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剥夺感对网络怠工的影响——基于情绪耗竭和时间压力的中介调节机制

相对剥夺感对网络怠工的影响——基于情绪耗竭和时间压力

的中介调节机制

何伟怡;陈璐璐

【期刊名称】《南开管理评论》

【年(卷),期】2022(25)1

【摘要】网络怠工给转型升级企业带来严峻挑战,尽管已有研究开始关注网络怠工的影响因素,但关于社会心理因素与网络怠工关系的研究却严重缺乏。本文从员工情绪、压力视角,探讨了相对剥夺感影响网络怠工的过程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371份有效问卷,检验情绪耗竭在相对剥夺感影响网络怠工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及时间压力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剥夺感通过情绪耗竭的部分中介作用,正向影响网络怠工;挑战性和阻碍性时间压力分别负向调节和正向调节相对剥夺感与情绪耗竭的关系,同时也调节了情绪耗竭在相对剥夺感和网络怠工之间的中介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本文从降低员工相对剥夺感、重视引发怠工的情绪动因和如何利用时间压力等方面提出相应管理建议。

【总页数】13页(P214-224)

【作者】何伟怡;陈璐璐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急中如何生智?时间压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

——基于即兴能力和被信任感的中介调节机制2.相对剥夺感在ICU护士资质过剩感与工作幸福感中的中介与调节作用3.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4.阅读为何能提升主观幸福感——基于相对剥夺感和抑郁情绪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5.心理所有权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相对剥夺感的中介效应和社会质量的调节效应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庭累积风险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_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家庭累积风险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有调节的中 介模型 家庭累积风险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有调节的中 介模型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游戏逐渐成为青少年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长时间的网络游戏过度参与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游戏成瘾的倾向,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家庭环境中存在的累积风险对其网络游戏成瘾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将探讨家庭累积风险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另外,本文将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以揭示家庭累积风险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机制。 第一部分:家庭累积风险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 1.1 家庭累积风险的定义与特点 家庭累积风险是指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中存在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和负性事件的叠加,给予其身心健康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过程。家庭累积风险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矛盾和冲突、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亲子关系不良等。 1.2 家庭累积风险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 先前的研究表明,家庭累积风险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家庭累积风险的存在可能导致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逃避现实、寻求满足,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安全感和自我肯定。此外,家庭累积风险也可能使青少年面临到更多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从而增加网络游戏成瘾的风险。 第二部分:调节的中介模型分析

2.1 中介效应的概念与作用机制 中介效应是指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在中介变量的存在下而发生变化。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探讨家庭累积风险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是否通过青少年自尊的中介作用产生。青少年自尊是一种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和肯定程度,具有极大的心理价值。 2.2 调节效应的概念与作用机制 调节效应是指调节变量对自变量与因变量间关系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探讨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作为调节变量是否会对家庭累积风险、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强度进行调节。 2.3 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本研究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来构建有调节的中介 模型,以德尔菲研究法收集相关数据。具体而言,将家庭累积风险作为自变量,青少年自尊作为中介变量,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作为因变量。同时,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将作为调节变量,以探究其与家庭累积风险、自尊和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 3.1 参与者 本研究将招募一定数量的青少年作为参与者,必要时也将邀请他们的父母一同参与。 3.2 测量工具 使用经过验证和可靠性检验的问卷来测量家庭累积风险、青少年自尊和网络游戏成瘾等变量。 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对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来 分析数据,检验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金钱稀缺感对跨期决策的影响_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金钱稀缺感对跨期决策的影响_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金钱稀缺感对跨期决策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金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不同人群对于金钱的认知和感受却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人感受到金钱的稀缺,他们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金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甚至因此产生压力和焦虑。那么金钱稀缺感对人们跨期决策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个中介模型来解释金钱稀缺感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探讨了其中的调节因素。 一、金钱稀缺感与跨期决策的关系 跨期决策是指在当前时间点为了未来的利益而做出的选择。金钱稀缺感是指个体对于自身金钱资源的感知。研究表明,金钱稀缺感与跨期决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金钱稀缺感可能会导致个体更加关注眼下的利益,对未来的利益视而不见,从而影响其跨期决策。另一方面,金钱稀缺感还可能改变个体对风险的态度,使其更加倾向于冒险,从而在跨期决策中偏好即刻收益。 二、金钱稀缺感对跨期决策的中介效应 针对金钱稀缺感对跨期决策的影响机制,本文建立了一个中介模型。该模型认为,金钱稀缺感通过个体的注意力分配和情绪调节等心理过程来影响其跨期决策。具体而言,金钱稀缺感使个体过度关注当前收益,减少对未来利益的重视。同时,金钱稀缺感还可能引起焦虑和压力等负面情绪,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跨期决策倾向。因此,金钱稀缺感通过影响注意力分配和情绪调节,间接地影响个体的跨期决策。

