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临床路径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积聚 肝硬化 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 编码 BN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编码 K74.6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 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2005 年)。2.疾病分期

(1)代偿期

(2)失代偿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 肝硬化 诊疗方案”。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内阻证

肝脾血瘀证

肝郁脾虚证

脾虚湿盛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8-2008)。

1.诊断明确 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TCD 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 肝功能(ALT、AST、TB)异常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 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甲胎蛋白

(5) 腹部超声

(6) 病原学筛查 乙肝、丙肝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如自身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 湿热内阻证 清热利湿。

(2) 肝脾血瘀证 活血软坚。

(3) 肝郁脾虚证 疏肝健脾。

(4) 脾虚湿盛证 健脾利湿。

(5) 肝肾阴虚证 滋养肝肾。

(6) 脾肾阳虚证 温补脾肾。

2. 辨证选择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4. 护理 辨证施护 饮食指导。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 疲乏、纳差、肝区不适、黄疸等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2.肝功能好转。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 需要特殊处理 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精选文档 聚集(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合适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聚集(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合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聚集(TCD编码: BNG040)。西医诊 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编码: K74.601。) (二)诊断依照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 禄主编,人民卫生第一版社, 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得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结合 订正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结合拟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对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 (2005年。) 2.疾病分期 (1)代偿期 (2)失代偿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 要点专科协作组聚集(肝硬化)诊断方案”。 聚集(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有证候: 湿热内阻证 肝脾血瘀证 肝郁脾虚证 脾虚湿盛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要点专科协作组聚集(肝硬化代偿期)诊断方 案”及《中医内科常有病诊断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 ZYYXH/T88-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聚集(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归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一定切合聚集(TCD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肝功能( ALT、 AST、TB)异样者。 3.患者同时拥有其余疾病,但在住院时期不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行时,能够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察看四诊合参,采集该病种不一样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色。 注意证候的动向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惯例、尿惯例、便惯例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甲胎蛋白 (5)腹部超声 (6)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依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自己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 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内阻证:清热利湿。 (2)肝脾血瘀证:活血软坚。 (3)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 (4)脾虚湿盛证:健脾利湿。 (5)肝肾阴虚证:滋润肝肾。 (6)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2.辨证选择中成药。 3.其余疗法。 4.护理:辨证施护,饮食指导。 (九)出院标准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ICD-10:K72.903伴K 74.1-K74.6/K70.301/K71.701/K76.102/P78.8/A52.7↑K77.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十二版)。 1.肝硬化病史。 2.有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或虽无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但神经心理智能测试至少有两项异常。 3.有引起肝性脑病的诱因。 4.排除其他引起神经精神症状的原因。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十二版)。 1.去除诱因。 2.对症及支持治疗。 3.针对发病机理采取措施。 4.基础疾病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3–14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 2.903伴K74.1-K74.6 /K70.301/K71.701/K76.102/P78.8/A52.7↑K77.0*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疾病编码。 2.符合需要住院的指征:临床分期为有临床症状的肝性脑病(即I–Ⅳ期)。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氨、血气分析; (3)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头颅CT或MRI、脑电图。 3.疑有颅内感染者可选择:脑脊液检查。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去除诱因:包括积极止血、清除肠道积血、积极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消除便秘、改善肾功能、禁用镇静剂、避免大量利尿和放腹水等。

