型肝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血生化、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

023.黄疸(戊型病毒性肝炎,重度)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

黄疸(戊型病毒性肝炎,重度)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一、黄疸(戊型病毒性肝炎,重度)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黄疸,阳黄(TCD编码:BNG02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7.202),血清总胆红素(TBIL)≥85.5μmol/L(5 mg/dl)、凝血酶原活动度≥50%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黄疸(戊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2018年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发布的《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2. 证候诊断 热重于湿证 湿重于热证 湿热并重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黄疸(戊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黄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黄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7.202)的患者。 2.病情严重程度属重度,未达到急性肝衰竭(ICD10:K72.002)或亚急性肝衰竭(ICD10:K72.051)诊断标准,即:血清总胆红素≥85.5umol/L(5mg/d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50%,无定向力下降、行为异常等肝性脑病表现。 3.慢性肝病/肝硬化基础,无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病、器官移植等需要应用免疫抑制治疗/化疗等情况; 4.患者同时存在其他系统性疾病,如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

慢性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 一、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病毒性肝炎(ICD-B18.101;103;201; 202;901;902;810;81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 符合慢性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1. 肝炎病史半年以上,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肝炎病毒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 2. 发病日期不明确或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 根据肝功能损伤程度临床分为: 1 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肝功能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 ⑵ 中度: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⑶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者。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总胆红素大于

5倍正常值上线、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40%但小于60%(或凝血酶原时间大于对照5秒以上)、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不宜过,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如ALT明显增高,甚至出现黄疸,则应尽量卧床休息。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饮食)。 2. 药物治疗 (抗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及减轻肝纤维化)。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B18.101;103;201;202;901; 902;810;811慢性病毒性肝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潜血;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实施方案 (2)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实施方案 1. 引言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 势和特点。在医院中,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疗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本文将介绍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实施方案的流程和要点。 2. 实施方案的流程 2.1 确定优势病种 首先需要在医院内确定中医优势病种。这可以通过医院的 数据分析和临床经验总结得出。一般来说,中医在某些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如肝病、肾病、风湿病等。确定优势病种是制定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基础。 2.2 制定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流程和 时间节点进行医疗活动的顺序和内容。制定中医优势病种的临

床路径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收集相关文献和临床指南,了解该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和经验 - 结合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确定中医在该疾病中的治疗方法和关键环节 - 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制定临床路径的流程和时间节点 - 将临床路径与医院的信息系统相结合,实现路径的电子化管理和跟踪 2.3 制定诊疗方案 诊疗方案是指在临床路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诊疗方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分析 - 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理论 - 中药 的选方和用药原则 - 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的应用 制定诊疗方案需要由中医专家组进行讨论和确定,并在临 床实践中不断优化和调整。 3. 实施方案的要点 3.1 多学科合作 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多 学科的合作。在制定临床路径时,需要由中医专家、西医专家、护理人员等多个学科的人员共同参与,确保路径的科学性和可

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 (试行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住院患者。 一、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瘟黄(TCD编码:BNG02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ICD-10编码:B16.908,909)。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997),和《病毒性肝炎辨证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2004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功能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联合制订的《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协作组制定的“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瘀黄证 脾虚瘀黄证 寒湿困脾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协作组制定的“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2.在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性肝病基础上,重叠或未重叠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戊型肝炎病毒(HEV)及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所致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3. 其他类型的肝衰竭:包括自身免疫性、代谢性、药物性、酒精性、中毒性、寄生虫性和其他全身性疾病(如休克等)及急性妊娠脂肪肝、纤维淤胆性肝炎、肝小静脉闭塞结合征等导致的肝衰竭;合并原发性肝癌、抗HIV阳性者及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等)和精神病等影响疗效评价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血糖; (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3)血清内毒素定量、血氨定量; (4)血清电解质; (5)血清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HBVDNA定量; (6)血清甲胎蛋白(AFP); (7)心电图、腹部B超、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细菌培养、 MCV等其他非嗜肝病毒学检查、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CT或MRI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瘀黄证:祛湿解毒、凉血化瘀。 (2)脾虚瘀黄证:健脾温阳,解毒化瘀。 (3)寒湿困脾证:温阳化湿,补脾益肾。 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 特色疗法 (1)结肠灌洗和中药保留灌肠 (2)腹水消敷剂外敷脐部 4.其他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

肝病科药物性肝损伤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药物性肝损伤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得门诊患者。一、药物性肝损伤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TCD 编码:BNV1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ICD-10 编码:K71、6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 、1-1997 )。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2007 年制订得《药物相关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药物性肝损伤协作组制定得“药物性肝损伤中医诊疗方案”、中华人民共与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 )。 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常见证候: 肝胆湿热证 肝郁脾虚证 肝阴亏虚证 (三)治疗方法得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药物性肝损伤协作组制定得“药物性肝损伤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93-2008)。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w 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符合药物性肝损伤得患者。 2.患者病情符合急性轻中度药物性肝损伤(肝功能AST w 5 倍正常值、ALT、GGT w 2倍正常值、TBIL w2 倍正常值)。 3、合并病毒性肝病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诊断,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 1.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 DNA为阳性,并且肝功能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慢性肝炎病变。 2.肝炎症状: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 3. 肝炎体征:肝病面容(面色晦暗)、可有肝掌、蜘蛛痣,多见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 4. ALT和/或AST异常或明显异常,TB正常或轻中度升高,白蛋白水平正常,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 5.腹部B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慢性肝损伤,脾脏增大等。 6.肝组织活检提示慢性肝炎。 从症状、体征、检验和检查等方面综合判断病情轻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层。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

志,2015,23(12):888-905)。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 2.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 (2)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 (3)心理疏导:通过健康教育或心理医生。 3.药物治疗 (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降酶(甘草酸制剂等)、退黄(腺苷蛋氨酸等); (2)免疫调节: (3)抗肝纤维化: (4)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对具备适应证, 且知情同意下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5)中医中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需符合慢性乙型肝炎。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糖、血脂、免疫球蛋白、肝炎病毒指标(HAV-IgM、乙肝二对半、抗HCV、抗HDV、抗HEV-IgM等); HBV DNA定量、AFP、肝纤维化全套、肌酸激酶(CPK)、抗HIV、RPR。 (3)X线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 (4)肝弹性(Fibroscan)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