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第40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含答案

第40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

(1)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

(2)范围:包括A广州、B深圳、C珠海、佛山、江门、D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E香港和F澳门。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形成城乡融合的城乡一体化地带。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形成以广州市为中心的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阶段特点

夯实基础阶段稳步发展阶段

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

以后

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程特点

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

业发展迅速

多种形式引进外资和

技术,工业发展步伐

加快

更加注重质量和效

益,工业结构优化,

技术水平提高,保持

较高的增长速度结果

为工业起步提供必要

的资金积累

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

主的经济特色,建立

起轻型工业体系

基本实现乡村工业

化;面临发展空间不

足和工业资源有限等

问题

4.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5.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分类问题解决措施工业化问题

大量占用耕地,城镇和工业过度密

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

偏低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寻求最佳

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建立高

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城市化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城市

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珠江水质

恶化;城市酸雨现象严重;城市固

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微点1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微点2良好的区位不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唯一原因

珠三角地区良好的区位是始终存在的,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为改革开放的政策。

微点3珠江三角洲地区并非一直具备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条件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但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工资水平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丧失。

微点4工业化的推进特点

工业化的推进往往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其过程大致可概括为两个阶段。

(1)优势资源开发阶段。此时的主导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2)产业升级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增长空间不大,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增长点以及区域分工和合作。此时的主导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上海市为例

(高考全国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A 2.C 3.D

1.上海市的地位

上海市是我国直辖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

2.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作用

(1)上海市对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具有强大的辐射功能。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物流、人流、资本流、信息流。

(2)上海市对长三角地区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强。

(3)上海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强度受距离、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回答1~2题。

1.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A.休闲旅游业

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

D.房地产业

解析:第1题,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2000到2012年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当地经济总量变大,故此期间第三产业产值也应快速增加。故选A。第2题,崇明位于长三角地区,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崇明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休闲旅游业。故选A。

答案:1.A 2.A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2019·高考全国卷Ⅰ)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据此完成1~3 题。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

A.燃料来源分散B.空间布局分散

C.原料来源分散D.产品市场分散

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

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A.城乡统筹创新B.生活方式创新

C.农业发展创新D.科学技术创新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D 3.A

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的分析方法

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

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

2.区域工业化的分析思路

(1)根据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统计图分析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反映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生产数据的变化直接反映区域工业化的发展特点。

(2)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分析

一般来讲,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增加,可直接反映出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务工人员的素质可以反映出区域内主要的工业类型,若务工人员以低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工业一般是传统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若务工人员以高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产业多是高新技术产业。

(3)根据资源状况分析

资源是一个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资源丰富区的工业主要是采掘工业或资源加工业,因此多形成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2020·阜新模拟)在广州、佛山两市政府负责人签署的《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中提出,广佛两地要在产业协作、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这四个领域率先尝试同城化。据此回答1~2题。

1.广佛同城化对下列哪些方面影响较大()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域结构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③广州和佛山的城市用地规模④广州和佛山之间的经济联系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广佛同城化后,其GDP总量直逼上海,但与上海相比,广佛的不足之处有()

①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门类不全,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②人才资源不够丰富,科技与教育力量相对不足③工业用水、电、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降低

④经济辐射能力强,使经济腹地扩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第1题,广佛同城化对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用地规模影响不大,但对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产业布局等影响显著,同时也会使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第2题,

广佛同城化会促使生产成本下降、经济腹地扩大,这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答案:1.D 2.A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018·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1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下表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图2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

(GDP)(亿元)

产业结构(%)

第一第二第三

产业产业产业

重庆市17 558.8 7.4 44.2 48.4

成都市12 170.2 3.9 43.0 53.1

南京市10 503.0 2.4 39.2 58.4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1)“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

(2)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3)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亟待加强。

(4)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

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

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

1.我国主要经济区的比较

经济区优势劣势优势产业发展引擎

长江三角洲沿海、沿江交汇

处;工业基础好;

交通发达,腹地

广阔;科技发达

能源、矿产短缺;

产业结构趋同;

缺核心技术

服务、金融、IT

制造、石化、钢

铁、轻纺

浦东开发区、上

海自由贸易区

珠江三角洲邻近港澳,毗邻

东南亚;著名侨

乡;改革开放前

沿,外向型经济

发达

能源、原材料短

缺,用地紧张,

生态环境严峻

IT制造、电子、

轻工制造、农业、

轻纺

内地与香港关于

建立更紧密经贸

关系的安排、泛

珠江三角洲合作

环渤海经济区资源丰富,统一

电网,交通便利,

靠近山西能源基

地,农业基础好

能源、矿产资源

不足,水源紧张,

环境污染

IT技术、信息产

业、农业

京津冀协同发

展、天津滨海新

东北经济区资源丰富,交通

便利,重工业基

础好

能源、水源供应

不足,设备落后,

观念滞后

重工业、制造业、

农业

东北振兴战略

2.长江经济带规划

(1)总体概况: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区,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2)存在问题: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

