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情绪调节: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

1 内隐情绪调节

1.1什么是内隐情绪调节

内隐情绪调节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调节方式,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监控和主观意图的情况下改变自身情绪反应的品质、强度、持续时间等的情绪活动过程。也就是说,内隐情绪调节是由刺激物直接激活而发生的,它不需要意识的监控或察觉就能自动完成。基于对内隐情绪调节内涵的理解,一般认为内隐情绪调节通常具备3个显著特征:

第一,无意识性。内隐情绪调节的过程没有被主体意识到, 是自动进行的。主体没有对自己的情绪过程进行有意识加工, 发生了情绪调节而不自知。

第二,由外在刺激引起。尽管内隐情绪调节没有被主体意识到,但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启动自己的内隐情绪调节。内隐情绪调节是在一定的外在刺激影响下发生的,外在刺激是内隐情绪调节发生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刺激事件发生之后,个体才有可能启动内隐情绪调节,如果没有外在刺激事件, 内隐情绪调节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目标指向。内隐情绪调节是无意识的, 但它却指向一定的目标。内隐情绪调节的无意识性是指调节者没有调节的主观意图,并不是指调节本身没有目的性。Gross (2013)提出由目标启动的情绪调节过程可以是内隐的,也可以是外显的。Bargh, Schwader, Hailey, Dyer和Boothby (2009)的研究也发现,内隐情绪调节过程是有一定目标的,而这个目标在不需要意识知觉到的情况下就能被激活并自动执行。内隐情绪调节的目标可能有助于人们决定自身是否需要进行情绪调节,一旦情绪调节的目标被激活了,相应的内隐情绪调节过程就会自动启动。

除此之外, 从功能角度上来说, 内隐情绪调节还具有有效、快速等特点。相对于外显情绪调节而言,内隐情绪调节可能更有效,这是因为外显情绪调节过程需要意志努力,需要消耗一定的自我控制资源,而当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不足时,这种调节就并不一定很有效; 而内隐情绪调节基本上不需要意志努力,是自动进行的,在没有意识的努力和监管下就能完成,这一过程可能不消耗或者仅仅消耗很少的自我控制资源,所以,内隐情绪调节过程更有效、且更容易发生。特别是当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有限时,内隐情绪调节就更具优势。不仅如此,情绪还是一个变化很快的心理现象,外显情绪调节的有意识性经常跟不上这种变化,

所以内隐情绪调节就会比外显情绪调节更有效。

1.2内隐情绪调节的内部机制

人为什么会产生内隐情绪调节,其背后的内部机制到底是什么?这是内隐情绪调节研究的核心问题。

研究发现,在经历了能引起个体消极情绪的应急事件之后,人们一般会自动朝向能引起个体积极情绪的那些信息,这种朝向反应是一种无意识的加工反应,它使得能引起积极情绪的这些信息在此时此刻更容易加工;反之,当个体由于经历积极事件(或信息)而体验到积极情绪之后, 个体却会无意识地自动偏向于加工那些消极信息。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 Schwager和Rothermund (2014)提出内隐情绪调节的内在机制可能是一种自动反向调节。自动反向调节是指个体在体验(或在追求)一种情绪状态时,能自动将自己的注意力分配于与当前情绪状态或追求的目标状态具有相反效价的刺激上,从而使自己获得一种与当前情绪状态或追求的目标状态效价相反的情绪。

从理论上说, 内隐情绪调节的这种反向调节机制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当个体在体验积极情绪时,这种反向调节会自动平缓当前的积极情绪,这有助于人们正确评价当前情境中的积极信息, 防止发生冲动性行为; 同样, 当个体正在体验消极情绪时,这种反向调节会自动平缓当前的消极情绪,这不仅帮助人们减弱了当前的消极情绪体验,方便人们找到远离威胁情境的途径和方法,还能防止人们因消极情绪体验而产生痛苦,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研究发现内隐情绪调节在提高心理适应性,保护已确立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隐情绪调节的内部机制是否只局限于这种自动反向调节呢?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心理机制呢?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报告来看, 还暂时没有发现。理论上, 内隐情绪调节是发生在个体意识之外的一种自动化的调节, 它主要是为了使个体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因为平衡的状态更有利于个体的存在, 不过这一问题还有待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2 内隐情绪调节的实验研究范式

2.1一般研究过程

内隐情绪调节的实验研究过程相对比较固定,一般分为两步:诱导特定的情

绪,引发自动反向调节过程。

2.1.1 诱导特定情绪

内隐情绪调节研究的第一步是启动被试相应的情绪体验,既可以是内隐情绪,也可以是外显情绪,主要有以下3种启动类型:

第一,语词启动, 即通过语词的含义和效价来启动被试相应的情绪。例如通过让被试判断屏幕上出现的目标词的效价,或者按照目标词的效价进行词汇匹配等任务来引发被试的情绪。

第二,图片启动,即利用图片的性质和效价来启动被试相应的情绪,图片一般有积极、中性和消极三种,图片启动是实验研究中昀经常用的情绪启动方式。例如Schupp, Schm.lzle和Flaisch (2014)在研究中通过让被试被动地观看以愉悦内容、非愉悦内容和中性内容为背景的复合图片,从而启动被试相应的情绪。

第三,视频(或影片)启动, 这种启动和图片类启动有点相似,它也是利用不同性质(积极、中性和消极)的视频来启动被试相应的情绪。如在一项研究增加内隐积极情绪能帮助个体从消极事件中恢复的实验中,先给被试呈现4min具有威胁意义的电影片断,诱发了被试的消极情绪。

2.1.2 引发自动反向调节过程

情绪本身不会进行调节,因此,在实验室情境下个体产生了情绪之后并不能直接就产生内隐情绪调节,内隐情绪调节还需要通过启用相应的任务要求来引发,目前的实验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类任务要求:

第一,意义匹配任务。即让被试主动去匹配具有情绪调节含义的词汇从而诱发其内隐情绪调节。如在一项研究中,电脑屏幕上会出现3个词语,其中具有情绪调节意义的目标词位于屏幕正中央,另外2个词语分别位于目标词下方的左右两侧,被试的任务是按键判断位于下方的这两个词语中哪个与目标词具有相同意义。该研究通过ERP证实,匹配具有情绪调节含义的词汇会使被试产生情绪调节效应,且该情绪调节过程没有使用认知资源,是内隐情绪调节。

