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曾祺民间性

论汪曾祺民间性
论汪曾祺民间性

摘要:汪曾祺是现当代文学中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他在文化心理上具有鲜明的民间立场,其小说创作通过日常生活图景和民俗民风的展现,体现了其浓郁的民间情结和审美追求,他以自己浓郁的文化情结为血肉,构建了一系列的民间小人物形象。在时代政治环境及汪曾祺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他开创了另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使其作品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汪曾祺日常生活风俗民情人物原因

关注平凡人生体察风俗民情

——论汪曾祺小说的民间性

一、绪论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高邮的一个旧地主家庭,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爱好文学艺术。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名扬中外,由此确立了他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非常重要并且不可替代的地位。

汪曾祺是一位传奇色彩浓厚的作家,其创作生涯经历了几次坎坷起伏,纵观他的创作生涯,其小说创作大概可分为三个创作阶段:1940—1947年,汪曾祺思想游离于当时主流文化思潮的边缘,创作了代表他情感体验的作品,如《鸡鸭名家》、《戴车匠》、《老鲁》和《艺术家》;1961—1962年,写了几篇反映儿童题材的作品,如《羊舍一夕》、《看水》和《王全》;1979—1997年,汪曾祺坚定不移地驻于民间这块广阔而自由的文化空间,一发不可收的写了《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故里三陈》等一系列洋溢着民间风情的精美篇章。

纵观汪曾祺的小说创作,笔者认为风俗在汪曾祺小说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文化角度来说,“民间日常生活就是风俗生活,或者说,风俗是主宰民间日常生活的主导文化力量”。[1]风俗对人的规定是先在的,所谓风俗其实就是社会诸意识形态之源:“世界观、生活策略、是非、权利和道德都是民俗的产物”,“所有的成员都必须遵从,这样,民俗就主宰了社会生活”[1]。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汪曾祺将人放回到日常生活世界之中,就是将人放回到了民俗文化之中,是为了恢复和彰显人的最初始的生存状态。他的“写生活”就是写出人在原初性、永恒性、普遍性的世界里的生活。他把对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民族感情全部浸润在了风俗之中,那淳朴的民俗风情和优美的人情人性,还有那故乡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构成了他笔下一幅幅美丽的风俗画卷。

二、汪曾祺小说民间情结的表现

(一)简单平淡的民间日常生活

“人的生活就是风俗化的生活,人的生活世界就是风俗化的世界,风俗

离不开日常的生活”。[1]简单平淡的民间日常生活对个体来说,有着一种贴心贴肉般的温暖与自然,作者以大量的笔墨描绘了丰富而多彩的民间生活面貌,生命的各种颜色、气味、声音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背景,进而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具有原滋原味的民间生活的图画。

以《大淖记事》为例,汪曾祺以极大的篇幅展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一二十个姑娘媳妇,挑着一担担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枝连藕,走成一长串,风摆似的嚓嚓地走过,好看得很”,[2]这些具有自然、天然之美的女性组成了一幅富有野性生命气息的美丽图画。这里的姑娘媳妇全然没有女性的骄气,“她们像男人一样赤脚穿草鞋(脚趾甲却用凤仙花染红)。她们嘴里不忌生冷,男人怎么说话她们怎么说话,她们也用男人骂人的话骂人,打起号子来也是“‘好大娘个歪歪子咧!’——‘歪歪子咧……’”[2]。显然,这里的人随性随情,自由自在,一切都呈现出不受任何观念束缚的生活民俗。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也是反映日常生活的一种体现,而且汪曾祺酷爱美食,对美食津津乐道,在他笔下,吃不仅是人的一种生理需求,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他能在制作和咀嚼食物的过程中体味到活着的乐趣。《如意楼和得意楼》有扬州茶楼的烧卖与干丝;《安乐居》有北京酒馆的卤味及兔头;还有《日规》里描写的昆明汽锅鸡和魔芋豆腐等等。作者在小说《异秉》中还对王二的熏烧绝活进行了一番细致入微地描写:“熏烧除回卤豆腐干之处,主要是牛肉、蒲包肉和猪头肉……这种牛肉是五香加盐煮好,外面染了通红的红曲,一大块一大块地堆在那里。买多少,现切,放在送过来的盘子里,抓一把青蒜,浇一勺辣椒糊。蒲包肉似乎是这个县里特有的,用一个三寸来长直径寸半的蒲包,里面衬上豆腐皮,塞满了加了粉子的碎肉,封了口,拦腰用一道麻绳系紧,成一个葫芦形”。[3]汪曾祺谈吃,总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吃已成为一种人生的乐趣,是一种惬意、自由、洒脱的精神诠释,这些都源自于汪曾祺对世俗社会的倾情关注。

人们自然而张扬的日常生活状态和各具地域特色的饮食习惯给简单平淡的生活也带来了一些欢乐与情趣。

(二)独具特色的风俗民情

汪曾祺坚持在小说中表现出一种回归传统文化的信念,相应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写风俗,将人置于风俗中,他笔下的人是沉醉在风俗生活中并与之和谐相处的,而不是千方百计地要从风俗中“挣扎”出来。其笔下的风俗,大致可以解读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仪式、节庆和生产劳作。

在汪曾祺小说中涉及到很多风俗仪式,有节日仪式,如《故里三陈陈四》中的迎神赛会仪式;有祭神仪式,如《小说三篇求雨》中儿童求雨的仪式;更有各种人生仪式,如成年礼、婚礼、葬礼……总之,汪曾祺小说几乎囊括了民俗生活中的所有仪式现象,仪式是汪曾祺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学意象。《受戒》是汪曾祺代表作,其中就涉及佛教念经的仪式、做法事放焰口仪式、僧人的杀猪仪式、和尚受戒仪式以及世俗生活中的婚嫁仪式和青春期成长仪式等多种礼仪式形式,可谓是一篇“礼俗大全”。这些仪式既是线索,也是时

间,体现出了人生便是处在一个接一个高产迭起的仪式中,时时处处充满着欢愉和笑声。

穿插在民间日常生活其中并凸显或反映日常生活精神的则是节日生活,节日生活是连接日常生活的桥梁,是日常生活最集中和最具诗意的呈现。汪曾祺热爱民间的各种节庆,在其小说中随处可看到独具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如《故里三陈·陈四》中描写了“迎神赛会”的热闹场面,沿街的店铺燃香烛、挂灯宫,沿街还有摆摊的、卖水果的和各种小吃的,非常热闹。迎神赛会开始的时候,放鞭炮,后边是拜香还愿的,紧接着是舞龙、舞狮、跑旱船、跑小车、站高肩、踩高跷等各种表演活动,场面更是热闹非凡。还有《王四海的黄昏》里的卖艺表演;《珠子灯》里的元宵节为求子的“送灯”;《岁寒三友》里的放焰火;《故人往事·戴木匠》里清明节的描写等等。这些场面的描写,充满了庄严的气氛和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同时也洋溢着自由自在的生命活力,这也体现出了作者对民间审美情趣的执着追求。