(3)发展新格局

①一轴: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

②两翼:南翼以沪瑞(云南瑞丽)运输通道为依托,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

③三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④多点: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4)产业转型升级

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整合升级、打造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服务业等)。

②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5)通道支撑、协同发展

①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以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支撑,推动各类要素跨区域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②建立区域联动合作机制,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和有序转移,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6)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保护和修复水生态;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

(2020·太原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湾区是由一个或若干相连的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上,湾区依托海港城市的交通枢纽和门户优势,高效配置资源,形成了具有开放经济结构的湾区经济,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良好基础。2017年7月,《深化

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三地将在国家支持下,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形成“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格局。下图示意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1)概括湾区经济的主要特征。

(2)分析国家选择粤港澳规划湾区经济的特色优势条件。

(3)推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4)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措施。

解析:(1)对“具有开放经济结构”“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宜居宜业宜游”等信息进行提炼即可得出答案。(2)从位置、交通、经济与城市化优势、科技、政策等角度分析即可。(3)注意三地经济、政治制度不同,协调发展有一定难度。(4)可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技术与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合作角度分析。

答案:(1)湾区区域高度开放;经济高度发达;科技创新;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宜居宜业等。

(2)粤港澳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网发达,对外经贸合作便利;有广阔的经济腹地;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产业体系完整,市场竞争力强;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资金雄厚,基础设施完善;国家政策支持,对外联系经验丰富;高科技产业密集,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强。

(3)政治制度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城区差异明显等。

(4)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信息网络;合理布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对外开放,打造高水平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加强中高端产业发展。

一、选择题

(2020·石家庄质量检测)新加坡被誉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制定了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5个人口约100万的大区,5个大区再分为25个卫星镇,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相应等级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最终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如下图所示),这种做法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据此回答1~3题。

1.新加坡发展多中心空间体系的主要目的是()

A.分散中心城区人口B.加强城市管理力度

C.疏解城市中心职能D.促进关联产业集聚

2.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C.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

D.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化的水平

3.推测位于新加坡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是()

A.交通枢纽B.绿地公园

C.医疗中心D.批发市场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新加坡在城市中心之外设立了多个区域中心及多个卫星镇,利于分散中心城区产业、人口,缓解中心城区的“城市病”,A对,D错;城市多中心空间体系,产业、人口分散,会增加管理难度,B错;城市中心对卫星镇有辐射带动作用,其职能是卫星镇无法替代的,C错。第2题,新加坡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了相应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可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C对;城市公共配套设施主要为产业、人口等提供服务,对产业结构没有明显影响,提供的就业机会也较少,A、B错;在卫星镇建设公共配套设施,有利于加快中心城市人口向卫星

镇分散,与城市化相反,属于逆城市化,D错。第3题,新加坡卫星镇是在“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说明卫星镇主要是围绕交通枢纽发展起来的,因而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为交通枢纽,A对;卫星镇中心土地价格高,一般不会规划建设占地面积广的公园或批发市场,B、D错;医疗中心一般布局在居民区附近,便于就近为居民提供服务,C错。

答案:1.A 2.C 3.A

依据国家发展新棋局,我国将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图回答4~6题。

4.相比长三角地区,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是()

①水陆交通便利②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③土地和用工成本低④技术力量雄厚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5.为推动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两区域在生态安全方面可以开展的合作是()

A.航道建设B.西电东送

C.劳务输出D.水土保持

6.在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方面,上海应重点发展()

A.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

B.机械制造、服装制造、石油化工

C.原料重化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

D.高端装备制造、临空经济、现代物流业

解析:第4题,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川渝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交通、资金、技术方面远不及长三角地区,但川渝地区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土地和用工成本低,成为区域发展的地理优势。第5题,航道建设、西电东送、劳务输出均为经济合作,只有水土保持属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做法。第6题,作为中国最为发达的区域,上海拥有先进技术、资金,并占据优越区位,应向高精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

答案:4.C 5.D 6.A

(2020·济宁模拟)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空间分布与中

国城镇化水平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

A.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

B.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

C.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

D.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

8.图示内容可反映出()

A.城镇化水平提高导致制造业份额不断增加

B.制造业内部存在着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

C.东部沿海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转入地区

D.目前制造业发展主要依赖劳动力成本低

解析:第7题,在不同的城市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工业的类型存在差异。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工业部门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据此推断①②③分别代表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第8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影响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制造业内部存在着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

答案:7.C8.B

喀什地区位于新疆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边缘,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国接壤。近年来该地一直把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培植大产业作为发展目标。下图示意喀什地区城市化的总体变化(城市化率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据此回答9~11题。

9.喀什地区城市化率增长缓慢的原因,最可能是()