三、调节因素分析 然而,金钱稀缺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本文探讨了两个调节因素:个体的金钱智商和金钱能力。金钱智商是指个体在金钱管理和决策方面的能力,而金钱能力是指个体获取和利用金钱资源的能力。研究发现,金钱智商和金钱能力对金钱稀缺感与跨期决策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具有较高金钱智商和金钱能力的个体更加能够合理地评估眼前利益和未来利益之间的权衡,更加倾向于做出明智的跨期决策。 结论: 金钱稀缺感对人们的跨期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金钱稀缺感使个体更加倾向于在跨期决策中偏好即刻收益,从而可能忽视未来的利益。这种影响是通过注意力分配和情绪调节等心理过程中介的。此外,个体的金钱智商和金钱能力对金钱稀缺感与跨期决策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金钱稀缺感对其他决策类型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调节因素对这种影响的调节机制,以更好地理解金钱稀缺感对人们决策行为的影响 综上所述,金钱稀缺感对人们的跨期决策产生重要影响。金钱稀缺感使个体更倾向于追求即刻收益,忽视未来利益,这是由于注意力分配和情绪调节等心理过程的影响。此外,个体的金钱智商和金钱能力在金钱稀缺感与跨期决策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具有更高的金钱智商和金钱能力的个体更倾向于做出明智的跨期决策。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探究金钱稀缺感对其他类型决策的影响,并深入研究调节因素对这种影响的机制,以更好地理解金钱稀缺感对人们决策行为的影响

差序氛围感知对员工网络游荡的影响:探讨心理困扰的中介效果,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与工作场所灵性的调节效果

差序氛围感知对员工网络游荡的影响:探讨心理困扰的中介效果,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与工作场所灵性的调节效果 摘要: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中,互联网资源对现代组织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们被整合到运营流程中,以提高员工效率,提高生产力并改善沟通。但是,一 些员工也以此为契机,工作时会产生放松,进行一些网络游荡行为,可能会给组 织带来巨大的成本消耗。因此,本研究探讨差序氛围感知是否会通过心理困扰造 成员工产生网络游荡行为,个体的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以及工作场所灵性是否能 有效缓解差序氛围感知的负面影响,为企业管理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差序氛围感知;网络游荡行为;心理困扰;个体的未来工作自我清 晰度;工作场所灵性 1差序氛围感知概述 差序氛围意味着企业高管作为企业的核心,会根据亲密程度将员工分为内部 人和外部人,而感受到资源配置差异的外部人会存在不公平的认知,因此成员可 能会减少对组织工作的投入,间接影响企业绩效。本研究认为差序氛围感知指的 是员工对团队中以领导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疏密差异程度及分配不均的感知,主要 是一种员工感知到组织不公平的一种内心感受。 2网络游荡行为概述 职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越轨行为。工作场所越轨形式如工作场所滥用网络、与 同事社交、处理个人事务、开小差、外出办事、打私人电话、计划个人活动、迟 到/早退等,有学者将这一问题作为一个单独的类别进行研究,称为“网络游荡”。网络游荡具体指的是员工在工作时间出于个人目的使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比如说上班时间使用电脑或者智能手机进行与工作无关的行为。

3.心理困扰概述 心理困扰的指标一般有压力、焦虑和抑郁,是一种综合的负面心理状态,根 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及内容,本研究认为心理困扰是员工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因内、外部原因的影响而引起的在某一时期出现的焦虑与烦恼、迷茫与疑惑、低沉 与沮丧等不良反应的心理状态。 4.个体的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概述 未来自我清晰度是“个体对未来工作自我的清晰和易于想象的程度”。拥有 清晰的未来工作自我的个体,更能关注或意识到外界中的工作自我相关的信息和 反馈,并能以一种开放性的态度接收和理解这些信息,从而产生更多的主动职业 行为和进取行为。个体越容易意识到或构建出未来工作中的自我图像,且这种自 我图像清晰度越高,则说明个体拥有越高的未来自我清晰度。反之,这种图像越 不容易被意识到,且清晰度越低,则说明其拥有的未来自我清晰度越低。 4.工作场所灵性概述 工作场所灵性是一个多方面的结构,涉及个人、组织以及组织中个人的互动,是个人的精神领域。虽然人们对灵性的兴趣大多根植于宗教。然而,对于今天工 作中的许多其他灵性并不涉及任何特定的宗教传统,而是基于他们自己的个人价 值观和哲学。本研究认为工作场所灵性是通过自己的工作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 与同事和其他与工作相关的人建立强大的联系,并在自己的核心信念和组织的价 值观之间保持一致性。 5模型构建及相关假设 5.1差序氛围感知对网络游荡的影响 当个体感知到来自于组织中的差别对待时,员工会感觉组织对自己是不公平的,为什么付出了与同事一样的努力,但是还是被领导差别对待,在此情境下很 容易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好好的去工作,可能会选择网络游荡行为以此来逃避现实 中的不愉快。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假设:

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选题推荐

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选题推荐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社会心理学在个体水平和社会群体水平上对人际关系进行探讨。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选题最新推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 [1]社会神经科学的起源与发展——脑电图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探索 [2]建立儒家人文主义的学术传统:由文化“复建”到文化“复兴” [3]心理测量视角中的科技风险研究述评 [4]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5]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模式 [6]经济心理学影响力增强 [7]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析 [8]三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智能时代的用户体验和创新设计方法 [9]心理健康素养研究述评与展望 [10]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1]《态度与行为: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简介 [12]财经素养的内涵与三元结构 [13]中国特色心理学问题的思考 [14]基于网络心理经济视角的农产品网售研究 [15]宽容与信任之社会心态的双向建构:“认同-渲染”模型构想 [16]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7]对潘菽心理学思想演变及其理论的研究 [18]舞动治疗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19]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 [20]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福州大学成功举办 [21]物质主义与冲动性网络购物的关系:妒忌和个人相对剥夺感的

中介作用 [22]自恋与发布自拍照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3]发布自拍照与女大学生自尊的关系:积极反馈与身体满意度的序列中介作用 [24]社会心理学在农民工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 [25]日本产业组织心理学会长细田聪一行访问西安科技大学并做客胡杨林大讲堂 [26]少年司法与心理学的整合:一个初步的探讨 [27]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与现实中国社会的发展 [28]基于家庭心理学的长子的心理状态比较研究 [29]不同类型网络昵称的印象评价研究 [30]从航空驾驶到工业设计:情境意识研究的拓展 [31]论“大数据”、“云计算”时代背景下的心理学研究变革 [32]伯科维茨:攻击、愤怒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巨匠 [33]社会网络分析在大学新生人格核心词汇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34]论人的心理对经济的影响 [35]“叙事心理学”译丛和《心理学质性方法导论》将于2016—2018年陆续出版 [36]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 [37]行为薄片撷取技术: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范式 [38]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 Engagement [39]教师资格证“国考”下“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之思考——以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为例 [40]实践智慧: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的知识形态 [41]八周网络健康学习项目对大学生身体活动和果蔬摄入行为的干预研究 [42]经济心理学视野下“个体判断和决策”的研究进展及学术贡献 [43]泄密案例研究——泄密行为模型的建立 [44]俄罗斯社会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作用分析

职场排斥对员工工作拖延的影响:探讨情感承诺与心理困扰的中介效果,心理韧性的调节效果

职场排斥对员工工作拖延的影响:探讨情感承诺与心理困扰的中介效果,心理 韧性的调节效果 摘要:当前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导致职场环境复杂化,如职场排斥现象在组 织中蔓延。当职场排斥对员工的心理状况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时,员工可能出现反 生产行为,致使组织效率下降。本研究探讨职场排斥与员工工作拖延的关系,以 及情感承诺与心理困扰在职场排斥与员工工作拖延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心理韧性 在职场排斥与心理困扰、心理困扰与员工工作拖延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本次研究 的结论能够丰富职场排斥的研究局面,同时也能使组织领导对职场排斥现象加以 重视,尽可能的去消除、化解组织中存在的职场排斥。 关键词:职场排斥;工作拖延;情感承诺;心理困扰;心理韧性 1职场排斥概述 职场排斥是指个体处于组织中时,遭遇了来自他人的忽视、否定、冷漠、恶语、嘲讽等行为,是对个体的价值贬低。职场排斥与打架等正面冲突不同,其并 不直接对个体身体造成明显伤害,因此将其称之为“冷”暴力。在组织中,职场 排斥相比较“热”暴力更为常见。 2工作拖延概述 工作拖延是指员工在工作情境中,对于预期要完成的目标任务或决策行为, 表现出与组织目标不匹配的延迟倾向,具体包括延迟行动、分心规避、压线赶工、意图差距这四个主要成分。工作拖延意味着员工在工作任务中的自我调节失败, 这种行为的产生往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对员工自身和组织都将造成消极影响。 3情感承诺概述

