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多次改道的原因

黄河多次改道的原因

黄河多次改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地壳运动:黄河流域位于中国大陆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区域,地壳运动频繁,造成了地质构造的变化,导致黄河河道发生改变。

2. 水沙变化:黄河水患频发,河水中携带大量的泥沙,随着水流冲刷河床,泥沙会引起河床的改变和侵蚀,进而导致黄河改道。

3. 河道堆积:黄河水源地位于青藏高原,河水中的泥沙随着水流下泄,部分泥沙在平原地区沉积,堆积形成土地。土地的堆积会改变河道的走向和水流分布,导致黄河改道。

4. 人类活动干扰:人类在黄河流域进行的水利工程和河道整治等活动也会影响黄河的水流方向和泥沙分布,引发黄河的改道。

综上所述,黄河多次改道的原因是地壳运动、水沙变化、河道堆积和人类活动干扰。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黄河河道的频繁变迁。

黄河的变迁

黄河的变迁 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温状况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 研究表明黄河下游在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在先秦时期,黄河主要在今天津附近进入渤海,为北流时期;在汉唐时期,黄河主流在进山东入渤海,为东流时期;南宋至清咸丰五年,黄河夺淮从今江苏入黄海,为南流时期;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恢复了东流,结束了700多年黄河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湖沼比现在多得多,但历史时期多数湖沼是由大变小,乃至淤灭,如圃田泽、孟渚泽、菏泽、雷夏泽、巨野泽、大陆泽等。但随着黄河的改道,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湖泊,如南四湖、洪泽湖等。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既有自然地貌、地质、气候因素的制约,也有认为的作用。总的来说,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日趋干燥,是地表水总体减少时一个重要原因,而人类无节制地用水加重了水资源的缺乏,黄河断流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历史时期长江的河湖地貌变化也很大,其中长江中游地区的变化最明显,影响甚大。古代的云梦是指包括今湖北东南大部分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只是其中的湖沼地貌部分,占据着今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形成后,云梦泽瓦解。由于各种原因使荆江河道的河曲高度发育,使得洪水灾害的频率更高和强度更大。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湖泊变化显著,一方面洞庭湖从新石器时代的平原景观演变成为明代“方八九百里”的大湖,而鄱阳湖则是从新世中期的古彭蠡泽演变成为今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从近500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水温便前来看,总的趋势是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这既表现在黄河及其支流上,也表现在长江的一些支流上。同时,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等一些河流总的来看是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因此多缩小而干涸消失。造成这种现象既有自然内部变化的不可回归和不可逆转的因素,也有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因。 自公元前2000 年以来的4 000 年中,黄河下游有两个泛流区(徐福龄,1996) :1) 从“禹王故道”到唐宋时期的河道,均在华北平原摆动,注入渤海,约有3 000 多年;2)1128— 1855 年,黄河河道在黄淮平原摆动,注入黄海,约有700 多年。据统计,自公元前602 年至1938 年的2 540年间,黄河下游决溢达1 590 次,称作“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对于黄河下游地区在历史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大的改道,说法不一。胡渭在《禹贡锥指》中指出,自大禹到明代,黄河共发生 5 次大的改道;刘鹗在《历代黄河变迁图考中的黄河变迁图里绘出了6 次大的改道。《邓子恢文集》中认为,黄河下游河道在3 000 多年中发生重要改道26 次,其中大的改道9 次。叶青超(1990) 提出,黄河下游共发生7 次大的改道。 1.1河道变迁的原因 在历史时期,黄河决口改道频繁,各流路的年限长短不一。对于这一现象,以徐福龄( 1996)提出的5 次大改道为基本脉络(图1) ,主要从地质学角度来分析黄河下游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阅读理解附答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阅读理解附答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①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 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00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②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③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那时候,黄河流域气 