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词类型效应:区分情绪标签词和情绪负载词的行为和神经活动证据

情绪词类型效应:区分情绪标签词和情绪负载词的行为和神经

活动证据

史汉文;李雨桐;隋雪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22(30)12

【摘要】情绪标签词直接表达情绪状态,而情绪负载词本身不表达情绪状态,但能引发个体的情绪反应。通过对情绪标签词和情绪负载词的相关研究综述发现,情绪标签词与情绪负载词的加工优势存在不一致的结果;任务需求、语言类型和词汇特征是导致情绪词类型效应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情绪标签词与情绪负载词的加工差异可以通过语义表征的具身假说、密度假说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应深入考察情绪标签词与情绪负载词加工差异的原因;考察两种词在句子和语篇水平的加工差异;提供能够直接解释情绪词类型效应的理论假说;对比中英双语者加工中文和英文情绪标签词和情绪负载词的差异;采用神经成像技术继续探查情绪信息与语义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

【总页数】12页(P2696-2707)

【作者】史汉文;李雨桐;隋雪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2

【相关文献】

1.认知和情绪词Flanker任务的冲突效应和冲突适应效应分析

2.汉语否定情绪词的情绪调节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3.唤醒度对汉语情绪词情绪启动效应的影响

4.英语二语学习者情绪词加工效应研究

5.情绪词加工过程及其情绪效应特点:ERP的证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科: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意识与注意 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无意识: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前意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过度层面。 催眠: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注意: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瞬间意识选择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在这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节省意志的努力。 感觉 感觉: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脑中的反映。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感到性大小的基本指标。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 知觉 知觉: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在经验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时,从复杂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组织成知觉对象,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 知觉的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对象。 知觉的恒常性:感觉不断在变化,知觉稳定不变。 方位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variable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讲-作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讲作业 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个体在一生中要经历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从受精卵开始发育至1岁左右;第二个高峰期是在10岁至15岁之间,即青春期。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青春期始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生长突增,止于性成熟和体格发育完全。 2.神经系统: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3.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在功能上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对机体各器官的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和性腺等 4.激素:激素是一种由内分泌腺分泌并渗入血液或淋巴,从而影响身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化学物质。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并调节和控制着激素的水平。激素(Hormone)音译为荷尔蒙。希腊文原意为“奋起活动”,它对肌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就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学信息物质,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激素。它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物质。 5.睡眠模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晚上睡觉太早,早上又睡得太多,这种称为时间段延迟偏好的睡眠模式的出现,是与青春期的生物性变化直接相关的。 6.早熟与晚熟: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开始时间和发育速度上存在个体差异,早熟与晚熟对青少年男女有着不同的影响。儿童生理和心理上提早成熟。生理上指比同龄正常儿童提早发育到完备阶段,如女孩提前一二年开始来月经。“早熟”,是遗传算法中的一种现象。指在遗传算法早期,在种群中出现了超级个体,该个体的适应值大大超过当前种群的平均个体适应值。从而使得该个体很快在种群中占有绝对的比例,种群的多样性迅速降低,群体进化能力基本丧失,从而使得算法较早收敛于局部最优解的现象。晚熟则相反。 7.第二性征:与生殖没有关系的但是区别性别的主要特征。那些能区分男女性别的,但对

情绪以及呈现方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实验设计)

启动情绪以及呈现方式对大学生内隐记忆和外 显记忆的影响 【摘要】: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尤其是情绪与记忆的关系是认知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一研究以前主要集中在抑郁或焦虑个体的情绪状态对其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通过各种手段引发被试的实验性情绪,从而研究这种实验性情绪对个体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情绪启动方式引发被试的实验性情绪,考查启动的情绪对正常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情绪启动下,材料的呈现方式(分类呈现或随机呈现)不同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是否有差异。 【关键词】:情绪启动、呈现方式、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1 引言 1.1 情绪启动的相关概念 启动最初出现在认知心理学中,被定义为一种研究测验情境对测验成绩影响的技术,也就是说测量首次呈现的刺激对目标刺激操作任务影响程度的技术。一般来说,首次出现的刺激被称为启动刺激,目标刺激被称为靶刺激,这样的实验模式通常被称为启动范式。而启动效应则是指经验对当前任务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样一种实验范式被运用到对情绪的研究中,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经典的研究情绪的实验范式,即情绪启动研究范式。情绪启动效应也就是指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具有相同的情绪效价时,即都是积极的或者都是消极的时,启动刺激的呈现将加速对目标刺激的加工;反之,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情绪效价相反时,启动刺激的呈现则会阻碍对目标刺激的加工。在典型的情绪启动研究中,一般先呈现积极或消极的启动刺激,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呈现目标刺激,让被试对目标刺激进行效价的评定,再以反应时或错误率为指标来衡量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影响。 就概念而言,已有文献中,情绪启动至少已包括如下三种含义:1、指个体对于在情绪效价上与启动刺激相似的靶刺激更为敏感,主要体现在加工速度和注意选择上;2、指个体先行加工具有一定情绪效价的刺激后,使得后继加工也易于蒙上相应的情绪色彩;3、视个体的情绪状态即为一种准备状态(启动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将对个体的认知活动产生影响,是为情绪启动。 根据被试是否能察觉到启动刺激,情绪启动又分为阈上情绪启动和阈下情绪启动。所谓阈上情绪启动,也就是被试能够察觉到启动刺激的存在;而当将启动刺激的呈现时间减少到几十毫秒,十几毫秒甚至是几毫秒时,或者是启动刺激掩蔽呈现,被试无法意识到启动刺激的存在,这样的情绪启动被称为阈下情绪启动。在目前研究引发的个体情绪状态对个体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的实验中,

