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

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8.10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

符合病毒性慢性肝炎诊断标准:

1.肝炎病史半年以上,既往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

2.发病日期不明确或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根据肝功能损伤程度临床分为: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肝功能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中度: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⑶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者。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总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线、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40%但小于60%(或凝血酶原时间大于对照5秒以上)、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不宜过,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如ALT明显增高,甚至出现黄疸,则应尽量卧床休息。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饮食)。

2. 药物治疗 (抗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及减轻肝纤维化)。

(四)标准住院日为20-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18.107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检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肝纤维化、甲胎蛋白或肿瘤四项、梅毒及艾滋病抗体;(3)腹部超声、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1)腹部CT、肝活检;(2)甲状腺功、血脂、干扰素水平及干扰素抗体测定、病毒基因分型、HBV耐药突变株检测、血细胞族化抗原+活化淋巴细胞、肝炎相关抗体;

(七)药物应用。

1.保肝降黄:甘草酸胺类、多烯磷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促肝细胞生长素、腺苷蛋氨酸等。

2.抗病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干扰素和(或)核苷类似物。

3.免疫调节、抗纤维化。

4.中医中药及其它治疗。

(八)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

2. 肝功能好转ALT<80 U/L。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并发症(如自发性腹膜炎、原发性肝癌等)退出本路径。

2.进展为慢性重型肝炎或肝硬化退出本路径。

3.病情迁延不愈或顽固性黄疸,需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8.107)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

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0-30天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总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华中医医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临床常见证候: 温热蕴结证 肝郁气滞证 肝郁脾湿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证 瘀血阻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6-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诊疗时间≤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的患者。 2.伴有肝功能ALT<2倍正常值、TBIL<2倍正常值,或肝穿刺病理活检检查在G2以下:和/或ALT≥2倍正常值但有抗病毒治疗禁忌证得患者或患者自身原因暂不考虑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肝功能 (2)病毒指标:HBVM,HBV DNA (3)腹部超声

感染科-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应症: 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酒精性脂肪肝; 4、非酒精性脂肪肝; 5、血清学检查阴性而生化检查结果异常的其他肝脏疾病。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非酒精性脂肪性病肝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三、选择诊断方案 (一)依据: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非酒精性脂肪性病肝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二)诊断方案: 1、慢性乙型肝炎 (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 (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 (3)肝功能指标: 1)A正常≤ALT(IU/L)≤正常10倍; 2)B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 3)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 (4)血清HBsAg 、HBVDNA阳性,和HBeAg或抗—HBe阳性。 2、慢性丙型肝炎 (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丙型肝炎或抗HCV阳性史; (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 (3)肝功能指标: 1)A正常≤ALT(IU/L)≤正常10倍; 2)B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 3)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 (4)血清抗HCV和HCVRNA阳性。 3、酒精性肝病 (1)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五年,乙醇量男性≥40g/日,女性≥20g/日,或2周内大量饮酒,乙醇量≥80g/日; (2)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黄疸等;可有神经精神症状和蜘蛛痣、肝掌等; (3)肝功能指标: ALT、AST、GGT升高,但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 (4)肝炎病毒标志物全阴性。 (5)肝脏超声显像或CT检查有典型表现。 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代谢综合征:肥胖症:腰围>90mm(男性),>80mm(女性),和(或)BMI>25kg/m2;TG>1.7mmol/L; HDL-C降低,<1.03mmol/L(男性),<1.29mmol/L(女性);血压增高;空腹血糖增高:

肝病科临床路径

丙型肝炎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 (二)诊断依据。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①.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②.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③.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 阳性。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①.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②.病变程度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西安)中关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BV 、HI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③.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

