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希贵《新学校十讲》有感

读李希贵《新学校十讲》有感
读李希贵《新学校十讲》有感

读李希贵《新学校十讲》一书有感

2013年9月27日中心组学习材料

主讲人:张连芳

六年前,李希贵在北京发起“新学校行动研究”,并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作为课题的主持人,他要求每年4月和10月中旬的第一个双休日,课题组成员学校的校长们一定要将手头的事情放下来,集中到某一个课题学校,展开学术研究,以推动这一课题的顺利开展。每一次的学术会议,李希贵都有一次关于课题进展和研究方向的发言,《新学校十讲》就是他围绕“新学校”这一研究主题十次发言的汇编。

一、失败的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有爱学习的天性,学校也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场所。但当我们将学校办到今天的时候,却发现学校不再成为孩子们喜欢去的地方,教室成了学生头疼的场所,这真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局面,也预示着教育的失败。

导致教育失败的因素有哪些李希贵在书中总结了16种原因:

一是浪费机会。每天都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发生、许多影响学生生活的事情发生,但很少想到将这个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和教育活动联系在一起。

二是影响力闲置。就拿学校校长来说,你对学生施加了多大的影响领导力有两个要素:一是管理自己,二是影响他人。在这方面,你自己做的如何

三是细节与文化错位。比如说给某个月份的教师过生日,部分过生日的教师没有到场,是通知这些老师都某处领取礼物,还是亲自送礼物到办公的场所,这其中就反映了工作的细节和学校文化之间的关系。

四是为不该自己决策的事情做决策。边界不清,职责不明,是教育管理中最常见的行为。

五是反复提同样的要求,反复说同样的已经不管用的话。比如说开会的时候总是要求不要迟到,但总是有人迟到,做领导的应该反思,这样的会议有什么价值

六是模糊的管理让人无所适从。前段时间有人比较了四个国家的小学生守则,我们的守则就是因为太过笼统,所以执行的最差。

七是用错误的方法来纠正错误。比如说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让学生罚抄;为了防止教师脱岗,采用打卡的方式来管理,等等。

八是教育的力量单一,总想用一己之力来改变学生,从未想到过可以借助的力量很多。

九是在还没有建立起良好关系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教育。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学习就是在良好关系建立的基础上发生的。操之过急,只能事倍功半。

十是主次不分,不懂放弃。一所学校如果已经有99%的升学率了,还要拼命去追求100%,就会有问题。只有舍得放弃某些东西,才会收获更重要的东西。

十一是身边人的想法越来越少。当一所学校只有管理者有想法,身边的人既没有想法也没有创造性的时候,这个学校就很危险了。

十二是自己成为组织的主要动力源。教职员工的动力需要多维度来支撑,而不能仅仅是校长的表扬、鼓励或者校方的政策。

十三是只会用学校的资源来经营学校,忽视了我们社区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特别是家长的资源。

十四是课堂上缺少生机活力。当一些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不置可否,当一些学生趴在课桌上的时候,当一些学生在课堂里学不到东西的时候,他们在课堂上是不会有活力的。

十五是不懂得如何为成功归因。几乎所有的领导者都知道从失败中学习的重要性,但他们很少有人思考单位成功的真正原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伟大的公司会走向衰落。

十六是校园不再激动人心。成功的校园往往是和“激动人心“联系在一起的。

二、建设新学校

“新学校”是怎样的学校李希贵认为,就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评判一所学校是否优秀,都是外在的标准,包括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信优质学校、特色学校等等,在评价的过程中,常常忘记了学校里的人——学生和教师。李希贵强调:一所学校,如果不能让朝夕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和老师感受到幸福、快乐,无论外界的评价多么高,它都算不上一所理想的学校!

如何建设新学校

第一,要有发展战略。

战略是做正确的事情,战术是正确地做事情。对每一个校长来说,判断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是很重要的。

学校发展战略通常由五个层级组成,就像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样。其中最高层级是学校发展的愿景,主要由学校的使命、目标组成。下一个层面是学校的关键成功因素。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阶段发展的很快、质量很好、社会影响力也很大,这其中一定存在若干关键要素。把握这些关键的成功要素,才有可能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第三层面是关键成功因素指标,也就是将这些要素量化,让其可以测量。教育要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测量、就是数据。可能这种测量不能涵盖关键成功要素的全部内涵,但通过测量可以清晰地发现问题,帮助我们走向精准和精细。第四个层面是战略改进领域。通过将学校教育的现状和关键成功要素进行比对,发现学校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设置相关的路径加以改进。这其中,课程和课堂是学校必须要花大力气加以改进的战略领域。第五个层面是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是用故事的方式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的一种文化生态。十一学校的“学校行动纲要”就充分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和行动准则。

第二,要有行动计划

新学校的实践是一种行动研究,是一种自发的、通过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变革来改变教学样貌的行动。要将这件事情做好,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是对象。你的服务对象是谁,一定要清楚。虽然说学校里一切活动的最终指向都是学生,但从实际工作的角度看,不同岗位的服务对象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公开课”,它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但在评价的时候却很少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学效率低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服务对象不明确。第二是流程。每一项工作都有一套既定的流程,因为其中一些环节的不合理,导致了整体工作的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如果能够将每一项工作的流程绘制出来,并加以分析,就很容易找到改进的方向和途径。第三是测量。测量,是将事实转化为数据,将数据转化为信息的过程。测量第一个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找到自己现在的位置,第二个作用是帮助我们明确可以向那个方向去发展。第四是诊断。通过测量获得的数据,来分析教育现象背后隐含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学习的行为特征。第五是改进,将诊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找到目前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设计改进的路径并加以实施。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往往不一定是出现问题的地方。比如说教师不读书,问题可能出现在校长身上。