情绪启动

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有相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一致时(如:阳光—母爱、蟑螂—死亡),与具有不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不一致时(如:蟑螂—母爱、阳光—死亡)相比,在前一种情况下,对目标刺激(母爱、死亡)的加工会更快和更准确,这通常就被称为情绪启动效应。 情绪启动主要是用来研究情绪和认知关系的手段,在已有文献中指出情绪启动也即情绪一致性效应,情绪启动至少已包括如下三种含义:指个体对于在情绪效价上与启动刺激相似的靶刺激更为敏感;指个体先行加工具有一定情绪效价的刺激后,使得后继加工也易于蒙上相应的情绪色彩;视个体的情绪状态即为一种准备状态(启动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启动状态)将对个体的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称为情绪启动。 情绪启动的研究范式情绪启动的研究范式主要有如下几类: 经典的情绪启动范式。1986年,Fazio等人最早的情绪启动实证研究已成为经典的情绪启动范式。Fazio等人采用了词——词启动范式研究情绪启动效应。该实验要求被试对靶刺激——单词(如“友好”、“丑恶”)进行效价评定(积极或消极),每一个靶刺激前呈现一个不需要评价的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在可评价含义上存在关联),反应记录为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揭示:与启动刺激效价一致的靶刺激的评价时间比与启动刺激效价不一致的靶刺激的评价时间要短。 阈下情绪启动范式是在情绪启动实验中,将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减少到几十毫秒、十几毫秒甚至几毫秒。由于启动刺激呈现时间非常短,无法被有意识地觉察,被试根本不知道曾经呈现过启动刺激,故此时出现的情绪启动称为“阈下情绪启动效应”(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又称“无意识情绪启动”(Unconscious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或“自动情绪启动”(Automatic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Paon(1992)研究阈下情绪启动对被试本人的社会行为影响。研究中呈现给正常的大学女生和饮食失调的大学女生三条阈下信息(以4毫秒的速度呈现),呈现信息是:“妈妈正离开我”、“妈妈渴望它”、“梦娜渴望它”,呈现后看吃饼干数量的多少。数据表明,潜意识唤起饮食混乱被试的焦虑(妈妈要离开我,4毫秒)可导致吃的行为的增加,对无饮食混乱组无此影响。Krosnick(1992)将被试分为两组,向一组被试阈下呈现带有积极情绪的图片,向另一组被试呈现带有消极情绪的图片,要求被试对同一个人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积极图片呈现组对目标人物给予了更积极的评价,而消极图片呈现组则对目标人物的评价更为消极。阈下情绪启动的典型实验之一是1993年Murphy和Zajonc采用图片作为启动刺激要求被试作的判断偏好实验。实验中给完全不懂汉语的被试呈现一个汉字,请被试猜测该字在汉语中是代表“好”还是代表“不好”的概念。在汉字出现之前,以4毫秒的时间呈现一幅表现正性情绪(如愉快)或者负性情绪(如愤怒)的面部表情照片。结果表明,被试更有可能将一个跟随着愉快表情的文字猜测为代表“好”的概念,而将跟随着愤怒表情的文字猜测为代表“不好”的概念。而在他们的实验中,如果将文字前面的表情照片呈现时间改为1000毫秒,使被试能有意识地清晰地知觉人脸时,他们的文字的判断很少受人的面部表情的影响,即启动效应消失。蒋重清,杨丽珠等人在对成人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实验研究中以43名正常成人为被试,在哭/笑/中性表情面孔刺激阈下启动下,根据人物后脑勺图片对其中的人物进行表情判断,以考察在一定条件下情绪对认知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哭情绪刺激启动使被试对靶刺激的判断发生显著的情绪一致性偏

