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

第二章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

黄河象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北部大地上。它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二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一、黄河的历史与现状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脉黄河正源应为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到新生代第四纪中期,在陕甘宁盆地堆积了大量的黄土。以后地面又抬升,形成黄土高原。接着,又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各个盆地逐渐联通,最后切过我国地势上以地质构造不同为其骨架的三大阶梯,自西向东,由高及低,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成为黄河的上游,黄土高原成为它的中游,华北平原是它的下游。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黄河及其许多主要支流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多泥沙河流。

黄河从河源到河口,由于流经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流域条件差异较大,加上输沙过程中的冲淤影响,所以含沙量和输沙量的变化也十分复杂。黄河中游含沙量和输沙量都迅速增加。从下游来看,黄河水沙的来源和组成,本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区域。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

因此,探讨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及其由此而带来的沧海桑田的转变过程,无疑对我们研究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黄河下游河道的迁徙

黄河是一条变迁无常的河流,有史以来曾发生过多次大小规模不同的改道。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口的黄淮海大平原上,它时而北流注入渤海,时而南流夺推进入黄海,来回滚动,到处留下了变迁的痕迹。前人有所谓黄河“善淤、善决、善徙”之说,是并不夸张的。

黄河的变迁,固然主要是指的下游河段的变动,但在上中游的部分地区,河道的摆动变化也经常发生。

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才有改变方向的大规模改道。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历史上出现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武陟、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清初学者胡渭从古

代黄河上千次改道的记载中,予以整理归纳,在《禹贡例略》里提出五大徙之说。后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

1.西汉以前黄河下游河道

见于先秦文献而为人们所熟悉的古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禹贡大河”,“山经大河”。另一条是见于《汉书·地理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俗称“汉志河”,亦为《水经·河水注》中的“大河故渎”。这条河道存在于战国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有明确时间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游河道。

黄河下游河道分支,可以分减主河道的洪水,减轻洪水的危害。但是汉代黄河的决溢仍较严重。最著名的是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决于瓠子”,这是历史记载黄河夺淮入海的第一次,洪水历时二十余年,直至元封二年(前109年)始予堵塞。自汉平帝元始以后,即公元元年以后,黄河决败更加严重,黄河为患不已。

2.东汉至宋初后期黄河下游河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发生第二次大徙。洪水在今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近六十年。

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遣王景、王吴率众10万治理决口,由此,黄河决溢灾害明显减少,出现了一个相对的安流时期。

东汉大河形成后800年间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其间很少有决溢发生,也无大的改流。其原因首先,王景治河后的河道距海里程比西汉大河短,河道也比较顺直,河水的流速和输沙能力大,对下游河道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次,东汉以后,一直到魏普南北朝时期,黄河下游仍有汴水、济水、濮水、漯水等许多分支,还有许多湖泽和旧的河道。汛期利用这些分支、湖泽、旧道,一方面能从大河分出部分洪水,削减洪峰,另一方面又可以分出部分泥沙,对防洪和减缓下游河道淤积是有利的。再次,东汉以后,黄河中游人口减少,大批耕地由农转牧,植被情况可能得到一定改善,水土流失有了一定程度的减轻。这样,也就相应地延缓了下游河道的淤积速度,使河道有可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隋以后,由于下游河口段淤高,排泄不畅,曾出现多次决口。唐的河患比魏晋南北朝多,290年间,有河决、河溢的年份有21年,平均13年一次。五代的河患比唐朝更为频繁,55年中有决溢的18年,平均3年1次,呈现出决溢的次数愈益增多、灾害的程度日趋严重的现象。

3.北宋庆历以后黄河下游河道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便在澶州商胡埽大决,河水改道北流,经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恩州(今河北清河西北)、冀州(今河北冀县)、深州(今河北深县南),瀛州(今河北河间)、永静军(今河北东光)等府,州、军境,至乾宁军(今青县),经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宋人称这条河道叫“北流”或“北派”。

十二年后,嘉祐五年(1060年),北流大河大名府魏县第六埽(今南乐西)向东决出一支分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由今山东堂邑、夏津等地,下循笃马河(今马颊河)在冀、鲁之间入海。名为二股河,宋人称它为“东流”或“东派”。

北流与东流形成以后,时人称为“二股河”,形成北宋时代黄河下游两股分流的自然现象。时而单股北流;时而又二股并行。此后至北宋灭亡的80年间,北流单行49年,东流单行16年,二股并流15年。

4.金章宗明昌五年至明弘治初年黄河下游河道

南宋时代,由于泥沙的淤积,黄河无论是北流或者东流,都难以维继,决口泛滥,“水势趋南”,已成定局。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宋史。高宗纪》)。决口在河南省滑县的李固渡,决口后由延津、长垣、东明注入梁山泊,经泗水入淮河。此后黄河由泗入淮为常。加上金人占领黄河流域后,“又利河南行”,使黄河长期趋南由淮人海,其决口泛滥主要集中在今豫北及鲁西南地区。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河决河南省阳武光禄村,黄河河道南移。至此“北流绝,全河皆入淮”,不再进入河北平原。

