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

一、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K74. 602o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2版),《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2012年AASLI)成人肝硬化腹水处理指南(修订版)》[Hepatology, 2013, 57(4):1651-1653],《2017 年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

33(10): 158-174], <2018年欧洲肝病学会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管理临床实践指南》[J Hepatol, 2018, 69 (2): 406-460] 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Child 评分B、C级、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2.有腹水的症状和体征,有肝功能减退的症状,乏力、食欲减退等或原有症状加重,或新近出现腹胀、双下肢水肿、少尿等表现;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腹壁静脉曲张、腹部膨隆等。

3.有腹水的影像学结果:腹部超声、CT或MR检查证实存在腹

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2版),《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 《2012年AASLD成人肝硬化腹水处理指南(修订版)》(Hepatology, 2013, 57(4):1651-1653),《2017 年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 33(10):158-174),,《2018年欧洲肝病学会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管理临床实践指南》[JHepatol, 2018, 69 (2): 406-460] 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 .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能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包括NSAIDs、阿司匹林等)等。

3.药物治疗: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利尿剂、白蛋白、血浆、保肝营养治疗药物等。

4.其他治疗:治疗性腹腔穿刺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4. 602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生化全套(含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3)腹水常规及生化检查。

(4)腹部超声、胸正侧位X线片。

(5)营养筛查与评估: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

(1)腹水病原学检查,腹部CT或MRI,超声心动图检查。

(2) 24小时尿钠排出量或尿钠/钾比值。

(七)腹腔穿刺术

1 .适应证:新发腹水者;原有腹水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疑似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者;腹水对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

2.术前准备:除外合并凝血功能严重下降者。

3.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4.术后处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补充白蛋白(大量放腹水时,应于术后补充白蛋白,按每升腹水补充8~10g白蛋白

计算)。

(八)病因治疗、保肝及利尿剂的应用

1 .抗乙肝病毒治疗,按肝硬化治疗要求选用保肝药物。

2.利尿剂:根据病情使用螺内酯、峡塞米。伴低钠血症可应用托伐普坦。根据24小时尿量、下肢水肿、腹围情况评估疗效。

(九)营养治疗

可请营养科会诊,根据病情指导饮食及静脉营养摄入。

(十)出院标准

1.Child-pugh 评分改善。

2.腹胀症状缓解,腹围减小。

3 .体重稳步下降。

4.无严重电解质紊乱。

5.营养摄入状况改善或营养状态稳定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 .出现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转入相应路径。

2.合并结核性腹膜炎、肺部感染等转入相应路径。

3.顽固性腹水,需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十二)标准费用:9800元。

二、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ICD-10: K74.602)

患者姓名:________ 性别:_______ 年龄:______ 门诊号:_______ 住院号:________ 住院日期:_ _年_ _月_ 一日出院日期:_ 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14天

时间住院第3〜5天住院第6〜9天住院第10〜14天

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

□完成病历记录

□评价治疗疗效,调整治疗药物

(无水肿者每天体重减轻

300〜500g,有下肢水肿者每

天体重减轻800〜lOOOg

时,无须调整药物剂量)

□根据腹部血管彩超结果决定是

否请相关科室会诊

□根据腹水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

案(如加用抗感染治疗

等)

□上级医师查房

口完成病历记录

□再次进行营养筛选和评估

□评价治疗疗效,若评价为难治

性腹水,可选择:

1. 系列性、治疗性腹腔穿刺

2. 转诊行TIPS治疗

3. 转外科治疗

□营养治疗药物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患

者可以出院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

录、出院记录、出院

证明书和病历首页的

填写

□通知出院

□向患者交待出院注意事

项及随诊时间

□若患者不能出院,在病

程记录中说明原因和

继续治疗的方案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消化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低盐饮食

□记24小时出入量或尿量

□测体重+腹围Qd

□病因治疗,应用抗病毒

□利尿剂

□白蛋白静脉滴注(白蛋白低于

30g/L)

□保肝治疗(转氨酶升高者酌情

护肝降酶治疗,肝内胆汁淤积

可选用S-腺甘蛋氨酸、熊去

氧胆酸)

