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版: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步步高)

第33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

为例

[考纲呈现]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

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纲解读]

1.综合思维: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思维导图]

人文环境的不同要素综合分析区域工业

化和城市化的区位条件。

2.地理实践力:分析学校所在地区工业

化与城市化的区位条件,并对工业化、城

市化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合理化的

建议和措施。

3.人地协调观:区域工业化、城市化以

不破坏环境为前提。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二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

2.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1)特定的国际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对外开放的前沿,有许多优惠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3.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4.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模式

思维建模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

区域发展条件一般需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与城市、交通、工农业基础、历史因素、经济腹地、技术、政策、地区的开放程度、生产协作关系等)等方面考虑,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条件,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例如,下表为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

优势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面向南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自然条件地形平原

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水源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交通沿海,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便捷

技术港、澳技术先进,便于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

经济腹地覆盖珠江流域,可以延伸到西南地区

著名侨乡利于招商引资

历史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经济基础好,人

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

国家改革

开放政策

198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易获得海外先进

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管理方式,成为经济增长最快、最富生机

活力的地区之一

对外联系对外联系方便,信息来源快、广

(2019·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旨在将其培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面积17.5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 138.4万人,城市化率达69.3%,目前已拥有呼和浩特、包头两

座大城市和鄂尔多斯、榆林两座中等城市,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

材料二图1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概况图,图2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演化示意图。

(1)依据当地资源条件,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

(2)简述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及对外开放的作用。

答案(1)能源;重化工;冶金;纺织;农畜产品加工。

(2)合理布局城市群;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边境贸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你从上述材料获得哪些地理信息?依据是什么?

答案该地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

(2)破题:你解答上述问题时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答案资源开发的条件,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3)解题:解答上题从哪些方面分析?

答案从位置、产业分工与合作、城市布局、政策等方面分析城市群发展方向。

考向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

1.(2018·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如下图文字所示)

图中★所示内容是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定位,请分别列举三地实现各自产业发展定位最具优势的一项区位条件。

答案京:科技力量雄厚(科技人才集中);津:现代工业基础好(制造业技术水平较高);冀:传统工业基础好(与京、津两市相邻;劳动力丰富;土地资源丰富)。

解析在长期的区域发展过程中,北京知名的高校和研究院所越来越多,科技人才优势比较突出;天津现代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河北传统工业基础好,虽然经济实力稍微落后,但是有距离北京和天津较近的良好区位,且有劳动力价格低、土地数量丰富的优势,京津冀区域优势差异明显,互补性强。

2.(2017·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图1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材料三图2为我国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图。

(1)改革开放后,1980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简述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

(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年国家选择浦东设立新区,旨在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区。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

答案(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

邻近香港。

(2)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大

(3)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快速交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三可知当时我国产业状况,邻近香港是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第(2)题,与深圳特区相比,位于长三角地区上海市的浦东新区滨江临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市,经济腹地广。第(3)题,由图可看出雄安新区的位置特征,快速交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改善了雄安新区的基础设施。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第四大湾区。一般而言,湾区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级战略,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粤港澳大湾区能够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引擎,与之关系密切的是()

A.服装、家电、建材、旅游、商贸等产业发展水平高

B.湾区土地面积广阔、地价低,经济发展的空间较大

C.地处珠江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带

D.集中了全部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基础设施较好

4.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山水城市”和“二线城市”的惠州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①水源和农产品②基础设施③原料和动力④生态环境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3.C 4.C

解析第3题,粤港澳大湾区能够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引擎,与之关系密切的是地处珠江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带,C对。服装、家电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具备引领作用,A错。湾区土地面积小、地价高,经济发展的空间较小,B错。集中了部分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基础设施较好,D错。第4题,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惠州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提供水源和农产品,①对。基础设施没有优势,②错。对惠州而言原料和动力并不丰富,③错。因为发展程度较低所以生态环境质量好,④对。选C。

1.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问题与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思维建模经济发达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2018·全国文综Ⅲ)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下图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

此完成(1)~(2)题。

(1)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A.从事商业活动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D.扩大种田规模

(2)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C(2)B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哪些地理信息?

答案农民类型: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集镇;集镇与周边村庄距离较近,等级介于县城和村之间。

(2)破题:你在回答上述问题时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答案材料中农民类型的理解;区域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3)解题:解答上述问题从哪些方面分析?