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④.肝硬化与HCC: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⑤.混合感染: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我国HCV与 HBV或HIV混合感染较为多见。 ⑥.肝脏移植后HCV感染的复发:丙型肝炎常在肝移植后复发,且其病程的进展速度明显快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一旦移植的肝脏发生肝硬化,出现并发症的危险性将高于免疫功能正常的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与移植时 HCV RNA水平及移植后免疫抑制程度有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抗病毒治疗是丙型肝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HCV,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HCC,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干扰素(IFN)α是抗HCV的有效药物,包括普通IFNα、复合IFN和聚乙二醇(PEG)化干扰素α(PEG-IFNα)。PEG-IFN α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其次是普通IFNα或复合IFN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均优于单用IFNα。因此,如无利巴韦林的禁忌证,均应采用联合疗法。 (四)标准住院日为20-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丙型肝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血生化、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

重型肝炎临床路径

病毒性肝炎肝衰竭临床路径 (初稿) 一、病毒性肝炎肝衰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肝衰竭(ICD-B15.907;B16.908; B17.205;852;B15.906;B16.909;B17.206;B17.211;B17.21 0;B18.102;203;909;9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肝衰竭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关于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讨论》(2008年亚太肝病学会)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符合病毒性重型肝炎诊断标准: 1.急性肝衰竭:急性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 脑病(按Ⅳ度分类法划分)并有以下表现者:⑴极度乏 力,消化道症状明显。⑵肝脏浊音界进行性缩小。⑶出 血倾向明显,凝血酶原活动度<40%并排除其它原因。 ⑷黄疸进行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但有上 述表现者均考虑本病。 2.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15天至26周内出现以下表 现者:⑴极度乏力,有明显消化道症状。⑵黄疸迅速加

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 倍或每日上升≥ 17. 1μmol/ L 。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 活动度≤40 % 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 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主要临床表现(血清总胆红素≥85.5 mol/ 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40 %并发腹水和(或)肝性脑病)。 4.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 代偿。⑴有腹水或其他门静脉高压表现。⑵可有肝性脑病。⑶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⑷有凝血功能障碍,PTA ≤40 % 。 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1. 早期:⑴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⑵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 L 或每日上升≥17. 1 μmol/ L)。⑶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30%但≤40%。⑷未出现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 2. 中期:在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以下两条之一者。⑴出现Ⅱ度以下肝性脑病和(或)明显腹水。⑵出血倾向明显(出血点或瘀斑),且凝血酶原活动>20% 但≤30% 。

感染科-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 二零零九年七月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说明 1、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2、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1(适用于不接受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3、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2(适用于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HBV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4、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3(适用于接受长效干扰素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5、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 6、肝穿剌活检术知情同意书 7、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知情同意书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ICD10:B18.1.08)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 慢性乙型肝炎分类及诊断要点: 1、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 (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 (3)肝功能指标异常: 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 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 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但白蛋白≥38 g/L、A/G≥1.4,血清蛋白电泳γ≤2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胆碱酯酶(CHE)>5400 U/L。 (4)血清HBsAg 、HBVDNA和HBeAg 阳性,抗—HBe阴性。 2、HBeAg 阴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 (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 (3)肝功能指标异常: 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 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 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但白蛋白≥35 g/L、A/G≥1.4,血清蛋白电泳γ≤2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胆碱酯酶(CHE)>5400 U/L。 (4)血清HBsAg 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 三、选择治疗方案 (一)依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 (二)治疗方案: 1、干扰素和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适应证: (1)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① HBV DNA 定量≥ 1×105拷贝/ml ② ALT 水平≥正常2倍者,或ALT<正常2倍,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或≥G2。 (2)HBeAg 阴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① HBV DNA 定量≥1×104 拷贝/ml ② ALT 水平≥正常2倍者,或ALT<正常2倍,但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 HAI ≥4,或≥

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

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

目录 1、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2、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 3、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小组 4、中医临床路径科室培训记录 5、中医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表 6、中医临床路径效果评价表 7、中医临床路径变异登记表 8、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季度总结 9、年度计划 10、年度总结

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医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要求,为进一步做好我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现制定我科室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一、组织原则 我科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在医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办(医务科)统一管理下开展工作。科室成立中医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组长为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成员为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主任指定本科室医师担任,原则上要求为主治医师以上。 二、工作职责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中医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2、负责提出科室中医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中医临床路径文本; 3、结合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中医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参与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中医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实施小组与医院的日常联络; 2、牵头中医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3、指导每日中医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4、根据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中医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临床路径总结