第二, 策略启动任务。这是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任务,主要通过一定的任务要求来启动被试的无意识认知重评策略,从而使被试产生内隐情绪调节。在实验中,被试被要求把几个给定的词语组成符合语法要求、且有意义的句子,其中实验组被试所组成的句子会包含有认知重评策略词语,控制组被试所组成的句子则

都是中性词语,不含有任何和认知重评相关的词语。通过把这些含重评策略意义的词语组成符合语法的句子,实验组被试的内隐情绪调节就被启动了。

第三, 自动保护恋爱关系。这种引发方法只适用于特定情景下的被试,即被试在进行实验时必须正处于一段恋情中。当被试正处于恋情中时,不需要诱导特定情绪,只要他在实验任务中发现威胁到自己恋爱关系的情境时,他就会自发启动内隐情绪调节。研究发现,如果实验任务中出现了可能对被试恋爱关系产生威胁的异性图片)、或者将被试恋人的名字与消极词汇交替出现,被试就会自动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而保护自己的恋爱关系,防止已经确定的恋爱关系受到破坏。Meyer等认为,通过恋爱关系背景来研究内隐情绪调节在将来有希望成为一种很有效的实验范式,甚至可以用它来研究内隐情绪调节和外显情绪调节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除了通过以上这些任务来启动被试的内隐情绪调节之外,一些研究者也经常会用面孔识别任务、情绪Stroop任务等来引发被试的内隐情绪调节,不过这些任务也都遵循内隐启动机制,在本质上和上面所述的3种基本一致。因此, 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人们应该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具体内容来灵活选用相应的任务要求,从而有效引发被试的内隐情绪调节。

2.2 相应指标的检测

既然内隐情绪调节过程的发生是内隐的,不需要意识和主观努力,那研究者在实验中又怎样来确定被试真的发生了内隐情绪调节呢?目前,主要有3种不同的方法来检测内隐情绪调节的发生,分别是通过内隐情绪量表进行自我报告、行为反应测量和生理指标检测。

使用内隐情绪测量量表让被试进行自我报告时,一般会进行多次测量,根据被试多次报告的情绪状态的变化来推测其内隐情绪调节过程是否发生。目前测量的工具主要是IPANAT,从已有的研究来看,IPANAT是评估内隐情绪(主要包括状态变量和特征变量两个方面)的可靠且有效的工具。IPANAT主要通过让被试判断相对中性的人造单词所表达的情绪程度,从而间接测量被试的内隐情绪水平,一般用4点量表等级来计分。相比于外显测量,IPANAT结果与被试的生理反应的联系似乎更强,这可能意味着这种评估方法更有效。一般情况下,通过量表进行自我报告的方法并不单独使用,这是因为被试自我报告的主观性比较强,为了

增加实验研究的客观性,研究者一般把自我报告与其它另外两种检测方法结合使用。

行为反应检测法主要通过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之间行为的反应时、正确率等方面的差异, 有差异则证明实验组被试的内隐情绪调节确实存在,没差异则证明实验组被试的内隐情绪调节可能不存在。行为反应检测法由于其简单性和客观性而在心理学研究中比较常用,形式也比较多样,如人们既可以在视觉搜索任务实验中让被试判断情绪词汇的位置,也可以在人脸识别任务实验中让被试进行人脸识别并判断人脸的情绪效价,然后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之间的反应时和准确率的差异情况,并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实验组被试的内隐情绪调节是否发生。

生理指标检测也是人们确定内隐情绪调节是否发生的一种重要方法, 内隐情绪调节中经常检测的生理指标主要有被试的脑电变化和心率指标等,常用的检测工具有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使用ERP时,可以检测P300成分和LPP成分。P300与认知资源分配有关,更大的P300波幅意味着当前正在进行的任务获得了更多的认知资源,因而P300能作为内隐情绪调节的一个重要电生理指标;LPP是刺激呈现后300ms左右出现的位于顶枕叶的一段可持续2000ms的波,正常情况下,情绪图片应该比非情绪图片在大脑产生更大的LPP,因此,如果被试被动观看情绪图片比观看非情绪图片产生了更小的LPP或二者差异不显著时,则可以推测被试出现了内隐情绪调节。而在使用fMRI时,人们则可以直接关注到大脑的腹侧前额叶皮层和前扣带回的变化情况, 这两个区域和个体的内隐情绪调节有关,相关内容见文章的第3部分。

3 内隐情绪调节的神经基础

3.1内隐情绪调节的相关脑区

内隐情绪调节是一个无意识过程,如果它真实存在,就一定会有相应的大脑活动机制。经过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利用fMRI工具, 目前人们已经知道正常个体进行内隐情绪调节时会引起大脑的前扣带回皮层、腹外侧前额叶皮层、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的血氧含量变化,也就是说,这几个大脑区域可能控制着人的内隐情绪调节过程。

前扣带回皮层(ACC)位于大脑额叶的内侧,神经科学发现它一般监控当前正在进行的朝向预定目标的行为,在出现反应冲突或错误时会发出信号,并能根据

当前任务的加工要求将注意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研究发现它与内隐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特别是当情绪出现冲突时,ACC有明显的激活。另外有研究者认为,一般性焦虑患者(指没有特定的焦虑对象)常常不能顺利进行内隐情绪调节,也不能应对和适应情绪冲突,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患者在大脑神经活动上不能激活扣带回前膝部。

腹外侧前额叶皮层是参与内隐情绪调节过程的另一个重要大脑区域。在一项借助于fMRI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在引发被试进行内隐情绪调节时,被试的VLPFC 的激活水平显著增加。有研究者认为VLPFC在内隐情绪调节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它的主要功能是认知评估外界刺激,然后对当前的活动进行一定抑制,因而, VLPFC的激活符合情绪调节的特性。

腹内侧前额叶皮层与人的无意识情绪调节过程有关,其功能主要在于控制人的一系列情绪和行为,它也被发现参与了内隐情绪调节过程。事实上,过去就曾有研究发现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在内隐情绪过程中能被显著激活。

Hafeman等人在他们的一项重要研究中发现,和正常人相比,年轻躁郁症患者(躁郁症又称双相障碍,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在内隐消极情绪加工过程中额下回不能被正常激活。也就是说,这些患者之所以躁郁可能是因为他们不能像普通人那样顺利加工消极情绪,额下回也是额叶的组成部分,可见额叶区域可能在内隐情绪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在内隐情绪任务实验中,有研究者发现被试的额顶区也会被激活,这是否意味着额顶区也可能是内隐情绪调节的大脑机制呢?这一问题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来支持。

3.2与外显情绪调节神经基础的比较

内隐情绪调节过程的重要大脑区域是额叶,而外显情绪调节过程也会导致额叶区域发生变化,那么内隐情绪调节和外显情绪调节的大脑神经机制是否完全一致呢?