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④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⑤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 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 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 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 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⑥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 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 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 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 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 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 据文献记载,有史以来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的黄淮海大平原上留下了其变迁的历史痕迹(如题头图)。笔者借鉴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①,史海钩沉,勾勒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体情形,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了解相关史实,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 1.先秦西汉时期 先秦时期,古黄河的下游河道在冀中平原上游徙漫流,形成多股河道,故有“九河”之称。这一时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较稳定的,据谭其骧先生考证,在筑堤以前,黄河下游河道见于古代文献记载的有《山海经·山经》、《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三条(以下简称《山经》河、《禹贡》河、《汉志》河)。三河皆北流入海。“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②由于没有堤防,每遇汛期,免不了要漫溢泛滥。战国中期筑堤以后,《山经》河和《禹贡》河断流,专走《汉志》河,河口在今黄骅附近,这是历史上黄河河口第一次大的变迁。此种情况一直沿袭到西汉末年。 西汉时,黄河决溢11次,主要是在中后期。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濮阳西南)决口,洪水东南泻入巨野泽,由泗水入淮,这是西汉最著名的一次决溢,历时20余年,直到元封二年(前109年)才堵塞回归故道。其后,黄河多有决溢。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以上决口,久不堵塞,泛滥于济、汴之间长达60年,直到东汉王景治河,才结束这种局面。 2.东汉至隋唐五代时期 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因势利导,筑起了西自荥阳(今荥阳东北)东至千乘(今滨州市蒲城)海口的大堤,黄河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由利津附近入海。这种状况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末没有变化,史称此为东汉河道。从王景治河迄唐末,黄河下游河道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无重大变迁,决溢较少。黄河在这一时期的安流,除王景治河的作用外,主要是少数民族南下,北方滥垦滥伐的现象大为减少,草原植被得以恢复。唐末五代“汴晋之争”时,为了对付沙陀族的骑兵,朱温及其部下曾三次决河,以水代兵。此后,这些决口经常为患。 3.北宋时期 北宋承五代之后,黄河河道变迁不断,决徙频繁,大大超越前代。北宋期间,黄河河道变迁大致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前期(960~1034年):黄河下游河道大致和隋唐五代相同,史称“京东故道”。这一时期,河患相当严重,决溢较为频繁。黄河除决泛合御河(今南运河)北流到天津附近入渤海外,还决泛南流夺淮入海,不过这些决泛为时大都不长,就被堵塞。只有天禧三年(1019年)、四年在滑州(治所在今滑县东)西北的再次决泛,为时较长,直到天圣五年(1027年)才堵塞,使黄河重归原来的河道。中期(1034~1048年):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在澶州横陇埽(今濮阳东北)决口,形成一条新的河道,史称“横陇故道”。这条河道大致自今清丰县东南“京东故道”分出,东北至沾化县北境入海。不久,河口就严重淤积,后来发展到整个河道淤积抬高,终于出现商胡大决。后期(1048~1127年):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澶州商胡埽(在今濮阳东)决口,向北改道,形成“北流”,在泥沽(今天津市东南)入海。嘉 五年(1060年),黄河在魏县第六埽(今南乐西)决口,向东分出一支,形成“东流”,亦称二股河,在无棣北入海。此后,宋朝统治阶级内部就黄河是北流还是东流的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议,长达数十年之久。以自然条件而论,北流较为顺应河势。从防御契丹的角度出发,黄河北流,流入契丹境和淤塞北宋边境上的塘泊,均带来不利因素,即所谓“失中国之险,为契丹之利”③。熙宁二年(1069年),为实现全河东流,堵塞北流,使河水尽归二股河入海。黄河单独东流入海持续了11年,又于元丰四年(1081年)在澶州小吴埽(今濮阳西南)决口,北流至天津西入海。元祐八元(1093年)又一次人为挽河东流,但没有几年,又于元符二年(1099年)在内黄决口,主流仍走小吴埽北流故道,东流尽绝,惟北流独好。

