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

二零零九年七月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说明

1、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2、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1(适用于不接受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3、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2(适用于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HBV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4、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3(适用于接受长效干扰素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5、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

6、肝穿剌活检术知情同意书

7、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知情同意书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ICD10:B18.1.08)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

慢性乙型肝炎分类及诊断要点:

1、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

(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

(3)肝功能指标异常:

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

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

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但白蛋白≥38 g/L、A/G≥1.4,血清蛋白电泳γ≤2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胆碱酯酶(CHE)>5400 U/L。

(4)血清HBsAg 、HBVDNA和HBeAg 阳性,抗—HBe阴性。

2、HBeAg 阴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

(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

(3)肝功能指标异常:

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

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

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但白蛋白≥35 g/L、A/G≥1.4,血清蛋白电泳γ≤2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胆碱酯酶(CHE)>5400 U/L。

(4)血清HBsAg 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

三、选择治疗方案

(一)依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

(二)治疗方案:

1、干扰素和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适应证:

(1)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① HBV DNA 定量≥ 1×105拷贝/ml

② ALT 水平≥正常2倍者,或ALT<正常2倍,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或≥G2。

(2)HBeAg 阴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① HBV DNA 定量≥1×104 拷贝/ml

② ALT 水平≥正常2倍者,或ALT<正常2倍,但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 HAI ≥4,或≥

G2。

2、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

①妊娠

②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

③未能控制的癫痫

④未戒断的酗酒/吸毒者

⑤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⑥失代偿期肝硬化

⑦有症状的心脏病

⑧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1.0 × 109/L 和治疗前血小板计数<50 × 109/L。

(2)相对禁忌证:

①甲状腺疾病

②视网膜病

③银屑病

④既往抑郁症史

⑤未控制的糖尿病

⑥未控制的高血压

⑦总胆红素>51 μmol/L 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者

3、抗病毒治疗方法:

(1)干扰素:

建议:使用长效干扰素,疗程要足够。

(2)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建议:

①尽量选择高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②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肝功能复常,HBeAg 血清学转换,HBV DNA阴

性,经监测4 次(每次间隔3 个月),仍保持不变者可以停药,但停药后需密切监测肝

脏生化学和病毒学指标。

③HBeAg 阴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当监测6次(每次间隔3个月) HBV DNA检测不

到(PCR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和ALT正常时可以停药,但停药后需密切监测肝脏生

化学和病毒学指标。

④如出现病毒变异耐药可选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或替比夫定联用阿德福韦酯。

4、抗炎保肝治疗:

(1)甘草酸类

(2)苦参碱类

(3)还原型谷光苷肽类

(4)解毒、降酶、利胆、退黄治疗,如肝泰乐、熊去氧胆酸、肝苏冲剂、五脂胶囊、当飞利肝宁片。

5、物理治疗:如磁热疗法治疗。

以上治疗均需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5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

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性别年龄不限;

4、其他严重疾病合并慢性乙肝者除外。

六、入院后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细胞分析+凝血4项

2、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

3、大便常规+OB+集卵

4、住院生化

5、乙肝两对半

6、HBV-DNA定量

7、抗HA V-IgM、抗-HEV

8、AFP

9、肝纤四项

10、抗-HIV+TP-Ab+抗-HCV

11、心电图

12、胸片(正侧位)

13、肝胆脾胰彩色B超

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肝功能

七、出院标准:

1、治疗15天症状改善;

2、肝功能明显改善,ALT≤正常2倍。

八、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肝功能未达出院标准,不能出院。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表单一

适用对象: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ICD10:B18.1. 08)不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5 天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表单二

适用对象: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ICD10:B18.1.08)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5 天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表单三

适用对象: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ICD10: B18.1.08)接受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5 天