第三,精心研究评价

做任何事情,都会涉及到评价,有工作就一定会有评价。很多时候,工作成效如何,就取决于评价。大家都批评今天的应试教育,但要想改变它非常困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试评价制度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要正确发挥评价的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找准学校里最为重要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上设计评价。虽然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评价的,但并没有必要事事都来评价,将师生的手脚全部束缚起来。二是明确评价的目的。评价不是为了审判,而是为了改进,为了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成长。尽量避免从负面的角度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要努力维护师生的尊严。三是研制测量工具。要实施评价,测量工具非常重要,通过

有效的工具研制,可以将很多管理、教学中的细节展示在我们的面前,为我们的改进提供依据。第四建立评价体系,从不同的角度为教师或者学生画像。比如说对教师的评价,大致就应该包括教师的业绩评价、学术素养积分、满意度调查等方面的内容。教师的业绩通过学生身上的成长来衡量,学术素养包括教师的科研成果和课堂经验总结,满意度调查取决于教师的服务对象。第五是妥善将评价的结果告知每一个人。要通过评价,给师生以激励,让他们对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充满信心,同时也能看到自身存在的缺陷,找到着力的方向。

新学校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李希贵对此花费了不少的心血。他所率领的北京市十一学校,其实就是一所新学校的样板,很值得我们一看。如果在有了一定的现场感受之后再来阅读《新学校十讲》,得到的收获会更大。

李希贵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主要观点

李希贵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主要观点 把人民教育“语文主题学习”专辑中,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一文的主要内容摘录如下,以学习借鉴。 向规律靠拢―――“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 “主题学习”主要是围绕某一主题选择几十篇主题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相连续性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读本。选择文章时,兼顾古今中外,兼顾不同的年代、文体等等。每一篇文章后面的阅读提示,也尽可能围绕单元的重点的难点编写,这就是“主题学习”编排的框架、思路。 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所以我们老师不要讲得太多,主要让学生自已去学习。方法上提倡百花齐放,提倡用不同的风格把主题学习做好。 为此,需要澄清几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语文主题学习”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习语文。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课外,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

课内就应该学好基本的语文,具备能够为未来的职业奠基的基本素养。 对于文章,老师的指点不需要精雕细刻,不要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否则,学生会觉得语文深不可测。把语文搞成好像一般人学不了的东西,对学生太危险。 衡量实验学校和实验老师的标准,就是一个学期的课内能不能把7本书让学生读完。世界上各国的调查数据也告诉我们:这个阅读量完全也可以通过课堂时间完成。比如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4000万字,9年读完400本,平均每人每年要读45本左右。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64本,这不仅是学生,也包括成年人。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55本,现在美国已经全面启动了全民族读书计划,每年要达到50本。 第二,改变长期以来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的现状。 数学是举一反三,我们做了一个例题,然后就会了10个题目。这是理科学习的方式,语文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的阅读,最后感悟出点什么,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像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书读多了,感受慢慢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贵希;创建一所令人尊敬的学校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创建一所令人尊敬的学校文章来源: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家大讲堂新闻中心 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家大讲堂特邀主讲嘉宾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李希贵,男,现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教育艺术随想录》《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等专著;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等二十多万字;先后参与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组,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等项工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现著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在教育界反响强烈;曾经出版《学生第二》、《学生第一》。 把“伟大”写入学校愿景

记者: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对自己的办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把“伟大”写入学校愿景,令人十分震撼,据我所知,全国很少有中小学这样定位自己的目标追求。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要提出“伟大”的概念?这样的目标定位与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点是否冲突? 李希贵:有人说,确定这样一个战略目标有很大的风险,我非常同意这个说法。达到品德崇高、才识卓越这样一个伟大的境界,的确并非易事。但是,经过反复慎重的思考,经过学校骨干会议、教代会反复认真的讨论,最后我们仍然感到自己无法摆脱这样一个伟大的使命。这主要是因为十一学校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历史。关于伟大,莎士比亚曾说过一段话,有些人生而伟大,有些人通过奋斗而成就伟大,有些人却是被迫伟大。十一学校似乎兼而有之。生而伟大是因为这所学校建校之初所担负的使命。 1952年,当人们还无法估量朝鲜战争要持续多久时,前线将领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子女教育和安全问题被提上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重要议程,十一学校作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应运而生。周恩来总理批示建校,罗荣桓元帅的爱人林月琴女士担任校长。因为是在国庆节这天建校,故聂荣臻元帅以“十一”为学校命名。这所学校还是一所通过奋斗而成就伟大的典范,她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贡献。首任校长林月琴女士在建校初期,争取各方支持,整合许多资源,将学校办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解除了朝鲜战场上将领们的后顾之忧;我的前任李金初先生在担任校长20年的时间里,在全国率先推动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民办体制改革,一系列的破冰之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先河,应该说,十一学校有着伟大的奋斗史。 说到被迫伟大,局外人似乎以为是调侃,其实,身处十一学校的氛围中,任何人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动力。肩负着沉重的使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我们今天别无选择,必须动员各方力量,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让十一学校继续走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 当然,我们还希望把学校办得令人尊敬,我们甚至认为这是教育的基础。教书育人既靠言传也靠身教,如果我们教育者自身没有道德底线,就会大大削弱教育的力量。我们将“受人尊敬”写入学校愿景,既是我们的崇高追求,也是对我们的道德约束。十一学校原系中央军委子弟学校,许多老校友经常说,我们出身名门,应该有大家风范。既然要“受人尊敬”,那么学校的任何教育举措都应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我们老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要为人师表。既然要“有大家风范”,那就要摆脱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零碎琐事,有大思路,有大视野,有大战略,有大举措,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