民俗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内涵极为丰富,汪曾祺在作品中也涉及到民间生产劳作方面,描写了诸如在水边养鸭、捕鱼等民俗物事。作者在《鸡鸭名家》中详细介绍了养鸭的各种环节,让读者可全面了解民间独特的生活民俗。在《故乡人·打鱼的》中详细介绍了高邮地区的打鱼方式,从打鱼的类型到工具以及打鱼的过程都进行了细致揭示,体现出汪曾祺对故乡民俗的全面了解与熟知。在《故里杂记·鱼》中叙写了民众捉鱼的情景,“桶店家的男人、女人、大人、小孩,都奔到沟边来捉鱼。有人搬了脚盆放在沟边,等鲤鱼往里跳。大家约定,每家的盆放在自己家的门口,鱼跳进谁家的盆算谁的”。[4]此外,《桥边小说·茶干》里讲述了酱园制作和销售油酱的方法,《大淖记事》里描写了锡匠打制锡器的过程,还有《异秉》里药店的人员构成等等,这些无不体现出作者对民间生活的深入观察,他通过展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让读者看到了真正的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三)民间小人物的塑造

在汪曾祺笔下,其作品的人物形象驳杂繁多,多种身份、多种情致的人物竞相涌出,但多而不杂,各个个性鲜明,下层平民、知识分子、市井奇人三种不同社会层面的人在其作品中尤为突出。

对下层平民生存状态的热切关注,是汪曾祺创作的一贯主题,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注视他们的生活,抒写凡人小事,展现平凡人生的美好人性和特定地域的风俗人情,抒写他们的悲欢离合和复杂的人生况味。比如《异秉》中的王二,他是一个卖熟食的小生意人,通过自己的辛苦劳作终于将一个熏烧摊扩大到半个店铺,王二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改善了生活境况,王二发达了。

在汪曾祺的笔下,除了最普通的下层平民之外,还有中国老式文化人,对知识分子的描写构成了他作品人物中独特的一景。《岁寒三友》中的画家靳彝甫虽然生活上是半饥半饿,但仍活得有滋有味,自得其乐,对功名利禄的世俗之物看得非常轻淡。他不仅气节高洁,而且为人也非常慷慨、讲义气,

在朋友落入窘境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视若生命的三块田黄石低价贱卖了,并把所获银两全部周济王瘦吾和陶虎臣。朋友之间重义气、讲信用,甚至在关键时刻能够为朋友不惜两肋插刀,这是民间最为敬重的美德,也展示出了民间精神的美丽与庄严。另外,作者还描写了另一类知识分子的形象。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鸡毛》里的金昌焕,一个现代读书人,他是西南联大的学生,行为古怪,从不与人来往,这个人自私自利,在宿舍独占一个单元,他世俗势利,只学习了当银行职员相关的知识,至于他在校所学的专业他认为是没什么用处的,只为混个学分。最让人深感可恶的就是他偷吃了生活不易的文嫂的三只鸡,更可耻的是居然借用文嫂的鼎罐炖鸡,临走时连一根布丝都带走,只留下三堆鸡毛和文嫂的鼎罐。作者在此处将一个缺乏知识分子独立操守、表面斯文、内心阴暗、贪图小利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

在现当代文学中,总有一些带有神奇色彩的民间小人物开始纷纷活跃在文学舞台上,而汪曾祺笔下的市井奇人,更是别有一番趣味。《八千岁》中的宋侉子,一个怪人,他本是世家子弟,但因胡闹生性,“吃喝嫖赌,无所不为”,最终把家世给败了,为了生存宋侉子做骡马生意。不过,宋侉子相骡马堪称一绝,经他挑选的牲口没有不好的,所以他在骡马市上也是有点名气的。这些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凭借自身的一技特长而在这世上谋生立足。

下层平民、知识分子、市井奇人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的民间人物世界,这三者之间既各具特征又相互融合,透过浓郁的生活气息,给读者塑造了一批平凡而又非凡的小人物,在这些小人物身上,我们总能看到率真的人性,淳朴的人情,乐观的生活情趣和执着的生活信念。

三、汪曾祺小说民间性的原因

一位作家之所以将视野转向民间,有如此浓厚的民间情结,通常由先天气质、童年经历、传统精神、域外文化、施恩传承等多方面因素综合造就而成的,汪曾祺也不例外。

(一)“乡下人”的自身经历

1997年5月16号,汪曾祺逝世后,儿女们想来想去最终决定写在墓碑上的是:高邮汪曾祺。由此可见,故乡高邮在汪曾祺心目中的重要和独特地位。汪曾祺在故乡高邮生活了十九年,他原本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人”,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浸润着少年汪曾祺的心田,他也曾说过,一个人的童年对人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可以决定这个人的一生。高邮不仅馈赠给汪曾祺快乐的童年,也是他以后创作生涯中的一笔无价财富,就其实际创作来看,汪曾祺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小说有40多篇,几乎占其小说创作总量的一半,且大多是上乘之作。纵观汪曾祺小说,作品中无不涉及风俗民情,在汪曾祺的观念中,人的生活首先和根本的、先在的风俗世界而不是阶级、政治有关,他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民众审美观,他正是认识到了民俗在民间生活中、在人的生命和文化构成中的先在性作用,才有了他的以民间日常生活状态为题材的小说,可见他对平凡人生的亲切关注,对人情世态的细微观察。

童年的乡下生活让汪曾祺感受到了民间生活的快乐,让他于天性中就具有了“亲民”的思想,如果说青年时期的汪曾祺对民间的真实生活处境与精神状况是处于隔膜状态,那么后来的三年半的“右派”生活是汪曾祺对民间生活进行生命体验阶段,也是他真正理解民间的阶段。

