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更新与保护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一)

杭州城市更新与保护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一)
杭州城市更新与保护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一)

杭州城市更新与保护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一)

摘要]城市更新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城市发展课题。本文主要研究杭州城市更新与保护的若干关键问题,从杭州历史建筑及非物质文化更新与保护概要切入,在杭州城市更新与美欧城市更新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杭州城市更新与保护的核心关键所在,旨在为杭州城市更新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城市更新;杭州;关键问题

一、引论

目前有关城市发展的研究中常常提到城市更新问题,城市更新是什么?笔者认为城市更新是对城市现有环境的进化,其核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对旧有建筑、道路、水系的局部调整和改动,以及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发展。保护是城市更新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更新与保护是相辅相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和以历史建筑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新以及城市道路、水系等交通体系的优化是城市更新的重要问题之一。更新与保护的成果对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居民环境、促进商贸旅游发展以及营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同城辉映的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外有关城市更新不乏经验和案例,费城的富兰克林大道,圣路易斯的弧形地标能给我们较多的启示。

二、杭州近代建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与保护概要

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自南宋建都以来一直都是文人荟萃,人杰地灵的地方,近代的潘天寿、茅以升、黄宾虹等名人名士在杭州留下深深的印记,同时留下了以名人故居及近代居住坊巷为代表的杭州近代建筑文化。与此同时,“梁祝传说”、“白蛇传传说”、“越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作为杭州精神文化生活的代表融于杭州现代城市生活的文化空间中。在杭州城市更新进程中,对近代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自2003年以来一直是积极的,并有较大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新自2006年以来有了良好的开端。

(一)杭州近代建筑更新体系

1.十大历史保护街区。2003年杭州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确定对清河坊、小营巷、中山中路、湖边村、北山街、西兴老街、思鑫坊、小河直街、拱宸桥桥西、长河老街共10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明确了十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使用方向、居民安置、现代基础设施引入等内容。

2.历史保护地段。2004年,杭州市规划局公布新增12处有关近代建筑的拟保护地段。分别为兴安里、韶华巷-恰丰里、泗水坊、平远里、惠兴路、五柳巷、龙翔里等。保护地段的规划目标延续以上历史街区的风格各有不同。2005年,杭州市率先在五城区开展了“一区一街”历史街区保护试点工作。上城区元福巷、拱墅区小河直街、下城区武林路、江干区笕桥老街、西湖区留下老街的更新因这项工作的开展而得到了快速提升。

3.招商与具体的保护案例。2005年1月,杭州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第一次在自己的内部网站上公布了5处近代建筑的招商公告。这5处近代建筑分别是静逸别墅、玛瑙寺、穗庐、北山路95号、宝云寺遗构(疗养院)。同年5月“江南文学会馆”正式入住穗庐别墅,以招商带动保护的工作开始初见成效。“保护─招商─利用─保护”为杭州近代建筑的更新注入了新的思路,在解决更新保护资金来源的同时实现近代建筑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提升,实现双赢。

4.小河直街的更新与保护。2007年1月,杭州小河直街历史保护街区更新与保护工程启动,作为再现清末民初江南运河边居住文化的小河直街更新改造工程截止2007年12月底已基本完成。改造中街区内的建筑根据其文化价值的等级分保护、改善、整饬、拆除和新建这五个等级。目前小河直街的历史建筑有12组共15间的结构是按照原模原样的模式保留下来的,在此基础上,对其室内的卫生、隔音隔热、通风等设施进行适当改善。

(二)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体系

1.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2月22日,杭州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录共有99项,10大类。并由此确定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每两年评审公布一次的制度体系。

其中“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越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的原则。2006年11月,杭州颁布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规划确定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与保护的原则。原则简单概况为“建章立制、深入普查、搭建平台、属地管理、分级保护、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3.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方法。(1)平台与渠道的建设。“西湖狂欢节”、“风雅颂”等民间艺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的相关会议、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的相关图书、建设一批诸如余杭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和杭州天石微雕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的重要平台。

(2)教育培训制度。带徒传艺、举办相关传习班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制度的重要途径。民间艺人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与文化事业单位人员同等的权利。编写民间艺术乡土教材,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选修课中开设民间艺术课程等是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制度的重要方法。

(3)文化贸易与交流。出版民俗文化丛书、光盘,开发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服饰、饮食、工艺品、纪念品,建立民间文化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基地是进行非物质文化贸易的多样化途径。临安钱王故里生态保护区、富阳古亭乐舞生态保护区是杭州“十一五”期间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项目。

(4)旅游业带动的非物质文化更新。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努力挖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观光业的融合,增加景区人文内涵。将非物质文化更新与旅游业相结合,设计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的经济价值。

(5)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杭州铜雕、王星记扇业、张小泉剪刀、都锦生丝织、西湖绸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的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的重要保障。通过产业基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市场。依赖于产业基地,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新。