元代黄河流经哪些地方,史书没有具体记载。据《元史·地理志·杞县》、《元史·张柔传》和王喜《治河图略》等资料分析,自宋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军在开封以北寸金淀决河以灌宋军以后,黄河可能由封丘南,开封东至陈留、杞县分为三股:一股经鹿邑、毫州等地会涡水入淮;一股经归德、徐州,合泅水南下入淮,一股由杞县,太康,经陈州会颍水至颍州南入于淮。至元年间,黄河的决口泛滥大有威胁大运河运道的安全。至正十一年(1351年),在右丞相脱脱的主持下,贾鲁进行大规模地治河,自仪封的黄陵冈引河至归德的哈只口,把黄河干道挽向归德,由徐州入泗水然后汇入淮河的河道。但这样黄河失去宣泄的路径,仅仅隔了14年,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便河决东平,复进入大清河了。

5.明弘治中期至清咸丰年间的黄河下游河道

明代前期,黄河决溢之频繁,河道之紊乱,不下于金、元两代。总起来看,明代前期的黄河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河患多发生在河南境内,尤其集中于开封上下,决溢次数极为频繁。第二、河道乱,变迁多,忽南忽北,极不稳定。第三、在治河策略上,重北轻南,以保漕为主。

明代后期,黄河下游大部分时间仍然流经河南、山东、在清河与淮水会合,东注黄海。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

第一、明后期河患移至山东和南直隶境内,尤其集中在曹县、单县、沛县、徐州等地,河南境内的决口已较少出现。第二、潘季驯治河以后,河道基本归于

一流,由兰阳,归德、虞城、砀山,徐州、宿迁、桃源等地,至清河会淮入海,几百年多道分流的局面至此告一结束。第三、明代后期治河,不但仍然以“保漕”为最高指导原则,而且在嘉靖年间又出现所谓“护陵”的任务,这就使治河工作更加错综复杂,陷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6.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下游河道

咸丰五年农历六月中旬,黄河在铜瓦厢决口,黄河主流先流向西北,淹及封丘、祥符两县村庄。而后折转东北,淹及兰、仪、考城、长垣等县村庄。河水至长垣县兰通集,夺大清河至利津注入渤海。河水的泛滥给河南、山东、河南三省的部分州县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此后,每当汛期水涨,水灾也就更加严重。直至光绪元年(1875年)开始沿河两岸全线筑堤,固定河床。至光绪十年(1884年)形成了今天全河均由大清河入海的黄河下游新河道。

自清咸丰五年(1855年)新河道形成后,黄河决口泛滥从没停止过,从1855年至1938年,决口达124次,其间曾有过特大决口。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为了阻止侵华日军沿着陇海铁路西进,命令其部队炸开今河南省郑州市北的花园黄河大堤。黄河水漫东南,再度由颍河、淮河人海。黄泛区的范围能从西北到东南,长约400公里,宽30至80公里不等。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黄河回归豫鲁。

三、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及其影响

1、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原因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有黄河流域特殊的自然因素,也有历史时期的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有地质、地理、河流地貌和河床演变等各种原因。

黄河流经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黄土结构疏松一遇雨水和洪水的冲刷,大量的泥沙被挟持至河水中,加大了河水中泥沙含量。

地质时期,华北平原是一个海湾,山东丘陵是海湾中的岛屿。河流一经决口改道,自然要在大平原上发生大范围的变迁。

黄河出峡谷进入平原,比降骤然减小,流速降低。由于防洪问题未彻底解决,下游河道的上段十分宽浅。因此中游带来的大量泥沙,不能全部送入海洋,必然产生严重淤积。下游河道的下段常是袭夺其他较小河流得来,河槽较窄,行洪不畅,大水时容易出险。

社会因素:

黄河上中游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破坏,加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政治中心的东移。

科技水平的制约,导致防洪标准低。

2、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规律

总结黄河在历史时期的下游河道变迁情况,可以看出在现行河道以北或以南行河,各有一定的变化特点。

历史时期黄河决口形成南北两条泛道。在现行河道以北行河,常以河南浚县与滑县上下为其顶点,南北往返变迁,周而复始。其摆动范围,西北不出漳水,东南不出大清河。在现行河道以南行河,常以河南原阳,延津一带为顶点,与北行相比,顶点上移。自此向下,逐渐向东南摆动。其摆动范围,北不出大清河,南不出颍河和淮河,最后都注入黄海。入海地点主要为淮河入海口。

山东丘陵成为黄河入海之道不可逾越的地垒。避开山地丘陵,沿着低洼地带,就出现了黄河南北两种泛道。这些泛道都有一定的落差,比降较大。改道时流速很快,极易夺流。

黄河下游变迁中形成了它南北摆动的独特规律。12世纪以前(宋元以前),黄河下游主要在华北平原的北部动,由渤海湾天津附近入渤海。原因是郑州西北的广武山对黄河的顶托作用,使黄河主流趋向东北入海。12世纪后(宋元以后),黄河下游主要泛滥在华北平原南部,由泗水、汴水夺淮入黄海,主要原因为:一是广武山因黄河的侵蚀、切割、山体消毁,失去了对黄河的顶托作用;二是自金开始,历代统治者为了保证北方政治中心的安全,维护漕运有意识的加固黄河北堤,阻止黄河北流。19世纪后(清朝中叶),黄河下游摆动又趋向东北,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铜后厢决口,从此黄河下游又重新由华北平原东北部(东营附近)进入渤海湾,原因是金元两代黄河长期流向东南由淮河入海,导致华北平原南部地面淤积抬高。

3、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影响

历史时期黄河的长期决口、泛滥和改道,对下游华北平原地区的地貌和社会经济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

首先,黄河的决口和泛滥,在北至津沽南达江淮的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广大范围内,曾制造了无数次田园、城镇和人口被吞噬的惨剧。