《面向个体的教育》的读后感

教育变革带来的挑战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温刚去年寒假,区教育局开展教师寒假读书活动。学校给了我《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假期里开始的时候我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打开了这本书。结果看了几页就深深的被吸引了,一口气读完了。掩卷沉思,对照李希贵老师的教育观点,我对我的教学深深的进行了反思,知道自己在各方面还有所欠缺,也许自己的学习范围面太封闭面,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我们的教育理想里,真正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富有个性,都在校园里找到自己成长的独特之路,我以为这还是不够的,应该加上“每一位教师”,因为好的学校教育不是仅仅面向学生个体的教育,同时也应该是面向教师个体的教育。 《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这本书很好读。“好读”有三层意思:一是,每篇的篇幅不长,基本控制在两页,让读者在阅读时无压力地轻松读完一篇;二是李希贵校长的文笔朴实近人,没有过多的修辞和太高深的理论,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其表达方式很适宜于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阅读和效仿;三是,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会使人不由得反观自己以及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并产生了新的思考。 这本书开始所阐述的当教育变成一项服务业,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的观点深深触动了我。教育的本质是一项服务业,教育是服

务业的重要体现就是课程的设置。现代教育通过课程设置的改变把传统的教育演变为服务于学生成长的高级的、复杂的服务业。由此意识到这需要我们这些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教师调整心态,充分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万能的,教育不会包治百病,教育的变革需要等待。从徐水区教育的现状看,短时间内教育还不会发生颠覆式的变革,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因为教育改革的大潮正逐渐涌来,我们必将站在潮头。 变成服务业的教育开始于平等,即教师和服务对象——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这就要求我们面对真实的学生。学生的真实体现在学生说的话来自于他们的内心。他们做事情不分人前人后,他们的思想随时表达。但真是的东西不一定是美好的,这也许就是现在许多教师感觉到现在的学生难管理的原因。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正是这真实的学生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机会。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教育可以寻找到真正的起点;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教育可以在每一份耕耘里有着相应的收获,虽然这份真实的耕耘远比过去辛苦。但是唯有如此,方能锻打出教育智慧的利剑。 然而让真实的学生出现在校园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侍事情。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便是师生平等的校园氛围。尊重、包容、倾听弥漫在课堂里,爱、户主、欣赏在校园里灿烂,以最少的管理和最小的行政权力推动者教育的巨轮,平等的师生关系才会现身,真实的苏俄生才会驻足校园。 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我们很容易被大自然的造化震撼,可是当我

读懂十一学校的十个关键词

读懂十一学校的十个关键词 作者:吴田田 盘点今年的教育界,最受瞩目的学校莫过于北京十一学校。 自2月27日教育部在北京十一学校召开发布会,介绍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开始,中央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和各大门户网站连续展开了一系列对十一学校教育改革的报道。密集的宣传使十一学校迅速闻名全国,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关注,一时间慕名“取经者”络绎不绝。 正面报道之外,对十一学校的质疑声也甚嚣尘上,其中以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魏忠的六篇《质疑十一学校模式》为代表,由此展开了一场有关十一学校模式的大讨论。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长期的跟踪和细致的研究,整合数据和信息,本刊试图拨开重重迷雾,解开与十一学校有关的疑问。 1.适合: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 打开北京十一学校的网站,“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两句话滚动出现,抓人眼球,彰显“十一人”的教育追求。 “我们真正想做的,是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最终成为自我。”这是李希贵的新学校宣言。 除了秉承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十一学校还创造出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教育机制,把大量选择的机会还给了学生,引导他们学会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 李希贵提到,中国加入WTO时,有文件把教育视为服务业,这给了他启发:选择性的课程必然造就有选择权的学生,而有选择权的主体,是可以认定为教育的服务对象的。如今,在今日十一学校的校园里,教育确实是在演变成为服务业,而且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由此,十一学校的教育创新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适合学生的个性,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学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2.职业规划:梦想从这里出发 李希贵指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已经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他认为,人生规划能力的培养要从职业规划着手。建立学生咨询中心,系统设计并认真实施学生职业与人生规划课程,就是十一学校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做法。 学校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

《学生第一》李希贵 读书笔记分享!

《学生第一》李希贵 一、开学护照: 1、填出校长和班主任的名字,并记住电话号码 2、收集*位老师的签名, 3、搜集2*位同学的签名 4、请家长写下新学期的祝福 5、写下自己新学期的目标和规划 5点做完,获得开学护照。 评:活动短小易行,稍加处理便可适用于小学生。 二、校园机会榜:工作岗位设置,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活动, 评:能否将外延扩大到班级管理或学生、教师考核中去。 三、学生影院: 学生必须看完的二十部影片。 选择方式: 其一:教师筛选与学生推荐相结合。 其二:观影与学科学习相结合。语文、历史、生物、地理等 其三:配合学校育人活动。重大活动、及时事件。 四、推行校园社团,推行校园币,让校园币在校园中流通,通过各种活动获得校园币,并换取相应奖励。 五、学生大使团。 1、礼仪队的变革,将学校理念、育人目标、课程文化深入理解,并在活动中牢牢记住。 2、每次搞活动都要培养一批高年级学生来介绍、说明,再在这个大背景下审视自己的言行,反观自己的成长。 3、每日的生活实录,常态紧扣目标,常态反映目标。 4、学会记录访客的言行,做到在实践中创新。 六、师生共同编教材。 共同编教材既巩固了高年级的知识体系,又为后来者提供了捷径。 学生:负责写教材的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老师主要起引导和辅助编写作用。 前提:平时积累错题库。 第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有助于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和教材。 第三、有助于学校课程文化建设。 老师为“宗”学生思“变”。 七、校园泼水节 主旨:增进友情。