情感承诺是个体对组织的心理依恋状态,这种依赖坚定了个人对组织的认同、对工作的投入以及作为组织成员的荣誉感。情感承诺是组织承诺的核心部分。情 感承诺体现了员工对组织的支持,愿意为企业战略愿景的实现贡献出一份自己的 力量。 4心理困扰概述 心理困扰指个体出现抑郁、紧张、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类状态会对 个体造成暂时或永久的伤害,例如: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工作压力大、情绪耗 竭严重、内心抑郁消沉等心理问题。出现心理困扰时,员工一般表现出几种常见 的内化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5心理韧性概述 心理韧性是一种个人特质,它能帮助个体在逆境中顽强应对,并在艰难的环 境中实现良好的自我调整和发展。心理韧性的概念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适应 逆境,即当个体出现因困难产生的消极心态时能够做到自我调整;二是积极面对,即在持续压力下个体仍然能够做到不受阻碍地高投入工作。 6模型构建及相关假设 6.1职场排斥对员工工作拖延的影响 当员工感受到来自同事的排斥时,会主观认为自己被边缘化,进而产生心理 资源消耗。当心理资源过度损耗且无法及时补充时,员工便无法进入高投入工作 状态,出现工作拖延的现象。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职场排斥正向影响员工工作拖延 6.2职场排斥对员工情感承诺的影响 职场排斥会使员工感受到来自同事的忽视及其他不友善行为,或感受到自身 与组织中其他成员之间的区别,这会降低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并消除员工对组 织的同化感和一致性感,进而导致员工情感承诺的降低。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100个心理学专业论文选题

100个心理学专业论文选题 心理学涵盖与心理学相关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尤其是脑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基因组学 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学姐给大家精选了100个心理学专业论文选题,供相 关专业同学参考。 1、景颇族初中生的民族社会化觉察及其特征 2、特征观点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在线评论的情感分析方法 3、自爱与他爱:自恋、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关系 4、跨期选择单维占优模型的过程检验 5、社会公平感对不同阶层目标达成的影响及其过程 6、情绪概念加工与情绪面孔知觉的相互影响 7、网民对“人祸”事件的道德情绪特点,基于微博大数据研究 8、家庭环境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阅读投入、阅读兴趣的中介作 用 9、汉字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重复学习和重复测验的作用 10、选择性注意对听觉内隐学习的影响 11、基于记忆的注意捕获和注意抑制效应:ERP证据 12、削弱效应是否存在:工作场所中内外动机的关系 13、团队断裂带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

14、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与双职工夫妻的幸福感:基于溢出-交叉效应的分析 15、公司形象和产品属性超越的协同效应:基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16、情绪性注意瞬脱的认知机制:来自行为与ERP的证据 17、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强化敏感性基础 18、副中央凹中字N+2的预视对汉语阅读眼跳目标选择影响的眼动研究 19、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20、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 21、有关创造力测量的一些思考 22、形旁和声旁在形声字识别中的作用 23、多身份追踪中基于表情特征的分组效应 24、孤独让我爱上你:产品陈列对孤独个体产品偏好的影响 25、做会后悔还是不做会后悔?,自我调节模式对不作为惯性的影响 26、权力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及相关因素 27、情境对共情的影响 28、双语即时切换下非目标语言语音和语义的激活状态 29、暴食症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30、公仆型领导:概念、测量、影响因素与实施效果

群体道德情绪对内群体偏爱的影响机制

群体道德情绪对内群体偏爱的影响机制 内群体偏爱(ingroup favoritism)是指个体在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对自身群体及其成员的偏爱。它由于过分关注和偏好内群体, 容易使外群体产生怨恨和相对剥夺感, 成为群际关系紧张和冲突的重要潜在因素。因此,有效抑制内群体偏爱对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各类群际关系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 国外研究已开始关注群体羞愧和群体内疚等群体道德情绪对内群体偏爱的抑制效应,也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对内群体偏爱的结构、群体道德情绪对内群体偏爱的影响机制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国内研究则更多聚焦于内群体偏爱的积极促进因素, 很少有研究从促进积极群际关系角度探讨怎样抑制内群体偏爱。因此, 需要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内群体偏爱的基本状况与结构, 并且通过一定的实证研究寻找对群体内疚和群体羞愧与内群体偏爱相关发现的解释。本研究将内群体偏爱的减少作为和谐群际关系的重要指标,综合运用内隐联想测验法、测量法和情境实验法,系统探讨了内群体偏爱的基本状况和结构特征, 群体内疚和群体羞愧对内群体偏爱的抑制作用, 以及从社会生态系统论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共情(个体因素)、群体认同威胁(群体因素)和群体情境(情境因素)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内群体偏爱的消减过程。研究包括五个部分: 研究一为全面了解内群体偏爱状况,采用外显测量方法和内隐联想测验法, 探讨内隐、外显态度和行为上所体现出来的内群体偏爱状况,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结构特征。 结果显示:在外显测验中,被试在外显态度和行为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内群体偏爱效应, 并且在外显态度上存在显著的专业群体差异, 理科生的内群体偏爱效应显著高于文科生;在内隐测验中, 也发现明显的内群体偏爱效应且程度更高,还表现出跨类别的稳定性。进一步分析发现, 内隐和外显内群体偏爱是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统, 预示着从不同角度获得的内群体偏爱程度水平以及受到的影响因素均可能有所不同。研究二采用测量、内隐联想测验和实验操纵的方法, 通过两个子研究探讨了群体内疚和群体羞愧对外显和内隐内群体偏爱所起的作用。子研究一结果显示: 群体内疚和群体羞愧共同负向预测内群体积极评价和情感偏好水平; 群体羞愧显著负向预测内群体偏爱行为, 而边缘显著地负向预测内隐内群体偏爱。 子研究二结果显示:相比控制条件,在显著条件下个体具有明显低的内群体积极