肝病科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门诊患者。 一、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黄疸病(TCD编码:22.3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ICD-10编码:K74.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 (2)西医诊断:参照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指南。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常见证候: 肝胆湿热证 瘀热互结证 痰瘀阻络证 寒湿内停证 肝肾阴虚证 气阴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患者。 2.患者主症明显,肝功能TBIL<5倍正常值。 3.除外重叠综合征。 4.患者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5.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功能; (2)抗线粒体抗体; (3)B超(肝胆脾); (4)AFP。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免疫球蛋白、CT等,必要时可行肝穿刺病理活检。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胆湿热证:清热化湿。 (2)瘀热互结证:凉血活血,清热解毒。 (3)痰瘀阻络证:化瘀祛痰。 (4)寒湿内停证:温化寒湿。 (5)肝肾阴虚证:滋阴补肾。 (6)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中药注射液。 3.其他中医特色治疗。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小便黄、乏力、皮肤瘙痒、口干咽干、纳呆呕恶、厌食油腻、胁痛、腹胀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 2.皮肤、巩膜黄染明显减轻。 3.肝功能(碱性磷酸酶和/或总胆红素)明显下降。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肝功能恶化,退出本路径。 2.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退出本路径。 3.出现腹水、肝性脑病、肝癌等并发症,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TCD编码:22.31;ICD-10编码:K74.5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病程: 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

22.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 一、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K74. 602o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2版),《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2012年AASLI)成人肝硬化腹水处理指南(修订版)》[Hepatology, 2013, 57(4):1651-1653],《2017 年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 33(10): 158-174], <2018年欧洲肝病学会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管理临床实践指南》[J Hepatol, 2018, 69 (2): 406-460] 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Child 评分B、C级、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2.有腹水的症状和体征,有肝功能减退的症状,乏力、食欲减退等或原有症状加重,或新近出现腹胀、双下肢水肿、少尿等表现;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腹壁静脉曲张、腹部膨隆等。 3.有腹水的影像学结果:腹部超声、CT或MR检查证实存在腹

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2版),《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 《2012年AASLD成人肝硬化腹水处理指南(修订版)》(Hepatology, 2013, 57(4):1651-1653),《2017 年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 33(10):158-174),,《2018年欧洲肝病学会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管理临床实践指南》[JHepatol, 2018, 69 (2): 406-460] 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 .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能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包括NSAIDs、阿司匹林等)等。 3.药物治疗: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利尿剂、白蛋白、血浆、保肝营养治疗药物等。 4.其他治疗:治疗性腹腔穿刺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4. 602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实用内科学(第12版)》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实用内科学(第12版)》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等)。 3.药物治疗:利尿剂、白蛋白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 (3)腹水检查; (4)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

(1)腹水病原学检查,腹部CT,超声心动检查; (2)24小时尿钠排出量或尿钠/钾比值。 (七)腹腔穿刺术。 1.适应证:新发腹水者;原有腹水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疑似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者; 2.术前准备:除外合并纤溶亢进或DIC; 3.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4.术后处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补充白蛋白(大量放腹水时,应于术后补充白蛋白,按每升腹水补充8-10g白蛋白计算)。 (八)保肝及利尿剂的应用。 1.按肝硬化治疗要求,选用保肝药物。 2.利尿剂:呋塞米单用或联合应用安体舒通。 (九)出院标准。 1.腹胀症状缓解。 2.腹围减小。 3.体重稳步下降。

19.肝硬化临床路径

肝硬化临床路径 一、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K74. 1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肝硬化的诊断需综合考虑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检验、影像学及组织学等检查。其诊断主要依据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两大证据群,肝脏影像学提示肝硬化征象有助于诊断。当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证据不充分、肝硬化的影像学征象不明确时,肝组织病理学见假小叶形成可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会) L营养支持。

2.病因治疗:如戒酒、抗病毒治疗及针对其他病因治疗。 3.抗炎抗纤维化治疗。 4.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L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硬化(ICD-10: K74. 100)疾病编码。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临床生化检验、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 (3)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 (1)腹部彩超、腹部MRl平扫+增强、腹部CT平扫+增强、超声造影、门静脉CTV、MRCP,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胸部CT、胃肠镜检查、心脏彩超、口引噪菁绿试验、头颅CT、头颅MRE下肢血管彩超、骨密度、肝组织活检(经皮肝穿刺活检、经颈静脉肝穿刺活检)、门静脉测压/肝静脉压力梯度检测;