临床路径总结 临床路径工作小结 我院自2011年7月正式启动临床路径暨单病种管理工作,2011年9月正式进入临床实施阶段,截止到2012年3月31日,目前情况如下: 一、已执行的临床路径名称及数目: 执行数单病执行数病种名病种名单病种量种量胃、十二指肠消化道溃疡1 ? ?型糖尿病266 × 急性阑尾炎 51 ? 大肠息肉 39 ? 腹股沟斜疝 40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2 × 结节性甲状腺肿 16 ? 结核性胸膜炎17 × 下肢静脉曲张 11 ? 支原体肺炎16 × 股骨颈骨折7 × 终末期肾脏病9 × 结石性胆囊炎 40 ? 慢性乙型肝炎23 × 慢性鼻-鼻窦炎 23 ? 甲状腺功能亢进 0 ? 慢性扁桃体炎 1 ? 声带息肉 4 × 巴氏囊肿 12 ? 原发性前列腺增生 1 ? 子宫肌瘤 62 ? 乳腺纤维瘤 14 ? 卵巢良性肿瘤 34 ? 乳腺癌 1 × 输卵管妊娠 47 ? 大脑中动脉瘤0 × 椎体压缩骨折13 × 胫骨平台骨折 3 × 腰椎间盘突出症 4 × 股骨髁骨折 1 × 自然临产阴道分娩299 × 髌骨骨折 0 ? 计划性剖宫产356 × 踝骨骨折 0 ?

输尿管结石 54 ? 桡骨远端骨折 1 × 膀胱结石 6 ? 锁骨骨折0 × 鞘膜积液7 × 肩凝证(门诊) 0 × 混合痔 133 ? 急性病毒性肝炎0 × 肛瘘 48 ? 社区获得性肺炎0 ×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35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0 ×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15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0 ? 膝痹病25 × 轮状病毒肠炎22 × 截止到2012年03月31日,我院现已完成1809例临床路径、单病种病例,外科开展临床路径情况:外科制定36个病种相关42个临床路径文本,分别占临床路径病种及文本数量的72%、73.7%,涉 及单病种24个病种29个临床路径文本,完成临床路径1340例,占总完成例数的74%,内科开展临床路径情况:内科制定14个病种相关15个临床路径文本,分别占临床路径病种及文本数量的28%、26.3% ,涉及单病种1个病种1个临床路径文本,完成临床路径469例,占总完成例数的26%。 二、我院临床路径文本的制定 我院临床路径文本挑选部分卫生部颁发的标准路径文本,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根据我市医保颁发单病种目录,制定相应临床路径文本。为了达到规范化治疗、控制医疗费用、保证良好的可执行性,路径表单内治疗明确执行时间、药物明确具体品种,经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审核、验证后,予以执行。 三、我院临床路径工作的保障措施 1、制定了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2、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临床路径指导评价 小组、实行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成立了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 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8.10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 符合病毒性慢性肝炎诊断标准: 1.肝炎病史半年以上,既往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 2.发病日期不明确或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根据肝功能损伤程度临床分为: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肝功能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中度: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⑶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者。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总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线、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40%但小于60%(或凝血酶原时间大于对照5秒以上)、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不宜过,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如ALT明显增高,甚至出现黄疸,则应尽量卧床休息。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饮食)。 2. 药物治疗 (抗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及减轻肝纤维化)。 (四)标准住院日为20-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18.107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检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肝纤维化、甲胎蛋白或肿瘤四项、梅毒及艾滋病抗体;(3)腹部超声、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1)腹部CT、肝活检;(2)甲状腺功、血脂、干扰素水平及干扰素抗体测定、病毒基因分型、HBV耐药突变株检测、血细胞族化抗原+活化淋巴细胞、肝炎相关抗体; (七)药物应用。

