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题 第二章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一、选择题

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清远、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中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面积及综合实力不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但它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它以广东30%的人口,创造着全省77%的GDP。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特点是()

A.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主导

B.形成城乡一体化地带

C.由城乡一体化向由区域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转变

D.城市与城市紧密相连,小城镇星罗棋布

2.下列关于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推动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B.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C.工业化扩展了农业生产的地域空间

D.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3.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B.城市占用耕地面积在不断增长

C.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水量大,因此珠江不存在水质变坏的问题

D.城市酸雨现象严重,且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解析:第1题,改革开放之初,珠江三角洲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工业企业的分布具有广泛性,因而形成城乡一体化地带。而C、D选项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情况。第2题,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工业用地和第三产业用地等的增加,农业用地会减少。第3题,珠江虽然流量大,但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大,对珠江的污染很严重,使珠江水质不断恶化。答案:1.B 2.C 3.C

下图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情况。读图,回答4~5题。

4.由图判断,区域工业化程度最低的阶段是()

A.①B.②C.③D.④

5.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四个阶段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4题,由图可判断,③阶段第一产业比例最大,第二、三产业比重最小,应该处于区域工业化程度最低的阶段。第5题,由图示可判断,①阶段第三产业

比例最大,该阶段城市化水平应该最高。

答案:4.C 5.A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据此回答6~7题。

6.两个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其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丰富

B.长江三角洲土地价格低廉

C.珠江三角洲水能资源丰富

D.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地区

7.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流的河口附近出现咸潮(咸潮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进内陆区域后,水中的盐分达到250毫升/升的自然灾害),下列措施有利于缓解咸潮的是()

①从上游水库调水,引淡压咸②大量引河水灌溉农田③抽取地下水,提高河水水位④植树造林,建设海防林绿化体系⑤发展节水产业⑥在河口清淤,降低河床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②③⑥D.①④⑤

解析:第6题,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需要从外地大量运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土地价格高;珠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水能资源不丰富;珠江三角洲发展工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地理位置。第7题,咸潮主要是由于河流水量不足造成的,所以需要增加河流淡水量,②大量引水会使河流淡水量更小;③不可取;⑥更容易产生咸潮。

答案:6.D7.D

发达国家在经历了20多年金融自由化后,金融危机重创了其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再工业化的政策,掀起了再工业化的浪潮。下图示意再工业化的动力机制。据此完成8~10题。

8.再工业化使发达国家()

A.新兴产业比例下降

B.资源环境问题加大

C.传统工业部门复兴

D.实体经济地位上升

9.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影响是()

A.延缓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

B.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C.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加大

D.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10.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我国应()

A.大量承接低端产业的转移

B.大力推进新型工业的发展

C.从“走出去”转向“引进来”

D.逐步取缔中小型民营企业

解析:第8题,再工业化会增加工业在国家总产值中的比重,则实体经济地位会有所上升。图示信息显示再工业化是升级制造业,并不是简单的传统工业部分复兴,也不会使资源环境问题加大;再工业化也包含新兴产业,则新兴产业比例不会下降。第9题,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会吸引一部分准备布局在发展中国家的先进

工业转移到发达国家,则会延缓我国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第10题,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一般会发展新型工业,我国应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发展,提升我国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答案:8.D9.A10.B

目前的广州面临“垃圾围城危机”,2015年以后垃圾可能无处可去。近年来,广州垃圾产量年均递增7%,时刻面临垃圾围城危机。垃圾围城已成为严重的环境灾害之一。据此回答11~12题。

11.城市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 A.水污染B.固体废弃物污染

C.大气污染D.噪声污染

1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新产品的推广,废旧电脑等物品也加入了城市垃圾的行列。这主要反映了城市垃圾特点是()