三、杭州城市更新与美欧城市更新的比较研究

(一)杭州城市更新

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指出:杭州城市更新的核心集中于“七大挑战”。“七大挑战”的重点是“保老城、建新城”之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挑战,实施西湖综合保护、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运河综合保护、市区河道综合整治等重大工程之保护城市环境的挑战、“城中村”改造之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的挑战以及“道路更新”和“河道更新”的挑战等。近几年杭州经过城市更新,城市魅力越来越体现。主要特色集中于:

(1)将城市更新视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心区的城市更新改造一直是杭州城市建设的重点。背街小巷整治、风景区改造、以道路改造带动城市街景整治带来了良好效果。科学的城市更新理念使杭州城市建设进入了良性循环,房产需求增加促使房价地价上升,财政收入增加使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城市更新。

(2)优化设计基础上的城市更新。杭州城市更新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注重原有城市功能和空间肌理的保护与继承。城市设计重视城市人文环境与建筑文化环境的营建。

杭州城市有机更新的实践与探索_背街小巷改善工程的由来与创新解析

文/韩明清 黄杉 张越 Han Mingqing Huang Shan Zhang Yue ABSTRACT 城市更新是城市内部城镇化的表现形式,城市发展即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当前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原有的城市更新方法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杭州背街小巷改善工程通过在更新内容、方式、组织和效果等方面的创新,为城市有机更新的组织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Urban renewal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inner city urbanization, urban development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updating. Under the current context of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re is a series of questions from the original method of urban renewal. The Hangzhou backstreet lane improvement projects tried a useful exploratio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organic renewal by updating the content, methods, organiz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作者简介 韩明清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博士研究生黄 杉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工学博士 张 越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副教授 KEY WORDS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for Urban Organic Renewal in Hangzhou ——The Origin and Innovation Analyze of Hangzhou Backstreet Lane Improvement Project 杭州城市有机更新的实践与探索 ——背街小巷改善工程的由来与创新解析 杭州,有机更新,背街小巷,创新 Hangzhou,Organic Renewal,Backstreet Lane,Innovation 杭州是闻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一直以来,经济、社会、环境等各项指标均走在国内前列。进入新世纪,杭州城市建设开始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2002年杭州行政区划调整后,市区面积从6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图1)。由此,杭州市确立了“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城市空间战略,并规划了“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 式,引导城市空间 形态从“摊大饼”到“蒸小笼”的组团式空间结构转变(图2)。空间拓展与发展战略改变,使得杭州跳出了“拆旧城、建新城”的困境,启动 了空间重构,旧城更新的进程。1.杭州城市更新概况 1.1 优化空间,更新老城——开展“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常见事物,负面影响严重,问题可归结为:一是对城市形象的影响,二是社会问题多。2001年,杭州开始在撤村建居改 革试点推行农转居多层公寓建设,至2007年,杭州农转居多层公寓完成投资151亿元,累计2099万平方米。杭州市在城中村改造中把优化了城市空间,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中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居住品质。 1.2 应保尽保、传承文脉——城市历史遗存保护 2003年,杭州按照“保护第一、应保尽保”的指导思想开始实施历史文化名城的全面保护。160个市级以上文保单和250个市级文保点、26处历史保护街区、8个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西湖风景名胜区内5个特色文化保护区等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1.3 激活运河、还河于民——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 流淌了近两千年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已成为一条市井之河、市民之河,是杭州城市的命脉,是活着的文化遗产。2004年8月,以“还河于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为目标的杭州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正式启动。通过水体治理、路网建设、景观整治、提升居住环境品质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1.4 以路为纲,纲举目张——城市道路更新 2 A+C 097

城市更新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书

合同编号: 城市更新单元 合作框架协议书 甲方: 乙方: 城市更新单元

合作框架协议书 甲方:股份合作公司 法人代表: 地址: 电话: 乙方: 法人代表: 地址: 电话: 为了改善的整体形象,提高片区人居环境,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根据《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政策之规定,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经友好协商,就乙方独家实施对片区的整体更新改造项目(下称“本项目”)的相关事宜达成本协议条款如下: 第一条项目概况 1.1本项目位于(东至,西至,南至,北至),本项目搬迁用地面积约平方米,可建设用地约平方米,本项目合作具体范围以加盖甲方公章的更新范围图为准(详见附件1,最终以政府审批为准),可建设用地面积以政府最终专项规划审批为准。 1.2本项目现状建筑面积约平方米(最终以项目实际测绘面积为准),其中约平方米厂房为甲方物业,该物业为甲方出资建设、出租及拥有的工业厂房,甲方所有工商类非农建设用地(指标)约平方米(以政府部门批文为准)。 1.3本项目具有合法权属的“五类”用地况:。

1.4甲方同意将其在本项目范围内的土地、物业及平方米工商类非农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本项目进行更新改造。 1.5本项目补偿所涉面积以符合政府资质要求的第三方机构的测量数据为准。 第二条双方确认的合作前提 2.2本项目获得深圳市政府城市更新项目的批准,并享受改造的相应优惠政策。 2.2本项目不存在可能影响乙方正常开发的政策方面的限制。 第三条双方确认的合作方式 3.1甲方同意乙方或其指定的全资子公司独家作为本项目立项与专规申报、搬迁补偿、改造实施及开发建设主体。 3.2本协议签署后,甲乙双方派出人员组成联合工作组,开展对本项目范围内的物业现状进行查丈等工作,双方对相关工作内容予以确认。 3.3甲乙双方共同负责本项目搬迁补偿的谈判及签约工作,由乙方或其指定的全资子公司作为本项目的改造实施主体与被搬迁人签署搬迁补偿安置协议;甲乙双方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搬迁及补偿,避免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若发生由双方负责协调解决。 第四条双方确认的合作核心条件 第五条甲方权利义务 5.1甲方应在本协议签署后个月内提供申报立项的相关资料