□抗感染(根据腹水检查结果及

腹部体征,判断有腹膜炎

者,经验性选择头抱三

代、硝基咪哩类或哇诺酮

类抗生素,后根据药敏及

时调整)

□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

临时医嘱

□肝皆功能、电解质测定

(酌情复查)

长期医嘱

□消化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低盐饮食

□记24小时尿量

□测体重+腹围Qd

□病因治疗,应用抗病毒

□利尿剂

□白蛋白静脉滴注(白蛋白低于

30g/L)

□抗感染(根据腹水检查结果及

腹部体征,判断有腹膜炎

者,经验性选择头抱三代、

硝基咪哩类或哇诺酮类抗

生素,后根据药敏及时调

整)

□保肝治疗(转氨酶升高者酌情

护肝降酶治疗,肝内胆汁淤积

可选用S-腺昔蛋氨酸、熊去

氧胆酸)

□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

临时医嘱

□肝肾功能、电解质测定

(酌情复查)

出院医嘱

□今日出院

□低盐饮食

□出院带药

□嘱定期监测肾功能

及电解质

□门诊随诊

肝硬化临床路径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积聚 肝硬化 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 编码 BN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编码 K74.6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 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2005 年)。2.疾病分期 (1)代偿期 (2)失代偿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 肝硬化 诊疗方案”。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内阻证 肝脾血瘀证 肝郁脾虚证 脾虚湿盛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8-2008)。 1.诊断明确 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TCD 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 肝功能(ALT、AST、TB)异常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 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肝硬化失代偿期

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3.有肝性脑病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或虽无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但神经心理智能测试至少有两项异常,有引起肝

性脑病的诱因,排除其他引起神经精神症状的原因。 4.有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三)治疗方案选择: 若患者为肝硬化腹水转肝硬化腹水路径; 若患者为肝硬化肝性脑病转肝硬化肝性脑病路径; 若患者为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转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路径。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 一、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ICD-10:K72.903伴K74.1-K74.6/K70.301/K71.701/K76.102/P78.8/A52.7↑K77.0 *)。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十二版)。

肝病科临床路径

丙型肝炎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 (二)诊断依据。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①.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②.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③.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 阳性。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①.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②.病变程度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西安)中关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BV 、HI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③.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

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④.肝硬化与HCC: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⑤.混合感染: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我国HCV与 HBV或HIV混合感染较为多见。 ⑥.肝脏移植后HCV感染的复发:丙型肝炎常在肝移植后复发,且其病程的进展速度明显快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一旦移植的肝脏发生肝硬化,出现并发症的危险性将高于免疫功能正常的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与移植时 HCV RNA水平及移植后免疫抑制程度有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抗病毒治疗是丙型肝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HCV,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HCC,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干扰素(IFN)α是抗HCV的有效药物,包括普通IFNα、复合IFN和聚乙二醇(PEG)化干扰素α(PEG-IFNα)。PEG-IFN α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其次是普通IFNα或复合IFN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均优于单用IFNα。因此,如无利巴韦林的禁忌证,均应采用联合疗法。 (四)标准住院日为20-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丙型肝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血生化、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

感染科-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 二零零九年七月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说明 1、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2、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1(适用于不接受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3、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2(适用于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HBV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4、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3(适用于接受长效干扰素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5、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 6、肝穿剌活检术知情同意书 7、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知情同意书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ICD10:B18.1.08)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 慢性乙型肝炎分类及诊断要点: 1、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 (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 (3)肝功能指标异常: 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 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 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但白蛋白≥38 g/L、A/G≥1.4,血清蛋白电泳γ≤2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胆碱酯酶(CHE)>5400 U/L。 (4)血清HBsAg 、HBVDNA和HBeAg 阳性,抗—HBe阴性。 2、HBeAg 阴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 (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 (3)肝功能指标异常: 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 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 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但白蛋白≥35 g/L、A/G≥1.4,血清蛋白电泳γ≤2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胆碱酯酶(CHE)>5400 U/L。 (4)血清HBsAg 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 三、选择治疗方案 (一)依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 (二)治疗方案: 1、干扰素和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适应证: (1)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① HBV DNA 定量≥ 1×105拷贝/ml ② ALT 水平≥正常2倍者,或ALT<正常2倍,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或≥G2。 (2)HBeAg 阴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① HBV DNA 定量≥1×104 拷贝/ml ② ALT 水平≥正常2倍者,或ALT<正常2倍,但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 HAI ≥4,或≥