A.数量不断增大B.品种不断增多

C.变化大D.治理越来越困难

解析:第11题,城市垃圾属于固体垃圾,其产生的污染为固体废弃物污染。第12题,废旧电脑等物品的加入说明垃圾品种的日益增多。

答案:11.B12.B

二、非选择题

13.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2)据统计,在2010年11月上海人口普查中,流动人口超过900万,其中务工、经商人员占78.3%。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和区域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大,中部高,南北低。第(2)题,城市化的拉力因素(就业机会、社会福利、经济水平、收入等)吸引人口向上海迁移。

答案:(1)城市化水平中部高;南北低。

(2)上海市工商业发达(或第二、三产业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所以吸引了大量经商、务工人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受到区域发展基础条件、产业发展和体制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除传统的城镇化影响因素(如工业化)外,我国出现了许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如区位优势、第三产业、户籍制度、建设资金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区(市)推动城镇化的影响因子差异很大(如下表)。

(1)从工业结构差异入手,分析说明广东省和辽宁省的城镇化第一因子的差异。

(2)京津冀和福建的城镇化有明显的非工业化拉动特征。据此推测这些省区(市)三次产业共同的变化状况。

解析:第(1)题,影响城镇化的第一因子,包括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省外迁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交通干线公路网密度等方面,注意从工业结构入手,工业结构的差异影响经济的发展。第(2)题,京津冀和福建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答案:(1)辽宁省的重工业比重大,产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镇发展慢,城乡居民收入较少,铁路交通网络密度大,而公路网密度较小,省外人口迁入少;广东省的轻工业比重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小城镇发展迅速,工业化发展速度快,城乡居民收入较多,公路网密度大,吸引大量外来人口。

(2)(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题 第二章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一、选择题 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清远、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中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面积及综合实力不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但它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它以广东30%的人口,创造着全省77%的GDP。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特点是() A.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主导 B.形成城乡一体化地带 C.由城乡一体化向由区域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转变 D.城市与城市紧密相连,小城镇星罗棋布 2.下列关于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推动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B.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C.工业化扩展了农业生产的地域空间 D.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3.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B.城市占用耕地面积在不断增长 C.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水量大,因此珠江不存在水质变坏的问题 D.城市酸雨现象严重,且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解析:第1题,改革开放之初,珠江三角洲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工业企业的分布具有广泛性,因而形成城乡一体化地带。而C、D选项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情况。第2题,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工业用地和第三产业用地等的增加,农业用地会减少。第3题,珠江虽然流量大,但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大,对珠江的污染很严重,使珠江水质不断恶化。答案:1.B 2.C 3.C 下图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情况。读图,回答4~5题。 4.由图判断,区域工业化程度最低的阶段是() A.①B.②C.③D.④ 5.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四个阶段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4题,由图可判断,③阶段第一产业比例最大,第二、三产业比重最小,应该处于区域工业化程度最低的阶段。第5题,由图示可判断,①阶段第三产业

高中地理必修三同步练习: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3含答案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具体表现为( ) 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城镇数量激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 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④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 ⑤乡村与城市的差别已经不存在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 C.①③⑤D.①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珠三角的城市化水平虽然有大幅度提高,但并没有超过发达国家;乡村和城市的差距仍然存在.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回答2~3题. 2.在阶段Ⅰ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 ) A.资金密集型产业 B.技术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资源密集型产业 3.进入阶段Ⅱ后,珠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是( )

①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 ②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③劳动力成本降低 ④政策优势突显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 2.C 3.A 【解析】在工业化推进的第Ⅰ阶段,珠江三角洲依托劳动力丰富且廉价这一优势,承担劳动密集型产业,完成工业化的起步.但进入第Ⅱ阶段,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和政策优势已逐渐减弱. (2013·东北联考)下表反映了2002~2003年间,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大东北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4~6题. 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比较表(%) 4.四个地区2002~2003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C.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D.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答案】 C 【解析】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02~2003年四个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都上升,而第一、三产业比重都略有下降. 5.与其他三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较低,主要原因是( ) A.第一产业比重较低B.第二产业轻工业比重大