最新: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最新: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ICD-10:K70.3),原发性胆源性肝硬化(ICD-10:K74.3),继发性胆源性肝硬化(ICD-10:K74.4),特指的胆源性肝硬化(ICD-10:K74.5),其他和未特指的肝硬化(ICD-10:K74.6),心源性肝硬化(ICD-10:K76.1),腹水(ICD-10:R1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2版),《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2012年AASLD成人肝硬化腹水处理指南(修订版)》[Hepatology,2013,57(4):1651-1653],《2017年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 33(10):158-174],《2018年欧洲肝病学会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管理临床实践指南》[J Hepatol,2018,69(2):406-460]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

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症状和体征:乏力、食欲减退等或原有症状加重,或新近出现腹胀、双下肢水肿、少尿等表现;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腹壁静脉曲张、腹部膨隆等。 3.有腹水的影像学结果:腹部超声、CT或MR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2版),《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2012年AASLD成人肝硬化腹水处理指南(修订版)》(Hepatology,2013,57(4):1651-1653),《2017年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10):158-174),,《2018年欧洲肝病学会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管理临床实践指南》[J Hepatol,2018,69(2):406-460]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能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包括NSAIDs、阿司匹林等)等。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 一、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变,乙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庚肝感染、乙肝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肝炎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丁肝炎后肝硬化庚肝感染(ICD-10 :K74.600x003、K74.600x023、K74.600X024、 K74.600X026、K74.600X038、K74.600X039、K74.600X04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年,11月)肝硬化代偿期诊断标准(符合下列4条之一): 1.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2.内镜显示食管胃静脉曲张或消化道异位静脉曲张,除外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 3. B超、LSM或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特征:如脾大、门静脉三1.3 cm, LSM测定符合不同病因的肝硬化诊断界值 4.无组织学、内镜或影像学检查者,以下检查指标异常提示存在肝硬化(需符合4条中2条):①PLT<100X109/L,且无其

他原因可以解释;②血清ALB<35 g/L,排除营养不良或肾脏疾病 等其他原因;③INR>1.3或PT延长(停用溶栓或抗凝药 7d以上);④AST/PLT比率指数(APRI):成人APR[评分>2”“。需注意降酶药物等因素对APRI的影响。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年,11月) 1.病因治疗(抗乙肝病毒、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等)。 2.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3.抗炎抗纤维化治疗 无法明确病因的或对充分病因治疗后肝脏炎症和/或肝纤维化仍然存在或进展的患者,可考虑给予抗炎抗肝纤维化的治疗。 4.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一级预防) (四)标准住院日:为9〜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变,乙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庚肝感染、乙肝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肝炎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丁肝炎后肝硬化庚肝感染(ICD-10:K74.600x003、K74.600x023、K74.600x024、 K74.600x026、K74.600x038、K74.600x039、K74.600x040)疾病编码。

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2019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的住院患者。 一、酒精性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鼓胀(水鼓病)(TCD编码:BNG05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ICD-10编码:K70.3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9年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9年版)》。 2.疾病分期和分型 临床上根据腹水的量可分为1级(少量)、2 级(中量)、3 级(大量)。 (1)1级或少量腹水 (2)2级或中量腹水 (3)3 级或大量腹水 分型诊断 (1)普通型肝硬化腹水 (2)顽固(难治)型肝硬化腹水 3.证候诊断 参照《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9年版)》。 气滞湿阻证 水湿困脾证 水热蕴结证 瘀结水留证 阳虚水盛证 阴虚水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9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并伴有腹水。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酒精性肝硬化并伴有腹水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重点观察腹胀、乏力、纳差等症状改变及尿量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肝功能、凝血项、腹部超声、甲胎蛋白、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尿常规、便常规、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检查、电子胃镜、肝脏瞬时弹性测定、寄生虫检查、遗传学检查、上腹部CT或MRI等。 (八)治疗方法 参照《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9年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2)水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3)水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4)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5)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6)阴虚水停证: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饮食疗法 4.运动疗法 5.西药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腹胀、乏力、纳差、肝区不适、黄疸、浮肿等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2.腹水消失或者明显减少。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 一、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性脑病(ICD-10:K72.903),肝硬化(ICD-10:K74.1),肝纤维化伴有肝硬化(ICD-10:K74.2),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ICD-10:K74.3),继发性胆汁型肝硬化(ICD-10:K74.4),胆汁型肝硬化(ICD-10:K74.5),肝硬化(ICD-10:K74.6),酒精性肝硬化(ICD-10:K70.300),药物性肝硬化(ICD-10:K71.701),心源性肝硬化(ICD-10:K76.101),先天性肝硬化(ICD-10:P78.803),梅毒性肝硬化(ICD-10:A52.705↑K77.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及《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临床肝胆病杂 志,2018,34(10):2076-2089)。 1.肝硬化病史。 2.有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或虽无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但神经心理智能测试至少有2项异常。 3.有引起肝性脑病的诱因。 4.排除其他引起神经精神症状的原因。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及《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消化杂 志,2013,33(9):581-592.)。 1.去除诱因。 2.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 3.营养治疗。 4.针对发病机制采取措施。 5.基础疾病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3~14天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临床路径