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黄疸型治疗临床路径

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黄疸型治疗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黄疸型(ICD-10:B16.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年第8卷第6期324页),《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疗指南 1. 符合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1)血清HBsAg阳性;(2)血清HBVDNA阳性或 HBV DNA聚合酶阳性; (3)血清抗-HBcIgM阳性;(4)肝内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且排除合并甲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 2.符合急性肝炎诊断标准:包括有流行病学史,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程在半年以内,既往无乙型、

丙型、丁型肝炎或HBV携带史,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急性肝炎。 3.符合黄疸型肝炎诊断标准:血清胆红素>17.1umol/L,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黄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年第8卷第6期324页),《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休息、营养、禁酒)。 2.药物治疗:保肝及支持、对症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25-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16.901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黄疸型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引2019年版管见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管见(全文)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12月发布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以下简称《指南》)[1],对规范CHB 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帮助临床医师提高专业水平,缩小不同医疗机构和不同医师间医疗实践的差距具有积极作用。但作为临床合理决策重要依据的《指南》,还有一些内容值得商榷。本着学术争鸣原则,现结合有关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相关指南,提出以下管见。 一■关于术语.自然史、临床诊断部分 术语、自然史、临床诊断这3部分内容之间交织较多,其名词、定义或诊断依据应注意统一,并符合中文习惯。 1.自然史的分期应符合自然史定义: 疾病的自然史是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2]。《指南》根据自然病程与现行习惯将自然史分为4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未将HBsAg阴转或转换后的乙型肝炎康复或功能性治愈状态包含在内,故不符合自然史”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近年来,鉴于功能性治愈作为乙型肝炎的理想结局已被广泛接受,故可参照2017 年的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指南,将HBsAg阴转或转换后的乙型肝炎康复或功能性治愈状态列为自然史的一个阶段[3],可能这样更全面,也有利于进一步做到自然病程分期与临床诊断之间的对接。 2.术语或临床诊断应前后呼应并符合中文习惯: "HBeAg阴性CHB"又称"再活动期"。既然有"再活动期",按照中文习 惯前面就应有“活动期",而在此"再活动期”之前的却是"免疫清除期",加上此"免疫清除期"虽有清除病毒的作用,但无病毒清除的结果,故若 "HBeAg阴性CHB"为"再活动期",则按中文习惯"HBeAg阳性CHB"改为"免

感染科-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应症: 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酒精性脂肪肝; 4、非酒精性脂肪肝; 5、血清学检查阴性而生化检查结果异常的其他肝脏疾病。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非酒精性脂肪性病肝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三、选择诊断方案 (一)依据: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非酒精性脂肪性病肝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二)诊断方案: 1、慢性乙型肝炎 (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 (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 (3)肝功能指标: 1)A正常≤ALT(IU/L)≤正常10倍; 2)B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 3)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 (4)血清HBsAg 、HBVDNA阳性,和HBeAg或抗—HBe阳性。 2、慢性丙型肝炎 (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丙型肝炎或抗HCV阳性史; (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 (3)肝功能指标: 1)A正常≤ALT(IU/L)≤正常10倍; 2)B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 3)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 (4)血清抗HCV和HCVRNA阳性。 3、酒精性肝病 (1)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五年,乙醇量男性≥40g/日,女性≥20g/日,或2周内大量饮酒,乙醇量≥80g/日; (2)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黄疸等;可有神经精神症状和蜘蛛痣、肝掌等; (3)肝功能指标: ALT、AST、GGT升高,但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 (4)肝炎病毒标志物全阴性。 (5)肝脏超声显像或CT检查有典型表现。 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代谢综合征:肥胖症:腰围>90mm(男性),>80mm(女性),和(或)BMI>25kg/m2;TG>1.7mmol/L; HDL-C降低,<1.03mmol/L(男性),<1.29mmol/L(女性);血压增高;空腹血糖增高:

肝病科临床路径

丙型肝炎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 (二)诊断依据。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①.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②.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③.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 阳性。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①.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②.病变程度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西安)中关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BV 、HI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③.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