杭州城市更新与保护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一)

杭州城市更新与保护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一) 摘要]城市更新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城市发展课题。本文主要研究杭州城市更新与保护的若干关键问题,从杭州历史建筑及非物质文化更新与保护概要切入,在杭州城市更新与美欧城市更新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杭州城市更新与保护的核心关键所在,旨在为杭州城市更新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城市更新;杭州;关键问题 一、引论 目前有关城市发展的研究中常常提到城市更新问题,城市更新是什么?笔者认为城市更新是对城市现有环境的进化,其核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对旧有建筑、道路、水系的局部调整和改动,以及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发展。保护是城市更新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更新与保护是相辅相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和以历史建筑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新以及城市道路、水系等交通体系的优化是城市更新的重要问题之一。更新与保护的成果对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居民环境、促进商贸旅游发展以及营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同城辉映的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外有关城市更新不乏经验和案例,费城的富兰克林大道,圣路易斯的弧形地标能给我们较多的启示。 二、杭州近代建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与保护概要 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自南宋建都以来一直都是文人荟萃,人杰地灵的地方,近代的潘天寿、茅以升、黄宾虹等名人名士在杭州留下深深的印记,同时留下了以名人故居及近代居住坊巷为代表的杭州近代建筑文化。与此同时,“梁祝传说”、“白蛇传传说”、“越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作为杭州精神文化生活的代表融于杭州现代城市生活的文化空间中。在杭州城市更新进程中,对近代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自2003年以来一直是积极的,并有较大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新自2006年以来有了良好的开端。 (一)杭州近代建筑更新体系 1.十大历史保护街区。2003年杭州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确定对清河坊、小营巷、中山中路、湖边村、北山街、西兴老街、思鑫坊、小河直街、拱宸桥桥西、长河老街共10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明确了十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使用方向、居民安置、现代基础设施引入等内容。 2.历史保护地段。2004年,杭州市规划局公布新增12处有关近代建筑的拟保护地段。分别为兴安里、韶华巷-恰丰里、泗水坊、平远里、惠兴路、五柳巷、龙翔里等。保护地段的规划目标延续以上历史街区的风格各有不同。2005年,杭州市率先在五城区开展了“一区一街”历史街区保护试点工作。上城区元福巷、拱墅区小河直街、下城区武林路、江干区笕桥老街、西湖区留下老街的更新因这项工作的开展而得到了快速提升。 3.招商与具体的保护案例。2005年1月,杭州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第一次在自己的内部网站上公布了5处近代建筑的招商公告。这5处近代建筑分别是静逸别墅、玛瑙寺、穗庐、北山路95号、宝云寺遗构(疗养院)。同年5月“江南文学会馆”正式入住穗庐别墅,以招商带动保护的工作开始初见成效。“保护─招商─利用─保护”为杭州近代建筑的更新注入了新的思路,在解决更新保护资金来源的同时实现近代建筑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提升,实现双赢。 4.小河直街的更新与保护。2007年1月,杭州小河直街历史保护街区更新与保护工程启动,作为再现清末民初江南运河边居住文化的小河直街更新改造工程截止2007年12月底已基本完成。改造中街区内的建筑根据其文化价值的等级分保护、改善、整饬、拆除和新建这五个等级。目前小河直街的历史建筑有12组共15间的结构是按照原模原样的模式保留下来的,在此基础上,对其室内的卫生、隔音隔热、通风等设施进行适当改善。 (二)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体系 1.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2月22日,杭州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杭州城市形象研究报告

杭州城市形象研究报告本课题系根据省市领导对提高杭州城市形象水平的要求,由市政府领导于1997 年杭州市城建工作会议上布置任务而进行的研究,并列入了杭州市城乡建委软科学研究计划。城市形象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大课题,涉及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鉴于“城市形象”涉及范围很广,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城市景观(视觉)形象以及与其相关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杭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作为承担单位在市政府城建城管处的协作下,组成了包括建委、科委、园文局、规划局、规划设计院等单位专家参加的课题组,进行了历时一年的研究。同时,在《杭州日报》、市科协等单位的协助下,在杭报“ 现代城镇” 专栏中进行了多次城市形象讨论,在1998 年9 月市科普宣传周期间召开了“美化杭州——城市形象建设研讨会” , 征集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论文18 篇。课题组集思广益,将自己的研究和专家的意见结合起来,经过反复论证,终于完成了本项研究任务。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城市形象及设计的基本概念 1. 1 城市形象的内涵 城市形象是近年来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界探讨的热点,已经发表了不少论着。一般认为,形象一词泛指事物的具体形状。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为了能完整准确理解城市形象的内涵,可把其概括为三个方面。 ⑴ 城市理念形象 城市理念形象是指城市的本质物征反映到城市外在表现形式,是维系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主要包含了城市各种生产活动形象(理念识别)。例如,城市主导产业理念、生产经销理念、经济效益理念。 ⑵ 城市行为形象 城市是由人和物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中各种各样人的文化程度、精神风貌、行为言论、服务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市民的生活水准、居住及生产环境、公共关系等都反映