乙肝临床路径(医师版)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ICD-10:) (二)诊断依据。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抗病毒治疗法 2.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 3.营养支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编码。 2.伴有ALT ≥2倍正常值,或B超可见回声增粗,脾轻度肿大。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凝分析、大生化; (2)乙肝两对半、乙肝DNA、AFP, (3)上腹部B超

2.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肿瘤6项、甲功7项、免疫球蛋白、自身免疫抗体、抗肝抗原组合、肝纤维化四项,心电图、增强上腹部CT、增强肝脏核磁。 (七)药物选择。 1.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核苷类药物 2.免疫调节:胸腺肽 3.保肝、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治疗:维生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肝泰乐、甘草酸、腺苷蛋氨酸、丹参、茵桅黄、山莨菪碱、皮质醇激素。 (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凝分析、肝功。 2.乙肝DNA (九)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缓解好转。 2.肝功能ALT、AST和/或总胆红素降至正常或下降的70%。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存在其它疾病需要治疗,需要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需要要退出本路径。 2.因患者及家属的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需退出本路径。 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ICD-10:)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S码:BNGO40 西医诊 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编码:K74.601。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 (2005年)。 2.疾病分期 ( 1 )代偿期 (2)失代偿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 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内阻证 肝脾血瘀证 肝郁脾虚证 脾虚湿盛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诊疗方 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8-2008。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TCD®码:BNGO40和肝硬化(ICD-10编码:K74.601)的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肝功能(ALT AST TB)异常者。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 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 3)凝血功能 ( 4)甲胎蛋白 ( 5 )腹部超声 ( 6)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自身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 1 )湿热内阻证:清热利湿。 ( 2)肝脾血瘀证:活血软坚。 ( 3)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 ( 4)脾虚湿盛证:健脾利湿。 ( 5)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 ( 6)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2.辨证选择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4. 护理:辨证施护,饮食指导。 (九)出院标准

慢性乙肝单病种限价临床诊疗路径

慢性乙肝单病种限价临床诊疗路径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ICD-10: B19.902 ) 诊断依据:根据2005-12乙肝防治指南 1. 临床上出现乏力、上腹部不适、消化道症状,查体:慢性肝病体征。 2. 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或)HBV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 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2005-12 乙肝防治指南和《传染病学》第7版 1.一般治疗 2.保肝、降酶、退黄、能量、必要时加促进肝细胞生长素、利尿剂 3.对症 4 抗病毒治疗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 10-14 天 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B19.902 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重叠甲、丙、戊肝感染需排除 4.诊断为肝衰或合并其它肝病需排除 术前准备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 2. 3. 4. 选择用药:抗生素类,预防性用药时间为天 手术日为入院第天 麻醉方式:手术材料: 术中用药:输血:病理: 术后住院恢复天 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 2. 肝功能 术后用药: 抗生素类,用药时间天 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 1.一般情况好、临床症状缓解 2.肝功能明显好转,肝功能正常或者接近正常 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临床症状加重,病情进入肝功能衰竭期则不能计入该路径 2如果临床出现院内感染或其他并发症也不计入该路径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慢性乙肝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ICD-10: B19.902 ):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14 天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 一、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变,乙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庚肝感染、乙肝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肝炎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丁肝炎后肝硬化庚肝感染(ICD-10 :K74.600x003、K74.600x023、K74.600X024、 K74.600X026、K74.600X038、K74.600X039、K74.600X04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年,11月)肝硬化代偿期诊断标准(符合下列4条之一): 1.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2.内镜显示食管胃静脉曲张或消化道异位静脉曲张,除外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 3. B超、LSM或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特征:如脾大、门静脉三1.3 cm, LSM测定符合不同病因的肝硬化诊断界值 4.无组织学、内镜或影像学检查者,以下检查指标异常提示存在肝硬化(需符合4条中2条):①PLT<100X109/L,且无其