黄河六次改道

黄河六次改道 潟湖当波浪向岸运动,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 在潮流作用下,可以冲开堤坝,形成潮汐通道,涨潮流带入潟湖的泥沙,在通道口内侧形成潮汐三角洲。 牛轭湖 随着河道弯曲的演化,河曲待逐渐加宽,河道长度逐渐增大,河床坡度减小,流速减低,在演变过程中,因河道弯曲率逐渐增加,河弯颈变细,最终在洪水期河水可能冲破河湾颈取直,造成河流的天然截弯取直。正是这种取直河曲带不可能无限制加宽。河道截弯取直的河湾被废弃,并堵塞成湖,称为牛轭湖。下游自宜昌以下或发育有良好的牛轭湖。一战国筑堤以前的禹皇古道(前4世纪以前) 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从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 《尚书?禹贡》九河既道 汉书地理志九河既道。颜师古曰:九河,河水分为九,各从其道。 五大徙清胡涓《禹贡锥指》 后咸丰五年1855,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 二(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是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

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 三(公元1,10世纪(东汉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东汉后黄河长期安流的原因。 四唐末至北宋末公元10世纪?1127年 经近千年的堆积,到唐末开始,黄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渐淤高,唐景福二年893河口段,发生近百里的改道。五代时期,决口的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决。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决口地点又上移到澶州,滑州一代,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决口,北流经今洛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这是黄河历史上第三次重大改道。 五金元至明嘉靖万历时1128年?16世纪中叶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杜充竟然在河南滑县西南人为觉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北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

论述历史时期黄河改道变迁的原因

论述历史时期黄河改道变迁的原因 第一次大改道之前的河道,从前把它称为“禹河故道”,以为是大禹治水时疏导而成的河道。这是春秋战国时人们所记过的一条古河道,也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古的一条河道。自今武陟东北流经河南北部,折北穿过河北中部,折东入海。 第一次大改道,是在春秋中叶(公元前602年)。自今河南浚县南改道折向东,又东北经山东西北部,入河北境,循今卫河河道,北汇合故道入海。这条河道稳定了约470年。到汉武帝以后后,又经常闹决口,尤其是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30年到公元70年)的百年之间,黄河决口改道决口,整治无用,后来封建统治者干脆不管,任其横流。 春秋时期的黄河中游的水大概就这么清澈 第二次大改道,是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主流东决,从今山东入海,分支溢流在今鲁西豫东一带,又60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在水利工程师王景规划主持下,才把河决流,疏导成为固定的河道,百年河患至是方息,这就是历史上第二次大改道。 第三次改道,是在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黄河在今濮阳东决口,北流循今卫河入海。王景固定河道后,自今濮阳以西别故道,往东行,经流今黄河以

北,至利津入海。东汉大河稳定了700多年,到宋朝又是屡决屡塞,于是至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河决濮阳东。 第四次改道,在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决口于阳武(今原阳)东注梁山泊,分为二派。第三次改道后12年,又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出一股,东北循马颊河入海。自北宋亡数十年,黄河主流有时行东股,有时行北股,有时二股并行,还有决徙在二股以外。北宋既亡,华北平原在女真落后民族统治之下,黄河局势陷入大混乱。黄河下游游塞,决口日渐向西发展,决流散漫无归,往往同时存在着好几条河道,彼此互为主流。经过60余年之久,至章宗明昌五年,河决阳武(今原阳)东注梁山泊,分为二派,其十分之二、三的水由北清河(今黄河)入海,其十分之七、八的水由南清河(泗水)入淮,这就是第四次改道。 第五次改道,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刘大夏筑太行堤以断北流,全河入淮。第四次改道后20年左右,河道又不经梁山泊,主流自延津东南又溢入徙骇河。由此可见,所调第三、第四两次大徙,绝不可和第一、第二两次相提并论,第三、四次大徙,实际上都没有出现一个稳定的局面。 第六次改道,是1855年(清咸丰五年)。在铜瓦厢(今河南兰考县东坝头村西)决口。第五次大改道后,入淮之道,仍分为数股,主流时时变更,又六十多年,至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潘季训治河功成,才出现了一条由汴入泗,由泗入淮的固定河道。大致即现在淤黄河。这段时间,黄河大决大徙不下数十次,

(完整版)小学四年级《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

小学四年级《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 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19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19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

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的略读课文,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