1957年,汪曾祺开始受到批判,第二年为单位补足右派的指标“补课”当了一回右派,下放塞外张家口农村进行劳动改造,在三年的劳改期间,汪曾祺真正跌落在社会底层,饱尝了人世的艰辛,不过汪曾祺性情乐观,自命“随遇而安”,又说“三生有幸”。后来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汪曾祺谈他下放的感受说:“从某个角度看当然是很倒霉了,不过,我真正接触了中国的土地、农民,知道农村是怎么回事。晚上就在一个大炕上,同盖一个被窝,虱子很多,它们自由自在,从东边爬到西边的被窝去。农民和我无话不谈,我确实觉得中国农民,一身很沉重的负担,他们和中国大地一样,不管你怎么打法,还是得靠他们,我从农民那儿学到了许多东西。”[6]这样的生活对于汪曾祺是极具有震撼力的:“我这才比较切近地观察了农民,比较知道中国的农村,中国的农民是怎么一回事。这对我确立以后的生活态度和写作态度是很有好处的”。[7]在经历了这一段农民式生活之后,汪曾祺对民间生活有了最切身的感受,开始由朴素的民间感情进入到生命的体验,对民间情感的肤浅认识通过生命的交流与血肉的融合,上升到对农民精神的心灵的把握和确认。正是有了这段不寻常的经历,汪曾祺才能够踏踏实实、彻彻底底地将文学视野转到民间生活之中,关注民间生活模式下的各种生存状态,并从中淘洗出诗意的美。所以,汪曾祺的这段“右派”生活实在是很关键的,对其今后的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民间意识倾向和独特的民间情结影响深远。

(二)儒家情怀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当然也深刻地影响到汪曾祺,相对于道家、佛家,汪曾祺自言“接受儒家思想多一些”。[8]汪曾祺身前曾在多篇文章中试图梳理过自己的思想轨迹,他认为自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之其他更深远,尤其是儒家的人道主义思想。汪曾祺说:“我觉得孔夫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个诗人。他可以发脾气,赌咒发誓。我很喜欢《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他让在座的四位学生谈谈自己的志愿,最后问到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写得实在非常美。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9]因此,《受戒》自始至终都在有意识地建构一种自由自在、淳朴自然的和谐的审美理想境界,通过对理想和谐社会的审美,描绘构建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由此召唤潜在人们内心深处美好的人性。作者以特别通脱宽厚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态度实现了对世间和谐社会的执着追求的美学理想,这种和谐完美以完整的形态艺术化地呈现在了汪曾祺的小说中。他还说:“我说的‘儒家’是曾子式的儒家,一种顺乎自然,超功利的潇洒的人生态度。”[10]“这种曾子式的对生活的无追求的追求,乃是儒家的正宗。”[11]由此可见,汪曾祺认同儒家其超功

利的真挚自然、率性而为、仁者爱人的人性思想,这一点与汪曾祺所受的家庭影响是一致的,他的祖父、父亲就是这样的儒者、仁者。在汪曾祺的作品中也有许多具有儒家仁者风范的形象,尤其是诸如医生、画家、教师等文人,更是集中体现了“蔼然仁者”的理想人格,此外,在下层平民身上也时常闪动着儒家思想“仁”的光辉,如《故里三陈》中的陈泥鳅,《露水》中的一对男女艺人等。他说:“我笔下的小民百姓,没有坏人,因为我不愿去写他。这跟我儒家的思想宗旨有关。我下地劳动,艰难受苦,也还是那么回事,捱过了。”[12]汪曾祺以儒家情怀、人道主义慧眼,在民间找到了一批不知儒学而践行其礼的小人物,对这份来自下层平民的真和善进行了审美观照,展示了“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的人情美画卷。汪曾祺往往为其笔下人物赋予安分、善良的人性品格,更可以见出其对儒家性善、仁爱思想的承续,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这么说,只要是安分、善良的人,哪怕是极其普通的小人物,都可以在汪曾祺眼里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成为他给予同情、理解甚至是赞赏的对象。可见,儒家思想里超功利的人道主义对汪曾祺的影响真的很深。

(三)沈从文、赵树理的影响

纵观汪曾祺的人生历程,不难发现有几个重要人物直接影响到他在创作中向民间的转移和对民间文化的选择,首先是沈从文,其次是赵树理,但沈从文和赵树理对汪曾祺影响层面并不同。或者说,二人其实从不同的角度影响了汪曾祺,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对汪曾祺具有明显影响,即“怎么写”和“为什么写”的问题,赵树理是在文学对象上影响汪曾祺,即“写什么”的问题。

恩师沈从文,这位被汪曾祺视为精神父亲的作家在他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沈从文对汪曾祺言传身教,在不自觉中,汪曾祺也就传承了老师的人品和文品。具有师承关系的沈从文和汪曾祺,在乡土关切上融注了相同的审美视野,作品情趣浓厚。首先,浓郁的水意是他们共同的背景取向和显著特色,他们对水都怀有天然的热爱与钟情,内心深处都具有浓郁的水情结。沈从文的小说多以家乡湘西为背景,从自然的云雨到山间的溪流,绚丽多姿的水意象点染了沈从文小说的自然神韵。汪曾祺受沈从文小说创作影响,其小说也多是写故乡之水的小说,他曾强调,“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作品风格”[13]。汪曾祺小说中水意象大多以沼泽、大淖及运河水系为主,充满了维扬地域特色,同时水意象中也凝聚着苏北水乡人民超越苦难人生的豁达与从容。其次,汪曾祺也和他老师沈从文一样,其作品也是“主情”式的,字字句句渗透着自己的情感,但他们的情感基调不同,沈从文小说多表现对人类的悲悯情怀,人性中总带有无法回避的忧伤,而汪曾祺小说是唯美的,多表现的是平和温润的乐观精神,师徒二人一悲一喜,一个用悲叩击人类的灵魂,一个用喜抚慰人们的心灵。

众所周知,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赵树理具有最鲜明的民间立场和最强烈的民间情结。建国后,大约在五年的时间里,汪曾祺曾作为赵树理的部下与

之共同编辑过文学刊物,同时也接触到大量民间文学作品,这更加深了他对民间文学的认同和接受。汪曾祺对赵树理的人格风范和对其作品中所传承的民间文化,高扬的民间精神是大为赞赏的,正是在赵树理的影响下,汪曾祺把创作的目光锁定在了世俗的民间世界。尽管赵树理和汪曾祺在民间文化上几乎是一致的,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赵树理主要关注或认同的是民间生活的社会意义,在赵树理的笔下,民间弥漫着一定的政治意识,自然在创作中也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他一直把文学视为为政治服务作为自己创作的准则。关于这一点,汪曾祺是不认同的,他更为关注和认同的是民间生活的审美精神层面。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汪曾祺走向民间的同时,他始终一直坚守着文学疏离政治的创作原则,避免文学成为政治的工具,试图将个人生活、民间生活与国家、政治生活区别开来。在他的大部分以民间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言论,绝不为传播政治意识形态服务,即使是涉及到与政治意识形态相关的人物,如保安队长、主任、生产队长之类,他在描写时也是用简略的语言带过,尽量淡化他们的影响。