城市更新改造类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合同编号: 城市更新改造类项目 合作框架协议 签订日期:年月日

合作框架协议 甲方: 法定代表人: 地址: 乙方: 法定代表人: 地址: 丙方:(保证人) 地址: (丙方为甲方在本协议项下的义务、责任、承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鉴于: 1.甲乙双方均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合法成立并有效存续的有限责任 公司,有权签订并履行本协议。 2.甲乙双方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丰富的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经验,双 方一致看好东莞城市更新改造类项目的前景,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东莞开展城市更新改造类项目合作开发,并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共谋发展。 3.甲方在东莞储备了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就甲方已储备及将来储备的城市 更新改造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乙方可优先与甲方合作。 基于以上,本着“诚实互信、合作共赢”的原则,经各方友好协商,就在东莞建立城市更新改造类项目的合作相关事宜,签署本协议,以资信守。 第1条合作宗旨 1.1 各方拟通过东莞城市更新改造或其他类型项目的合作,整合优势资源, 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1.2 各方分别发挥各自在城市更新及商品房开发领域的技能及经验优势,各自 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 第2条合作项目 2.1 甲方现有储备项目—【】更新改造项目。本协议签订后,双方根据本协议 相关约定积极推进:

【列举项目基本情况】********* 2.2 甲方(将来)其他储备项目由双方按照本协议的约定积极推进。 第3条合作内容 3.1前期公司及前期服务商 甲乙双方于本协议签订后【】个工作日内在东莞市注册成立一家有限责 任公司(以下简称“前期公司”),共计认缴注册资本【】万元,其中甲 方认缴出资【】万元,持有%股权;乙方认缴出资【】万元,持有%股权。 实缴注资时间双方另行约定。 甲乙双方同意,双方拟合作的更新改造项目由甲方主导乙方协助以前期 公司的名义与相关村集体、政府进行沟通,以前期公司名义共同推动相 关村集体和政府通过东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选取前期公司成为拟 合作更新改造项目前期服务商。 前期公司参与公开程序成为包括***【】在内的拟合作更新改造项目前 期服务商后,由前期公司与相关村集体签订《前期服务协议》,明确由 前期公司推进更新改造项目相关的前期服务工作。 前期服务相关事项由甲乙双方共同推进,包括但不限于不动产权益核 查和确认、不动产权益人意愿征询、拆迁补偿方案协商、确定政府(集 体)综合收益、改造项目可行性评估、项目环境土壤评估、单一主体挂 牌招商方案编报等工作,前期服务涉及的与政府、相关村集体沟通由甲 方主导并承担相关费用。 3.2项目公司及单一主体 相关村集体和政府通过东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选取拟合作更新 改造项目单一主体前,由甲方提供适格的合作主体并经乙方确认,该甲 方提供的合作主体与乙方(或乙方指定的适格主体)共同合作成立项目 公司(以下简称“项目公司”),项目公司的相关事宜参照前期公司执行。 如前期公司符合拟合作更新改造项目单一主体报名条件的,双方同意 通过前期公司直接报名参与拟合作更新改造项目的单一主体挂牌招商, 不再另设项目公司。为免疑义,如以前期公司名义直接报名参与拟合作 更新改造项目的单一主体挂牌招商的,除特别说明外,本协议下文中的 “项目公司”均指前期公司。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194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就首先提出了社会间接资本的概念,强调“在一般的产业投资之前,一个社会应具备在基础设施方面的积累”。当时,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工业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劳动生产率低下和收入水平低下等问题。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各个工业部门(尤其是基础设施部门)投入资本,通过这种投资的“大推进”来冲破经济停滞和贫困落后的困境与束缚,“推进”整个工业部门全面迅猛地发展。后来,罗森斯坦·罗丹又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思想。他(1966)认为,社会间接资本包括电力、运输和通信等在内的所有基础产业,它的服务具有间接的生产性,其最重要的产品是在其他产业中被创造出来的投资机会,“它们构成国民经济基础结构以及作为国民经济整体的分摊成本。” 美国经济学家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为了分析和论证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提出了“部门分析方法”。罗斯托为了强调他对基础设施的理解,使用了“社会先行资本”的概念。他指出:“各国在起飞前和起飞年代中,社会先行资本(主要是交通)所需的投资水平不同。”他还认为,“社会基础资本的先行建设……是起飞的一个必要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在起飞可能出现之前,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必须要有最低限度的先行社会基础资本