22.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 一、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K74. 602o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2版),《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2012年AASLI)成人肝硬化腹水处理指南(修订版)》[Hepatology, 2013, 57(4):1651-1653],《2017 年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 33(10): 158-174], <2018年欧洲肝病学会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管理临床实践指南》[J Hepatol, 2018, 69 (2): 406-460] 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Child 评分B、C级、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2.有腹水的症状和体征,有肝功能减退的症状,乏力、食欲减退等或原有症状加重,或新近出现腹胀、双下肢水肿、少尿等表现;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腹壁静脉曲张、腹部膨隆等。 3.有腹水的影像学结果:腹部超声、CT或MR检查证实存在腹

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2版),《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 《2012年AASLD成人肝硬化腹水处理指南(修订版)》(Hepatology, 2013, 57(4):1651-1653),《2017 年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 33(10):158-174),,《2018年欧洲肝病学会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管理临床实践指南》[JHepatol, 2018, 69 (2): 406-460] 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 .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能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包括NSAIDs、阿司匹林等)等。 3.药物治疗: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利尿剂、白蛋白、血浆、保肝营养治疗药物等。 4.其他治疗:治疗性腹腔穿刺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4. 602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 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8.10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 符合病毒性慢性肝炎诊断标准: 1.肝炎病史半年以上,既往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 2.发病日期不明确或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根据肝功能损伤程度临床分为: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肝功能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中度: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⑶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者。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总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线、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40%但小于60%(或凝血酶原时间大于对照5秒以上)、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不宜过,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如ALT明显增高,甚至出现黄疸,则应尽量卧床休息。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饮食)。 2. 药物治疗 (抗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及减轻肝纤维化)。 (四)标准住院日为20-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18.107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检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肝纤维化、甲胎蛋白或肿瘤四项、梅毒及艾滋病抗体;(3)腹部超声、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1)腹部CT、肝活检;(2)甲状腺功、血脂、干扰素水平及干扰素抗体测定、病毒基因分型、HBV耐药突变株检测、血细胞族化抗原+活化淋巴细胞、肝炎相关抗体; (七)药物应用。

传染科肝病科7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349)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352)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355) 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360)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中医临床路径 (367) 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临床路径 (370) 流行性出血热(轻型)中医临床路径 (37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 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常见证候: 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 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 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 。 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93-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 2.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甘油三酯≤5.0mmol/L。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功能、血脂、血糖

19.肝硬化临床路径

肝硬化临床路径 一、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K74. 1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肝硬化的诊断需综合考虑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检验、影像学及组织学等检查。其诊断主要依据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两大证据群,肝脏影像学提示肝硬化征象有助于诊断。当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证据不充分、肝硬化的影像学征象不明确时,肝组织病理学见假小叶形成可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会) L营养支持。

2.病因治疗:如戒酒、抗病毒治疗及针对其他病因治疗。 3.抗炎抗纤维化治疗。 4.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L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硬化(ICD-10: K74. 100)疾病编码。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临床生化检验、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 (3)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 (1)腹部彩超、腹部MRl平扫+增强、腹部CT平扫+增强、超声造影、门静脉CTV、MRCP,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胸部CT、胃肠镜检查、心脏彩超、口引噪菁绿试验、头颅CT、头颅MRE下肢血管彩超、骨密度、肝组织活检(经皮肝穿刺活检、经颈静脉肝穿刺活检)、门静脉测压/肝静脉压力梯度检测;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 (二)诊断依据。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支持治疗: (1)休息; (2)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而易消化的食物为宜。能量摄取:35-45kcal/(kg·d),蛋白摄取:1.2-1.5g/(kg·d)。 (3)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每日摄钠盐500-800mg(氯化钠1.2-2g/d),不必严格限制水的摄入,如血清钠较低,