简述历史上黄河改道过程简答题

简述历史上黄河改道过程简答题 一、黄河,中国母亲河 黄河,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也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它发源于青海省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巴颜喀拉山脉,自西向东流经 九个省市区,最终注入渤海。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其水 文化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之中。然而,因黄河的泥沙质量 较高,沉积作用明显,加上河道波动频繁,黄河改道现象颇为常见。 二、黄河改道的历史过程 1. 历史上的黄河是一个移动的河流,其改道是由于地质构造的作用, 同时也与人类的开发活动有关。自古以来,黄河的改道就屡见不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称“中国三大河道”,指的是两河之间的 黄河,它们分别是“古黄河”、“鲁坝河”和“新黄河”。 2. 古黄河,是指在夏朝时期的黄河流域。夏朝时期,黄河自东向西流 入黄海,流经今天的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份。鲁坝河,是指在商朝 时期的黄河流域。商朝时期,由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河道渐渐北 移至今天的山东省。新黄河,是指在明朝时期的黄河流域。明朝时期,因黄河再次南移,最终注入渤海。

3. 黄河改道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地质构造运动过程。其改道,多与地壳构造、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关。在中国历史上,多次有夏朝时期的黄河、商朝时期的黄河和明朝时期的黄河这三次大规模改道事件。这些改道事件的发生,不仅影响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众的生活,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变迁和演化。 三、黄河改道给中国的启示 黄河改道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变迁和演化。其改道事件,除了对地理环境和民众生活的影响,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地理环境演化的实证,对中国古代人类活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黄河改道事件的发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地域环境的认知和适应能力。中国古代人类在面对地域环境的变迁和演化时,不仅能够观察和了解其规律,还能够进行有效的适应和利用。 2. 黄河改道事件的发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环境变迁时的应对策略。中国古代人类在面对自然环境的变迁和灾害时,不仅能够勇于担当和敢于创新,还能够有效地应对和解决。四、黄河改道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简述历史上黄河改道过程

简述历史上黄河改道过程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和兴衰。然而,由于地质构造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的河道并非一成不变。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改道的过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时期。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夏朝时期的黄河河道主要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和山东省之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的河道发生了变化。据史书记载,黄河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向北偏移,越过了山东半岛,注入渤海。这次黄河的改道给山东地区带来了河道淤积、洪水泛滥等问题,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黄河又在唐朝时期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道。据记载,唐朝时期的黄河河道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和山东省之间,但由于地质构造的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黄河的河道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唐朝时期的黄河改道主要是因为河道淤积和堤坝破坏导致的。这次黄河改道使得河南地区的农田受到严重的水患,给当时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的河道继续发生变化。到了元朝时期,黄河的河道又一次发生了较大范围的改道。元朝时期的黄河河道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和河北省之间,但由于河道淤积和水流变化,黄河逐渐

向东南方向移动。这次黄河改道使得山东地区的农田遭受了严重的水患,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近代以来,随着水利工程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的改道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然而,黄河的河道仍然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时刻威胁着沿岸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为了解决黄河改道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修建堤坝、疏浚河道、治理河岸等,以保护沿岸地区的安全和发展。 黄河改道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自然现象之一。黄河的改道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尽管近年来通过人类的努力,黄河改道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我们仍然要高度重视黄河的河道变化,加强对黄河的治理和保护,以确保河岸地区的安全和发展。