2020秋高中地理3学案: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含解析

2020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学案: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含 解析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2.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3。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理解调整措施及发展方向。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1.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相互关系: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国际背景 (1)内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表现错误! 2.国内背景 (1)内容: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2)表现:国家对改革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地区,给予优惠的政策,使其优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地理条件 (1)区位条件: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有利于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 2.城市化的两个表现 (1)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 (2)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 (1)产生原因错误! (2)问题表现错误! 2.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以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 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 ②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③加强外来人口管理,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1.读教材图4。18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关注并思考以下问题: (1)1970~1990年美国三大产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2)此期间,工业内部是如何调整的? (3)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美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3)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及随之产生的产业转移,即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而此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于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为其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读教材图4.231985年与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比较,关注以下问题: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 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分布等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却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辩论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 在分组辩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3. 通过课堂上对长三角地区的了解,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教学重点: 1. 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 师:这首“春天的故事”好听吗? 生:…… 师: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记述了一件事情,让我们的祖国从此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事情很简单是一位老人在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是谁呢? (展示邓小平的图) 师:他就是我们邓爷爷。那他又是在哪里画了一个圈有这样的效果呢? (利用多媒体演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画一个圈”) 1

2 师:就是在我们祖国的南海之滨“珠江三角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进入主题] 一、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 (展示“珠江边美丽夜景”的图片,以美丽的图片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兴趣) 师:这就是美丽而又繁华的珠江边。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 (读图介绍) 珠江三角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珠三角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狭义的不包括。这里所讲的珠三角指狭义的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 (承转)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之一。从经济方面看,珠三角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从城市方面看,珠三角也是中国城市化和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珠江三角洲地区也不例外。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读 “1985年和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图) 师:这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两个阶段:1985年时期和2002年时期。 那在这两个时期分别具有怎么样的特点?[第一个问题:独立思考] 生:…… 教师总结: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和城镇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练习)下图能正确反映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A ) (阅读)P64 “崛起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并完成下表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自主预习】 一、区域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基本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界线,且界线有虚有实;(实:国界、省界;虚:气候区、植被区等) 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3、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最基本类型:乡村区域和城镇区域。 4、空间分布形式:通常情况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 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 1、概念: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之外的其它各业。 4、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表现为一>二>三;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表现为二>一>三;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则比较大,表现为三>二>一5、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人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三个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①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 ◆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 数量少,且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②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 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 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③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增涨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人教版地理必修3达标巩固: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含答案)

区域经济发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珠三角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二大城市密集区。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珠三角地区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 A.能源生产基地 B.重化工业产业基地 C.轻纺工业产业基地 D.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A.郊区城市化 B.城市人口比重逐步降低 C.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

D.涌现出大量卫星城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处于劣势的是() A.产业基础和科技实力B.对外开放政策 C.工资水平D.区位条件 答案:1.D 2.C 3.A 广东省将船舶制造业列为本省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五大重点产业之一,并提出把以广州为主的珠江口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将船舶制造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的积极意义在于() A.推动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B.促进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C.缓解广东省能源资源紧缺的状况 D.改善广州市及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 5.下列不属于广州建设造船基地的区位优势的是() A.优惠的政策 B.良好的航道和港口条件 C.广阔的市场 D.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 4~5.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限制性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当地良好的航道和港口条

件,面向广阔的市场,借助优惠的政策,发展船舶制造业,其积极意义就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本区的能源短缺。 答案:4.B 5.D 下图示意1978~2007年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城市化水平。读图完成第6题。 6.1990年前和1990年后推进该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分别是() A.第二产业、第二产业 B.第三产业、第三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解析:1990年前,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说明城市化进程动力主要来自第三产业;1990年后,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保持稳定,说明城市化进程动力主要来自第二产业。由此可知,该城市可能是旅游城市。 答案:D 7. 读图,完成(1)~(4)题。 (1)该区正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构建大珠江三