答案第(1)题,因为双栖居住说明该类型农民的工作地点有两个,结合农民类型只有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符合要求,务工时居住在集镇,务农时居住在农村。因此该题选C。第(2)题,脱贫最关键的是给当地人提供就业和增加收入,扩大机械化种植会使剩余劳动力更多且山区地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种植;而房地产开发并不能直接带动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发展多种经营利于增收,农民工回乡创业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利于脱贫致富。所以选B。

考向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2019·天津市和平区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湾区是由一个或若干相连的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上,湾区依托海港城市的交通枢纽和门户优势,高效配置资源,形成了具有开放经济结构的湾区经济,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材料二下图为粤澳港大湾区示意图。下表为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大湾区基本情况对比

表。

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粤港澳大湾区面积(万平方千米) 3.68 2.15 1.79 5.60

人口(万人) 4 383 2 340 760 6 671

GDP(万亿美元) 1.80 1.40 0.76 1.36

人均GDP(万美元) 4.1 6.9 9.9 2.0

第三产业占比(%) 82.3 89.4 82.8 62.2

集装箱吞吐量(万

766 465 227 6 520 标准箱)

机场旅客吞吐量

1.12 1.30 0.71 1.75

(亿人次)

世界500强企业数

60 28 22 16

量(家)

(1)与其他世界三大湾区相比,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条件。

(2)对比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世界级大湾区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土地面积大,发展空间广;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充足;客货吞吐量大,运输能力强。

(2)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培育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加强协作与融合,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宜居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兴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教学设计-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教材分析】 有关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我们已在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中有所了解,本节教材注重学习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问题。而城市的合理分布和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城市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影响。本节内容旨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通过此案例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进行剖析。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从而达到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和美化环境的良好品德。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二、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难点是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1、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2、会考要求: 1.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a 2.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的具体表现 a 3. 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b 4.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b 5. 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c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3、理解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分布等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相关资料的分析、辩论,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2、难点: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较弱,地理综合思维和分析能力不强,但由于本节课选取的案例就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对身边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并不陌生,所以会有较大的兴趣,耳濡目染,不会无话可说,老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去理解课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Ⅲ(必修人教版)_10

高中地理Ⅲ(必修◆人教版) 4.2 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中山纪念中学邓泽凡 一、新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并提出了活动建议: 1、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2、结合学校所在的城镇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由此可见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要求是着重引导学生关注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题,以珠江三角地区为例,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的条件,其经济发展与国内国际环境变化的关系,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和特点、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主要内容有: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9~1990年,第二阶段是1990年以后;三,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节的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是统一的,让学生形成区域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既要注意经济效益又要注意社会效益和生态经效益的理念。 二、学生分析 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工业区位分析方法,也具备了一些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也了解了,但学生的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仍然不足,在学习完珠江三角洲地区后,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知识背景比较模糊,迁移知识有一些难度,仍需要加强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渗透,仍需要加强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教材的结合 三、设计思想: 遵循新课标“以学生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本节从内容组织到教学过程的实施都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分析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进行。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了解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学会阅读和分析地理位置图的方法。 3.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有利条件, 掌握国家优惠政策是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学会分析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两个阶段的优势和劣势,学会用地理折线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 5.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学会地理调查和地理研究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432地理第四单元 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含答案

【4--3--2】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2课时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考纲展示]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2.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会探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和方法。 知识点一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自读教材·抓基础] 1.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主要表现 ①环境污染加重: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有_____的趋势,环境质量 日益___________。 ②出现水质性缺水:首先,________的迅速发展和________的急剧增加,使一些河流成了“废水池”和“垃圾池”;其次,__________________需水量不断增加,部分城市出现缺水现象。 (2)人地矛盾加剧--------表现 ①______________用地大量占用耕地;②农业用地急剧减少;③_________________急剧下降。 (3)重复建设突出--------表现 ①城镇盲目_______________,追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自成体系。 ②____________缺乏合理规划,造成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和投资的巨大浪费。 2.对策 (1)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具体措施: ①提出“青山蓝天碧水工程”; ②采取各种措施治理_____________.保护水土资源; ③通过建设公园、森林、绿地等.扩大城市______________,优化人居环境。 (2) 优化产业结构------具体措施: 在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上,注重调整_______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改造并淘汰

高二地理第4章同步练习题: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附答案)