有研究者将情绪标签(内隐情绪调节的一种类型)和外显情绪调节进行了直接的实验对比,结果发现:就消极情绪而言,情绪标签和外显情绪调节共享了大脑神经活动,都表现出杏仁核激活减小和共同激活了右侧额下回(IFG)区域。不过,尽管情绪标签和外显情绪调节都能激活前额叶的几个重合区域,享有共同的神经

反应,但是它们对这些区域的激活水平却不同。情绪标签在腹外侧前额叶皮层处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处的激活水平显著大于外显情绪调节, 而在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处的激活水平则显著小于外显情绪调节。因此,Gyurak和Etkin 根据这些研究结果推测认为,外显情绪调节可能主要激活背外侧PFC,而内隐情绪调节则主要激活的是腹侧PFC,但这一推测到目前还没有更充足的实验证据来证实。

3.3单侧化特点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内隐情绪调节的脑区激活可能具有单侧化特点,右脑在内隐情绪调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之前一项研究也发现,在内隐情绪加工过程中,恐惧面孔主要激活了右侧。这种单侧化特点可能和情绪信息在自动加工过程中存在右半球优势有关,尽管在情绪的研究中,学界对右半球优势假设和效价假设争论已久,即部分学者认为在对各类情绪的加工中,右半球优先于左半球,部分学者认为右半球主要加工消极情绪信息,左半球主要加工积极情绪信息,但是昀近研究已经证实,至少从内隐情绪的加工层面上说,两者并不矛盾,不是非此即彼, 而是互补的。

同时, 内隐情绪调节脑神经活动的这一特点也比较符合目前有关大脑分区的研究,一般认为,从功能上来说,大脑右半球的重要特点是更多地处理情绪等具有无意识或自动化特点的心理现象;左半球的重要特点是处理认知等具有有意识或有目的特点的心理现象。

4 内隐情绪调节的主要方式

4.1内隐认知重评

认知重评是一种重要的外显情绪调节方式(策略),主要是指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情绪事件对于个人意义的认识等来降低情绪反应。研究者Mocaiber等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证实了认知重评能发生在无意识状态下,被试被告知图片是虚拟的,从而使得他们在进行方向判断任务时,自动引发了对作为分心物出现的肢体残缺图片的内隐认知重评。

内隐认知重评是一种有效的内隐情绪调节形式,它和外显情绪调节的认知重评在帮助人们进行情绪调节方面发挥了相类似的作用,虽然在减小消极情绪的主观体验程度方面,无意识重评不如有意识重评有效,但在情绪有关的生理活动方面,二者产生的生理变化是一致的。

4.2情绪标签

情绪标签是一种基于自我认知方面的内隐情绪调节方式,主要是指个体用言语来对自己当前所面临的情绪刺激或情绪刺激所引发的反应做出表达,即将感觉诉诸于言语。个体在进行情绪标签时并没有减少自己情绪体验的意图,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情绪体验减少的发生,但在表达时个体的情绪体验却真实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已有研究证实,对情绪图片进行情绪标签时能有效减弱被试的情绪反应,既能减弱消极刺激所引起的消极情绪反应,也能减弱积极刺激所引起的积极情绪反应。

还有一些研究者对情绪标签、内隐认知重评、分心等进行了实验比较,结果证实了情绪标签确实具有情绪调节作用,而且被试没有意识到这种调节作用。Kircanski等人也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情绪标签能在临床条件下帮助患者进行情绪调节。

虽然情绪标签行为本身可能需要一定的认知资源(not effort free), 如自我反思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 并用言语表达出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 但是就调节情绪这一过程而言, 它是无意识、无意图的过程。因此这也是一种内隐情绪调节形式。

4.3习惯化训练

习惯化训练也是人们常用的内隐情绪调节方式,主要是指通过有意识训练而使被试在新情境下能自动按已形成的习惯进行情绪调节。习惯化训练主要包括认知重评结构化训练、解释偏差训练等。研究证明,对被试进行认知重评的结构化训练并使之成为习惯后,这将大大提升被试情绪反应的效率和速度,而且这种效果还能在练习之后维持一段时间。这是因为情绪调节习惯化的形成会内隐化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阶段,这样人们就能直接进入情绪调节策略的执行阶段。同样,研究者发现积极解释偏差训练组的被试也会比消极组更可能采用积极的情绪解释,更可能将新异的、模棱两可的内容解释为积极含义,而且这一过程是自动化的。

5 内隐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

5.1个体差异的影响

行动导向的个体比状态导向的个体能更有效地进行内隐情绪调节。Koole等

人证明,在紧张、高压环境下,行动导向的个体比状态导向的个体更难启动消极情绪, 而在放松环境下,行动导向的个体却能更好地启动消极情绪。他认为行动导向个体在情绪控制方面更高效,是因为他们在执行功能和情绪系统之间发展了更强的联系,这些联系不依赖于外显的意识,这能使行动导向和状态导向的影响扩展到内隐情绪调节。之前的研究也发现,行动导向个体比状态导向个体更容易进行反向调节,支持了行动导向个体能更有效地进行了内隐情绪调节的观点。

5.2当前体验到的情绪强度

自我调节过程是对情境或者动机需求的适应性反应,当个体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出现困境时,就会激起自我调节过程来稳定达到目标的行为;同样,内隐情绪调节依赖于当前情绪体验的调节需求。只有在激起一定强度的情绪体验时,情绪的反向调节过程才会被激活,例如回忆近期情绪事件。当回忆一个远期情绪事件时,该事件已经变成一个既定事实,不能激起当前强烈的情绪体验,所以无法激活自动的情绪调节过程。也就是说,当前体验到的情绪强度只有超过一定的阈限,才能激起自动的反向调节来达到当前情绪状态的平衡。

