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形成与河道变迁

黄河的形成与河道变迁

作者: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文化研究中心尚群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注入渤海。自古以来,黄河以“善淤、善决、善迁”著称,给黄河下游地区的地理面貌和社会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

黄河的形成

关于黄河形成时代的问题,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依据各自研究成果,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黄河形成于更新世(距今约240万至1万年)以前,第二种观点认为黄河形成于早更新世(距今约240万至73万年),第三种观点认为黄河形成于晚更新世(距今10万至1万年)。晚更新世是黄河形成的重要阶段,第三种观点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黄河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它是地质构造、地貌、气候变化和水文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青藏高原隆升、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反映东亚构造地貌和自然环境变迁的重大地质事件。

早在第四纪(距今258万年),黄河干流尚未形成,黄河流域分布着一些独立的湖泊,并且互不相通。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于亚欧大陆板块之下,形成了差异性的升降运动。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导致我国地势从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的演变。自中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持续挤压和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升。青藏高原的隆升,带来了明显的环境效应,改变了大气环流的运动模式,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输送,使亚洲内陆沙漠和干旱化以及风尘堆积的出现。中更新世(距今100万至10万年)以来,地壳运动使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这不仅使高原环境骤变,也使青藏高原出现大范围冰川。季节性的冰川融化加大了河川的径流,为黄河的贯通奠定了水动力的基础。距今约60万年,黄河切穿李家峡,黄河上游发展到李家峡以上

地区。距今约15万年前,黄河切穿龙羊峡进入共和盆地。末次间冰期气候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剧,黄河上、中游从各自独立的内流水系逐步相互连通,因而干流水量增加,这些巨大的水量汇集于古三门湖,使得古湖水位升高。至晚更新世湖水开始从东部三门峡地垒山地低缓的分水垭口向东溢流,并不断下切,最终切穿三门峡。黄河干流进入黄淮海平原,最终形成东流入海的黄河水系。

黄河河道的变迁

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携带大量泥沙到达下游,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容易造成泛滥。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造成森林、草原和沟洫系统的破坏,导致黄河决溢改道。黄河决溢范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大的改道有6次。根据河道的主要流向,黄河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从春秋战国至北宋时期。这一时期黄河以北流为主,流经河北平原中部由渤海湾入海。春秋中叶(公元前602年),河道自河南浚县南改道折向东,又东北经山东西北部,入河北境,沿着今卫河河道,北汇合故道入海。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东决,从今山东入海,分支溢流在今鲁西豫东一带,后经王景治河修筑了由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利津一带)的千里黄河大堤,使黄河和汴河分流,各行河道,此后黄河出现了800年的安澜局面。北宋时期黄河下游河道虽有多次变化,但直到北宋末年黄河仍然保持在纵贯河北平原中部至天津入海的河线上。

从金元至明嘉靖后期。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在滑县以上李固渡(今河南滑县西南沙集镇约1.5公里)以西扒开河堤,使黄河东流,在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汇入泗水,夺淮入海。这次人为的决河使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是黄河的第三次重大改道。从这一年至明嘉靖后期长达400年间,黄河下游分成数股入淮,相互迭为主次,黄河下游河道干流的流势逐渐南摆。元代以后,黄河下游分成数股在今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贾鲁河颍河以东、大运河以西的黄淮平原上不断泛滥、决口和改道。为保护祖陵和漕运的畅通,明朝政府尽可能使黄河的干流保持在开封、徐州

一线上。

从明嘉靖后期至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在这300年间,“南流故道始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黄河由此演变为单股汇淮入海。由于黄河河道长期固定,大量泥沙堆积,所以明代后期黄河下游大部分河段成为“悬河”。这一时期,河南境内的河道出现过一段相对安流的时期,而山东、苏北境内河段决口次数增多。后经万历年间潘季驯治理,徐州以上才最后固定为今日废黄河。嘉庆以后,政治动荡,河政废弛,堤防残破,新的改道灾难的发生已不可避免。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以后河道由山东利津入海时期。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开始时分成三股洪水,都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运河,汇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于是黄河下游结束了700多年夺淮入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湾入海的局面。此后的20年间,洪水在山东西南地区到处漫流,直到1876年将全线河堤完成,黄河下游河道趋于稳定。