他原因可以解释;②血清ALB<35 g/L,排除营养不良或肾脏疾病 等其他原因;③INR>1.3或PT延长(停用溶栓或抗凝药 7d以上);④AST/PLT比率指数(APRI):成人APR[评分>2”“。需注意降酶药物等因素对APRI的影响。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年,11月) 1.病因治疗(抗乙肝病毒、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等)。 2.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3.抗炎抗纤维化治疗 无法明确病因的或对充分病因治疗后肝脏炎症和/或肝纤维化仍然存在或进展的患者,可考虑给予抗炎抗肝纤维化的治疗。 4.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一级预防) (四)标准住院日:为9〜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变,乙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庚肝感染、乙肝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肝炎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丁肝炎后肝硬化庚肝感染(ICD-10:K74.600x003、K74.600x023、K74.600x024、 K74.600x026、K74.600x038、K74.600x039、K74.600x040)疾病编码。

019.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

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肝衰竭的住院患者。 一、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瘟(TCD编码:BNW22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慢性肝衰竭(ICD-10编码:K72.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功能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联合制订的《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2012年版)》。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湿热蕴毒证 瘀热蕴毒证 阳虚瘀毒证 阴虚瘀毒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瘟(慢性肝衰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瘟(慢性肝衰竭)。 2.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出现症状急性加重或出现新的并发症,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原发性肝癌、抗HIV阳性者及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等)和精神

病等影响疗效评价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观察并记录身目黄染、口干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水、神志、行为、出血等症状或体征及其变化情况,注意舌像、脉象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凝血项、血糖、血清电解质; (3)血清甲胎蛋白(AFP); (4)血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检测; (5)心电图、腹部B超、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清内毒素定量、细菌培养、血氨、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CT或MRI等。 (八)治疗方法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蕴毒证:祛湿解毒、凉血化瘀。 (2)瘀热蕴毒证:化瘀解毒、健脾和胃。 (3)阳虚瘀毒证:温阳利水、活血化瘀。 (4)阴虚瘀毒证:滋补肝肾、化瘀解毒。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特色疗法 (1)中药灌肠 (2)中药外敷 4.其他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乏力、纳差、腹胀、出血倾向等症状明显好转,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2)黄疸、腹水等体征明显改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及表单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一、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 1.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 DNA为阳性,并且肝功能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慢性肝炎病变。 2.肝炎症状: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 3. 肝炎体征:肝病面容(面色晦暗)、可有肝掌、蜘蛛痣,多见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 4. ALT和/或AST异常或明显异常,TB正常或轻中度升高,白蛋XX平正常,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 5.腹部B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慢性肝损伤,脾脏增大等。

6.肝组织活检提示慢性肝炎。 从症状、体征、检验和检查等方面综合判断病情轻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层。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 2.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 (2)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 (3)心理疏导:通过健康教育或心理医生。 3.药物治疗 (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降酶(甘草酸制剂等)、退黄(腺苷蛋氨酸等); (2)免疫调节: (3)抗肝纤维化: (4)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对具备适应证,且知情同意下应

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在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在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是指在临床医疗过程中,通过制定一条具体而合理的护理路径,结 合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以达到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促进康复的目的。在病毒性肝炎 的护理中,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病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减少并 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病情。病毒性肝炎患者往往对自身疾病的 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误解和不良行为习惯,比如不重视治疗、肆意饮酒等。健康教育临床 路径通过为患者提供系统的宣教内容,介绍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病因、病情发展规律、预防措施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增强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可以帮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病毒性肝炎患者需要定期服用抗 病毒药物,密切观察自身健康状况,避免诱发肝炎急性加重或慢性加重,因此自我管理至 关重要。健康教育临床路径通过向患者传授药物的正确使用方式、饮食调理、锻炼方法等 相关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减少病 情恶化的风险。 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容易出现肝功能异常、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健康教育临床路径通过教育患者定期进行肝 功能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就医等措施,帮助患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康复率。 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病毒性肝炎患者往往伴有严重的生理和 心理负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健康教育临床路径通 过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手段,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参考范文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参考范文 肝炎是现在全世界范围内死亡率最高、感染范围最广的一种疾病。病毒性肝炎是所有肝炎疾病中最为棘手的一种疾病。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谈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护理策略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加强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按时服药、戒烟戒酒、健康合格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按时服药(96.7%)、戒烟戒酒(93.3%)、健康合格(83.3%)、护理满意度(93.3%)、明显高于对照组(86.7%)、(63.3%)、(50%)、(73.3%),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加强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护理干预,可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护理模式。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临床护理路径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极易出现肝硬化症状,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进行性肝病[1]。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病程较长,临床治疗预后不佳,治疗费用较昂贵,很多患者会担心疾病治疗以及经济负担,常常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急躁等不良心理情绪,影响临床治疗效果[2]。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遵医行为,有利于确保临床治疗效果。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基于循证医学,坚持持续质量改进,注重整体护理效果的新型护理模式,为进一步探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有效的临床护理路径,本文对我院60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以及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药物性肝病临床路径