5.3内隐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频率

有关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发现,重复的尝试调节情绪会增加使用情绪调节策略的有效性,尤其是当一个策略是被试不经常使用的或者是没有习得时,那么练习该策略的效果会更好,策略的使用频率会影响该策略调节情绪的有效程度。那么内隐情绪调节的使用频率是否会影响内隐情绪调节的效果呢?Christou-Champi等人证明重评的结构化训练能使之达到习惯化的无意识重评,这会有利于消极情绪的自动控制。Williams等发现无意识重评对于不经常使用有意识重评的人来说更加有利。但是,目前心理学并没有找到内隐情绪调节中除无意识认知重评以外的其他类型的内隐情绪调节有类似的结果,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对其他类型的内隐情绪调节进行检测,以便得出更一致、可靠的结论。

6 未来研究方向

情绪调节是为了调节个体拥有哪种情绪、什么时候拥有情绪、怎样体验或者表达情绪等的心理过程,它既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很多行为心理障碍可能是情绪问题,例如对立违抗性障碍被看作是一种情绪调节异常,而不是行为障碍,情绪调节异常也是多动症(ADHD)的核心诊断

特征。因此, 有效地使用情绪调节策略来调节情绪与人们的生活幸福有着密切联系。

不过就已有的内隐情绪调节领域的研究来看,目前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这或许是未来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第一,对不良情绪调节引起的行为问题的治疗将可能是未来的重要研究领域。Rice和Hoffman (2014a)进行了内隐情绪调节的动力学研究, 发现内隐情绪调节的概念是与防御机制相似的, 如果这个观点成立,就能加深这两个看起来完全无关的领域的结合,这将有助于对儿童不良行为的治疗。也就是说,儿童有时候的某些行为问题可能是对痛苦情绪的防御,治疗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合适的情绪调节,而不只是将这些问题看作精神疾病进行药物治疗,将来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应该是一个热点。已有研究者在分析一个将枪带到学校去的孩子的违法行为时,除了研究该孩子的心理、教育、家庭等因素外,还专门研究了孩子内隐情绪调节能力的缺陷。

同时,对于真正的精神疾病患者, 系统评估其能在多大程度上内隐或自动地使用情绪调节策略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Phillips等人比较了重度抑郁患者内隐情绪调节过程中的大脑神经系统的反应与常人的差异,并提出该方面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为更好研究重度抑郁患者找到了一个新路径。

第二,关注老年被试的内隐情绪调节。当前对内隐情绪调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年轻被试(如大学生等), 对于老年被试的研究比较少。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内隐情绪调节过程可能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年人在外显情绪调节方面,比年轻人能更有效地选择情境,更关注积极信息,因而能更好地调节情绪,幸福感更高。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对老年人内隐情绪调节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第三,目前除了对情绪标签和内隐认知重评的神经基础进行了研究以外,暂时还没有看到有研究者研究其他类型的内隐情绪调节过程的神经基础,也没有研究对内隐情绪调节和外显情绪调节的神经基础进行直接对比,我们认为有必要在这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内隐情绪调节或情绪调节的认识, 并拓宽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内隐情绪调节: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

1 内隐情绪调节 1.1什么是内隐情绪调节 内隐情绪调节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调节方式,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监控和主观意图的情况下改变自身情绪反应的品质、强度、持续时间等的情绪活动过程。也就是说,内隐情绪调节是由刺激物直接激活而发生的,它不需要意识的监控或察觉就能自动完成。基于对内隐情绪调节内涵的理解,一般认为内隐情绪调节通常具备3个显著特征: 第一,无意识性。内隐情绪调节的过程没有被主体意识到, 是自动进行的。主体没有对自己的情绪过程进行有意识加工, 发生了情绪调节而不自知。 第二,由外在刺激引起。尽管内隐情绪调节没有被主体意识到,但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启动自己的内隐情绪调节。内隐情绪调节是在一定的外在刺激影响下发生的,外在刺激是内隐情绪调节发生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刺激事件发生之后,个体才有可能启动内隐情绪调节,如果没有外在刺激事件, 内隐情绪调节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目标指向。内隐情绪调节是无意识的, 但它却指向一定的目标。内隐情绪调节的无意识性是指调节者没有调节的主观意图,并不是指调节本身没有目的性。Gross (2013)提出由目标启动的情绪调节过程可以是内隐的,也可以是外显的。Bargh, Schwader, Hailey, Dyer和Boothby (2009)的研究也发现,内隐情绪调节过程是有一定目标的,而这个目标在不需要意识知觉到的情况下就能被激活并自动执行。内隐情绪调节的目标可能有助于人们决定自身是否需要进行情绪调节,一旦情绪调节的目标被激活了,相应的内隐情绪调节过程就会自动启动。 除此之外, 从功能角度上来说, 内隐情绪调节还具有有效、快速等特点。相对于外显情绪调节而言,内隐情绪调节可能更有效,这是因为外显情绪调节过程需要意志努力,需要消耗一定的自我控制资源,而当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不足时,这种调节就并不一定很有效; 而内隐情绪调节基本上不需要意志努力,是自动进行的,在没有意识的努力和监管下就能完成,这一过程可能不消耗或者仅仅消耗很少的自我控制资源,所以,内隐情绪调节过程更有效、且更容易发生。特别是当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有限时,内隐情绪调节就更具优势。不仅如此,情绪还是一个变化很快的心理现象,外显情绪调节的有意识性经常跟不上这种变化,