黄河河道变迁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黄河历史上经常决口、泛滥和改道,给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洪水过后,平原上沉积大量泥沙,扰乱了自然水系,形成沙丘、沙地和岗地,把原先发达的农业区变成了旱、涝、碱的常灾区。如豫东、豫北平原沙地是黄河历次决口和泛滥堆积而成的,多呈带状分布于古(废)黄河故道和泛水主流地带及其两侧。如延津县北部古为胙城县地,今天是连绵不断的沙丘和沙岗,这里人口稀少,道路湮没。黄河的决口还淤平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许多河流和湖泊,如济水的湮塞主要受黄河善淤、善决的影响。由于黄河正流的频繁迁徙,济水的支流不断受到干扰,特别是西汉末年(公元11年)的黄河决口侵毁了济水,以及历代在济水流域开挖的人工河渠,也影响了济水河道并使其水源日渐枯竭。到清咸丰黄河第六次改道时,济水便全部不复存在。荥泽位于今河南郑州市西北一带,后因黄河主流北移,水源断绝,它便逐渐干涸了。圃田泽位于今中牟县西北,唐代圃田泽“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上下二十四浦,

津流径通,渊潭相接。”由于明清黄河的泛滥,直接淤平了圃田泽。类似的情况广泛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上。

黄河的溃决还摧残了黄河流域城市和经济的发展。频繁的水患严重破坏了城市建筑和内外水陆交通条件,造成了城市工商业的衰落。元代经过贾鲁治河,朱仙镇迅速兴起,开封依靠朱仙镇作为外港,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清代频繁的河患,使开封城市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朱仙镇因水患失去繁荣,使开封水陆交通失去优势,造成了城市破败、居民贫困。

从历史上看,黄河变迁史实际是洪水和泥沙矛盾演变的历史,防洪问题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黄河迁徙无常,难于治理,因此不仅要了解黄河河道的历史变迁规律,还要研究未来的演变趋势,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治理,以保障沿黄区域安全无虞。

来源:河南日报

黄河的变迁

黄河的变迁 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温状况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 研究表明黄河下游在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在先秦时期,黄河主要在今天津附近进入渤海,为北流时期;在汉唐时期,黄河主流在进山东入渤海,为东流时期;南宋至清咸丰五年,黄河夺淮从今江苏入黄海,为南流时期;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恢复了东流,结束了700多年黄河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湖沼比现在多得多,但历史时期多数湖沼是由大变小,乃至淤灭,如圃田泽、孟渚泽、菏泽、雷夏泽、巨野泽、大陆泽等。但随着黄河的改道,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湖泊,如南四湖、洪泽湖等。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既有自然地貌、地质、气候因素的制约,也有认为的作用。总的来说,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日趋干燥,是地表水总体减少时一个重要原因,而人类无节制地用水加重了水资源的缺乏,黄河断流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历史时期长江的河湖地貌变化也很大,其中长江中游地区的变化最明显,影响甚大。古代的云梦是指包括今湖北东南大部分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只是其中的湖沼地貌部分,占据着今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形成后,云梦泽瓦解。由于各种原因使荆江河道的河曲高度发育,使得洪水灾害的频率更高和强度更大。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湖泊变化显著,一方面洞庭湖从新石器时代的平原景观演变成为明代“方八九百里”的大湖,而鄱阳湖则是从新世中期的古彭蠡泽演变成为今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从近500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水温便前来看,总的趋势是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这既表现在黄河及其支流上,也表现在长江的一些支流上。同时,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等一些河流总的来看是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因此多缩小而干涸消失。造成这种现象既有自然内部变化的不可回归和不可逆转的因素,也有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因。 自公元前2000 年以来的4 000 年中,黄河下游有两个泛流区(徐福龄,1996) :1) 从“禹王故道”到唐宋时期的河道,均在华北平原摆动,注入渤海,约有3 000 多年;2)1128— 1855 年,黄河河道在黄淮平原摆动,注入黄海,约有700 多年。据统计,自公元前602 年至1938 年的2 540年间,黄河下游决溢达1 590 次,称作“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对于黄河下游地区在历史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大的改道,说法不一。胡渭在《禹贡锥指》中指出,自大禹到明代,黄河共发生 5 次大的改道;刘鹗在《历代黄河变迁图考中的黄河变迁图里绘出了6 次大的改道。《邓子恢文集》中认为,黄河下游河道在3 000 多年中发生重要改道26 次,其中大的改道9 次。叶青超(1990) 提出,黄河下游共发生7 次大的改道。 1.1河道变迁的原因 在历史时期,黄河决口改道频繁,各流路的年限长短不一。对于这一现象,以徐福龄( 1996)提出的5 次大改道为基本脉络(图1) ,主要从地质学角度来分析黄河下游