A.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慢B.人均GDP增幅小

C.基础设施较缺乏D.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10.喀什地区吸引大项目最主要的优势条件是()

A.地价低廉B.交通便利

C.环境质量好D.地理位置好

11.当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培植大产业的主要目的有()

①促进资源开发②打造品牌

③优化经济结构④缓解劳动力流失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第9题,依据图示信息,喀什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增长快、增幅较大,A、B错;该地地处我国西部边陲,周边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较缺乏,城市吸纳新增人口的能力较弱,C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与城市化率关联不大,D错。第10题,喀什地区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国接壤,是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南亚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地理位置好,具有地缘优势,D对;喀什地区经济欠发达,地价较低,但新疆绝大部分区域地价都较低,因此地价低并非喀什地区主要优势条件,A错;由于地形地质条件较差,喀什交通条件欠佳,B错;喀什地区位于西北地区,春夏多大风、沙尘暴,且地形不利于污染扩散,环境质量一般,C错。第11题,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一般都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水平,这种招商取向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合理开发,淘汰当地落后的生产工艺,优化经济结构,①③对;依靠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大产业可提升知名度,但在工业化起步阶段,打造品牌并非主要目的,②错;当地离经济发达区较远,劳动力流失现象不突出,④错。

答案:9.C10.D11.B

二、非选择题

12.(2020·湖南长郡中学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10年成立的重庆两江新区涵盖重庆主城区的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在功能布局上构建了“3”大特色板块:一是南部沿嘉陵江和长江一带的“现代服务业板块”;二是西部、中部区域的“都市综合功能板块”;三是位于重庆主城区外环(绕城)高速公路一带,由北向东成带状环绕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板块”。自新区成立以来,美国、德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的众多企业纷纷入驻两江新区。国务院赋予的“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使命效应初显,已初具规模。(如下图)

(1)分析重庆两江新区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建厂的优越区位条件。

(2)阐释重庆两江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板块布局的合理性。

(3)说明重庆两江新区南部沿江地带集中布局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原因。

(4)分析重庆两江新区发展成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地理位置优势。

解析:(1)可从工业区位因素(科技、劳动力、交通、基础设施、政策等)角度分析。(2)“位于重庆主城区外环(绕城)高速公路一带”,包含了位置(外环地价低、土地广)、交通(高速公路)条件;同时位于城市的长江下游段,对城市带来的水体污染小。(3)由图中“中央商务区”,以及工业区位于城市外环,可判断南部为主城区;同时靠近长江而交通便利。(4)可从重庆两江新区地处我国东西结合部的位置与交通角度分析。

答案:(1)两江新区位于重庆主城区,主城区产业基础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成立两江新区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地处长江经济带,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先进制造业需要较多的土地,土地费用在生产成本中占较大比重,重庆主城区外环

可用土地较多,价格较低;制造业投入-产出的运输量较大,布局于外环的高速公路一带,交通快捷便利;为了防御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水体、大气污染,将其布局在长江的下游方向,可减少对主城区的环境污染。

(3)南部沿江地带是重庆主城区历史悠久的重要商业和金融、贸易中心。发展现代金融、商贸等服务业基础雄厚;流经主城区的长江航运业发达,物流业条件优越。

(4)重庆两江新区地处我国东西部的结合部;位于“黄金水道”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

13.(2020·福州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九市组成的城市群(如下图),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2018年10月粤港澳大桥通车,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通道。

(1)简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区位条件。

(2)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该区域工业企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3)指出粤港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将面临的主要自然环境问题。

(4)分析粤港澳大桥的开通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有利影响。

解析:(1)城市群的区位可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两方面分析。(2)大湾区包含内地和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建设大湾区体现在加大区域投资、政策支持等方面,对工业企业而言,利于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区内企业联系,成分工与协作的关系。(3)注意大桥横跨海域,受海洋环境影响较大。(4)城市群形成的关键是有便捷的交通,使之形成一个具有协作关系的整体。可从缩短时间距离、加强联系等角度分析。

答案:(1)气候温和湿润、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土地面积广大,工业企业众多,经济发达;濒临南海、铁路、公路、河运、海运等交通便利。

(2)有利于深化内地和港澳企业技术、人才等交流合作,提升竞争力;有利于加强工业企业联系,促进分工与合作;有利于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人企业成长提供保障。

(3)海底地形复杂,海水腐蚀,台风、海浪的侵袭。

(4)缩短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和珠江口两岸的时间距离,提高城市间的交通通达性;加强广州、深圳、香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内部联系,分工与协作,优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40讲中国地理分区讲义

第40讲 中国地理分区 【最新考纲】 1.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界线。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知识体系导引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图表填绘·助学助记 1.四大区域的划分 (1)具体划分及界线 (2)划分的主导因素 ⎩⎪ ⎨⎪⎧南方与北方:气候 北方与西北: 影响青藏与西北、北方、南方:地形 2.北方地区