其次,黄河决口还带来严重的沙灾。

黄河的不断决口和改道,还破坏了黄淮平原上原有的水系面貌。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 【一】黄河之名的由来 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史前旧石器考古时代开始,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存,孕育出了华夏辉煌灿烂的文明。 黄河之名由来已久,但从历史记载来看,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古人在命名河流时适应称其为“XX水”。黄河也是一样,本来名为“河水”,在与其他地名或河流并称时有时也简作“河”。黄河之名的最早出现是在西汉初年。《史记》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使黄河如带”的记载。从此以后,“黄河”之名在历史文献中时有出现。大约到了唐代,黄河的名称普遍沿用起来,史书在讲到这条河流时也经常是“河水”与“黄河”并用。 黄河的名称由何而来?这还得从这条河的水文性质来解释。在我国北方有一片广阔的黄土高原,地跨青、宁、甘、陕、蒙、晋、豫七省区,面积占有整个黄河流域的近一半。黄土高原早在地质时期就差不多形成,由于地面覆盖有数米到十数十不等的黄土,因此今人将其称为“黄土高原”。黄土质地干燥疏松,在没有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极容易在流水侵蚀和风力的作用下大量流失到黄河中,致使河水变得混浊。 黄河中夹杂着从黄土高原上流失下来的泥沙,这是人类在那个地方生活后才逐步形成的现象,其最早的记载能够追溯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战国策·燕策》:“齐有清济〔济水〕、浊河。”到了西汉时,黄河中的泥沙含量差不多到了相当严峻的程度。《汉书》卷29《沟洫志》记载:“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河水也因此而变成黄色,黄河之名即由此而来。 【二】历史上的黄河的改道 黄河是一条母亲河,但同时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尤其是在下游地区。历史上黄河下游频繁的溃决泛滥和改道曾给生活在那个地方的人们带来无尽的苦难。 黄河的上中游行进于高原峡谷中,水流急迫,河谷深切,泥沙难以存积。因此,古今河道没有多大变化。黄河的溃决和改道只是发生在孟津以下的下游平原地区。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水流夹杂着大量泥沙汹涌而下,进入平原地区后,由于水流减速,泥沙便在河道中淤积,抬高河床,水位也因此抬高。水位越高,对堤坝的压力就越大。因此,每到汛期水量加大时,黄河极易溃决成灾,而每一次大的溃决,由于水量大,水势汹涌,黄河往往会在平原低洼地带冲决出一条新的河道,改道而行,流入大海。 自有文献记载以来,黄河决口泛滥和改道相当频繁。据195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历史时期见于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总计有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这26次较大的改道中,又有6次妨碍巨大的改道,所涉及的地区有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 史书中有明确和详细记载的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是在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决口,通过60多年的泛滥成灾后才形成一条新的河道。这条河道于今河南濮阳由西汉旧河道分出,通过今山东省聊城、禹城等县,在山东利津县附近入海。这条河道通行了几百年,一直没有大的变动。第二次改道是在宏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又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决口,河水泛滥后分为两脉:一脉北流合当时的永济渠至今天津市附近入海;另一脉东流在今山东省无棣县入海。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东流断绝,全河才都向北脉流去,形成了又一条新的河道。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宋人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今河南省滑县西南决河,新河道经滑县南和濮阳、东明两县之间,再经山东省鄄城、巨鹿、嘉祥、金乡诸县汇入泗水,由泗入淮,夺淮入海。这是黄河第三次大改道,也是有史以来黄河第一次南流夺淮入海。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是在元代初期。这次改道相比前几次

黄河的变迁

黄河的变迁 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温状况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 研究表明黄河下游在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在先秦时期,黄河主要在今天津附近进入渤海,为北流时期;在汉唐时期,黄河主流在进山东入渤海,为东流时期;南宋至清咸丰五年,黄河夺淮从今江苏入黄海,为南流时期;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恢复了东流,结束了700多年黄河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湖沼比现在多得多,但历史时期多数湖沼是由大变小,乃至淤灭,如圃田泽、孟渚泽、菏泽、雷夏泽、巨野泽、大陆泽等。但随着黄河的改道,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湖泊,如南四湖、洪泽湖等。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既有自然地貌、地质、气候因素的制约,也有认为的作用。总的来说,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日趋干燥,是地表水总体减少时一个重要原因,而人类无节制地用水加重了水资源的缺乏,黄河断流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历史时期长江的河湖地貌变化也很大,其中长江中游地区的变化最明显,影响甚大。古代的云梦是指包括今湖北东南大部分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只是其中的湖沼地貌部分,占据着今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形成后,云梦泽瓦解。由于各种原因使荆江河道的河曲高度发育,使得洪水灾害的频率更高和强度更大。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湖泊变化显著,一方面洞庭湖从新石器时代的平原景观演变成为明代“方八九百里”的大湖,而鄱阳湖则是从新世中期的古彭蠡泽演变成为今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从近500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水温便前来看,总的趋势是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这既表现在黄河及其支流上,也表现在长江的一些支流上。同时,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等一些河流总的来看是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因此多缩小而干涸消失。造成这种现象既有自然内部变化的不可回归和不可逆转的因素,也有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因。 自公元前2000 年以来的4 000 年中,黄河下游有两个泛流区(徐福龄,1996) :1) 从“禹王故道”到唐宋时期的河道,均在华北平原摆动,注入渤海,约有3 000 多年;2)1128— 1855 年,黄河河道在黄淮平原摆动,注入黄海,约有700 多年。据统计,自公元前602 年至1938 年的2 540年间,黄河下游决溢达1 590 次,称作“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对于黄河下游地区在历史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大的改道,说法不一。胡渭在《禹贡锥指》中指出,自大禹到明代,黄河共发生 5 次大的改道;刘鹗在《历代黄河变迁图考中的黄河变迁图里绘出了6 次大的改道。《邓子恢文集》中认为,黄河下游河道在3 000 多年中发生重要改道26 次,其中大的改道9 次。叶青超(1990) 提出,黄河下游共发生7 次大的改道。 1.1河道变迁的原因 在历史时期,黄河决口改道频繁,各流路的年限长短不一。对于这一现象,以徐福龄( 1996)提出的5 次大改道为基本脉络(图1) ,主要从地质学角度来分析黄河下游