黄河的资料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 黄河全长:黄河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2,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流经地: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在山东流入渤海,呈“几”字形,故有“几字黄河”之称。 黄河流经地形: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黄河中下游水体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每年都会生产将近16亿吨泥沙,其中有12亿吨流入大海,剩下4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悬河”,并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上中下游划分:上游—河口—中游—桃花峪—下游 历史变迁: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1]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黄河源: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4200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脉,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 据文献记载,有史以来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的黄淮海大平原上留下了其变迁的历史痕迹(如题头图)。笔者借鉴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①,史海钩沉,勾勒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体情形,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了解相关史实,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 1.先秦西汉时期 先秦时期,古黄河的下游河道在冀中平原上游徙漫流,形成多股河道,故有“九河”之称。这一时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较稳定的,据谭其骧先生考证,在筑堤以前,黄河下游河道见于古代文献记载的有《山海经·山经》、《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三条(以下简称《山经》河、《禹贡》河、《汉志》河)。三河皆北流入海。“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②由于没有堤防,每遇汛期,免不了要漫溢泛滥。战国中期筑堤以后,《山经》河和《禹贡》河断流,专走《汉志》河,河口在今黄骅附近,这是历史上黄河河口第一次大的变迁。此种情况一直沿袭到西汉末年。 西汉时,黄河决溢11次,主要是在中后期。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濮阳西南)决口,洪水东南泻入巨野泽,由泗水入淮,这是西汉最著名的一次决溢,历时20余年,直到元封二年(前109年)才堵塞回归故道。其后,黄河多有决溢。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以上决口,久不堵塞,泛滥于济、汴之间长达60年,直到东汉王景治河,才结束这种局面。 2.东汉至隋唐五代时期 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因势利导,筑起了西自荥阳(今荥阳东北)东至千乘(今滨州市蒲城)海口的大堤,黄河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由利津附近入海。这种状况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末没有变化,史称此为东汉河道。从王景治河迄唐末,黄河下游河道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无重大变迁,决溢较少。黄河在这一时期的安流,除王景治河的作用外,主要是少数民族南下,北方滥垦滥伐的现象大为减少,草原植被得以恢复。唐末五代“汴晋之争”时,为了对付沙陀族的骑兵,朱温及其部下曾三次决河,以水代兵。此后,这些决口经常为患。 3.北宋时期 北宋承五代之后,黄河河道变迁不断,决徙频繁,大大超越前代。北宋期间,黄河河道变迁大致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前期(960~1034年):黄河下游河道大致和隋唐五代相同,史称“京东故道”。这一时期,河患相当严重,决溢较为频繁。黄河除决泛合御河(今南运河)北流到天津附近入渤海外,还决泛南流夺淮入海,不过这些决泛为时大都不长,就被堵塞。只有天禧三年(1019年)、四年在滑州(治所在今滑县东)西北的再次决泛,为时较长,直到天圣五年(1027年)才堵塞,使黄河重归原来的河道。中期(1034~1048年):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在澶州横陇埽(今濮阳东北)决口,形成一条新的河道,史称“横陇故道”。这条河道大致自今清丰县东南“京东故道”分出,东北至沾化县北境入海。不久,河口就严重淤积,后来发展到整个河道淤积抬高,终于出现商胡大决。后期(1048~1127年):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澶州商胡埽(在今濮阳东)决口,向北改道,形成“北流”,在泥沽(今天津市东南)入海。嘉 五年(1060年),黄河在魏县第六埽(今南乐西)决口,向东分出一支,形成“东流”,亦称二股河,在无棣北入海。此后,宋朝统治阶级内部就黄河是北流还是东流的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议,长达数十年之久。以自然条件而论,北流较为顺应河势。从防御契丹的角度出发,黄河北流,流入契丹境和淤塞北宋边境上的塘泊,均带来不利因素,即所谓“失中国之险,为契丹之利”③。熙宁二年(1069年),为实现全河东流,堵塞北流,使河水尽归二股河入海。黄河单独东流入海持续了11年,又于元丰四年(1081年)在澶州小吴埽(今濮阳西南)决口,北流至天津西入海。元祐八元(1093年)又一次人为挽河东流,但没有几年,又于元符二年(1099年)在内黄决口,主流仍走小吴埽北流故道,东流尽绝,惟北流独好。