建设。这种先行的、最低限度的建设规模因各国经济状况不同而不同,取决于以前的历史、地理和自然资源等情况。历史(1914年以前的俄国)和当代的情况(1958年后的中国)都表明:在没有相应的前提性资本准备的情况下开始起飞的国家,它们在结构上的缺陷会导致起飞年代中的严重问题。”“社会先行资本的建立,在时间上具有确定无疑的优先性。”不过,罗斯托的“社会先行资本”概念有时又包括农业、教育等部门,显得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随意性。 Mschauer D.于1989年对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水和能源供应,对城市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20世纪70年代早期至80年代末美国经济生活中生产率的下降,能从同时期公共资本量的恶化状况中得到解释。而Munnell A.在1990年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证实了这些结论。Hiehl D.于1986年在给欧共体的一份报告中表明: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还有学者对墨西哥、日本、西班牙等的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作过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论。总之,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有一条共同的结论,那便是:基础设施的投资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日本经济学家南亮进也研究了基础设施问题,他认为基础设施可以称为社会间接资本,一般以运输和通信为代表,它们是经济增长所不可缺少的初期条件。 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在《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以“为

最新城市更新详细规划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 城市更新详细规划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以城市更新设计为纽带,树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三位一体的规划 设计观; 2、培养观察和研究城市(包括城市分区、道路结构、景观结构、城市街区、街道界面等) 的思想和方法; 3、掌握城市更新设计的内容、要求和程序; 4、了解与城市更新设计有关的经济与社会因素,探索新形势下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 思路,学习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如城市道路系统、交通组织、景观结构、建筑群体组织等)思考城市更新的模式及策略; 5、使学生完成从单体建筑功能、平面、空间、环境组织到群体建筑功能、平面、空间、环 境组织能力的提升,建立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正确观念。 6、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表达能力。 二、设计内容和要求 1、认真收集现状基础资料和相关背景,分析城市上一层次规划对基地提出的设计要求,以 及基地现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分析学习相关的案例,并提出相应的调研报告和分析成果。 编写规划说明、规划指标和绘制设计图纸。 2、提出地块规划的结构分析,包括用地功能分区、道路系统、绿地系统和空间结构等。 3、分析并提出整个地块和区域的交通组织,包括车行系统和地面、地下停车场,人行系统 及广场,公交站点,地铁出站口及人行道等,结合各方面要素综合考虑道路景观的效果,必要时设计出相应的道路断面图。 4、景观系统规划应层次分明,概念明确,与用地功能和城市空间统筹考虑,必要时应提交 相应的环境设计图。 5、鼓励同学在对基地现状及周边城市结构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生 活习惯、历史文脉、技术条件、城市景观等方面进行规划构思,提出体现现代城市中心区理念和技术手段的有创造性的设计方案。 三、项目位置及相关情况 任务一:龙翔里地块 规划设计场地位于杭州市城市核心区,毗邻西湖风景区和城市商业区。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该地块为城市更新整治地块。 该区域东至延安路,南至平海路,西为东坡路,北至学士路。地块面积1.1847公顷,容积率不大于2。根据规划,该区域将建设成为一处重要的城市级商务、商业中心,总建筑

关于2017年广州城市形象调查报告

关于2017年广州城市形象调查报告 一、前言: 广州,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清两代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世界上唯一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改革开放的前哨站,中国的南大门。广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因素迎来了她的又一次迅猛发展。外资企业的涌入和国内技术企业的井喷,广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新世纪到来之时,广州被联合国评为全球发展最快的超大城市第一位,并且联合国报告指出广州人类发展指数居中国城市第一位。 然而,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过快成长的都市圈也导致了一些问题:治安混乱、道路安排不合理、文化流失、居民素质降低等问题。那么现在,我们是怎么看广州的呢?我们小组就2017年广州城市形象进行了调查,并且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现将调查与分析总和如下。 二、调查目的: 对不同人眼中的广州城市形象进行调查,从而得出广州市未来建设的大方向。 三、调查对象: 现在或曾经在广州生活过的人、现在或曾经在广州游览的人、知道广州存在的人 四、调查方法: 在广州大学城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同时运用问卷星平台,对非广州市常驻人口与网民进行网上调查。 五、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为五大类,分别是:

◆被采访者的自身情况。 ◆对于广州城市的第一印象与了解程度 ◆广州的硬件实力,包括特征建筑、城市布局与市容市貌 ◆广州的软件实力,包括科技人文、居民素质与经济水平 ◆对于广州发展的建议 六、调查结构和分析: 采访中,我们总共收集了110份答卷。经过整理后,排除7张无效答卷,我们对剩下的103份答卷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被采访者的自身情况。 根据我们的调查反应,如下图您对广州的印象最主要来自于。由于被采访者普遍是在校学生、校工以居住在省内的人士,因此有大约85%曾经有在广州学习生活的经验,这虽然不利于对比有无广州生活工作经验的人的报告差异,得出对比性报告,但是有利于我们获得更加真实准确的广州城市状况。 您对广州的印象最主要来自于 2、被采访者对广州城市的认识度调查 根据我们的调查反应,如下图您知道木棉花是广州市的市花吗。虽然大部分人有广州生活工作的