黄河上游水文特征

黄河上游水文特征 1、黄河上游的水文特征: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化水补给;夏季水量较大,冬季水量少;河流含沙量较小;河流冬季结冰;初冬、初春季节宁夏段有凌汛。 2、黄河中游的水文特征:水源主要来自雨水补给;夏季水量较大,冬季水量少;夏季是河流的汛期;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区河流含沙量最大;河流冬季结冰。 3、黄河下游的水文特征:水源主要来自雨水补给;夏季水量较大,冬季水量少;河流含沙量较大;河流冬季结冰;初冬、初春季节山东段有凌汛。 扩展资料: 一、历史变迁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 - 1 -

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 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二、年径流特性 黄河流域年径流量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因受大气环流的影响,降水量较少,而蒸发能力很强,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仅相当于降水总量的16.3%,产水系数很低。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1%.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从流域年径流深等值线来看,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大致西起吉迈,过积石山,到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干流至汾河与沁河的分水岭一线以南,主要是山地,植被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年径流深100~200毫米以上,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较丰沛的地区。 流域北部,经皋兰、海原、同心、定边到包头一线以北,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年径流深在10毫米以下,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在以上两条线之间的广大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为400~500毫米,年径流深只有25~50毫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 2 -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 据文献记载,有史以来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的黄淮海大平原上留下了其变迁的历史痕迹(如题头图)。笔者借鉴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①,史海钩沉,勾勒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体情形,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了解相关史实,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 1.先秦西汉时期 先秦时期,古黄河的下游河道在冀中平原上游徙漫流,形成多股河道,故有“九河”之称。这一时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较稳定的,据谭其骧先生考证,在筑堤以前,黄河下游河道见于古代文献记载的有《山海经·山经》、《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三条(以下简称《山经》河、《禹贡》河、《汉志》河)。三河皆北流入海。“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②由于没有堤防,每遇汛期,免不了要漫溢泛滥。战国中期筑堤以后,《山经》河和《禹贡》河断流,专走《汉志》河,河口在今黄骅附近,这是历史上黄河河口第一次大的变迁。此种情况一直沿袭到西汉末年。 西汉时,黄河决溢11次,主要是在中后期。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濮阳西南)决口,洪水东南泻入巨野泽,由泗水入淮,这是西汉最著名的一次决溢,历时20余年,直到元封二年(前109年)才堵塞回归故道。其后,黄河多有决溢。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以上决口,久不堵塞,泛滥于济、汴之间长达60年,直到东汉王景治河,才结束这种局面。 2.东汉至隋唐五代时期 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因势利导,筑起了西自荥阳(今荥阳东北)东至千乘(今滨州市蒲城)海口的大堤,黄河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由利津附近入海。这种状况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末没有变化,史称此为东汉河道。从王景治河迄唐末,黄河下游河道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无重大变迁,决溢较少。黄河在这一时期的安流,除王景治河的作用外,主要是少数民族南下,北方滥垦滥伐的现象大为减少,草原植被得以恢复。唐末五代“汴晋之争”时,为了对付沙陀族的骑兵,朱温及其部下曾三次决河,以水代兵。此后,这些决口经常为患。 3.北宋时期 北宋承五代之后,黄河河道变迁不断,决徙频繁,大大超越前代。北宋期间,黄河河道变迁大致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前期(960~1034年):黄河下游河道大致和隋唐五代相同,史称“京东故道”。这一时期,河患相当严重,决溢较为频繁。黄河除决泛合御河(今南运河)北流到天津附近入渤海外,还决泛南流夺淮入海,不过这些决泛为时大都不长,就被堵塞。只有天禧三年(1019年)、四年在滑州(治所在今滑县东)西北的再次决泛,为时较长,直到天圣五年(1027年)才堵塞,使黄河重归原来的河道。中期(1034~1048年):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在澶州横陇埽(今濮阳东北)决口,形成一条新的河道,史称“横陇故道”。这条河道大致自今清丰县东南“京东故道”分出,东北至沾化县北境入海。不久,河口就严重淤积,后来发展到整个河道淤积抬高,终于出现商胡大决。后期(1048~1127年):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澶州商胡埽(在今濮阳东)决口,向北改道,形成“北流”,在泥沽(今天津市东南)入海。嘉 五年(1060年),黄河在魏县第六埽(今南乐西)决口,向东分出一支,形成“东流”,亦称二股河,在无棣北入海。此后,宋朝统治阶级内部就黄河是北流还是东流的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议,长达数十年之久。以自然条件而论,北流较为顺应河势。从防御契丹的角度出发,黄河北流,流入契丹境和淤塞北宋边境上的塘泊,均带来不利因素,即所谓“失中国之险,为契丹之利”③。熙宁二年(1069年),为实现全河东流,堵塞北流,使河水尽归二股河入海。黄河单独东流入海持续了11年,又于元丰四年(1081年)在澶州小吴埽(今濮阳西南)决口,北流至天津西入海。元祐八元(1093年)又一次人为挽河东流,但没有几年,又于元符二年(1099年)在内黄决口,主流仍走小吴埽北流故道,东流尽绝,惟北流独好。