黄河的历史

黄河的历史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黄河的河道变迁

黄河的河道变迁 春秋时代及其以前,黄河出积石山(今青海南部或甘肃临夏西北)“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龙门以下一段南流至华阴向东,经三门过孟津与洛河汇流,其流道大体与今河相同。再下过大伾山北流,穿过漳河,经今河北周曲县以东向北,然后分为数支,分道入海。最北一支为主流,到今深县南折而向东,循漳河至青县西南,又东北经天津东南入于渤海。这条河最早为《禹贡》所载,故又称“禹河”。 春秋至今,两千余年,黄河下游河道多次迁徙,重大者有以下数次。 一、周宿胥口河徙 《汉书·沟洫志》寻|王莽大司空橡王横语:“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史称此为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清胡渭《禹贡锥指》进一步指出,“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经滑台城(滑县旧城),又东北经黎阳县(泼县东北兰里)南,又东北经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深川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按《水经·河水》所记,大河故渎大致经今河南滑县、俊县、濮阳、内黄、清丰、南乐,河北大名、馆陶,山东冠县、高唐、平原、德州等县市境,德州以下复入河北,经吴桥、东光、南皮、沧县而东入渤海。 宿胥口河徙之后,禹河旧道,有时还行水,至战国中期才完全断流。 二、新莽魏郡改道 新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在此以前,王莽常恐“河决为元城家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堤塞”,致使河道第二次大变。 魏郡河决之初,水无定槽,泛滥于平原、千乘之间,后经王景治理始得以稳定。据《水经》记载,此河大致走今濮阳南,范县北,阳谷西,莘县东,在平东,禹城西,平原东,临邑北,商河南,滨州北,利津南而入渤海。该河道保持了800余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 三、北宋澶州横陇改道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七月,河决澶州横陇塌,于汉唐旧河之北另辟一新道,史称横陇河。横陇河的流经,《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5载,“河独从横陇出,至平原分金、赤、游三河,经橡、滨之北入海。”气姚汉元《中国水利史纲要》说,“河决时弥漫而下,东北至南乐(今县)、清平(今为镇)县境,......自清平再东北至德州平原(今县)分金、赤、游三河,经橡(治庆次,今惠民县)、滨(治渤海,今滨县北)之北入海。”邹逸麟《宋代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定此河“经今清丰、南乐,进入大名府境,大约在今馆陶、冠县一带折而东北流,经今聊城、高唐、平原一带,经京东故道之北,下游分成数股,其中赤、金、游等分支,经橡(治今惠民县)J、滨(治今滨县)二州之北入海。”今清丰六塔集以东尚有遗迹,向北经莘县韩张集(故朝城)以西,下经聊城堂邑镇、陵县县城以右,高唐、平原、惠民以左。此河道形成之初,“水流就下,所以十余年间,河未为患”,但到庆历王四年,“横陇之水,又自下流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余里”,“其后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淤,必决上流,终于在庆历八年发生了商胡决口改道。 四、庆历八年澶州商胡改道 宋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河决商胡埽(濮阳东北二十余里栾昌胡附近)”,改道北流,经大名(今县)、恩州(清河县西北)、冀州(冀县)、深州(深县)、瀛州(河间县)、永静军(东光)等地,至乾宁军(青县)合御河入于渤海,史称北流。后12年,即嘉桔五年(1060年),又决