在经历了社会的变迁、人事的跌宕之后,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汪曾祺将目光坚定地投向了民间生活世界,并在民间这个大舞台上挥下了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总结

汪曾祺以文学家特有的眼光,通过对民间小人物日常生活及民俗风情的描写,展现了丰富、鲜活的民间生活,作者以自己故乡为背景,从凡人小事透视美好人生,讴歌了民族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笔者通过对“乡下人”的自身经历、儒家思想及沈从文、赵树理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深入探讨了汪曾祺的民间性,揭示了汪曾祺浓郁深厚的民间情结。

汪曾祺的作品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人风格,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时期文坛上,汪曾祺以特有的神韵在当代文坛上掀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给当时的文坛展现出了一种别样风格和情趣。他的小说创作无论题材、人物、叙事方式、还是情感基调,都与当时锋头正健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拉开了距离。汪曾祺作品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是他使人们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小说”有了全新的认识,他的小说创作让人们看到了小说的另一种写法,从选材到技巧都令人耳目一新。面对这一创作现象,至今仍有许多学者、评论家在热切关注并努力挖掘汪曾祺作品中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意蕴及美学风格,可见汪曾祺对后人的影响之深远。

参考文献:

[1] 高炳忠.《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注释:

[2] 汪曾祺.《大淖记事》[M] 汪曾祺自选集漓江出版社 1989年

[3] 汪曾祺.《异秉》[M] 汪曾祺自选集漓江出版社 1989年

[4] 汪曾祺.《故里杂记·鱼》[M] 汪曾祺自选集漓江出版社 1989年

[5] 汪曾祺.《大淖记事》是怎么写出来的[A].汪曾祺全集(第三卷)1998年

[6] 汪曾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汪曾祺小说》第八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7]汪曾祺《随遇而安》《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8] 汪曾祺.《我是一个中国人》《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9] 汪曾祺.《自报家门》《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10] 汪曾祺.《却顾所来往,苍苍横翠微》《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11] 汪曾祺.《戏台天地》《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12]汪曾祺.《汪曾祺散文》(汪曾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年

[13] 汪曾祺.《我的家乡·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从事实践活动时, 往往纠结于是否只有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才能摒弃自我中心主义和狭隘的功利主义;在处理当代人利益和未来人的长远利益关系上,才能消除贪婪和短视; 在物质和精神之间, 才能抛弃对物质的贪欲,更加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 在人类的个别利益和集团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选择团结协作, 通过对话和交流来消除分歧,突破个别利益的狭隘眼界。这一点,无论何时何地,均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美好的理想境界,因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协调发展、共生共荣的理想境界,不可能自发形成, 而是需要人的不断努力, 但是作为可持续发展主体的人,无论其能力的发展还是德性的修养都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一)科学精神及其内涵 科学精神总是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所以,要谈科学精神,不能不涉及科学。科学是一种理性地处理感性材料和实事求是地把握对象的方式。科学的目的是求真求实,说明事实、消解神秘。其方法则是主客二分,即主体站在客体之外,尽可能地摒弃主体的主观情感、信

仰,在价值上保持中立,从而达到对对象客观的观察、实验以及归纳、抽象,最终获得客观知识。 而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应当具有的意识和态度;在不断解决已知和未知的矛盾、经验和理论的矛盾、正确与谬误的矛盾、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过程中,科学工作者所具有的信念、意志、气质和品格。.科学精神是由多种因素所构成的集合体,即以探索真理为核心的求实、批判、创造精神的统一,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求实精神。科学要探索的是世界的真实面目,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才有可能发现科学研究的问题,才有可能找到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案,才有可能揭示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且,一切科学理论是否正确,也只有在实践中与客观事实相对照才能加以判别,诉诸经典、诉诸权威、诉诸权力都是无济于事的。事实既是科学的起点,又是科学的判定者。因此,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任何真正的科学精神的核心。 2、批判精神。真正的科学不承认任何教条,不偏执任何独断,不迷信任何权威,不崇拜任何偶像,不设定任何禁区,而要在所有领域中进行无止境的、无所畏惧的探索。因而,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00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00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倾述生活小事,下面是为大家的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间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园》。读了几遍,每次都是一边读一边笑,一边读一边叹,一边读一边摇头——唉,天籁之作啊,我怎么就写不出这样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里呢?掩卷思考,说不清楚好在哪里,反正感觉好像就是在一个静静的冬夜,坐在火炉旁,手捧着一杯热茶;又好像在风和日丽的早晨,行走在小桥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时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体味童趣时,既感到温暖又感到淡淡的忧伤,“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阅读水平,我想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用浑朴自然的文字,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之美,于看似不经心、不刻意之中设传神妙笔,写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并没有多少景物的描写,而是用儿童的眼睛扫描花园。你看,花园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里面充满了影子——伸拔到无穷高的大柱子(儿童的眼里当然是“无穷高”),神堂屋里挂

着的鸟笼和“永远眯着眼睛假寐的鸟(儿童的心理!)”。写园子里的草,并不写草如何青如何绿,而写“巴根草”的儿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声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无的水红色、写“我”与草的“游戏”,写被草磨得发光的鞋底、写难闻的“臭芝麻”,一笔带过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苏的红色。写虫,写天牛、蟋蟀、鼻涕虫、蝉、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写虫如何如何,而是写“我”与虫们的故事。写鸟,写冒冒失失飞进花厅里的鸟,写吃偷吃米粉,灶饭,碗儿糕的鸟,写自己养的鸟被猫吃了的“哭”。写花,也并不写花如何美,而是写供花,写掐花,写穿花,甚至写绣球花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以及它们是主人小姑姑,还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通篇文章都是儿童纯净的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是儿童纯真的心灵里感受到的美。特别是土蜂的那段描写: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