城市更新合作协议

深圳市城市更新项目合作协议 甲方:深圳市合作/有限公司 地址: 法定代表人: XXXXXXX 有限公司 乙 方: 地址: 法定代表人: 鉴于:(描述项目背景、合作目的、双方意愿) 例如:甲方拟对的项目土地进行城市更新,项目已取得立项/批复; 本着互惠、互利、互相支持的原则,经过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双方合作开发的深圳市___区―城市更新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达成一致协议如下: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_____________ (四至),占地面积约_______ 方米(以最终实际测量 的面积为准),现状建筑面积_______ 方米,现状容积率______ 。项目具体位置详见附 图(加盖土地权属人公章)。 二、合作标的(标的为项目地块) 本项目建设用地面积_______ 平方米,规划容积率_________ ,计容积率面积不低于

方米,其中,住宅方米,商业方米,办公方米,商务公寓方米,配套设施方米,地块具体控制指标见附件XX (以 下简称“项目地块”) 三、合作条件/合作方式/双方权利义务 1.本项目已经甲方村民代表大会/股东会表决同意进行旧村/旧居改造。(意愿表 决) 2.甲方就项目地块已按照深圳市城市更新法规要求与项目所属村股份公司签订开发 协议,并取得村股份公司【】%股民(比例要求见股份公司章程)的批准及村股 份公司董事会的批准。(经村批准) 3.本项目获得市政府城市更新项目的批准,并享受城中村/非农/征地返还/ 旧屋村 改造的地价优惠政策。(政府地价) 4.本项目不会根据《深圳市城市更新项目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暂行规定》配 建保障性住房和安居型商品房。(政策性住房) 5.本协议签订后,乙方或乙方指定公司(以下简称“乙方公司” )作为申报 主体负责规划制定计划申报。该项目规划制定计划申报通过后,乙方公司负责本 项目的专项规划编制与申报并与被拆迁户签署拆迁合同。甲方应积 极协助办理本项目的全部报批手续。(城市更新报批) 6.本协议生效后,甲乙双方派出人员组成“旧改拆迁小组”,对本项目范围内的 物业现状进行拍照、统计,双方对结果签字确认,同时甲方配合乙方公司尽快完 成项目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及构筑物的查丈,查丈后制定本项目的具体搬迁补偿 标准,甲方确保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表决同意该标准, 经甲乙双方共同确认后公布实施。以上相关费用均由乙方公司承担。(查

城市发展研究投稿须知

(3)为住房非营利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提供适当支持。住房非营利组织并非是一个空壳,而是由土地、资金和住房等配套制度组成。英国和德国的住房非营利组织得到了政府在土地、税收和贷款方面的有力支持,特别是在发展初期。因此,在我国如果成立住房非营利组织,必须在资金和土地上给予相应的适度支持,特别是土地。 当然,对目前已经存在的事业单位性质的住房保障中心,可以在其组织架构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其人力和资金等要素获得方式,促使其从“影子政府”的角色逐步过渡成真正的非营利组织,强化其非营利性和草根性。 (4)鼓励地方成立多种形式的住房非营利组织,展开竞争。鼓励地方成立多种形式的住房非营利组织,例如住房合作社、住房保障中心、住房慈善基金会,等等,让住房非营利组织之间展开竞争,确保其独立性和可持续性。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青年农民工城市安居支持模式研究:现状、路径与政策”(13YJA79000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人口空间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12CJL058)。 【参考文献】 [1] Bebbington, A. J., S. Hickey and D. Mitlin. Introduction: Can NGOs Make a Difference? The Challenge of Development Alternative[M]. 2008, London: Zed Books. [2] Drabek, A. G.. Development Alternatives: the Challenge for NGOs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J]. World Development, 1987, (15): 15-27. [3] Lewis, D., and N. Kanji.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Development[M]. 2009, Abingdon, UK: Routledge. [4] Power, G., M. Maury, and S. Maury. Operationalising Bottom-up Learning in International NGOs: Barriers and Alternatives[J].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2002, (12 ): 272-284. [5] Brass, J. N.. Why Do NGOs Go Where They Go? Evidence from Kenya[J]. World Development, 2012, (402): 387-401. [6] Nicola Banks & David Hulme. The Role of NGOs and Civil Society in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M]. 2012,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7] 徐湘林. 政治特性、效率误区与发展空间[J]. 公共管理学报. 2005, (8): 7—22. [8] 刘鹏. 从分类控制走向嵌入型监管: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管理政策创新[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 (5): 91—99. 【作者简介】 任媛(1981—),女,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住房政策、人口与区域发展问题。 《城市发展研究》投稿须知 《城市发展研究》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办的刊发探讨如何应对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的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刊物,刊载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城市经济、生态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文章,基本栏目包括:城镇化、区域与城市、城市规划、低碳生态城市、城市安全、城市经济、城市交通、城市社会、城市文化、名城保护等。本刊来稿的取舍以学术质量为标准,均一视同仁。 1.篇幅与格式论著、综述等文稿,包括图、表在内,字符数一般不超过10000字,字数以6000~8000字为宜。论著一般应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名称、单位所在省份和城市、邮编)、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产生论文的研究基金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正文、图表、注释、参考文献、投稿日期、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份、性别、籍贯、职称职务和研究方向)和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包括姓名、职称职务、电话和E-mail地址),以及英文版的题目、作者姓名、摘要和关键词。 2. 题目应简明、确切,便于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一般不超过20个字。中文题目中不得出现英文。 3. 署名应只限于选定研究方案,直接参与全部或部分研究工作和撰写论文,并对该论文有答辩能力的人员,按贡献大小排列。最多署5位作者姓名.英文摘要中,作者姓名的中文拼音,姓在前,名在后,姓的字母全部大写,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双名者中间无连字号。 4. 摘要论著应有中英文摘要,中文字数控制在300-400字之间。 5. 关键词一般3~6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写在摘要的下方。 6. 中图分类号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标明文章的中图分类号。 7. 正文层次序号不宜过多,一般为3级,最多不超过5级。各层次一般应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1”、“2.1”、“3.1.1”等。 8. 数字的用法以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为准。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9. 计量单位以GB 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为准。 10 . 缩略词凡已被公认的缩略词可不加说明而直接引用。例如:CBD、GIS等。不常用的、新兴学科的缩略词,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应附原词。 11. 表格与插图均应少而精,设计正确,使人容易看懂,并按顺序附在正文内。表格应按统计学制表原则,采用三线表,标明序号和表题,表中同一项目保留小数的位数应一致,上下行位数要对齐。线条图要求图面清洁、线条清晰、粗细均匀、比例得当。照片图应提供原始照片,清晰明确,标注好图号。表格与插图的题目需用中文表达。 12. 参考文献论著、综述列出的文献仅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章,且以引用近期发表的论著为主,未公开发表的不宜引用(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说明),已肯定将被公开刊物采用者可注明“待发表”。参考文献按文中引用先后编号,附于文末,并在文中引用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注明。文献书写格式参照GB 3469-1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标注。所有参考文献均需标明起止页码。 13. 其他来稿不得一稿多投。本刊对稿件有权删改。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均同时在上述载体发表。作者若不同意将文章编入上述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 ol.22 No.3 2015·C18·