方法:赋予内涵,幸运之水、吉祥之水、奖赏之水、健康之水、友谊之水。 保障:安排在七月,有强大的组委会,工具的使用,更换衣服事宜。 八、每月百星 评价:学生明星的数量,根据学校总人数和在校学期数来控制,尽量保证90%以上的学生都能收到鼓舞。 九、社团长 评价:综合能力强的社团长不知通过长期的积累能否培养出来。 十、校长共进午餐 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与需求,可以带着困惑或建议。培养有想法的人,均应按饭菜成本支付。提供服务者和需要服务者之间的沟通应该是很正常的,应该让其平民化。 十一、名家大师进校园 目标:从小着手进行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 政治家、科学家、商人、文学家、学者和艺术家。从不同职业、注意时机的选择(结合时事)有预设提问、有座谈实录。 十二、接力棒计划 尽可能让学生弄清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里世界发展的制高点和我国所处的位置。针对少数学生的独特发展计划,就像导师带研究生一样的精英计划。目的:重在过程体验,磨砺意志、树立远大目标。 评价:老师必须在能力和责任心上有强大的力量。 十三、社会职业考察课程。 让综合实践活动围绕每一个学生的职业规划展开。 1、将现存的职业领域进行梳理:参考政府劳动与人力资源部的信息和当今新的职业。 2、设置以为老师为职业考察主管:由社团学生进行先期考察、研究,形成初步的成果,并 共享。 3、根据这些介绍来确定考察方向。 评价:个性化的活动,对学生无疑是最棒的,能否通过其他方式推进,学生对未来现代和职业探索方面的意识》小学阶段,能够做到什么地步? 十四、将未来职业素质要求告诉学生 在确定方向的同时,通过查阅、交谈和体验,我们需要归纳出不同职业应具备的素质,这样就能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 评价:很重要,这样一下子看清并拉近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十五、学生职业咨询与辅导 1、优秀、有经验的老师

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 李振村

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李振村 经营管理 10-21 0943 : 理想的学校应该这样:学生自由呼吸,得到自我教育、自我锻造;教师拥有职业幸福感,引领学生快乐前行。《学生第一》因为展现了这种学生自由生长、师生共同追求理想的教育图景,从而显得异常可贵,令人钦佩。 探寻“学生第一”背后的秘密 古今中外的农夫田园耕作,流程几近雷同:疏松土壤、播撒种子、浇水施肥,然后就是耐心地等待,等待庄稼自己破土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因为所有农夫都明白,庄稼只能自己生长,再聪明、再有本事的人也没有办法代替庄稼生长——拔苗助长的倒是有那么一位,不过留下了千古笑柄。 这简单至极的庄稼种植理念其实蕴含了生命发展的大道理:所有的生命都只能自己成长而无法由他人代替!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可是,审视当下中国的教育,却有了越来越多的工业化气息:从课程到教学都有进入标准化的趋势,学生的学习生活已经被预设的流程牢牢控制,鲜活的生命在“被成长”中苦苦挣扎。于是,营造能够让学生自由呼吸的教育环境,努力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造、自我成长,已经成了众多教育有识之士的执著追求。 拜读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新著《学生第一》,令人惊喜不已,展示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幅风清日丽、鸟语花香的教育图画。在这里,每个生命都像野花一样自由地生长,一种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漫步其间,我们能够深切领略生命成长的动人景象。 学生自由地展示风采 校长和老师们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宽广的舞台,舞台的主角,永远都是学生! 一所名校,外事活动总是比较频繁。承担外事活动的,大多是学校领导。但是,在十一学校,“接待客人”被精心开发成一门特色课程,“十一学生大使团”应运而生。学生们以自己富有创意的方式,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展示自己的风采。 学校书店、广告公司、咖啡馆、校电视台、校报校刊、每周的升旗司仪、奥运志愿者、北京市田径比赛裁判员、体育器械招投标、食堂饭菜质量评测……这些岗位和工作的主角,全部是学生!学校不定期通过“校园机会榜”把凡是适于学生来做的事务,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决定承办者。于是,学生拥有了一个又一个课堂之外的展示舞台,校园里增加了一门又一门崭新的职业体

李希贵读书心得

在老师眼中,不应该有坏学生李希贵先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起步,到校长,局长,在探索教育改革过程中他的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在学习了他的教育理论后,我对教师,教学,有了新的更深刻的感悟。尤其是他的“在老师眼中,不应该有坏学生”这一观点对我触动很深。 在阐述他的这一观点时,他讲了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老师和同学一起当面揭穿一偷同寝室手表的女生,结果毁了这位女生的一生。最后他总结道“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决不是抓出一个小偷,它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 第二个案例是遇到两个偷窥女厕所的男生时,他没有急于做出决定,而是先进行了调查。调查后,他发现,这两个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行为是青春期的心理躁动和对异性的过分好奇所致。于是,李希贵悄悄地拟订了一个教育计划,让这两个男生在健康的气氛中,在老师的关爱和同伴的友情里,慢慢融入到了班集体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们变得开朗了,合群了,不知不觉过了危险的河流,不仅没了原先的坏习惯,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提升。“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去衡量学生。”李希贵说,“在教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失败了。” 这两个案例同样是针对“问题少年”,可是教师处理的方法不同,