情绪标注效应的综述

情绪标注效应的综述 一、情绪标注效应的概念及脑机制 情绪标注(emotion labeling/affect labeling)指对刺激的情绪特征进行描述或命名(Lieberman et al., 2011)。情绪标注效应是进行情绪标注时个体情绪减弱的现象(岳鹏飞等, 2020)。例如,在动物园人们看到一只老虎时,如果产生“老虎很凶残,我很害怕老虎”的语言行为,就属于情绪标注(白学军, 岳鹏飞, 2013),而描述自己的害怕降低了自己的负面情绪体验的现象,就是情绪标注效应。相关研究指出,情绪标注效应是一个内隐的情绪调节现象(Torri & Lieberman, 2018)。个体在情绪标注的过程中不以情绪调节为目标,且没有主观意识到情绪体验的减少,但皮肤电反应等客观指标显示,情绪标注缓解了个体的痛苦体验(Lieberman et al., 2011)。由于情绪标注的内隐情绪调节特点,情绪标注效应的实验研究一般至少设置情绪标注和非情绪标注两种任务,比较两种任务下的LPP波幅差异来探讨是否出现情绪标注效应。若情绪标注的LPP波幅显著低于非情绪标注,说明存在显著的情绪标注效应。 情绪标注的脑成像研究表明情绪标注效应是通过右腹侧前额皮层(right 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RVLPFC)—中前额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杏仁核这一神经环路产生的(Lieberman et al., 2007)。右腹外侧前额叶负责情绪调控,是情绪认知抑制的关键脑区(Fossati et al., 2003)。中前额皮层位于前额叶皮层内侧,与杏仁核等边缘脑区有很强的的连接,在情绪的抑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神经连通性功能(Rahman & Chattarji, 2017)。而杏仁核负责情绪认知加工,是情绪强度的“检测器”(Bonnet et al., 2015)。 从总体上看,情绪标注效应是通过右腹外侧前额叶皮质对杏仁核的抑制作用实现的。如Torrisi等(2013)采用动态因果模型考察了情绪标注的神经机制,结果表明在情绪标注条件下,右腹外侧前额叶和左侧布洛卡区的激活增强,并削弱了右侧杏仁核的激活(Torrisi, 2013)。同时,元分析研究表明中前额皮层

自我防御机制包括

自我防御机制包括 自我防御机制是人类在面对压力和威胁时自身产生的一种保护机制。这种机制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和负面影响而产生的。在人类生活中,自我防御机制十分重要,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危险时迅速做出反应,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 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各种不利情况。这种机制可以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运作。在某些情况下,自我防御机制可以让人们变得更加自信和冷静,以便更好地处理问题。在其他情况下,自我防御机制可能会让人们变得过于紧张和焦虑,从而影响其正常生活。 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很多,包括以下几种: 1. 否认机制:这种机制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避免面对现实中的痛苦和不愉快。当人们遇到无法承受的情况时,他们可能会否认这种情况的存在,以避免面对它们。 2. 忽略机制:这种机制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避免面对现实中的痛苦和不愉快。当人们遇到无法承受的情况时,他们可能会忽略这种情况的存在,以避免面对它们。 3. 投射机制:这种机制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行为归咎于别人身上。当人们感到自己无法承受某

种情况时,他们可能会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归咎于别人身上,以减轻自己的负担。 4. 转移机制:这种机制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行为转移给其他人或物品。当人们感到自己无法承受某种情况时,他们可能会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转移给其他人或物品,以减轻自己的负担。 5. 压抑机制:这种机制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当人们感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无法控制时,他们可能会使用压抑机制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避免发生不良后果。 6. 反作用机制:这种机制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抵消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行为。当人们感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无法控制时,他们可能会使用反作用机制来抵消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行为,以避免发生不良后果。 以上种类只是自我防御机制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自我防御机制。这些机制的作用不仅在于保护人们的心理健康,也在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 自我防御机制是人类在面对危险和威胁时产生的一种保护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各种不利情况,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

心理素质情绪调节300字

心理素质情绪调节300字 学习一套适合自己的情绪处理方法,一旦看到被情绪袭击时,得马上自我保护,提醒自己它只不过是借软弱打倒理性的纯粹思维惯性而已,找适当的方法打散负面情绪的集中点,如运动、静心、瑜伽、看电影、做义工、搞创作,找知己倾诉,做个spa,扮靓靓等等,把正面能量全都掏出来。帮助自己是需要决心和毅力的,并且必须是独自一人走和完成的路,也是成长的责任。 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好情绪之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烦恼,就会有消极的情绪。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没有消极情绪的人,而是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人。那么,如何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呢? 一是意识控制。当愤愤不已的情绪即将爆发时,要用意识控制自己,提醒自己应当保持理性,还可进行自我暗示“别发火,发火会伤身体”。有涵养的人一般能做到控制。 二是自我鼓励。用某些哲理或某些名言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痛苦、逆境作斗争。自娱自乐,会使你的情绪好转。 三是语言调节。语言是影响情绪的强有力工具。如你悲伤时,朗诵滑稽的语句,可以消除悲伤。用“制怒”、“忍”、“冷静”等自我提醒、自我命令、自我暗示,也能调节自己的情绪。 四是环境制约。环境对情绪有重要的调节和制约作用。情绪压抑的时候,到外边走一走,能起调节作用。心情不快时,到娱乐场做做游戏,会消愁解闷。情绪忧虑时,最好的办法是去看看滑稽电影。

五是安慰。当一个人追求某项目标而达不到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可以找一个理由来安慰自己,就如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一样。这不是自欺欺人,偶尔作为缓解情绪的方法,是很有好处的。 六是转移。当火气上涌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便可使情绪得到缓解。打打球、散散步、听听流行音乐,也有助于转移不愉快情绪。 七是宣泄。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及委屈,不要埋在心里,要向知心朋友或亲人诉说出来或大哭一场。这种发泄可以释放内心郁积的不良情绪,有益于保持身心健康,但发泄的对象、地点、场合和方法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