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④.肝硬化与HCC: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⑤.混合感染: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我国HCV与 HBV或HIV混合感染较为多见。 ⑥.肝脏移植后HCV感染的复发:丙型肝炎常在肝移植后复发,且其病程的进展速度明显快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一旦移植的肝脏发生肝硬化,出现并发症的危险性将高于免疫功能正常的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与移植时 HCV RNA水平及移植后免疫抑制程度有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抗病毒治疗是丙型肝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HCV,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HCC,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干扰素(IFN)α是抗HCV的有效药物,包括普通IFNα、复合IFN和聚乙二醇(PEG)化干扰素α(PEG-IFNα)。PEG-IFN α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其次是普通IFNα或复合IFN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均优于单用IFNα。因此,如无利巴韦林的禁忌证,均应采用联合疗法。 (四)标准住院日为20-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丙型肝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血生化、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要点汇总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 要点汇总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 (2023年更新版) 要点汇总 指南概述 本文档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的要点汇总,基于2023年的 最新研究和临床实践,为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提供指导。 诊断 - 对于疑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进行血清学检测以确认乙型 肝炎病毒感染。 - 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和肝功能指标,以评估病情。 分级和评估 - 使用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肝组织病理学和肝功能评估的 综合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分级和评估。 - 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肝纤维化程度,以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计划。

治疗策略 - 根据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程度, 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达到持久的病毒学和临床反应, 减少肝功能衰竭和肝癌的风险。 - 推荐首选药物为核苷类似物或核苷酸类似物,如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用于抑制病毒复制。 - 对于肝功能较差或肝纤维化较重的患者,联合使用抗病毒药 物和免疫调节剂可能更有效。 治疗监测 - 治疗期间应定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和肝功能指标测定,以评估治疗效果。 - 定期监测肝功能,包括肝酶和肝功能衰竭标志物,以及肝纤 维化程度的动态变化。 治疗终止和后续 - 对于达到持久病毒学和临床反应的患者,治疗终止时应定期 进行随访,并关注肝癌风险。

- 对于未达到治疗目标或重复治疗后仍复发的患者,应重新评 估治疗策略,并考虑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案。 预防和注意事项 - 推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和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 - 对于合并其他肝病或免疫抑制的患者,应谨慎选择治疗策略,并密切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 治疗期间应避免饮酒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这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的要点汇总, 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员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提供指导和参考。请在具 体治疗时仔细阅读完整指南以获得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感染科-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 二零零九年七月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说明 1、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2、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1(适用于不接受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3、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2(适用于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HBV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4、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3(适用于接受长效干扰素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5、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 6、肝穿剌活检术知情同意书 7、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知情同意书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ICD10:B18.1.08)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 慢性乙型肝炎分类及诊断要点: 1、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 (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 (3)肝功能指标异常: 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 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 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但白蛋白≥38 g/L、A/G≥1.4,血清蛋白电泳γ≤2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胆碱酯酶(CHE)>5400 U/L。 (4)血清HBsAg 、HBVDNA和HBeAg 阳性,抗—HBe阴性。 2、HBeAg 阴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 (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 (3)肝功能指标异常: 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 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 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但白蛋白≥35 g/L、A/G≥1.4,血清蛋白电泳γ≤2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胆碱酯酶(CHE)>5400 U/L。 (4)血清HBsAg 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 三、选择治疗方案 (一)依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 (二)治疗方案: 1、干扰素和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适应证: (1)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① HBV DNA 定量≥ 1×105拷贝/ml ② ALT 水平≥正常2倍者,或ALT<正常2倍,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或≥G2。 (2)HBeAg 阴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① HBV DNA 定量≥1×104 拷贝/ml ② ALT 水平≥正常2倍者,或ALT<正常2倍,但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 HAI ≥4,或≥

2019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版)