第二章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

第二章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 黄河象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北部大地上。它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二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一、黄河的历史与现状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脉黄河正源应为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到新生代第四纪中期,在陕甘宁盆地堆积了大量的黄土。以后地面又抬升,形成黄土高原。接着,又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各个盆地逐渐联通,最后切过我国地势上以地质构造不同为其骨架的三大阶梯,自西向东,由高及低,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成为黄河的上游,黄土高原成为它的中游,华北平原是它的下游。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黄河及其许多主要支流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多泥沙河流。 黄河从河源到河口,由于流经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流域条件差异较大,加上输沙过程中的冲淤影响,所以含沙量和输沙量的变化也十分复杂。黄河中游含沙量和输沙量都迅速增加。从下游来看,黄河水沙的来源和组成,本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区域。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 因此,探讨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及其由此而带来的沧海桑田的转变过程,无疑对我们研究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黄河下游河道的迁徙 黄河是一条变迁无常的河流,有史以来曾发生过多次大小规模不同的改道。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口的黄淮海大平原上,它时而北流注入渤海,时而南流夺推进入黄海,来回滚动,到处留下了变迁的痕迹。前人有所谓黄河“善淤、善决、善徙”之说,是并不夸张的。 黄河的变迁,固然主要是指的下游河段的变动,但在上中游的部分地区,河道的摆动变化也经常发生。 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才有改变方向的大规模改道。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历史上出现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武陟、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清初学者胡渭从古

论述历史时期黄河改道变迁的原因

论述历史时期黄河改道变迁的原因 第一次大改道之前的河道,从前把它称为“禹河故道”,以为是大禹治水时疏导而成的河道。这是春秋战国时人们所记过的一条古河道,也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古的一条河道。自今武陟东北流经河南北部,折北穿过河北中部,折东入海。 第一次大改道,是在春秋中叶(公元前602年)。自今河南浚县南改道折向东,又东北经山东西北部,入河北境,循今卫河河道,北汇合故道入海。这条河道稳定了约470年。到汉武帝以后后,又经常闹决口,尤其是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30年到公元70年)的百年之间,黄河决口改道决口,整治无用,后来封建统治者干脆不管,任其横流。 春秋时期的黄河中游的水大概就这么清澈 第二次大改道,是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主流东决,从今山东入海,分支溢流在今鲁西豫东一带,又60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在水利工程师王景规划主持下,才把河决流,疏导成为固定的河道,百年河患至是方息,这就是历史上第二次大改道。 第三次改道,是在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黄河在今濮阳东决口,北流循今卫河入海。王景固定河道后,自今濮阳以西别故道,往东行,经流今黄河以

北,至利津入海。东汉大河稳定了700多年,到宋朝又是屡决屡塞,于是至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河决濮阳东。 第四次改道,在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决口于阳武(今原阳)东注梁山泊,分为二派。第三次改道后12年,又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出一股,东北循马颊河入海。自北宋亡数十年,黄河主流有时行东股,有时行北股,有时二股并行,还有决徙在二股以外。北宋既亡,华北平原在女真落后民族统治之下,黄河局势陷入大混乱。黄河下游游塞,决口日渐向西发展,决流散漫无归,往往同时存在着好几条河道,彼此互为主流。经过60余年之久,至章宗明昌五年,河决阳武(今原阳)东注梁山泊,分为二派,其十分之二、三的水由北清河(今黄河)入海,其十分之七、八的水由南清河(泗水)入淮,这就是第四次改道。 第五次改道,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刘大夏筑太行堤以断北流,全河入淮。第四次改道后20年左右,河道又不经梁山泊,主流自延津东南又溢入徙骇河。由此可见,所调第三、第四两次大徙,绝不可和第一、第二两次相提并论,第三、四次大徙,实际上都没有出现一个稳定的局面。 第六次改道,是1855年(清咸丰五年)。在铜瓦厢(今河南兰考县东坝头村西)决口。第五次大改道后,入淮之道,仍分为数股,主流时时变更,又六十多年,至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潘季训治河功成,才出现了一条由汴入泗,由泗入淮的固定河道。大致即现在淤黄河。这段时间,黄河大决大徙不下数十次,

中华文明的源头黄河流域的发展与变迁

中华文明的源头黄河流域的发展与变迁 黄河,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发源 地和重要的文化渊源。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承载了丰富 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本文将从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农业发展、水利 工程、文化传承和变迁等方面来探讨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发展历程。 一、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 黄河流域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黄河源 自青海高原,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区,最终注入渤海。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为黄河流域的农业 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古代农业文明在黄河流域 逐渐形成,农耕经验的积累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人们开始栽种小麦、大麦、粟、糙米等农作物,养殖牛、羊、猪等家畜。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在黄河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 的产量和质量。 二、水利工程的建设 由于黄河流域地处干旱地区,长期以来水灾频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建设水利工程来调节水文,改善灌溉条件,保障农业生产。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有许多著名的水 利工程留存至今。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是太行山以北的灵渠。灵渠是一条人工渠道,始建于公元前公元前2500年左右,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连接 了黄河与长治、晋城等地的河流,解决了这些地区的饮水和灌溉问题,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另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是公元前公元前前515年修建的都江堰。都 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飞沙河上,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都 江堰将流经崇山峻岭的岷江和邛崃山脉的青城山脉水源进行调剂,充 分利用了山脉的地形,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使得这片土地成 为世界上最丰饶的农业产区之一。 三、文化传承与变迁 黄河流域的文化传承与变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在黄河流域的 长期发展中,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出土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兴隆文化等遗址见证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此后,黄 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夏、商、周等朝代,这些朝代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基石。 除了政治和经济的影响,黄河流域的文化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 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黄河流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隋朝 时期的大运河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使得这些地区的文化交流 更加频繁。黄河流域的文化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形成了 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中国古代黄河的变迁