汪曾祺谈吃的散文

汪曾祺谈吃的散文 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关于汪曾祺谈吃的散文的内容, 欢迎阅读! 元丰元年,苏东坡为纪念战胜洪水的壮举,在徐州城东门之上建造大楼,并 邀请文人雅士饮酒作赋,以示庆贺。高邮人秦少游派专人呈上一份高邮土特产, 并附诗一首: “鲜鲫经年渍醽醁,团脐紫蟹脂填腹。后春莼茁滑于酥,先社姜芽肥胜肉。 凫卵累累何足道,饤饾盘飧亦时欲。淮南风俗事瓶罂,方法相传我旨蓄。鱼鱐蜃 醢荐笾豆,山蔌溪毛例蒙录。辄送行庖当击鲜,泽居备礼无麋鹿。” 这首名为《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是秦少游少有的专写食物的诗,但这首 诗却浓缩了高邮最具特点的美食。 有了秦少游作为先例, 高邮的文人便多少都对 美食有了那么一点癖好。于是,在 900 年后的高邮,就又出了那么一个“文人食 客”,那就是汪曾祺。 汪曾祺与故乡的美食 汪曾祺的嗜吃,在现代文学 史上可谓是出了名的,金庸就曾说过,大陆“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 汪曾祺和邓友梅。 ”汪老的癖好之所以如此闻名于天下, 更重要的不仅在于他会 吃,更在于他会写吃。你看,汪老留下的散文与散文集自然是浩如烟海,其覆盖 的主题之广自然不用多说, 但要说汪老的文章涉及最多的、 写得最好的恐怕还当 数“美食”。 不用说《汪曾祺谈吃》、《吃食和文学》、《四方饮食》、《故乡的食物》 这一类直接在题目里凸显“吃”这一主题的文章和文集, 今年出版的“作家与故 乡”系列中汪老的两本选集(《水蛇腰》和《我的高邮》)里依然能常常看到美 食的“影子”。 对于汪老来说,天下美食派系众多,“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汪曾祺语)各 地口味各具特色,但其中令汪老最难忘怀的,恐怕仍要数故乡高邮的那些美食。 汪老曾特意作《故乡的食物》和《故乡的野菜》等文给故乡美食“作传”,即是 为证。 谈到高邮的特产, 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红心咸鸭蛋。 对于名满天下的高邮鸭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学院:通信工程学号:1501120064 姓名:谢会琳授课教师:张爱萍 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它们具有相互独立的一面,同时又相互融合,内在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谋求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意义。 关键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发展;融合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和人文,但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正确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世界性的重要问题,在近几年也一直是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使这两种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指引更有效的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想要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更好的融合,首先要了解它们的内涵,了解它们相互独立的一面和融合的一面。 1、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科学精神得以形成的文化渊源, 一是理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二是重视经验与自然的哲学传统。对自然的理解直接决定了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 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探究自然。 从科学精神的本质看,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中的“科学”一词应指自然科学,科学精神是在人认识并改造自然界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1]。也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证精神。美国的著名社 会科学家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中提出,科学精神应该包括普遍性、公用性、共享性、理性的怀疑主义。英国科学家及文学家布鲁诺夫斯基从价值角度论述科学精神,他在《科学和人的价值》一书中提出科学精神应具备求真精神、自由精神、创新精神及宽容精神。 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方法,方法可以学习和模仿,但精神就不容易传授了,科学精神是永远不能改变的。科学精神的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汪曾祺经典散文精选摘抄

汪曾祺经典散文精选摘抄 【篇一:汪曾祺经典散文精选摘抄】 【 - 摘抄】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 小说的传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汪曾祺散文好句摘抄,欢迎大家 阅读。 汪曾祺散文好句摘抄 1. 我初学写小说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的脑壳打架!”他的意思是说着不像真人说的话。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不能用警句 交谈的。” 2.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3. 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 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 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具有 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 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成论王羲之字,看来参 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有关。好的语言正当 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4. 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 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 枝头。 5. 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 没有水,也有水的感觉

6. 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 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 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 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 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 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 车票,都叫做“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 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 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 7. 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众文艺丛刊》,撰稿人为党内外 的理论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写的《斥反动文艺》,文中说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这对沈先生是致命的一击。可以说,是郭沫若的这篇文章,把沈从文从一个作家骂成了一个文 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却由前科学 院院长郭沫若写了序。人事变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谁能逆料 这也是历史。” 8. 国子监,现在已经作为首都图书馆的馆址了。首都图书馆的老底 子是头发胡同的北京市图书馆,即原先的通俗图书馆--由于鲁迅先生 的倡议而成立,鲁迅先生曾经襄赞其事,并捐赠过书籍的图书馆;前 曾移到天坛,因为天坛地点逼仄,又挪到这里了。首都图书馆藏书 除原头发胡同的和建国后新买的以外,主要为原来孔德学校和法文 图书馆的藏书。就中最具特色,在国内搜藏较富的,是鼓词俗曲。 9. 新校舍大门东边的围墙是“民主墙”。墙上贴满了各色各样的壁报,左、中、右都有。有时也有激烈的论战。有一次三青团办的壁报有 一篇宣传gd党观点的文章,另一张群社编的壁报上很快就贴出一篇 反驳的文章,批评三青团壁报上的文章是“咬着尾巴兜圈子”。这批 评很尖刻,也很形象。“咬着尾巴兜圈子”是狗。

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

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1 1、有的小说,是写农村的。对话是农民的语言,叙述却是知识分子的语言,叙述和对话脱节。 2、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我们有时看一篇小说,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为语言太粗糙。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 3、语言,是内在地运行着的。缺乏内在的运动,这样的语言就会没有生气,就会呆板。 4、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 5、往往有这样的说法: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6、我最近看了一个青年作家写的小说,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才人小学的孩子,写的是“我”的一个同桌的女同学,这未尝不可。但是这个“我”对他的小同学的印象却是:“她长得很纤秀。”这是不可能的。小学生的语言里不可能有这个词。 7、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宫明月梨

花白”都是这样。“闹”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经人道。 8、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 9、不单是对话,就是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 10、一个人精神好的时候往往会才华横溢,妙语如珠;倦疲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 11、我的习惯是,打好腹稿。我写京剧剧本,一段唱词,二十来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来,才落笔的。 12、我们不能说这首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 13、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与短句的搭配。 14、若我在临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绿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无从说,说不好的美丽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遥远的举杯致意。逝去的从容逝去,重温的依然重温,在沧桑的枝叶间,折取一朵明媚,簪进岁月肌里,许它疼痛又甜蜜,许它流去又流回,改头换面千千万,我认取你一如初见。 15、他(闻一多)在很年轻的时候,写过一篇《庄子》,说他的文字(即语言)已经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本身即是目的(大意)。我认为这是说得很对的。 16、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下来,就记住(真