2019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版)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1版),并分别于2010年和2015年进行了更新。近4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HBV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更好地规范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助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再次更新本指南。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CHB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并非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CHB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师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基于相关研究进展和知识更新,现对本指南进行更新和完善。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两个级别,见表1(根据GRADE分级修订)。 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 1 术语 ?慢性HBV感染: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 ?CHB:由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 ?HBV再激活(HBV reactivation):HBsAg阳性/抗-HBc阳性,或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学治疗时,HBV DNA较基线升高≥2 lgIU/mL,或基线HBV DNA阴性者转为阳性,或HBsAg由阴性转为阳性。 ?HBeAg阴转(HBeAg clearance):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 消失。 ?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 seroconversion):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抗-HBe出现。 ?乙型肝炎康复(Resolved hepatitis B):曾有急性或CHB病史,现为HBsAg持续阴性、抗-HBs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下限、丙氨酸转氨酶(ALT)在正常范围。 ?病毒学突破(Virologic breakthrough):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nucleotide analogues,NAs)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HBV DNA水平比治疗中最低值升高>1 lgIU/mL,或转阴性后又转为阳性,并在1个月后以相同试剂重复检测确证,可有或无ALT升高。 ?病毒学复发(Virologic relapse):获得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停药后,间隔1个月2次检测HBV DNA均>2×103 IU/mL。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 指南目标 本指南旨在提供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指导,以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制定合理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预防措施 - 推广疫苗接种:积极宣传乙型肝炎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鼓励全民接种,特别是在新生儿出生时接种。 - 严格卫生管理:提倡个人卫生,避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加强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的消毒措施,减少病毒传播机会。 - 定期检测:对于高危人群(如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亲属、长期接触乙肝病毒的人员等),建议进行定期乙肝病毒检测,及早发现并接受治疗。 诊断与治疗策略 - 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乙肝病毒学标志物的检测,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肝功能状态,选择适当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如核苷酸类似物或干扰素等。

- 定期随访: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乙肝病毒学指标、肝功能和病情变化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 避免饮酒: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避免饮酒,以免加重肝脏损害和增加肝癌风险。 - 饮食调理: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 注意安全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避免接触可能传播病毒的血液和体液,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 本指南旨在提供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指导,但请注意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以及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请在使用本指南时,始终以独立决策为基础,不依赖于用户协助,并遵循简单的策略,避免出现法律复杂性问题。请勿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 注意:本指南为虚构文档,仅用于示例目的。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指南2024年解读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全球范围内存 在着广泛传播和高致病性的特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 3.4亿人慢性感染HBV,其中我国约占1/3、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进程缓 慢的病情,但会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为了规范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指南提出了以下几个重要方 面的指导意见: 1.全民免疫接种: 指南强调了乙肝疫苗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出生儿童和易感人群。全 国范围内的乙肝疫苗接种率也逐年提高,目前已经达到和超过了国际标准。 2.临床干预: 指南鼓励医疗机构提高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水平,特别是在病毒学和免疫学方面。同时,建议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 肝炎病毒相关标志物等指标,以及进行肝脏超声检查等。 3.药物治疗: 指南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了明确规定。根据患者的 病情和肝功能状态,可以选择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和肝保护治疗等不同 方案。这些药物治疗的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提高免疫功能、减轻肝脏炎 症和纤维化等。 4.并发症的防治: 指南详细介绍了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各种并发症的防治措施,包括肝 硬化、肝癌、肝功能衰竭等。对于有肝癌高风险的患者,还提出了定期筛 查和个体化治疗的建议。

5.健康教育和宣传: 指南强调了慢性乙型肝炎健康教育和宣传的重要性,特别是关于乙肝 病毒的传播途径、防范措施、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知识。提倡通过多种途径 和渠道,如媒体、学校、社区等,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 自我保护能力。 总体来说,2024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指南是一份重要的文件,它提供了规范和系统的指导,对于我国乙肝疫情的控制和在患者治疗中起 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疫苗技术的进一 步完善,我们期待未来的指南能够更加精准和高效地指导慢性乙型肝炎的 防治工作。