对学生的人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试想,如果一开始教师就教导学生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敢于认错的孩子,那么,偷手表的那个女生也不至于会中途辍学去当小贩,从而毁了一生。不过,好在李希贵先生在教育上及时反思,没有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第二次的事件就处理的很好,没有给学生留下思想和精神负担。那件事就像是那两个少年人生中插播的广告,云淡风轻了。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会碰到很多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的必修课。我觉得首先我们应该追根溯源,找到学生犯错误的原因,然后先别急着对症下药,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他们想一想,这样解决是最好的方法吗?会不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呢?对他以后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吗?考虑好了这些问题,再去对症下药。每天自省,反思。反思的不光是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处理事情的方法是否正确。总之,让学生享受自由呼吸的教育,快乐的学习每一天!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做主题发言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做主题发言 著名教育专家、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文字实录]: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教育同仁,就在上一个星期我们接待了一个有21位美国校长组成的美国教育代表团,在我向他们介绍学校之前,我做了一个现场的调查,我告诉他们,在最近四个星期里,在座的各位有那一位曾经拿出超过30秒钟的时间认真地审视过你爱人的脸庞,或者照片。结果非常遗憾,尽管是在那样一个浪漫的国度里,举起手来的人也寥寥无几。今天在这样一个场合,我不想做这样一个调查,但是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想一想,如果有这样一个调查的话,我们有没有资格举起自己的手。 我为什么要说这样一个事情,就是因为许多时候,我们太熟视无睹了。我们有时候真的是不识学校真面目,只缘身在学校中。要真的把你天天观察,天天熟视无睹的事物,有一定研究,那真的需要换一种眼光、思路。我们试图这样做,我们希望从这样一个通道里来发现一些学校过去没有发现的东西。 首先,我想跟大家交流的是学校的本意到底有哪些?一提到学校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更多的想的是学校就是学生来学习的地方,如果我们仅仅因为学校就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在家里学习,学生为什么不可以通过读书学习,通过网上学习。我们一位老师曾经在初一刚刚入校的学生做过一次调查,他调查学生说:你来到学校,感到最不习惯的是什么?结果有71%的学生认为最不习惯的是他们因为思念小学时的同伴。又问说:“你来到这个学校你想适应这个学校,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有87%的学生选择了要尽快找到好朋友。 所以,如果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想一想,我们就会知道真正吸引他们来到学校的不是学习,而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同伴。如果我们教育的起点能够坦率地承认这样一个起点的话,我们的教育就有可能会办的更加适合我们的孩子。怎么去做?尽管我们做了好多工作,比如说我们会成立学长团,我们甚至会邀请过去的毕业学生、杰出的校友来跟我们的学生结对子,我们甚至要创办一些“同伴关系日”。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没有办法真正真实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这些都不是常态过程当中让学生找到同伴的方式。他们80%以上的课堂时间,他们的同伴仅仅局限在他这个班上,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我们为了创造更加适合这些学生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我们就对现在国家的课程进行了二度开发,使它更加校本华,更加能够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也包括怎么叫学生在不一样的地方找到不一样的志同道合的同伴。 比如数学领域,我们把数学分为三个层次:数学一、数学二和数学三。当然,也包括我们给优秀的学生一些像微积分、数论、线性代数这样大学的选修课程。在人文与社会领域,政治和历史地理分为两个类型,科学领域我们把它分成三个,或者两个领域,同时把普通物理学,无机化学和普通生物学,这样一些大学的课程作为优秀学生的选修课。 我们还把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进行了整合,把它们其中的三个必修模块涉及到的要素,整合到了我们要开设的10个技术课程里面。 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话剧的力量、歌剧的力量,所以我们把音乐课和美术课进行整合,形成了一系列的剧组,每一个剧组有几个剧团。这样的开发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尽管他编在某一个行政班里,但是他选择不同的课程的时候,他会进进入一个全新的集体。像数学课,张三可能和李四都爱数学一,但是上物理课的时候,张三又和王五在物理二,他们演剧的时候,可能他又和初中的某一个学生,或者跟其他班的学生到了哈姆雷特歌剧组,他在整个常态的课程学习里面,不断会寻找到新的同伴,而这个同伴已经区别于过去我们按照行政的方式给他硬性划分的团队,是他选择的结果,是有着共同的兴趣爱情或者发展方向的同伴,我们叫志同道合的同伴。 一个班的学生有了不同的课表,他有了不同爱好的同伴,经济里的发展方向的学生是这样的课表。没有明确自己发展目标的学生,就有可能在选择上相对比较保守一点。人文和科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崔洁)

读《新学校十讲》有感 玉华崔洁 读李希贵校长的《新学校十讲》,不由地想起一句话:“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我只想说:“新学校十讲,讲讲都是精华。” 从“改造我们的学校”到“新学校300天行动”,从“文化引领学校未来”到“教育的宽度、厚度和深度”,徜徉在每一篇文字中,我都觉得给了自己一次灵魂的深度洗礼。 李希贵校长推荐了一位学者从学生导向这个角度总结出了好学校的6个特征: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受人尊重;学校关心并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同伴关系是和谐;有着丰富的可供每一位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里充满着学生喜欢的地方和喜欢的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做好对未来的准备。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这是说教师职业教者本人要有人格的魅力。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作为一名教师,能否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主要在于他是否能用自己的学识魅力以及道德修养去感染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能给人正能量,给予人示范和引导。在学校里,老师是学生最亲近的人,会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着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成长发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总是生动诠释什么是爱心、奉献和责任,什么是学为人师的行为世范。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小故事:学校里又在举行一年一度的大队委员的竞选,通过校园电视台的转播,我关注着竞选的进程,因为我心系着我们班的小若,她是个做事用心的好孩子,就是不愿到人前展示,缺少一股闯劲,