必修3第2章第6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学案

必修3第2章第6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学案 【课标要求】 以某经济发展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3.理解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影响。 【学习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2.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学习难点】 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先认真阅读课本64—71页全部内容,自主学习并思考下列问题: 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 2.改革开放初期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3.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表现。 4.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各阶段的特征。 5.工业化对城市化有哪些推动作用? 6.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合作探究】 珠江三角洲自古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而且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2.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是什么? 3.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推动力是什么? 4.图示区域内,香港以自由贸易(转口贸易)和金融服务而成为举世闻名的“自由港”;广州和珠海等地则以制造加工业而闻名。分析该区域的产业分布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巩固训练】 1.“有一位老人有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大致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海南 D、广西壮族自治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据此回答2~4题。 2.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珠江三角洲地区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B.平原面积广阔,为我国三大平原之一 C.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河流纵横交错,自然条件优越 D.河流纵横交织,但河流流量较小,不利于发展航运 3.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4.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A.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 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 C.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 D.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明显上升 5.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位置,国家特殊的政策,成为我国最早发展何种经济的地区之一() A、外向型 B、内销型 C、辅助型 D、内向型 6.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正在加速相互分工与合作,以构建泛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下列城市中不是这一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的是() A、深圳 B、珠海 C、广州 D、香港 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前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设立特区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据此完成7~8题。 7.深圳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政治因素 C.交通因素 D.科技因素 8.目前,影响深圳发展的新的主要因素是( ) A.环境 B.旅游 C.交通 D.科技 读下图,完成9~10题。 9.上图能正确反映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在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的第Ⅲ阶段( ) A.城市化发展以小城镇为主导 B.城乡一体化地带初步形成 C.广州和深圳的带动作用减弱 D.城市化向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转变 1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的首先得益于(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必修三练习题: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练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下图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A.①-城市人口比重 B.②-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C.③-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2.图示曲线反映了()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较慢 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2005年至2010年广东省规划投资1 800亿元,重点新建、扩建5个炼油项目,5个乙烯项目,并在沿海地区集中布局建设5个石化基地,进军亚洲石化生产中心。据此回答3~5题。 3.广东大力发展石化产业的优势条件有() ①市场广阔②资源丰富③海运便利④技术先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广东将建立石化、化工园区,实行炼化一体化,引导产业向园区、沿海石化基地集聚。其主要目的是() ①资源共享和追求集聚效应②便于污染物集中控制③减少运费,降低成本④降低产品销售费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5.广东实现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采取清洁生产技术②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③加强航空港、高速公路建设④建立原油储备和成品油储备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重为3.5∶50.7∶45.8。2005年我国GDP中三大产业的贡献率分别是6.3%、54.7%、39%。结合下图回答6~7题。

6.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将基本完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工业占GDP的比重也将稳中趋升 B.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显著下降 C.届时经济增长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将会提高 D.第一产业比重将有所提升 7.对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叙述错误的是() A.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升级 B.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矛盾仍很严重 C.第二、三产业开放程度差异大,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D.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 台北“中央社”2008年11月6日报道,中国千万民工返乡拉响经济警报,受全球金融海啸影响,中国沿海地区不少工厂停工,近千万民工提前返乡,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工业部门受这次危机影响最明显的是() A.钢铁、机械、石化等大型工业 B.制糖厂、水果罐头厂等农产品加工业 C.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等工业 D.服装、制鞋、玩具等中小型工业部门 9.下列可以作为我国珠三角应对这次危机的措施有() ①国家政策的支持②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④完善交通网,加大产品的出口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广东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严重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和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过去原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如何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广东“十一五”期间谋求新发展的一个核心课题。据此回答10~11 题。 10.下列各项中,预示着广东进入21世纪后“要素高成本时代”到来的是() ①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供应日渐趋紧②劳动力成本增加,就业困难,失业率上升③防治环境污染的投入不断增大④人民币对外币的比值被迫下降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应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列各项措施中合理的是() ①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控制工业的规模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分教程(湘教版)讲义:必修3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6讲含答案

第6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基础全面梳理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位置:位于广东省□01中南部、珠江下游。 2.范围:包括□02广州、□03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 3.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原因及特点 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工业化进程的阶段特点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三珠江三角洲面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1.工业化问题 (1)大量占用耕地。 (2)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 (3)环境污染严重。