高二地理第4章同步练习题: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 区为例(附答案)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小编打算了高二地理第4章同步练习题,希望你喜爱。 一、选择题 1.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所具有的明显优势是 A.产业基础 B.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 C.闻名的侨乡 D.腹地范围 【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侨乡的优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所不具有的。 【答案】 C 下图为1980~2019年深圳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2~4题。 2.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主要区位条件有() ①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条件优越②位于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地区③位于珠江口,水陆交通便利④位于珠江三角洲,科技力气雄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1990年以前深圳工业产值增长缓慢,主要缘由是() ①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力相对不足③工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④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4.深圳从1980年的3万多人口,到目前常住人口超过1 000万,有关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主要缘于该市工业快速发展②反映该市的诞生率持续上升 ③使城市用地类型趋于单一④为经济发展供应了足够的劳动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2题,经济特区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吸引外资,促进其次、三产业的发展,故与气候条件关系不大。成立特区之前,深圳的工业总产值为零,工业基础和科技力气特别薄弱。第3题,1990年以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处于第一阶段,外商投资规模较小,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附加值较低,工业产值增长缓慢。第4题,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为经济发展供应了足够的劳动力,也使城市用地类型趋于多样化。 【答案】 2.D 3.B 4.A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快速推动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回答5~7题。 5.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Ⅰ、Ⅱ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A.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21版: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步步高)

第33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 为例 [考纲呈现]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 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纲解读] 1.综合思维: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思维导图] 人文环境的不同要素综合分析区域工业 化和城市化的区位条件。 2.地理实践力:分析学校所在地区工业 化与城市化的区位条件,并对工业化、城 市化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合理化的 建议和措施。 3.人地协调观:区域工业化、城市化以 不破坏环境为前提。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二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 2.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1)特定的国际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对外开放的前沿,有许多优惠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3.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4.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模式

思维建模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 区域发展条件一般需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与城市、交通、工农业基础、历史因素、经济腹地、技术、政策、地区的开放程度、生产协作关系等)等方面考虑,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条件,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例如,下表为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 优势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面向南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自然条件地形平原 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水源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交通沿海,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便捷 技术港、澳技术先进,便于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 经济腹地覆盖珠江流域,可以延伸到西南地区 著名侨乡利于招商引资 历史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经济基础好,人 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 国家改革 开放政策 198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易获得海外先进 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管理方式,成为经济增长最快、最富生机 活力的地区之一 对外联系对外联系方便,信息来源快、广 (2019·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旨在将其培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面积17.5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 138.4万人,城市化率达69.3%,目前已拥有呼和浩特、包头两

人教版秋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__以我国珠江角洲为例检测题-含答案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角洲为例 教材第72页活动 2.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拥有的条件只有一项: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 3.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1)从地理区位上讲,南部地带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另外,在这种环境生活下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愿意与外界交流互通有无。(2)从经济发展环境来讲,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容易受到它们的影响。当政策开放明确之后,首先接受了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教材第78~79页活动 长江三角洲城市的等级较多,等级规模结构比较合理。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长江三角洲城市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式,而珠江三角洲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 2.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享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率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江三角洲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3.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先要解决自身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其次要积极开展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南京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再次要加快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4.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各有优势,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江三角洲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冀的高科技性,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战略将定位于:中国及国际(东亚经济区)的重要经济、金融贸易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根据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态势,今后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着力点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建成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级规模的港口群和城市密集群,积极推动长江三角洲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区域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因地制宜地配合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与此同时,各地要着力于发展特色产业及产品:a.上海将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大力发展附加值高、关联带动大的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六大支柱产业,严格限制高能耗和有污染的产业。b.苏南地区将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度重视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保持制造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c.浙东北地区做大做强纺织、服装、机械、石化等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业。③逐步推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共同市场。④建立区域性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长江三角洲技术创新能力。⑤加强长江三角洲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集约利用有限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 学业达标 下图为我国某省城市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6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生活链接]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的成立,为珠江三角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广东省将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了解:世界工业化进程和世界 城市化水平差异,我国工业化 和城市化进程。 知道: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 及其特点、产生的问题。 理解: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进 作用。 应用:利用区域经济发展数据 分析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 展特点,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 对策。 人地协调观:理解国际国内背 景和区域地理条件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理解区域工业化与 城市化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树立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 展的理念。 综合思维:归纳区域工业化不 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分析其对 城市化的影响;分析区域工业 化与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区域认知:认识区域工业化的 利弊因素;评价区域工业化与 城市化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地理实践力:考察某区域的工 业化与城市化,发现其问题, 提出调整措施,指明发展方 向。 自主预习固根基主干引导夯基固本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概况 (1)01珠江下游。 (2)02广州、深圳、03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 04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2.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