药物性肝病临床路径 一、药物性肝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损伤,但已系统性地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肝损伤的病因而诊断为药物性肝病(ICD:K71.1/K71.9)(二)诊断依据。 根据《2007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版《药物性肝损伤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 1. 临床表现:可具有非特异性的肝病相关症状的临床表现。有时可出现肝外临床症状,如发热、皮疹等。 2.经血液生化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组织学检查等检查,明确存在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肝病。 3.患者有明确的用药史,且服药时间与肝病的发生有时间上的相关性。 4. 应用RUCAM因果关系评估量表评分≥6分,提示肝病“很可能”是由药物引起。 5.基于详细病史、血液生化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组

织学检查等合理应用的排除性诊断,是目前药物性肝损伤的基本诊断策略。需排除引起肝病的其他可能病因,如急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隐源性肝硬化、急性胆囊炎、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脏小静脉闭塞症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药物与中毒性肝病,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版《药物性肝损伤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 内科治疗: 1.及时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尽量避免再次使用可疑或同类药物。应充分权衡停药引起原发病进展和继续用药导致肝损伤加重的风险。 2.支持治疗根据患者肝损伤严重程度,可酌情考虑予适当支持治疗。 3.药物治疗: (1)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等重型患者应尽早选用N- 乙酰半胱氨酸(NAC)。成人一般用法:50~150 mg/(kg·d),总疗程不低于3 d。 (2)糖皮质激素仅限于应用在超敏或自身免疫征象明显、且停用肝损伤药物后生化指标改善不明显甚或继续恶化的无禁忌证的患者,并应充分权衡治疗收益和可能的不良反

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 (试行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住院患者。 一、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瘟黄(TCD编码:BNG02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ICD-10编码:B16.908,909)。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997),和《病毒性肝炎辨证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2004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功能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联合制订的《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协作组制定的“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瘀黄证 脾虚瘀黄证 寒湿困脾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协作组制定的“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2.在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性肝病基础上,重叠或未重叠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戊型肝炎病毒(HEV)及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所致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3. 其他类型的肝衰竭:包括自身免疫性、代谢性、药物性、酒精性、中毒性、寄生虫性和其他全身性疾病(如休克等)及急性妊娠脂肪肝、纤维淤胆性肝炎、肝小静脉闭塞结合征等导致的肝衰竭;合并原发性肝癌、抗HIV阳性者及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等)和精神病等影响疗效评价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血糖; (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3)血清内毒素定量、血氨定量; (4)血清电解质; (5)血清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HBVDNA定量; (6)血清甲胎蛋白(AFP); (7)心电图、腹部B超、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细菌培养、 MCV等其他非嗜肝病毒学检查、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CT或MRI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瘀黄证:祛湿解毒、凉血化瘀。 (2)脾虚瘀黄证:健脾温阳,解毒化瘀。 (3)寒湿困脾证:温阳化湿,补脾益肾。 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 特色疗法 (1)结肠灌洗和中药保留灌肠 (2)腹水消敷剂外敷脐部 4.其他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