(4)□01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2.城市化问题 (1)城市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2)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3)珠江水质恶化。 (4)城市□02酸雨现象严重。 (5)城市□03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3.解决措施 (1)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 (2)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 (3)高效合理的□04产业结构模式。 1.工业化是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吗? 工业化是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城市化问题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吗? 城市化问题的出现,是城市化进程中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不当行为造成的。如果对城市化进程进行合理规划,城市化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3.珠江三角洲地区一直具备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条件吗?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工资水平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丧失。 考点深度研析 考点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理条件和进程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2 (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章各个小节内容的一般模式是:背景介绍、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红色土壤(红漠化) 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地理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干旱)、地形、植被、水文、土壤。 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开矿。 举例:黄土高原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且垂直结论发育,易被流水侵蚀;(土壤) 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气候) ③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植被) ④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坡度大(地形) 人为因素:①人类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②过渡放牧、过渡樵采、过渡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 ③开矿。 二、荒漠化的危害 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 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 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三、荒漠化的防治 根据原因来针对性采取措施:坚持“防预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1、控制人口数量 2、退耕还林还草 3、营造防护林 4、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 5、合理用水 6、整体规划、依法监督 7、加强荒漠化的宣传教育 补充内容:草格沙障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洞庭湖为例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它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红树林、珊瑚礁等。 一、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湿地的功能 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功能: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农副产品、航运、旅游等 二、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湘教版高中地理

湘教版高中地理 篇一:8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 选修一 第一章宇宙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演化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 选修二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B 卷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B 卷) 考试时间:90分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资源诅咒”是指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陕北地区是我国能源富集区,但城镇化水平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下图示意新常态下“资源诅咒”的规避与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关系。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陕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的 原因可能是() A.当前煤炭等能源价格低 B.能源的开采量未达到最大值 C.工业结构单一 D.距能源消费主市场较远 2.新常态下,转型期内的陕北地区为规避“资源诅咒”,提高城镇化水平,应该() A.加大能源开采 B.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C.延长能源工业产业链 D.改变当地能源消费结构 下图为我国某岛西部沙漠化地区分布示意图,该岛西部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稀树草原沙漠化地区,该地区曾经广布的植被下埋藏了大量地质时期形成的泥沙。目前,该地区沙漠化已得到一定的改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西部地区沙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海浪携带大量的泥沙堆积 B.气候异常,风蚀作用强烈 C.水土流失,河床泥沙出露 D.过度耕作,原有泥沙出露 4.图示西部地区防治沙漠化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B.设置草方格沙障工程

C.种植适应环境的树种 D.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 罗讷河流域是法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该河流航运繁忙,水电站建设采用“支流高坝、干流低坝”的开发方案。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罗讷河通航价值最高的河段是() A.上罗讷河 B.下罗讷河 C.索恩河 D.迪朗斯河 6.“干流低坝”方案的主要优点有() ①水能资源利用率高 ②库区的淹没成本低 ③防灾减灾效益突出 ④船舶的过坝时间短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桑蚕是以桑叶为食、吐丝结茧的一种经济昆虫,其吐出的蚕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江浙两省级行政区曾为我国重要的桑蚕生产中心。随着“东蚕西移”工程的不断推进,广西成为我国桑蚕生产较大的省级行政区,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中西部“种桑养蚕”、东部“襟丝织绸”的局面。广西凌云县平怀村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进行桑蚕生产,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形成了独特桑蚕生产模式(如下图),不断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平怀村实行的桑蚕生产模式,可以()