(1)地形区:A江南丘陵、B浙闽丘陵、D南岭、E________。 (2)河流:长江、珠江、C澜沧江、M________。 (3)铁路线:京广线、I宝成线、F焦柳线、G________线、H浙赣线等。 (4)丰富的水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上游。 (5)工业基地:沪宁杭、________工业基地。 深化拓展·精讲精练 【方法规律】 1.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差异

2.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差异 问题漠化”土流失,东北黑土流失和湿地破坏 我国区域差异不仅表现在区域之间,而且还表现在区域内部,如北方地 区中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活学巧用】 1.[2021·郑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 )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2)东北平原( )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比较图中甲、乙两地在植被类型、主要粮食作物和农作物熟制上的差异。(6分) (2)丙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简要说明其原因。(11分) (3)有人从西安乘火车经最近的铁路干线到沈阳,请说出经过的铁路干线名称。(3分) 演练真题·找准考法 考法一区域特征分析 1.[北京卷,3~5]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3)题。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检测:第40讲-中国自然地理概况(Word版,含答案)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一、选择题 (2019·湖北八校模拟)在周围山坡环绕的山谷或盆地 中,周围山坡上的冷空气向谷底注泻,并在谷底沉积继续辐 射冷却,形成所谓“冷湖”。而在坡地上,气温相对较高, 形成所谓“暖带”。右图是我国某山地1月份不同坡向极端 最低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图中Ⅰ、Ⅱ为 极端和平均最低气温)。读图回答1~3题。 1.该山可能是( ) A.长白山B.太行山 C.贺兰山D.武夷山 2.属于该山地西北坡向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的曲线是( ) A.①B.② C.③D.④ 3.关于该山地“冷湖”和“暖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山地西北坡近地面附近地区全年会出现“冷湖”现象 B.该山地在“冷湖”现象出现地区向上气温是递增的 C.该山地“暖带”中农作物生长周期变长,霜害较轻 D.该山地西北坡,1月份在300 m附近高度出现“暖带” 解析:第1题,该山山麓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0 ℃以上,可判断该山位于亚热带地区,则D正确。第2题,1月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气温要低于东南坡;则图中气温较高的实线代表东南坡、虚线代表西北坡。则①是西北坡极端最低气温、③是西北坡平均最低气温。第3题,图示1月份西北坡300 m处气温最高而形成“暖带”,但并不能看出全年西北坡近地面会出现“冷湖”现象,则A错误、D正确。“冷湖”现象出现地区向上气温是先增后减,则B错误;“暖带”中气温升高,农作物的生长变快,使生长周期变短,则C错误。 答案:1.D 2.C 3.D (2019·太原模拟)下图示意2018年1月29日至2月7日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的气温距平(气温与多年平均气温之差)等值线分布。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图中部分地区出现低温凝冻灾害(气温剧烈下降并伴有雨雪冰冻),给交通、电力、农业等部门造成较大的损失。据此回答4~5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第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2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1~3题。 1.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 )。 A.江苏省 B.河南省 C.四川省 D.海南省 2.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3.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解析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

说明该省的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可判断为我国的经济发达省份,从而确定为江苏省;从其城市化曲线变化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该省的工农业发达,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 答案 1.A 2.D 3.A 阅读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分异图(图例中数字为外资投资比例,截止2010年),完成以下两题。 4.从图中可以看出,FDI在山东省的分布特点是( ) A.全省差异不大B.由北向南递减 C.由沿海向内陆递减D.省会城市最具吸引力 5.下列企业中对外商投资最具吸引力的是( ) A.钢铁工业B.粮食加工 C.电子仪器D.海产品加工 解析第4题,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以东部沿海地区为最多,其次是省会周边地区,西部最少。第5题,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最大优势是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因此以电子仪器装配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最有吸引力。 答案 4.C 5.C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2011年和2012年两大产业结构图。读图回答6~7题。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时46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1.地域文化 (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2.城乡景观: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能够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 3.二者关系:地域文化深刻影响城乡建设,而城乡建设反过来又影响并提升了地域文化。特别提醒地域文化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俗、制度等。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影响方面表现 民居特色民居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建筑材料的选用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城市格局中国(古代) 皇权至上,都城以宫殿为中心并确定中轴线欧洲多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美国城市中心多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 建筑风格中国砖墙木梁架结构、斗拱飞檐、雕梁画栋西方柱廊、尖塔、喷泉、雕塑 1.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城市建筑表现原因 城市格局中国古 代城市 都城以宫殿为中心并确定中轴 线,构建城市的基本骨架 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区 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 欧洲 城市 欧洲城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等 建筑,高层建筑在中心以外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 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 历史建筑的风采

2.根据民居建筑特点判断自然环境特征 传统民居往往是当地自然环境的映射,根据民居建筑的用材、墙体厚度、屋顶坡度、窗户大小、房屋朝向等,可以推知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1)判断气候特征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习题