情绪调节的研究现状浅析

情绪调节的研究现状浅析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在面对外界刺激时,通过认知、行为和生理等多种途径去调节自己 的情绪状态,以达到适应环境和自我保护的目的。情绪调节的能力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 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一直以来都备受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的关注。随着研究 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情绪调节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本文将从认知、行为和生理 等多个方面对情绪调节的研究现状进行浅析。 一、认知方面 认知情绪调节是指通过对外部和内部信息的加工和理解来调节情绪状态。认知情绪调 节主要包括对情绪的认知评估、情绪表征和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等过程。研究发现,个体 对情绪的认知评估会影响到情绪的产生和发展。当一个人将某种情境解释为具有威胁性时,他的焦虑情绪就会被激发出来;而将情境解释为挑战性时,他的积极情绪就会被激发出来。情绪的认知评估对情绪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体对情绪的表征和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也会影响到情绪的调节效果。当一个人通过 情绪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情绪,可以有效地缓解情绪的压力,而当一个人选择情绪焦虑,效 果上就不尽如人意。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是情绪调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行为方面 行为情绪调节是指通过行为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研究发现,一些行为活动, 如锻炼、社交、娱乐等都对情绪的调节起着积极作用。当一个人感到焦虑时,通过进行体 育锻炼可以释放出大量的内啡肽,从而缓解焦虑情绪;而当一个人感到孤独时,通过与朋 友社交可以获得人际支持,从而缓解孤独情绪。行为情绪调节是情绪调节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三、生理方面 生理情绪调节是指通过调节生理系统来调节情绪状态。研究发现,大脑中的杏仁核、 前额叶皮质和下丘脑等结构对情绪调节起着关键作用。当一个人受到威胁性刺激时,杏仁 核会受到激活,从而引发恐惧情绪;而当一个人感到愉悦时,多巴胺系统会受到激活,从 而引发愉悦情绪。生理情绪调节是情绪调节的生物学基础。

内隐情绪调节综述

内隐情绪调节综述 内隐情绪调节是情绪调节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监控和意图的情况下改变了自身情绪反应的品质、强度和持续时间等的一种情绪活动过程。内隐情绪调节的实证性相关研究涉及主要研究对象是青少年和大学生;以及其与注意、记忆、外显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 标签:内隐情绪调节;内隐认知重评;情绪标签 情绪是人类重要的心理活动之一,每天的喜怒哀乐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情绪emotion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e(向外)和move(运动),意思是指从一个地方移至另一个地方。情绪的研究最早起始于1884 年威廉·詹姆斯提出的第一个情绪理论,其试图用外周神经系统的变化来说明人们的情绪反应。那什么是“内隐情绪”?它和无意识情绪是否相同?心理学家Kihlstrom将内隐情绪定义为:某种情绪状态所导致的经验、思想和行动上的变化,这种情绪状态独立于他/她对这种情绪状态的有意识的觉知。 1什么是内隐情绪调 内隐情绪调节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调节方式,指个体没有意识监控和主观意图的情况下改变自身情绪反应的品质、强度、持续时间等的情绪活动过程。也就是说,内隐情绪调节是由刺激物直接激活而发生的,它不需要意识的监控或察觉就能自动完成。基于对内隐情绪调节内涵的理解,一般认为内隐情绪调节通常具备4个显著特征:无意识性;由外在刺激引起;目标指向;内隐情绪调节的自动化。 2内隐情绪调节的主要方式 认知重评是一种重要的外显情绪调节方式(策略),主要是指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情绪事件对于个人意义的认识等来降低情绪反应(Gross,2011)。 情绪标签是一种基于自我认知方面的内隐情绪调节方式,主要是指个体用言语来对自己当前所面临的情绪刺激或情绪刺激所引发的反应做出表达,即将感觉诉诸于言语(Payer et al.,2012)。 习惯化训练也是人们常用的内隐情绪调节方式,主要是指通过有意识训练而使被试在新情境下能自动按已形成的习惯进行情绪调节。 3内隐情绪的相关研究 国内内隐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内隐情绪的启动,内隐情绪与注意、记忆、焦虑、抑郁相关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和大学生。

父母元情绪理念、内隐情绪信念对儿童的影响

父母元情绪理念、内隐情绪信念对儿童的影响 作者:张艳梅 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8期 摘要:父母的教育素养直接决定家庭教育的成败。父母在和儿童相处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情绪认知和反应模式,称之为父母元情绪理念,包括情绪教导理念、情绪摒除理念、情绪失控理念、情绪不干涉理念。内隐信念是指个体对与人相关特征(如智力、人格、健康等)是否具有可塑性的认识。人们的内隐情绪信念不同,可分为实体论(本质论)和增长论(渐变论)两种。父母元情绪理念、内隐情绪信念对亲子依恋和亲子交往、儿童情绪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均产生深刻影响,父母应当掌握情绪教养知识,科学育儿。 关键词:父母元情绪理念;内隐情绪信念;儿童;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B8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8-0102-04 当前子女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热点。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给孩子带来巨大影响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全世界几乎所有人的一致认同。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始实施,中国父母开始进入“依法带娃”时代,这是我国首次对家庭教育进行立法。“促进”二字表明,立法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父母科学育儿,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要科学规范,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一直是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大量研究持续不断证明父母教育素养会给子女带来巨大的、潜移默化的、长久的甚至持续一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人格特点等都对儿童有影响。除了这些明显能被父母认识和觉察到的影响因素外,研究者逐渐发现一些隐蔽的、很难被父母觉察到的因素也对儿童有极大影响,如父母与情绪相关认知和能力,即父母情绪教育素养。父母元情绪理念、父母情绪表达、父母情绪调节能力、父母内隐情绪信念等这些父母具备的情绪教育素养,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本文重点论述父母元情绪理念和父母内隐情绪信念对儿童的影响。 一、父母元情绪理念

大学生情绪管理与调节论文2000字

大学生情绪管理与调节论文2000字 情绪是大学生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表现出来的一种直观感受,直接或间接的成为人做事的一种动力,是一种必经的心理运动过程,做好情绪管理对于大学生个人的行为修养有一定的帮助。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情绪管理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2000字篇一 浅谈大学生情绪管理 摘要:现今,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压力,不管是学业上还是情感上。而过多的压力,会使大学生们走向极端。大学生能否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不仅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到他们能否优质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能否拥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本文是从情绪的含义出发,讲情绪管理的含义、大学生情绪的特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意义以及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一、情绪管理 (一)情绪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表现出来的一种直观感受,或喜或悲,或无奈,直接或间接的成为人做事的一种动力,是一种必经的心理运动过程。 (二)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就是在人们做了一件事后,对其在事件之中所体现的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审议、自我区别、自我体会等能力以及对他人于这件事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作出反应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有效地方法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一种和谐状态。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意义 (一)合理的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的学业发展以及他们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情绪很重要,良好的情绪是学生学习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一个学生情绪若处于积极的状态,那么他就会快乐的学习,积极的学习。如若情绪消极,那么