---------------------------------------------------------------最新资料推荐------------------------------------------------------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临床路 径 1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临床路径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临床路径(2019 年版)一、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编码 ICD-10: K74.608+/K70.3+/K71.7+,K92.204)(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14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2019)》(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会)。 1.有呕血和/或黑便,有心悸、恶心、软弱无力或眩晕、晕厥和休克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氮质血症及发热表现。 2.内镜检查确诊为曲张静脉活动性出血。 3.明确肝硬化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14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2019)》(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 1 / 9

会)。 1.一般治疗: 纠正低血容量休克、防止胃肠道出血相关并发 2 症、恢复血容量。 2.药物治疗: 应用降低门静脉压力药物及抗生素。 3.内镜治疗: 控制肝硬化急性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及尽可能使静脉曲张消失或减轻,以防止其再出血。 4.三腔二囊压迫止血: 药物控制出血无效及无急诊内镜或无TIPS 治疗条件下使用。 5.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6.外科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 1014 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高度怀疑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疾病编码 ICD-10: K74.608+/K70.3+/ K71.7+和 K92.204)。 2.有呕血和/或黑便,有心悸、恶心、软弱无力或眩晕、晕厥和休克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氮质血症及发热表现。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失代偿肝硬化临床路径中华医学会

失代偿肝硬化临床路径 一、失代偿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失代偿肝硬化(ICD-10:K7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的临床诊断、评估和抗病毒治疗的综合管理》(中华消化杂志,2014,34(2):77-84)及《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肝组织病理学诊断或影像学诊断,参考肝脏弹性扫描检查;肝功能生化、凝血功能等检查评估肝脏功能,根据Child-Turcotte-Pugh评分,B级或C 级为肝功能失代偿; 2.出现肝硬化失代偿的标准:Child-Turcotte-Pugh评分为B级或C级,或按肝硬化五期分类法确定为失代偿肝硬

化。满足如下其中一条标准:Child-Turcotte-Pugh评分为7分或以上;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或腹部超声或CT或MRI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有食道静脉破裂出血史。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的临床诊断、评估和抗病毒治疗的综合管理》(中华消化杂志,2014,34(2):77-84)及《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 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抗乙肝/丙肝病毒、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营养状况欠佳等)。 2. 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3.药物治疗:原发病的治疗、利尿剂、人血白蛋白、降低门脉压力。 4. 放腹腔积液治疗。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临床路径(2022年版)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临床路径 (2022年版) (内科治疗)临床路径 (2022年版) 一、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ICD-10:(K70↑-K76↑/B65)伴I98.3某)。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22杭州)》(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等临床诊断及治疗指南。 1.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诊断明确。 2.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诊断:出血48小时内进行胃镜检查是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唯一可靠的方法。内镜下可见曲张静脉活动性出血(渗血和喷血)、曲张静脉上有“血栓头”、虽未发现其他部位有出血病灶但有明显的静脉曲张。 3.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未控制的征象:72小时内出现以下表现之一者为继续出血。 ①6小时内输血4个单位以上,生命体征不稳定(收缩压<70mmHg;心率>100次/分或心率增加>20次/分);