基于心理健康中介作用的安全压力对矿工安全行为的影响

基于心理健康中介作用的安全压力对矿工安全行为的影响禹敏; 栗继祖 【期刊名称】《《煤矿安全》》 【年(卷),期】2019(050)012 【总页数】4页(P253-256) 【作者】禹敏; 栗继祖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79+1 我国对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加强资源投入和采取严厉的监管措施,煤矿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显著下降。然而,重特大安全事故仍频繁发生。事故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煤矿安全事故,90%以上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1]。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是影响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2]。相关学者对矿工的工作压力进行了广泛研究[3-5]。由此可知,工作压力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已十分清晰。安全压力来源于工作压力,但区别与工作压力,它们的形成机理及结构维度存在差异。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环境,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状态。然而,鲜有学者探讨安全压力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以及心理健康在这一关系中的作用。综上所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矿工安全压力、心理健康和安全行为之间的结构模型,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新思路。

1 理论与假设 1.1 安全压力对安全行为的影响 Sampson 根据工作压力的定义和压力源的类别,提出安全压力这一概念,主要应用于安全管理领域,包含人际安全冲突,安全角色模糊和安全角色冲突3 个维度[6]。人际安全冲突是指由人格差异,导致个体之间出现矛盾;安全角色模糊是指 个体接收的角色期望与安全价值观冲突而产生的;安全角色冲突是指员工扮演了多重安全角色,而这些角色存在不同的角色规范和安全期望,当个体无法调节好各角色之间的矛盾时,便会产生安全角色冲突。 安全行为由Neal 提出,包含安全参与和安全遵守2 个维度,安全遵守是指按照组织的安全规程进行工作;安全参与是指主动参与到安全管理中,个体自愿付出额外的努力,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7]。目前,关于安全压力与安全行为关系的研究 相对较少。Sampson 研究发现,安全压力与安全参与显著负相关,安全角色模糊和安全角色冲突与安全遵守显著负相关[7]。Gracia 等探讨了核电员工角色压力与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角色模糊和角色负载与危险行为显著正相关[8]。 据此,安全压力与安全行为之间存在某种相关关系,故提出以下假设[9]:H1a安 全角色冲突与安全参与显著负相关;H1b 安全角色冲突与安全遵守显著负相关; H2a 安全角色模糊与安全参与显著负相关;H2b 安全角色模糊与安全遵守显著负 相关;H3a 人际安全冲突与安全参与显著负相关;H3b 人际安全冲突与安全遵守 显著负相关。 1.2 心理健康对安全行为的影响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身体、情感和智力上,与他人的心理不产生矛盾,同时自身的心理能够保持最佳状态。相关学者对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Li 探讨 了主观幸福感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发现积极情绪与不安全行为显著负相关[10]。叶新凤研究发现心理资本与安全行为显著正相关[11]。Stephanie 研究表明,

网络媒介“茧房效应”的类型化、机制及其影响——基于“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20)”的中介分析

网络媒介“茧房效应”的类型化、机制及其影响——基于“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20)”的中介分析 引言: 随着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其应用和影响展开了研究。然而,伴随着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媒介也带来了一种被称为“茧房效应”的现象,即人们在网络媒介的包围下逐渐失去与外界真实社会的联系。本文将基于“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20)”的数据,对网络媒介“茧房效应”的类型化、机制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茧房效应的类型化 茧房效应是指因沉迷于网络媒介,个体逐渐失去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和体验,形成一种封闭的心理状态。根据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的数据分析,茧房效应可以被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信息冲击消极型 这种类型的人基本上只在网络媒介中浏览一些热门话题,经常接触负面新闻,对真实社会发展和进步缺乏了解,容易形成消极的心态和情绪。他们容易相信虚假信息,对真实的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社交封闭型 这种类型的人通过网络媒介与人进行交流,但大多数情况下在社交媒体中只与同样兴趣爱好的人群接触,形成一个封闭的社交圈子。他们容易产生狭隘的思维、固定的价值观和偏见,缺乏与多样性的真实社会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能力。 3.时间浪费消极型 这种类型的人过分沉迷于网络媒介中娱乐、游戏等虚拟世界,