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几次重大改道及其影响

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几次重大改道及其影响 作者:张翼牛阿敏 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03期 摘要: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其演变十分频繁,尤其是下游河道的变迁。黄河下游地区“善淤”“善决”“善徙”的典型特征,使得下游在享受母亲河带来惠利的同时,也遭受了黄河所带来的灾难。黄河下游的重大改道可分为五次,其缘由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主要对沿线的村庄农田、湖泊变化以及沿线城镇产生较大影响。 关键词:黄河下游;改道;影响 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黄河为河流沿线带来极大便利,如丰富的灌溉资源,但是其下游易决口决堤也给下游带来极大灾难。黄河下游地区河道改道频繁,历来是人们研究黄河河道的重点。近年来,学界对黄河下游河道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邹逸麟的《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中谭其骧先生根据河道的主要流向将下游河道的变迁分为四个时期并且论述黄河下游改道所带来的影响;孟凡超的《黄河河道变迁与徐州社会兴衰》中以徐州为例,分析了黄河改道对于徐州的影响以及对徐州未来发展的期望;尤联元《黄河改道和断流带给我们什么》中黄河下游改道分为五次并述及部分原因,也讲到了黄河断流所带来的忧患;徐福龄《黄河下游河道歷史变迁概述》中以西汉为始,以现行河道为准将黄河下游改道分三阶段论述;陈冬防《明清时期的黄河水患与应对策略》中着重分析由于明清时期改道频繁而使得水患严重,以及当时的社会应对措施;李兆良《黄河改道与地图断代:中国地图西传学辩证》将黄河下游改道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简述,以黄河改道来论证中国地图学西传;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中以历史时期的时间顺序为准,将黄河下游的河道存在时期划分为七次,并认为黄河下游有六次重大改道,也从湖泊的变迁方面来论述了黄河改道的影响;史念海《史念海全集·第二卷》中认为黄河下游的改道中有六次是比较重大的,从黄河所带泥沙角度分析了黄河下游泛滥溃决的原因,并做出总结,黄河改道自宋以后最为频繁。综上,以前的研究侧重于对黄河下游的改道进行概括性的叙述,但是,具体写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几次重大改道及其缘由影响的文章似未多见。因此,本文叙述黄河下游历史上的五次较为重大的改道,改道的因素以及产生的影响。 一、黄河下游的五次改道 1.战国中期人工筑堤 黄河下游进入平原地区,几乎与所有平原上的河流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一样,频繁改道,变化无常,到处漫溢。这种无束缚流动造成了河道在下游平原来回游荡,有时还分多股河道入海。《禹贡》记载:“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①“九河”并非是九条河,而是泛指多数。意为黄河下游的河道分成多股入海。这种状态到战国中期全面筑堤后才得到了抑制,河道

河道变宽的原因

河道变宽的原因 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 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 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吨 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 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 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 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 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 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对于近年来黄河流域水沙量增加的原因,目前存有两种相同的重新认识,一种指出主要 就是流域降水量偏少,特别就是中游多沙地区大雨、暴雨频次偏少及量级偏大导致的,而水 利水保促进作用居次要地位;另一种指出就是水利水保措施充分发挥了主要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近年来黄河水沙量减少的原因,在中、小雨的情况下水利水保措施有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因素是大雨、暴雨量的减少.据有关资料统计,黄河河口—龙门区间20世纪80年代后期较70年代以前大雨次数减少了26.2%,暴雨次数减少了53.2%,而近十余年来大雨、暴雨次数减少得更多.黄河中游大部分属超渗产流地区,由于大雨、暴雨的减少,进入 黄河的水量亦随之减少,同样是毫米降雨量分为5天降下与1天降下其入黄水量将有很大 差别,在这里降雨强度应起到很大作用.暴雨的减少,意味着洪峰流量的减少,其对黄土的冲 蚀能力减少,沙量亦随之减少. ~年潼关平均值去沙量仅为4.16亿吨,最小输沙量为年的6.61亿吨,最轻输沙量为年 的2.47亿吨;平均值最小洪峰流量仅立方米每秒,最小为年的立方米每秒,最轻为年的立方 米每秒.而年来沙量超过11.4亿吨,洪峰流量为立方米每秒,该年主要为黄甫川、窟野河等 多沙粗沙地区降下暴雨,构成黄甫川黄甫东站洪峰流量超过立方米每秒,窟野河温家川东站 洪峰流量超过立方米每秒,并构成干流龙门东站洪峰流量超过立方米每秒.而在年来沙量即 为超过12.4亿吨,洪峰流量为立方米每秒.该年8月份河口—三门峡区间连跌三次暴雨,雨 区主要原产在无定河、延河、北洛河,龙门最小洪峰流量为立方米每秒.以上两年与前述之11年枯水段仅相距几年,其水利水保措施不能存有非常大发生改变,据此也可以表明主要就是降雨强度与落区构成了该两年与~年输沙量的非常大差别. 又从系列资料中可知,年是陕县(三门峡)自年建站近90年来年径流量仅次于年的特枯 水年,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局部地区发生大暴雨仍可在该地区形成历史特大洪水和输沙量.