(1)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变。 3.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主要表现 (2) (3)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 (4) 居全国前列。 4 [自我探究]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有何关系? [答案]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工业化阶段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第二课时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与对策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课时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与对策 基础过关练 题组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与对策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较高,但也存在问题。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是( ) A.环境污染严重 B.人口出现负增长 C.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D.产业布局不合理 2.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沿海城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可能导致的后果有 ( ) ①重复建设造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②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发展地区优势 ④可能造成沿海生态环境的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我国甲、乙两大三角洲位置图,完成下面三题。 甲三角洲 乙三角洲 3.图中两三角洲所在河流流域的分水岭是( )

A.武夷山 B.南岭 C.雪峰山 D.巫山 4.制约两大三角洲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都有( ) A.科技、交通 B.资本、土地 C.劳动力、政策 D.能源、矿产 5.两大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有( ) ①工业用水量大,且工业“三废”进入水体,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②人口与城市稠密,生活用水量大 ③水资源利用率低,当地居民节水意识弱 ④全年降水少,且季节变化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佛山市政府印发的《佛山市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现“九年大跨越”工作方案》中提出,至2017年,广州、佛山两市要基本实现同城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广佛同城产生的影响有( )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域结构发生变化 ②降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广州和佛山的城市用地规模缩小 ④加强广州和佛山之间的经济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广佛同城后,其GDP总量直逼上海,但同上海相比,其不足之处有( ) ①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门类不全,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 ②人才资源不够雄厚,科技与教育力量相对不足 ③工业用水、电、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降低 ④经济辐射能力强,使经济腹地过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下图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图。读图,完成下题。

2022年秋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导学案: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导学案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进展所起的作用. 2.通过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地理背景,学会分析一个地区工业进展的区位条件. 3.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及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自主学习区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1.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进展的①主要动力. 2.相互关系:区域②工业化必定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工业变化 (1)20世纪80年月前:工业基础比较③薄弱,主要分布在广州市. (2)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④工业基地之一,且成为仅次于⑤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 2.国际国内背景及地理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⑥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其次产业所占比重不断⑦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⑧上升;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⑨下降,技术、学问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⑩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⑪港澳,靠近东南亚.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⑫文化背景和亲热的血缘关系. 思维活动 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何要在进展中国家查找出路? 答案资源密集型工业是指在工业投入的各因素中,原料占最重要的地位的工业,特点是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因此发达国家将这类工业迁往国外资源丰富的地区;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力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是选择厂址时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而目前世界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劳动力费用差别很大,欠发达地区低很多,所以发达国家将这类工业迁往劳动力密集的欠发达地区.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动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一阶段其次阶段 时间1979年~1990年1990年以后 优势 ⑬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 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加 劣势工业基础薄弱,⑭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⑮劳动力成 本低的优势渐渐丢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⑯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查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⑰全球化、信息化蓬勃 进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 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 业 ⑱劳动密集型产业⑲高新技术产业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互动探究区 探究点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探究活动】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地区进展经济的有利自然地理条件. (2)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领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缘由是什么? (3)香港对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有何影响? 答案(1)水热条件格外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珠江水系水网密布;三角洲有利的地形条件和肥沃的土壤条件;地理位置优越. (2)地理位置上毗邻港澳,具有对外交往的传统.

2020-2021鲁教版地理选择性2课时2.3 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课时分层作业:2.3 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以 珠三角地区为例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六) (建议用时:40分钟) 领开放之先,珠江三角洲现实占优;得开放之利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大陆经济的增长极。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①工业基础雄厚,产值高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③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④良好的区位条件⑤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⑥煤、石油等资源丰富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 2.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A.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B.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C.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D.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1.B 2.D[第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工业基础薄弱,能源资源不足.第2题,1979~1990