慢性乙肝单病种限价临床诊疗路径

慢性乙肝单病种限价临床诊疗路径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ICD-10: B19.902 ) 诊断依据:根据2005-12乙肝防治指南 1. 临床上出现乏力、上腹部不适、消化道症状,查体:慢性肝病体征。 2. 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或)HBV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 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2005-12 乙肝防治指南和《传染病学》第7版 1.一般治疗 2.保肝、降酶、退黄、能量、必要时加促进肝细胞生长素、利尿剂 3.对症 4 抗病毒治疗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 10-14 天 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B19.902 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重叠甲、丙、戊肝感染需排除 4.诊断为肝衰或合并其它肝病需排除 术前准备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 2. 3. 4. 选择用药:抗生素类,预防性用药时间为天 手术日为入院第天 麻醉方式:手术材料: 术中用药:输血:病理: 术后住院恢复天 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 2. 肝功能 术后用药: 抗生素类,用药时间天 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 1.一般情况好、临床症状缓解 2.肝功能明显好转,肝功能正常或者接近正常 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临床症状加重,病情进入肝功能衰竭期则不能计入该路径 2如果临床出现院内感染或其他并发症也不计入该路径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慢性乙肝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ICD-10: B19.902 ):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14 天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 一、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变,乙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庚肝感染、乙肝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肝炎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丁肝炎后肝硬化庚肝感染(ICD-10 :K74.600x003、K74.600x023、K74.600X024、 K74.600X026、K74.600X038、K74.600X039、K74.600X04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年,11月)肝硬化代偿期诊断标准(符合下列4条之一): 1.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2.内镜显示食管胃静脉曲张或消化道异位静脉曲张,除外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 3. B超、LSM或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特征:如脾大、门静脉三1.3 cm, LSM测定符合不同病因的肝硬化诊断界值 4.无组织学、内镜或影像学检查者,以下检查指标异常提示存在肝硬化(需符合4条中2条):①PLT<100X109/L,且无其

他原因可以解释;②血清ALB<35 g/L,排除营养不良或肾脏疾病 等其他原因;③INR>1.3或PT延长(停用溶栓或抗凝药 7d以上);④AST/PLT比率指数(APRI):成人APR[评分>2”“。需注意降酶药物等因素对APRI的影响。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年,11月) 1.病因治疗(抗乙肝病毒、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等)。 2.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3.抗炎抗纤维化治疗 无法明确病因的或对充分病因治疗后肝脏炎症和/或肝纤维化仍然存在或进展的患者,可考虑给予抗炎抗肝纤维化的治疗。 4.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一级预防) (四)标准住院日:为9〜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变,乙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庚肝感染、乙肝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肝炎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丁肝炎后肝硬化庚肝感染(ICD-10:K74.600x003、K74.600x023、K74.600x024、 K74.600x026、K74.600x038、K74.600x039、K74.600x040)疾病编码。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及表单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一、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 1.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 DNA为阳性,并且肝功能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慢性肝炎病变。 2.肝炎症状: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 3. 肝炎体征:肝病面容(面色晦暗)、可有肝掌、蜘蛛痣,多见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 4. ALT和/或AST异常或明显异常,TB正常或轻中度升高,白蛋XX平正常,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 5.腹部B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慢性肝损伤,脾脏增大等。

6.肝组织活检提示慢性肝炎。 从症状、体征、检验和检查等方面综合判断病情轻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层。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 2.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 (2)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 (3)心理疏导:通过健康教育或心理医生。 3.药物治疗 (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降酶(甘草酸制剂等)、退黄(腺苷蛋氨酸等); (2)免疫调节: (3)抗肝纤维化: (4)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对具备适应证,且知情同意下应

乙型肝炎治疗指南

乙型肝炎治疗指南 前言 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该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本指南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分级: 证据等级定义 I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II-1 有对照但非随机临床试验 II-2 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 II-3 多时间点病例系列分析,结果明显的非对照试验 III 受尊重权威的观点及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 1. 病原学 HBV(翻译:乙型肝炎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 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HBV(翻译:乙型肝炎病毒)的抵抗力较强,但65℃ 10 h、煮沸10min 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翻译:乙型肝炎病毒)。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翻译:乙型肝炎病毒)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翻译:乙型肝炎病毒)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 的各种抗原。cccDNA半衰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HBV基因型与疾病进展和干扰素(IFN)α治疗效果有关。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6-9]。HBeAg