完整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中国心理学 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刺激。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100ms左右。第一个靶子(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4至第11位,第二个靶子(T2)出现在T1后的第一个位置(Lag 1)至第9个位置(Lag 9) o RSVP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而正确识别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判断正确率在95%以上(Shapiro } Caldwell&Sorensen} 1997)。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T2。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 2至Lag 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 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 Potter, 1995;张明&王凌云,2009)。通过RSVP范式对注意和情绪的关系的研究中,情绪刺激主要有三种呈现方式。第一,当T1为情绪刺激时,通过考查T2注意瞬脱量的变化,探查对T1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和资源动用机制。Arend和Botella (2002)发现,当T1是情绪词时(如“thief"),高特质焦虑组识别T2的注意瞬脱量小于低特质焦虑组。作者认为,这可能表示高特质焦虑组对T1的系列加工时间较短,或占用的注意资源较少。Cisler, Ries和Widner (2007)的研究亦发现,当T1是蜘蛛相关的刺激时,高蜘蛛恐惧组对T2识别的注意瞬脱时间间隔小于低蜘蛛恐惧组,即高蜘蛛恐惧组注意瞬脱量减少了。作者认为,高蜘蛛恐惧组对蜘蛛相关的T1加工效率更高,需要的时间更短,占用的资源更少。因此,对蜘蛛相关T1进行系列加工需要的时间缩短,T2更早的进入系列加工阶段,能正确报告T2的时间间隔亦即缩短。第二,当T2为情绪刺激时,通过考查T2的注意瞬脱量的变化,探查情绪刺激对有意注意的捕获机制和注意警觉成分。Keil (2004)等人的研究发现,相对于中性意义的T2,被试对情绪唤醒度高(包括愉悦情绪和消极情绪)的T2报告显示出更高的准确率,而这种差异主要出现在较早的时间间隔。但是情绪唤醒度低的情绪词,则不出现报告准确率相对较高的情况。Reinecke、Rinck和Becker (2008)对蜘蛛恐惧症者的研究发现,被试对蜘蛛图片的T2正确报告率提高,即AB效应减弱。第三,当分心刺激是情绪刺激时,通过比较对情绪性分心刺激序列和中性分心刺激序列中对T 1, T2的识别正确率,探查情绪刺激对无意注意的捕获或分散机制。Peers和Lawrence (2009)研究了不同注意控制水平、焦虑水平对情绪信息分散注意的影响。研究采用消极表情面孔(恐惧,恶心)和中性表情面孔的分心刺激,要求被试找出序列中特定的中性面孔靶子。结果发现,在不同情绪的分心刺激条件下,不同的SOA,以及不同的焦虑水平,注意控制水平较高的被试正确判断靶子的正确率均较高,而被试的焦虑水平与正确判断靶子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关系。 2.视觉搜索范式(visual search task)

心理学部分名词解释集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是人格的现代特质理论。其主要观点有:三因素包括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质。四层次由下到上依次为“特殊反应水平”,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于误差因子;“习惯反应水平”,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于特殊因子;“特质层”,由习惯反应形成,属于群因子;“类型层”,由特质构成,属于一般因子。各种人格特质可用一个人格维度图表示。 【场依存性】所谓场,就是环境,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简单说场依存性是指一个人独立性的程度。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Herman·Witkin)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他把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爬梯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他更强调成熟的作用。他让双生子中的一个从生后48周起每天爬十分钟楼梯,连续6周;而让另一个从生后53周起作同样的爬梯训练。后者在两周以后爬楼梯的水平就赶上前者。格塞尔认为,这一实验充分说明成熟有更重要的作用。【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内隐记忆]是不能进入心灵意识,但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记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内隐记忆是程序性记忆,也即"如何做"这一类程序或技能知识.另一种内隐记忆出现与"启动效应"的研究之中,即: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信息,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的行为。 【图示】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语言表征】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在方式。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或内在动力。动机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和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和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意识】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识行动】受意识支配的行动。 【冲突】由于在意识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引起拉意识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 【挫折】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