黄河河道变迁

第一次重大改道 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 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是《汉书?地理志》河(简称“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可称第一次改道。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第二次重大改道 公元11年(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造成第二次重大改道。公元69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 王景河走向:今濮阳西南-范县北-莘县东-聊城南-禹城西-滨州北-利津东南入海。 第三次重大改道 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改道。河分北、东两条河道。 北流走向: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 东流走向: 1 . 京东故道:基本与隋唐同。 2 . 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唐西-陵县东-乐陵南-沾化北入海。 3 . 二股河: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河故道-平原西-陵县北-乐陵南-庆云北-无棣入海。 第四次重大改道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人为决河于今滑县李固渡,大河由泗入淮,这是第四次重大改道。 ?1128年决口河道(北流):滑县-濮阳南-鄄城西-巨野东-嘉祥东-入泗水-由泗入淮。(4/10) ?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6/10)?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 第五次重大改道 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构成黄河第五次重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主要如下: 1. 夺濉入淮。2.夺汴入淮。3. 夺涡入淮。 4.夺颍入淮。此前黄河南徙不超过唐宋汴河一线,至此夺颍、夺涡入淮,黄河下游河道已经到达了这个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1351年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这就是“贾鲁河”。 贾鲁河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砀山西-萧县北-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 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明中叶以后多股并存,其中主要有: 1.夺颍入淮(大黄河)。 2.贾鲁河(小黄河)。 3.夺涡入淮。 4.夺濉入淮。 5.由曹县、沛县入运河。 6.曹县、鱼台入运河。 第六次重大改道 1855年(清咸丰五年)河决铜瓦厢,结束了下游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回到渤海湾入海。

第二章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

第二章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 黄河象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北部大地上。它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二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一、黄河的历史与现状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脉黄河正源应为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到新生代第四纪中期,在陕甘宁盆地堆积了大量的黄土。以后地面又抬升,形成黄土高原。接着,又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各个盆地逐渐联通,最后切过我国地势上以地质构造不同为其骨架的三大阶梯,自西向东,由高及低,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成为黄河的上游,黄土高原成为它的中游,华北平原是它的下游。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黄河及其许多主要支流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多泥沙河流。 黄河从河源到河口,由于流经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流域条件差异较大,加上输沙过程中的冲淤影响,所以含沙量和输沙量的变化也十分复杂。黄河中游含沙量和输沙量都迅速增加。从下游来看,黄河水沙的来源和组成,本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区域。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 因此,探讨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及其由此而带来的沧海桑田的转变过程,无疑对我们研究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黄河下游河道的迁徙 黄河是一条变迁无常的河流,有史以来曾发生过多次大小规模不同的改道。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口的黄淮海大平原上,它时而北流注入渤海,时而南流夺推进入黄海,来回滚动,到处留下了变迁的痕迹。前人有所谓黄河“善淤、善决、善徙”之说,是并不夸张的。 黄河的变迁,固然主要是指的下游河段的变动,但在上中游的部分地区,河道的摆动变化也经常发生。 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才有改变方向的大规模改道。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历史上出现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武陟、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清初学者胡渭从古

黄河流域的水文发展史

黄河流域的水患及其治理 关键字:黄河概况黄河水灾及产生原因黄河水患治理 摘要:黄河座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二大河,作为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创造了繁荣的华夏文明,虽然黄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曾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能够逐渐控制黄河水患,并将其加以利用,使得黄河能够再次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做出更加引人注目的贡献。 黄河概况: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轻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

中国黄河历史简介

中国黄河历史简介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中国的两条母亲河之一,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达素齐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总面积达795000平方千米。 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1977年录得最高含沙量达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黄河及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扩展资料: 黄河河道变迁 地质史演变考证,黄河属于较为年轻的河流,约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更新世,黄河流域还只有一些互不联通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和夺袭,经历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后,各湖盆间逐渐联通,形成黄河水系的雏形。距今约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在黎阳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决徙,偏离禹河故道,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为史载大禹治水后黄河第一次大改道。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直到1855年,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清咸丰年间。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黄河在河南兰考北岸的铜瓦厢决口,改东北