对真实生活感到厌倦,无法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导致学业和工作上的压力增大,进而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不适。 二、茧房效应的机制分析 茧房效应形成的机制涉及个体对网络媒介的依赖、信息选择、社交认同以及时间管理等因素。 1.网络媒介依赖 网络媒介的普及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和功能,使得人们对其产生高度依赖。个体对网络媒介的依赖性随着其使用频率和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加深,进而形成茧房效应。 2.信息选择偏好 网络媒介中的信息众多,但个体往往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偏好的信息进行浏览,形成信息选择的偏好。长期下来,个体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局限,与真实社会的多样性接触逐渐减少。 3.社交认同 社交媒体的盛行使得个体更容易与同样兴趣爱好的人群建立联系,形成一个封闭的社交圈子。为了获得认同感,个体更加倾向于接受和传递与自己价值观相符的信息,从而强化了茧房效应。 4.时间管理 网络媒介中的娱乐、游戏等虚拟世界无时不刻地诱惑着个体,使得个体难以合理管理真实生活和虚拟世界的时间分配。在虚拟世界中花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而影响到个体与真实社会的互动。 三、茧房效应的影响 茧房效应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心理、社会和学业等多个方面。

失业对幸福感的消极影响的作用机制

一、失业对心理幸福感带来的影响 工作对个人生活具有重大意义。失去工作,不仅意味着收入的减少,更会给个人心理幸福感带来巨大的冲击。实证研究指出,失业对幸福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失业员工与在职员工比较,报告了更多的心理痛苦,较低的自尊水平,以及更多的沮丧情绪。国内也有文献分析指出,失业人员会产生退缩、自弃、畏难、绝望等心理。甚至一些失业员工会把自己的失业归咎于政府或领导的责任,从而对社会产生怨恨情绪。可见,失业对个体的幸福感会产生较大的伤害,甚至会有引发社会问题的风险。 尽管有不少文献已经指出了失业者幸福感较低,甚至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但很少有文章去分析失业究竟影响失业者生活的哪些方面,从而导致了幸福感的降低。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实证研究,认真分析从失业到幸福感降低的内部机制,才能在干预工作上有的放矢,为失业人员提供全面而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二、失业对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回顾职业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关于失业对幸福感消极影响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两个模型:中介约束模型和潜在损失模型。 1.潜在损失模型(latent deprivation model) 潜在损失模型由jahoda提出,该模型强调工作给人们带来两类利益:“外显利益”,即工作可以给人们带来经济收入;“潜在利益”,是指工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潜在的影响,能够促进了人们的幸福感。jahoda指出,尽管人们参加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收入,但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参与工作还在五个方面给人们的幸福带来了潜在的好处:第一,工作能够提供时间结构;第二,工作能够扩大人际接触面;第三,工作提供了生活目的。第四,工作提供给职工一种身份认可;第五,工作提供了集体奋斗目标。该模型认为,失业带来的潜在利益的损失,比外显利益的损失更加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jahoda关于“潜在利益”影响幸福感的说法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evans 等人证明了时间结构与生活目标的缺乏与低幸福感的关系,而jackson的研究确认,由于失业打破了原有的时间结构,失业者报告自己每天的活动缺乏目的性。研究指出,较少的社交活动带来低幸福感以及更多沮丧情绪,而失业者在社交活动方面比在职者要少。尽管员工未必喜欢他们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但是工作场所