年为第一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但是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主导产业。199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经过10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实力大为增加,再加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主导产业.] 读下图,完成3~4题。 3.如果把珠江三角洲比作图中的“后院手工作坊”,则“沿街店面”是() A.澳门B.香港 C.新加坡D.台湾 4.如果把珠江三角洲比作图中的“后院手工作坊”,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后院手工作坊”承担产品加工、制造和装配②“后院手工作坊”承担承接订单、原材料、设备、设计和销售 ③“沿街店面”承担产品加工、制造和装配④“沿街店面”承担承接订单、原材料、设备、设计和销售 A.①②B.②③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同步练习卷: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就业区位商(LQ)用来衡量产业集群状况,其公式为:LQ=(E ij/E j)/(E in/E n)。其中,E ij指区域j里面产业i的就业人数,E j指j区域的总就业人数,E in指整个国家i产业的就业人数,而E n是指国家的总就业人数。读2019年电子信息产业省际就业区位商示意图,完成1~2题。 1.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最明显的省(区、市)是( ) A.广东省B.上海市 C.北京市D.江苏省 2.与其他省(区、市)相比,该省(区、市)吸引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的独特优势是 ( ) A.毗邻港澳B.市场广袤 C.环境美丽D.人才足够 【答案】1.A 2.A 3.(2019·广东七校联考)下图为湖南省2019~2009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改变趋势图。结合图中信息,关于该省2019~2009年城市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失调B.速度变慢 C.拉力减弱D.水平降低 【答案】A (2019·安徽淮南模拟)其次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改变在肯定程度上能反映地区工业化进程。下图表示某国1960~2019年其次产业就业人口数及其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的改变状况。据此完成4~6题。 4.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符合该国就业人口总数改变特征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5.该国最可能是( ) A.美国B.中国 C.巴西D.日本 6.该国20世纪80年头其次产业就业人口数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发展( ) A.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工业 C.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动力导向型工业 【答案】4.D 5.B 6.C 我们这样定义城市化协调度β:设某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为M,工业化水平为N,则β=N/M。当β=0.5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是基本协调的。读世界某区域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相关指标统计表,完成7~9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教案-2_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_教学设计_教案_5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工业化的城市化的推动力和发展规律。 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呈现的发展阶段,特点及对城市化的影响。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 珠江三角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珠三角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狭义的不包括。这里所讲的珠三角指狭义的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之一。从经济方面看,珠三角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从城市方面看,珠三角也是中国城市化和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二、思考后讨论: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珠三角发展探秘 1、国际背景因素

2.政策因素 3.区位因素 4.人文因素 纬度位置;气候优越;农业基础好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交通便利;毗邻港澳 与东南亚隔海相望 著名侨乡、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一阶段(1979-1990):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工业总产值增加较慢 工业总产值迅猛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 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 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力丰富、政策优势、侨乡优势 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五、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阶段比较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1、许多乡村地区迅速转变成为城镇,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 2、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 3.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理解调整措施及发展方向。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1.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相互关系: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国际背景 (1)内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表现⎩⎪⎨⎪⎧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 2.国内背景 (1)内容: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2)表现:国家对改革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地区,给予优惠的政策,使其优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地理条件 (1)区位条件: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有利于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

2.城市化的两个表现 (1)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 (2)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 (1)产生原因⎩⎪⎨⎪⎧ 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 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问题表现⎩⎪⎨⎪⎧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以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35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__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讲义

第35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最新考纲】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点一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 图表填绘·助学助记 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 (1)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________下游。 (2)范围:包括A________、B 深圳、C________、佛山、江门、D 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E________和F________________。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________为主导,形成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业产业混杂的________地带。 (2)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形成以广州市为中心的 高度密集的________体系。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阶段特点

4.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深化拓展·精讲精练 【方法规律】 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图所示: 【活学巧用】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工业为________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________工业。 (2)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呈现出以________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________工业部门最为突出。 (3)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GDP迅速增长,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练真题·找准考法 考法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1. [全国卷Ⅲ,3~5]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如图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1)~(3)题。 (1)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 A.基础设施较完善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 D.更易招募劳动力 (2)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 A.从事商业活动 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 D.扩大种田规模 (3)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 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思维流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第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2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1~3题。 1.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 )。 A.江苏省 B.河南省 C.四川省 D.海南省 2.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3.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解析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