慢性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 一、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病毒性肝炎(ICD-B18.101;103;201; 202;901;902;810;81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 符合慢性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1. 肝炎病史半年以上,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肝炎病毒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 2. 发病日期不明确或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 根据肝功能损伤程度临床分为: 1 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肝功能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 ⑵ 中度: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⑶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者。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总胆红素大于

5倍正常值上线、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40%但小于60%(或凝血酶原时间大于对照5秒以上)、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不宜过,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如ALT明显增高,甚至出现黄疸,则应尽量卧床休息。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饮食)。 2. 药物治疗 (抗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及减轻肝纤维化)。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B18.101;103;201;202;901; 902;810;811慢性病毒性肝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潜血;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全文)(20210522231628)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全文) 2015年10月,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简称"指南")在北京发布。新版指南是在2010年版指南的基础上,由我国肝病、感染病领域的19 名权威专家,历经一年多的反复讨论和修改完成的。与2010年版的指南相比,新版指南对"慢性HBV感染”、"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乙型肝炎康复"、"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乙型肝炎再活动"、”HBeAg血清学转换"、”组织学应答"、"完全应答"临床治愈"等22个概念做了明确的定义,更新了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预防、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的最新数据,尤其是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同时,新版指南聚焦于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明确提出22条推荐意见,对临床医师来说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下面是正式发布的新版指南,为方便广大临床医师日常学习和参考,本刊将指南中的推荐意见和术语制作成了适合手机阅读的版本,读者可扫描右边的二维码下载使用。 本指南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而制订, 涉及CHB其他治疗方法和策略请参阅相关的指南和共识。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1版),并于2010年第1次修订。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CHB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再次修订。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CHB诊断、预防和抗病毒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涵盖或解决CHB诊治及管理中的所有问

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 两个级别(表1 ,根据GRADE分级修订)。 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 1术语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chronic HBV infection)一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一由HBV持续感染弓|起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可分为HBeAg阳性CHB和HBeAg阴性CHB。

2021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管理治疗流程修订(全文)

2021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管理治疗流程修订(全文) 一、修订美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管理治疗流程》的原因 美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管理治疗流程》(以下简称《流程》)最早于2004年由北美洲肝病专家制定[1],曾于2006年、2008年和2015年进行了3次修订[2-4],2021年6名美国和1名加拿大肝病专家对2015年版《流程》进行了修订[5]。修订该《流程》的主要原因是如下: (1)在美国,大量符合美国肝病学会(AASLD)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指导治疗标准的患者未接受治疗,诊断率仅为18%,在诊断者中仅20%治疗[6-9]; (2)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已上市,其有效性与替诺福韦酯(TDF)相似,但安全性优于TDF,可作为慢性乙肝患者长期治疗的一种选择[10-12]; (3)临床上定量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测定更加普遍,用以监测治疗应答; (4)对乙肝病毒(HBV)感染自然史有了新的认识,新证据挑战免疫耐受期无疾病进展的老观念[13];

(5)美国慢性乙肝患者平均年龄增大,2015年美国慢性乙肝患者≥55岁占42%,这些患者合并症多,包括代谢性肝病、慢性肾病、骨质疏松等。同时,随年龄增大用药种类增多,从而影响慢性乙肝管理[14]; (6)世界卫生组织(WHO)要求简化慢性乙肝管理流程[15]。 二、抗病毒治疗的候选患者 专家们一致推荐:所有HBV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2000 IU/ml、丙氨酸转氨酶(ALT)男性>35 U/L,女性>25 U/L[16]、乙型肝炎e 抗原(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肝患者均应接受治疗。如果HBV DNA≥2000 IU/ml、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肝脏无纤维化患者不接受治疗,则应每3~6个月监测其HBV DNA和ALT水平[6]。 关于免疫耐受期患者应否治疗,该《流程》接受欧洲肝病学会(EASL)的观点,即基于HBV和肝病指标评价,将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分为HBeAg阳性慢性感染(原称免疫耐受期)、HBeAg阳性乙型肝炎(原称HBeAg阳性免疫活动期或免疫清除期)、HBeAg阴性慢性感染(原称非活动携带期或低复制期)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原称HBeAg阴性免疫活动期或再活动期)[17]。其特征见图1。