详细版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

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 黄河在近2000间来竟决口1500屡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下面给大家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构造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消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珍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开荒地,越多开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黄河发生变化怎么办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近年来黄河水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对于近年来黄河流域水沙量减少的原因,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主要是流域降水量偏少,特别是中游多沙地区大雨、暴雨频次偏少及量级偏小造成的,而水利水保作用居于次要地位;另一种认为是水利水保措施发挥了主要作用. 笔者认为,近年来黄河水沙量减少的原因,在中、小雨的情况下水利水保措施有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因素是大雨、暴雨量的减少.据有关资料统计,黄河河口—龙门区间20世纪80年代后期较70年代以前大雨次数减少了26.2%,暴雨次数减少了53.2%,而近十余年来大雨、暴雨次数减少得更多.黄河中游大局部属超渗产流地区,由于大雨、暴雨的减少,进入黄河的水量亦随之减少,同样是100毫米降雨量分为5天降下与1天降下其入黄水量将有很大差异,在这里降雨强度应起到很大作用.暴雨的减少,意味着洪峰流量的减少,其对黄土的冲蚀能力减少,沙量亦随之减少. 1997~2007年潼关平均来沙量仅为4.16亿吨,最大输沙量为1998年的6.61亿吨,最小输沙量为2006年的2.47亿吨;平均最大洪峰流量仅3440立方米每秒,最大为1998年的6500立方米每秒,最小为2004年的2140立方米每秒.而1996年来沙量达11.4亿吨,洪峰流量为7400立方米每秒,该年主要为黄甫川、窟野河等多沙粗沙地区普降暴雨,形成黄甫川黄甫站洪峰流量达5900立方米每秒,窟野河温家川站洪峰流量达9800立方米每秒,并形成干流龙门站洪峰流量达10600立方米每秒.而在1994年来沙量即达12.4亿吨,洪峰流量为7360立方米每秒.该年8月份河口—三门峡区间连降三次暴雨,雨区主要分布在无定河、延河、北洛河,龙门最大洪峰流量为11100立方米每秒.以上两年与前述之11年枯水段仅相隔几年,其水利水保措施不会有很大改变,据此也可以说明主要是降雨强度与落区形成了该两年与1997~2007年输沙量的巨大差异. 又从系列资料中可知,2002年是陕县三门峡自1919年建站近90年来年径流

黄河改道的利与弊(1)