需限制水的摄入,以每日摄水量不超过前一日尿量加500ml 为宜。 (4)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等。 2.药物治疗: (1)利尿药治疗:一般口服螺内酯和呋噻米,联合使用。初始剂量宜少,螺内酯60mg/d+呋噻米20mg/d,后根据尿量酌情调整剂量。效果不佳时剂量按照螺内酯:呋塞米的5:2比例逐步增加剂量。如口服效果不佳,可静脉使用呋噻米。若条件允许可用托拉塞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监测血钾,必要时口服氯化钾缓释片,枸橼酸钾颗粒。 (2)保护肝细胞药物:用于肝功异常的肝硬化患者。可根据病情和病因选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熊去氧胆酸,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蓟素,甘草酸二铵等。 (4)补充蛋白:根据病情酌情应用白蛋白、血浆等。 (5)抗病毒药物:HBV-DNA阳性者,应给予抗乙肝病毒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硬化腹水疾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HBV、HCV; (3)腹水检查:腹水常规。 (4)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 (1)感染性疾病筛查、血型; (2)腹水病原学检查; (3)肝胆脾CT,胃镜检查;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 一、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变,乙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庚肝感染、乙肝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肝炎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丁肝炎后肝硬化庚肝感染(ICD-10 :K74.600x003、K74.600x023、K74.600X024、 K74.600X026、K74.600X038、K74.600X039、K74.600X04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年,11月)肝硬化代偿期诊断标准(符合下列4条之一): 1.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2.内镜显示食管胃静脉曲张或消化道异位静脉曲张,除外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 3. B超、LSM或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特征:如脾大、门静脉三1.3 cm, LSM测定符合不同病因的肝硬化诊断界值 4.无组织学、内镜或影像学检查者,以下检查指标异常提示存在肝硬化(需符合4条中2条):①PLT<100X109/L,且无其

他原因可以解释;②血清ALB<35 g/L,排除营养不良或肾脏疾病 等其他原因;③INR>1.3或PT延长(停用溶栓或抗凝药 7d以上);④AST/PLT比率指数(APRI):成人APR[评分>2”“。需注意降酶药物等因素对APRI的影响。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年,11月) 1.病因治疗(抗乙肝病毒、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等)。 2.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3.抗炎抗纤维化治疗 无法明确病因的或对充分病因治疗后肝脏炎症和/或肝纤维化仍然存在或进展的患者,可考虑给予抗炎抗肝纤维化的治疗。 4.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一级预防) (四)标准住院日:为9〜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变,乙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庚肝感染、乙肝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肝炎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丁肝炎后肝硬化庚肝感染(ICD-10:K74.600x003、K74.600x023、K74.600x024、 K74.600x026、K74.600x038、K74.600x039、K74.600x040)疾病编码。

23.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

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 一、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ICD-10: K74.607) (二)诊断依据。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1.具备肝硬化的诊断依据:存在肝功能减退和/或门静脉高压两大证据群,肝脏影像学提示肝硬化征象有助于诊断。肝组织病理学见假小叶形成可明确诊断。 2.出现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脓毒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或Child-Pugh 评分≥7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 1.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抗乙肝/丙肝病毒、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营养状况欠佳等)。