欧洲肝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管理指南

EASL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管指南 欧洲肝病学会 张学武译李旭校 1、前言 对乙肝病毒感染的自然史的认识和对其有效可能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自2002年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欧洲国际共识研讨会之后,已有数种新型的有效地抗病毒制剂被评估和批准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本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的目的是对优化慢性乙型肝炎管理的推荐意见进行更新。本指南不涉及预防和疫苗接种。对治疗的明确论述尚存在一些困难,因而仍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地方。在目前,临床医师、患者以及公共卫生当局还必须继续在不太成熟的证据的基础上作出选择。 2. 背景 2.1 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负担 大约占世界人口的1/3的人们存在既往或现在感染HBV的血清学证据,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慢性HBV感染的疾病谱和自然史是不同的和可变的,从低水平病毒血症的非活动状态到进展性肝炎,后者可以进展到肝硬化和肝癌。乙肝病毒相关的末期肝病或肝癌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而且目前有5-10%的患者接受肝移植。宿主和病毒因素以及与其它病毒尤其是HCV、HDV及HIV共同感染、以及其他病理状态如酒精滥用、超重等都能影响HBV感染的自然史以及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 慢性乙型肝炎可以表现为e+慢乙肝或e-慢乙肝,e+慢乙肝系所谓的野株型HBV感染所致,典型表现在HBV慢性感染的早期。e-慢乙肝主要系由于自然发生的HBV前C/C基因启动子的核苷酸变异的病毒复制所致,多表现为HBV慢性感染的后期。在过去十年内,随着HBV感染的人口老化,e-慢乙肝的流行率明显增高,而且在许多地区包括欧洲,已成为慢乙肝的主要类型。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持续的病毒复制和向肝硬化和肝癌的进展有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纵向研究表明,诊断慢乙肝后肝硬化5年累计发生率在8-20%不等。肝功能失代偿5年累计发生率大约是20%,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年生存的可能性是80-86%,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的可能性仅有14-35%。全球原发性肝癌升高,多数是因为HBV和HCV的感染,目前仍然占最常见肿瘤的第五位,占所有癌症患者的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相关性HCC的年发病率较高,肝硬化一旦诊断,HCC的年发病率可以高达2%-5%。然而HBV相关的HCC的发生率因地而异,而且与基础的肝病阶段相关。 人口迁移和移民正改变着该病在欧洲少数几个地方流行率较低国家的流行情况和发病率。为降低这种疾病的全球负担,基本的医疗保健资源是必须的。 2.2 自然史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动态过程,其自然史可被概括的分为五个阶段,但这却并非必然连续的。 (1)“免疫耐受期”的特征是HBeAg阳性、HBV高水平复制(以血清HBV DNA反映)、转氨酶正常或低水平、轻微或没有肝脏坏死炎症以及没有或仅有缓慢的肝纤维化。在此阶段,HBeAg自发的阴转的几率较小。在围产期或生命早期感染的个体此期较常见而且时间更长一些。由于病毒水平较高,这些病人具有高度传染性。 (2)免疫活动期的特征是HBeAg阳性、低水平病毒复制(以血清HBV DNA低水平为表现)、转氨酶水平升高或波动、中重度的肝脏坏死炎症活动以及与前期对比更为快速进展的肝纤维化,盖起可以持续数周到数年,另外,此期HBeAg 自发性阴转率增高,此期可发生于免疫耐受期之后的数年,多在被感染的个体进入成年期后发生。 (3)“非活动的HBV携带状态”发生于HBeAg向抗-HBe之后,其特征为极低或检测不到的血清HBV DNA水平、转氨酶正常,作为对免疫控制的结果,这种状态标志着良好的远期结果,绝大部分患者发生肝硬化、HCC的风险均较低。在持续数年的HBV DNA检测不到的情况下,可以出现自发的HBsAg阴转或出现HBsAb血清学转化,其发生率为1-3%。(4)HBeAg阴性CHB发生于免疫活动期的HBeAg血清学转化之后,代表CHB自然史的后期。其特征是表现为周期性的再活动,HBV DNA和转氨酶水平波动和肝炎活动。此类患者HBeAg阴性,在前C/C区启动子区域的核苷酸置换而导致HBV变异,不能表达或仅表达低水平的HBeAg。HBeAg阴性的CHB发生病情长久的自发缓解的几率较低。对真正的非活动的HBV携带者与HBeAg阴性的CHB处于自发缓解期的患者进行鉴别非常重要,但有时也很困难,前类患者预后良好,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低,而后者有活动性肝病,进展为进展期的肝纤维化、肝硬化及其相关的并发症(如失代偿期肝硬化和HCC)的风险较高。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是十分必要的,每3个月检查一次ALT和HBV DNA水平,至少随访1年,可以观察活动期的HBeAg阴性的CHB活动波动性。 (5) 在HBsAg消失后的HBsAg阴性期,肝脏内可以检测到HBV DNA,提示低水平的HBV复制持续存在。一般情况下,血清中检测不到HBVDNA,而可以检测到抗HBc伴或不伴抗HBs。HBsAg的消失与预后结果的改善及发生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及HCC的风险降低有关。隐匿性HBV感染(肝内检测到低水平的HBV DNA,血中HBV DNA<200IU/ml)的临床意义上不清楚,免疫抑制可以导致此类患者的再活动。