中国古代黄河的变迁

中国古代黄河的变迁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位于中国北方地区,属世界长河之一,全长约5464公里。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流域 从远古走来的黄河 中国平原河流大都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含沙量一般都较高,导致历史上经常泛滥决口,加之人为干预的因素,河道变迁极其复杂。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黄河自北到南大范围的泛滥区 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混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粗略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20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黄河历史上的重大迁徙

历史上黄河入海口曾多次发生改变。在战国初期,人们将古黄河下游河道称为“禹河”,也就是“禹贡大河”,或者称之为“山经大河”。谭其骧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入河诸水,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所载的河北水道相印证,发现禹贡大河流至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北流至清苑县折而东流,经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天津市东北入海。 西汉末年,《汉书·地理志》及《汉书·沟洫志》的河水,也就是《水经·河水注》的“大河故渎”,认为是大禹治水以后黄河的第一次改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发生第二次大徙。“河决魏郡(治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泛清河以东数郡。先是,莽恐河决为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堵塞”。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发生第三次大徙。黄河在澶州商胡埽决口,便由此改道折向西北,经河南内黄之东、河北大名之西,经今滏阳河和南运河之间,沿着南宫之东,枣强、武邑之西,献县之东,至青县汇入御河,经界河至今天津入海,宋人称这条河道叫“北流”或“北派”。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第四次大徙,河决阳武光禄村。此次河决以后,黄河河道南移,分别进入泗水及济水故道,而形成新的南、北两派。河水十之二、三由北清河(今黄河)入海,十之七、八由南清河(泗水)入淮。南派水势大于北派,这是黄河流行于山东丘陵以南的开始。 明弘治八年(1495年),筑断黄陵冈,以一淮受全河之水,为第五次大徙。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河南兰考附近)决口,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运河,挟大清河入海,是为第六次大徙。

近百年来黄河河道变迁的过程

近百年来,黄河河道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迁,这些变迁影响着中国北 方地区的水资源管理、灾害防治和经济发展。本文将详细介绍黄河河道变 迁的过程。 20世纪20年代初,黄河下游地区发生了多次洪灾,对当地居民的生 活和物质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防止洪水灾害,当时的中国政府决 定进行大规模的黄河河道整治工程。1928年至1938年,中国政府先后进 行了三次黄河整治工程,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洪水,维护河道的稳定。 在这几次整治工程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固河堤、开挖河道、修建水库和水闸等。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有限,整治工程 的效果并不显著。此外,在黄河上游地区,山洪频发,导致黄河的含沙量 较高,河道堆积严重,沙砾淤积导致河道变浅,形成了水患区。为了解决 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在黄河上游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工程。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政府实施了黄河上游的土地沙化治理工程。 这一工程主要通过植树造林、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来减少泥沙的沉积,改善黄河河道的流量条件。此外,中国政府还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搬迁移民,使得沙漠化严重的地区恢复了生态环境。 在整治工程的推进过程中,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政府通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来增加灌溉用水,提高农田灌溉效率。此外, 沿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还建设了大型发电站,用于电力生产。这些举措有 效地推动了当地的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黄河流域面临了新 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工业化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黄河水资源 的紧缺问题逐渐凸显。同时,由于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

的破坏,黄河上游地区的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导致水质恶化,使得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受到污染和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政府加强了对土地沙化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的节水和水资源管理政策。其次,政府提倡节约用水和生态农业,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水资源保护工作。最后,政府加强了水资源管理的监管和政策执行,提高了河道整治工程的效果和质量。 综上所述,近百年来黄河河道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管理和保护黄河水资源,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和环境问题的加剧,黄河流域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来解决。希望通过合理的水利规划和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黄河能够继续为中国北方地区提供稳定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华文明的源头黄河流域的发展与变迁