负性情绪研究

负性情绪研究综述 摘要情绪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正性情绪还是负性情绪都赋予人以重要的意义,负性情绪对自身身体机能与人格和应激性都有影响,而当前的人们明显对负性情绪的认识还很片面。本文从一个积极的视角来探讨一下负性情绪。从负性情绪的价值和判断、负性情绪的经典范式和生理机制三方面来阐述负性情绪,希望对于我们正确的认负性情绪,从而对控制自我的情绪、理解自我情绪和应用自我情绪有所帮助。 关键词负性情绪负性注意偏向资源限制理论 一、认识负性情绪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任何情绪的产生都是有积极价值的, 负性情绪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产物,如恐惧、愤怒、痛苦等基本情绪和一些与道德相关的负性情感, 不仅对个体发挥保护、生存、信号和动力等基本功能,而且还有其重要的审美和生态价值。 (一)负性情绪 著名情绪心理学家埃克曼(Ekman)和弗里森(Friesen)研究显示, 人类有六种基本情绪: 愤怒, 快乐, 恐惧, 惊奇, 厌恶和悲伤, 这些基本情绪在不同的文化中都能识别, 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1]。可见我们的情绪中有多数的负性情绪,那么负性情绪是什么呢? 负性情绪(negative affect,NA),也称消极情绪,是具有负性效价(效价,valence ,是指与特定生理或心理状态相联系的正性或负性负荷)的情绪。它是反映个体主观紧张体验与不愉快投入的一般性情绪维度,包含了一系列令人厌恶的情绪体验,如愤怒、耻辱、厌恶、内疚与恐惧等,低的负性情绪水平表示一种平静的情绪状态[2]。 (二)负性情绪观念的变化 以往对负性情绪的作用更多强调其破坏性, 人们不愿意接受负性情绪, 对负性情绪的调节也倾向于控制减少等消极的应对策略,如本世纪50 年代埃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了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这一理论又称为ABC 理论。A (Activating events)是指诱发性事件;B(Beliefs)是指对事件的信念、观念;C(Consequences)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3]。直到达尔文(Darwin)的《进化心理学》的问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负性情绪的新视角[4]。达尔文(Darwin)的进化论思想认为: 有机体的任何机能之所以能得以保存, 都有其适应环境的作用; 若无此效能, 便会在进化过程中逐渐退化。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和演变过程中, 情绪不仅没有退化反而越来越丰富, 仅就这一点来讲,人类的情绪就不可能是一种副现象, 更不可能只是一种干扰或破坏性的东西, 而是必有其帮助人类适应环境的功能性效用。基于情绪的进化理论, 负性情绪必然有其重要的功能。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对负性情绪的了解仍然不多。 (三)负性情绪的价值 消极情绪, 像愤怒、恐惧和厌恶等, 被认为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适应意义的产物, 是我们的祖先面对威胁时的适应行为: 愤怒产生攻击行为, 恐惧促使个体逃跑, 厌恶产生驱

双任务情境下词语的情绪Stroop效应

实验研究 2.1实验一:双任务情境下词语的情绪Stroop效应 2.1.1目的 探讨在双任务情境下,以中文词语作为刺激材料,考察是否存在情绪Stroop 效应以及任务2的信息加工对任务1是否产生相应的影响。 2.1.2被试 xx名大学本科生,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听力正常,均为右利手,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实验。 2.1.3实验材料与仪器 本实验由一台方正奔Ⅳ3.0计算机控制,视觉刺激呈现在17英寸显示器中央,显示器分辨率为1024×768,刷新频率为70Hz。听觉材料为持续100ms的低音和高音,频率分别为300Hz和1000Hz,位速176Kbps,音频采样大小8位,单声道。实验前要求被试认真倾听并辨别这两种不同的声音是否有困难,标准是被试能够非常清晰地辨别出二者的差异,否则不能参加实验。 视觉材料分别选取正性词、负性词和中性词各10个,对三组词的词频、笔画和词性进行了平衡。其中,词频参照《现代汉语词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笔画数在18.83~20.30之间,用五点量表由50名大学生对词性进行评价。通过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将词语制作成106×54像素的矩形图片,所有图片的尺寸大小、背景、空间频率、对比度、亮度等物理属性均相同,呈现于白色背景上。 实验材料共有:10×2×3=60个 (3)实验设计 自变量:T1为高-低音判断,T2为正反像判断。T2采用4SOA(50、150、300、800)×3情绪词(积极、中性、消极)×2颜色(红、绿)被试内设计。因变量包括T1和T2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为了检验T2对T1产生的影响,对T1的高低音数据也按4×3×2被试内设计的方式整理并检验。 2.1.3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用E-prime软件编制。每个实验开始时在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800ms,接着出现300ms的空屏,空屏结束后出现声音刺激,视觉刺激从声音呈现后50ms、150ms、300ms或800ms出现,由计算机随机呈现200ms后消失,被试