这次也是同学们和我好一顿鼓劲,才让她参加了竞选。小若在画面上出现了,刚开始语速很慢,但越说越自信了起来,当她清晰流畅地演讲完,我开心地舒了一口气。但各个班级学生代表开始投票时,我的心又悬了起来,“一票,就差一票”,小若由于平时在学校层面的展示还不够,没能让更多的同学们了解她,她在竞选中失败了。转播结束了,但我能想到小若的样子,我在空教室里静静地等着她,想和她谈谈。感觉过了好久,小若走进了教室,她看着我的眼睛,只说了一句:“老师……”眼泪就禁不住流下来了,过了些许,我轻轻地说:“你的心情我特别能理解,我想给你讲个我认识人的故事好吗?”小若点点头,我说道:“有一个长着大眼睛的小女孩,她从小就特别喜欢当老师,总是在家一个人偷偷地模仿老师上课的样子,但她很怕在人前说话,连和周围邻居打招呼也会脸红,但她后来成为了一名很优秀的老师。”“你能猜到这个人是谁吗?”我问小若。她很茫然地摇摇头,我又说:“这个人你认识,就是我。”小若疑惑地说:“老师?你从不这样,课堂上你总是侃侃而谈呀!”我笑了,我说:“小若,我先给你看个东西。”我递给了小若三本厚厚的大笔记本,小若翻看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她问我:“老师这是你的?是你上课的东西?。”我点点头说:“这是我上过的所有公开课的教案。”小若又问:“这么多?”我说:“还记得,同学们最爱唱的那首歌吗?‘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想今天只是你人生路上的一个小插曲,它并不是终点,而且你今天并没有失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中,你已经成功了。”小若并没再说什么。9岁的小若也许还不能领悟这人生的道理,但她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还积极参加了学校的健美操队,每当看到她焕发着活力的舞姿,我都会感动。 当初那个不爱在人前说话的小女孩,如今她成了老师,她的课最受孩子

李希贵:教育管理者的10项

李希贵:教育管理者的10项修炼 2019年2月26日,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莅临“青岛教育大讲坛”,以“新时代教育管理者的10项修炼”为题,以自己40年的教育实践和思考为佐,令岛城数千名教育管理者饱享一席教育思想的“饕餮盛宴”。 1、全面理解新时代育人目标 李希贵说,新一代的需求并非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底层开始的,而是从看重顶层,他们要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自我实现已经不再是顶峰。能不能自我实现之后,进一步超越自我,打破自己,把自己清零,重新开始,这将是未来的一个新的挑战。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对未来的认识、对未来教育的判断,全世界各个国家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趋向一致。 如新加坡“21世纪素养”的框架中,把核心价值观放在正中央,把充满自信的人、主动学习的人、积极奉献的人放在中间。 美国“21世纪素养”的框架中,也把核心科目和21世纪主题放在正中央,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放在中间。《2018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从1978年开始至今第一次使用了“学习”为标题,题为“学习,实现教育的承诺”,以此把学习作为主线,对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构建学生成长责任中心,让教育发生在最佳环节 李希贵说,北京十一学学校有很多学生成长责任中心的支持人员,如自习管理、常规管理、小学段管理等,为其提供帮助、提供服务的。这些

支持人员与学生成长责任中心产生服务和被评价的关系,支持人员服务于学生成长责任中心;学生成长责任中心的老师和学生可以评价他们的服务质量,北京十一学校将其称为“内部客户”。 学校还设有研发平台,由咨询师、教育顾问等组成,提供大量教育策略、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成长责任中心的每一位老师提供“弹药”,比如教育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什么好招;遇到抑郁的孩子怎么教育……学生成长责任中心使用研发中心的产品,对其研发的产品进行评价。 如此,将教育力量全部集中到责任中心,他们之间既有“客户”又有“产品”,最终形成一个互动、运行的机制,产生教育效益。 3、以系统思维寻求系统解决方案 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脱离不了“教”?李希贵说,是因为在坐标之中没有选对位置。在纵坐标也就是认知的复杂性这个维度上,大部分课堂陷入了第一级“回忆与再现”知识,到不了到第二级“技能与概念”。正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层级上,所以其对应的横坐标也就是学生自主性同样处于低层级。 真正要达到“学”的层级,课堂必须在第三个层级“问题解决与应用”和第四个层级“思维迁移与创造”中展开学习任务,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就相对比较大,横坐标上学生的自主性也比较高,就会走到比较高的层级,这才是一个理想状态。 李希贵说,北京十一学校从第一级到第四级设计每个星期、每一个单元,包括每堂课的学习任务。以第三级为例,学习任务可以是使用逻辑图展示三个主题的异同;设计一份问卷并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制作流程图展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 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阐述李希贵教育思想的的一部教育著作,在又一次认真地阅读了文本以后,我第一个感受就是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在这部著作的“楔子”部分,李希贵先生先是细腻地描述了 没有上过学的爷爷怎样教他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过程以及给他的感动,接着饱含感情地回忆了宽厚、沉稳、淡泊、豁达的父亲和个性强、效率高的母亲的生活故事以及给他的 影响,然后就满怀感激之情地讲述了毛光瑞老师和王守忠校长给 他的关爱和鼓励,接下来又浓墨重彩地记述了自己上学期间的阅 读经历及成长体验,然后又十分坦诚地反思了在建筑社当会计时 看不起农民工的轻狂和愧疚,最后还富有情趣地叙述了和真心喜 欢读书的好朋友一起分享读书快乐的情境和友谊。 在文本中,李希贵先生给这部分内容拟定的标题是“不是教 育的教育”。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标题!从表面上看,李先生 描述的以上那些活动和事件大都不属于学校管理、德育教育、课 堂教学和考试测评等学校教育的内容。可是,他在叙述那些“不 是教育”的活动和事件过程中,却又巧妙地告诉了我们那些“不 是教育”的活动和事件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和教益。在“楔子”

部分的导语中,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我的长辈和亲友中没 有人做教师,没有人懂教育。但正是不懂教育的他们,却以勤劳、善良、宽厚的品格无声地熏陶了我,为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础,让 我能够自由自在地生长。”在写到家庭和父母亲的时候,他又深 情地告诉我们:“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 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于是,我明白了:所谓“不是教育的教育”,其实就是生活 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其实就是李希贵先生在“楔子”部分描述的 家庭生活教育、学校生活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 同时,我也认为:李希贵先生之所以用“不是教育的教育” 作为“楔子”部分的标题,或许就是为了启示我们,“不是教育 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那么为什么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呢?在文本中,李希 贵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然而,他描述的那些关于生活教 育的活动和事件,却给我们昭示了答案。 我认为,“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的第一个原因是生 活教育是实实在在的真正的体验教育。正是在和睦、温馨的家庭 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体验到了爷爷和父母亲给他的关爱和影响,使他从小就享受到了尊重和皈依文化的快乐和幸福感;正是在紧张、充实的学校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体验到了毛老师和王校长