老城区发展研究

二、老城区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城区在发展中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总是也日益凸显。 (一)经济方面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现代都市中心城的转移,老城区发展速度缓慢、日渐衰落,大多存在区内经济不平衡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老城区由各个不同系统组成,它们相互影响与制约,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任何一个子系统变动都会影响其他部分,从而出现发展的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一是发展过度,二是发展滞后。发展过度即由于追求片面经济效益而进行的不合理大规模改造,老城区建设强度和人口总量超过基础设施的承载力,从而导致整体功能失调。而发展滞后则是由于老城系统内各部分变迁进程不一致,导致不和谐并出现滞后现象,如原有的物质空间形态结构与其容纳的逐渐变化发展的社会经济功能不相适应,而导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产业结构不合理限制了产业的综合发展。如青岛西部老城区核心街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较为突出。中山路商业购物比例过大,缺乏餐饮业、休闲文化产业,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后应逐步增大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比例。而火车站周围商业功能单一、环境杂乱,区内有一家以传统百货经营为主的华联商场,缺少成规模的休闲娱乐场所,难以满足火车站流动人口的市场需求。随着东部新城区都市

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以及理念未及时更新等多方面的原因,老城区商业中心的地位逐渐被新城区及其他商贸圈所代替,传统的商业中心日渐衰落,商业业态逐渐低化,客源不断流失,商铺租金递减,老城区的商业竞争力下降,对社会经济复兴产生很大影响。 (二)社会方面 老城区自身发展不平衡,功能衰退尤其是老城中心区空心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由于中心城区的土地级差效应高,许多城市将市中心改造土地用来建设商贸设施,办公楼或豪华的高层公寓,以提高区位良好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陆家嘴、成都的春熙路、重庆的解放碑。同时,国内一些中等城市、小城市也纷纷效仿。目前国内市中心老城改造的通用做法是更新为城市的中央商务区,通过吸引高营业额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分强调城市商务功能,将造成居住生活功能缺失,导致中心城区出现衰败现象。 国外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开始于1949年的美国城市重建,30年来美国的市中心改造从战后的居民区重建,逐渐转变为中心商贸区的复苏,这一举措曾经一度带来城市中心区的繁荣,但很快就暴露了大量的问题。由于城市中心区地价飞涨,居住人口大量外迁,商业活动减少,环境恶化,犯罪率剧增。每到周末和夜晚,大城市如曼哈顿的中心区便成了“死城”,而大量被迫从城市中心