不同具体性词汇的识别:效价和唤醒的贡献

不同具体性词汇的识别:效价和唤醒的贡献词汇的情绪维度(效价和唤醒)和具体性都是影响词汇识别的重要变量,也是情绪与语言关系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话题。大量研究考察了词汇情绪维度或具体性水平对词汇识别情绪效应和情绪启动效应的影响。 就情绪维度而言,效价和唤醒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情绪的环形模型(Rusell,1980)认为情绪的相关效应来自效价或者唤醒的独立贡献,因为二者是分离的、独立的维度。 情绪的动机模型(Bradley&Lang,2001)认为情绪的相关效应来自效价和唤醒维度的共同作用,因为二者是相关的,效价越高的刺激,唤醒水平也就越高;就具体性而言,在仔细匹配影响词汇识别的其它变量后,具体词的优势加工消失或者 变为抽象词的优势加工。作为解释具体性效应的经典理论,双重编码理论(Paivio,1991)和语境有效性模型(Schwanenflugel,1991)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这 一现象,因此研究者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语义表征的具身理论,该理论认为抽象词比具体词包含了更多的情绪体验信息,强调了词汇的具体性水平与情绪维度之间有不可忽视的关系。 近期的研究发现词汇的效价和具体性能够交互地影响词汇识别的情绪效应 和情绪启动效应。然而,作为情绪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唤醒与具体性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效价和唤醒的关系目前还有争议(独立的vs.相关的),不同具体性词汇的 情绪体验信息差异量是否会影响效价和唤醒的关系?如果对词汇的情绪维度(效 价和唤醒)和具体性进行正交操作,词汇的效价、唤醒、具体性如何影响词汇识别的情绪效应和情绪启动效应?综合以往研究的结果,本研究假设情绪维度(效价和唤醒)和具体性在词汇识别过程中可能不是完全独立的因素,效价和唤醒对不同

探究情绪对注意的影响

探究情绪对注意的影响 摘要:情绪信息会对注意产生特殊的影响,不同的情绪刺激,会驱动个体产生 不同的注意偏向。在注意瞬脱现象基础上,使用快速视觉呈现任务范式考察有关 个体对情绪信息的加工特点是近年新兴的一个方向。文章重点介绍了该范式的研 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并分析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注意;情绪;注意瞬脱;快速视觉呈现 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6-0000-01 一、引言 有研究显示情绪信息会对注意产生特殊的影响,尤其是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增强 和注意偏向。在注意瞬脱现象基础上,考察个体对情绪信息的加工特点则是近年来新兴的一 个方向。 注意瞬脱是采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范式,要求被试在一系列无关刺激(分心物)中对其 中的两个具有显著性特征的目标刺激(第一个目标为T1,第二个目标为T2)进行识别,发现 当两个目标的时间间隔在200-500ms时,对T2的识别正确率明显下降,这就是注意瞬脱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情绪刺激作为快速视觉呈现任务中的T1或者T2,通过情绪 刺激对注意瞬脱现象的影响来考察个体情绪信息的加工特点。 二、情绪刺激在不同位置上对注意瞬脱的影响 研究者发现当情绪刺激作为靶刺激出现在T2位置上时,相对于中性意义的刺激,情绪刺 激会提高T2的识别率,从而会减小注意瞬脱。Anderson(2005)利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考 察了正常个体对情绪词和中性词的注意瞬脱现象。实验中,每个刺激序列包括 15 个项目,包含2个靶刺激和13个分心项。第一个靶刺激(T1)均为中性词;第二个靶刺激(T2)或为 情绪词,或为中性词。T2 出现在 T1 出现后的第 1-7 个后位置。实验发现,在“注意瞬脱”现 象发生的时间段内,正常被试对消极含义 T2 的报告准确率要显著高于中性含义的T2。说明 消极含义的T2捕获了被试的一部分注意。此外,也有一部分研究证明情绪刺激作为靶刺激 出现在T1位置上也能影响注意瞬脱,当采用情绪刺激作为T1比其他中性刺激作为T1所产 生的注意瞬脱现象明显增大。可以看出,情绪刺激作为靶刺激无论出现在T1还是T2位置上,都提高了靶项目的识别。 Schwabe等人(2010)对T1和T2的情绪性同时进行控制,实验结果发现当T1和T2同时为 情绪刺激时对注意瞬脱造成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一方面说明情绪刺激T1是情绪对注意瞬脱 影响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从而支持了知觉干扰理论,即认为对注意瞬脱是由于 T1 的加工占用了较多的心理资源,只留下较少的资源给T2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尽管T2也是情绪刺激,但当T1捕获了个体大量的注意资源以后,情绪性的T2并不能同时捕获个体大量的注意 资源,说明了情绪信息捕获注意受可利用的注意资源数量的影响。 (一)个体差异。 有研究发现,和青年人以及中年人相比,老年人会出现更高水平的正性效应。所谓正性 效应是指对正性信息的回忆要好于负性信息的回忆的现象。对于特殊的情绪刺激(比如蜘蛛,蛇等)老年人也和青年人有着相似的主观情绪体验,甚至能编码以词汇形式出现的情绪信息。Langley等人(2008)用快速视觉呈现任务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考察。他们采用正性、负性、中性 的情绪词作为T2,同时对任务难度进行控制,考察老年人和青年人在情绪词汇识别上的差异。结果发现,注意瞬脱发生的时间段内,无论任务难度高低老年人表现出了比青年人更明显的 正性效应。说明在辨别靶刺激的时候,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容易受情绪信息的影响。 (二)注意资源是否起作用。 有研究表明,情绪信息是自动加工的,不需要注意参与。而Lavie认为刺激信息能否被加工依赖于刺激信息的可利用的加工资源。如果对靶子的加工消耗了全部的资源,没有剩余资 源对其他刺激进行加工,那么其他刺激就不能进入知觉.。 Stein结合Flanker范式对注意资源进行了控制,高负载条件下T1两侧伴随不同的面孔, 低负载条件下T1两侧伴随相同的面孔。T2为正性表情面孔或者负性表情面孔,其余分心项