中华文明的源头黄河流域的发展与变迁 黄河,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发源 地和重要的文化渊源。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承载了丰富 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本文将从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农业发展、水利 工程、文化传承和变迁等方面来探讨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发展历程。 一、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 黄河流域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黄河源 自青海高原,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区,最终注入渤海。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为黄河流域的农业 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古代农业文明在黄河流域 逐渐形成,农耕经验的积累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人们开始栽种小麦、大麦、粟、糙米等农作物,养殖牛、羊、猪等家畜。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在黄河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 的产量和质量。 二、水利工程的建设 由于黄河流域地处干旱地区,长期以来水灾频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建设水利工程来调节水文,改善灌溉条件,保障农业生产。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有许多著名的水 利工程留存至今。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是太行山以北的灵渠。灵渠是一条人工渠道,始建于公元前公元前2500年左右,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连接 了黄河与长治、晋城等地的河流,解决了这些地区的饮水和灌溉问题,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另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是公元前公元前前515年修建的都江堰。都 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飞沙河上,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都 江堰将流经崇山峻岭的岷江和邛崃山脉的青城山脉水源进行调剂,充 分利用了山脉的地形,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使得这片土地成 为世界上最丰饶的农业产区之一。 三、文化传承与变迁 黄河流域的文化传承与变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在黄河流域的 长期发展中,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出土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兴隆文化等遗址见证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此后,黄 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夏、商、周等朝代,这些朝代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基石。 除了政治和经济的影响,黄河流域的文化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 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黄河流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隋朝 时期的大运河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使得这些地区的文化交流 更加频繁。黄河流域的文化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形成了 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 介绍 黄河,位于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下游河道演变是指黄河河道在下游地区的变化过程。本文将探讨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基本规律,以增加对黄河河道管理的理解。 河道演变的定义 河道演变是指河道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包括河道形态的变化、河床沉积和侵蚀过程等。河道演变是一种自然现象,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级标题1: 基本规律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以下基本规律: 三级标题1: 泥沙输运 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泥沙运输河流之一,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泥沙的输运紧密相关。黄河泥沙的输入与输出不平衡导致了河道的演变。长期以来,黄河泥沙沉积过多,导致河床抬高,河道形态发生变化。 三级标题2: 河道侵蚀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过程中,河道侵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黄河水量大、流速快,对河道的侵蚀力较强。河道侵蚀导致河道底部和两岸的土壤被冲刷,使河道变深变宽。河道侵蚀的程度取决于河道水量、流速和泥沙输运情况等因素。 三级标题3: 河床沉积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中,河床沉积是另一个重要因素。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当泥沙输运速度减慢时,泥沙会沉积在河床上。长期以来,黄河的高泥沙含量导致了河床的不断升高,河床演变为宽而浅的状态。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中,人类活动对河道的影响不可忽视。为了控制洪水和改善灌溉条件,人们修建了大量的堤防。堤防的建设改变了河道的水流形态,使得河道演变的速度加快,河道宽度增加。 二级标题2: 影响因素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不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以下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三级标题1: 水量变化 黄河水量的变化是河道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水量的增加会导致河道侵蚀加剧,水量的减少则会导致河道沉积增加。 三级标题2: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修建堤防改变了河道流态,提高了河道演变的速度。 三级标题3: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的改变也会对河道演变产生影响。例如,大面积的耕地开垦导致了泥沙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河道沉积的问题。 三级标题4: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措施的推广也对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产生影响。通过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和泥沙产生,可以缓解河道演变的速度。 二级标题3: 管理对策 为了有效管理黄河下游河道演变,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以下是几项有效的管理对策: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之一。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黄河经历了多次变迁和改道,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介绍黄河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1. 黄河的变迁 黄河的变迁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历史时期。根据历史文献和地质考古研究,黄河在古代曾经发生过多次改道和变迁。其中最著名的改道事件是公元前11 世纪的拦河治水工程,也称为“大禹治水”。 在这次治水中,大禹利用了黄河的洪水泛滥特点,采取了一系列的工程措施, 成功地将黄河引导到当前的主流河道。这次成功的治水工程使得黄河的河道稳定了几个世纪,为中国古代王朝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然而,黄河的变迁并没有止步于此。在后来的历史时期中,黄河多次发生了改 道和变迁。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在 1855 年至 1856 年之间,黄河发生了巨大的洪 水和决口事件,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口死亡,被称为“黄河争道”。 2. 黄河变迁的原因 黄河变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2.1 自然因素 黄河的变迁与自然因素密切相关。首先,黄河流域位于中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气候变化和降水不均匀性导致黄河水位和河道的变化。其次,黄河流域地质条件复杂,地壳运动和地下水位的变化也会对黄河的形态产生影响。 2.2 人类活动因素 人类活动是黄河变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人类对黄河 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和开发。这些活动包括水利工程建设、农业开垦和矿产资源开采等。这些活动对黄河的水位、泥沙含量和河道形态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然而,人类活动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导致了黄 河水位的下降和水质的恶化。此外,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导致了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了黄河的变迁。