②间断呕血或便血,收缩压降低>20mmHg或心率增加>20次/分,继续 输血才能维持血红蛋白含量稳定; ③药物或内镜治疗后新鲜呕血,在没有输血的情况下,血红蛋白含量 下降30g/L以上。 4.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的征象:出现以下表现之一者为再出血。 ①出血控制后再次有活动性出血的表现(呕血或便血);②收缩压降 低>20mmHg或心率增加>20次/分;③在没有输血的情况下血红蛋白含量 下降>30g/L。5.早期再出血:出血控制后72小时–2周内出现活动性出血。 6.迟发性再出血:出血控制2周后出现活动性出血。(三)治疗方案 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9月第12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22杭州)》(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 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等临床诊断及治疗指南。 1.药物治疗:是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首选治疗手段。 2.气囊压迫止血: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或作为内镜 下治疗前的过渡疗法,以获得内镜止血的时机。 3.内科治疗无效,或发生早期再出血者,应考虑积极进行内镜下治疗、放射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3–14日。(五)进入路径标准。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临床路径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 (内科治疗)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ICD-10:(K70↑-K76↑/B65) 伴I98.3*)。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等临床诊断及治疗指南。 1.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诊断明确。 2.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诊断:出血48小时内进行胃镜检查是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唯一可靠的方法。内镜下可见曲张静脉活动性出血(渗血和喷血)、曲张静脉上有“血栓头”、虽未发现其他部位有出血病灶但有明显的静脉曲张。 3.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未控制的征象:72小时内出现以下表现之一者为继续出血。 ①6小时内输血4个单位以上,生命体征不稳定(收缩

压<70mmHg;心率>100次/分或心率增加>20次/分); ②间断呕血或便血,收缩压降低>20mmHg或心率增加>20次/分,继续输血才能维持血红蛋白含量稳定; ③药物或内镜治疗后新鲜呕血,在没有输血的情况下,血红蛋白含量下降30g/L以上。 4.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的征象:出现以下表现之一者为再出血。 ①出血控制后再次有活动性出血的表现(呕血或便血); ②收缩压降低>20mmHg或心率增加>20次/分; ③在没有输血的情况下血红蛋白含量下降>30g/L。 5.早期再出血:出血控制后72 小时–2周内出现活动性出血。 6.迟发性再出血:出血控制2周后出现活动性出血。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 杭州)》(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等临床诊断及治疗指南。 1.药物治疗:是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首选治疗手段。 2.气囊压迫止血: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或作为内镜下治疗前的过渡疗法,以获得内镜止血的时机。

失代偿肝硬化临床路径

失代偿肝硬化临床路径

失代偿肝硬化临床路径 一、失代偿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失代偿肝硬化(ICD-10:K7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的临床诊断、评估和抗病毒治疗的综合管理》(中华消化杂志,2014,34(2):77-84)及《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肝组织病理学诊断或影像学诊断,参考肝脏弹性扫描检查;肝功能生化、凝血功能等检查评估肝脏功能,根据Child-Turcotte-Pugh评分,B级或C级为肝功能失代偿; 2.出现肝硬化失代偿的标准:Child-Turcotte-Pugh 评分为B级或C级,或按肝硬化五期分类法确定为失代偿肝

硬化。满足如下其中一条标准:Child-Turcotte-Pugh评分为7分或以上;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或腹部超声或CT或MRI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有食道静脉破裂出血史。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的临床诊断、评估和抗病毒治疗的综合管理》(中华消化杂志,2014,34(2):77-84)及《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 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抗乙肝/丙肝病毒、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营养状况欠佳等)。 2. 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3.药物治疗:原发病的治疗、利尿剂、人血白蛋白、降低门脉压力。 4. 放腹腔积液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