惊奇效应:心理学中的认知偏见与行为反应

惊奇效应:心理学中的认知偏见与行为反应 惊奇效应是指当人们遭遇到一些与他们先前期望的完全相反的信息时,会产生 强烈的情绪和认知反应。在心理学中,研究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了一些与认知偏见和行为反应相关的因素。本文将详细介绍惊奇效应的相关概念、心理学中的认知偏见以及人们的行为反应。 一、惊奇效应的概念和原理 1.1 定义:惊奇效应是指当人们在接收到一条与他们原有信念完全相反的信息后,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和认知反应的现象。 1.2 原理:惊奇效应是由于当人们的确信与现实之间产生冲突时,会出现认知 不协调的情绪体验,从而引发情感和行为上的反应。 二、心理学中的认知偏见 2.1 定义:认知偏见是指人们在对待信息时可能会出现的主观性、错误性或片 面性的倾向。 2.2 类型:常见的认知偏见包括选择性注意、确认偏见、群体偏见、先导效应等。 2.3 影响:认知偏见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导致 片面的判断和决策。 三、人们的行为反应 3.1 不可思议:当人们遭遇到与自己原有信念截然相反的信息时,首先会感到 不可思议,难以接受这种突如其来的事实。 3.2 情感反应:惊奇效应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包括愤怒、恐惧、厌恶等, 这些情感反应可能会导致人们产生攻击性、回避性的行为。

3.3 认知调整:在经历了情感反应后,人们可能会尝试调整自己的认知,以适 应或解决与现实不符的信息,这可能包括改变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3.4 行为反应:惊奇效应还可能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和决策,例如,在购买决 策中,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预期一致的产品,而对于与预期相悖的产品产生抵触情绪。 四、应对惊奇效应的措施 4.1 消除认知偏见:了解认知偏见的存在并意识到自己的可能受到其影响是第 一步,接下来可以通过扩大信息来源、增加反思和自我意识等方式来消除认知偏见。 4.2 开放心态:保持开放心态,学会接纳新信息并且认真思考,不要凭借直觉 和偏见做出决策。 4.3 以事实为依据:在面临惊奇效应时,要依据事实和证据进行判断,而非主 观的喜好和偏见。 4.4 接纳差异:要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尊重他人的差异,这有助于减少惊 奇效应带来的负面情绪和行为反应。 总结起来,惊奇效应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在人们接收到与自己原有信 念相悖的信息时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和认知反应。与此同时,认知偏见也是影响人们接受新信息和作出决策的重要因素。为了应对惊奇效应,我们需要了解和消除自身的认知偏见,并保持开放心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判断和决策。同时,接纳差异并尊重他人的观点也是应对惊奇效应的有效办法。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和应对惊奇效应,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情绪标注效应的综述

情绪标注效应的综述 一、情绪标注效应的概念及脑机制 情绪标注(emotion labeling/affect labeling)指对刺激的情绪特征进行描述或命名(Lieberman et al., 2011)。情绪标注效应是进行情绪标注时个体情绪减弱的现象(岳鹏飞等, 2020)。例如,在动物园人们看到一只老虎时,如果产生“老虎很凶残,我很害怕老虎”的语言行为,就属于情绪标注(白学军, 岳鹏飞, 2013),而描述自己的害怕降低了自己的负面情绪体验的现象,就是情绪标注效应。相关研究指出,情绪标注效应是一个内隐的情绪调节现象(Torri & Lieberman, 2018)。个体在情绪标注的过程中不以情绪调节为目标,且没有主观意识到情绪体验的减少,但皮肤电反应等客观指标显示,情绪标注缓解了个体的痛苦体验(Lieberman et al., 2011)。由于情绪标注的内隐情绪调节特点,情绪标注效应的实验研究一般至少设置情绪标注和非情绪标注两种任务,比较两种任务下的LPP波幅差异来探讨是否出现情绪标注效应。若情绪标注的LPP波幅显著低于非情绪标注,说明存在显著的情绪标注效应。 情绪标注的脑成像研究表明情绪标注效应是通过右腹侧前额皮层(right 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RVLPFC)—中前额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杏仁核这一神经环路产生的(Lieberman et al., 2007)。右腹外侧前额叶负责情绪调控,是情绪认知抑制的关键脑区(Fossati et al., 2003)。中前额皮层位于前额叶皮层内侧,与杏仁核等边缘脑区有很强的的连接,在情绪的抑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神经连通性功能(Rahman & Chattarji, 2017)。而杏仁核负责情绪认知加工,是情绪强度的“检测器”(Bonnet et al., 2015)。 从总体上看,情绪标注效应是通过右腹外侧前额叶皮质对杏仁核的抑制作用实现的。如Torrisi等(2013)采用动态因果模型考察了情绪标注的神经机制,结果表明在情绪标注条件下,右腹外侧前额叶和左侧布洛卡区的激活增强,并削弱了右侧杏仁核的激活(Torrisi, 2013)。同时,元分析研究表明中前额皮层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解读