濮阳地区黄河变迁史

濮阳地区黄河变迁史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多次改道迁徙。据考证,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300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593次,平均3年2次决口,重要的改道26次,大的迁徙6次。濮阳地处黄河下游,屡遭黄河改道泛滥之害。黄河在濮阳境内较大的决口、漫溢有64个年份100余次,改道迁徙8次。目前,市境内仍存在有黄河变迁留下的故道、残堤和沙岗。其中,濮阳县境内有两条黄河故道:其一由浚县进入县境后,经小屯庄、张庄、聂固村,至戚城折向西北,入内黄县境,此故道为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始,至新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止,为首次黄河经濮阳之故道,史称西汉故道;其二也是来自浚县县境,入境后偏向东南汇入黄龙潭,又逶迤东行,经今县城南门外,清河头、临河寨,田村,至孙固城转向东北,入清丰县境,汇入潴龙河。此故道为王莽始建国三年始,至北宋末年(1128年)止,为黄河第二次迁徙时的故道。可以说,濮阳见证了“黄河的变迁”。濮阳地区黄河的变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春秋以前 历史文献中确切记载黄河首次流经濮阳地区是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的河徙。那么,之前黄河是否也流经濮阳地区呢?文献中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而,通过对一些文献的梳理,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上古及夏商周时期某个阶段黄河可能流经濮阳地区的端倪。 帝尧之时,黄河曾经发生旷日持久的大泛滥,这在《尚书·尧典》

和《史记·夏本纪》均有记载。《尚书·尧典》有云:“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史记·夏本纪》云:“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洪水之灾,天下分绝为十二州”(《汉书·谷永传》)。天下本九州,其中多出的三州,均为遭洪水而与原来的所属州隔开,而此所分及原属州,盖冀、并、幽、兖、营五州,皆黄河下游故道所在的可能区域。濮阳正位于这一可能的地区之内,也就是说,当时之河也可能流经濮阳附近。 洪水滔天,下民受虐,因之,有鲧、禹治水。鲧治水无功,被舜“殛死于羽山”(《尚书·尧典》)。禹承父志,改堵为疏,终治河患。《尚书·禹贡》有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史记·夏本纪》也有相似的记载。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禹导河之道没有流经濮阳,而是从浚县北入漳河,进入河北。若尧舜之时河流经濮阳,那么禹导河则为黄河在濮阳的第一次改道变迁。 有夏一代,河水几无变迁,这一状况可能一直延续至商代晚期。商代晚期,河水出现枯竭的现象。《史记·殷本纪》有云:“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河竭的情况可能是原河道一度枯断,水流由汜水东入济水(王颋:《黄河故道考辨》)。从《史记·夏本纪》和《水经注》中关于济水河道的记载,可知其流经濮阳地区。由此可见,在商代晚期,黄河曾经流经濮阳地区。但这一状况持续时间很短,黄河又改道,远离濮阳,直到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才再一次流经濮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1601班160202138 翁静 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

游河道,即“汉志河”。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至东汉时期,69年时,王景领导治理黄河决口,通过筑堤堵口,河汴分流、疏汴通漕等方法,疏浚河床,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床淤积,使黄河出现了一个长期较为安流的局面。此时的黄河,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人海。 东汉以后,黄河安流的局面仅维持到了唐代末年。宋初,由于黄河已经流行了800多年,王景治水后形成的河床淤高严重,水流不畅,黄河又进入了频繁决口泛滥的历史时期。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决澶州横垅埽,久不复塞,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横垅河。到了庆历八年(104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向北冲出一条新道,经河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