2. 一般治疗:休息、营养支持,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3.药物治疗:原发病的治疗、抗炎抗纤维化治疗,利尿剂、人血白蛋白、降低门脉压力等。 4.并发症防治:如腹腔积液治疗,预防自发性腹膜炎,预防消化道大出血,预防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等。 5.其他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L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ICD-10:K74.607) 疾病编码。 6.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临床生化检验、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 (3)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 (1)腹部彩超、腹部MRl平扫+增强、腹部CT平扫+ 增强、超声造影、门静脉CTV、MRCP,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胸部CT.胃肠镜检查、青I味菁绿试验、数字连接试验、脑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范本模板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2015年版) 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K74+R1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4 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及《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2009 年版)》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12年版)》.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 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 超声或CT 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4 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及《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2009 年版)》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 1.一般支持治疗: (1)休息; (2)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而易消化的食物为宜。能 量摄取:35—45kcal/(kg·d),蛋白摄取:1.2—1。5g/(kg·d)。 (3)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每日摄钠不超过2000mg,不必严格限制 水的摄入,如血清钠较低,需限制水的摄入,以每日摄水量不超过前一日 尿量加500ml为宜。 (4)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 入等。 2。药物治疗: (1)利尿药治疗:一般口服螺内酯和呋噻米,联合使用。初始剂量易 少,呋噻米20mg qd、螺内酯20mg bid,后根据尿量酌情调整剂量。效果 不佳时剂量按照螺内酯:呋塞米的5:2 比例逐步增加剂量。如口服效果不 佳,可静脉使用呋噻米。若条件允许可用托拉塞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监测血钾,必要时口服氯化钾缓释片. (2)保护肝细胞药物:用于肝功异常的肝硬化患者。如还原型谷胱甘 肽等。 (4)补充蛋白:使用复方氨基酸胶囊,根据病情应用血浆、白蛋白等。 (5)抗病毒药物:若肝功异常,HBV—DNA 高者,可考虑抗乙肝病毒治 疗。 (四)标准住院日:10-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4+R18肝硬化腹水疾病编码。

失代偿肝硬化临床路径中华医学会

失代偿肝硬化临床路径 一、失代偿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失代偿肝硬化(ICD-10:K7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的临床诊断、评估和抗病毒治疗的综合管理》(中华消化杂志,2014,34(2):77-84)及《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肝组织病理学诊断或影像学诊断,参考肝脏弹性扫描检查;肝功能生化、凝血功能等检查评估肝脏功能,根据Child-Turcotte-Pugh评分,B级或C 级为肝功能失代偿; 2.出现肝硬化失代偿的标准:Child-Turcotte-Pugh评分为B级或C级,或按肝硬化五期分类法确定为失代偿肝硬

化。满足如下其中一条标准:Child-Turcotte-Pugh评分为7分或以上;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或腹部超声或CT或MRI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有食道静脉破裂出血史。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的临床诊断、评估和抗病毒治疗的综合管理》(中华消化杂志,2014,34(2):77-84)及《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 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抗乙肝/丙肝病毒、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营养状况欠佳等)。 2. 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3.药物治疗:原发病的治疗、利尿剂、人血白蛋白、降低门脉压力。 4. 放腹腔积液治疗。

2022年版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中医临床路径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中医临床路径(2022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代偿期的住院患者。 一、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编码:BN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炎肝硬化(ICD-10编码:K74.1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11版(吴勉华、石岩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以及2019年《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9年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纤维化非侵袭性诊断、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 2.疾病分期 肝硬化代偿期: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如按五期分类法评估肝硬化并发症情况,属1期:无静脉曲张,无腹水;和2期:有静脉曲张,无出血及腹水。 3.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瘀阻证 气滞血瘀证 肝郁脾虚证 肝肾阴虚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内科学》(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第九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2019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临床营养学》(于健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实用内科学》(王吉耀、葛均波、邹和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肝硬化临床路径的护理