1.黄河改道的利与弊: (四)黄河下游决溢和改道的影响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黄河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 1.造成大面积黄泛区。 2.直接改变了黄淮海平原的水系面貌,从而间接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许多湖泊被黄河泥沙淤浅后,不久均被开垦为农田。大面积水体的丧失造成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 3.黄河泥沙的广泛淤积,使黄淮海平原地面普遍淤高。 巨野泽(大野泽),先秦为九薮之一。汉称“兖州薮”。武帝时黄河瓠子决口,河水注入巨野泽,水域不断扩大。唐时泽水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 后晋开运元年(944), 黄河在滑州决口,淹没四州之地,大泽南部淤高,水体北移,梁山成为湖中一座孤山。宋代黄河三次灌注梁山泊,“梁山泊”之名始见。 金元时黄河南徙,但北泛时仍灌注梁山泊,梁山泊迅速淤浅。元至正四年(1344) 黄河灌注梁山泊,“河徙后,遂涸为平陆”。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西部,面积1586平方公里,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由淮河南岸的几个小湖演变而来。隋时改名洪泽浦。宋代湖与淮河相距还较远。 金元以后,黄河夺淮入海,淮河下游淤塞,黄淮倒灌,湖面迅速扩大。明清修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淮湖合为一体。泗州城被湖水淹没,明祖陵淹于湖中。 乾隆以后,黄水倒灌,洪泽湖东北一带淤成平陆,清水不畅,遂“借黄济运”。淮扬运河淤塞,洪泽湖水继续扩大,向低洼地倾,形成今天的成子湖。 “倒了高家堰, 淮、扬二府不见面。” 1.下游大片的湿地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填海造出了大片的可利用的土地 3.抵御海水对海岸的侵蚀 4. 形成下游肥沃的平原 黄河改道以后,下游地区河患次数增多,且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所造成的灾祸也就非常惨重。常年持续的河患使得下游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黄河决口后,洪水恣意泛滥,巨浪滔天,大面积的草木、庄稼、动物等被淹没。洪水以及所携带的大量泥沙,破坏了下游地区的自然面貌,毁坏了植被,造成水系紊乱、河湖淤积。史料记载,后晋开运元年(944)六月,黄河决口,在淹没了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南部的广大地区的同时,洪水开始积聚在梁山周围,将原来的巨野泽扩展为了著名的梁山泊;不仅如此,黄河决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政治军事生态布局的重新排列组合。据《山东黄河志》统计,1855年以后,黄河决溢成灾,侵淤徒骇河45次,马颊河7次,北五湖12次。这不仅削弱了蓄泄能力,还在平地上留下了大片沙地和洼地;恶化了气候环境,从而加重了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水、旱灾害进一步造成良田荒芜、土地沙化,尤其以黄河泛滥造成的土地沙化最为严重。黄河溃决之后,由于泥沙的沉积,使大量良田严重沙化,危害极大,实与洪水冲击之害相当。很多地区的土地尽被沙压,水退之后,一经微风。尘土飞扬迷漫,且五谷不生,野无青草,土质极差。 除土地沙化外,土地碱化现象也十分严重。由于降雨或洪水灾害,地下水位升高,在蒸发作用下,盐分向土壤表层集结,水去盐留,往往出现盐碱地。黄河决口后,黄河沿岸或其他低洼易涝地区,由于排水不畅.浸泽日久。形成了大面积盐碱地。如蒲台蔡家寨碱地,就是因为黄河改道后河水浸湿及排水不良而形成的,其碱土层有时深达一尺有馀。盐碱地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碱层浅的

黄河变迁的原因

黄河变迁的原因 黄河变迁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黄河象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北部大地上。它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二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一、历代对河源的探索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对这一象征着中华民族古文化摇篮的河流发源地,曾进行过长期探索。 1.古代“河出昆仑”及“伏流重源”的臆说 《尚书·禹贡》最早就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说明远在公元前五至三世纪,当经济文化发展较高的中原地区与西部河源地区还没有发生直接联系的时候,我国人民就已经知道黄河是发源于今青海东部积石山一带①。成书于《禹贡》之前的《山经》说:“昆仑之丘,……河水出焉”②。《尔雅·释水》:“河出昆仑虚。”《淮南子》:“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据胡渭考证,“自汉以前,但知昆仑在中国西北,终未明在外国某地也”③。说明人们对当时为戎羌诸族所占居的黄河上源一带的真相,还不很清楚,所云黄河出于昆仑,可能来自间接传闻或是一种臆度。 汉朝通西域后,“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①从此,将今新疆西部的于阗河当作黄河源,于阗河所出的于阗南山称为昆仑山,成了河出昆仑说的根据。 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在西域的传闻,于阗河“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①。其后,班固更进一步加以引申说:“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③古代“导河积石”和“河出昆仑”的传说,便这样与西域流传而来的“潜流复出”的说法揉合在一起,发展成为“伏流重源”的