2020版: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

2020版: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 HBV )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硏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因全球各地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 CHB )的疾病负担不同及医疗保健系统的差异,总体上仍存在知晓率低、诊断率低和治疗率低的问题,导致其发现晚、治疗不及时及管理不规范,给国家和家庭的医疗支出造成巨大负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一版),并分别于2010、201 5和2019年进行了修订〔门。为响应建立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号召,落实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 和2017年11月我国政府出台的《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7 —2020年)》〔2]的总体目标,发挥全科医生〃健康守门人〃的角色,加强对CHB的科晋、预防、筛查、诊断和综合管理,特制订此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基层,旨在帮助全科医生,在CHB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管理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 包括或解决CHB管理的所有问题。因此,全科医生在诊治CHB 患者时, 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和意愿的 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 更新和完善。 —、概述 (―)定义

慢性HBV感染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彌/或HBV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 )阳性6个月以上。CHB :指由HBV持续感染6个月以上 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率差异很大。据WHO估计,全球约有2.57亿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我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区和非洲地区占68% [ 3 ] o全球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疾病,其中肝硬化占30%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HCC )占45%。我国肝硬化和HCC 患者中,由HBV感染所致者分别为77%和84%。 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对全国1 ~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 ~4岁、5~14岁和1 5~29岁人群HBsAg流行率分别为0.32%、0.94%和4.38% [4],与1992 年比较,分别下降了96.7%. 91.2%和55.1%。据统计,目前我国全人群HBsAg流行率为5%~6% ,慢性HBV感染者约7 000万例,其中CHB患者为2 000万〜3 000万例[5 ]。 尽管HBV相关疾病所致的医疗负担很重,CHB治疗的进展也很快, 但大多数HBV感染者对自身感染状况知晓率仍较低,导致部分患者就医时已经进展到疾病晚期。因此CHB的早期筛查、诊断及后续的关怀管理是防治的关键环节。 (三)传播 HBV主要经母婴、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在我国实施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划后,母婴传播已大幅度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