应用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学院:

一、实验范式 1. Stroop效应范式概述 Stroop 效应(Stroop effect)在1935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 发现,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本身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颜色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的反应时长。比如,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 比命名中性的刺激词所花的时间长。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是Stroop 效应。 从广泛意义来说,Stroop 效应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能引发stroop效应的实验就叫Stroop任务。 2. Stroop效应范式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实证心理学的主流,Stroop效应范式已经扩展到众多的实验研究中。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经典Stroop 范式已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变式,主要包括: 2.1 昼夜Stroop (Day - Night Stroop) Cerstadt,Hong 和Diamond 等修订了Stroop任务,使之适用于3. 5 岁至7 岁的学前儿童,形成昼夜Stroop 任务。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看见太阳说“夜晚”,而看见月亮或者星星说“白天”。目前,昼夜Stroop 范式大多被应用于研究儿童的执行功能,作为测量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2.2 图- 词干扰范式 图—词干扰任务是经典Stroop 范式的一个简单推广。在图-词干扰范式中,向被试呈现图与干扰词,二者同时呈现,或者先呈现图,然后呈现干扰词,要求被试命名干扰词。例如向被试呈现圆形中的汉字“方”,正方形中“圆”字等,任务是要求被试忽略图形,命名图形里面的汉字。 2.3 双语Stroop 范式 双语Stroop 范式指利用两种语言的色词,要求被试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两种语言的色词进行颜色命名,然后根据语言间(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两种语言) 和语言内(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同一种语言) 的不同干扰效果推论出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结构。 2.4 Stroop效应的反转范式 Stroop 效应的反转范式是由Logan 提出的,后由Merikle等人对其改进,并把它用于研究无意识知觉。这种范式只涉及红、绿两种颜色。色词和色块的一致概率是25%,不一致概率是75 %。当在意识状态下,被试对不一致色块的命名要快于对一致色块的命名,出现了典型的Stroop效应的反转;而在无意识状态下,出现了典型的Stroop 效应。该范式也适用在集中注意和分散注意的任务中。在集中注意下出现Stroop效应的反转;而分散注意下,出现典型Stroop效应。 2.5情绪Stroop效应范式 情绪Stroop 效应主要是指刺激中的情绪信息对非情绪信息的影响。用表示情绪信息的图(表情图) 或情绪词作为启动刺激,颜色块作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对色块进行颜色命名。该范式在实验研究中应用甚广,是当前Stroop 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二、最新研究 《面孔-词Stroop 范式中的情绪冲突效应研究》——程春波&黄宇霞. 心理科学: 2013, 36( 4) : 822 -826 1.概述 经典Stroop效应实验中,词义信息会对颜色加工产生干扰( Stroop,1935),但被试对