中国古代黄河的变迁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位于中国北方地区,属世界长河之一,全长约5464公里。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流域 从远古走来的黄河 中国平原河流大都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含沙量一般都较高,导致历史上经常泛滥决口,加之人为干预的因素,河道变迁极其复杂。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黄河自北到南大范围的泛滥区 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混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粗略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20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黄河历史上的重大迁徙

历史上黄河入海口曾多次发生改变。在战国初期,人们将古黄河下游河道称为“禹河”,也就是“禹贡大河”,或者称之为“山经大河”。谭其骧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入河诸水,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所载的河北水道相印证,发现禹贡大河流至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北流至清苑县折而东流,经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天津市东北入海。 西汉末年,《汉书·地理志》及《汉书·沟洫志》的河水,也就是《水经·河水注》的“大河故渎”,认为是大禹治水以后黄河的第一次改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发生第二次大徙。“河决魏郡(治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泛清河以东数郡。先是,莽恐河决为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堵塞”。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发生第三次大徙。黄河在澶州商胡埽决口,便由此改道折向西北,经河南内黄之东、河北大名之西,经今滏阳河和南运河之间,沿着南宫之东,枣强、武邑之西,献县之东,至青县汇入御河,经界河至今天津入海,宋人称这条河道叫“北流”或“北派”。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第四次大徙,河决阳武光禄村。此次河决以后,黄河河道南移,分别进入泗水及济水故道,而形成新的南、北两派。河水十之二、三由北清河(今黄河)入海,十之七、八由南清河(泗水)入淮。南派水势大于北派,这是黄河流行于山东丘陵以南的开始。 明弘治八年(1495年),筑断黄陵冈,以一淮受全河之水,为第五次大徙。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河南兰考附近)决口,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运河,挟大清河入海,是为第六次大徙。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源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入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2443平方公里。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曾北达海河,南抵淮河。 黄河下游变迁及泛决改道的几点认识: 从新石器时代以降至12世纪20年代(宋金之际),黄河下游绝大部分时间流经太行山以东、泰山山脉以北的河北平原由渤海湾西岸入海。12世界开始河道离开了河北平原,向东南流经黄淮平原合淮入海,前后约700余年。先是流经黄淮平原北部,以后河道逐渐南摆,至13世纪已达到了豫西山地的东缘,至此黄河下游河道已在华北大平原上扫射了一遍,直到16世纪中叶,河道大致固定在今废黄河一线又经过约300年,至19世纪中叶,又折向东北流,至渤海湾西岸入海。 历史上黄河泛决改道的根本原因,在于中游水土流失和下游防御不力。西汉时代河患频繁,与中游地区扩大农耕、水土流失加剧有关。东汉以后黄河下游有将近800年的相对稳定时期,这是中游地区返耕还牧、水土流失相对减弱的结果。唐宋以后,中游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河患也愈演愈烈。明清时期,除了潘季驯、靳辅时代因下游河道加强了防治,河患有所稍息外,总得趋势,仍然是日益严重。新中国成立

以来,对黄河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治理,包括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淤固提防、加强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60多年没出事故,就是明证。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中上游气候干旱,降水减少,下游因来水减少甚至断流,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同时由于来水减少,泥沙停滞,淤积严重,黄河决溢隐患仍未根本上消除。

简述兰州历史地理格局与黄河河道变迁

简述兰州历史地理格局与黄河河道变迁 作者:杨童舒 来源:《丝绸之路》2016年第08期 [摘要]兰州历史地理格局与黄河河道变迁密切相关。本文以西汉、隋唐、北宋、明清为例,分析每个历史时期在黄河河道等地理因素以及其他相关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兰州城址位置和水陆交通的变化情况,概括出兰州这座城市初建、始兴、拓展及定型的基本过程。 [关键词]兰州;黄河河道;历史地理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29-03 城市是地球表面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背景和历史人文环境共同促成一个城市及周围历史地理格局的变迁。就兰州这一典型的带状型河谷城市(图1)而言,地理背景和人文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表现为水陆交通和城址位置范围的变化。从地形图上来看,兰州南北两山蜿蜒起伏,犹如两条长龙环拱整个市区,形成了两山夹一谷的地理面貌。不仅如此,这里也是河流汇集之地,黄河上游的几条较大支流,大夏河、洮河、湟水、大通河、庄浪河在这一带相继注入黄河,具有“控河为险”的战略地位。 秦以前,兰州为羌人、匈奴人活动区;汉代置金城郡;隋置兰州总管府;唐置兰州领三县,属陇右道;宋自吐蕃收复后,仍为兰州,属秦凤路;元隶属于陕西行省巩昌路;明初降州为县,属陕西布政使司临洮府;清为兰州府。尽管兰州的历史沿革时间跨度较大,但其历史地理格局变化有规律可循。黄河穿城而过,河道变迁是影响城市交通、位置的基础因素;加之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对其定位的不同,兰州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地理格局。因此,本文选取西汉、隋唐、北宋、明清这四个典型历史阶段,通过分析水陆交通和城址位置范围的变化来梳理兰州这座城市的变迁过程。 一、城之初建——西汉金城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其下金城县即位于今兰州市西固区,为兰州建置之始。 此时,金城郡是一个依托于优越的自然地理背景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军事重镇,是西汉经略西域重要通道上的要塞,同时也是隔绝北面匈奴和西南面羌人的屏障所在。有学者将此时兰州的作用界定为“扼控河湟和河西走廊两条大道”、“切断匈奴与羌人的联系”,确有一定道理。金城郡以及河西四郡在丝绸之路上都具有重要的扼控意义,河西走廊为匈奴和羌人的间隔区域,而兰州则是从渭河谷地通向河西的第一站,且有黄河流经,是通向河西走廊的重要门户、渡口所在。