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城市化主要表现为() A.从小城市到大城市B.从乡村到城市 C.从城市到乡村D.从大城市到小城市 2.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是() A.四川盆地B.珠江三角洲 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代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折线是() A.甲B.乙 C.丙D.丁 4.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2018年夏天,我国许多城市因暴雨变成了“积水潭”。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不少城市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困局。“水多”和“水少”同时存在,表明一个问题亟待解决,就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城市雨水资源来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和逢雨必涝的局面。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许多城市遇到强降水就成为“积水潭”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强度大B.城市地势低洼 C.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D.降水持续时间长 6.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应优先考虑下面哪一种利用形式() A.城市消防用水B.城市居民饮用水 C.回灌地下水D.城市绿地用水 能力提高 “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可描述工业活动引起的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下图为世界主要国家及全球平均“城镇化率/工业化率”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远高于工业化率是() A.服务业发达导致的 B.制造业水平下降导致的 C.城市建设范围更大的结果 D.社会保障福利更好的结果 2.高城镇化率会使() A.城市病更为严重 B.农业发展水平下降 C.居民购买力增强,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D.农业产值占经济总产值的比重提升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含预测)中人口占比变化趋势图。据此回答3~4题。 3.2010~2025年,该城市所处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应属于() A.初期阶段B.加速阶段 C.后期阶段D.过渡阶段 4.该城市郊区人口持续增加的原因有() ①居住环境较好②交通条件改善③乡村用地减少④市中心住房紧张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下面左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右图是世界城市化进程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各组国家中,经历的人口发展过程与图示发展过程类型一致的是() A.英国、法国B.德国、巴西 C.中国、加拿大D.日本、印度 6.现在该国城市化进程处于阶段() A.ⅠB.Ⅰ和Ⅱ C.ⅡD.Ⅲ “就地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在原居住地,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课时55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一、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1.区域发展战略 (1)概念: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 (3)制定原则: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2.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 时间区域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以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加快内地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新时期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国家级经济带为骨架,以区域中心增长极为节点,以县域发展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国的区域发展新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提升国家海洋战略,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 3.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促进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国家的重大战略。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地理背景: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土地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区位途径目标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长江黄金水 道的独特作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 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 成为充分体现国家 综合经济实力、积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同步练习卷: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就业区位商(LQ)用来衡量产业集群状况,其公式为:LQ=(E ij/E j)/(E in/E n)。其中,E ij指区域j里面产业i的就业人数,E j指j区域的总就业人数,E in指整个国家i产业的就业人数,而E n是指国家的总就业人数。读2019年电子信息产业省际就业区位商示意图,完成1~2题。 1.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最明显的省(区、市)是( ) A.广东省B.上海市 C.北京市D.江苏省 2.与其他省(区、市)相比,该省(区、市)吸引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的独特优势是 ( ) A.毗邻港澳B.市场广袤 C.环境美丽D.人才足够 【答案】1.A 2.A 3.(2019·广东七校联考)下图为湖南省2019~2009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改变趋势图。结合图中信息,关于该省2019~2009年城市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失调B.速度变慢 C.拉力减弱D.水平降低 【答案】A (2019·安徽淮南模拟)其次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改变在肯定程度上能反映地区工业化进程。下图表示某国1960~2019年其次产业就业人口数及其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的改变状况。据此完成4~6题。 4.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符合该国就业人口总数改变特征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5.该国最可能是( ) A.美国B.中国 C.巴西D.日本 6.该国20世纪80年头其次产业就业人口数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发展( ) A.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工业 C.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动力导向型工业 【答案】4.D 5.B 6.C 我们这样定义城市化协调度β:设某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为M,工业化水平为N,则β=N/M。当β=0.5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是基本协调的。读世界某区域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相关指标统计表,完成7~9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必修 城市与环境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案含解析

第2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纲展示 考查方向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以区域图、数据统计图表、示意图、文字材料(畅通工程、私人汽车、绿色住宅、生态城市)等为背景,考查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2.以某一地域的特定文化现象为载体,考查地域文化对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影响。 基础全面梳理 一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1.含义 指人口和错误!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三个标志 (1)错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错误!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意义

4.城市化动力机制 错误!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二城市化特点 三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对城乡生活的影响

1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和交通等基础设施。 2城市现代文明影响传统的生活习惯和错误!劳作方式等。(2)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四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化是不是只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 不是。城市化不只是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还表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上。 2.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一样吗? 不一样。郊区城市化指城市的郊区形成城市,是一个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城市处在规模膨胀、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郊区化指人口、产业向郊区或卫星城迁移,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由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是逆城市化的表现。 3.城市化就是指人口城市化吗? 不是。城市化不仅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还包括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即城市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二是地域城市化。 考点深度研析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版)