中小学生学校人际关系与幸福感的关联_情绪调节能力的中介作用

中小学生学校人际关系与幸福感的关联_情绪调节能力的 中介作用 中小学生学校人际关系与幸福感的关联:情绪调节能力的中介作用 引言: 中小学生的学校人际关系对其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并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而情绪调节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特质,可能在学校人际关系与幸福感之间扮演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本文将探讨中小学生的学校人际关系与幸福感的关联,并重点探讨情绪调节能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一、学校人际关系对中小学生幸福感的影响 学校作为中小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人际关系良好能够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正向影响: 1.1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能够建立起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这意味着在面对挫折、困难和压力时,他们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从而更好地应对问题。 1.2 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往往能够获得来自同伴和老师的认可和鼓励,这有助于他们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提高幸福感。 1.3 促进学习和发展: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学习上的帮助和支持,与他人的合作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增加幸福感。 二、情绪调节能力在中小学生学校人际关系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2.1 情绪调节能力的定义:情绪调节能力是指个体有效管理和调节自己情绪状态的能力。一个情绪调节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对他人的情绪做出理解和回应,并采取适当的策略来调节情绪,从而提高幸福感。 2.2 情绪调节能力对学校人际关系的影响:情绪调节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冲突和压力,更容易与同学和老师进行积极沟通,并能够借助情绪管理技巧来提高人际关系质量。 2.3 情绪调节能力对幸福感的影响:情绪调节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相对较少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更容易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从而提高幸福感。 三、实施提升学校人际关系与幸福感的措施 3.1 学校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学校应该注重营造友好、和谐的人际氛围,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支持和理解,避免形成排他性和欺凌行为,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3.2 加强情绪调节能力的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情绪管理的相关课程或活动,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实践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技巧,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3.3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增强幸福感。 结论: 中小学生的学校人际关系与幸福感之间存在关联,情绪调节能力是这种关联中的重要中介变量。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以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同时,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情绪管

中学生压力知觉对学校适应的影响_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中学生压力知觉对学校适应的影响_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 型 中学生压力知觉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而压力知觉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的压力知觉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并考察这种影响是否会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从而深入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机制与规律。 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1000名中学生的调查数据进 行统计分析,我们获得了相关变量的量化结果。研究变量包括压力知觉、学校适应、社会支持等。我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中学生的压力知觉对学校适应 的影响,并检验社会支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压力知觉对学校适应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压力知觉越高,学校适应越差。进一步分析发现,社会支持在中学生的学校适应中起到了调节作用。当中学生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时,压力知觉对学校适应的负向影响减弱,学校适应水平得到提升。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压力知觉对学校适应具有显著影响,这与前期研究的结果一致。压力知觉会导致中学生情绪的不稳定、学习态度消极,从而对学校适应产生负面效果。而社会支

持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有效缓解了中学生面对学习压力时的负面情绪,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帮助,帮助中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因此,中学校应加强对中学生的社会支持,创造更良好的学习环境,减轻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校适应水平。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揭示了中学生压力知觉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并将社会支持作为调节变量,对中学生的学校适应进行调控。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压力知觉对学校适应产生负向影响,而社会支持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调节角色。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建立更积极的支持体系,为中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学习资源等必要的帮助,以提高中学生的学校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压力知觉对学校适应有负向影响,并且社会支持在其中起到了调节作用。高压力知觉会导致中学生的情绪不稳定和学习态度消极,进而影响学校适应水平。然而,当中学生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时,压力知觉对学校适应的负向影响减弱。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社会支持,创造更良好的学习环境,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学校适应能力。这一研究结果为中学生的学校适应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并有助于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适应

关于解释网络怠工的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解释网络怠工的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简要介绍网络怠工以及关于解释网络怠工的几种理论机制,分别是组织 公正感理论、中和理论、自我耗损理论、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人际行 为理论。最后,提出关于网络怠工研究的不足和对日后的展望。 关键词:网络怠工;组织公正感理论;中和理论 一、网络怠工的理论模型 关于网络怠工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组织公正感理论,中和理论,自 我调节的自我损耗模型,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人际行为理论。还有最 近研究者提出的一般威慑理论(The General Deterrence Theory,GDT),这种观 点更常用伦理与刑事司法研究。最近,它也被用于研究网络怠工的行为。这一理 论的基础是揭示个体对制裁的调节,工作时间内不应在网上怠工,浏览色情内容 和个人购物等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这些越轨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应该采取严格的 政策来有效地防止网络游手好闲。其在解释网络怠工时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网络怠工的六种理论模型。 1.1组织公正感理论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TOJ) Adams (1965)最先在“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中阐述了公平的概念,经过几十 年的发展,组织公正感理论被广泛应用到众多领域。组织公正感理论认为组织公 正感 (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动公正)是员工产生网络怠工的核心因素,员工感到 组织中分配越不公正、程序越不公正、互动越不公正,就越有可能出现网络怠工, 采取这种现代“磨洋工”的方式来报复雇主。 1.2中和理论(Neutralization theory) 中和理论又称为“中和化理论“或者“抵消论”,是当代西方犯罪学流派中解释 犯罪现象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由美国犯罪学家Sykes和Matza于1957年首先提出,是用于探讨犯罪人员如何将其犯罪行为合理化的一种理论。Lim(2002)最先采用中和理论,并结合了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和组 织公正感理论(organizational justice)对网络怠工现象进行解释。他认为员工采 用中和技术,说服自己或他人相信自己的网络怠工是合理的,以中和(或抵消) 自己内在道德需要与网络怠工行为的冲突,降低自己内心的愧疚和自责情绪。换 言之,中和理论解释了当员工感知受到组织的不公正对待后,如何理直气壮的进 行网络怠工行为。员工通过心中的“总账本”,来中和网络怠工与内在积极的道德 形象之间的冲突,从而合理化自己的网络怠工行为。 1.3自我调节的自我损耗模型(Ego depletion model of self-regulation) Hagger等人将自我损耗定义为:自我经过一段需要自我控制资源 (self-control resources) 的活动之后,自我控制的能力会被耗竭,这种状态被称为“自我损耗”。自 我损耗理论中,自我控制是个体努力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情感和冲突以符合社会文 化准则的一种有限资源。Baumeister、Vohs和Tice等人提出了自我活动损耗心理 能量的理论,认为所有的执行功能需要的是同一种资源,一个领域的资源损耗会减 少另一领域的可用资源;自我控制成功与否取决于心理能量的多少;自我控制的过 程就是消耗心理能量的过程, 心理能量被消耗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类似于肌 肉疲劳后需要休息才能恢复。对员工来说,网络怠工是一种获得即时快乐的行为,员工在工作时需要通过自我控制资源来抵制网络怠工的诱惑。当自我调节资源损