李希贵

李希贵: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教改后语文科目越来越重要,而阅读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途径,大量的阅读可以让孩子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并且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以下是北京名校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演讲,详细讲述为什么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 1996年,李希贵让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初中四年级的侄女,参加了高三上学期的语文期末考试,他们分别获得了82分与85分的成绩,而高三年级(含两个复读班)的平均分是84.5分。李希贵至今还保存着那两份试卷。后来,他又让儿子在初三的时候参加了一次高考,语文成绩是122分。大量的阅读让孩子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他们取得这些令人惊讶的分数,不是语文老师的功劳,而应归功于阅读。“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养、积累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李希贵说。这两个孩子在他的指点下,阅读了大量适合他们年龄、年级的图书,“我书架的书在不断地减少,他们书架上的书在不断地增加,当他们买的书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他们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了他们的名字”。 李希贵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10本书及其理由”。儿子给出的答案是:《纸牌的秘密》——以引人入胜的童话式故事将人引入最原始的哲学思考;《涅克维奇精选集》——宏大的叙事场面和难以抑制的爱国热情;《死水》——杰出学者在新诗发展中的一大贡献;《鹅掌女王烤肉店》——诙谐的文笔、美妙的谈吐和随处可见的讽刺;《伊豆的歌女》——细腻的叙述、缠绵的感情,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共鸣;《唐宋名家词选》——偏重大家而稍有遗珠之憾;《雍正王朝》——将复杂的官场揭露得一览无遗;《苏菲的世界》——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契诃夫精选集》——深刻的讽刺,特别是短篇小说;《戴高乐传》——略带感情地公正评价了伟人的一生。其中的《戴高乐传》,这个初一的小孩先后买了3个不同的版本,“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这本传记写得比较好,那本传记写得有问题”。 李希贵让儿子和侄女参加高三语文考试的结果是,统一了学校老师和家长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1996年,这位山东高密一中的校长启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6节,改成2节由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教材,4节由学生进入阅览室自主阅读。为此,高密一中专门建了一栋能同时容纳1600人的“自修楼”。这场改革带来的效果是: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在潍坊市遥遥领先,而且带动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李希贵说,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们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他相信,阅读的

《呼吸》读后感(干货7篇)

《呼吸》读后感(干货7篇) 《呼吸》读后感怎么写?以下是我们给你的范文格式参考。 生活中,总会有透不过气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只有用力呼吸。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用力寻找自己,寻找那个躯壳以外的叫做精神的东西。 读陆星儿这部日记体散文《用力呼吸》,使我有种灵魂相遇的快感。在追随陆星儿一起用力呼吸时,会听到她的心也在用力呼喊,而且真真切切地听出她喊出什么。 不同经历阅历的人,会从这部《用力呼吸》中听到自己内心久已压抑的呼喊。 生命,从来不是可推算的公式,它是个无常的变数,死亡随时随地地发生,不仅是人的死亡,还有灵魂的死亡、信仰的死亡、爱情的死亡……活着的人唯一能做的,是真实诚实地善待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信仰和爱情。 我佩服陆星儿的自我恢复能力,她具有永不放弃的货真价实的坚强。

癌症和痛苦似乎并不影响她思想的活跃和旺盛,思想的触须因痛苦而无休止地努力延伸,反而促使她更多地思考那些对于生命至关重要的问题。痛苦刺激她思考幸福,死亡刺激她思考生命,不听话的躯体刺激她竭力弘扬精神。 陆星儿说自己一生开过两次刀,第一刀生出个儿子,第二刀生出个自己,而且生出个全新的自己。 我喜欢她身上一种毫无矫饰的本色纯朴与不存心机的随意安详。她那 ___情怀和人间烟火气奇妙地混合与一身,让我感到她天性不属于浪漫。大病之后大彻大悟的她,变得纯粹了,轻盈了,浪漫了,有韵味了。读她这部《用力呼吸》,完全可以从一个很纯朴很平和的人的精神深处,发现惊人的浪漫。她说:“我这人表面上看很随意柔和,但骨子里有一种只听从自己心灵召唤的坚韧,这给自己带来曲折,但也救了我。我的精神始终是浪漫的!”她变得比以往更喜欢活在人堆里,她热爱和心痛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也许上帝考验了陆星儿的生命忍耐力厚,决定补偿给这个坚强的女人一片艳阳天,大病之后大彻大悟的陆星儿变了,变得越来越有韵味了。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变老,但未必每个人都会变得越老越有韵味。

被绑向神坛的李希贵

被绑向神坛的李希贵 中国又将诞生一个新式伟大的教育家,而他所代表的教育理念,又是那么令人心动:取消班主任、取消班级、缩小班级规模、师生平等……而他的光环又是那么耀眼:中学老师、著述不断、极富天赋和魅力、与学生打成一片…… 其实,李希贵教育改革的实质就是放弃“苏式教育”,回到杜威的“美式课堂”,而我们这些年来如此多的教育家涌现,问题恰恰在于“现实太精彩了”。说句实心话,教育不需要创新,需要常识和良知。改革,包括李希贵的改革,每一步都是艰难的,值得称颂的。但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能否推广,是否需要推广,是否需要这样的推广。 李希贵的改革实质是“全盘西化”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李希贵从高密四中、高密一中,一直到高密教委、潍坊教育局、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十一学校的前期和后期的历史,就会发现,李希贵的教育思想和改革,是和他能够接受的美国教育信息和美国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最早的高密四中,李希贵的实践仅仅停留在双向选择的管理思路,到了高密一中,李希贵进行了另外一种实践,那就是教师分级管理。 直到李希贵担任高密市教育局局长,高密成为课程改革