2020年高考地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专题训练(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地理专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专题训练 读“三种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中,其发展模式与①相符的是() A.美国硅谷 B.德国鲁尔区 C.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D.长江三角洲 2.20世纪80年代,影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A.侨乡 B.政策 C.交通 D.劳动力 图为我国东北某林区城市生态工业园区目前的生产结构图,虚线框内为该城市过去的工业生产结构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3.图中甲工厂最可能是() A. 造纸厂 B. 化肥厂 C. 发电厂 D. 污水处理厂 4.导致该城市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诱因最可能是 ( ) A. 用材料资源的枯竭 B. 城市发展的需要 C. 环境污染的加剧 D. 人口数量的增加 根据典型产品的生命周期,可把产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读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5.在青岛经济开发区建有许多跨国公司的出口加工区,这些出口加工企业的兴建主要是什么因素的影响() A. 劳动力因素 B.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C. 市场因素 D.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 6.产业转移可促进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生产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经济水平较低,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应发展处于甲阶段的产业 B. 发达国家应重点发展处于甲阶段的产业 C. 处于甲阶段的产业应完全由发达国家来完成 D. 发展中国家应大力发展处于丁阶段的产业 新塘(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在30年前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改革开放之初,这里诞生了国内第一条牛仔裤。30年后,这里聚集了几十万外来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牛仔布生产基地和华南摩托车、汽配产业重要地标。每天,这里有250万件牛仔服被生产出来销往世界各地。数据显示,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2018年新塘仍完成工业总产值797亿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新塘诞生国内第一条牛仔裤时,珠江三角洲() A.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 B.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增强 C.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群体系 D.城市化向城市群模式转变 8.30年来,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新塘得以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①靠近港澳和东南亚②平原广阔,土壤肥沃③改革开放的政策④海运便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下图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图。据此完成9~10题。

高二地理必修三《 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公开课教案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思想束缚,并通过比较,认识 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的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 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 施和发展方向。 5、通过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了解区域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动力和发展规律。 过程与方法 利用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来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经济和城镇发展的设想和建议,反馈学生知识、能力、价值观发展情况和效果,培养学生对所学所得的运用能力,并为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营造有利氛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鼓励学生主动获取资料的做法,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训练。 2、注重学生形象思维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重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得以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2、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教学难点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动力和发展规律。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课: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居基础地位,工业居主导地位。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发展工业化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在率先迎来了“黄金发展期”的同时,也比国内其他地方最早地遇到了“茅盾突显期”。 二、讲授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讲解,回顾以前知识) 工业化: 一般是指制造业或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 城市化: 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镇和乡村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课时练习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3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边缘区组成。下图为某都市区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变化率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都市区在发展的Ⅱ阶段可能会出现( ) A.城市总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B.人口由边缘区向核心区集聚 C.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D.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 2.从Ⅲ到Ⅳ阶段过程中( ) A.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B.郊区城镇化水平提高 C.新兴产业不断兴起 D.城市居住环境恶化 【解析】1选D,2选C。第1题,读图可知,Ⅱ阶段都市边缘区人口增加,都市区和都市核心区人口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从都市区和都市核心区向边缘区迁移;但是城市总人口数量不会减少;城市环境质量不会得到改善;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地价昂贵等问题,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人们开始向城市边缘区迁入。第2题,据图,从Ⅲ到Ⅳ阶段过程中,都市核心区人口又明显增加,说明为再城镇化阶段,由于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再城镇化。 下图为某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顺序图。据此完成3~5题。

3.图示城镇化过程中( ) ①Ⅰ阶段城镇化水平最低 ②Ⅱ阶段城市规模最大 ③Ⅲ阶段城镇化水平最高 ④Ⅲ阶段出现卫星城市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会出现置换。下列表述符合土地置换一般规律的是 ( ) A.商业用地逐渐被居住用地置换 B.居住用地逐渐被工业用地置换 C.工业用地逐渐被农业用地置换 D.农业用地逐渐被工业用地置换 5.Ⅲ阶段出现远离城市的“飞地”(这几处“飞地”仍属该城市辖区)的原因可能有 ( ) ①山河阻隔限制了城市发展 ②城镇化的畸形发展 ③环境移民 ④城市地价昂贵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3选B,4选D,5选C。第3题,读图可知,Ⅰ阶段城市沿交通线发展,规模小,为城市发展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最低,①正确;Ⅱ阶段城市向外扩展,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但城市规模并非最大,②错误;Ⅲ阶段为城镇化成熟阶段,城镇化水平最高,③正确;Ⅲ阶段城镇化水平最高,为了缓解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分散大城市职能,出现卫星城市,④正确。第4题,一般情况下,居住用地逐渐被商业用地置换;因为工业生产容易给城区带来环境污染,所以居住用地不太可能被工业用地置换;一般情况下,农业用地会被工业用地置换;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置换的一般规律是农业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第5题,“飞地”的出现或