工作家庭冲突对职业女性情绪劳动的影响机理

工作家庭冲突对职业女性情绪劳动的影响机理 李云;毛亚宣 【摘要】情绪劳动可以帮助职业女性利用可见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提高服务质量。以认知失调理论、个体-环境匹配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基于227名职业女性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对其情绪劳动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工作家庭冲突的升级会不断加剧职业女性的工作压力,从而增加其情绪劳动的心理负担;2)工作压力在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女性情绪劳动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组织支持会减弱工作家庭冲突对职业女性情绪劳动的影响,对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女性情绪劳动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这为干预策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The role conflict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has been concerned by many scholars.This paper is based on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individual circumstance matching theory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theory.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of 227 professional wom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family conflict on professional women’s emo-tional labo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calation of family conflict will aggravate work pressure of professional women in work,thus aggravating their emotional labor,and the work pressure partially mediates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conflict on professional women’emotional labor,an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conflict and professional women’s emotional labor.The r esults provide some theory support for the enterprise practice.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的资质过剩与员工时间侵占行为关系研究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的资质过剩与员工时间侵占行为关系研究赵李晶;张正堂;宋锟泰;陈钰瑶 【摘要】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 theor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perceived overqualification on employees' time banditry behavior. Results of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246 valid samples show that perceived overqualification results in more employees' time banditry behavior. Emotional exhaustion plays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perceived overqualification and time banditry behavior. Besides, employees' forgiveness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overqualification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In other words, the higher the employees' forgiveness, the weaker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overqualification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Moreover, employees' forgiveness moderate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is weaker when the level of employees' forgiveness is high. The results enrich and expand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on the overqualification and time banditry behavior, and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organizations to manage overqualified employees.%以246名员工为调查对象,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的视角,探讨了资质过剩对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资质过剩会导致员工做出更多时间侵占行为;情绪耗竭在资质过剩与员工时间侵占行为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员工宽恕减弱了资质过剩对情绪耗竭及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正面影响;员工宽恕调节了情绪耗竭的中介作用,在员工

情绪聚焦应对在压力源和情绪衰竭间的中介作用

情绪聚焦应对在压力源和情绪衰竭间的中介作用 万颖莹;孟冉;李洁;王佳颖;胡陶;赵小蓁;甘怡群 【摘要】为了考察情绪聚焦应对在工作压力源和情绪衰竭之间的作用机制,即不同来源的工作压力是否会通过情绪聚焦应对对员工的情绪衰竭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工作压力源量表、简版应对量表和工作倦怠量表,对来自北京的664名不同岗位的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验证。研究确定了应对方式的二阶三因素结构,即存在问题聚焦应对、情绪聚焦应对和回避聚焦应对三种应对方式类型。并用结构方程技术,发现情绪聚焦应对对来自角色、工作家庭冲突、上级关系和职业发展的工作压力和情绪衰竭的关系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To explore the mediation of emotion focused coping between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664 participants coming from different careers in Beijing completed three questionnaires which are OSI,Brief COPE and MBI-GS.Through factor analysis,we confirm the structure of 2 orders and 3 factors of coping:problem focused coping,emotion focused coping and avoidance focused coping.By exploring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this research found the partial mediation between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occupational stresses of role,work-family conflict,relationships with superior and career development.In conclusion,emotion focused coping is an important mediator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job burnout.【期刊名称】《心理研究》 【年(卷),期】2011(004)00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