南宋黄河改道的原因

南宋黄河改道的原因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然而,在南宋时期,黄河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改道事件,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那么,南宋黄河改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南宋黄河改道的原因之一是地质因素。黄河流域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黄河的河床相对较浅,土地多沙质。由于地壳运动和河床淤积,黄河的河道经常发生变化。在南宋时期,黄河河道逐渐北移,导致河道的水流量增大,河床沙石堆积,河道变浅。加之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河道容易被淤塞,形成了一种泥沙淤积的现象。这种地质因素是南宋黄河改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业发展推动了南宋黄河改道。南宋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迅猛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黄河流域是中国的农业重地,拥有肥沃的土地资源。为了开辟更多的农田,人们开始进行治理黄河,修筑堤坝,疏浚河道。然而,由于黄河的水文特点,治理黄河并不容易,黄河改道成为了一种应对方式。通过改变黄河的流向,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供农业使用,满足人们对土地的需求。政治因素也是南宋黄河改道的原因之一。南宋时期,政权中心设在南方,对北方地区的统治力度相对较弱。黄河流域地处于北方,治理黄河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然而,南宋政府在面对南方地

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问题时,无法同时兼顾对黄河的治理。因此,黄河改道成为一种政治手段,通过改变黄河的流向,减轻对黄河的治理压力,以便更好地统治南方地区。 经济利益也是南宋黄河改道的原因之一。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黄河改道可以通过开辟新的水利灌溉系统,提供更多的水资源供农业使用,从而增加农业产量,促进经济发展。此外,黄河改道还可以改变区域的交通运输格局,通过修建新的航道,方便货物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繁荣。 南宋黄河改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质因素、农业发展、政治因素和经济利益。这次改道事件对南宋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黄河流域的地理面貌,也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农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也展示了人类社会对资源的追逐和利用的智慧。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吗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吗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进黄河的泥沙有16亿吨,相当 于长江的68倍。而12亿吨泥沙被带进大海,4亿吨就沉积在黄河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 4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道逐年上升,使黄河变成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就很容 易决口,造成大水灾。据科学家研究,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自秦朝以后, 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易受侵蚀,因此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破坏植被,使黄土高原失 去天然的保护层,造成水土流失。 黄河介绍 黄河就是中国第二长河,也就是世界上知名的大河之一。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黄河一路滚滚B90,锐不可挡,余亚飞的《黄河颂》赞美了黄河的精神:“黄河滚滚 贯长虹,浪泻涛奔气势雄;石障山屏难抵挡,千回百转总流东”。黄河流经青海、四川、 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流向渤海,全 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就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于巴颜 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海拔米,平均值流量.5 立方米/秒,在山东省,转化成渤海。上、中游分界点:山西省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河南省旧有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阔米, 通常为米,狭窄处只有50米,水深通常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从河 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于青藏高原,海拔均在米以上山峰少于米,源头河谷地 海拔米,河源段河谷两岸地形陡峭排洪阻塞,构成大面积沼泽地,湖泊多;贵德自孟津江 段就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波,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连,西 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通常在-米,地貌曲折不平,坡陡沟浅,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到40-50%,导线 黄河流域地图及附近景观图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 势低平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 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上游:河源至贵德,两岸 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海拔均在米以上,高峰可超过米,河道呈“s”,河源段公里内河 道曲折,两岸多湖泊、草地、沼泽,河水清水流稳定,水分消耗少,产水量大,多湖泊, 最大湖泊星宿海、鄂陵湖,气候为高原寒冷,鱼类系中亚高原区系,种类少,资源丰富。 鱼类资源长期未被开发利用。中游:贵德至孟津,多经高山峡谷,水流迅急,坡降大,贵 德到刘家峡山谷极为深削,河宽50-70米,最狭处不到15米,谷深-米,水流湍急,狭窄 崖陡,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在峡谷上修建了大型水库,黄河出青铜峡后进入河套,形成 大片冲积平原,水流平缓,鲤鲫、鲶鱼类资源较丰富。黄河流经河口镇,折向南行,穿行秦、晋峡谷,到龙门全长只有公里,落差米,比降大,龙门以下到潼关公里河段,纳汾、渭、泾、洛诸水,水量大增,泥沙大量淤积,河道不稳定,鲤鱼资源丰富,中游经黄土高坡,携带大量泥沙,给下游巨大危害,是根治水害的关键河段。下游:孟津至华北平原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