汪曾祺论语言

汪曾祺论语言 1、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 2、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 3、语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 4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5、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 6、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 7、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8、语言本身是一个文化现象,任何语言的后面都有深浅不同的文化的积淀。 9、你看一篇小说,要测定一个作家文化素养的高低,首先是看他的语言怎么样,他在语言上是不是让人感觉到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积淀。 10、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读中国的古典作品,我说句不大恭敬的话,他的作品为什么语言不好,就是他作品后面文化积淀太少,几乎就是普通的大白话。作家不读书是不行的。 11、我觉得研究语言首先应从字句入手,遣词造句,更重要的是研究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12、好的语言是不能拆开的,拆开了它就没有生命了。 13、世界上很多的大作家认为语言的惟一的标准就是准确。伏尔泰说过,契诃夫也说过,他们说一句话只有一个最好的说法。 14、韩愈认为,中国语言在准确之外还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这“言之短长”,我认为韩愈说了个最老实的话。 15、语言耍来耍去的奥妙,还不是长句子跟短句子怎么搭配?有人说我的小说都是用的短句子,其实我有时也用长句子。就看这个长句子和短句子怎么安排? 16、“声之高下”是中国语言的特点,即声调,平上去入,北方话就是阴阳上去。 17、我认为中国语言有两大特点是外国语言所没有的:一个是对仗,一个就是四声。 18、外国人讲话没有平上去入四声,大体上相当于中国的两个调,上声和去声。 19、外国语不像中国语,阴平调那么高,去声调那么低。很多国家都没有这种语言。 20、你听日本话,特别是中国电影里拍的日本人讲话,声调都是平的,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大注意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音乐美跟“声之高下”是很有关系的。 21、“声之高下”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前有浮声,后有切响”,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平声和仄声交替使用。你要是不注意,那就很难听了。 22、语言学上有个词叫语感,语言感觉,语言好就是这个作家的语感好;语言不好,这个作家的语感也不好。 23、一般都把语言看作只是表现形式。语言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 24、语言和内容(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只是载体,是本体。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可以当笑话看的散文 ——读《汪曾祺散文》有感 我一直讨厌散文,不止是因为考试要考,而且还因为呆板无趣,看着想让人睡觉,每次看着看着都是迷迷糊糊,让人讨厌。所以我的书架上什么书都有,就是没有散文集,。像什么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实在是除了被迫才读几篇,否则几乎不看,因为这是在太无聊了。 但是,相比之下我认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轻松自在,而且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丝隐秘的幽默,让人嘴巴一咧,会心一笑。他的手法很有意思,总会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几句看似文不对题的几句话,却又在无意间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在这本书中他的《跑警报》很有意思写出了西南联大在昆明时逃飞机轰炸时的许多趣事,当预行警报的灯笼挂出,人们从驿道撤入郊区的深山老林,警报响起后,男生手里提了一大袋零食在宿舍门口等人,直到女生出来了以后上去“嗨”一声以后欣然地并肩走出后门带着闲适的心,嘴里啃着零食,又因为是跑警报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带一些危险感,但还是显得不紧不慢。让人不得不感慨道:“原来跑警报也可以这样” 又比如说《五味》他用了风趣的笔法写出了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以及一些趣闻,比如山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无锡的甜,当然包括全国各地的人都喜欢的臭豆腐。是的,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当我仔细回想一下后,也就发现原来《舌尖上的中国》应该是根据这篇文章改变的吧。我当然也喜欢他的《端午的鸭蛋》就连上课时也很想知道老师到底是怎样上这节课的。 我比较喜欢的还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对父子之中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那无与伦比的“孩子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早春的时候带着一大堆孩子在田野上狂奔,“我”初恋时,父亲在一旁给我出馊主意,这种父亲哪里能够看见:如此民主而且回去理解孩子,从孩子身上学会不怕担干系,只是本着同学有难就要两肋插刀的的淳朴精神而去帮助他们。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作家和他一样幽默自在的散文,自由自在让人一看上去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理解,他并没有苦心去钻研如何写,同时也不用我们广大的读者去钻研如何读,只是像饭后的水果让人心里甜滋滋的,只是需要一颗轻松自在的心。篇二:读《汪曾祺散文》有感读《汪曾祺散文》有感 暑假,我买了一本《汪曾祺的散文》。本想在闲暇之余读这本书消磨时光,那知道却对其手不释卷。 《汪曾祺散文》描绘了各个地区风情,人物特色,民风习俗,以及地方特产,这一切,都使人耳目一新 人物传记,上到文学家,下至普通平民,一切都是汪曾祺先生所接触的人。我印象最深的是《吴大和尚和七拳半》这个故事。书中描写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含辛茹苦的吴大和尚和矮的出奇的七拳半。他们都是旧社会的普通平民,他们都有烧饼店,却拥有不同的故事,吴大和尚开烧饼饺面店,有妻小,本来是个幸福的家庭,结果他的妻子跑了,留下了他孤单一人看家;七拳半是个体户,他也有个烧饼店,而且生意兴隆,作者对其充满了期望。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融合与发展 【摘要】 大学校园对一个人来说是对专业知识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科研行业的一片肥沃的土壤,大学生在其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同样也是大学生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形成良好价值观的场所。很多观点擅于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解决方案,而本文是站在当代大学生的视角,通过分析爱因斯坦对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诠释,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旨在提高大学生科学与人文意识,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利用大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使他们自发的树立正确的科学与人文价值观。本文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概念、关系及意义来阐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价值与重要性,然后以爱因斯坦为例总结概括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参考此内涵,在最后一章节给出了当代大学生在校园中应培养的科学与人文意识,旨在提高大学生基本科研素质,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大学校园科研氛围,来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更好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大学校园;科学;人文;融合与发展 第1章绪论 1.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概念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重要内容。[1]它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科学精神是从科学中凝练和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它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改造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极其成果的升华。[2] 它以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尊重客观事实规律为原则,以开拓创新又敢于批判的精神为不竭动力。

人文精神以人为一切价值出发点,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是人对自身命运的理解和把握。人文精神关怀个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人与人的平等、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它关注人类本身,关注人性与人文关怀,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心境,更是一种生命的承诺。 1.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二者之间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科学精神为人类发展提供可靠而稳定的推动力,而人文精神可以为这样的推动力保驾护航,确保科学发展朝着一个正确的道路前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像是构成原子的质子和电子,它们彼此相互制约又共同发展,才使得人类社会和谐和进步。有学者提出,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为“科学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4] 1.3 校园环境的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校园环境是一个人一生不断接受系统的教育,而逐渐形成人格与价值观的环境。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人们逐渐从一无所知到思想成熟,可见校园环境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而当代社会是由一个一个人的个体与人类创造的产物有机组合而成的。大学校园是一个人正式开始接触科研和大量专业知识的地方,因此讨论校园环境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我们以大学校园为例。 大学校园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培养思想的摇篮,尤其是本科生阶段,正是一个人内在科学与人文意识塑形的阶段。不仅如此,大学生涯给予了一个人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大学的校园里充满了思想、个性和人文情怀。[5] 一个良好思想氛围的大学环境所培育出来的人才才是真正对社会对人类有积极贡献的人才。因此,大学中的学术造假行为以及诸如此类的违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行为,如果不加以引导教育,将会给大学环境以及社会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汪曾祺的散文赏析