黄河文明的形成与演变

黄河文明的形成与演变 黄河位于中国北方,其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因此也被称为“中华母 亲河”。黄河流域的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和最辉煌的文明之一。黄河文明经历了漫 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其形成和演变又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下面将就此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黄河文明的形成 黄河流域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和生活。但是,黄河文明的真 正形成要追溯到4千年前的齐家文化时代。那时,黄河流域的先民开始了繁荣而特殊的生活方式——农业,从而开始了黄河文明的形成。由于黄河流域的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一早期的定居区就开始了发展。在此期间,食物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区域内的经济也得到了提升。人们之间的贸易也因此展开,黄河文明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黄河文明的演变 黄河区域的气候和环境对文明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红山文化时期以来,黄河流域的气候就一直处于干旱状态,黄河文明也因此进入了衰退期。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黄河下游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洪水,这次洪水被称为“夏朝大水”,它摧毁了大量的建筑,并对生产、生活和经济大规模地造成了影响,因此黄河文明再度进入衰退期。在此期间,人们不得不进行迁移和重新定居,文化传承也因此出现了较大的中断。 重要的演变事件还有黄河流域气候的变化。历史上,黄河流域区域的气候一直 处于旱涝交替的状态。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黄河流域地区经历了一次降温和干旱,整个地区沙漠化严重,大量农作物死亡和人口迁移,黄河文明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而随后的东周时期又经历了长时间的气候变暖,黄河的洪水频发,在这个时期黄河文明迎来第二个高峰。

总之,黄河文明经历了漫长、跌宕、复杂的演变历程,并且始终与黄河流域的气候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黄河文明的繁荣与衰弱,不仅受到历史时期的战事和政治的影响,更受到自然环境的遗传和演变。这也启示着我们,要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以期为今后的文明演变提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环境基础。

黄河是怎样形成的

黄河是怎样形成的 黄河在中国北部大河,很多人都知道黄河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但是对于黄河的形成原因。都不太了解。接下来就和店铺一起去看看黄河是怎么形成的呢。 黄河的形成 距今300万年前至160万年之间,青藏高原曾发生3次抬升,其中最强、最猛烈的抬升运动发生在距今160万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的抬升运动中跃出地面,其地块边缘发生断裂褶皱,形成阶梯状地貌,原来广泛分布的湖泊汇集成河。如果将时间尺度缩短,高原抬升和黄河形成经历了一个先是悄然而缓慢的陆地升高运动过程,然后突然山崩地裂,巨大陆地跃出地表,一条由湖泊汇集而成的大河随之奔腾而下。科学家介绍,黄河在形成前,青藏高原及甘肃一带海拔很低,甘肃准平原上面有广布发达的内流水系,但各水系流向不同,陆海交界处在今天三门峡附近。距今160年左右,是地质构造巨变期,断裂起伏呈脉冲式增强,古湖泊湖水下切,形成一条泱泱巨川,万溪汇聚奔腾汹涌,构成一条大河穿越峡谷,成为今天著名的祖国第二大河——黄河。 黄河的历史变迁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1601班160202138 翁静 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

河道,即“汉志河”。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至东汉时期,69年时,王景领导治理黄河决口,通过筑堤堵口,河汴分流、疏汴通漕等方法,疏浚河床,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床淤积,使黄河出现了一个长期较为安流的局面。此时的黄河,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人海。 东汉以后,黄河安流的局面仅维持到了唐代末年.宋初,由于黄河已经流行了800多年,王景治水后形成的河床淤高严重,水流不畅,黄河又进入了频繁决口泛滥的历史时期。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 黄河决澶州横垅埽,久不复塞,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横垅河。到了庆历八年(104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向北冲出一条新道,经河

黄河简介

黄河简介

黄河简介 逸夫小学 四年一班 毛孝睿

目录 1 历史变迁 2 干流概况 ▪黄河源 ▪干流走向 3 支流水系 ▪径流 ▪湖泊 4 流域概况 ▪地貌特征 ▪流域气候 ▪经济文化 5 水文特征 ▪径流量 ▪洪水特征 ▪凌汛 ▪水力资源 6 开发治理 ▪水利枢纽 ▪灌溉工程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中文名称黄河 英文名称 Yellow River 别称大河、河水、浊河 所属水系黄河水系 地理位置中国北部 流经地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发源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 主要支流汾河、洮河、渭河等河 长约 5464公里 河流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平均流量 2571立方米/秒 注入海洋渤海