2022年秋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导学案: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导学案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进展所起的作用. 2.通过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地理背景,学会分析一个地区工业进展的区位条件. 3.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及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自主学习区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1.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进展的①主要动力. 2.相互关系:区域②工业化必定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工业变化 (1)20世纪80年月前:工业基础比较③薄弱,主要分布在广州市. (2)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④工业基地之一,且成为仅次于⑤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 2.国际国内背景及地理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⑥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其次产业所占比重不断⑦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⑧上升;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⑨下降,技术、学问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⑩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⑪港澳,靠近东南亚.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⑫文化背景和亲热的血缘关系. 思维活动 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何要在进展中国家查找出路? 答案资源密集型工业是指在工业投入的各因素中,原料占最重要的地位的工业,特点是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因此发达国家将这类工业迁往国外资源丰富的地区;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力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是选择厂址时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而目前世界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劳动力费用差别很大,欠发达地区低很多,所以发达国家将这类工业迁往劳动力密集的欠发达地区.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动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一阶段其次阶段 时间1979年~1990年1990年以后 优势 ⑬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 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加 劣势工业基础薄弱,⑭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⑮劳动力成 本低的优势渐渐丢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⑯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查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⑰全球化、信息化蓬勃 进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 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 业 ⑱劳动密集型产业⑲高新技术产业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互动探究区 探究点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探究活动】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地区进展经济的有利自然地理条件. (2)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领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缘由是什么? (3)香港对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有何影响? 答案(1)水热条件格外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珠江水系水网密布;三角洲有利的地形条件和肥沃的土壤条件;地理位置优越. (2)地理位置上毗邻港澳,具有对外交往的传统.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6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__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课后达标检测湘教版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6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__以珠江三角洲为 例课后达标检测湘教版 一、选择题(2018·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一模)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 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读我国S省区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其2009年产业产值结构图,完成1~ 2题。1.下列四幅图中,最有可能表示S省区2009年产业就业结构的 是( ) 2.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劳动力的转移影响较大,比较劳动生 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 则S省区劳动力转移规模最大的方向可能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解析:第1题,依据题意:比较劳动生产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 的比重/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则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再依据图示三个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及2009年产业产值结构图信息,可判断B正确。第2题,图示第一和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最大,则这两个产业之间会有较大的劳动力转移,结合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知 识,可判断A正确。 答案:1.B 2.A

浙江省的建制镇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67个发展到1998年的1 007 个,2013年又减少到639个。读浙江省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 随时间(a→b→c)变化图,回答3~4题。 3.关于浙江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增加 B.目前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最多 C.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最大 D.目前还处于工业化阶段4.关于浙江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国有企业发展是推动浙江省工业化、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B.国内市场腹地狭小C.今后应积极发展工业,进一步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D.进一步优化小城镇发展的空间结构布局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从b到c阶段,浙江省的第二产业产 值比重有所下降;目前浙江省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最多;从图中看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约为13%,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约为10%,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约为3%;目前浙江省第二产业在产值结构中的比重约50%,在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在50%以上,因此浙江省目前还处于工业化阶段。第4题,浙江省主要以民营企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化、城市化;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国内市场腹地广阔;近年来浙江省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今后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化;从材料中浙江省建制镇数量的变化判断出该省正在进一步优化小城镇发展的空间结构布局。 答案:3.D 4.D (2018·河南豫北名校联考)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工业区某小商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