说明该省的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可判断为我国的经济发达省份,从而确定为江苏省;从其城市化曲线变化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该省的工农业发达,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 答案 1.A 2.D 3.A 阅读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分异图(图例中数字为外资投资比例,截止2010年),完成以下两题。 4.从图中可以看出,FDI在山东省的分布特点是( ) A.全省差异不大B.由北向南递减 C.由沿海向内陆递减D.省会城市最具吸引力 5.下列企业中对外商投资最具吸引力的是( ) A.钢铁工业B.粮食加工 C.电子仪器D.海产品加工 解析第4题,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以东部沿海地区为最多,其次是省会周边地区,西部最少。第5题,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最大优势是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因此以电子仪器装配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最有吸引力。 答案 4.C 5.C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2011年和2012年两大产业结构图。读图回答6~7题。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2.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目标要求】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作用。 2.比较归纳珠江三角洲地城市化进程的两个阶段主要发展特点和形成原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知识梳理】 填出珠江主要支流和珠三角地区广州、深圳两城市的位置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第一阶段: 1.时间: 2.形成原因: 3.进程特点: 城市化第二阶段: 1.时间: 2.形成原因: 3.进程特点: 二.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分析珠三角工业发展优势区位条件 2.概括珠三角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2点)和解决措施3.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表现在: 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1.珠三角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珠三角城市问题有哪些表现?怎么解决

【基础巩固】 1.“有一位老人有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大致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海南 D、广西壮族自治区 2.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位置,国家特殊的政策,成为我国最早发展何种经济的地区之一? A、外向型 B、内销型 C、辅助型 D、内向型 3、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台地区在位置上相邻,而且与港澳地区形成了什么形式的地域分工与合作模式? A、前厂后店 B、前店后厂 C、前后皆厂 D、前后皆店 4.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A.绿地面积不断减少 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的首先得益于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C.著名的侨乡,广大侨胞的投资、引商、引资 D.劳动力资源丰富 6.目前,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城市与乡村界限模糊不清的城乡一体化B.城乡一体化和城镇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 C.大城市连为一体的超级城市体系 D.农业产业消失的城市一体化地域 7.下列关于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推动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B.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C.工业化扩展了农业生产的地域空间 D.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8.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早期外贸工厂生产的一般模式中,不属于外商提供的是: A、资金 B、劳动力 C、生产设备 D、技术指导 9.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从“三来一补”起步的。“三来一补”是指: A、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B、来人指导、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C、来料加工、来样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进口贸易 D、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人指导和补充贸易 10.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 A、环境污染严重 B、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C、外贸额占全国比重逐年上升 D、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11.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正在加速相互分工与合作,以构建泛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下列城市中不是这一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的是: A、深圳 B、珠海 C、广州 D、香港 12.在夯实基础阶段,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属于 A.资金密集型工业B.技术密集型工业C.劳动密集型工业D.资源密集型工业13.中国大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是 A.广州B.深圳C.上海D.珠海 14.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几个发展阶段?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15.下列有关“一镇一品”模式的优越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充分利用当地的公共设施,节省投资②便于相互协作交流,开发新产品③专业化程度高,具有规模效应④利于集中治污,改善生态环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要点解析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要点解析 作者:赵守拙储国方 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5期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知识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要求掌握的内容。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等教材均选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为案例,并且在内容编排上均按照“发展条件一发展特点一存在问题一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条理进行组织。但因三版本教材在“问题与对策”部分的表述各有差异,为了避免争议,各新课程地区的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均将重点放在了“发展条件”和“发展特点”部分。掌握这两部分内容的关键是理清几组要素之间的关系。 1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推动 理解这一对概念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工业化一般是指“制造业或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工业化必然会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促进区域的工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如图1所示。 2工业的区住因素与工业区的区住条件本质上相同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一般分成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四类。最主要的有水源、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科技、政策等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区(即高级工业地域)的发展条件虽有点和面上的不同,但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某区域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九大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农副产品)、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人多地广,但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为什么要选择珠江三角洲作为首个改革开放的实验田?说明珠江三角洲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但各区位条件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3珠三角各区住条件的影响不同 (1)优越的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2)侨乡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人们自古以来就有“下南洋”和对外贸易的开放思想。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大侨乡,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其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4)改革开放的政策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国家给予了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优惠政策,使其优先于其它地区吸引外资。如果仍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闭关政策,所有优势均不能转化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所以,改革开放的政策才是珠三角得以发展的最关键区位因素,如图2所示。 4两个三角洲的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