新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选择题 在没有人为干预的自然条件下,产生并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与生物的固氮作用是相平衡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增加地区氮负荷。近年来,快速城市化进程造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出现显著变化,使城市氮负荷发生相应变化。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氮负荷状况。据此完成1~2题。 1、2005~2015年该市总氮负荷增长最快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林地 B.交通用地 C.农用地 D.城镇居民区 2、2010~2015年该市工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工业用地氮负荷却不断下降,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逐步分散工业的布局 B.工厂规模逐渐缩小

C.大规模扩建工业园区 D.工业产业转换升级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交通用地和城镇居民区总氮负荷增加较多,农用地变化不大,工业用地先增加后减少,林地减少。与城镇居民区相比,2005年交通用地的总氮负荷较少,所以2005~2015年总氮负荷增长最快的土地利用类型为交通用地,B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氮负荷与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生物的固氮作用有关。工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并不意味着工业生产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一定增多,如果工业产业转换升级,高耗能产业减少,排放的氮氧化物也随之减少。工业用地面积的增加,无法推测出工业布局、单个工厂规模;大规模扩建工业园区,可能会增加工业用地氮负荷。D正确。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

2021版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达标检测知能提升:第40讲 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Word版含解

非选择题 1.(2020·衡阳一模)长江江豚俗称“江猪”,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江豚种群量快速衰减。1991年,长江江豚数量有2 700多头,但到了2018年7月,仅剩1 012头,并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减少。有专家指出,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估计再过10~15年,长江江豚就将灭绝。 简述江豚数量迅速减少的人为原因,并提出保护江豚的具体措施。 解析:减少原因可从江豚的生存环境、生存能力,以及人为破坏角度分析;因江豚数量已经很少,当前关键在于人工干预与加强保护。 答案:原因:船只航行及渔民捕捞作业过程中对江豚的误伤;采砂船破坏江豚的栖息地;水利工程阻隔江湖之间的联系,导致鱼类繁殖能力下降;生产生活排放大量污水,使江豚的生存环境质量下降;过度捕捞,江豚食物短缺。 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保护江豚的意识;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执法力度;人工饲养;等等。 2.(2020·长春外国语学校检测)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湖区有41个岛屿和7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鸟类有300多种,数量近百万只。随着人口的增长,围湖垦殖、涸泽而渔、无序采砂及部分水利设施的建设等人类活动使鄱阳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鸟类栖息地面临威胁。下表示意鄱阳湖保护区候鸟栖息期。 鸟类 栖息时间 八色鸫、斑背大苇鹭、 卷尾类、燕类、黑鸫、大麻鸦 4-9月3月中旬-9月 夏候鸟 30~35 万只 夜鹭、池鹭、中白鹭、小白鹭、牛背鹭、草鹭 等 4月-10月中旬 大鸨 11月中旬-次年2月中旬 冬候鸟约 30万只 中华秋沙鸭等鸭类、白额雁、鸿雁、天鹅、遗 鸥、白琵鹭等 9月中旬-次年4月中旬 白鹤、白枕鹤、白头鹤、灰鹳、白鹳、黑鹳 10月-次年4月中旬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城乡区位

课时45城乡区位 1.区位:既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又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2.城镇区位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 (3)变化:军事、宗教等对现代城镇区位的影响已经很弱,而自然资源、交通等因素一直对城镇区位有巨大影响。 3.乡村聚落的区位因素 乡村聚落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从总体上看,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乡村聚落多或者规模大,如气候湿润温暖的平原盆地;自然条件差的地方乡村聚落少或者规模小,如酷寒酷热或干旱缺水的地区。乡村聚落具有明显的亲水型指向,多靠近水源丰富、水运方便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居民的生产生活。 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影响结果原因 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 耕,交通便利,节省建设投资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湿热,高原地区 凉爽 山区城市沿河谷或开阔的低地分布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气候气候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 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气候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 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 用水 运输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 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河口处易形成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

物流集散 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 建城 利用天然河道进行防卫 (2)经济因素 因素发展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经济水平推进或制约城市发展 资源(矿产) 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或某种矿产资源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发展受影响 交通①不同时代的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影响不同;②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对城市产生影响 (3)政治文化因素 因素发展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政治、宗教、历史、军事政治中心变化会影响城市发展;国家政策的变化影响城市发展;当前宗教、军事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力日益下降 科技与旅游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与旅游成为新兴城市的区位影响因素 (2021·天津地理)东伦敦科技城位于伦敦东区,是科技、数字和创意等企业集聚的中心。这里原来是重工业区,也有低收入者在此居住,后来得到政府投资和政策扶持,吸引了大型跨国公司投资、进驻,邻近的多所大学不断提供人才,成为“欧洲科技硅谷”。完成1~2题。 1.东伦敦科技城形成的区位条件是() A.靠近市场、地价低廉 B.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C.资本雄厚、原料充足 D.政策支持、人才集中 2.该区域演变为科技城,城市功能明显改变,最主要表现为() A.技术引领,研发创新功能增强 B.资本涌入,金融服务功能增加 C.人口增加,居住功能明显改善 D.交通改善,商贸服务功能提升 [关键信息点拨]