他干什么事都会无聊,没有兴趣,对学习是有害无利的,会是一个关键。他们做事的积极性也不能保证。 (二)有效地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 在相互交流沟通时,彼此的表情不断的向对方传达出一种信息,表达彼此的想法意愿。同时,彼此也在通过对方的表情来感受对方的意图、态度。一般而言,情绪体验丰富且能够很好的控制管理自己情绪的人,能拥有稳定且可靠的人际关系。 (三)合理的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 良好的情绪管理使大学生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更加协调、健全,有利于保持其身体健康,使其学习、工作生活更有激情和创造力,更有力量去克服挫折与困难。 (四)合理的情绪管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负面情绪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若是能很好的控制,适时的调整,那么就能保持一个健康的情绪状态;但若是不能及时合理有效地调整,那么,就会对大学生的个性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有效地情绪管理有助于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情绪管理的核心是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合而成的,而大学生是无数个个体中的一员。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让个体的自我价值得到完美实现;反之,则会让个体自我价值不能很好实现甚至是不能实现。 三、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创立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 1.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情绪的良好发展 积极开展健康、有益、充实、丰富的校园活动,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的环境。 2.学校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多加宣传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设立心理咨询社,还应开展“情绪管理”选修课,是对大学生情绪进行积极干预,促使大学生人格完善、身心健康成长的一次积极而有益的尝试。指导大学生掌握情绪管理方法和技巧。

情绪对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调节

情绪对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调节 情绪对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调节 引言: 内隐刻板印象是指深植于个体潜意识中的一类自动化、无意识、无法自觉的认知偏见,会对个体的态度、情感和行为产生影响。而情绪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状态,对于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本文将从情绪的类型、情绪对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的机制等方面探讨情绪对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调节。 一、情绪的类型 情绪是个体对于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可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包括喜悦、幸福、爱等;而消极情绪则包括愤怒、恐惧、厌恶等。不同类型的情绪对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可能存在差异。 二、情绪对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影响 1. 情绪的倾向性影响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 情绪的倾向性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内隐刻板印象表达。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当个体处于积极情绪时,内隐刻板印象更容易被表达出来,而消极情绪则会减弱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 2. 情绪的强度影响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 情绪的强度也可能对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产生影响。一项实验发现,当个体的情绪强度较高时,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更为明显;而情绪强度较低时,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则减弱。 3. 情绪对内隐刻板印象的激活作用 情绪可能通过激活个体内部的心理资源,使其更容易表达出内隐刻板印象。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当个体处于积极情绪

时,其内隐刻板印象更容易被激活并表达出来。 三、情绪调节的机制 情绪调节是指通过某种心理过程或行为来改变个体的情绪状态。在情绪对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调节中,可能存在以下机制: 1. 情绪诱导策略 个体可以通过采取特定的心理策略来调节情绪,从而影响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例如,积极的情绪诱导策略(如回忆愉快的经历)可以提高个体的积极情绪,从而增加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 2. 自我调节能力 个体在面对情绪激发时,通过自我调节能力来调整情绪状态,从而影响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例如,通过深呼吸、放松技巧等方式来减缓情绪激发,从而降低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 3.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应对情绪激发,从而影响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研究发现,当个体获得社会支持时,其情绪更容易得到调节,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也相应受到影响。 结论: 情绪对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不同类型和强度的情绪可能会对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情绪调节的机制,个体可以改变自身的情绪状态,从而影响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深入研究情绪对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调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情绪和认知的关系,提高个体对自身情绪和内隐刻板印象的认知和调节能力

情绪偏向的注意如同情绪调节

注意的情绪偏向犹如情绪调节 注意的情绪偏向通常不能被认为是一种情绪调节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认为“情绪偏向的注意”——注意某些类别的情感刺激的倾向——给情绪调节提供了重要的组成成分。情绪偏向的注意通过过滤开始的注意并协调随后的过程来调节情绪反应。通过回顾情绪调节领域和情感偏向的注意领域中相类似的研究,以及有关注意偏见的个体差异的临床和发展研究,我们提出一致的证据,习惯性的情感过滤过程、对发展和情况的调整、再调整,调节了对世界的情绪反应。此外,他们这样做是一种主动的方式而不是被动的。 情绪偏向的注意是一种情绪调节方式。情绪调节,被定义为‘我们用来提升、维持或降低情绪反应的一个或多个成分的意识和无意识策略’(1),包括一系列广泛的策略,从内隐的到明确的需要努力做出反应(see Glossary),可以被用来预期或对情绪刺激做出反应(2,3)。然而,尽管情绪调节标题下所研究的过程的范围,包括大量注意过程,注意的情感偏向通常不能被视为一种情绪调节方式。‘情感偏向的注意’指的是,选择性的注意过程(4),通过调整感觉系统指向喜欢的某些类别情感刺激,在遇到刺激之前。在这个观点的文章中,我们利用来自认知神经科学和临床、发展心理学的证据,证据表明情感偏向的注意是一种情绪调节方式。我们认为注意的情感偏向,而不是仅仅对刺激的被动情绪反应症状,在塑造知觉体验时是主动的。我们进一步认为注意的情感偏向的习惯性部署潜在的影响对压力性事件的情绪反应。 尽管有关情绪调节的理论文献包括很多复杂的模型(2,3)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科学方法通过研究两种策略被很大程度上实施:‘认知重评’,包括对一个事件的认知上的重新评估来降低情绪影响,和‘抑制’,包括抑制情绪的外在表现(5)。尽管这个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有影响力的情绪调节模型强调一个更大范围的过程情绪反应被持续地调节,在事件发生之前和之后,在意识的阈限之上和之下(2,5)。例如,盛怒之下,需要快速的反应,一个人可能使用内隐的、更少认知性的调节策略,最近有关内隐调节过程的研究表明(6-8)。当前的情绪调节模型也包括大量附加的情绪调节策略,例如自发的注意分散、情景选择和反刍(for a review, see [2,8])。此外,发展研究强调注意转移和集中的策略,以及行为反应抑制和延迟满足(9,10)。然而,甚至复杂的模型不包括调节过程分类中的情感偏见的注意,而是,这种注意通常被描述为被动的‘从下到上’情绪反应的一种症状(例如,11,12)。 术语 情感偏见的注意:倾向于感知相关情感类刺激的注意偏向。 情感控制定向:一个习惯的‘心理定向’,在对事件有注意偏向的给定背景中,基于我们动机相关的历史体验,一个习惯性的‘心理定向’。 情感突出:一个项目同相邻项目相比突出的倾向,由于和语义、情绪唤醒的关系。 注意偏向:注意力一开始就被某一类效价的刺激所吸引的倾向 注意控制定向:将自上而下的注意偏移到服务于短期目标的具体对象特征的心理模板。 自下往上的因素vs自上往下的因素:通过环境特征反应感觉刺激,如颜色、对比、或突发vs影响注意的选择性分配的认知因素,如知识、期望和当前目标的因素。 情绪反应 外源空间注意:作为灵活转移空间注意线索的突出性外部事件。 反应性控制vs努力控制:无意识而灵活的控制方式,包括趋紧回避行为vs自愿、明确和灵活地控制感觉和行为,包括抑制优势反应的能力和激活非优势反应。 认知重评:对潜在情绪诱发事件的重新评价,为了改变情绪的影响。 突出性:环境的一个方面突出于周围环境的特性。 表达抑制:抑制表达情绪反应的行为。 在文中,我们综合了视觉选择性注意的基本研究、焦虑和抑郁注意偏向的临床研究以及