的试验田,全国各地形成“高密一中热”,这个时候,李希贵的改革还基本上停留在课程改革方面。在此以后的一些年,李希贵开始研究教育改革,而美国教育是绕不开的一个结。 直到李希贵来到美国,看到了美国的基础教育的作业,才真正启发了李希贵的教育,从此才可以称为“教育改革者”。 一切改变也许发生在李希贵考察美国36天以后。李希贵所考察的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恰恰是美国最好的教育学院,又恰恰是杜威教育结成正果的地方。 李希贵所受到的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美式课堂的影响是巨大的,从那以后,北京十一学校也变了一个样子。今天被媒体所宣传的:小班制、实验室进课堂、走班制、选课制、学生为主体、重视教师、师生平等,几乎是美国基础教育的翻版,在对于李希贵教育改革的吹捧文章中总是提到美国校长说美国也不敢进行的改革李希贵做到了,具体是哪些呢?是美国人的表达,还是翻译出的问题?至少我在汗牛充栋的十一学校的教学改革中所看到的基本举措,都是在我女儿所在的美国高中每天都能见到的。 李希贵的教育改革措施几乎是照搬美国课堂,也许可贵就可贵在他在中国把这件事情做成了,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今天我们反思李希贵正在走向的神坛,并不是否认

《学校转型》读后感

《学校转型》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学校发的《学校转型》,这本书是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今年的呕心沥血之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教育理念转换的实在是太慢了。幸好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能够紧跟教育发展的新需要,作出自己应有的转变。 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但是,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 李希贵校长和他的团队,历时多年,精耕细作地进行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改革,带来了学校生态的全面转型,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成为了可能,也让每一位教师在这场变革中找到了更深层次的责任和更崇高的使命。这本书展现了十一学校这场以课程改革为引领的学校转型的方方面面。在书中,我能感受到改革者的坚定信念和胆识魄力,能体会到改革的酸甜苦辣和坎坷曲折,更能分享到改革中的思考、智慧、创意和感动,同时也在这本书中获得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启发。 有学者经过调查提出,教师成长是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是逐渐形成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过程。教师实践知识和智慧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从初任教职时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匮乏,到从教后对教学应

对策略的探求,实践知识和智慧逐渐丰富,并随着专业知识和智慧发展缓慢而步入“高原期”,通过采取适时而有效的措施,实现知识与智慧的持续增长。 在战略改进领域提到“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实际上,课程结构的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专业化教师的培养质量和水平。教师教育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改革现行的培养模式,实行课程结构样态转换。课程结构体系要由以专业教育为主线转向以课程为中心;课程的实施与管理要由学年学分制转向学分制;课程结构样态要由目前的线性单向转向现代教育理念下的网状有向课程结构。无论师范专业还是非师范专业的学生,都可根据网状有向课程提供的可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体现时代要求和专业化特征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 我国的教师教育已经进入重要的转型期,需要在制度和政策上有所突破,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教师教育给予关注,从多方位、多视角进行了研究。 一位老师,除了教书育人以外,还应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让学生在教室里实现完美蜕变。学校要转型,教师要转型,自己也要角色转

李希贵主要教育思想

李希贵主要教育思想 李希贵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其主要教育思想简介如下: (一)“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的师生观 李希贵认为学校的力量,首先来自教师。只有教师在学校的办学目标实现过程中处于第一位,才会协助校长落实他心中教育理想。“我认为关注学生应该先从关注教师开始。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塑造学生美好的人生。这个目标,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任何关爱,只能通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一位教师,在校园、在课堂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让学生‘近墨者黑’。”李希贵认为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为本”、“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二)“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的素质教育观 “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也是让李希贵至今感到震撼的话。他在高密一中推行素质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以着眼未来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方式和课堂民主化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启动“中学生自我锻造工程”:各种竞赛、评比,学生社团活动,自办电视台,有体育节、文化技术节等。还面向全体提供可选择的教育:开设34门选修课、37门活动课,如三名活动(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课堂教学民主化:创造能力培养的土壤,多向交流,每堂课留出10分钟,鼓励学生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展开自由讨论等。所以他提出的校训是“为四十岁做准备”,而不只是为三年后的高考做准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三)语文教学改革——“语文实验室计划” 在任高密一中校长时,李希贵进行了语文教改,实施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获得了老师、学生们的积极肯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语文实验室计划”最醒目的改变是课程安排:每周用两课时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其余的四课时让学生到自修室去读书。在自修室里,配备了中学阶段必读、选读、参考三个层次的课内外书籍。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图书报刊进行阅读学习。自修室同时配备有投影仪、电视机、放像机、录音机等教学器材,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传达知识信息。 (四)学校管理改革——“四制改革” 1990年,高密四中6个毕业班300多名学生参加高考,只有两名同学超过了本科录取线,超过专科线的学生也寥寥无几。就在此时,李希贵当上了高密四中的校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在老师们的“房子、炉子、妻子、孩子、票子”等一系列切身利益上大做文章。实施了“四制改革”(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这在当时还是新生事物。后来,高密四中形成了“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这个机制规定,在聘任过程中,校长只聘任学校的中层部门负责人,教职工由中层部门负责人选聘;尤其重要的是,中层部门与教职工的选择是双向的,任何一个教职工都可以面向全校所有中层部门的任何一个岗位填报志愿,而中层部门的负责人也有聘与不聘的自主权。在这样一个机制下,一个教职工被聘任到一个什么岗位,或者说是否被聘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