情绪效价对趋避反应的作用

1、趋近和回避反应的定义 趋近或者回避特定的刺激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决策之一。趋近正性刺激,如食物或同伴,对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意义重大;而回避负性刺激,如毒物或者天敌,则可免受疾病和死亡的威胁。心理学家认为, 这类趋近或回避的行为反应与动机系统密切相关,动机系统在评价情境的危险性和自身行为倾向的适当性中作用巨大。而动机系统有两种, 其一为欲求动机系统,又称趋近动机系统;其二为厌恶动机系统,又称回避动机系统。在趋近动机下,行为是由正性的、个体所期望的外部事件诱发的;而回避动机下,行为是由负性的、不被期待的外部事件性引起的。这似乎提示,刺激的情绪信息是促使我们做出趋近或回避(简称趋避)反应的重要线索。迄今为止,心理学家就趋近和回避两种动机对注意、记忆等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当前研究者对动机的理解存在争议,还未对趋近和回避反应建立一个普遍适用的操作定义。 日常生活中什么是趋近和回避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心理学的实验室研究中如何定义趋近和回避却成为了一个问题。最初研究者们将趋避反应定义为外显的手臂动作,如定义手臂弯曲为趋近,手臂伸展为回避。但是由于手臂动作与趋避的对应关系存在模糊性和不一致性,这种定义逐渐被摒弃。近来, 被试自身与刺激之间的距离变化,这种明显的、可知觉的反应效果被用来定义趋避,两者距离减小是趋近, 两者距离增大是回避。 1.1根据手臂动作定义趋避 过去大多数的研究将趋避直观地定义为特定的手臂动作。例如, 将手臂弯曲定义为趋近,而将手臂伸展定义为回避。这是因为执行手臂弯曲的动作(如“拉”)可以获取所需的物体,而执行手臂伸展的动作(如“推”)则可以摆脱厌恶或有害的刺激。研究者们主要通过推拉杆任务或按压释放按钮任务让被试做出手臂弯曲和伸展的动作。 Chen和Bargh (1999)要求一半被试对正性词语执行拉(pull)杠杆的动作,对负性词语执行推(push)杠杆的动作;另一半被试则相反。结果发现,对正性刺激, 被试能更快地执行弯曲手臂的拉杆(趋近)动作;而对负性刺激,被试能更快地执行伸展手臂的推杆(回避)动作。Rotteveel和Phaf (2004)以高兴和愤怒表情面孔为实验材料同样发现正性表情促进手臂弯曲的趋近动作;而负性表情促进手臂伸

认知和情绪词F1anker任务的冲突效应和冲突适应效应分析

认知和情绪词F1anker任务的冲突效应和冲突适应效应分析 摘要采用词汇flanker任务分析认知和情绪冲突及其冲突适应效应。结果发现,在认知和情绪flanker任务中,相对于目标词与干扰词一致的情况,被试在目标词和干扰词不一致的情况下反应更慢,正确率更低。这表明认知词和情绪词flanker任务都能诱发冲突效应。本研究还发现认知冲突适应效应的存在,但没有发现情绪冲突适应效应,该结果可能与刺激材料的复杂性和范式选取有关。此外,研究还发现,相对于目标刺激是金属的认知词和积极的情绪词,被试对目标刺激是水果的认知词和消极的情绪词反应更快。特别是在目标词与干扰词不一致的情况下,被试对水果词和消极词判断的正确率要显著高于对金属词和积极词的判断。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刺激和范式的修正上进一步探索,并加强情绪冲突与认知冲突适应效应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神经机制的研究。关键词认知冲突,情绪冲突,冲突适应,flanker范式。 1 引言 认知冲突和情绪冲突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其实验范式的探讨始终是冲突研究的先导。在认知冲突研究中,研究者主要使用刺激一反应相容任务(stimulus-response compatiblity task)考察认知过程中的执行控制和冲突解决(Korn,blum,Hasbroucq,& Osman,1990)。冲突效应(conflict effect)表现为被试在目标刺激属性不一致条件下(incongruent trial)比目标刺激属性一致条件下(congruent trial)的反应更慢、正确率更低。冲突适应效应表现为在一致性任务的试次序列中,被试在前一试次中经历冲突后会使其在当前试次中更好的解决冲突。目前常用的认知冲突研究范式主要包括颜色命名的stroop范式、simon 范式和flanker范式(Eriksen & Eriksen,1974)。 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会经历认知冲突,很多时候也会经历情绪冲突。近几年来,情绪冲突的研究在认知冲突研究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情绪冲突是指无关的情绪性刺激对当前认知任务的干扰,或者效价相反的两种情绪(opposite emotion)的同时存在导致情绪之间的直接冲突(如“悲喜交加”)(胡志国,刘宏艳,2008)。目前情绪冲突研究主要采用认知冲突范式的变式,例如情绪stroop范式、词-面孔stroop范式和情绪flanker范式,均是将认知材料转化为情绪词或面孔表情等情绪性信息。情绪stroop范式的操作有两种方法,一种操作方法是,要求被试对情绪词(如“death”)或中性词(如“apple”)的书写颜色进行命名,结果会发现,相对于中性词,对情绪词的颜色命名反应时间更长,该效应被称为情绪stroop 效应(胡志国,刘宏艳,2008)。在该操作中,情绪词的语义吸引了被试的注意,对当前的知觉判断产生了干扰作用,从而导致了冲突。这实质上是一种以注意为中介的间接的情绪冲突。情绪stroop范式的第二种操作方法是在情绪面孔上叠加情绪词,要求对面孔或词的情绪价(emotional valence)进行判断,称为词一面孔情绪stroop范式。当词和面孔情绪类型的不一致(比如,悲伤面孔上有一个词“happy”),就会导致对同一神经资源的竞争,从而引起情绪冲突。在该范式中,当情绪词和情绪面孔的效价相对立时,可以直接考察情绪信息的相互干扰。Etkin 等(2006)、Xu和Zhou(2007)采用词一面孔情绪stroop范式不仅检测出情绪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