高三地理学科组一轮复习备考方案

高三地理学科组一轮复习备考方案 一、教学目标: 上学期工作主要是一轮复习,一轮复习的目标是对知识的掌握要达到全面、准确、规范、熟练的程度。近期目标:期中考试争取全市期中各项数据比高二期末取得较大进步,达到学校平均水平,争取进入市内同学科前六。一本单科上线达到65人,单科进线率达到45%,卓越班达到39人,实验班达到10人,复习班达到6人。 二、指导思想: 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回归教材,落实“双基”,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完善和巩固及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研读教材,寻找新意。地理第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第一轮复习是否到位,是否扎实,将直接决定高考成绩的好坏。教材是高考命题的源地,因此在一轮复习备考中,我们必须回归课本,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仔细精读,领悟编者意图,提炼知识的深意。具体做法就是给足时间读教材,整合各种版本教材内容,处理好活动思考题,帮助和引导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度理解知识的内涵和精髓。 三、主要措施: (一)注重读背,夯实基础 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瘦身知识体系,突出重点,深化记忆。怎样让读背材料的效率最大化,坚持,落实是关键。十分钟课前读背默写,坚持落实,常抓不懈,形成习惯,结合进度,落实不同内容,最

终达到全部掌握。 1.每堂上课前必先出示这节课要落实的读背内容,让学生做到天天背,堂堂默。 2.每堂课前,课间都要找相应的学生背默上一课的内容,让学生做到天天清。 3.有些内容背默的时候必须要让学生用做过的试题例证,做到现背现用。 4.定期举行一些背书比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背书技巧。只有让学生做到天天背,天天用,地理一些零散的知识才能熟记于心,高考才能游刃有余。 (二)改革课堂,追求高效 我们课程组教研主题之一就是:摆脱传统的死气沉沉的灌输的老路子,想尽千方百计实施课改,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课,主动学习,实现高效课堂。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走上讲台。高三习题讲评课较多,因此一些重要题目的讲解,事先布置给一些学生,让这些学生当一次老师,进行角色互换。首先他们会很重视,也会精心备课,备课过程就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其他同学也会听得兴趣盎然。讲解的同学满足了自我表现欲,会获得很强的成就感,增强了学习兴趣;重要的地理原理图也应最大限度得让学生到黑板上来画,比如热力环流、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及洋流分布规律等,既可以培养学生画图能力,保证了应考的要求,又提升了课堂的活力。

新教材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发展第十四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40讲流域内协调发展学生用书

第40讲流域内协调发展 [课程标准]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知识体系导学 积累必备知识——基础落实赢得良好开端 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1.流域:由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 2.流域特点 3.水资源协作开发 (1)流域内的水资源功能:农业、淡水养殖、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发展、水能发电、生态保护、旅游等多种功能。 (2)协作开发的必要性 4.流域统筹管理的措施 【思考】为什么黄河没有成为重要的航运通道?

二、黄河的调沙减淤 1.实施背景 (1)河流特征:河流 。 (2)存在问题⎩⎪⎨⎪⎧黄土高原: 严重 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 2.目标⎩ ⎪⎨ ⎪⎧侵蚀区——减少入河 堆积区——减少河道 3.主要措施 (1)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 (2)下游地区的河道淤积 ①通过修建 ,对河流中的大量泥沙进行拦截,实现河流 的目的。 ②利用水库蓄水,适时放水,人为制造可控 ,对下游河道实施 ,将下游河道中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 【思考】 分析黄河下游“易淤、易决、易徙”的原因。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1.调配背景 2.出现的问题及影响 (1)问题 (2)

3. 提升关键能力——能力突破掌握解题技法 关键能力一说明流域内部水资源的协作开发 典题精研 [典例1] [全国卷Ⅱ,36(2)(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如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下表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下表。请将选出的各整治和开发目标填写在表格中的相应位置。(5分)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改善水质发电增加生物多样性土地开发开采河沙改 (2)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4分) (3)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6分)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湘教版):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课时59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一、我国的四类主体功能区 功能区名称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 划分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划分目的结合区域自身条件、因地制宜的发展,才能合理发展二、区域的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以工业化为主体的 成长阶段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 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以创新驱动为 主的高效益综 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区 生产总值少 以工业化为主要特 征,出现一系列工 业基地 由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 态势转向新型工业化 水平高,地区 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 较大比重,工 业处于起步阶 段,以劳动密 集型和资源型 产业为主体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 所占的比例不断上 升,工业就业人数 持续增加,第三产 业加速发展。劳动 力由农业向制造业 和服务业逐步转移 由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单 一产业结构向新型工业 化转变,产业结构趋于 多元化 第三产业发展 超过第二产 业,以资金密 集型和技术密 集型工业为主 区域内部发展差异不大,缺 乏高水平的中 心城市,交通 运输线路分布 稀疏。区域开 放程度较低 集聚作用大为加 强,中心城市对区 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大幅度增强。交通 运输建设显著加 快,区域开放程度 不断提高 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 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 停滞。区域经济整体呈 现萎缩、衰败状态,并 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 少等严重社会问题 注重经济、社 会、环境的协 调发展和可持 续发展 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不断提高 由停滞、受限到调整再 提高 大幅度增强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城镇化