汪曾祺的散文赏析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汪曾祺的散文赏析,欢迎大家浏览。汪曾祺的散文赏析【1】 汪曾祺这个名字对不少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他不是一个高产作家,也没有写过什么惊世骇俗的作品。他在文坛上最早引起轰动的作品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受戒》和《大淖记事》。有人可能以为他是个年轻作家,错了,他是西南联大的高材生,是沈从文的高足。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汪曾祺先生就在沈从文先生的指导下开始文学创作。建国后,他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被划为“右派”,60年代初写了几个短篇;此后又是很长时间的“静默”,直到80年代初才有了一次真正的“井喷”,陆续发表了不少小说和散文,而且引起了轰动,好评如潮。说来也怪,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汪曾祺先生在文坛上的遭遇似乎也师承沈从文。沈从文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以小说和散文蜚声文坛,建国后,他从文坛上销声匿迹,改行研究起了古代服饰,也成了一代大家。80年代初,他的早期作品再一次走红文坛,一版再版,有的还被拍成了电影,形成了一股“沈从文热”。对此,沈从文戏称自己是文坛上的“出土文物”。这样看,汪曾祺又何尝不是文坛上的一个“出土文物”呢? 我对汪曾祺先生的关注,不仅是因为他的小说、他的散文,一个

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与样板戏的关系。1962年,汪调至北京京剧团任编剧,文革期间,他便开始了样板戏的创作与改编。家喻户晓、万口传唱的京剧《沙家浜》便是由他参与改编、定稿的。文革期间,“横扫”的风暴遍及全国,一个摘帽右派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重用?我曾经困惑过,后来才知道,是“旗手”江青赏识汪,宣布“汪曾祺先生可以控制使用”,这才使汪曾祺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但他本人是否定样板戏的,同老一代文人一样,对样板戏深恶痛绝。 是汪的才华和经历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开始阅读和走近汪曾祺先生。由此知道了原来关注和欣赏汪曾祺先生的绝不在少数,无论专家或读者对汪都非常喜爱。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世纪经典60家”文学丛刊,汪的作品收入其中,出版社还请专家和读者对所选的60家文学大师的作品打分,汪曾祺排名第十一位。而今汪老已作古12年了,他的作品仍然畅销不衰,我在这里不想、也无力对汪的小说的人物、情节、风格进行探讨和研究,只想就其散文的语言,谈谈我读后的一些感受。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没有苦心经营的结构,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如话家常,是其散文的本色。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语言总的说来是平和的、冲淡的、生动的、亲

汪曾祺 谈创作

汪曾祺 谈创作 汪曾祺 说“千万不要冷嘲”,这是对于生活的态度,也是写作的态度。 我在旧社会,因为生活的穷困和卑屈,对于现实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又读了一 些西方的现代派的作品,对于生活形成一种带有悲观色彩的尖刻、嘲弄、玩世不 恭的态度。 有的作家、评论家问我,小说 里边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说最重要的是思想。思想就是作家对生活的看法、 感受和对生活的思索。我觉得,小说的形成当然首先得有生活。我比较同意老的 提法:“从生活出发”。但是,有了生活不等于可以写作品,更重要 的是对这段生活经过比较长时间的思索,它到底有什么意义?写作要经过一个时 期的酝酿或积淀, 所谓酝酿和积淀, 实际上就是思索的过程。 有的人生活很丰富, 但他并没有成为一个作家。 我在内蒙认识一个同志, 这个同志的生活真是丰富。 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打过 游击,年轻时候从内蒙到新疆拉过骆驼。他见多识广,而且会唱很多民歌。草原 上的草有很多种,他都能认识。他对草的知识不亚于一个牧民。 他是好饭量、好酒量、好口才,很能说话,说得很生动。他说过很多有关动 物的故事 ,不像拉封丹写的寓言 式的故事.是生活里的故事,关于羊的啰、狼的啰、母猪的啰,他可以说很 多,但是他不会写作。为什么呢?因为他不善于思索。我觉得要形成一个作品, 更重要的是对于你所接触的那段生活经过长时期的思索。 有时候, 我写作品很快, 几乎不打草稿,一遍就成,但是我想的时间很长。 我写过一篇很短的小说《虐猫》,大约九百字,从一个侧面反映文化大革命 对人性的破坏,不但是大人你斗我、我斗你,连小孩子都非常残忍。我最后写了 这几个孩子把猫放了, 表示人性还有回归的希望。 这个结尾是经过几年思索才落 笔的。 我还写过一篇小说,是写我在昆明见到的一个小孩。那小孩未成年,应该是 学龄儿童,可他已挣钱养家,因为他家生活很苦,他老挎一个椭圆形的木桶,卖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的科学 精神与人文精神 摘要:通过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分析,并且结合一些社会现象,阐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并且深入了说明了,对于我国如何运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拉动我国经济,和提高执政能力。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经济增长,执政能力 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学生我先从建筑业上的一个实例,引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科学与人文方面的问题,比如疏散用楼梯的设计,设计人员通常根据防火规范的要求,或设计为封闭楼梯或设计为防烟楼梯,而忽视了楼梯的易于寻找性。特别是许多公共建筑中,有的把楼梯的疏散门设计成没有透明玻璃的防火门,有的为了空间的最大利用率,而把楼梯设在不易寻找的背角旮旯处,虽然这些楼梯都符合疏散距离和疏散宽度的要求,却没有想一想人们如何才能找到楼梯的问题。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设计符合了科学原理,但对于人德使用来说,却没有考虑的人的使用问题,我们的社会的发展了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能够使人更好的生活,所以科学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下面借此引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认识客观 世界及其规律, 是求真; 科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不以人的意志与感情为转移, 我们的活动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科学, 就越真。所以, 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 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终极关怀, 是 求善; 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 认识体系, 还是一个价值体系, 伦理体系;