杭州城市形象研究报告

杭州城市形象研究报告 本课题系根据省市领导对提高杭州城市形象水平的要求,由市政府领导于1997年杭州市城建工作会议上布置任务而进行的研究,并列入了杭州市城乡建委软科学研究计划。 城市形象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大课题,涉及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鉴于“城市形象”涉及范围很广,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城市景观(视觉)形象以及与其相关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 杭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作为承担单位在市政府城建城管处的协作下,组成了包括建委、科委、园文局、规划局、规划设计院等单位专家参加的课题组,进行了历时一年的研究。同时,在《杭州日报》、市科协等单位的协助下,在杭报“现代城镇”专栏中进行了多次城市形象讨论,在1998年9月市科普宣传周期间召开了“美化杭州——城市形象建设研讨会”,征集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论文18篇。课题组集思广益,将自己的研究和专家的意见结合起来,经过反复论证,终于完成了本项研究任务。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⒈城市形象及设计的基本概念 城市形象的内涵 城市形象是近年来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界探讨的热点,已经发表了不少论著。一般认为,形象一词泛指事物的具体形状。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为了能完整准确理解城市形象的内涵,可把其概括为三个方面。 ⑴城市理念形象 城市理念形象是指城市的本质物征反映到城市外在表现形式,是维系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主要包含了城市各种生产活动形象(理念识别)。例如,城市主导产业理念、生产经销理念、经济效益理念。 ⑵城市行为形象 城市是由人和物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中各种各样人的文化程度、精神风貌、行为言论、服务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市民的生活水准、

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合作协议书(范本)

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合作协议书 协议编号: 甲方:股份合作公司 地址: 邮政编码:电话: 法定代表人: □身份证/□护照/□其它证件号码: 乙方: 地址: 邮政编码:电话: 法定代表人: □身份证/□护照/□其它证件号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政 策规定,为改变拟更新改造区域[1]----片区老工业厂房/旧住宅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差/产业收益低/环境落后/存在安全隐患/土地用途和利用效率与规划功能不符等状况,甲乙双方经多次协商,本着“改造增值,优于现状收益,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就------片区的城市更新项目的合作事宜订立合同,内容如下,双方共同遵守履行。 第一条项目更新范围及现状 本城市更新改造项目获得相关部门批准纳入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定计划后, 项目区域现状见附件一。(本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的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定计 划的申报材料:地块现状一览表、更新单元范围图、现状权属图、建筑物信 息图。) 本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的专项规划情况见附件二(城市更新单元规划通过审批,可附本城市更新项目的专项规划) 甲方在项目区域内的房地产占地(包括构筑附属物)平方米,建筑面 积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平方米,厂房面积平方米),详细情 况见附件三。 第二条项目改造期限: 2.1本协议签订后,应在个月内(建议12个月内)制定房地产收购搬迁补 偿安置方案,并通过甲方的股东代表大会表决同意; 2.2本协议签订后,应在个月内(建议24个月内)完成%以上(建议90%以上)的房地产收购搬迁补偿安置协议的签订工作;分期建设的,应在个月

杭州绿化研究报告

篇一:浙江重点项目-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浙江重点项目-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 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为企业项目立项、申请资金、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招商引资、投资合作、政府立项、银行贷款等领域常用的专业文档,主要对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如何实施、相关技术方案及财务效果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报告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申请资金、申请土地、银行贷款、境内外融资等 关联报告: 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建议书 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申请报告 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商业计划书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投资风险分析报告 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 第一章总论 1.1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概况 1.1.1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承办单位及负责人 1.1.4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建设地点1.2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设计目标 1.3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4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中国大城市发展研究的问题

中国大城市发展研究的问题 城市化和少数城市大型化是工业化和市场经济推动的必然结果,为了避免重蹈其他国家一些大城市曾经一度陷入困境的覆辙,迫切需要加强对我国大城市发展的研究。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尤为重要。 (一)、对城市本质的认识问题。 研究世界城市的各学科和各学派的学者都对城市下过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城市是一种与乡村不同的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一最基本也是最简单定义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城市发展的本质要求:必须以人为本,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只见钱不见人。这就要求:1、在城市建设上,必须以适于人的居住、生活、休息为根本原则。要给人以正常自由活动的空间,确保市民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喝到洁净的水,吃到健康的食物。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结构调整和升级上,要注意提高市民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尽最大可能保证就业,让市民有谋生手段和谋生之处;3、在政治生活方面,要随着城市居民政治意识、民主意识及其对社会信息的掌握程度,不断为市民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提供更多的机会;4、在文化上,要随着大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文化混杂的特点,在建设主体文化的同时,发展多元文化,以满足不同市民的文化需求。 (二)、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问题。 90年代以来,全国先后有40多个城市提出了要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目标。但据国家计委、建设部、中国科学院和南京大学众多专家、学者完成的建设部“九五”重点科研项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战略研究》认为,至本世纪中叶,最有可能进入国际性城市之列的城市只有三座:上海和依托天津的北京,加上回归后背靠深圳的香港。热情实践与冷静思考之间的矛盾在于对国际大都市内涵的不同认识,其中涉及到国际化城市和城市国际化两个概念。国际化城市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世界存在密切交流并且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城市。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而城市国际化,可以是城市某方面功能和结构的国际化,比如旅游国际化、宗教国际化、文化艺术国际化等,如日内瓦、维也那、海牙和威尼斯……客观地说,要在我国造就出40多个国际化大都市,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要使我国的大城市在结构和功能上具备一定的国际性,不仅是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不是遥不可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