课时47城镇化 1.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化意义及表现 意义表现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使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2.世界城镇化进程 (1)时间进程 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主要特点问题发展新趋势 A:初期阶段低于30% 区域经济中第一产业 所占比例较大。城镇化 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处于城镇化低水平 时期 发展水平缓慢 提高 B:中期阶段30%~70%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 中,城镇快速发展 出现劳动力过剩、交 通拥挤、住房紧张、 环境恶化等问题 加速发展,出 现郊区城镇化 现象 C:后期阶段超过70%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 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 中心城区再现衰落 迹象 增速趋缓,出 现逆城镇化现

缓甚至停滞象 (2)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早晚早晚 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 快 原因城镇化已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镇人口比重大小大较小 原因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一般较低 所处阶段后期阶段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 城镇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镇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 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 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1.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40湘教版

考点规范练40 (2022河北廊坊质检)通常情况下,地名与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下表为我国北方地区某县高岭乡及该乡所辖行政村名表,该乡许多村名与地理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该乡所在地区可能( ) A.以丘陵、沟谷为主 B.以平原、洼地为主 C.以茫茫柳林为主 D.以荒漠高原为主 2.与带岭字的村相比,历史上两个带“涧”字的村( ) A.地势较高 B.水源充足 C.交通不便 D.人口较少 答案 1.A 2.B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当地多岭、多坡、多山涧,因此当地地势落差较大,应以丘陵、山地为主,A正确,B错误;从当地村名中不能推断出以茫茫柳林为主或者以荒漠高原为主,C、D错误。第2题,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比如“岭”与地貌有关,“涧”与水文有关,“柳”与植被有关,“涧”的含义是山间流水的沟或者小溪,所以历史上两个带“涧”字的村应该是水源充足的,B正确,A错误;带“涧”字不能说明交通不便,也不能说明人口较少,C、D错误。 (2022湖南宁乡模拟)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2022年2月24日,长株潭都市圈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下图为城市群发展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城市群发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心城市不断获取周边资源,产生虹吸效应,不利于城市群发展 B.城市群阶段开始体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C.中心城市应当加快市内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城市群发展由强核阶段进入外溢阶段

D.城市群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较稳定 4.长株潭都市圈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有色矿产 B.政策倾斜 C.产业基础 D.土地价格 答案 3.D 4.C 解析第3题,城市群阶段,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共同发展,A错误;外溢阶段开始体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B错误;市内基础设施建设只是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此外还包括自身产业经济发展等情况,C错误;城市群阶段,中心城市发展成熟,周边城市也进入发展强势阶段,D正确。第4题,长株潭都市圈不同城市之间的产业定位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差异化和多样性的产业结构增强了产业竞争力,产业基础促进了长株潭都市圈的形成,C正确。 (2022河北保定联考)古徽州地区是对现在安徽南部以及江西东北部婺源地区的合称,明清时期,古徽州人以长途贩销的形式互通有无,扩大和加强了全国各商品市场之间的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徽州地区被撤销,安徽境内更名为黄山市,如今黄山市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下图示意古徽州地形、水文及古徽州范围。读图,完成5~6题。 5.某作品记载“徽人多商买,其势然也”,“其势”所指产品及其运输的主要方式分别是( )

新高考湘教版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0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学案

第40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 (1)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 (2)范围:包括A广州、B深圳、C珠海、佛山、江门、D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E香港和F澳门。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形成城乡融合的城乡一体化地带。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形成以广州市为中心的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阶段特点

夯实基础阶段稳步发展阶段 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 以后 20世纪90年代以后 进程特点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 业发展迅速 多种形式引进外资和 技术,工业发展步伐 加快 更加注重质量和效 益,工业结构优化, 技术水平提高,保持 较高的增长速度 结果为工业起步提供必要 的资金积累 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 主的经济特色,建立 起轻型工业体系 基本实现乡村工业 化;面临发展空间不 足和工业资源有限等 问题 4.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5.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分类问题解决措施 工业化问题大量占用耕地,城镇和工业过度密 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 偏低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寻求最佳 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建立高 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 城市化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珠江水质恶化;城市酸雨现象严重;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微点1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