肝硬化临床路径的护理 ---------------------------------------------------------------最新资料推荐------------------------------------------------------ 肝硬化临床路径的护理 肝硬化临床路径的护理一、入院护理(一). . 入院健康教育: 由接收新入院患者的护士或者责任护士负责,24h 内完成,患者带到病房进行介绍,并做好记录。 1、介绍环境及设施、人员。 如自我介绍、科主任、科护长、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同室的病友等;照明使用、呼叫系统的使用、空调开关的使用、热水使用等等。 2、住院告知有关规章制度、入院须知。 如医生查房制度、陪伴制度、作息制度、病房管理要求饮食的供应等。 3、住院安全告知。 病房安全通道、卫生间紧急呼叫铃的使用、物品的保管、防止意外伤害、不私自离开医院等。 4、对于属于跌倒/坠床高风险人群,签署预防患者跌倒/坠床告知书;对于属于压疮发生高风险人群进行评分并和签署告知书和做好备案。 (5、报告医生新入院患者的到来,使得病人得到及时的诊疗。 (二). . 各项辅助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1、有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定出第二天检查的运送方式,交代患者及家属检查的注意事项;夜班护士再次交代检查注意事项同 1 / 14 时把温馨提示放到患者床头柜,保证血标本的采集及各项检查的顺利完成。 2、第二天上午由责任护士负责核对标本无误后由护工送检,下午责任护士负责所有的辅助检查结果书否有回报,有异常的做好交接班。 (三)基础护理:

1、床单元: 接待护士查看病房床单元是否整洁,病床是否正常使用;2、患者指甲、胡子: 指甲长者协助患者修剪、胡子长者协助患者修理,做好卫生处置; 3、患者用餐: 询问患者入院后在医院订餐还是家里送餐,保证患者的用餐。 二、住院期间的护理: (一)病情观察1、责任护士或者当班护士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胀、腹痛情况,24h 的尿量、体重变化及双下肢水肿的情况及食欲情况;2、责任护士或者当班护士要注意观察患者大便的颜色、性状,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及是否有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及肝源性胃肠道黏膜溃疡出血的并发症的发生;如(1)注意测量体温、脉搏、血压的变化,如发热者,可给物理降温,记录24h 出入水量,尿比重。 (2)在大出血时,每15~30min 测脉搏、血压,有条件者使用心电血压监护仪进行监测。 ---------------------------------------------------------------最新资料推荐------------------------------------------------------ (3)注意呕吐物及粪便的性状,量及颜色,呕血及便血的颜色,取绝于出血量的多少及血在消化道内停留的时间,如出血量多,停留的时问短,颜色新鲜或有血块,出血量少,停留时间长则颜色比较暗或黑色,伴有呕吐者,一般比单纯黑便者出血量大,当病人出现口渴、烦躁,出冷汗、黑朦、晕厥等症状时,应考虑有新鲜出血。 (4).出血量400ml 以内可无症状,出血量中等可引起贫血或进行性贫血、头晕软弱无力,突然起立可产生晕厥、口渴,肢体冷感及血压偏低等。 大量出血达全身血量30-50%(约1500-2500ml)即可产生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至测不到,脉压差缩小(小于3.33-4kpa)及脉搏快而弱(脉率大于120次/分)等,如有了血性休克,可按休克病人常规护理。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临床路径(2019年版)

---------------------------------------------------------------最新资料推荐------------------------------------------------------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临床路径(2019年版)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临床路径(2019 年版)一、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K74.100)伴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疾病编码。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第十二版)、《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年,第二版)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2019 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23(12):888-905)。 《欧洲营养指南》(临床营养 2006,25(2)285-294)。 1.根据影像学诊断或肝组织病理学诊断,肝脏弹性扫描检查、肝功能生化学、凝血功能以及 Child-Turcotte-Pugh 评分等检查评估肝脏功能。 影像学、生物化学或血液学检查有肝细胞合成功能障碍或门静脉高压症证据,或肝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不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或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2.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可伴或不伴 HBV DNA 阳性和肝功能异常。 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 1 / 8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第十二版)、《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年,第二版)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2019 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23(12):888-905)。 《欧洲营养指南》(临床营养 2006,25(2)285-294)。 1. 隔离: 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 2.评估肝硬化为代偿期(Child-Pugh 分级为 A 级);或按五期分类法评估肝硬化并发症情况,1 期: 无静脉曲张,无腹水;2 期: 有静脉曲张,无出血及腹水。 3.评估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状态。 4.若 HBVDNA 阳性,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 5.中医中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910 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硬化(ICD-10: K74)伴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疾病编码。 2.符合需要住院的指征: 乙肝肝硬化出现炎症活动(ATL显著升高伴或不伴胆红素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