论汪曾祺民间性

摘要:汪曾祺是现当代文学中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他在文化心理上具有鲜明的民间立场,其小说创作通过日常生活图景和民俗民风的展现,体现了其浓郁的民间情结和审美追求,他以自己浓郁的文化情结为血肉,构建了一系列的民间小人物形象。在时代政治环境及汪曾祺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他开创了另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使其作品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汪曾祺日常生活风俗民情人物原因 关注平凡人生体察风俗民情 ——论汪曾祺小说的民间性 一、绪论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高邮的一个旧地主家庭,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爱好文学艺术。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名扬中外,由此确立了他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非常重要并且不可替代的地位。 汪曾祺是一位传奇色彩浓厚的作家,其创作生涯经历了几次坎坷起伏,纵观他的创作生涯,其小说创作大概可分为三个创作阶段:1940—1947年,汪曾祺思想游离于当时主流文化思潮的边缘,创作了代表他情感体验的作品,如《鸡鸭名家》、《戴车匠》、《老鲁》和《艺术家》;1961—1962年,写了几篇反映儿童题材的作品,如《羊舍一夕》、《看水》和《王全》;1979—1997年,汪曾祺坚定不移地驻于民间这块广阔而自由的文化空间,一发不可收的写了《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故里三陈》等一系列洋溢着民间风情的精美篇章。 纵观汪曾祺的小说创作,笔者认为风俗在汪曾祺小说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文化角度来说,“民间日常生活就是风俗生活,或者说,风俗是主宰民间日常生活的主导文化力量”。[1]风俗对人的规定是先在的,所谓风俗其实就是社会诸意识形态之源:“世界观、生活策略、是非、权利和道德都是民俗的产物”,“所有的成员都必须遵从,这样,民俗就主宰了社会生活”[1]。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汪曾祺将人放回到日常生活世界之中,就是将人放回到了民俗文化之中,是为了恢复和彰显人的最初始的生存状态。他的“写生活”就是写出人在原初性、永恒性、普遍性的世界里的生活。他把对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民族感情全部浸润在了风俗之中,那淳朴的民俗风情和优美的人情人性,还有那故乡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构成了他笔下一幅幅美丽的风俗画卷。 二、汪曾祺小说民间情结的表现 (一)简单平淡的民间日常生活 “人的生活就是风俗化的生活,人的生活世界就是风俗化的世界,风俗

汪曾祺鉴赏家全文

汪曾祺鉴赏家全文 《鉴赏家》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经典作品,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汪曾祺鉴赏家全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汪曾祺鉴赏家全文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不是开铺子的,不是摆摊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来了。里面听到他敲门的声音,就知道:是叶三。挎着一个金丝篾篮,篮子上插一把小秤,他走进堂屋,扬声称呼主人。主人有时走出来跟他见见面,有时就隔着房门说话。“给您称——?”——“五斤。”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为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有的人家当时就给钱,大多数是到节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说。叶三把果子称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声“得罪”,就走了。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都均匀,很香,很甜,很好看。他的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

有疤的、有虫眼的、挤筐、破皮、变色、过小的全都剔下来,贱价卖给别的果贩。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都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经常出外,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批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他们都是学布店的,都出了师了。老二是三柜,老大已经升为二柜了。谁都认为老大将来是会升为头柜,并且会当管事的。他天生是一块好材料。他是

国际大专辩论赛.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

辩题:(正方)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 (反方)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人文精神 正方/四川大学 一辩:张博 新闻专业2000级 二辩:张 数学专业'98级 三辩:常怀颖 考古学专业'98级 四辩:孙甜甜 皮革专业2000级 领队:林红 教练:徐开来 反方/重庆大学 一辩:薛宇 金融学2002级研究生 二辩:姜倩 广电新闻系'99级本科生 三辩:王韧 产业经济学2002级研究生 四辩:彭波 国际经济2000级 领队:居 教练:张邦辉 评委:孙东东北京大学法学教授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教授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教授 朱清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兼点评) 余潇枫浙江大学文化学教授 李琦厦门大学法学教授 将昌健复旦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一辩对垒] 正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要讨论今天的辩题首先就该明确两个基本概念,那就是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又是人文精神。我方认为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知识、科学主义。它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知道科学探究与人生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其核心内涵与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而人文精神强调的则是对人生意义及其价值的关怀,它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来说,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都很重要。但是并行不悖并不意味着等量齐观、无所偏重。考虑到大学这一特殊教育机构的目标定位,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以及当今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当侧重培养科学精神。 首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来看。由于人文精神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人文规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和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显得复杂而多元。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只有坚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之下,本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求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才可能在纷繁芜杂的人文思潮中选择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投身社会的建设。

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汪曾祺 是当代有名的作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欢迎参考阅读! 姜妙香 姜先生真是温柔敦厚到了家了。 他的学生上他家去, 他总是站起来, 双手当胸捏着扇子, 微微躬着身子:" 您来啦!"临走时,一定送出大门。 他从不生气。有一回陪梅兰芳唱《奇双会》,他的赵宠。穿好了靴子,总觉 得不大得劲。"晤,今儿是怎样搞的,怎么总觉得一脚高一脚低的?我的腿 有毛病啦?"伸出脚来看看,两只靴子的厚底一只厚二寸,一只二寸二。他 的跟包叫申四。 他把申四叫过来:"老四哎, 咱们今儿的靴子拿错了吧?" 你猜申四说什么?--"你凑合着穿吧!" 姜先生从不争戏。向来梅先生演《奇双会》,都是他的赵宠。偶尔俞振飞也 陪 梅 先 生 唱 , 赵 宠 就 是 俞 的 。 管 事 的 说 :" 姜 先 生 , 您 来 个 保 童 。 "--"哎,好好好。"有时叶盛兰也陪梅先生唱。"姜先生, 您来个保童。"--"哎,好好好。"姜先生有一次遇见了劫道的, 就是琉璃厂西边北柳巷那儿。 那是敌伪的时候, 姜先生拿了"戏份儿" 回家。那会儿唱戏都是当天开份儿,戏打住了,管事的就把份儿分好了。姜先生 这天赶了两"包",华乐和长安。冬天,他坐在洋车里,前面挂着棉布 帘。 "站住!把身上的钱都拿出来!"--他也不知道里面是谁。 姜先生不 慌不忙地下了车,从左边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从右边又掏出了一沓。" 这是我今儿的戏份儿。 这是华乐的, 这是长安的, 都在这儿, 一个不少。 您点点。 "那位不知点了没有。想来大概是没有。 在上海也遇见过那么一回。 "站住,把身浪厢值钿(钱)格物事(东西) 才(都)拿出来!"此公把姜先生身上搜刮一空, 扬长而去。 姜先生在后面喊: "回来,回来!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事后,熟人问姜先生:"您真是!他走都走了,您干嘛还叫他回来?他把 您什么都抄走了,您还问'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姜妙香答道:"他也不容易。" 姜先生有一次似乎是生气了。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上姜先生家去抄家,抄出 一双尖头皮鞋,当场把鞋尖给他剁了。姜先生把这双剁了尖、张着大嘴的鞋放在

《鉴赏家 汪曾祺》阅读答案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 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 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 ——不是在米糠里 闷熟了的。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 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 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 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 端午前后,批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 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 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 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 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儿子依了他。 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大气都不出。看到精 彩处,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小声惊呼。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对叶三可例外,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 也不是谀媚。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 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 藤花乱。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 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季匋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大家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匋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匋民微用侧笔。李复堂有时水 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匋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 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 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