1、历史变迁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2、干流概况 黄河源 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 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源区 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4200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脉,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 星宿海以上有三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正式派员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元史称“二巨泽”,合称“阿剌脑儿”),并

黄河的变迁

黄河的变迁 黄河的变迁 黄河象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北部大地上。它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二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一、历代对河源的探索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对这一象征着中华民族古文化摇篮的河流发源地,曾进行过长期探索。 1.古代“河出昆仑”及“伏流重源”的臆说 《尚书·禹贡》最早就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说明远在公元前五至三世纪,当经济文化发展较高的中原地区与西部河源地区还没有发生直接联系的时候,我国人民就已经知道黄河是发源于今青海东部积石山一带。成书于《禹贡》之前的《山经》说:“昆仑之丘,……河水出焉”。《尔雅·释水》:“河出昆仑虚。”《淮南子》:“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据胡渭考证,“自汉以前,但知昆仑在中国西北,终未明在外国某地也”。说明人们对当时为戎羌诸族所占居的黄河上源一带的真相,还不很清楚,所云黄河出于昆仑,可能来自间接传闻或是一种臆度。 汉朝通西域后,“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从此,将今新疆西部的于阗河当作黄河源,于阗河所出的于阗南山称为昆仑山,成了河出昆仑说的根据。 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在西域的传闻,于阗河“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其后,班固更进一步加以引申说:“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古代“导河积石”和“河出昆仑”的传说,便这样与西域流传而来的

“潜流复出”的说法揉合在一起,发展成为“伏流重源”的谬说。 2.晋、唐时期对青海河源地区的初步认识 魏、晋时期,内陆人民从对吐谷浑所据青海地区的密切往还中,逐渐了解到河源不在新疆,而在青海境内。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第一次提出“源出星宿”。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平定吐谷浑后,在今青海贵德以西黄河上源地区设置河源郡,也表明了当时人们对河源所出地区的确认。及至唐代,和青海、西藏等地的羌、藏族人民交往频繁,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到达河源地区:“阅月,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观河源。”按星宿川唐《十道图》别作“星宿海”。柏海当即今黄河源上的扎陵湖。藏语扎陵系白而长之意,“白”与“柏”同音。后吐谷浑为吐蕃所并,唐蕃之间来往不断,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松赞干布曾“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大理寺卿刘元鼎作会盟使出使吐蕃,进入黄河上源“虏曰闷摩黎山”。据吴景傲《西垂史地研究》考证,闷摩黎山即今巴颜喀拉山,对河源的认识又进了一步。可见唐代对处于入藏通道的河源地区已有所了解。 3.元、明、清三代对河源地区的考察与成就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派满族人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都实所率领的河源勘察队进行了我国历史上对河源地区的第一次大规模考察。潘昂霄著《河源志》一书,记载此行时曾越过黄河上源的两巨泽“阿剌脑儿”(指扎陵、鄂陵二湖),及“粲若列星”的“火敦脑儿”(指星宿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河源考察的珍贵文献。 与都实同时期的临川人朱思本,得帝师巴尔济苏所藏梵文图本,译为汉文,其内容与潘昂霄的《河源志》互有详略。但他提到河源“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东北流百余里,汇为大泽,曰‘火敦脑儿’”。已明确指出河源来自星宿海西南百余里,正是今天卡日曲的位置。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僧侣宗泐往返西域,途经河源,在其所作《望河源》诗序中自记:“河源出自抹必力赤巴山,……其山西南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 及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历史地理学、近代历史地理学、现 代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近五六千年以来,西周时期、东汉三国 至南北朝时期、北宋至南宋初期、明清时期均是我国历史上的气候寒 冷期。 4、南宋建炎2年(1148)黄河在(李固渡、)决口,由泗水入淮注入黄海,改变了黄河东注渤海的历史。清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由重新注入渤海。 5、历史时期影响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人为因素)起次要作用。 6、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湖泊主要有(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昭余祁 7、历史时期我国长江河段中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指的是(下荆江)河段。 8、江汉平原上广义的云梦,指的是是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内的楚王的(狩猎区、),“云梦泽”主要指江汉平原以(湖沼地貌)为主的一部分。 9、唐代时洞庭湖的湖面较大,号称(八百里洞庭)。

10、鄱阳湖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过较大的变化,到(清初)时湖面发展至鼎盛。 11、在我国古代,(鄱阳湖)又称彭蠡、彭泽、彭湖。 12、我国的天然植被分为(森林、草原、荒漠三种类型。 13、从《禹贡》记载的土壤等级来看,秦汉以前(黄河流域)的土壤肥力等级较高,与今天全国土壤肥力状况相反。 14、从空间演变过程来看,历史时期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是由(西北)向(东南)逐渐推进。 15、在渤海湾海岸分布着几列贝壳堤,其中位于天津市东南的小王庄、葛庄、沙井子一线的贝壳堤,大致代表着(殷商)时代的古海岸线。 16、秦汉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县称为(道)。 17、元明清时期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是(省)。 18、1858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19、1864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正式割占了中国巴尔喀什湖、斋桑泊、伊塞克湖周围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0、先秦时期,都城的分布呈现出以(黄河)为轴线东西迁徙的格局 22、春秋时期楚国在境内修筑的长城称为(方城)。 23、金为了防御来自西北的蒙古人的威胁,在西北边境修筑了一条长城,又称(边壕)或边堡。 24、夏、商、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是当时主要农业区。 25、清代时(广东佛山)的铁器制造业最负盛名,所生产的铁锅不仅畅销全国,还大量销往国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