关于情绪调节理论

情绪调节理论追溯: 情绪调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中国传统医学把情绪调节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怒伤肝,忧思伤脾”的观点,反映了朴素的心理免疫思想以及对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关系的认识; 西方:向前追溯,情绪调节进入心理学的视野要数精神分析理论了,该理论是当代情绪调节研究的先驱,它否定情绪的积极作用,认为情绪如洪水猛兽,而个体情绪调节的任务就是,使自身尽可能少地受消极情绪所左右,通过行为和心理上的控制来降低消极情绪的体验。早期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出现精神问题是由于两类焦虑的调节出现困难:一种是基于现实的焦虑,它是由于自我难以达到现实需要而产生的,而个体对焦虑的调节就是尽量避开某种情境或者过分抑制个体的行为。另一种是由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出现矛盾而体验到的焦虑,个体对其的调节就是降低受超我所审视的本我冲动,然而却可能因此导致未来更高水平的焦虑。而自我防御则是基于调节这两类焦虑以及其它消极情绪而提出来的术语[2],也是精神分析理论中具有标志性的概念。在这里,情绪调节仅仅作为降低消极情绪体验的防御机制,情绪调节的困难导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但是,它却难以解释人们有意识地主动调节情绪困难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能解释有些人因为积极情绪调节不当,为什么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弗洛伊德的情绪调节理论是基于他治疗精神病人的临床实践而提出的,所以,只重视消极情绪调节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后来的研究者基于正常人群经验和有关实证研究,提出积极情绪 和消极情绪均可以通过主动调节,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样,情绪调节不再仅仅作为个体被动防御机制,而强调主动进行情绪 调节的积极作用,从而在心理健康中的地位得到肯定。尤其是随着智 力或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面对不同情绪刺激, 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不仅与心理或精神问题关系密切,尤其对个体的 认知活动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一共识对情绪调节研究的深入起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后的研究者对于情绪是否需要调节,如果需要调节,到底该怎

大学生情绪控制调节

大学生情绪控制调节 大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调节 一、情绪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 人类在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时,会产生高兴、愤怒、悲哀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现象。我们把这种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 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叫做情绪。 (二)情绪的要素 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是由情绪的主观体验, 生理唤醒以及外部表现形式三种要素共同构成。(三)大学生的情绪的特点 1.情绪的兴奋性高 (美国心理学家称之为“疾风怒涛”的时期) 2.情绪易起伏波动 3.情绪的心境化 4.情绪的文饰现象 5.社会化情绪占主导 (四)、健康情绪的标准 1.情绪是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 2.情绪反应的强度和引起它的情境相适应;

3.情绪反应能够随客观情境的变化而转移。 (五)、情绪的基本状态 1.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暂的情绪状态 注意:在激情状态人们会出现意识狭窄的现象,它会 使认知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 我控制能力减弱,从而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甚至出 现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 3.应激是指人对某种以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六)、 二、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情感的种类 1.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 心境、激情和应激 3.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受人的生理性需要制约,而情感受人的社会性需要制约。 (2)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3)情绪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较为内隐和深沉。

2.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虽然情绪和情感有所不同,但其区别是相对的。事实上,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指的是同一过程的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或两个着眼点。 *情感与情两个词经常在一起使用,泛指一类现象。 三、情绪与情商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 )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商(IQ)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挫折容忍力等除智力意外的综合个性品质(研究表明,在决定一个人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智商的作用仅占20%,而情商却占了80%。) 四、情绪与健康 (一)、健康的情绪 1、健康的情绪含义 指一个人的情绪的发展、反应水平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与其年龄和社会对此的要求相适应,并为社会接受。 2、不良情绪及其表现 (1)负性情绪持续时间过长 (2)负性情绪超过了自己所承受的程度 (3)负性情绪出现了恶性循环不能自拔的状态 (4)由于情绪适应不良导致严重的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等心理疾患。

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专业: 成员: 2012年6月7日 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摘要:文章揭示情绪管理的内涵,从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及常见的情绪困扰阐述了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必要性,提出应加强大学生的情绪教育,消除他们的不合理信念,锻炼理性思考并发展学生情绪智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情绪管理;大学生;重要性;措施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很多负面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需要对这些负面情绪加以控制;对待愤怒的情绪,或是悲伤,焦急的情绪,都各自有不同的办法,不过,有一个总的原则:对待强烈情绪的最好办法,还是要找到疏导感情的渠道;情绪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要掌控得恰到好处;因此要成为情绪的主人,必先觉察自我的情绪,并能觉察他人的情绪,进而能管理自我情绪,尤其要常保鲜活的心情面对人生; 一、情绪管理的定义 情绪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制合体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情绪管理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如果人们能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进行情绪管理,挖掘和培植自己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自己的情绪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就能时时刻刻体会到积极的情绪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不断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 二、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首先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自卑、自负等;其次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特别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比较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较难控制;再次是矛盾性,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的含蓄、内隐;最后是易于心境化,即尽管情绪状态有所缓和,但拉长了这种情绪状态,其余波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